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打完疫苗手臂痛爆!物理治療師教1招「擦桌面操」緩解

打完疫苗手臂痛爆!物理治療師教1招「擦桌面操」緩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民眾近期踴躍追加施打第3劑疫苗,但不論是哪種疫苗,接種後最常反應的症狀便是「注射部位疼痛」,尤其在剛打完疫苗後,手臂不適相當有感,有人痠痛到無法舉起手臂,有人則是睡覺翻身壓到被痛醒;但復健科醫師就指出,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疫苗所導致,也可能是太過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影響。「疫苗注射肩傷害」24小時內就出現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指表示,「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Shoulder injury related to vaccine  administration,SIRVA) 是指疫苗注射後立即出現肩膀的症狀。據統計,約有9成的病患是24小時之內隨即出現症狀,很少是超過3天才出現肩膀問題,而這些症狀90%會自然復原,不需要特別治療。但若想即時緩解肩膀疼痛症狀,可先透過復健科理學檢查,確定骨關節真正疼痛原因,再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消炎藥來降低發炎反應,後續搭配物理治療儀器及復健運動,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盡快回復正常手臂功能。輕度「肩關節復健操」伸展肌肉減緩痠痛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張鈞渝建議,適度的肩關節活動可伸展攣縮的肌肉群,運動時以不引發更嚴重痠痛的輕度活動度為原則,以下提供1招:舉高整隻手臂,手臂內收外展如擦大桌面動作,使肩膀內外轉動。每次做10下,共5組,每組間隔20~30秒,約15~20分鐘。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威脅持續,民眾於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肩膀疼痛等副作用,通常輕微且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副作用者,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以選擇合適之疫苗接種。

沒有性生活,就不會得子宮肌瘤嗎?婦科醫這樣說

沒有性生活,就不會得子宮肌瘤嗎?婦科醫這樣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40歲未婚女性且無性生活,但從去年開始發現每月經血量變多,加上出現頻尿、裏急後重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因小腹變大整整大了2吋,讓她喪失自信,才在朋友建議下前往婦產科求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子宮長了一顆宛如壘球大小、約15公分的子宮肌瘤。未婚無性生活,可能更易患肌瘤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鍾國騰表示,女性民眾一般認為未婚且無性生活,因此不認為自己會有婦科問題,其實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子宮肌瘤與荷爾蒙有密切關係,當每月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會不斷受到雌激素刺激,就有生成肌瘤的可能性,因此無性生活者可能罹患子宮肌瘤的機率更高。鍾國騰補充,子宮肌瘤也與生活型態、體質以及家族史有很大的關係,部分患者本身就容易因先天因素罹患肌瘤,因此更應該保持良好生活作息、清淡飲食並規律運動,靠後天努力遠離罹患子宮肌瘤的風險。在飲食上建議應避免油炸類等刺激性食物,及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此外也不要補充過量補品及大豆類食物。子宮肌瘤治療免開刀,定期檢查更重要針對子宮肌瘤的治療,鍾國騰表示,目前已有不用開刀的無創技術,術前透過核磁共振定位,清楚確認肌瘤位置及型態,後續再以超音波熱能聚焦,達到消融肌瘤的目的,同時遠離肌瘤帶來的不適症狀。此外,亦可避免手術過程中有沾黏或感染風險,也不需經歷難熬的術後修復期,讓患者不再害怕肌瘤手術。鍾國騰提醒,子宮肌瘤初期雖無明顯症狀,且不危及性命,但肌瘤增長速度快,千萬不要因此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建議女性朋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超音波檢查,而曾罹患肌瘤者則應每3~6個月檢查一次,預防子宮肌瘤或婦科疾病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的健康危機。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許瑋甯靠「66飲食法」甩肉!營養師加碼3招瘦更快

許瑋甯靠「66飲食法」甩肉!營養師加碼3招瘦更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去年底才與邱澤宣布結婚的女明星許瑋甯曾表示,自己維持身材的秘訣是使用「66飲食法」,此話一出即造成風靡,大批人跟著效法嘗試。但許多民眾也疑惑,女星用來保持身材的方法若是用在自己身上,也可以瘦身嗎?營養師高敏敏就在臉書專頁表示,了解瘦身關鍵前,先了解什麼是66飲食法。斷食原則:不暴飲暴食、只在固定時間吃其實這2個6代表的意思是「每餐只吃6分飽+晚上6點後不進食」,遵守不把胃撐大、不暴飲暴食的原則,並在固定的時間內吃完晚餐,這點跟「168斷食法」拉長夜間空腹時間的原理很相似。高敏敏解釋,在斷食時,身體會進入「分解模式」,也讓平常大魚大肉的外食習慣,在此時能有休息的時間,不再增加腸胃負擔,空腹的時間長,更有利於脂肪燃燒。此外,高敏敏提醒,除了用斷食來消耗脂肪,「3不碰法則」也很重要: 不碰加工食物 不碰油炸物 不碰冰冷飲料這些食物不只熱量高、含鈉量高、糖份高及油脂也偏高,都是造成肥胖原因的兇手。只是3不碰法則看似簡單,但其實對於面對多種食物選擇及誘惑的現代人來說,也算是具有小小的挑戰性。肚子餓除了多喝水,你還可以吃「這些」在執行66飲食法時,如果真的感到飢餓怎麼辦?高敏敏也提供以下方法:1. 多喝水,提高喝水量可以避免飢餓感2. 適量黑咖啡,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燃燒脂肪、抗氧化3. 吃低GI、高飽足感的水果,例如蓮霧、蘋果、火龍果、芭樂都是不錯的水果4. 真的餓了就吃一盤菜,蔬菜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多多益善「4族群」不建議輕易嘗試斷食法高敏敏提醒,在努力減緩橫向發展之餘,也必須清楚了解自己適不適合各種飲食法、斷食法,養成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才能長久保健康。最後也建議以下4族群不要隨意嘗試: 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易血糖過低、暈眩 懷孕、哺乳中的女性:需要充足營養,宜少量多餐、不適合空腹太久 飲食失調疾病者:暴食症、厭食症患者首重先恢復正常飲食 青少年及成長中孩童:此時期需要充足均衡的能量營養

元宵湯圓如何健康吃?營養師曝「取代正餐」最佳時機

元宵湯圓如何健康吃?營養師曝「取代正餐」最佳時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元宵節又稱「小過年」,全家人歡聚吃湯圓慶祝,是傳統習俗之一。看著碗中圓滾滾的湯圓,也象徵圓圓滿滿,使這碗湯圓更添加了一份闔家團圓的美意。然而對於有腸胃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問題的家人,要怎麼做才能一起開心吃湯圓,不用擔心增加身體負擔呢?   1. 了解熱量,聰明吃:以湯圓取代正餐主食 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指出,現在市售湯圓五花八門,包入的餡料不外乎以芝麻、花生、紅豆等甜餡料居多。含有花生或芝麻等堅果種子類餡料的湯圓,吃5顆就相當於吃了3/4碗飯加1湯匙的油脂,不僅沒有飽足感,還容易讓血糖失控,建議應選擇無餡料的湯圓為主,避免增加身體負擔。而有糖尿病的患者若要吃湯圓,建議與正餐的主食類做代換,如:吃了10顆小的紅白湯圓,正餐就應該減少1/4碗飯,避免超過當餐應攝取的醣量。 2. 細細品嘗,慢慢享用:糯米黏性高需細嚼慢嚥 客家庄喜吃米食,且有多元變化,如:發糕、黑糖糕、紅豆糕、鹹年糕、艾草粄、新丁粄、客家湯圓、客家粢粑(麻糬)等;其中湯圓與粢粑使用的是糯米,澱粉比例較高,屬於高升糖指數的食材,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 林昱蓁建議,鹹湯圓可搭配蔬菜類如:香菇、黑木耳、青菜等,增加膳食纖維;也可搭配瘦肉、豆腐等優質蛋白質,延緩血糖上升。甜湯圓則能加入紅豆、白木耳、愛玉、仙草,並使用桂圓、紅棗、新鮮水果等取代砂糖維持甜湯風味。又因糯米製品黏性較高,不易咀嚼消化,應細嚼慢嚥,避免噎到或增加腸道負擔。 3. 三高患者可選中午吃湯圓,減少腸負擔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大多只有晚餐能夠大家齊聚一堂,共進晚餐。若在晚餐時間攝取過多的熱量或湯圓後,無法有充裕的時間可以透過身體活動來消耗熱量,進而增加身體與腸道負擔。因此提醒三高者可以選在中午時間吃湯圓,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去快走、散步或運動來消耗熱量。 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表示,元宵節為重要的民俗節慶,大家在應景慶祝的同時,心腎功能異常者也要留意應避免攝取過多湯類,且無論鹹、甜或有無包餡湯圓,皆富含醣類與油脂,都要適量且健康吃,並注意食材新鮮度,選擇現煮現吃,才能健康無負擔的歡度佳節。

重複就醫又怕吃錯藥?多重慢性病人可依「3原則」自救

重複就醫又怕吃錯藥?多重慢性病人可依「3原則」自救

文/醫療改革基金會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會有2成以上的老年人口,扶養、長期照顧與醫療社會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其中,最為人熟知與擔憂的是「慢性病如何治理」,慢性病容易誘發多重併發症,造成障礙、失能等問題,也需要長期的醫療觀察及介入。每5.5位國人就有1位是多重慢性共病者以台灣的現況而言,一半的國人患有慢性病,更在每5.5位國人中,就有1位是多重慢性共病(患有2種以上慢性病)。多重慢性共病的嚴峻程度,從病人的用藥安全與醫療利用可見一斑。與一般病人相較,在用藥安全面,多重慢性病人的藥品項數為6至18項,為一般平均的2至6倍;在醫療利用面,多重慢性病人的就醫次數約為2倍、醫療點數使用更超出3倍之數。前述問題伴隨的是,用藥安全風險的提升及醫療利用資源的耗用,多重慢性病人更容易吃錯藥、發生藥物交互作用,以及多重就醫、多重取藥、餘藥等造成醫療資源的不當耗用,還恐因多重共病而影響生活品質與疾病照護,形成惡性循環。延伸閱讀:翁月狂跑17診!醫改會批健保署推「整合門診」不及格如何改善與時遽增的多重慢性病人口,以及面對其衍生的龐大醫療社會照護需求?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曾提出,醫療服務應從分散分科的服務,朝向「以人為中心」與「整合服務」邁進。從個體及其家庭、社區,乃至社區健康工作者、醫療保健系統等由下而上改變。這些改變有數點核心命題,包含:醫療照護的近用與及時性、民眾與專家共享決策、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同照護層級的水平或垂直協作、改善健康專業的勞動條件與減少過勞、加強預防監測體系、強化病人安全、提升診斷的準確性及適當性,並提供資源轉介。利用「3大聰明就醫原則」整合醫療服務而從政策回到民眾端,醫改會建議,多重慢性病人或家屬可遵循「3大聰明就醫原則」: 應定期審視就醫與用藥情形 善用可近的醫療資源 有堅定的決心與破除名醫迷思具體而言,若病人在最近3個月中,經醫師診斷罹患有3種以上慢性病、看2位醫師以上、領有2張以上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藥品項數達到10種等任一狀況,即可能符合整合醫療服務的資格。其次,為確認自身是否適用整合醫療服務,可以詢問家庭醫師、厝邊診所或藥局,或詢問醫院有沒有提供「整合門診」或「藥物整合」等服務。最後,改變醫師的醫療行為與病人的就醫行為,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醫病皆需有長期的決心。民眾也應破除廟大和尚靈、名醫才好的迷思,就近善用信任的醫療資源,與醫師合作與共享決策,才能做好慢性病健康管理、提升生活品質。

勞工子女就學補助申請開跑!符合條件「補助再加2成」

勞工子女就學補助申請開跑!符合條件「補助再加2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業勞工注意了!勞動部為減輕失業勞工子女就學負擔,從2月14日起開始受理110學年度第2學期失業勞工子女就學補助,申請截止時間到3月17日止,有需求的失業勞工別讓權益溜走。勞動部表示,本學期失業勞工子女就學補助的申請資格條件,需符合下列規定之一:1. 非自願離職失業勞工,至申請截止日止,失業期間達1個月以上(即111年2月17日以前失業),並經核付失業給付者。2. 勞工在3月17日申請截止日前已就業,但在前1年內(即110年3月17日~111年3月16日)非自願離職,並經核付失業給付,且前1年內就業期間未超過3個月,仍可提出申請。除上述條件之一外,申請人另須符合:1. 本人及配偶109年度綜合所得總額在新台幣148萬元以下。2. 申請人在111年3月17日以前,未請領老年給付,且未參加政府機關促進就業性質相關措施及方案,並子女現就讀高中職或大專校院者。勞動部表示,失業勞工就讀公立高中職子女每學期每名補助4,000元,私立高中職子女每名補助6,000元,公立大專校院子女每名補助1萬3,600元,私立大專校院子女每名補助2萬4,000元。此外,對於獨力負擔家計(例如:離婚、喪偶、配偶身心障礙或罹患重大傷病致不能工作等)或子女有2人以上就讀大專校院的失業勞工,補助金額再加給2成。以同時有2個子女就讀私立大學為例,除每名子女可獲得2萬4,000元外,每人另加給2成4,800元的補助,一人為2萬8,800元,2名子女合計為5萬7,600元。但勞動部特別說明,若依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免學費方案」規定,已免學費者,或已申請其他政府就學補助措施者,不得重複申請這項就學補助。勞動部提醒,對本項補助有需求者,可自111年2月14日起至3月17日止以掛號郵寄紙本申請書,或至勞動部失業勞工子女就學補助線上申請系統,以自然人憑證提出申請。紙本申請書可於2月14日起至前開申請系統下載,或向各地方政府、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各分署就業中心(就業服務台)及勞保局各辦事處索取。(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勞工子女就學補助申請開跑!符合條件「補助加2成」可領5.7萬元)

亂用保養品,小心長肝斑!醫教你「這樣吃」預防長斑

亂用保養品,小心長肝斑!醫教你「這樣吃」預防長斑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38歲男子至皮膚科門診時,緊戴著寬邊鴨舌帽,並表示近2~3年臉頰兩側越來越黑,且過去並無長期曝曬陽光也沒有塗抹化妝品在臉上,臉部卻不斷長出斑點,顏色逐漸加深且面積變大,因此感到十分困擾。   安南醫院皮膚科醫師羅子焜指出,臉部斑點形成原因,主要在於表皮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活化,大量製造黑色素後轉移到表皮的棘狀層慢慢形成片狀,再往上代謝到表皮的角質層。黑色素細胞活化因素除了可分為紫外線照射、化學刺激、環境污染等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如身體代謝循環不佳,也會形成斑點。 常見臉部斑點「肝斑」主要與遺傳、賀爾蒙變化有關 羅子焜進一步說明,常見後天發生的臉部斑點可分為: 曬斑:為長期日曬所產生的一塊塊平坦且界線分明的棕色斑點。   老人斑:為單發或群聚的突起咖啡或黑色斑塊,隨時間或外在刺激會隆起而變粗變黑。   顴骨母斑:長在顴骨處的母斑,常發生於20~40歲之間女性朋友。   肝斑:為豬肝色且界線較不分明之黑斑,因顏色和肝臟相似而得名,常分布成一大片,主要和遺傳體質、紫外線、藥物、不當使用化妝品和保養品、懷孕與賀爾蒙變化有關。 5成孕婦有肝斑困擾,常長在額頭、兩頰及下巴皮膚 其中,研究發現孕婦產生肝斑的機率以5成為最高,且在肝斑案例中,每4位就有1位女性是懷孕時發生,常見於中年婦女及產後婦女的額頭、兩頰及下巴,其黑色素混合分佈在淺層與深層皮膚,目前主要治療方式可採外用藥膏、口服藥品、雷射光療、換膚治療等。 羅子焜表示,肝斑之黑色素細胞特別活躍,加上亞洲人真皮層有較多的發炎細胞聚集,較易受到外在刺激如能量過強的雷射而製造更多的黑色素,因而常見在醫美診所發生打完雷射反而更黑的案例,此時醫師可藉由皮膚鏡、伍式燈、光學共軛斷層掃描儀(OCT)等輔助工具,判別皮膚病灶及其深度,進而選擇適合病患病灶的最佳治療方式。 預防肝斑飲食建議,多攝取蔥蒜、蘆筍、花椰菜 想預防臉部長肝斑,羅子焜建議除了在生活習慣方面避免過度曬太陽、熬夜,每日做好臉部清潔、防曬或停用賀爾蒙製劑以外。飲食上則可多攝取: 1. 富含抗氧化微量元素維他命C / E、穀胱甘的食物:例如蘆筍、酪梨、菠菜及秋葵。 2. 含硫化物的食物:例如花椰菜、高麗菜等十字花科,以及蔬菜、洋蔥、大蒜及蔥。 3. 含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芭樂、柑橘類、奇異果等水果,及深綠色蔬菜等。 此外,在飲食禁忌方面可少吃或塗抹如九層塔、香菜、檸檬等會導致皮膚對陽光敏感的食物。羅子焜也提醒,如民眾自身有懷疑的病灶現象,請務必諮詢皮膚專科醫師,以獲得有效治療。

下背無力、疼痛⋯癌症「骨轉移」怎麼辦?圖文全解析

下背無力、疼痛⋯癌症「骨轉移」怎麼辦?圖文全解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一個平凡的早晨,60多歲王先生坐在餐桌吃早餐、看報紙。挪動姿勢的時候,突然感到背部劇痛,雙腳麻木無感、動彈不得。在急診室見到這樣的狀況,通常會懷疑是脊椎發生問題壓迫脊椎神經所造成。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醫師馮博皓指出,經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脊椎有壓迫性骨折,且脊椎神經被嚴重壓迫,進而造成下肢癱瘓。更麻煩的是,在胸部X光中也發現了腫瘤,因此判斷是肺癌轉移到脊椎骨,導致病理性骨折。當癌症轉移到骨頭,及稱為「癌症骨轉移」。出現癌症骨轉移時,患者通常會感到痠痛不適,然而很多人會誤以為只是退化或工作勞累,便不以為意,容易錯過治療的時機。馮博皓說明,及早接受治療,可以控制癌症骨轉移,減少骨骼併發症的風險,有助維持生活品質。哪些癌症出現骨轉移的風險較高?癌細胞是一群生長快速、不受控制的細胞,隨著疾病進展,部分癌細胞可能會侵入血管、淋巴管,然後隨著血液在體內流動。當癌細胞抵達骨骼、肺臟、肝臟、腦部等處時,可能落地生根,開始分裂生長。「胸腔科比較常遇到的肺癌患者中,大概3至4成會合併骨轉移。其中有不少病人是在剛發現肺癌時,便已經有骨轉移。目前於確診肺癌時,大多會進一步安排骨骼掃描,評估是否有骨骼轉移。後續在治療過程中,會定期追蹤患者狀況,若出現背痛、痠痛等警訊,將會視狀況進行骨骼掃描。」馮博皓表示。癌症骨轉移,除了疼痛還有什麼症狀?骨轉移的症狀與轉移的部位有關。馮博皓解釋,最讓人擔心的應該是轉移到所謂的中軸骨,也就是需要承受重量的骨頭,例如脊椎、骨盆、大腿骨等處。除了會造成疼痛之外,還可能出現病理性骨折,倘若脊椎崩塌掉,可能壓迫到脊髓神經,嚴重會造成下肢癱瘓、失禁,假使發生在頸椎,還可能讓患者手腳都無力,非常嚴重。病理性骨折會讓患者疼痛難耐,生活品質大打折扣,而且還會導致行動不便、失能,對患者、家屬產生極大的影響與心理負擔。提防骨骼併發症「高血鈣」癌症轉移到骨頭後,會刺激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吸收作用,一方面會破壞骨骼的結構,一方面將骨骼中的鈣離子釋放進入血液中,而導致「高血鈣」。馮博皓說明:「並非每位癌症骨轉移的病人都會產生高血鈣,但是如果癌症骨轉移合併高血鈣,通常表示狀況比較嚴重,算是一個不好的因子。」高血鈣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漸漸可能會出現口渴、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輕微的症狀如腸胃不適、便秘,還算好處理,嚴重的話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心律不整,恐危及性命。 積極治療骨轉移,減少骨骼併發症癌症骨轉移的治療,首先要針對癌症進行全身性治療,包括標靶治療、化學治療等,馮博皓表示,如果已發生骨轉移症狀,例如疼痛、壓迫性骨折、神經壓迫等,就要針對局部加強治療,可以使用放射線治療或手術切除。另外,癌症骨轉移也可透過藥物治療,由於癌症骨轉移會刺激蝕骨細胞過度活化,進而導致一連串骨骼併發症,所以可以使用單株抗體藥物、雙磷酸鹽藥物來抑制蝕骨細胞之活性,以延緩、降低骨骼併發症的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常常讓患者失去行動能力,須長期臥床,如果又是家裡的經濟支柱,會讓病患、家人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馮博皓指出:「我們的努力目標就是盡量避免骨骼併發症的發生,只要判斷有骨轉移的病人,就建議開始使用對抗骨轉移藥物,以維持生活品質、治療品質,並延後骨頭併發症的出現。」骨轉移治療過程中,應攝取充足造骨原料接受癌症骨轉移的治療時,記得要攝取充足鈣質與維生素D,讓造骨細胞有原料能夠形成新骨質。馮博皓提醒,規律運動對身心都有幫助,患者可以和醫師討論,根據病況設計合適的運動處方,也要小心安全、避免跌倒。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也要積極治療癌症骨轉移,才能降低骨骼併發症的風險。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2022台灣櫻花季開始,但賞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2022台灣櫻花季開始,但賞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本櫻花季去日本賞櫻,相信是不少國人前去日本旅行的願望清單之一,只是礙於COVID-19疫情,讓大多數人沒辦法想去就去;不過沒關係,既然沒辦法去日本,那就在台灣賞櫻吧!事實上,台灣賞櫻的景點還不少,很多都能讓你體驗沈浸在櫻花海的夢幻感受,想知道該去那邊賞櫻嗎?已經有人整理好2022台灣賞櫻地圖,從1月開始,最晚到4月,總共17個景點,有興趣的朋友,請把握機會,然後賞櫻的同時,也要注意做好防疫的保護喔,戴口罩、勤洗手,與人保持距離。 日本一開始流行的是賞梅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到了春天賞櫻是很習以為常的事情,但這個習慣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最早可以回溯到日本奈良時代,那年代的貴族就有著賞花的習慣;只是那時候日本貴族們喜歡的是來自中國的梅花,而不是櫻花,這點可以從萬葉集裡面出現的次數略知一二,書裡面有「櫻」的詩歌有40多首,有關「梅」的則超過了110首。愛上櫻花的第52代天皇在日文賞花的漢字是「花見」,根據紀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元812年3月28日,由日本第52代天皇,嵯峨(注音:ㄘㄨㄛˊ ㄜ ˊ)天皇主持的「花宴節」中;而在這年之前的811年,嵯峨天皇曾經到訪京都清水的地主神社,路過在那綻放的櫻花樹時,深受其魅力吸引,於是讓車不斷來回,多看著絢爛美麗的櫻花幾眼;此後,地主神社就會在每年櫻花開時,獻上櫻花給嵯峨天皇,該來賞「櫻」了。櫻花季-京都-地主神社京都,清水寺境內的地主神社是有名求姻緣的神社至於讓嵯峨天皇迷上的櫻花特別的品種,同一顆樹能同時開出5個花瓣以上的八重和不超過5瓣的一重,每次開花時,八重與一重出現的位置不定;此外,因為嵯峨天皇的故事,它也稱為「御車返桜」。賞櫻從貴族到武家,再到平民百姓自從嵯峨天皇開始賞櫻之後,貴族們也開始跟風賞櫻,但也僅止於王公貴族們的生活雅趣;一直到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活躍的安土桃山時代(西元1568~1603年),武士階級們也開始賞櫻,並盛大舉行,像是豐臣秀吉在1594年舉辦的「吉野花見」, 以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伊達政宗等武將為首,還有茶人、連歌師等超過5,000人參與。1598年,豐臣秀吉又舉辦了「醍醐花見」,主要在觀賞種植在醍醐山的700株櫻花樹,同時也招待了1千3百位女性,每人給3套衣服,讓她們在活動中更換;此外,來自全國各地的商家們也獻上各自的銘酒與銘菓共襄盛舉。在江戶時代,賞櫻則普及到了庶民百姓,就跟現在一樣,一邊賞花、一邊吃著便當,飲酒作樂。此外,不只是日本,韓國的櫻花也開得很漂亮,未來當疫情退去之後,也可以列入旅行的考慮裡喔。題外話,櫻花蝦與櫻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種被冠上「櫻花」名稱的生物,也就是東港有名的櫻花蝦,這種蝦小小一隻,新鮮時,顏色很像櫻花那樣,就叫作櫻花蝦了。​(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2022台灣櫻花季開始,但賞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咳血不一定是肺病!醫揭「6大原因」恐至呼吸衰竭

咳血不一定是肺病!醫揭「6大原因」恐至呼吸衰竭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70歲老先生因有心臟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藥物,近年來出現咳痰偶有血絲情形,後因咳血情況加劇,至醫院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為支氣管擴張症併肺炎,卻在住院接受治療期間,突發性大咳血致呼吸衰竭,最後接受左上肺葉切除手術治療,術後出院定期回門診追蹤。另一名50歲女士在家休息時,突發性大量咳血、呼吸變喘,家人緊急將她送至急診室,並因呼吸衰竭接受呼吸道插管處置,住進加護病房治療,診斷為支氣管擴張症併肺炎感染。然而經治療後穩定,拔掉呼吸管後轉至普通病房,又再次突發大咳血、呼吸衰竭,且血氧生命徵象無法穩定。經胸腔外科醫師決定緊急開刀,以支氣管鏡清除氣管內血塊,使血氧相對穩定後,再執行右上肺葉切除手術控制出血,術後轉入加護病房並繼續抗生素等藥物治療,至穩定拔管無再出血狀況。6種原因皆可能導致大量咳血、呼吸衰竭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照坤表示,以往講到咳血,若只是偶爾一點點血絲,大部分人都會不以為意,如果大量咳血,常常讓人聯想到肺癌或是肺結核等,以為是末期、或擔心會傳染等;更有部分病患可能會將吐血或是口腔、鼻腔出血誤以為是咳血。咳血原因可分為: 呼吸道肺部疾病,如:支氣管擴張症、肺結核、肺癌等 心臟血管系統 細菌感染,如:麴菌等 凝血功能異常 外傷 藥物陳照坤說明,咳血若會造成明顯的呼吸道阻塞、影響到肺部呼吸氧氣的交換功能、甚至造成生命徵象不穩定,都被稱為「大量咳血」或「有生命威脅的咳血」(massive hemoptysis / life-threatening hemoptysis);如果以量來說,24小時內有150毫升以上或是半杯的咳血量,或量少但有導致合併症狀,仍皆會帶來生命危險,建議盡速前往醫院急診處置。咳血第一處置,先保護呼吸道、穩定生命徵象當發生大量咳血影響呼吸時,第一時間是要保護並穩定呼吸道,若已知病患是右側出血,可採左側躺姿勢,讓出血側在下方,有需要則進行呼吸道插管處置,穩定生命徵象,後續進行抽血檢驗檢查等,診斷病因並鑑別出血位置,針對病因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陳照坤也提醒,咳血不一定是肺癌或肺結核,良性的病灶也可能帶來致命風險。針對大量咳血的治療,希望可以在病人穩定的狀況下開刀,盡量減少因生命徵象不穩定緊急開刀所帶來的風險。建議民眾如果有咳血的情形切勿輕忽,提早就醫進行診斷治療,避免因病情加重而導致併發症及生命危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