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老是口乾舌燥,猛喝水仍好渴?醫警告恐是「這問題」

老是口乾舌燥,猛喝水仍好渴?醫警告恐是「這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台中30歲上班族小戴老是覺得口乾,一天喝了超過5公升的水,還是解不了渴,甚至嘗試青草茶、養肝茶等,但沒有效果,每天還得不停跑廁所,經中醫師詳細診察,給予溫腎助陽、健脾益氣的藥物後,飲水量才逐漸恢復正常。常常口乾舌燥?醫曝常見3大原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醫師陳書怡表示,口乾是一個主觀的症狀,患者就診時常主訴:「喝水後馬上又覺得口乾」或「老是覺得舌頭很粗糙、沒什麼口水」等等,一般若排除腹瀉、嘔吐、運動後大量水分流失、水分補充不夠等情況後,中醫會將口乾的原因歸納為外因、不內外因、內因等3個面向。 外因:常見於急性或慢性感染像是感冒症狀發作的前一天,就會覺得特別口乾,一直想要灌水;或者是慢性胃潰瘍的患者,容易有口乾、口臭的症狀;另外癌症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在中醫的觀點視為熱毒,會導致黏膜或是神經受損,無法產生足夠的口水分泌,也會導致患者口乾舌燥,甚至還會有鼻腔或口腔出血的可能。不內外因:常見藥物或重口味飲食引起如鎮靜安眠藥、利尿劑、過敏患者使用的抗組織胺藥物,甚至是賀爾蒙藥物等,都必須列入考量。此外,油膩、香甜、味道濃郁、酒精等食物,屬於濕熱之品,也會讓體內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例如糖尿病就是口乾的常見原因。內因:免疫力以及內分泌系統紊亂陳書怡解釋,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受到自身體內狀況影響,當情緒起伏大,容易誘發身體內的免疫力以及內分泌系統的紊亂,例如:甲狀腺亢進、尿崩症或是自律神經系統失調,讓交感神經處於亢奮的狀態,使代謝後的產熱增加,也會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的情況。其中,乾燥症(修格蘭氏症)會造成口舌乾燥到無法正常說話,除了風濕免疫科定期的檢查及治療外,配合中醫清熱化瘀、滋陰潤燥,更能幫助穩定病情。陳書怡提醒,現代醫學在水份的攝取以及排出方面,有非常明確的計算方式,民眾在感覺到口乾舌燥之時,應尋求專業合格的醫師診治,千萬不可自行服用不明的藥草汁,以免延誤病情,平時也應適度的運動與正常的作息,避免身體過度耗損、機能退化,才能維持好的身體狀態。

一排便就流血、撕裂傷,醫用1招「整型肛門」擺脫瀉藥

一排便就流血、撕裂傷,醫用1招「整型肛門」擺脫瀉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73歲柯先生從年輕時就有排便流血的困擾,幾十年間求醫無數,也接受過不少次痔瘡手術,但始終沒有好轉,年紀長了更演變成稍一出力就流血,反覆裂傷、疼痛。大腸鏡檢查確定柯先生的腸子沒問題,但排便的困擾持續,近幾年已經惡化到不吃瀉藥就無法排便,一天甚至要吃4到6顆。直到醫師採取手術治療肛門狹窄問題,才恢復正常排便功能。肛門狹窄無法排便,原因有2種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蕭光宏表示,為患者進行指診時發現,柯先生的肛門已經狹窄到連一根小指頭都進不去,診斷為「肛門狹窄」,是指肛門口徑變小,造成排便時肛門疼痛,糞便難以通過。一般來說,造成狹窄的原因如下:慢性肛裂:通常是解便造成反覆撕裂傷使肛門口纖維化,括約肌失去彈性。治療方法為透過手術,僅需切開肛門括約肌讓其放鬆即可。手術造成的肛門狹窄:因手術切除過多肛門組織,導致肛門皮膚不足,進而伴隨張力過大、過緊,發生率約1.5~3.8%。但在治療上,無論是手術評估或技術都困難許多。蕭光宏進一步說明,若為手術後造成的肛門狹窄,由於皮膚組織不夠,無法單靠放鬆括約肌解決,過去多以「肛門撐開」的方式緩解,在患者塗抹藥膏後,用手指、物品撐開肛門口,但這樣的做法會造成反覆撕裂傷,甚至使內括約肌鬆弛、不規則斷裂,嚴重恐致無法收縮、排便困難、甚至失禁。醫為肛門拉皮整形,成功避免術後失禁風險「皮瓣手術」一種是治療肛門狹窄的方式。蕭光宏解釋,需先將內括約肌放鬆,再從肛門外臀部的皮膚設計一個皮瓣,拉到肛門內縫合,補足肛門內側皮膚的不足。但皮瓣有多種做法,其形狀、大小、寬度須視患者情況而異,若不夠大會造成張力過緊,傷口癒合不易,手術效果差;太大則有太鬆、大便失禁的風險。考量柯先生的肛門已做過多次手術非常狹窄,因此醫師採用改良式的菱形皮瓣縫補,並利用延長菱形一角分散張力。所幸術後3天,柯先生即可正常排便,從此無須再服用瀉藥。患者是否適合皮瓣手術須從臨床症狀與發生原因評估,若是年輕患者,考量來日方長,不宜以瀉藥度日,會建議積極治療;若為年長患者,思及術後恢復能力及失禁可能,需進一步與醫師討論。蕭光宏提醒,一般民眾如有便祕問題,可先靠飲食、水分、運動等日常生活的調整來改善,若情況嚴重或常有排便出血的問題,則建議就醫檢查是否有生理結構問題。

有圖》手肘疼痛就是網球肘嗎?醫師揭「判斷關鍵」在此

有圖》手肘疼痛就是網球肘嗎?醫師揭「判斷關鍵」在此

文/林杏青一位格鬥競技運動員即將參與國際比賽,在提升訓練量反覆練習快速出拳後出現手肘腫痛,無法彎曲到底、旋轉時活動度下降的情形。他覺得很納悶,明明沒有任何外力傷害,為何手肘會發生這樣的問題?無獨有偶,一位身材豐腴的年長女性平時幾乎沒有運動也沒有做家事,除了膝蓋痛來就診之外也因為手肘卡卡緊緊地想一起檢查手肘疼痛的問題,詢問醫師是不是也得了網球肘?經過動作測試、超音波與X光檢查,最後診斷是肘關節炎。手肘痛可能的原因不只網球肘許多人聽到手肘痛,就想到網球肘。實際上手肘疼痛的原因很多,除了廣為人知,因為手肘外側負責做出翹起手腕功能的肌腱接點病變發生「網球肘」(外上髁肌腱炎)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可能的病因。其他肌腱病變例如手肘內側的「高爾夫球肘」(內上髁肌腱炎);手肘也有許多負責彎曲、伸直和旋轉肌肉肌腱可能發生肌筋膜炎與肌腱炎。此外,在手肘正後方的凸起,有時會因為過度使用或創傷發生積水腫脹,發生「鷹嘴滑囊炎」。手肘內外側負責穩定手肘活動的韌帶(連接不同骨頭的軟組織)亦發生韌帶傷害,而在活動時疼痛。關節內的軟骨與關節囊,也可能發生傷害或退化疾病——青少年運動員有可能因為外傷等原因發生軟骨剝離、年長者在手肘則比較常發生退化性關節炎,也有因為周邊神經病變產生的「神經痛」,造成不動也痛、伴隨感覺異常或麻木的問題。關節腫痛及活動受限更可能是關節炎肘關節炎有極少數人因為先天因素容易發生,不過多數和外傷及退化疾病有關。手肘發生關節炎時,不像網球肘等肌腱問題是手腕特定方向出力時才產生疼痛,關節炎較可能的症狀是腫痛及活動受限——通常會發現彎曲的角度變小,手肘放鬆時將手腕上下翻轉,活動角度也出現卡住的感覺。檢查診斷方面可以透過X光與超音波印證、排除其他問題,X光常可以發現關節縫隙變窄、骨刺產生,復健科醫師用軟組織超音波則能再發現關節積水、軟骨病變和週邊肌腱韌帶問題。  治療方式除了傳統消炎止痛藥物和復健物理儀器治療(電、熱療、雷射等),擅長軟組織超音波的復健科醫師可以在超音波診斷下抽吸關節積液、注射藥物治療,類固醇注射有助於控制急性發炎,玻尿酸注射則在短時間內有輕微下降疼痛的效果,增生治療也適用於協助週邊肌腱韌帶病變修復。手肘關節炎的簡易居家運動活動度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每個動作緩慢活動至緊繃處1.緩慢彎曲及伸直手肘至有點緊繃。2.將手肘伸直,緩慢將手心向上、接著變換至手心向下的動作。伸展運動:伸展放鬆周圍肌腱每次不須超過1分鐘1.手肘伸直,掌心向上,接著抓住手掌向下伸展至手肘緊繃。2.手肘伸直,掌心向下,接著抓住手背向下伸展至手肘緊繃 。3.彎曲手肘,肩膀像上抬高,另一手協助將手肘抬升至肩膀緊繃感出現。也可參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xOzAKsaGo肌力強化訓練:以不痛為原則漸進增加重量及活動度,啞鈴可以帶換為彈力帶或水瓶裝水等其他承重方式1.前臂平貼桌面,手腕握住啞鈴,緩慢翹起放下手腕。可參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v2DyQ03do2.以小啞鈴或彈力帶做訓練,以手肘為中心,手腕承受重量,慢慢變換手心向上到向下旋轉。參考影片(4:08開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xOzAKsaGo3.手腕握住重量,進行手肘彎曲和伸直。參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OkdZ2ZXA8小提醒:個別化的個人運動設計仍須仰賴醫師及治療師根據實際情形、合併疾病判斷設計。(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保養眼睛吃葉黃素有效嗎?醫師教你正確吃法+護眼時機

保養眼睛吃葉黃素有效嗎?醫師教你正確吃法+護眼時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民眾使用3C產品時間增加,日用眼時數逾10.7小時,醫師建議應養成日夜護眼習慣,以保持視力健康。對於葉黃素等營養素的補充,也要留意避免傾向單一化,忽略均衡營養素對眼睛的重要性,醫師提醒,切勿一次性大量食用營養素,正確方式應為穩定補充、並攝取各種均衡營養,才可見效。眼疾初期難辨症狀,恐視神經損傷青光眼是全球致盲率第2大主因,而在台灣失能狀況調查結果中也指出,失明正是台灣民眾最擔心可能會導致失能的疾病之一。聚英視光眼科診所副院長胡自得表示,青光眼罹病造成的視神經損傷無法恢復,病情惡化更會導致失明。胡自得解釋,由於多數慢性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確或沒有症狀,患者易誤認為其他疾病,建議若本身有家族病史、高度近視、經常熬夜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的高危險群,應定期至眼科追蹤預防;高度近視的民眾,更建議每1年就需一次眼底檢查。提醒民眾日常應注意眼部保健習慣養成、積極預防,以免發現時已難以治療,影響生活品質。不只避陽光!晚上也要建立護眼習慣過去民眾只知避免日曬強光、工作用眼過度,卻忽略雙眼時時刻刻皆受生活與環境影響。胡自得指出,不僅白天出門要注重護眼習慣,夜晚使用3C產品的藍光傷害,對眼睛的傷害更容易被忽視。因此想要預防疾病上門,除了日間保養外,也要注意晚間弱光影響。吃營養素補視力?醫籲:穩定攝取才有效現代人因無法避免使用3C產品,經常選擇購買葉黃素、花青素、原花青素等保健品來保養視力,但不少民眾疑惑該怎麼吃、吃多少。胡自得回應,選擇合適的營養品輔助眼睛護養,確實對眼部保護有益,但過度食用不會對健康帶來好處,還可能增加肝負擔,正確方式應為長期穩定攝取,才能確實幫助視力保健,可先與醫師討論後使用,加強護眼習慣外的健康補充。至於日常民眾熟悉的葉黃素、原花青素和花青素與維生素A等營養素,是否真有效用?胡自得解釋,經證實對眼部保健的益處包括: 游離型葉黃素:小分子易吸收,適合腸胃狀態不佳的民眾選擇攝取,並有助於預防黃斑部病變。 花青素:可增加眼部血液循環、抗氧化。 原花青素:強化血管壁健康。 維生素A:有助於夜間視力防護。此外,自由基對於眼睛傷害亦不容小覷,胡自得建議,每日要補充足夠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和E,或是礦物硒、鋅、銅等。民眾可評估自身需求,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營養素,幫助養成日夜護眼保健,遠離眼部疾病、常保視力健康。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一定會痛!醫揭「1症狀」更常出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姐妹偕同來看診時表示,姐姐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已發病多年且手指明顯變形,當初剛發病時不知道是這個疾病,也因為症狀不是很明顯,因此不斷在各診所、醫院看診都無法診斷出來,直到5、6年後關節都變形了,才確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近期妹妹開始出現有如當時的徵兆,也做了很多檢查,一樣是無法確診,服用免疫科的藥物僅有稍微改善,因此希望透過中醫來調理身體,將免疫系統調理穩定。「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患者為男性3倍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簡單說就是體內免疫失調而造成「自己人殺自己人」的情形,這種情況比較常發生在女性朋友身上,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3倍!失控的免疫系統,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的滑膜,滑膜的功用在於產生關節的潤滑液,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被攻擊的滑膜會反覆發炎、變得越來越厚,到後來會逐步破壞關節附近的軟骨與硬骨,使關節喪失原有的形狀及功能。雖然醫師與病患都希望能早期治療,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而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大約有6至7成患者會呈陽性,容易錯過診斷的時機。不一定會關節痛!「晨僵」才是最主要症狀此外蔡易昌提醒,很多人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一定會關節痛,其實這是錯的。在疾病初期,最常見的症狀是「晨僵」,是指早上關節無端僵硬、無法握拳或握拳非常費力,感覺好像雙手手指沾滿膠水,一般維持1至2小時,甚至一整天。其次才是關節的腫痛,這時要注意受影響的關節位置,以及關節以外的其他組織有否受影響,例如血管炎或乾燥症引起的眼乾及口乾等。很多人就是只著重在關節疼痛或是抽血指數,而錯失了早期的發病徵象,導致確診時已經關節變形、甚至留下後遺症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是屬於「痺症」的範疇,「痺」就是凝滯不通之意。蔡易昌說明,其內因為脾胃肝腎氣血陰陽不足,衛外不固,而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以致氣血運行受阻,經絡氣血痺阻,臨床上常呈現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痰瘀互結的情形。中醫最常見4種「痺症」顯示不同病程階段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痺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為痺症開啟了各種論述,後來以此延伸出各種痺症的名稱,例如最常見的行痺、痛痺、著痺、熱痺區分法,其實也代表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同症狀及不同病程階段。蔡易昌表示,初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多以出現「晨僵」為主要表現,清代名醫林驪琴所著的《類證治裁》提到:「諸痺,良由陽氣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痺。」因為陽氣虛,外邪阻滯氣血,所以會出現緊繃僵硬感,就像是《素問.痹論》所說:「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中醫認為,濕邪重濁,故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濕邪粘滯,病損往往著而難易,若其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明朝著名醫書《症因脈治.卷三》提到:「濕痹之證,或一處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舉,或半身不能轉側,或濕變為熱,熱變為燥,收引拘攣作痛,蜷縮難伸,名曰著痹,此濕痹之證也。」這就是晨僵的變化。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是十分靈活的,蔡易昌建議,除了可以依照常用的辨證論治,按照每個人不同體質及證型,加以不同的調理,另外也會配合晨僵、關節凝滯給予特定的調理,除濕通絡、祛風散寒,可以改善症狀,也可以雙向調節免疫,讓失控的免疫系統慢慢回歸正常,讓他們能夠有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的反應。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紊亂後的免疫系統就不會再失控攻擊,不必用消炎止痛、不必用免疫抑制,透過身體平衡就能解決問題。(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

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台灣洗腎病患發生率與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成為繼肝病之後的新國病。但醫師指出,會造成這種結果,原因除了多數人愛亂服止痛藥、血壓和血糖控制不良,造成腎臟功能變差進而洗腎等,其中還有一項,就是亂吃偏方草藥造成腎功能變差。秘製中藥粉、煮桑葚水⋯保養不成反傷腎33歲陳小姐患有12年糖尿病病史,過去她身體不舒服及頭痛時,都就近找密醫看診吃藥,由於秘製的「中藥粉」很有效,吃了就不痛,讓陳小姐的用藥劑量越吃越重,直到今年1月因很喘及下肢水腫就醫住院,檢查才發現腎絲球過濾率(eGFR)只剩4%,是末期腎臟病變,已被醫師要求洗腎。另一位患有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的劉老太太,先前自覺腳水腫,聽信偏方後採桑葚葉煮水喝,希望可以利尿消腫,以為喝草藥頂多沒效,對身體不會造成負擔,沒想到後來門診追蹤發現,已從中度慢性腎功能障礙變成重度慢性腎衰竭,經醫師勸告停喝之後,才慢慢恢復。衛福部立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殷正表示,台灣人愛吃藥,許多民眾更因求方便而找密醫治療,亂服偏方草藥及止痛藥,造成腎臟病甚至洗腎,發現病情惡化後恐得不償失。他指出,許多誇大療效的食品或是來源不明的藥物,透過各種網路資訊及銷售管道大行其道,成為戕害腎臟的殺手。藥物來源不明被誆信,恐傷害腎功能不可逆況且腎臟病在初期往往沒有症狀,民眾對腎臟病的病識感不高,不少人等到腎功能幾近喪失才發現,不得不洗腎,不但人財兩失,更會對代謝器官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性。陳殷正建議民眾,在面對無法求證的資訊來源時,應小心提防。彰化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煒東也補充,桑葚葉雖是很好的性寒平和中藥材,常用來治風熱感冒,但須經由醫師看診開立配方,不能食用過量。尤其許多腎臟病者,誤信偏方認為桑葚葉煮水喝有利於消水腫、解清熱,但其實多吃恐會傷腎、造成腎功能加速惡化。提醒民眾若有腎臟相關疾病,應先至醫院看診,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身病況的治療方式,才能避免洗腎淪為唯一的選擇。

脊椎側彎怎麼辦?症狀、彎曲角度、治療方法一次解析

脊椎側彎怎麼辦?症狀、彎曲角度、治療方法一次解析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常腰酸背痛、甚至出現手麻腳麻情形,原因可能是脊椎側彎,對於日常生活、睡眠恐造成影響。你知道脊椎側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嗎?一定是姿勢不正確嗎?醫師就提醒,其實脊椎側彎可分為先天與後天,治療方式也會依照側彎的角度分級有所不同,超過一定彎曲程度,可能需要配戴背架或手術開刀來矯正。一位14歲的國中生因站姿及坐姿均有不良情況,約2年前開始出現背痛症狀,至醫院X光檢查才發現胸腰椎脊椎側彎角度(Cobb's angle)已達40多度,屬重度側彎;且經1年多的門診追蹤側彎角度上升到58度,藥物與復健都無法有效改善及緩解疼痛,對其日常生活及睡眠都造成很大的影響,最後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手術矯正固定。另一位13歲學生,從國小就發現10多度的輕微脊椎側彎,但是進入青春期後身高快速增加的結果,導致側彎角度也在1年內增加到近30度,屬中度側彎。經醫師建議下穿戴背架與復健,在家長與孩子積極配合治療下,最後在發育成熟後仍維持在側彎30多度,因無惡化情形,暫不須手術。脊椎側彎的原因與外顯症狀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李易儒說明,脊椎側彎在外觀上會看到胸、背部及肩胛骨不對稱突出、彎腰駝背、甚至高低肩。有幾種常見原因: 青少年自發性脊椎側彎:最常見但原因不明,以女性居多,發生率約1~3%,最後進展到側彎角度大於40度的患者比例約有千分之4。 先天性脊椎發育異常 神經肌肉疾患造成脊椎側彎大多發生在青春期開始前後。李易儒指出,家長僅常覺得小孩站沒站相,坐沒坐相,或姿勢東倒西歪,其實除了姿勢不良外,也有先天性因素。但若初期未及時發現並定期追蹤治療,這些孩子可能在快速成長階段側彎情況會加速惡化。目前於校園皆有定期健康檢查,在直立站或坐姿屈體前彎下等動作時,可由醫師從背後看是否有高低不平,肩膀水平高度是否有差距,如有異常再建議到醫院由小兒骨科專科醫師進一步評估及X光檢查。而評估方向除了看外觀外,也需要了解這些孩子是否已經進入青春期,一般男生在16歲、女生14歲或月經來2年內,發育已接近成熟後,身高變化就會較不明顯。脊椎側彎的治療目的李易儒說明,在以X光檢查脊椎側彎角度時,除了照正面看側彎角度、側彎位置和形狀之外,照側面也可以看出胸腰椎曲線是否正常,同時亦會照身體在左右側與下側彎曲的角度是否仍具彈性恢復力。而脊椎側彎的角度,一般在10度以上並且看到脊椎出現旋轉變形才算是脊椎側彎,25度內通常建議不須治療但持續追蹤觀察,有些醫師會建議復健矯正或運動,像是游泳、瑜珈、吊單槓等強化核心肌肉力量,雖然沒辦法將背「拉直」,但是可以維持心肺功能,肌力與脊椎柔軟度和彈性,避免腰酸背痛與惡化情形。脊椎側彎角度與相應治療方法中度側彎是指彎取角度20~40度。李易儒進一步解釋,25度以上或1年內角度變化超過7度以上,建議使用全日背架,主要目的並不是讓角度恢復正常,而是儘量延緩側彎角度惡化,讓患者在骨頭發育成熟後維持在50度以內的角度,就像園藝調整樹型一樣。過去研究顯示,一天最好能穿戴20小時以上效果最好,但是穿戴背架非常辛苦,對於青春期學童除了擔心同學異樣眼光之外,台灣夏天悶熱氣候也讓他們感到不適,甚至皮膚過敏起疹子無法好好穿戴。目前也有夜用型背架,使用上相對舒適方便,但效果尚不明確,主要用於初期較輕度的側彎角度以及無法配合全日型背架的患者使用。重度側彎是指彎取角度40度以上,若角度進展到50度以上或伴隨明顯疼痛不適症狀,就會建議手術矯正固定治療。研究顯示,50度以上的側彎角度即使在成年後仍會持續惡化,可能造成以下併發症: 脊椎提早退化 椎間盤磨損 神經壓迫 影響心肺或腸道功能建議家長和脊椎側彎的患者一定要和專業骨科醫師詳細討論手術方式、開刀時機、與術後復健療程。李易儒表示,其實脊椎側彎並無立即致命或功能受損的危險性,但嚴重惡化時會影響到未來的日常生活品質。建議家長與學生可配合校園健康檢查,篩檢出疑似脊椎側彎的年輕學童,再到專業骨科或是兒童骨科門診複檢,並定期檢查追蹤。除了家長的警覺性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讓脊椎側彎的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及認識疾病,不要害怕與它共存,以做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治療選擇。

3高患者小心第4高!醫警告:高血壓恐誘發「高腎壓」

3高患者小心第4高!醫警告:高血壓恐誘發「高腎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一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且有超過9成6的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由於腎臟無痛覺神經分布,初期腎臟病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病患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導致腎功能無法恢復。而專家提醒,腎臟病不只要留意3高,還有常被忽略的第4高「高腎壓」。病患林先生平時自覺身體狀況控制得宜,只是常感到疲憊、 出現泡泡尿,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檢測,才發現竟將邁入慢性腎臟病第3期,所幸發現及時,及早接受治療並調整生活型態,得以延緩腎功能惡化。腎臟病控制不只3高,還要注意「高腎壓」慢性腎臟病病患常伴有精神體力不佳、尿液有濃泡等異常警訊,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除了控制3高外,更要留意「高腎壓」的發生。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腎壓」(腎絲球內壓),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腎臟代謝功能負擔加重,就可能導致腎壓過高,造成腎臟損傷。「腎臟就像是身體的污水處理廠。」黃尚志解釋,一旦流入的污水過量、含有太多廢棄物,就會使得污水處理廠故障出問題,即出現「高腎壓」。由於腎臟每天要處理大量血流,並藉由過濾血液來排除體內代謝廢物,當血液通過時,會讓腎臟血管內壓力變大、形成腎壓,而腎臟無法承受過高的腎臟壓力。因此身體若長期處在高血壓狀態下,將使得腎壓過高;若是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易導致腎絲球硬化或腎元破壞,損害腎臟功能。3高族群易腎病變,掌握3點延緩惡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指出,3高族群更容易併發腎病變,民眾除了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外,也建議40歲以上3高族群掌握以下3點: 及早檢測尿蛋白 定期腎絲球過濾率(eGFR)檢測 關心並了解自身腎臟功能民眾亦可善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源頭避免或延緩腎臟疾病惡化。每位病患腎臟功能惡化速度不一,只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透過生活型態調整與治療介入,及早控制「高腎壓」,便有機會顯著改善或延緩腎功能持續惡化。黃尚志提醒,如發現身體不適或異常,應及早就醫、尋求醫師專業建議,勿信偏方,以免忽略實際病灶而誤用止痛藥,反而忽視了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可能性,且濫用藥物反而更傷腎,加速腎臟惡化的速度。延伸閱讀誤信密醫止痛藥、偏方消水腫⋯醫驚:救腎不成反洗腎

2成癌友因肺癌死亡,專家:靠次世代基因定序加速治療

2成癌友因肺癌死亡,專家:靠次世代基因定序加速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肺癌再度蟬聯癌症致死之冠,更有高達2成的癌友因為肺癌而死亡,肺癌對國人生命的威脅不容小覷。所幸,我國約有85%肺癌患者屬於已有多元標靶藥物的非小細胞肺癌,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找出致病根源,接續透過對應藥物治療,晚期患者想要大幅延長存活期絕非空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長期給予肺癌患者身心支持,本年度更是與台灣諾華合作,於3月10日至3月24日期間舉辦罕見肺癌展覽,透過3月10日的展覽開幕講座、生動活潑的衛教圖文與動畫影片,建立對抗肺癌的正確觀念,以利及早揪出肺癌基因型,掌握黃金治療期。高醫深耕南台灣,肺癌團隊為癌友打造全方面的治療規劃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鍾飲文院長表示,自高醫成立的65年以來,院內同仁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精神服務地方患者,也相信不進則退的道理不間斷提升院內醫療水準,除此之外,也承著先賢前輩理念提攜新進醫師,為我國醫界培養眾多卓越人才。透過夙夜匪懈的教學、服務與研究,高醫更是逐年茁壯並成為南台灣不可缺少的醫學重鎮。近年,為了接軌肺癌治療新趨勢,也導入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發展精準治療,提供在地肺癌患者最前線的醫療服務,助其積極對抗病程急又猛的肺癌。鍾飲文院長接續指出,肺癌初期症狀不典型,確診時往往已發生轉移、屬於晚期,為了提供更完善的醫療服務,高醫特別整合胸腔內外科、放射科、營養師、護理師以及心理師等科別,打造肺癌治療團隊,集結跨科別的資源與專業,全面評估患者的癌症分期、生理機能,也依據患者的工作、家庭等,為患者量身打造完善的個人化療程。肺癌基因型別多測不完?!醫建議:次世代基因定序讓基因檢測更有效率 今日肺癌已進入精準治療世代,標靶藥物有望延長患者存活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許超群主任提醒,所謂的標靶治療,就是針對癌症的致病根源進行精準控制,而基因檢測正是找出肺癌元兇的關鍵。然而,依生物特性和臨床表現,肺癌可大致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台灣以前者居多、約佔9成。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依據基因突變型別分為許多種,以佔半數以上的EGFR最多數,次之為佔4~6%的ALK,然而,其他罕見基因型別如:BRAF、ROS1、MET、KRAS,對於肺癌患者而言仍不可忽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楊志仁醫師進一步說明,「肺癌基因型類別多,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全面有效率的找出致病根源,可以幫助患者掌握黃金治療期」,許超群主任進一步指出,目前臨床上仍以單基因檢測為主,但患者若屬於BRAF、ROS1、MET、KRAS等罕見肺癌,可能在找出致病根源前,就面臨檢體耗盡需要再次穿刺採取腫瘤組織或病程惡化的困境。所幸今日基因檢測有了次世代基因定序的選擇,單次的檢驗可以同時針對不同的基因型別進行判別,檢測時間效率大幅提升,患者也有望更快確認肺癌基因型別,鼓勵患者依照醫療團隊建議,採納可以一次性判別多元基因型的次世代基因定序,以及時展開療程,搶時間救命。老婦抗肺癌數十年穩定控制!生活品質、療效藉標靶藥再提升提及今日的肺癌治療,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洪仁宇副院長表示,自研發出首款肺癌標靶藥物後,藥物研發的里程迅速推進,肺癌已有多元標靶可用,不僅發生抗藥性後仍有藥物可接力使用,醫師更是可以依照患者對藥物副作用的耐受度調整處方,癌友不一定要忍受嚴重副作用,建議癌友主動透過醫病溝通,與醫師共同討論療程,以利維持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而BRAF、MET、ROS1等基因型別在臨床上已有新型藥物可用,透過基因定序找出致病根源後都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患者千萬不要因為無法接受罹癌事實就放棄治療。為了鼓勵癌友積極配合醫囑,洪仁宇副院長也分享其診間抗癌成功的案例,一名七旬婦人十幾年前確診肺癌,當時因為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僅可透過化療控制病程,但該婦人仍為了子女堅持治療了十幾年。隨著近幾年藥物日益多元,為了擬定該個案化療發生抗藥性後的治療策略,醫療團隊先行將其檢體進行基因檢測並確認為ALK基因型別。正是因為團隊的未雨綢繆,該婦人在幾年前疾病惡化後,即時透過ALK藥物銜接療程,不僅治療效果顯著、病程穩定控制,其生活品質更是大大的提升。次世代基因定序可加速肺癌療程規劃 醫:未來有更多標靶新選擇楊志仁醫師鼓勵,民眾確診肺癌時切莫別慌張,及時透過基因檢測或更有效率的次世代基因定序確認致病根源,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接續使用標靶藥物。現階段尚無標靶藥物可用的患者也無須灰心,積極配合醫囑進行治療、控制病程,或許很快就會有新型藥物問世,癌友仍能甩開肺癌陰影,奪回人生主導權。

避免血管硬化⋯營養師教你用「5原則」吃地中海飲食

避免血管硬化⋯營養師教你用「5原則」吃地中海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以往多數人的認知,總覺得心血管疾病好發於高齡者。事實上,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此類疾病已年輕化,而如何從飲食改變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現代人重要課題。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表示,心血管疾病泛指心臟與血管的疾病,可能因血管的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血流不順,產生各種不適症狀。想預防這類疾病,建議可選擇「地中海飲食」,這是一種著重吃「好的食物」,來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模式,相較於其他注重「食物份量」的模式,是更容易執行的健康飲食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靠地中海飲食5原則林昱蓁進一步說明,地中海飲食將「好的食物」分成「每餐要吃」、「每天要吃」、「每週要吃」以及「偶爾吃」,建議參考原則如下:1. 「每餐要吃」的食物: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相較於精緻穀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含有較多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可以補充身體所需微量營養素,不同顏色的蔬菜與水果,所含的植物素不同,可以增加身體抗氧化、抗發炎能力。豆類,如鷹嘴豆、毛豆、黃豆等植物性蛋白質,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2. 「每天要吃」的食物: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天然香料、乳類可使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等作為烹調用油,並將無調味堅果當作點心選擇,使用蔥、薑、蒜、洋蔥等天然香料,減少鹽分的使用。奶類可選擇發酵奶類如無糖優格、優酪乳等有助於補充腸道好菌。3. 「每週要吃」的食物:魚貝類、白肉類、雞蛋大部分民眾的肉類選擇以紅肉類居多,如豬肉、牛肉,地中海飲食原則建議,每週選擇低脂的蛋白質來源,如魚貝類等海鮮食物、白肉類(如禽肉)、雞蛋,以上食物每週都至少2次,取代紅肉類,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4. 「偶爾吃」的食物:紅肉類、加工肉類、甜點、適量飲酒紅肉類建議每週少於2次,而加工肉類(如香腸、熱狗)每週應少於1次,甜點與精緻糖類食物建議不要太常吃,一次最多1份。適量飲酒指的是選擇紅酒,女性一天最多攝取110毫升酒精,男性一天最多則是220毫升。5. 需持續維持的好習慣:每日飲水1500~2000c.c.,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與充足的休息的習慣,地中海飲食中鼓勵大家要一起用餐,維持好心情,才能常保心血管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