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失智症吃藥可以延緩退化嗎?醫揭秘「得先看類型」

失智症吃藥可以延緩退化嗎?醫揭秘「得先看類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不時會在新聞媒體上看到,失智患者的照顧者因身心不堪負荷而弒親,造成悲劇發生。一般民眾常認為失智就是變得容易忘記事情,但其實失智症並非單單僅是健忘,睡眠時間混亂、行為失序、妄想甚至攻擊行為等,往往是讓照顧者撐不下去的原因。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沈政男表示,失智照顧可先掌握以下觀念,並針對失智照顧提供藥物、非藥物及長照等3大層面來討論。「失智照顧」3大關鍵1. 失智照顧藥物怎麼看?老人家被診斷失智症後,家屬的反應通常是:「可否吃藥,延緩退化?」其實,要先確認是哪一型的失智症。沈政男指出,失智症依據病因主要可分成4類: 阿茲海默型 血管型 路易體/巴金森型 額顳葉型以上病因中,若是阿茲海默型或巴金森型,服用延緩退化的藥物略有效果,其他型失智症的療效則較差。而延緩退化的藥物有2種,一是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如Donepezil),另一種是NMDA受體拮抗劑(如Memantine),原本健保規定只能使用單一藥物,目前已有條件開放合併使用。不少家屬對延緩認知退化的藥物期待很大,沈政男表示,其實藥物只能暫時、略為改善認知功能,終究老人家還是繼續退化,需要他人照顧。2. 失智症的非藥物照護方法在照顧過程中,最讓家屬困擾的是失智症心理與行為症狀(BPSD),比如被偷妄想、躁動、失眠、抗拒照顧等症狀,這時應在白天提供老人家夠多與良好的活動,讓他們不會打瞌睡,並舒展身心,保持情緒穩定。沈政男建議,家屬也須學習照顧技巧,當老人家要求回家、找親人的時候,可利用短期記憶不佳的特點,給予延緩方法,並滿足底層需求,比如有可能是肚子餓而吵著要回家,最後如果仍是無法安靜下來,就滿足表面需求,帶他們出去繞一圈回到原點,順便做運動。3. 借助長照機制妥善照護家屬之間應該協調充分照顧人力,而非把照顧責任丟給1、2人。長照的部分,沈政男表示「長照2.0」可提供居家與日間照顧,也有短期機構喘息照顧。若要申請外籍看護,一般須達中度失智程度。至於全日機構,最理想是失智團體家屋,或失智照顧專區,但台灣目前仍在發展,床位有限。沈政男提醒,照顧失智老人家雖然不輕鬆,但若能先掌握以上失智照顧3大觀念,當可減輕照顧者的困難與重擔,並提升長輩的生活品質。

眼壓正常就沒事?醫警告:亞洲人多屬正常眼壓青光眼

眼壓正常就沒事?醫警告:亞洲人多屬正常眼壓青光眼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只要眼壓正常,即使高度近視就不需擔心青光眼嗎?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亞洲人約有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醫師提醒,若誤信眼壓正常就沒事,很可能因此錯過阻止惡化的關鍵時期。   青光眼初期症狀不明顯,察覺時視力已受損 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是一種進行性不可逆疾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病人常沒有病識感,可說是「慈悲又可怕」的疾病,因為初期感受不到變化,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但一察覺到往往已經非常嚴重了。 青光眼成因是因眼內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房水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或因其他因素導致視神經血液或氧氣供應不足,導致視神經不可逆損害。多數病患初期無症狀,當視力受損嚴重會導致周邊視野缺損,導致景象模糊或看不到,夜間視力變差、頭痛、噁心等,嚴重甚至失明。 「而亞洲最盛行的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卻會直接影響到視神經與視野感受,但在眼壓看不出任何異常。」呂大文解釋,眼壓測量時會受多重因素影響,例如夜晚量測比白天高、躺著量測比坐著高,甚至角膜厚度也會影響,「尤其是高度近視者做完近視雷射後,角膜變薄,眼壓較低,眼壓測量絕對不正確。」 40歲以上就應主動檢查眼壓、視野與視神經 眼壓是青光眼的變動因子,凡具有青光眼家族病史或高度近視者,都是青光眼的高危險群,應養成眼科健檢追蹤習慣,一般民眾40歲以上也應主動篩檢,透過眼壓檢查、視神經檢查、視野檢查,完整篩檢確認有無診青光眼,日常作息更應避免眼壓突然升高行為。 避免眼壓飆高5件事: 不牛飲,飲用每次不超過150毫升 避免高空彈跳、雲霄飛車、跳水、潛水 避免趴睡、搬重物、過緊的塑身衣或領帶 避免長時間滑手機或暗處滑手機、看電影,用眼30分鐘或休息10分鐘 避免醃漬與過鹹食物 呂大文解釋,視神經連接眼睛與大腦,當眼內的壓力超過視神經可承受極限,或是供應視神經養份的血液循環不良,將導致視神經受損而產生視野喪失。患者的視線範圍會因此受侷限,像是戴著塗抹了糨糊的眼鏡,視力模糊,眼前景物霧濛濛,臨床上也有不少病患以為近視度數加深,錯失檢查與治療先機。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提醒,任何會增加腹腔壓力的運動,像是高空彈跳、趴臥,或是食用醃漬過鹹食品、在暗處滑手機等行為,都應該盡量避免,「青光眼無法治癒也無法恢復已失去的視力,只要不介入就會持續惡化,務必早期治療。」

長期睡不著又耳鳴⋯男子一覺醒來竟「右耳聽不見」

長期睡不著又耳鳴⋯男子一覺醒來竟「右耳聽不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5年前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醫師提醒,民眾應在日常中保護好耳朵,其中常見的突發性耳聾,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生活。精神壓力大誘發耳鳴,導致「突發性耳聾」處於長期工作或精神壓力大,或是三高病患,容易造成「突發性耳聾」。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醫師郭哲宏表示,該個案病患並無特殊疾病與不良嗜好,曾因左耳耳鳴而求醫,未料因近期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男子長期難以入眠,起初3至4天內耳鳴,某天一覺醒來,發現原本正常的右耳竟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先到住家附近診所看過,醫師建議到醫院做詳細聽力檢查與治療。郭哲宏表示,該男子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週,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郭哲宏解釋,聽力障礙或耳鳴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臨床病症。對於一般所稱的突發性耳聾,有其診斷的標準,指72小時內,至少出現連續3個音頻大於或等於30分貝的感音性聽損。而雙耳皆曾發生突發性耳聾在臨床上亦時有所見,部分民眾擔心是「左耳傳染到右耳」,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左右耳內構造並無直接相連。6大因子可能觸發突發性耳聾目前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在臨床上的經驗中,其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 內耳血管病變 內耳損傷 病毒感染 自體免疫疾病 新陳代謝疾病 精神壓力過大目前除了類固醇治療外,另外經醫師評估後,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郭哲宏建議,若病患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7成5膝關節炎患者,寧願忍痛也不開刀!醫揭5大隱憂

7成5膝關節炎患者,寧願忍痛也不開刀!醫揭5大隱憂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75歲女士罹患膝關節炎多年,卻因擔心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術後疼痛、復原差,忍了3年疼痛仍遲遲未進行,最後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置換新一代全人工膝關節,術後恢復的狀況良好,3個月內就再次去做最喜歡的國標舞、高爾夫球等在罹病後無法做的活動,且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長輩罹膝關節炎,女多於男!典型症狀表現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台灣每年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近6成為65歲以上,且女性患者為男性2倍。膝關節炎典型症狀表現為: 疼痛(約有8成) 痠軟無力(約有5成) 僵硬 關節變形 發出咯吱聲 腫脹 周圍肌肉萎縮然而,其中有近7成5的患者,因擔心換膝手術術後復原不佳,寧願採取忍痛、減少移動等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且平均拖遲1.5年才願意換膝,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黃炫迪表示根據研究,逾5成患者在換膝前表示已無法久站,超過7成連走路都有問題,甚至痛到影響睡眠品質。常見換膝手術5大隱憂患者最常見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5大隱憂為: 術後復原狀況不佳,有73% 術後感到疼痛,有53% 手術費用,有45% 10~20年後需再次手術,有41% 手術導致血栓等併發症,有37%黃炫迪指出,若患者遲遲不願換膝,可能導致膝蓋關節惡化劇烈疼痛、失去活動能力,更連帶使心肺與代謝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導致體重快速增加、易喘,在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下,最終無法外出、喪失行動力。其實目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率高達9成以上,無須太擔心不適應或二次手術可能。黃炫迪建議有需求的患者,不要忍痛、不用減少活動,盡早尋求專科醫師處理,才是維持老年行動力最有效的方法。

乳房腫塊「拖2年」不就醫⋯醫警告有「5症狀」恐成癌

乳房腫塊「拖2年」不就醫⋯醫警告有「5症狀」恐成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40多歲女性2年前於左側乳房觸摸到腫塊,但不以為意也未就醫檢查,去年初發現腫塊範圍變大且變硬,左側腋下也出現硬硬的結節,卻因害怕開刀及後遺症,因此自行上網找尋消除腫塊的偏方,仍未就醫;直到半年前乳房硬塊的皮膚出現潰瘍並滲出膿血,除疼痛外,亦開始覺得體力虛弱且容易頭暈,没走幾步路就開始喘、體重一個月就掉1公斤,才讓該名女性感覺事態嚴重並至醫院求診。乳癌拖延就醫,竟致腫塊潰瘍已無法開刀此時腫塊潰瘍面積已逾10公分,經病理切片及影像醫學檢查,確診為左側侵犯性乳管癌第4期且轉移到淋巴與肺部,已無法開刀切除,僅能先以化療讓腫塊變小。經過2次化療後,病患腫瘤潰瘍、疼痛及膿血滲出仍然持續,再加上化療副作用的水瀉頻急,因此至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門診尋求癌症輔助治療,經過針灸及中藥調理並配合化療療程,在第5次化療完成時,潰瘍部位已收口至6.5公分,膿血滲出情況也幾近於無,現持續採以中西醫共同治療。乳房出現5症狀,可能為惡性腫瘤徵兆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陳豪君表示,初期的乳癌不一定會有症狀,通常都是觸摸到乳房腫塊時才會發現,大部分的乳房腫塊是良性的,像是乳房纖維囊腫、纖維腺瘤或水泡等邊界明顯的腫塊,但若出現以下5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乳房腫塊伴隨乳頭分泌透明或帶血的分泌物 乳頭不正常凹陷或長期濕疹潰瘍 乳房皮膚出現橘皮質地或紅腫潰爛 腋下淋巴結出現硬塊結節 兩側乳房大小或形狀對稱度改變陳豪君說明,乳癌的分期是依據腫瘤大小、局部淋巴結轉移與否、遠處是否轉移為主。目前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荷爾蒙藥物輔助治療等,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乳癌相較於其他癌症5年存活率為高,第0期為97.5%、第1期為95.6%,到第3期還有70%,顯示及早治療的重要性。中醫輔助治療可有助改善病情,提高生活品質乳癌屬中醫乳岩的範疇。中醫觀點「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在經絡走向方面,乳房為胃經、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等經氣流經處,氣機壅塞濕熱瘀痰滯於胸中而生癌腫。陳豪君指出,該名病患因長年憂思鬱結,加上熬夜飲食不節,氣虛氣滯且濕熱瘀積於乳房結成癌腫,又化療藥物毒性損傷脾胃之氣,出現化療副作用水瀉頻急症狀;經以益氣健脾、清熱袪濕的中藥及配合針灸疏通經絡之氣,在中西醫的共同治療下,腫瘤潰瘍部位逐漸縮小收口,化療期間的副作用與持續時間程度亦更為減輕。陳豪君說明,中醫部門診可輔助西醫治療癌症,經中藥調理及針灸治療,必要時配合復健,對病情都可以有很好的改善。常見乳癌病人至中醫門診大致有以下狀況: 化放療療程副作用:噁心、嘔吐、腹瀉、白血球低下、手腳末稍麻、手足症候群等 荷爾蒙治療藥物的副作用:熱潮紅、心悸等 乳癌術後淋巴水腫 局部皮膚緊繃攣縮陳豪君也建議乳癌病患,治療時最重要的是保持樂觀正向的心情,飲食上以營養均衡的原型食物為主,也可參考地中海飲食概念,切勿自行進補,燥熱或寒涼生冷的食物更不適宜,不吃具荷爾蒙成分的保健食品,腸胃弱者也不宜攝取難以消化或具刺激性的東西。整體而言,補充營養、增強體力並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運動習慣,才能有效提高乳癌病人治療的存活率,及增加抗癌期間的生活品質。

長輩駝背、腰劇痛別輕忽!壓迫性骨折好發「這2族群」

長輩駝背、腰劇痛別輕忽!壓迫性骨折好發「這2族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81歲陳姓老婦人一直以來身體硬朗,經常騎腳踏車到社區串門子,未料一日正要騎腳踏車時腰部劇痛,此後疼痛長達3個月,且無法生活自理,痛楚難耐。近期在醫師建議下完成椎底成型微創手術的治療,疼痛不再,才讓她終於再次回到舒服的養老生活。壓迫性骨折好發2族群羅東博愛醫院脊椎微創中心主任陳劍龍表示,病患的狀況屬於壓迫性骨折,通常症狀是突然發生,例如彎腰或咳嗽時突然感到劇痛,然後持續疼痛,且在改變姿勢時更痛。壓迫性骨折主要好發於2族群: 有骨質疏鬆狀況的60歲後男性 停經後女性一旦發生壓迫性骨折,必須把握前2~3個月的黃金治療期,並在治療完成後,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與肌力訓練,才能降低日後再骨折的風險。陳劍龍提醒,壓迫性骨折除了疼痛之外,也可能出現駝背的症狀,但因為許多患者以為是老化所致而輕忽駝背症狀,反而錯過黃金治療期而無法治療,甚為可惜。壓迫性骨折術後併發症風險臨床上治療壓迫性骨折,傳統脊椎手術會在病人身上留下約20公分的傷口,不僅恢復較慢,也要留心較多併發症狀,常見以下術後風險: 腰背肌肉破壞較大,可能造成慢性下背痛 術後疼痛較嚴重 骨水泥外漏 過敏 傷口感染 術後再次骨折其中,骨水泥輕微外漏較常見,對神經血管並無損傷,但嚴重外漏會壓迫脊髓神經造成下肢癱瘓,或外漏至血管造成肺血管栓塞。另外手術後再次骨折比率約有20~30%,嚴重者仍需再行骨水泥注射治療。陳劍龍表示,椎底成型微創手術則只會留下2個0.5公分的傷口,透過千斤頂與骨水泥穩定病人的脊椎結構,只要住院2~3天即可出院,恢復快且併發症少,也減輕許多病患與家屬術後照顧上的負擔。目前若符合適應症,病人只需負擔材料費的支出,手術費用則由健保給付,呼籲有持續疼痛或突然駝背症狀的民眾不要輕忽,要趕快就醫治療。此外陳劍龍建議,民眾若想要預防骨折,骨質保養不能荒廢,除了經常適當運動外,深綠色蔬菜、牛奶、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也要多吃,並可經常到戶外曬曬太陽、定期接受骨質檢查,若有骨質疏鬆危機,可以額外補充鈣和維他命D3,或是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確保降低日後因意外而骨折的風險。

失能繳不出保費怎麼辦?符合「4大豁免條件」可免繳

失能繳不出保費怎麼辦?符合「4大豁免條件」可免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買保險就是希望在風險到來時解決負擔,但也有不少保戶擔憂,要是意外失能、保費繳不出來怎麼辦,深怕因此被迫失去保障。但只要在買保單時留意是否有「豁免保費」條款,以後就不用擔心這種窘境。「豁免保費」機制的意義在於,避免被保險人因為失能、殘廢,失去持續繳交保費的能力,讓保障隨之失效,所以保險公司才設計出豁免保費條款,只要符合條件,就不用再繳交後續的保險費。常見保費豁免條件,可免繳後續保費常見的保費豁免條件有4種,分別為: 身故或是全殘(1級殘廢) 2~6級殘廢或1~3級殘廢 嚴重燒燙傷 罹患重大疾病主要會出現在失能險、壽險、癌症險、傷害險等保單。有些是在主約的條款當中就有列出,有些則是要在主約下另外再加豁免附約,但也並非每一張保單都可以附加豁免附約,就看各家保險公司如何規定。保戶需留意2種豁免對象可能成就豁免條件的人有2種,保戶在選擇的時候要留意豁免對象是誰: 被保險人:符合條件可以不用再繳保費、持續獲得保障 要保人:因為要保人是主要繳交保費的人,當要保人發生失能、殘廢,無法持續繳交保費時,持續保障被保險人的權益也很重要。另外,在附加豁免條款時也要注意,有些規定只能針對主約(或附約)能有豁免保費,附加的其他保單都要持續繳納保費;但有些豁免條款就比較廣泛,不論主約、附約都能同步獲得保費豁免。不論是豁免對象、豁免範圍、豁免條件跟條款附加限制與方式,每一家保險公司的規範不盡相同,這時候就需要多方了解、比較之後再做決定。尤其保險買了就是為了替自己轉嫁風險,一定要在事故發生前就做好完整準備,除了買好保障之外,再加個豁免附約,才不會在意外來臨時還要為繳納保費擔憂。(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怕失能繳不出保費!確保保單效力不中斷「豁免條款」幫解套)

肥胖真的是種病!醫警告: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它相關

肥胖真的是種病!醫警告: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它相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肥胖是萬病根源,不只可能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罹患風險,也可能是造成憂鬱症主因之一!醫師表示,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肥胖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住院和重症風險。肥胖是一種慢性病,每5位成人就有1位肥胖「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方面的疾病。」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國人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林文元說,肥胖不僅增加死亡風險,還可能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肥胖是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使免疫功能受損,還會降低肺活量,萬一罹患新冠肺炎,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3倍,「台灣肥胖盛行率已突破20%,換句話說,等於有超過上百萬肥胖症患者,18歲以上平均每5人就有1位有肥胖問題,男性更是每2名就有1名肥胖。」林文元也提到,許多人總是會以話語來激勵肥胖者,但實際上反而造成肥胖者焦慮,「肥胖者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大部分都是因為身旁人過度關心造成。」肥胖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得對,社會大眾應以支持代替歧視,有大家支持的減重之路才能長久。用3行動「ACT」落實體重管理台灣肥胖醫學會因此提出體重管理「ACT」3個行動方案: Accompany(陪伴與支持):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   Calories(輕卡管理):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   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提到,大部分人多以「斷食」來作為減重手段,短期間內雖然會造成體重下降,實際上流失的都是肌肉,體內脂肪並沒有減少,因此往往容易復胖,臨床上也常看到許多個案,因為沒有正確的減重觀念,反而陷入愈減愈肥的循環,正確的肥胖治療是飲食、運動缺一不可。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張皓翔指出,大部分的減重只要減掉5、6公斤,對健康就有很大影響,並非一定要減掉龐大數額才夠,「只要適當減重,10至20%就很夠了,減少6至10公斤就可以將糖化血色素維持在正常範圍。」張皓翔建議,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肥胖治療除了飲食、運動之外,還有藥物跟手術等其他醫療選項,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的協助及指導,才能達到健康減重、維持體態的目標。

壯男突昏厥竟因「罕見症候群」醫:像心臟多1條電線

壯男突昏厥竟因「罕見症候群」醫:像心臟多1條電線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8歲陳先生身體健壯,雖曾在健檢時被告知「心臟有問題」,但由於沒有不適症狀,因此並未積極就醫,持續維持跑步重訓等日常運動。然而,日前深夜在家中無預警昏厥,失去生命徵象,雖然家人在第一時間施行心肺復甦術並通報119,但送醫時仍幾近「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急診緊急施救但反覆電擊無效,遂同時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為病患裝置葉克膜維生系統,才度過危急病程。「WPW症候群」恐致猝死,可能出現以下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徐展陽表示,檢查發現病患罹有罕見的「WPW症候群」(Wolf-Parkinson-White syndrome,或可稱為「預激症候群」),初步治療趨穩甦醒後,順利移除葉克膜管路,並轉診至心臟血管科,再利用心導管手術根除病灶,讓病患以後不必再為不可預期的猝死擔憂。「WPW症候群」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是因心臟多了一束異常傳導組織,有如「心臟多了一條電線」,有較高的機率發生昏倒或猝死。可能出現以下不適症狀: 心悸 心律不整、過速 胸悶痛 氣短 頭暈、暈厥心臟「多長一束傳導組織」易誘發心房顫動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張耀庭解釋,正常的心臟在心房、心室中有個節律點,可以調控心跳速度,人體偶爾出現心房顫動或不規則跳動時,也可以保持心律不至於過快,讓心臟維持正常的電氣器傳導。但WPW症候群患者的心臟,因為較常人多了一束傳導組織,一旦心臟出現快速而失控的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時,電氣傳導就不會經過節律點,而是透過多出來的電線直達心室,此時就可能演變為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導致猝死。如同該名個案因WPW症候群演變成心房顫動,而發生猝死的情形非常少見,發生率僅有不到1%。張耀庭表示,考量患者符合「目擊倒地並即刻施行心肺復甦術」、「疑似心因性休克」、「持續急救下迅速送達責任醫院」等葉克膜置入適應症,醫療團隊迅速裝妥葉克膜維生系統,行心導管、低溫治療後,陳先生成功甦醒,順利拔管且沒有任何神經學後遺症。為了永絕後患,在病患清醒後為其安排心導管手術,透過高射頻能量經電極導管,將心臟多餘的不正常傳導路徑以燒灼、破壞方式,成功阻絕異常心律,才讓病患重獲新生。張耀庭提醒民眾,心臟疾病平時不一定有症狀,但若發生過不適、有家族史、健檢建議就醫者,務必至心臟科安排相關檢查,以免輕忽病症,危及健康。

熬夜更想大吃大喝!醫警告沒睡飽「1年暴肥26公斤」

熬夜更想大吃大喝!醫警告沒睡飽「1年暴肥26公斤」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連假剛結束,你今天上班精神好嗎?連假常常很多人趁天氣好出遊趕行程,或是熬夜追劇、通宵打電動,反而沒有把握機會好好休息睡覺,造成上班第1天反而更累、效率差。家醫科醫師蕭伶茲在FB紛絲專頁表示,現今人類的生活睡眠不足相當普遍,甚至有人認為睡眠是浪費時間,但其實睡眠對健康來說除了有絕對的必要,在體重與食慾的控制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並舉出注意以下5點:1. 睡眠不足造成的影響在隔天就會出現到底睡眠不足持續多久,在人的食慾上會有影響呢?有研究發現,一晚只睡4到5小時的人,會特別的飢餓,睡眠減短造成飢餓感的增加,會在睡得少的第2天就出現了。2. 睡眠時間少,活動時間雖增加長,但燃燒熱量並沒有多很多實驗中發現讓一個人連續24小時不睡覺,會多燃燒的熱量只有147大卡,這個程度,喝一杯微糖鮮奶茶就超過了。3. 睡眠不足會增加飢餓感,減少飽足感當睡眠減少時,會使啟動飢餓感的飢餓肽濃度增加,而釋放飽足訊號的瘦體素濃度降低,讓人容易感到飢餓跟不易吃飽。但如果得到8小時或更長的睡眠,一個人的飢餓程度卻顯得平穩而且能夠控制。4. 睡眠不足會比較想吃高熱量的食物睡眠的短缺會造成大腦對於衝動控制的功能變的不活躍,讓人會做出較不明智的選擇,對於高熱量的食物喜好會增加,有研究發現會造成每日熱量的攝取多增加400~600大卡之多喔!!5. 睡眠不足會更不想動大家都有睡眠不足的經驗,大多都會覺得疲累沒精神,而活動變得較靜態或選擇輕鬆的活動,這樣的改變會讓熱量的消耗降低。蕭伶茲提醒,睡眠不足也會影響自律神經和荷爾蒙,對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從以上幾點就可以了解,睡眠如果時間越縮短,體重就會增加。以第2點簡單舉例:整晚不睡至多增加消耗147大卡,但卻會增加600大卡的攝取,粗略估算,如果一周沒睡飽,體重就可能會增加0.5公斤,一年下來就可能增加26公斤。蕭伶茲建議民眾,若每晚盡量能睡6到8小時,才能為自己體重控制的計畫立下一個重要的好基礎。 (沒睡飽會產生5大因素影響體重與食慾控制。圖片提供:好日子診所家醫科醫師蕭伶茲FB粉絲專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