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研究:孕婦罹患妊娠糖尿病 易生出自閉兒

研究:孕婦罹患妊娠糖尿病 易生出自閉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孕婦懷孕時,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變化會隨著孕期增加、人類胎盤泌乳素、動情素及黃體素等荷爾蒙分泌濃度的升高,而有所改變,一旦體內對胰島素的阻抗增加,需求量便相對增,妊娠糖尿病也就在此時悄悄發生,進而導致胎兒會長成巨嬰、畸胎或胎死腹中等問題增加。但除了上述這些問題外,日前更有項研究發現,如果孕婦在懷孕26週時罹患妊娠糖尿病,胎兒出生後,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將會比一般小朋友超出42%。26週罹患糖尿病 寶寶自閉率較高該研究主要是由南加州凱薩醫學中心,在1995~2009年間針對32萬名兒童進行自閉症與妊娠糖尿病的關連調查,結果發現,兒童罹患自閉症的風險,與媽媽在懷孕期間有沒有抽菸、體重狀況等無關,唯獨只有妊娠糖尿病一個因素有統計上的關連,尤其是26週時罹患妊娠糖尿病較為明顯。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尚未能證實兩間的關連,但這可能與寶寶在胎中,長期曝露於較高的血糖水平,導致大腦生長受到擾亂有關,因此,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應多控制體重,以免引發任何併發症對寶寶影響,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

麵包越軟越好吃!專家:吃軟麵包就像在喝油

麵包越軟越好吃!專家:吃軟麵包就像在喝油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好吃的麵包,口感柔軟,兼具彈性,還要帶點濕度,若太乾太硬,吃起來將猶如嚼木屑,食之無味,還會割舌頭,也因此近年來,大部分的消費者挑選麵包,柔軟蓬鬆度,就成了揀選條件,但事實上,越是鬆軟的麵包,裡頭的油脂,恐怕就 加得越多,當心別顧及口感,而吃壞健康!台灣麵包天天吃 心血管恐拉警報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召開加工食品安全探討相關會議,對於台灣麵包的加工手法,進行激烈討論,營養學博士王進崑指出,一般於歐美國家的麵包,例如法式麵包,裡頭的油脂與糖份,大約都只占百分之四左右,然而,台灣的麵包因為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讓油脂添加的比例,因此大幅增加。他說,像是軟式麵包,油脂約佔百分之二十,糖佔百分之三十,兩者加起來,整個麵包幾乎有一半的成分,都是糖與油。其中,油可以增加麵包的可碩性,以及柔軟度,所以越軟的麵包,油就加得越多。整體而言,烘焙用油,大部分都使用飽和脂肪酸較高,價格較低廉的棕櫚油,若因為只顧及麵包口感,天天吃恐怕會危及心血管。王進崑建議,歐洲國家的麵包製作過程,糖與油的比例較低,所以當作正餐來吃,不至於會影響健康,但台灣的麵包油糖普遍偏高,盡量還是少吃為妙!

心臟疾病死亡率高 斷層掃描助預防

心臟疾病死亡率高 斷層掃描助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心臟疾病的發生率,在全球正逐年增加中,而在台灣,根據衛生署統計指出,已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且45~60歲中壯年族群更是常見死亡族群,特別是心肌梗塞,無預警發作心肌梗塞,造成的猝死率高達五成,由此可見,定期接受心血管檢查是件重要的事。電腦斷層 助預防心臟疾病隨著影像醫學的發展,從過去傳統的X光、電腦斷層掃描,到現在的多切片電腦斷層,無非就是要讓病徵更清楚呈現,無所遁形,幫助患者們提早預防,以免發生時束手無策。岡山秀傳醫院表示,傳統心血管疾病檢查仰賴心導管,但心導管檢查需要住院進行動脈穿刺,檢查過程的疼痛及風險,往往讓病人害怕檢查,所以,特地引進「64切片電腦斷層」,只要是一般頭部外傷,懷疑是顱內出血、肝、腸、肺部長腫瘤等,經由靜脈注射顯影劑,就能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一個3D立體心臟及冠狀血管影像,幫助醫師評估冠狀動脈的管壁、管腔、以及心房與心室狀況。解析度精細 連微小的腫瘤都可清晰呈現64切電腦斷層掃描儀,比傳統單張的電腦斷層掃描儀速度快180倍,可大幅提升檢查效率,另還可細切的間距,解析度更精細,微小的病徵或腫瘤都可清晰呈現,最後再利用電腦程式處理這些斷層影像,便可獲得任意切面和3D空間的立體影像。所以,對於當地民眾來說,不僅有第一線的醫療資源外,只要符合健保規定,也可更快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長期胃食道逆流 食道腺癌風險增

長期胃食道逆流 食道腺癌風險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火燒心是許多上班族常有的症頭,晚上睡覺時整個胸口像是火在燒,或是一躺下就胃酸逆流,千萬別輕忽,當心增加食道腺癌的機率。就有一名廖先生因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所以每天都得靠咖啡來提神,又常吃蛋糕、零食當下午茶。幾個月前出現噯氣、腹脹,起初不以為意,直到上星期某晚胸口有灼熱感伴隨胸悶,反覆噁出酸水,至醫院就醫經診斷是胃食道逆流在作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謝嘉豐醫師表示,胃食道逆流主要發生在食道以及胃交接的地方,俗稱火燒心。胃酸一旦因為胃食道括約肌較鬆弛或胃內壓力較大,便很容易逆流到食道,造成一些不舒服症狀,如胸口燒灼感、溢酸、口有苦味或酸味、咽喉部有異物感、吞嚥疼痛、長期聲音嘶啞、腹脹和唾液分泌過多等。改善生活習慣為首要   減重、勿吃宵夜而胃食道逆流的治療最重要的還是生活型態調整,諸如進食時吞嚥動作緩慢,戒菸及避免酗酒,減少富含脂肪類食物的攝取,儘量採取少量多餐的飲食習慣,不要大吃大喝,餐後不要立即平躺,避免在睡前2~4小時內吃宵夜,肥胖者減重,睡眠時可將床頭抬高15~20公分左右。避免症狀加劇   先避開這4大類食物此外要避免胃食道逆流症狀加劇,也應避開以下4大類食物:●柑橘類食物/如柳丁、橘子、柳橙等。●刺激性食物/可樂、辣椒、酒精、濃茶、咖啡等。●甜食/巧克力、蛋糕等甜食。●不易消化的高脂肪食物/油炸類食物、全脂牛奶、油飯等。莫輕忽胃酸逆流  恐增食道腺癌風險謝醫師說,如果調整生活及飲食仍無法改善,可藉由藥物來幫忙,如制酸劑、黏膜保護劑和促進排空劑等。如果以上的治療,症狀都還無法改善,就必須考慮做胃鏡或找外科醫師評估手術的可能性。他也提醒有些人急性發作難耐時,會自行服用制酸劑或胃藥,但建議如果要吃制酸劑才緩解,多半已是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建議還是及早就醫,以免食道長期因胃酸逆流而發炎,會讓食道上的細胞病變,增加致癌因子。

不是氣色好!男童臉頰紅潤 竟染「傳染性紅斑」

不是氣色好!男童臉頰紅潤 竟染「傳染性紅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小男孩稚嫩的臉上,若能出現兩抹紅暈,臉蛋好似更顯可愛,但就有一名六歲男童,日前臉頰出現紅色斑疹,家長以為是天氣變化溫差大所致,不料斑疹蔓延至四肢,呈現網狀紅斑,經醫師檢查後,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什麼臉頰紅暈氣色好,而是遭病毒所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紅斑」。B19病毒好發春夏季 可藉由口沫傳染榮新診所小兒科醫師潘俊伸指出,「傳染性紅斑」是由B19微小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感染 B19 病毒到傳染性紅斑出現約4~20天,病毒主要存在於血液中,並由飛沫或接觸感染,也可藉輸血感染。兒童感染後初期可能發燒一、兩天,之後才先在臉上看到紅疹,接著出現在身上和腳上,即蕾絲樣紅疹。潘俊伸進一步說明,「傳染性紅斑」好發於五到十五歲兒童及少年的疾病,發生並無明顯的季節性,但大多在春季到初夏間流行,痊癒後約一個月內若曬到太陽容易又起疹子。潘俊伸提醒,「傳染性紅斑」正常的潛伏期約4~20天,往往家長會覺得小朋友似乎最近都沒有生病或接觸到其他病患,或是發病後體溫又沒有明顯上升,等到小朋友皮疹出現時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誤以為是皮膚過敏或熱疹,因此若有上述症狀,務必趕緊就醫治療。

媽媽注意!研究:生第二胎 罹產後憂鬱風險增三倍

媽媽注意!研究:生第二胎 罹產後憂鬱風險增三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辛苦懷胎十月,終於把寶寶生下,但此時此刻,各種問題才要漸漸浮現,其中,產後憂鬱症就是媽媽們所要克服的一項難關,根據美國心理學會估計,生第一胎的媽媽,約有一成五的風險罹患產後憂鬱,但若生下第二胎,風險將激增三倍,達四成以上,其中的憂鬱症狀恐長達兩年以上,提醒勞苦功高的媽媽們,若產後出現明顯憂鬱症狀,務必尋求外界援助!荷爾蒙變化與照顧壓力 憂鬱症容易纏身會罹患產後憂鬱的主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解釋,這是因為產後荷爾蒙將出現劇烈改變,更須一肩扛起照顧新生兒的壓力,所以容易陷入憂鬱狀態,若沒有及時重視,對於母親、孩子甚至是整個家庭都會有絕對的影響。憂鬱襲擊?快打電話給親朋好友談媽媽經不過,若要解決憂鬱警報,加拿大倒是有一份最新的研究,可以指一盞明燈!根據研究發現,罹患產後憂鬱的婦女,若能時常打電話向朋友分享媽媽經,或其照顧心得,將可改善憂鬱情形。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認為,媽媽照顧孩子的責任及實際必須的照顧行為,就像沒有下班時間的長期工作,對多數的媽媽是一種壓力,不只是第一胎的新手媽媽,研究中提到生第二胎罹患憂鬱症的發生率提高到兩倍以上可見一斑。因此當發現產後的媽媽出現情緒沮喪、哭泣、睡眠改變等症狀持續兩周以上且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就應該鼓勵她盡快的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狀況越來越嚴重。身邊的親友適時的陪伴或電話,都是很重要的支持方式。

男子罹血友病一年出血30次 工作難找生活苦

男子罹血友病一年出血30次 工作難找生活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根據統計,我國目前有1,336名血友病病友,此些病患因缺乏凝血因子,需戰戰兢兢度日,經不起任何碰撞、不能久站、膝關節還會受損,面對動不動便大量出血的日子,一生所經歷過的路程,聽起來令人心酸。從小就罹血友病 家庭經濟難負擔一名現年四十三歲的男子,剛出生,老天爺就向他開了玩笑,在出生三個月後,因突如其來的出血症狀,確診罹患血友病,他說,過去尚未有健保時,一個月大約會出血二到三次,平均一年出血三十次左右,每每施打凝血因子,就要支付一萬元的藥費,他回想,二、三十年前,那些付出去的藥費簡直是天價。除了對家庭經濟產生巨大負擔之外,病情的嚴重性,在生活上也造成諸多不便,他指出,因為出血關係,關節受損,最嚴重時連蹲下的動作都無法做,更不能久站,洗澡時還要準備椅子坐下來洗,工作曾經一度難尋,即便現在病情好轉,順利找到工作,也因為行動不便,有時還會遭老闆質疑工作能力。需求性治療 病患深陷出血之苦過去,在治療血友病的方式上,因健保政策大多採取「需求性治療」,簡言之,也就是發病後才能給予藥劑補助,導致不少病患深陷疾病的折磨,所幸經健保署於去年通過「預防性治療」,針對重度患者,給予一周施打二至三劑凝血因子的補助,進而減少病患出血的頻率。林口長庚醫院凝血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鴻指出,血友病若採預防性治療可降低89.4%的年出血率,他說,中重度B型血友病平均每年出血8.6次,每次出血皆是對身體的傷害,其中7成是關節內出血,關節反覆出血會導致滑膜炎和關節炎,嚴重甚至會殘障。關懷血友病協會林旭科理事長提醒,血友病病情控制不好,除反覆性出血、健康堪憂外,醫療支出也增加了病友的經濟負擔,親友需要陪伴照護也增添家庭的壓力,鼓勵重度血友病病友積極進行預防性治療,做好自主健康管理。

產後感染發燒莫輕忽 嚴重恐引發敗血症

產後感染發燒莫輕忽 嚴重恐引發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產婦們注意,生產完不僅坐月子重要,也要當心傷口感染引發產褥熱,嚴重可能會導致敗血症,不可不慎!醫師解釋,產褥熱是生產後的發燒症狀,通常發生在產後24小時到產後10天,產婦生產24小時後可能有發燒情形,只要其中有2天以上口溫超過38℃以上就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吳依誠醫師說,產褥熱的危險因素有下列6項,包括陰道檢查過多,導致陰道曝露時間過長,破水時間過長,生產時間過長,絨毛膜羊膜炎,剖腹產,會陰剪開及生產的裂傷,以及出血,都可能讓細菌伺機而動。症狀有發燒,畏寒不適,食慾不振,腹痛。物理檢查包括下腹壓痛和子宮壓痛。常見感染為傷口感染和子宮內膜炎,泌尿道感染,乳腺炎及肺炎。需要進行檢查治療。是否為乳腺炎 發燒超過38℃可辨別以乳腺炎來說,常在授乳期,乳頭受傷有裂縫,而造成感染,病源菌通常由嬰兒傳來,最常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臨床症狀常見於產後第2及第3週,症狀包括發燒高至39~40.6℃,畏寒、食慾不振、頭痛,乳房則可見紅腫、壓痛、硬結,乳頭可見裂縫。此外,因為漲奶所發生的發燒,很少會燒到38℃,通常一、兩天就會退燒。但乳房某一部份發生紅、腫、痛,可能是乳腺發炎,則必須治療,可以使用抗生素,嚴重時採取手術引流。若是會陰傷口發炎或傷口引起子宮內膜層發炎,也會引起發燒。至於自然產傷口處理的方式:如發炎可在會陰部塗抹藥膏。若恢復較慢或傷口較大,可搭配盆浴使用,以促進血液循環及傷口恢復。此外,若傷口有紅腫就要到醫院檢查。保持乾燥少碰水 傷口防感染2要點而剖腹產傷口最好在10天內不要碰水,傷口保持乾燥。若是因為子宮內膜炎所引起,通常是生產時破水太久或經常內診而造成感染,通常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因此若要預防產後傷口感染而引起發燒,吳醫師建議落實以下2方法預防:1)產後2、3週內每次如廁完畢,建議灌洗會陰部,最好大小便完都灌洗,倘若會陰部沒有傷口或傷口較小,則可詢問醫師是否仍要灌洗。2)產後傷口應盡量保持乾燥,不要碰水。惡露排出期間,應勤換衛生棉墊,以免細菌孳生。產後2、3週內的惡露量較多,此階段建議不要溫水坐浴。

艷陽難擋!室外待30分 紫外線就超量

艷陽難擋!室外待30分 紫外線就超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炎炎夏日即將到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因曬傷求診的病人總是特別多。當心過量的紫外線,恐讓皮膚產生黑斑、皺紋、皮膚彈性變差、變薄、血管擴張,曬傷,甚至是皮膚癌。因此,醫師也說,「防曬」成為夏天維護皮膚健康的重要課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陳建宇醫師解釋,陽光對於皮膚的傷害大多來自紫外線,一般來說,每天在室外超過30分鐘,就可以算是接受過量的紫外線。但可怕的是,紫外線不但能直接穿透玻璃窗,也能經過物體反射,在陰雨天也僅是降低紫外線強度,並不能完全隔絕紫外線傷害。因此就算在室內或陰雨天也需要做好適度防曬。防黑、防癌? SPF、 PA作用大不同而陳建宇醫師也說,陽光中的紫外線可分為UVA和UVB,UVB屬於中波長紫外光,會導致曬紅、曬傷,長期照射可能導致皮膚癌。而UVA是長波紫外光穿透力較強,導致皮膚老化、皺紋、曬黑等,此傷害屬長期慢性累積。而防曬方式有很多,最有效的當然是直接隔絕紫外線,但是要時時刻刻待在室內或撐著陽傘也有其困難,此時就要靠防曬乳。陳建宇醫師指出, 市面上的防曬產品多會看到SPF係數標示,SPF指的是防曬品對中波紫外線,即UVB的防護能力因此一般所謂皮膚曬紅、曬傷肌膚,指的就是UVB。因為易導致皮膚癌的正是UVB,所以SPF是防曬乳最重要指標。而如要挑選防曬黑的防曬乳,應該注意對UVA 防護等級,也就是以 PA為主要指標。PA 是以+表示防護力,+愈多防護力愈強。擦防曬乳還曬黑 醫:補充不夠而日常生活不進行戶外活動的情況下,SPF15~30即足夠,但若進行戶外活動等長時間曝曬大量陽光的情況下,選用SPF50等高係數防曬乳,可保護肌膚越不易曬傷。陳建宇醫師也強調,許多人常說自己擦了防曬,還是曬黑,是不是沒用?他解釋若沒正確擦防曬乳,效果就會不如預期,因為流汗會使防曬功能消失,多補充才是關鍵,至於補充頻率為:在戶外約1至2小時就需補擦,室內才可以3到4小時再補。 

魚油產品騙很大!衛生局:價格與含量無關

魚油產品騙很大!衛生局:價格與含量無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三餐老是在外,使得營養攝取總是無法達均衡標準,因此,就有多數民眾開始習慣天天服用健康食品,希望能藉此來營養均衡,而其中又以魚油較為常見,只是,食安問題頻傳,其實就連魚油挑選也要特別注意!日前,彰化縣衛生局公布了第二波市售魚油產品DHA和EPA含量抽驗結果,有6成產品DHA、EPA含量未達外包裝標所宣稱之含量,含量最低者謹達標示值的2成而已。僅有4件DHA和EPA 有達宣稱含量衛生局表示,本次抽驗10件魚油產品中,僅有4件DHA和EPA有達到外包裝標示宣稱的含量,有3件僅有DHA或EPA有達宣稱含量,餘3件魚油產品DHA和EPA含量,則介於標示值的20%~90%間。若是EPA、DHA含量與標示值不符,已涉及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8條之規定,依法可處以4萬元以上至400萬元以下罰鍰,若涉及假冒攙偽者,依法可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最佳的魚油來源 仍是鮭魚、鯖魚衛生局強調,此次抽驗結果EPA、DHA含量未達標示值之產品,不乏高單價的魚油產品,每瓶市售價格介於350~990元之間,換算成每粒價格為6.7~30元,顯示價格高低與EPA或DHA含量多寡並無相關。最好的魚油來源還是以攝食鯖魚、鮪魚、鮭魚、沙丁魚、秋刀魚等天然食物為佳,但如果是屬大型迴游魚類,因生物放大作用可能含較高之重金屬量,民眾仍要注意適當攝取,如需要補充魚油產品時,應注意魚油膠囊的EPA和DHA很容易因光照、暴露於空氣,或是未低溫冷藏而分解氧化,因此,購買產品時,應為避光容器包裝,購買後記得保存於陰涼處,並在有效日期內食用完畢,以確保產品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