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早午晚餐這樣吃 解除壓力型便秘

早午晚餐這樣吃 解除壓力型便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心理壓力沉重的人可以在飲食攝取上多下些功夫。首先,早上比平常早一點起床。如果早晨的時間充裕的話,心情也比較能放鬆。早餐/提早吃,選擇香蕉或優酪乳。腸道蠕動在早晨最活潑,配合體內韻律來進食也非常重要。攝取水分的同時吃促進腸道蠕動的食物是第一要務,但因壓力食慾不振的話,可以選擇香蕉或優酪乳,在吃得下的範圍內盡量攝取食物。此外,也建議「麵包沾橄欖油」、「納豆拌橄欖油」這類簡單料理,或是食材豐富的味噌湯。味噌是發酵食品對腸道很好,加入滿滿的蔬菜,就會變成解除便秘的最佳料理。午餐/飯前深呼吸,搭配一顆蘋果有很多人中午會在公司裡吃午餐,但請不要一邊工作一邊吃,要好好空出一段休息時間用餐。上午努力於工作或家事後,會累積疲勞與壓力。不能好好放鬆的話,大腦的疲勞沒有被消除,也就無法集中精神進行下午的工作。大腦不休息讓交感神經持續緊張,將導致腸胃運動低落、食慾下降,血壓及心跳次數也會上升。所以早上的工作結束後,為了讓大腦休息,可以先深呼吸幾次,等身體放鬆後再吃午餐。有數據顯示,中午是一天當中消化能力最強的時段。特別是對於不吃早餐的人來說,午餐可以補足營養素,因此午餐一定要好好吃飯。沒有食慾時,一顆飯糰或日式蕎麥麵就足夠,但請多加一顆蘋果。一顆蘋果(300克)就能攝取到4.5克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含量也很豐富,是預防便秘的優良水果。午餐過後,可以散個步或喝杯咖啡、茶,藉此轉換心情。事實上,地中海式飲食該區的人都有餐後散步的習慣。在西班牙這種習慣叫做「漫步」,與家人、朋友或同事一邊聊天一邊出門走走。這種輕微運動不僅能幫助消化午餐,還能強化腸道運作。晚餐/不要吃過量,睡前三小時完食傍晚到晚上,交感神經作用逐漸變弱,副交感神經逐漸變強。交感神經是負責努力工作活動的神經,副交感神經則是掌管休息,進入放鬆模式的神經。對壓力大的人而言,晚上是消除壓力最重要的時間。可以跟朋友吃飯聊天,或是在安靜的房間獨處,請讓自己在舒適的空間裡度過這段重要的時間。晚上時段胃液分泌變多,但蠕動變弱,因此晚餐不要吃太多。但早上或中午沒有辦法好好吃飯的人,此時還是要攝取充足的營養。特別是白天專注於工作,水分容易攝取不足。所以晚餐最好加一道食材豐富的湯品,為腸道補給營養。也可選擇地中海式飲食,多攝取蔬菜,避免維生素C及礦物質不足導致疲勞。在家中用餐,改變使用的餐具或餐桌裝飾,也會出乎意料的放鬆效果。睡眠充足,腸道才能順利運作準備睡覺時可以播放喜歡的音樂、用香氛營造氣氛,或是小酌幾杯,用適量的酒精放鬆身心,地中海地區的人也是往喜歡一邊聊天一邊喝酒。再來就是要做到「睡眠充足」。睡眠能讓大腦休息,是解除壓力的最佳方式。睡覺時腸道蠕動不會停止,並且定期放射出一種叫做運動素(Motilin)的荷爾蒙,將殘留在腸道的食物,自動往肛門方式運送。自律神經及荷爾蒙進行自我清潔,就能使腸道變乾淨。這項作業順利進行的話,隔天空腹感出現時,也就做好了排便的準備。需要注意的是,萬一腸胃沒淨空,運動素就無法順利運作。這就為什麼晚餐最好在睡覺2~3小時前結束的原因。(本文摘自/快腸!絕好腸!驚人快便力/采實文化出版)

研究:新奇事物竟可提升寶寶學習力

研究:新奇事物竟可提升寶寶學習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對於每個父母而言,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健康康的長大,所以,只要是他們認為具有危險性、有疑慮的東西,基本上都會盡量避免讓寶寶接觸,但日前卻有項研究發現,當小嬰兒面接觸到新奇、出乎意料的事物時,反而會比平常學到的東西更多。新奇、意外的事物 易吸引嬰兒興趣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針對110名11個月大、還沒學會講話的嬰兒進行為期3年半的研究,在這段時間內,他們觀察寶寶對意料之外(如飄浮的小汽車、穿過牆壁的小球),以及意料之中(如滾動小球碰到牆壁停下、某件玩具底下放著另一個玩具)的事物會有哪些反應,結果發現,當小嬰兒看見會飄浮的小汽車、穿過牆壁的小球等新奇的事物時,學習的效果比較好,也較有興趣探索。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第一個用來測試嬰兒學習與探索新事物的研究,而從研究中也發現,吸引小嬰兒有學習興趣,且願意進一步了的是出現新奇事物,並非新玩具,所以,未來家長在提升嬰兒學習力上,或許可以嘗試這種辦法,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科學雜誌》。

異地心肌梗塞 他飛奔回台接受治療

異地心肌梗塞 他飛奔回台接受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有名長年在東南亞工作的男性,因出現典型心絞痛的症狀,至當地醫院求診後,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因此,建議他接受血栓溶解劑的治療,但由於擔心當地的醫療狀況,所以,便搭機返台接受治療。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科孟士瑋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可以分為ST段上升以及非ST段上升兩種。ST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首要目標,為緊急恢復血管暢通,立即挽救瀕臨死亡的心臟細胞,然而,恢復血管暢通可分為緊急心導管並進行支架置放,以及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ST段上升心肌梗塞 治療重點是時間孟士瑋醫師表示,目前台灣針對ST段上升的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是以緊急心導管為主,只是,在某些情況下,血栓溶解劑仍有其重要性,所以,對於ST段上升心肌梗塞來說,治療的重點是時間,若能在發生症狀三小時內送抵醫院,血栓溶解劑可以有接近緊急心導管的治療效果。此外,目前臨床治療指引指出,若將病患轉至有緊急心導管設備的醫院,需要花超過2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所以,民眾仍可考慮在原就診醫院施打血栓溶解劑,以免轉送過程中因心肌梗塞血管尚未打通,產生更高的風險。為降低患者風險 血栓溶解劑仍是合理的治療方式在此案例中,病患堅持搭飛機回台灣治療,其實是滿危險的做法,孟士瑋醫師表示,雖然血栓溶解劑比起緊急心導管來說,有比較高的出血風險,以及無法像心導管般可般直接看到冠狀動脈血管是否被成功打通,但ST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重點,是盡快打通阻塞的血管在,所以,緊急心導管不可得的狀況下,為了減少病人的風險,血栓溶解劑仍然是合理的治療方式。

身體「腫」麼了?紅豆水改善代謝變「纖女」

身體「腫」麼了?紅豆水改善代謝變「纖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上班族陳小姐每當放假期間就會窩在電視、電腦前,回到辦公室又因久坐而感覺整個人都腫了一圈。事實上,根據以往經驗發現,每逢連假結束就會爆發一波「減腫潮」,讓女性對於連假又愛又恨。醫師說明,這是因為民眾在放假時習慣熬夜晚睡,工作後又久坐不動,造成水腫情況越來越嚴重。面對緊接而來的勞工節連假,上班族女性想擺脫收假後的水腫情況,也許「紅豆水」能成為補救良方。紅豆富含鐵、鉀離子 能消腫幫助氣色紅潤「易胖或易瘦的體質,關鍵在於代謝力。」童綜合醫院張羽秀營養師分析,若身體循環較差、長期久站久坐、熬夜晚睡,都可能因代謝不良而造成嚴重水腫、臉色蒼白等問題。此時,建議可定時飲用「紅豆水」來緩解這些狀況。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紅豆有通小腸、利小便、消腫排膿、清熱解毒、通乳下胎等功效;而以現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紅豆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鉀、鈣、鐵、磷、鋅等營養素,其中,鉀離子能幫助身體利尿,達到消水腫的功效最廣為人知。值得注意的是,顆粒小、澱粉量少的赤小豆較一般紅豆對於消水腫的幫助更多,尤其適合經常攝取重口味、高油高鈉的外食族。另一方面,每當女性在月經來潮或熬夜晚睡時,除了臉色難看,水腫的症狀可能會更嚴重。以中醫的觀點來說,紅豆屬於溫補食材,所富含的鐵質不只能消水腫,更是女性月經來潮的補血聖品,維持氣色紅潤的天然食補。 紅豆水好處多 上班族消水腫輔助飲品細數紅豆的好處,鉀離子除了能消除水腫,由於現代人普遍高鈉飲食,加上壓力龐大,血壓往往容易竄升,而鉀離子同樣能讓血壓獲得舒緩。此外,紅豆中富含維生素B群,能幫助調整身體機能,改善上班族長久以來的疲勞感;膳食纖維還有促進腸胃蠕動的好處,減少便祕發生的機會。再加上紅豆豐富的營養素及功能,對於減肥者在減肥期間的水分補給有所幫助,同時輔助代謝與排便。不過,每個人都適合飲用紅豆水嗎?張羽秀營養師就強調,對於有慢性腎臟疾病的族群而言,因為紅豆水的鉀離子與磷較高,就不建議飲用。值得留意的是,因為水腫成因很多,如果排除吃太鹹、久站久坐、熬夜晚睡、月經來潮等因素,水腫狀況遲遲難消,就須進一步找醫師檢查,提防可能是心臟、肝臟出現的問題。同時建議民眾,若要消除水腫,保持輕盈體態,最好能養成運動習慣,回家時也能做抬腳的動作,都能促進循環,減少水腫的窘況發生。

解壓、改善血液循環 2招懶人瑜珈輕鬆做

解壓、改善血液循環 2招懶人瑜珈輕鬆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綜合報導)上班族長時間久坐緊盯電腦,下午茶時間一到,再來份雞排加珍珠奶茶,這樣長期缺乏運動以及姿勢不良的結果,就是導致身體僵硬,進而形成肥胖、三高等健康問題。對此,來自印度的瑜珈冠軍Sujit Kumar老師表示,我們總是給自己藉口不運動,其實,越忙越需要做瑜珈,練習瑜珈可同時提升身體與心理的感受力,對身心的好處可是多的數不完。練習瑜珈的7大好處1)增加柔軟度,看起來更年輕,延年益壽。2)提高肌耐力。3)改善呼吸系統與血液循環。4)舒緩壓力並提高注意力。5)刺激消化系統。6)清除血液中的廢物,強化血管功能,加速排毒。7)強化身體各腺體,隨時保持精神奕奕,增加肺活量。在辦公室也能練 2招懶人瑜珈輕鬆做Sujit Kumar老師說,練習瑜珈可釋放壓力,進而獲得心靈平靜,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或銀髮族,無論是在學校、辦公室,只要短短幾分鐘,隨時都有機會在生活中進行簡單的瑜珈運動。第一招/手腕運動(擰毛巾)想像自己在揉麵包或擰毛巾,這個體位可以在家裡、辦公室、公園、通勤時練習,特別適合經常坐辦公室或使用電腦的人。1)站姿,雙手握住棍子或毛巾兩端(也可空手直接作),往前伸直與肩同高(看場合,坐著進行這個動作也可以),手掌朝下,手肘自然地彎曲。2)右手腕向下轉,左手腕往上轉。扭轉時,只動手腕,其它部位維持不動,感覺手腕的伸展。3)接著換左手腕往下轉,右手腕往上轉,就像擰毛巾一樣,重複進行10~15次,配合正常吸吐。第二招/腳踝運動無論在家中或辦公室,甚至坐著也可以練習,這個運動可以促進下半身血液循環,舒緩肌肉的痠痛與僵硬,改善身體的彈性。練習時,需要使用板凳。1)坐在椅子上,腳掌平踩在地板上,脊椎打直,身體放鬆。2)吸氣時,抬高腳跟(如同踮腳尖一般),伸展腳踝。3)吐氣時,將腳跟放回地面,並將腳趾頭與腳掌往上抬,記得腳跟要貼在地面。重複進行15~20次,配合吸吐。(練習時,感受小腿外側肌肉的伸展)

九成媽媽擠乳不順 把握黃金撇步有助「乳到成功」

九成媽媽擠乳不順 把握黃金撇步有助「乳到成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辛苦懷胎十月,終於卸貨,不少媽媽因此鬆了口氣,喜迎寶寶順利來到世上,但其實真正的「戰爭」才正要開始!根據最新的調查發現,最是令新手媽媽頭痛勞累的是,不眠不休的展開追乳大戰,高達九成媽媽,因為沒幾個小時便要擠奶,容易因此擠出腰痠背痛,精神不濟,簡直吃不消!資深護理師建議,追乳可配合三大擠乳撇步,方能乳到成功,嬰兒就此不哭不泣。七成媽媽 誤認黃金追乳期真正意義為了追乳成功,許多哺乳媽無所不用其極,不但到處主動蒐集發奶資訊,親朋好友也會熱心的提供意見,其中網路上常見的關鍵名詞叫做「黃金追乳期」。根據調查,有80%追乳媽聽過「黃金追乳期」,但卻有74%認為生產後3個月內是追奶成功的關鍵時間,但資深護理師黃資裡強調,這個關鍵時間是個錯誤的大迷思。她指出,真正的黃金追乳期,有三大原則,第一原則是輕鬆的追奶情緒,讓心情放輕鬆以協助泌乳激素分泌;第二原則是運用舒適有效率的輔助工具。追乳絕招:把握階梯式追乳法第三原則是先縮短再拉長,階梯式調整擠乳頻率如果本來是4小時,就縮短為2或3小時,透過密集擠乳2~3天後,漸漸的總奶量提升了,再調整回適合自己生活作息的擠乳頻率。而當奶量又開始不夠寶貝吃時,就再一次進行黃金追乳期的標準流程即可再度提升奶量。黃資裡說,黃金追乳期的正確做法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循環,能協助職場追乳媽銜接好工作與哺乳的雙重身分,讓職場哺乳更容易繼續。建議職場哺乳媽可在回職場前一個月開始進行黃金追乳期追乳作業,先以2小時哺乳一次為開端,以階梯式增加哺乳間隔時間,一直到回職場時調整到5小時擠一次奶的頻率。如此可把白天的擠奶時間分配在7:00出門上班前、12:00中午休息時間、以及5:00下班前;追乳過程中攝取適當的水分與蛋白質,保持輕鬆的情緒以及規律擠奶或搭配溫和、舒適有效率的電動吸乳器或徒手擠奶交替,讓哺乳媽咪舒適省力,職場追乳大成功。

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 輔具恐看得到拿不到

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 輔具恐看得到拿不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台灣漸漸步入超高齡社會,眾多老舊公寓林立,電梯少有,樓梯狹窄,對於行動不便的老者而言,若要上下樓,簡直猶如過刀梯般,困難重重,根據統計,我國失能者,粗估,莫約落在七十萬人左右,而隨著超高齡社會的腳步逼近,數字必定持續向上攀升,然而,社會已做好面對更多失能者所帶來的挑戰?老舊公寓林立 失能患者生活艱難據統計,國內屋齡超過25年以上住宅約有460萬戶1,而有7成身障者居住於無電梯的老舊公寓中,更有4.2萬人須靠他人協助上下樓,當子女揹著脆弱不堪撞擊的老者爬上爬下,除了險象環生之外,更使人心力交瘁。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郭外天理事長指出,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加劇已是事實,估計2018年台灣會進入「高齡化社會」狀態,也就是14%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甚至到2025年,老年人口比率更衝破20%大關,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觀察國外解決失能長者的辦法,例如英國就規範照護人員除緊急狀況外,在任何可行的情況下,都要將手動搬運被照顧者的情況減到最少,甚必須藉由輔助器材,且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被照顧者的搬運。部分輔具過於昂貴 即使補助仍難以負擔此外,老年人口比例及老化指數皆為台灣的兩倍之高的德國,早已將「長期照護法」納入健保制度中,對於爬梯機等輔具資源,透過租賃、借用的方式提供給需求者,不用時必須將物品歸還至輔具中心,待專業人員清潔與調整後再提供給下一個有需要的使用者。觀察所有輔具應用與補助,近來台灣才正式通過爬梯機的認證核准,雖能給老者諸多方便,然而,一台爬梯機要價不斐,動輒數十萬,對於住在老公寓的長者而言,難以負擔,雖政府在輔具購買上,仍有補助辦法,但補助金額,有時仍顯得杯水車薪,恐怕只淪看得到拿不到的窘境。在未來,也許政府須建立輔具租賃辦法,降低負擔,才能因應未來失能人口激增的問題。

別忘記!七歲以下幼童 政府補助七次免費健檢

別忘記!七歲以下幼童 政府補助七次免費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孩子的健康不能等!其實為了讓每一個出生的兒童,都能健康茁壯,政府早已對七歲以下的兒童,提供七次的免費健康檢查,不過,卻有不少家長因工作繁忙,忘記帶孩子準時報到,除了有失權益,更可能讓孩子陷入各種疾病的威脅之中!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7歲以下兒童7次兒童免費健康檢查,補助時程為出生至2個月、2~4個月、4~10個月、10個月至1歲半、1歲半至2歲、2~3歲、3至未滿7歲。早產兒、體重過低幼兒 務必準時前往健檢兒童免費健康檢查主要包括生長評估,身高、體重、頭圍;身體檢查聽力、眼睛、口腔檢查等;發展評估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表達,各年齡細項略有差異。為持續提升兒童健康照護品質,國民健康署自103年11月1日起配合7次兒童免費健康檢查時程同時提供「兒童衛教指導服務補助方案」,依兒童不同年齡層提供相關衛教指導服務,問診中家長若對育兒有任何疑難雜症,亦可與醫生共同討論,有助於掌握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提醒家中兒童如為早產、出生體重未滿2,500公克、先天性異常疾病、家族史精神疾病、智能不足等發展遲緩高危險群,請務必定期帶兒童至醫療院所進行檢查,早期發現異常或遲緩問題及早治療,以減輕後續龐大醫療成本支出。

「曼陀羅」全株均有毒 勿食恐喪命

「曼陀羅」全株均有毒 勿食恐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路邊的野花別亂採,來歷不明的葉片當然也不可亂摘!日前,食品藥物管理署接獲通報,指出台東兩戶原住名家族,一名男子在食用傳統美食後,出現喉嚨痛、虛熱倦怠、頭暈、意識紊亂、妄想及複視等症狀,經調查,發現拿來包覆此傳統食物的外層葉片,混有「曼陀羅」葉,其中因含有神經毒性,才會引起中毒現象,所幸經送醫後,已無大礙。曼陀羅常遭誤用 亂吃恐丟小命食藥署指出,此案例是因民眾將有毒的曼陀羅葉誤認為是平時製作「阿拜」慣用的內層葉─假酸漿葉所引起,曼陀羅葉片外觀及葉脈與假酸漿葉極為相似,所以 才會遭誤採誤用。曼陀羅植株全株皆有毒性,其中以果實及種子毒性最大,含具神經毒性的顛茄烷類生物鹼,主要毒素成分為東莨菪鹼及莨菪鹼,會使誤食民眾出現口乾舌燥、皮膚潮紅、心跳呼吸加快、頭暈,接著可能出現幻聽、幻覺、意識模糊、妄想等神經系統症狀。不同種類有毒植物所引起的中毒症狀不盡相同,輕則腸胃不適,重則傷害中樞神經系統,甚至危害寶貴生命。因此,食藥署呼籲,民眾切勿自行採摘及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以免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若因食品中毒出現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喜歡寂寞?研究:太孤單恐怕早死

喜歡寂寞?研究:太孤單恐怕早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人生有些幽幽小徑、風雨顛簸之路,不免須靠一個人獨自走過,例如,日夜苦讀須一人碎步緩走,易感寂寞;亦或,戀愛時一個人獨享他人歡心與愛,失戀時,也必定一人嚐淚。不過,根據美國的最新研究指出,寂寞恐怕會影響健康,甚至有早死的風險,也因此,若在一人的路上,務必抬頭見見藍天,找找故友,方能解解鬱悶,有助健康!本世紀孤單感有史以來之最 恐引發流行病此份研究來自美國楊百翰大學,研究分析三百萬筆資料,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性別之間,其中人與人的互動,是否會影響生理發展,並進一步對健康產生波動變化。研究發現,在性別、年齡與健康狀態都受到控制之下,嚴重的孤單感,或是社會疏離,都會增加死亡風險,尤其愈年輕影響就會愈加劇烈。研究人員指出,現代人們的孤單感,算是人類有史以來之最,未來因為孤單或社會疏離,將會引發一波波相關流行病,其威脅將不亞於其他生理疾病。也因此心理與生理的確息息相關,唯有時常保持愉悅的心,才能練就百毒不侵的好身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