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夜貓族注意!研究:經常熬夜者恐易罹糖尿病

夜貓族注意!研究:經常熬夜者恐易罹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現代人的夜生活,往往過得比白天還精彩,有些人需熬夜加班,有些人則需交際應酬、跑夜店、唱KTV等,所以,有很人都會被封上「夜貓族」的稱號,但你知道嗎?犧牲這些睡眠時間,不僅會加速身體的老化速度外,日前更有項研究發現,習慣熬夜的人,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肌少症等風險,將會比一班早睡早起的人高出許多,且就算補足睡眠時數,也於事無補。肌少症、代謝症候群 都可能因晚睡而引起該研究主要是由南韓安山大學附設醫院,針對1620名47~59歲的成年人,進行睡眠周期、睡眠品質、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驗血、體脂肪檢測等調查,結果發現,習慣晚睡的人若與一般早睡的人相比,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高出1.7倍、肌少症的風險則高出3.2倍。對此,研究人員表示,無論生活方式如何,若與早睡早起的人相比,經常晚睡者罹患疾病風險都會比較高,而這可能與晚睡者的睡眠品質較差,以及容易出現抽菸、吃宵夜、久坐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所以,建議想避免各種毛病上身的年輕人,作息顛倒的問題需重新好好檢視一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內分泌學與代謝期刊》。

黃斑部病變易失明!研究:視網膜移植有解

黃斑部病變易失明!研究:視網膜移植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資料指出,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且其中更有2~3成的人,無法依靠藥物進行治療或改善,成為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但經過臺北榮總與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多年研究後,成功開發出新式視網膜多功能移植支架系統,將幹細胞以及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移植入受損視網膜下腔內,並建立視網膜移植手術系統與提高幹細胞移植之成功率,進而改善造成黃斑部病變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微環境。目前動物實驗 已確定視網膜功能反應正常臺北榮總醫研部基礎研究科邱士華醫師表示,此治療方式是先將病患血液細胞成功編整為誘導多功能幹細,並在特定環境中,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與視神經細胞,接著再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植入大型動物實驗豬體視網膜下腔內,經過長時間追蹤觀察,確定移植物已成功與視網膜結合成一體,且檢測後更證實,豬眼睛之視網膜功能反應皆為正常。人體試驗 預估至少兩年後將會進行新式視網膜移植技術可分化為個人專屬客製化視網膜,有助於開發視網膜個人化醫療平台,透過此移植技術可挽救黃斑部病變患者,但邱士華醫師表示,目前此技術尚未通過人體階段,目前預計至少兩年後會進入。

【免費講座】中醫對高血壓的治療

【免費講座】中醫對高血壓的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社會環境的壓力與生活步調的快速,已讓高血壓成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是一種長期潛伏在體內的慢性疾病,發病後也很難根治,控制不當更容易引起一些併發症,嚴重者甚至死亡,除了西醫的降血壓藥外,中醫可以如何治療高血壓呢?為了讓民眾更深入了解高血壓的症狀及中醫的治療方式,特舉辦本座談會,邀請中醫科楊晉瑋醫師主講「中醫對高血壓的治療」,歡迎民眾及病友踴躍前往參加。名稱:中醫對高血壓的治療時間:4月15日(三)下午2:30~3:30地點:台北長庚醫院前棟1樓大廳洽詢:台北長庚社會服務組 幼鈴小姐(02)27135211轉3620

【免費講座】風濕一定會痛嗎?

【免費講座】風濕一定會痛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風濕,泛指影響骨骼、關節、肌肉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疾病,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風濕性關節還伴隨著天氣變化,會有不同程度的痠痛,嚴重者還可能有殘障的風險,是風濕病患最大的困擾。為增進社區長輩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健康,培養健康生活習慣,邀請風濕過敏免疫科陳嘉夆醫師進行「風濕一定會痛嗎?」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 名稱:風濕一定會痛嗎?時間:4月15日(三)上午10:20~11:20地點:高雄市杉林區集來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杉林區集來里通仙巷221-1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注意!「潛伏期」為治療結核病關鍵

注意!「潛伏期」為治療結核病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3分之1的人口受到結核菌感染,即所謂潛伏結核感染者,感染者終其一生約有10%的發病機會,因此,疾管署特別製作肺結核手冊,透過繪本的形式,讓大家更瞭解結核病及潛伏結核感染。結核病治療後 再度受到感染的機率極低疾管署表示,這本手冊除了針對結核菌的特性,以及結核病治療與副作用進行介紹外,更強調結核病的治療關鍵在於潛伏期的預防性治療,因為結核菌無所不在,人人都可能是結核病的接觸者,但潛伏結核感染者不具傳染力,在潛伏期僅需服用1種藥物,體內潛藏的結核菌即可被消滅,且保護力可高達97%,而感染者接受治療後,再度受到感染的機率極低,發生副作用的情形亦較少。糖尿病、身體老化 皆可能會進展為結核病經過多年的努力,臺灣結核病的新發生病人數,已從10年前的每年16,000餘例,降低至目前約11,000例,年發生率已降至每10萬人口48例的新低點,且國內自2008年先對小於13歲之潛伏結核感染者施予預防性治療後,2012年更擴大至1986年以後出生之潛伏感染者,已約有2萬8千人接受此項治療,估計已預防了1,500人發病,也減少了結核感染的機會。但依據我國過去結核病發生率推估,應仍有相當多國人為潛伏結核感染者,其中多數感染者在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均不會發病,惟一旦身體狀況不佳,包括HIV感染、糖尿病或身體老化時,即不知不覺的進展為結核病;部分年輕人則可能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免疫力下降,導致體內潛藏的結核菌活化而引發結核病,所以,提醒民眾應多加留意自身狀況。

研究:跑馬拉松和不運動者壽命竟差不多

研究:跑馬拉松和不運動者壽命竟差不多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大眾都知道運動對身體的好處,像是能減少糖尿病、心臟病風險。因此近年來許多人風靡路跑、馬拉松,但對於這種長時間使勁的快跑活動,丹麥的研究人員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跑馬拉松和不運動的人壽命是差不多的,這讓許多熱愛長跑的人大為驚訝。此研究是由丹麥的研究人員在超過12年,追蹤了超過1千名健康的跑者、和大約4千名不喜歡運動的人,發現1千名跑者當中有36人是喜歡跑馬拉松的人,但其中2人已過世。因此他們指出適度慢跑者的平均壽命,比平時不運動的人的壽命要長,但長時間快跑,如跑馬拉松的人則不一定!長跑運動超過極限  心血管壓力大何謂長時間使勁的快跑?他們解釋,喜歡跑馬拉松的人就算,即時速超過了每小時11公里,且每周跑步的時間超過4小時,或每周跑步次數超過3次、當次跑步時間超過2.5小時的人都算超過。專家指出,馬拉松一旦超過極限,不僅會造成運動傷害,也可能無形中給心血管過度的壓力,這樣等於抵銷運動的好處,但我們不能因此認為跑馬拉松是不好的,不應該去跑,建議想跑的人可每隔一年去做一次心臟檢查,以防猝死等意外發生!馬拉松訓練採漸進式 以防休克猝死對此國內醫師也提出些看法,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李偉強醫師說,想要做馬拉松等長跑訓練,建議還是採取漸進式,先觀察自己的體能狀況、心跳、血壓是否堪負荷,再逐步提高距離、速度,切莫因好勝心,即使途中不適還硬跑,以免造成休克或運動傷害。

口肛交後狂腹瀉 恐是桿菌性痢疾上身

口肛交後狂腹瀉 恐是桿菌性痢疾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不安全的性行為,除了會增加性病的風險外,也會引發桿菌性痢疾上身!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迄今發生了29例本土桿菌性痢疾確定病例,排除21例為飲食感染後,還有8例找不出原因,懷疑可能有口肛接觸或肛交後口交等性行為所感染,所以,提醒民眾應避免肛吻、肛交、口陰交等不安全的性行為。今年迄今 共出現64例確定個案疾管署疫調顯示,該8名均為男性,年齡介於24~46歲之間,均無共通餐飲、水源或公共場所,懷疑與性行為傳播有關,因此,當活躍年齡之男性族群出現腹瀉、血便或腹痛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審慎評估相關感染風險行為,並適時進行通報並給予相關衛教,包含個案定時服藥及複診等,而衛教個案於痊癒後仍需避免發生性行為至少7天。今年迄今共計64例桿菌性痢疾確定病例,其中35例為境外移入病例,餘29例本土病例,高於過去三年同期本土確定病例數。肛交、口陰交 都會增加桿菌性痢疾感染風險桿菌性痢疾之潛伏期為12至96小時,有時長達1週,症狀包括程度不等的腹瀉、發燒、噁心、嘔吐、痙攣及有便意,卻拉不出來、血便及粘液便等症狀,但部分民眾呈無症狀帶菌者。桿菌性痢疾主要經由糞口傳染,直接或間接攝食被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依據國外文獻資料顯示,經由同性或異性間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行為,可能提高感染桿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A型肝炎)等腸道疾病傳播之風險。保鮮膜當口交隔絕物 降低感染率最後,疾管署提醒民眾,平日應養成良好之飲食及個人衛生習慣,維持單一性伴侶或減少性伴侶數量;避免肛吻、肛交、口陰交等不安全性行為,或採取適當的防護,避免口腔與陰道或肛門的直接接觸,如覆蓋食物的塑膠保鮮膜,可作為口交隔絕物,以避免感染;如發現身體有不適症狀時速就醫。

母親罹婦癌過世 終於讓她克服害羞做抹片

母親罹婦癌過世 終於讓她克服害羞做抹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35歲的陳小姐至醫院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提及衛生所從5年前,就開始打電話提醒做抹片檢查,但他總覺很害羞和麻煩,實在是萬般不願意來醫院檢查,沒想到原來檢查很迅速,隱密性也很好。「那為什麼今天妳突然改變心意,願意主動來檢查呢?」柳營奇美醫院家庭醫學科林靖佩醫師疑惑的詢問。只見陳小姐的目光一黯,娓娓道來:「我媽媽不久前被檢查出是子宮頸癌末期,不到3個月就離開我們了。她是傳統婦女,之前也和我一樣,覺得抹片檢查很不好意思不願意去。直到有天停經多年的她,居然又開始出現像血的分泌物,這時候我們才趕緊帶她去求診,檢查後卻發現已經是末期了。」林醫師指出,類似上述的案例時有所聞,如果能讓婦女多去了解及分享經驗,就可以避免許多遺憾的事情。而據統計指出約80%的女性會在一生中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後多會自行痊癒,但少部分持續感染者,可能會在之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進展到子宮頸癌。怕羞、自覺身體無恙   抹片篩檢率不到5成然而,全國超過30歲以上婦女的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僅為45%,其原因是許多婦女覺得害羞、工作忙碌或是因為無症狀而自覺身體沒問題,但等到有症狀出現時,就已經來不及了。臨床研究顯示實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因此,林靖佩醫師提醒,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來臨,在歡慶節日的同時,也請關心媽媽今年是否有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並耐心陪伴其就醫;另外建議30歲以上婦女應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4大族群易失眠 老人、慢性病患要當心

4大族群易失眠 老人、慢性病患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現代人的工作、生活,大多處於忙碌的狀態下,使得失眠問題逐漸成為健康的隱憂,不僅會產生痛苦的感覺,也會為生活帶來許多困擾,且根據醫師表示,前來求診的患者中,有約四分之一的主訴為失眠,其中老年人、女性、生活壓力較大以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更為常見,由此可見,失眠問題已逐漸深植進你我的生活了失眠4大危險群 受壓力干擾雙和醫院胸腔內科醫師張志誠表示,失眠的4大高危險群,分別為老年人、女性、生活壓力較大以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其中老年人及女人因為性格較容易焦慮、想太多,造成心理負擔,也容易引發失眠。新光醫院睡眠中心林嘉謨醫師表示,躺在床上超過半個小時沒有睡著,就算是失眠,基本上失眠都存在某些外在因素,例如:環境吵雜或是心理壓力過大,若能去除這些因素的干擾,失眠的症狀就能夠獲得改善,不一定要用藥。喝酒助眠 小心越喝越睡不著臺灣人有許多病例在失眠時會藉由喝酒或吃安眠藥助眠,但其實這樣的方式並不正確,張志誠醫師表示,因為兩者都容易有成癮之憂,特別是酒精,會促使血液循環變好,相對的也會使人精神亢奮,反而更易增加失眠的風險。因此,醫師提供了睡前四不一減少的方法,包括不喝酒或咖啡、不做額外的工作、不要運動、不要看書或看電視、減少環境壓力(燈光、噪音等),只要每天睡覺前都能做到這些睡前儀式,將能大幅改善失眠的狀況。林嘉謨醫師也說,要改善睡眠問題,不是光靠吃藥解決,最重要的是找到病因,藉由睡眠檢查找出造成失眠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夠將病灶連根拔起。

過度依賴瀉藥 恐引發憂鬱、心律不整

過度依賴瀉藥 恐引發憂鬱、心律不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研究指出瀉藥依賴症會引起什麼重大疾病。但便秘會對身體帶來各式各樣的負面影響,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瀉藥依賴症如果放著不管,會像K太太一樣無法自行排便。因為太過依賴瀉藥,導致腸道及括約肌等肌肉衰弱。大腸產生色素沉澱後,運作能力會變得更差。服用超量瀉藥一年以上的話,不只是大腸、胃和食道消化能力也會減弱。此外,過度服用瀉藥會造成下痢(拉肚子),不只會帶走體內的水分,水分中的礦物質也會跟著流失,導致體內電解質異常(血液中的鹽類異常)。服用過量瀉藥 會引發心律不整、全身機能異常人體內約有60兆個細胞,充滿稱為細胞內液及細胞外液的水分。這些水分中又含有一定的鈉、鉀、鈣、鎂,它們可以使生理機能保持穩定運作。「電解質異常」就是指這個平衡失常,會讓人體出現水腫及肌力下降症狀,嚴重的時候還會引發心律不整、意識障礙等,造成全身機能異常。連續使用瀉藥,還會讓人情緒不安。有瀉藥依賴症的人,普遍都存在「不安、壓抑」等心理感受。煩惱因為便秘而需要經常服用瀉藥、無法自然排便,由於難以啟齒,會有因此將自己封閉的人。也有伴隨憂鬱症或飲食障礙,引起的瀉藥依賴症,這些病症同時也是造成便秘的原因。一旦依賴瀉藥 身體就無法自然產生便意瀉藥依賴症的人有個共通的嚴重問題是「便意消失」。過於依賴瀉藥會使得腸道及括約肌的肌肉無力,所以即使糞便已經下降至肛門附近,卻完全無法感受到「便意」。健康的人當乙狀結腸內糞便累積到一定分量以後,腸道內的壓力升高,糞便會一口氣被推到直腸。直腸壁受到刺激,會將「排便」的指令傳達到大腦,身體自然產生直腸反射,就會感受到「便意」。相對的,便意消失的人這項生理機制失效,使得糞便不斷累積、腹部膨脹。雖然沒有便意,卻會感覺「腹部有膨脹感、肚子痛」。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患者就會把希望寄託在瀉藥上。(本文摘自/快腸!絕好腸!驚人快便力/采實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