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血管性疾病盛行率 我優於美國落後南韓

血管性疾病盛行率 我優於美國落後南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全球人口,生活型態的巨變,讓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四大病,成為全球各國共通危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這四大病占全球死亡人口的比例,竟高達八成以上,雖台灣的數字較為「好看」,但還是占總死亡人口數超過六成,顯見如何減緩這些文明病所帶來的風險,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久坐不動、暴飲暴食 爆血管成全球文明病國民健康署指出,這些文明病起因於工商化社會所致環境與生活習慣改變的疾病問題,例如民眾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過重或肥胖、吸菸、嚼食檳榔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這些非傳染病快速成長趨勢,已成為全球及國人健康的重要議題,更影響30~70歲中壯年族群之健康。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雖全國及22縣市之血管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呈現下降趨勢,但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計算,2008年我國30~70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99.2人,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34個國家相比,我國排名第23位,優於德國、芬蘭、美國等,但與瑞士、澳大利亞及鄰近的日本與韓國等國仍有距離。因此,我國在血管性疾病預防及疾病控制上,仍有繼續努力之改進空間。國健署也提醒,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唯有維持規律運動、少吃垃圾食物、少抽菸、少酗酒,並維持正常體重,才能減少爆血管危機。

好消息!口服糖尿病藥物具心血管安全性

好消息!口服糖尿病藥物具心血管安全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第2型糖尿病患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因此用藥的安全性格外重要。最新跨國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糖尿病用藥DPP-4抑制劑中常用的sitagliptin,不但能控制血糖,同時不會提高因心臟衰竭住院、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重症與致死風險,確認心血管安全性!本週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美國糖尿病醫學年會中,TECOS(Trial Evaluating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with Sitagliptin)大型糖尿病藥物臨床研究結果正式發表,確認sitagliptin藥物具有心血管安全性,論文已同步刊登在知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研究:Sitagliptin不會提高心血管重症與死亡風險DPP-4抑制劑類藥物是臨床常用的新機轉降血糖藥物,研究顯示,和安慰劑組相比,服用sitagliptin可使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穩定控制,治療期間因病情惡化而改用胰島素治療的人數也明顯較少。更重要的是,該藥物的耐受性與安全性良好,不會提高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重症與死亡風險。此外,值得注意的是,TECOS更進一步證實,屬於DPP-4抑制劑類藥物的sitagliptin,也不會增加病患因心臟衰竭住院的風險。這項發現,為sitagliptin的安全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臨床研究參考。「第2型糖尿病患者併發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因此,了解降血糖藥物的心血管安全性非常重要。」TECOS研究共同主持人、英國牛津大學糖尿病藥物與試驗中主任Rury Holman教授指出,TECOS的結果發現,不同年齡、種族、病史等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長期服用sitagliptin均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TECOS研究為隨機雙盲試驗,受試者共14671人,來自全球38個國家,年齡50歲以上,均為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中7332名受試者在原有用藥外,併用DPP-4抑制劑藥物sitagliptin;另外7339名控制組的受試者則併用安慰劑。兩組受試者平均追蹤3年,最長達5.7年。

熱浪來襲!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要注意

熱浪來襲!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氣候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使得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率大幅增加,根據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顯示,每年的7~8月為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而今年1~5月底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為401人,較去年同期為高,由於已進入酷熱的炎夏時序,氣溫仍有可能持續飆高。因此,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中暑,特別尤其是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嬰幼童、過重者 皆為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國健署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1)嬰幼童/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2) 65歲以上的長者/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3)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4) 服用藥物者/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5)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6)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謹記三要訣 避免熱傷害找上門為了幫助民眾在炎熱的天氣裡,降低熱傷害的風險,所以,提醒民眾除了要避免曝露於高溫下,也要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保持涼爽1)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2)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3)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4)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補充水分1)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2)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3)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4)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5)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胃不舒服。●提高警覺1)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並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2)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3) 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最後,國健署提醒民眾,一旦出現疑似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謹記3不3要 預防MERS找上門

謹記3不3要 預防MERS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南韓MERS疫情持續升溫,引起國內民眾恐慌情緒,雖然疫情以院內感染為主,尚無社區流行跡象,但因為目前並無MERS治療的特效藥物或疫苗,民眾應提高警覺。南韓6月13日再公布12例MERS病例,累積病例數已達138例,其中14例死亡,由於該國第三波感染仍持續發生,不排除未來仍有新增病例之可能,而疾管署也將南韓全區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因此,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非醫療必要,應避免進出醫療院所,並落實「3不3要」等防範MERS基本功。自疫區返台 民眾皆應自主管理14天至於「3不3要」原則,則是去疫區「3不:不接觸駱駝、不生飲駱駝奶、非必要不去醫院或診所」;「3要:要勤洗手、有呼吸道或發燒症狀要戴口罩、回國後出現不適症狀要馬上就醫」。自疫區返國應自主健康管理14天,若出現發燒、腹瀉或急性呼吸道等症狀,應配戴口罩儘速就醫或撥打1922或衛生局防疫專線,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接觸史、職業別與群聚情形(TOCC),以利及早診斷,防止疫情擴散。

台南腸癌高危險群 竟有27萬人未接受潛血檢查

台南腸癌高危險群 竟有27萬人未接受潛血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大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5年以來,高居所有癌症第1位,罹患人數近5年來增加近4,000人,死亡率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3位。由於大腸直腸癌和許多癌症一樣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血、體重減輕時,往往已是晚期癌,因此,為有效防治大腸癌,定期的糞便潛血檢查很重要,但臺南市截至目前為止,50歲~未滿70歲民眾(好發的高危險群)竟還有高達272,452人尚未接受過糞便潛血檢查,真是讓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糞便潛血檢查異常者 有50%為大腸瘜肉到底什麼是糞便潛血檢查?台南市衛生局表示,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瘜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就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當檢查結果有異常時,就要提高警覺,盡速了解到底是由痔瘡、大腸瘜肉或是大腸癌所引起。據檢查資料分析,檢查異常者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確定診斷,約有40~50%是大腸瘜肉,4%是大腸癌,由於大腸癌初期並無症狀,大部份患者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轉變為癌症,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予以切除。大腸癌治癒率高 定期檢查才可避免憾事發生由於大腸癌早期發現癌症5年存活率高達8成,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為能戰勝此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殺手,糞便潛血檢查是及早發現大腸癌的好幫手,衛生局呼籲,凡年50至未滿75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異常的民眾,更應進一步就醫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而遺憾終生。

飲食不劈腿!一餐食用多種肉類、海鮮恐致病?

飲食不劈腿!一餐食用多種肉類、海鮮恐致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什麼氣溫吃什麼肉?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氣溫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以吃羊肉。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臺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臺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被注射抗生素或藥物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人為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布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較高且較乾燥的寒帶區域,因為當地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臺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更不適合在臺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區域更乾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濕熱的臺灣人食用了。但是臺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在攝氏25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攝氏20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而攝氏10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一餐混食多種肉類、海鮮,易致病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吃牛肉;如果吃的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和消化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會大量耗損腸胃的功能。而且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也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人性化的「劈腿禁忌」原則不過,雖然說完全遵行自然律例,依照氣溫食用肉類,是最理想的方式,但硬要應酬聚會眾多的現代人如此嚴格執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經不只一個學員苦惱地問我:「和朋友約會聚餐,餐點難免會有肉,氣溫超過25度就不吃肉?很難呢!」去那種「無限量供應吃到飽」的餐廳更常碰到這個問題,烤羊排、烤牛肉、炸豬排、甜食、飲料、水果、點心……五花八門的美味佳餚擺在眼前,讓人光是看就流口水,恨不得多長出一個胃多裝點食物,怎麼可能還克制得住自己的舌頭呢?沒錯,只要是人都有口腹之慾,可口的肉食當前,要視而不見也未免太不人性。因此我總是建議學員:「要大吃大喝?可以!但是請勿劈腿,請選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進行。」很多人選擇在晚餐時間,甚至消夜時間去大吃大喝,坦白說,這種做法無疑是在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而且儘管是去吃大餐,最好還是遵守「吃肉不劈腿」的原則。如果一餐當中非得吃兩種以上的肉類,也應以「同蹄」為原則,盡量挑選同屬性的動物來進食。例如雞和鴨就屬不同蹄的動物,因為雞、火雞、鴿子的腳都成爪狀,鴨子和鵝的腳則是成蹼狀。至於海鮮類,也應盡量只挑選同屬性來進食,例如吃過硬殼類的蚵仔,之後最好也挑選硬殼類的蛤仔、蜆仔;吃過軟殼類的蝦子,之後最好也挑選軟殼類的蟹類。同蹄對同蹄、硬殼配硬殼、軟殼對軟殼、有鱗對有鱗、無鱗對無鱗,不同種類的魚肉對人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自然律例tips/魚、肉,有所吃有所不吃1)一餐單種/每一餐只吃一種海鮮類或肉類。2)放縱的時機/若一定要大吃大喝,最好選擇在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六點之間,但仍應注意「一餐單種」的原則。3)混吃有禁忌/盡量避免混吃,不得以一定要混吃時,應注意屬性。動物類以同蹄為原則、海鮮類以同質性為原則。4)吃肉時間表/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吃羊肉。(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熱浪來襲!小心這11種人最容易中暑

熱浪來襲!小心這11種人最容易中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專家指出,以下這些人是中暑高危險群,如果一般人在熱的環境下兩個小時中暑,這十一種人可能半小時就中暑了。1)肥胖者。胖的人皮下脂肪厚,比較不容易散熱,此外,身體有大塊肌肉的人運動時,因為每單位時間產熱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險群。2)劇烈運動超過體能可負荷者。因為運動會加速體內產生熱量,運動量愈大,產熱愈多,容易中暑。3)水分補充不夠,不利身體排汗。4)睡眠不足。排汗需要好的心肺功能,心臟輸出血液的量才夠,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時,通常心肺功能較差,影響排汗。曾有個年輕人,平時跑全程馬拉松(42公里)沒問題,有一天跑十公里就突然倒地,緊急送醫診斷是中暑導致急性腎衰竭,原來他前幾天熬夜,睡眠不足導致。5)腹瀉。如果最近猛拉肚子,容易因流失過多水分導致身體缺水。6)使用抑制排汗的藥物。例如含抗組織胺的感冒藥,副作用會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而排汗需要靠副交感神經系統運作,一旦被抑制,會影響排汗功能;另外若使用精神科用藥鋰鹽或利尿劑,可大量排尿,身體易缺水。7)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8)使用安非他命者。因為安非他命是交感神經興奮劑,可使心跳加快、身體大量產熱。9)有代謝疾病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代謝率高,體內產熱也多。10)好勝心強、有強迫性格事事求勝者。參加運動競賽時為求勝而做超出體能的運動。11)先天汗腺不發達,不太會流汗者。 (本文摘自/跟著天氣養生/康健出版)

女性吃太胖 50歲過後頭髮恐掉光!

女性吃太胖 50歲過後頭髮恐掉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睪固酮,是引發男性掉髮的主要原因,但身為女性的你,可別以為能夠做壁上觀,看兩馬相踢,自認這把火不會燒到自己身上!事實上,女性進入四十歲,隨著體內的雌性荷爾蒙逐漸減少,會讓原本就存在的微量雄性荷爾蒙影響力跟著趁勢崛起,倘親戚朋友又有雄性禿基因,一直被視為青春之源的頭髮,恐會日漸乾涸,頭頂十年大旱,將席捲而來。七成五十歲熟齡女 都有掉髮危機根據台灣一項最新的調查發現,高達七成超過五十五歲的婦女,全都淪陷於掉髮危機之中,其實這樣的調查結果,在醫學上早有跡可循。芬蘭荷爾蒙研究專家Dr. Brusila指出,女性從青春期開始,體內所分泌的雌性荷爾蒙會隨著年齡增加往上攀升,不過,這條趨勢線,在三十五歲過後,會呈現死亡交叉,急遽下滑。她說明,無論男女,體內同樣都會有雄性荷爾蒙的分泌,只是其中的多寡,會影響性徵的不同,而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雌性激素大幅減少,在雄性激素掌握更多體內發言權的情況下,掉髮問題就會產生。脂肪也會生產雄性激素 肥胖女更易禿值得女性關注的是,雌雄性兩種激素的生產工廠,大致上都由性器官所擔綱重責大任,然而,就如同工業園區一樣,供應鏈分為上下游,供應廠分為大小咖,而身體的脂肪、肌肉、腎上腺等,正是這些較為小型的雄性激素生產工廠,都同時會釋放微量的雄性荷爾蒙進入體內。隨著這些不斷分泌的雄性激素,又如常常聽見的禿頭名詞睪固酮,在血液中的濃度增高,再透過某種還原酶的轉換,這些經過轉換的物質,就會攻擊毛囊,使得毛囊日漸萎縮,所以,Dr. Brusila強調,那些中年過後,較為肥胖的婦女,因為脂肪會分泌大量雄性激素,落髮的風險相對來得較其他女性高上許多。不過就沒有任何方法,能夠預防女性落髮危機嗎?除了老生常談,邁入熟女年紀的女性,應要減少燙染次數,以免化學藥劑的侵害, Dr. Brusila也指出,根據歐洲的研究機構發現,咖啡因能減輕雄性激素產物對於毛囊的攻擊,並加快毛髮的生長,可望能成為預防掉髮的後起之秀,台灣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也提醒,女性治療落髮務必與醫師討論最適的治療方法,以免落入禿頭窘境。

全球醫療誤診率最高達4成 二次判讀才安心!

全球醫療誤診率最高達4成 二次判讀才安心!

(撰文/Megan Chen) (專業諮詢/影像診斷專科池永昌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很誇張!據日前報導,美國一名女子因醫師誤診為腦性痲痺,竟在病床上躺了30年,經歷大大小小痛苦的手術!後來經過另一位醫師治療後,過沒多久就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站了起來。影像診斷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誤診的情況在台灣也時有耳聞,且經常讓患者陷入無盡的恐懼與焦慮中,為了確保治療的正確性,建議要二次判讀才安心! 全球醫療最高達40%誤診率 「醫師誤診機率有多高?」池醫師說,很多人將醫師當成神,以為醫師絕對不可能出錯,但事實上,醫師也是人,也有注意力不集中、醫療專業不夠,甚至是錯誤的時候,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全球的醫學診斷高達7~40%的誤診率,其誤診率之高是令我們很難想像的。 池醫師接著說明,自己在1989年開始執醫,剛好是64天安門事件的那一年,當時醫師大都選擇熱門的四大科,即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而影像診斷專科是相當不被重視的,其人力的成長趕不上醫學檢查儀器的進步。也就是說,具有影像判讀專業的專科醫師在人力上是有斷層的,「在這種專科醫師分配如此不均的情況下,許多醫師都是從一開始的醫學檢查、影像判讀,到最後的切片病理檢查,整個過程全包,在這種情況下,醫師難道不會有疏失嗎?」他說。 健保制度下 短短醫病時間容易有誤診 「光是影像判讀這個專科,下頭還分很多次專科。」池醫師表示,醫師的知識也是從書上看來、從經驗得來,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疾病,就拿影像醫學專科來說,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胸部、有的醫師只看小兒、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腦部,這麼廣泛的專業領域,怎麼可能在一個醫師的腦袋裡通通能了解? 「尤其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每位病患看醫師的時間都僅有短短的3到5分鐘。」池醫師分享,有時候光要判讀一個腦部腫瘤,就得看上百張的影像,翻閱許多國內外的期刊及病歷,光一個案例下來,起碼就要花上一小時,池醫師拋出疑問給大家思考:「在現在的健保體制下,短短的醫病時間裡,請問你的醫師有可能幫你看得那麼仔細嗎?」池醫師回答,「真的很困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全球誤診率會如此高的原因了。 二次判讀避免二次恐懼 影像判讀5天結果即出爐 當我們在一家醫院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訴你影像可能有問題,建議你開刀拿掉,我們也許會非常緊張,但又不太相信第一位醫師的診斷,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再給第二位醫師檢查,如此又反覆的掛號、排隊、檢查等種種繁瑣的步驟,又再一次經歷一顆心懸在空中的不安感,前前後後,大約要2個月後檢查報告才能揭曉。 「其實只要申請影像光碟,請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重新判讀即可。」池醫師說,以上的經驗是許多患者共同的心聲,患者為了確保第一位醫師的意見正確,往往會尋求第二方意見,但其實民眾大可不必如此奔波,只要將影像申請出來,交給影像判讀的專科醫師進行「二次判讀」,就能避免這些狀況。 目前台灣對於「二次判讀」的觀念尚不足,但池醫師表示,希望在網路上建立完善的系統,讓民眾能透過上網,將需要判讀的影像資料傳送到國外給專科醫師判讀,在5天內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不必再到醫院人擠人,也可以儘早放下心中的恐懼,並能享有第二方中立且客觀的意見。 哪些人需要影像二次判讀? 「只要你對你的醫學檢查有任何疑慮,都應該進行二次判讀。」池醫師說,每個醫師的專業認知都有限,只要你覺得可能看錯科、治療過程需要下重大決定時,或者是不相信第一方醫師的看法時,都應該進行影像的二次判讀,避免醫師錯誤的診斷及錯誤的治療。 更多二次判讀資訊:http://goo.gl/UlFPCw

家有癌末病患 照護者心理健康易遭忽視

家有癌末病患 照護者心理健康易遭忽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癌症海嘯來襲,在台灣,每年新增近十萬個癌症病患,影響所及,除了患者照料問題須要煩心,一同處在屋簷下的家人,更是陷入一片愁雲慘霧,然而,近年來因為癌症病患的增加,對於患者心靈照護的議題聲量,也跟著高漲許多,但身為照護者的心理健康,卻顯得較無人過問。癌症病例激增 癌症家庭都在你我身邊書田診所精神科醫師施佳佐指出,國內癌症盛行率高,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出爐的癌症登記報告,101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9萬6,694人,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2歲,但發生人數卻較100年增加4,012人,且癌症時鐘持續快轉,101年每5分鐘26秒就有1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14秒。因此罹癌家庭可能出現在你我身邊的任何人。施佳佐進一步說明,照顧者憂鬱症在臨床上很常見,卻很容易被忽略,目前臨床上較常被提及的多是失智症照顧者的憂鬱,但癌症患者愈來愈多,面臨近親家屬癌末的情形不罕見,如何幫助這些癌末照顧者心理調適及接受面臨近親臨終是重要的課題。罹癌患者憂鬱 家人心理更憂鬱施佳佐指出,癌末照顧者常面臨的問題如,照顧壓力,如照顧人力、面對醫療決策、疾病不確定性等。家庭生活壓力如同時發生家庭的其他壓力、承接新的責任、重組家庭的責任等。心理壓力如強烈複雜的情緒、家庭糾葛、悲傷被剝奪等。癌末照顧者如何調適?她建議照顧者給自己喘息的空間,飲食要正常,規律運動舒壓才能長期抗戰。此外,要適時開口求助,尋求旁人支持,並願意接受實質的幫助,對於家人要經常保持正向溝通彼此打氣,並與癌末親人完成未完成事宜,即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施佳佐叮嚀,癌末照顧者憂鬱症是臨床上很常見,卻容易忽略的精神疾病,需給予重視及協助憂鬱症篩檢及預防治療。癌末照顧者需要正面自我調適才能面對接下來的問題,身旁親友的支持絕對是照顧者的最大動力及力量,當照顧者出現有憂鬱症的症狀時一定要接受專業醫師的諮詢及治療才不會讓症狀加劇,避免走不出悲慟的陰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