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紅斑狼瘡多變難察覺 生物指標助辨別

紅斑狼瘡多變難察覺 生物指標助辨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全身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細胞自我攻擊的疾病,目前台灣至少有一萬名以上的患者,每年新增病例約為400~1600人,其中又以15至45歲的女性為好發族群,比例約佔9成。由於全身性紅斑狼瘡病程演變多形多樣,小則關節痛、口腔黏膜潰瘍,大則引發內臟系統的攻擊,如心包膜炎、肺炎、肺出血等嚴重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常會因合併感染疑慮或對狼瘡病程活躍度,無法準確判斷而延誤病情,因此,為了幫助患者能夠即早診斷出,並脫離對生命的威脅,臺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陳政宏醫師與其研究團隊,研發出的「狼瘡生物指標」,來協助醫師鑑別診斷病程的發展及活躍度,以免過度使用免疫抑制劑。抽血檢驗 2~3小時即可狼瘡病程活躍性陳政宏醫師表示,當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復發時,第一補體系統會被活化,分解出裂解物(C4d),而這分解物就如同垃圾般會堆積在紅血球表面,一旦循環越久,紅血球上所沾附的垃圾就會越多、受體數量就會變少;第二則是補體受體同時發生,因此,透過新研發出的新單株抗體(CR1-2B11),就能正確測得第一型補體受體(CR1-Cd35)與裂解物(C4d)的比值,進而比對狼瘡患者的病程。當病程活躍時比值明顯上升,治療後病程得到控制時比值明顯下降,患者只要經由抽血,2至3小時候即可判定狼瘡病程是否活躍,有助於減少非必要的感染原因檢測、降低預防性抗生素使用及避免過度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的使用。目前臨床上治療紅斑性狼瘡多以免疫抑制藥物為主,但過度的免疫抑制常造成患者感染進而產生敗血症,或在感染中的狼瘡患者更難以判斷病程,狼瘡生物指標就像是一把免疫尺,可協助醫師依據患者病程的發展及活躍度,來調控藥物的力道。減少太陽照射、控制病情 5年存活率達九成除了藥物治療外,陳政宏也提醒患者,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疾病,目前雖然無治癒藥物,但只要與醫師充分合作,平時避免烈日照射,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睡眠、適當運動、預防感染,控制好病情,減少復發的機會,患者5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並可過著宛如一般人的正常生活。

拒絕身材變「肉重」健康吃粽5原則

拒絕身材變「肉重」健康吃粽5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端午節將至,粽子已為家家戶戶應景的料理,市售的粽子種類繁多,口味五花八門,但一般傳統粽子油脂、熱量、鹽分較高,纖維含量少,不少人過完一個佳節常因此胖了一圈。那麼要如何滿足口腹之慾又能兼顧健康,新北市衛生局也提供民眾吃粽5點原則。低鹽油糖高纖   3低1高不怕肥端午節不免俗會吃幾顆粽子應應景,為了鼓勵民眾在家包粽,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裡,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分享以下幾點原則,讓民眾佳節享「瘦」吃粽,健康又不增「重」。1)三低一高三軍總醫院營養師周筱胤表示,如果打算自行包粽,在餡料的選擇上,應把握「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的飲食原則,花生屬於油脂類應適量添加,蛋黃用栗子取代則可降低膽固醇攝取,另外像是添加蔬果如香菇、竹筍、使用雞肉取代肥肉,都有助於遠離肥胖。2)全穀類替代部分糯米選擇紫米替代部分糯米,降低糯米比例,除較不易消化不良,也可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的攝取,提高飽足感,且紫米屬於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有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另外,以糙米、全麥、全蕎麥或雜糧等加入粽子,對健康很有加分。3)搭配當季蔬果攝取除了粽子外,茄子、菜豆和瓠瓜等都是端午招喜氣的應景食材,茄子象徵身體強健、菜豆比喻長命百歲、瓠瓜則是富貴。把握蔬果579及均衡飲食的原則,吃完粽子來盤燙青菜或1碗蔬菜湯,並搭配飯後水果,有助補充膳食纖維。4)斟酌使用醬料吃粽子常會搭配的甜辣醬、醬油膏等由於含鈉,高血壓民眾應避免食用或稀釋後再沾取,另外像鹽漬類的蘿蔔乾也要適量食用,以免增加身體額外的負擔。5)淺嚐即可傳統市售肉粽熱量約400至600大卡不等,且糯米不易消化,營養師提醒,腸胃道消化不易、三高慢性病患者、體重需要控制的民眾,應細嚼慢嚥、淺嚐即止,同時把握3低1高原則。 

今年首例腸病毒71型現蹤 嬰幼兒應多留意

今年首例腸病毒71型現蹤 嬰幼兒應多留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腸病毒疫情升溫!日前,疾管署透過社區病毒監測,發現今年首例腸病毒71型陽性個案,為桃園市八德區3歲6個月男童,未就學,平日由母親照顧,發病前曾與母親回廈門娘家,5月31日返台當晚出現發燒,隔日至診所就醫,診斷為腸病毒。因持續出現發燒、咽唊炎、食慾差、抽搐等情形,家屬於6月3日送至醫院並住院治療,已於6月9日出院返家,目前個案雖有輕微咳嗽,但健康情形良好,家中除父母外,無其他小孩,廈門當地有4個年紀較大的表兄姊,其中有2位有發燒及喉嚨潰瘍的情形。腸病毒流行高峰 目前已有兩例死亡個案國內現處腸病毒流行高峰,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第23週腸病毒急診就診人次與前一週持平,但門診就診人次仍較前一週上升;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為克沙奇A型(約占73.5%),第22週社區中檢出1例腸病毒71型陽性檢體。今年截至目前共計3例重症個案(2例死亡),其中2例感染克沙奇B5型、1例感染克沙奇A16型。學齡前嬰幼兒 為重症的高危險群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若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留意是否出現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契機。

熱衰竭恐致命!老人、慢性病患最要當心

熱衰竭恐致命!老人、慢性病患最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熱的夏季正式來臨,台灣各地溫度皆超過35度,紫外線也達危險級,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醒民眾,在面對高溫時除了注意防曬,更要注意水份的補充,防止高溫引起的熱衰竭,熱衰竭症狀常發生在學生在操場聽訓、農民在農田務農、軍人在軍營裡出操等情境下。南投醫院急診室洪世昌醫師表示,台灣夏季高溫以及高濕度的氣候,使人體難以有效散熱,在大熱天底下,進行短時間的運動或者長久暴露於悶熱的環境裡,如果沒有補充適當的水分和鹽分,產生身體機能失常,便稱為熱衰竭,罹患熱衰竭的患者,會感覺相當疲倦,但無法入眠,也會出現頭痛、暈眩、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預防之道:補充水分、著散熱衣物如果發現有熱衰竭的症狀時,應讓患者在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以及鹽分,熱衰竭的患者大部分意識清醒,不會致命,但若不即時處理,可能會導致中暑,死亡率大大增加,因此須送醫治療。醫師也提醒民眾,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病患者等高危險群,平時盡量穿著輕便、易於散熱的衣物,應適時的補充水分以及鹽分,並且適當的休息,預防熱衰竭甚至中暑的狀況發生。

【免費講座】消化系癌症介紹與治療

【免費講座】消化系癌症介紹與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聞癌色變是人之常情,隨著平均年齡的延長,癌症的發生率也跟著上升,在癌症十大死因排行榜中,消化系癌症就占了4位,包括肝癌及大腸癌、位癌與胰臟癌等,雖然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但卻不能不認識它們。有鑑於此,亞東醫院特邀腫瘤科暨血液科謝佩穎醫師,主講「消化系癌症介紹與治療」,帶大家認識消化系統癌症,以及治療方向,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消化系癌症介紹與治療時間:6月22(一)14:00~16:00地點:亞東醫院(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六樓第六會議室洽詢:02-7728-1709

缺牙快補!失智風險恐增三倍

缺牙快補!失智風險恐增三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日本有句話是「糊塗活到老,不如爽快一死」。聽起來有點荒唐,但這句話是希望人們在神智清醒、活動自如的情況下迎接死亡並走得乾脆。日本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高齡化社會,2005年的統計指出,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百分之20.04,達到歷史高峰。但這項趨勢延續到2025年,會超過總人口的百分之30,代表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對老年人而言「糊塗活到老,不如爽快一死」是共同又實際的願望。如果你最近比較健忘,記得對方的長相卻想不出名字;孩堤時期的事情記得清清楚楚,卻想不出昨天做了什麼,一週前的事更忘得一乾二淨。這樣難免擔心自己罹患失智症,要怎麼做才能擺脫失智的擔憂呢?失智老人缺牙愈多 大腦萎縮愈嚴重名古屋大學醫學研究所的上田實教授,曾在安養機構進行一項調查。他比對缺牙和沒有缺牙的人,藉此探索牙齒與腦部的關連。調查對象為78位健康老人、39位患有腦血管性認知障礙的老人,以及36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分別詢問他們的牙齒數量以及開始掉牙的時間點。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和健康的人相比,牙齒數量只有平均值的三分之一,保有原生齒的比例非常低。而且他們使用假牙的頻率也只有健康老人的二分之一,許多人牙齒掉了也不在乎,沒有安裝假牙。令人驚訝的是阿茲海默症老人當中,牙齒數量愈少大腦萎縮愈嚴重。另外,阿茲海默症老人開始掉牙的時間比健康的人提早了二十年。上田教授根據這項調查作出結論,如果較早開始掉牙並置之不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高出統計值三倍。這份可怕的調查數據顯示,掉牙後沒有適當處理,可能引發阿茲海默症。牙齒會改變生活品質與心情平時觀察老人可以發現,保有牙齒的人較常說話與大笑。如果牙齒脫落或假牙不合口,說話多半較不靈活,無法正常講話。我有位七十多歲的男性病患,長年使用假牙後改做人工植牙。「醫孫啊,『偶』搜話好像還改不太夠來。」他還留著戴假牙時的說話習慣。我說:「每天對太太說『我』愛你,馬上就改回來了。」老先生聽了撫掌大笑。他下次回診時發音已經清楚許多,表情更加開朗,能以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事物。我深刻體會到,擁有一副可以咀嚼的健康牙齒,會使人產生極大的改變。(本文摘自/90%的病,從牙齒開始/采實文化出版)

遠離肥胖 中西餐外食4技巧報你知

遠離肥胖 中西餐外食4技巧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加上家庭人口簡單,在食物製備份量的拿捏上大為不易;因此,能悠閒的在家自己料理三餐的人越來越少了,外食也成為現代人必須面對的生活型態,因此想要遠離肥胖、吃得健康,營養師也提供4個外食小技巧。食品標示清楚看  吃得安心健康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蔣瑜營養師提醒,食安問題頻傳,外食族首先要養成看「食品標示」和「營養標示」的習慣。可從中了解買的食物其組成份是不是能達到均衡的營養,有沒有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和其他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纖維質等,營養素種類越多元越能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外食掌握4撇步 蔬果攝取也別少而如何選擇健康的外食餐點便成為均衡飲食的一項重要課題,所以,營養師也針對不同餐點類別提供不同的外食小撇步:●中餐/少吃油炸或勾芡食物:如各式羹湯,含有大量的太白粉及油,應先將湯汁瀝乾後再食用,切忌用湯汁拌飯吃。可多選擇蒸魚、冷盤或清燉的菜餚食用。●西餐/選用清湯代替濃湯:濃湯多用麵粉、奶油調製而成,熱量高。例如酥皮濃湯。沙拉醬:沙拉醬是用油、糖、蛋等調製而成,熱量也高,建議以油醋汁取代。從菜名也可以判斷其中的材料,如「白汁」代表奶油汁,「焗」表示加入奶油或起士一起烹調,「派」則多為酥皮,這些都是相對高油脂的食物。●日式料理/生魚片、燒物、蒸物、拉麵、壽司等都是常見的日式料理。而油炸食物,通常是經裹粉再油炸,吸附大量油脂,應少選食,或剝了裹粉再吃。同樣的材料可選擇使用涼拌、烤、燙等烹調方式。●火鍋/多選擇蔬菜、菇類等食材,少放加工再製之火鍋料(如魚餃、蛋餃、貢丸等)。沾食用的沙茶醬、花生醬、芝麻醬等應減量使用,並避免再加入蛋黃攪拌。蔣瑜營養師也提醒,攝取越多蔬果,罹患慢性退化性疾病的風險也會下降,像是心血管疾病與心臟病都跟蔬果攝取的量有息息相關。因此,別忘了每餐都要均衡攝取色彩繽紛的5種蔬果,才能遠離疾病,吃進健康。

清爽不含鹼! 西谷米水晶粽DIY

清爽不含鹼! 西谷米水晶粽DIY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漸漸炎熱,吃粽子的端午節即將到來,粽子不僅形狀及大小不一,口味更是多變化,而在炎炎夏日最讓人期待的莫過於QQ冰涼的鹼粽,然而鹼粽該如何食用,對於健康又有何影響是值得注意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科邱怡芳營養師表示,鹼粽是以糯米加鹼粉再裹以粽葉的方式製作而成,鹼粉成份為碳酸鈉,目前為合法的食品添加物。而鹼粽加碳酸鈉的目的為糊化糯米、增加口感,但碳酸鈉屬於鹼性化學物質,長期大量攝取仍會傷害消化道黏膜,因此鹼粽的攝取仍要適量。而邱怡芳營養師說,炎炎夏日吃冰涼的粽子是人生一大享受,可以適量攝取鹼粽,更可以嘗試用西谷米自製水晶粽,健康過端午:●自製水晶粽/西谷米(120g)加入水(100g)、油(5c.c.)及糖(15g)拌勻備用,粽葉塗上一層薄油,減少粽身與粽葉的黏著性,用粽葉裹以西谷米,再依個人喜好放入豆沙餡等,放入滾水中蒸煮約30分鐘,放涼即可食用。傷肝又增肥   食甜粽減少果糖邱怡芳也提醒,冰涼粽子常搭配果糖一起吃,果糖屬於精緻糖類,每日攝取量應小於總熱量10%,若一天熱量需要為1800大卡,建議攝取小於45公克的精製糖。因為果糖會誘發飢餓素分泌,使人產生飢餓感攝取更多熱量,也容易代謝成脂肪累積在肝臟中,增加痛風及高血壓風險等。建議享用水晶粽或鹼粽時可以選擇包餡的,本身餡料的甜味可減少果糖食用,或使用蜂蜜作為淋醬。

地瓜防癌效果第一 早上吃最好

地瓜防癌效果第一 早上吃最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十幾年前當我開始鼓吹吃帶皮地瓜養身餐時,有人認同有人質疑。多年之後,經過許許多多人的親身體驗,地瓜餐的功效和好處不時在媒體上沸騰,執行地瓜排毒餐的人也越來越多。這雖是我始料未及的結果,但是見到地瓜的好處能被肯定、能被廣泛應用,自然也感到相當欣喜。臺灣之寶──地瓜對現今年紀五、六十歲的人來說,地瓜真是一直種令人又愛又恨的東西。再物資缺乏的那個年代,吃不起白米,只能以曬乾的地瓜籤充數填肚子,說起地瓜,很容易就想起那段苦澀的光陰。但是物質富裕了,吃多了白米飯,卻又會想念地瓜的滋味,三不五時就會煮個地瓜飯或地瓜稀飯,解解饞也順道回味一下往日那段酸甜苦辣。地瓜防癌效果第一會開始研究地瓜,正是因為見識到臺灣人和地瓜的這段情感,也好奇為何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東西,竟然可以替代米飯,養育了那段辛苦歲月裡許許多多的臺灣人,甚至衍生出「番薯救人無人情」的臺語俗諺(指地瓜因為賤生易長,雖然幫助世人度過飢寒貧苦的日子,卻仍然不被重視。)漸漸地,從自身的經驗和各項研究資料當中,我慢慢發現大自然的這份禮物真是奇妙──它不僅擁有所有澱粉質含有的養分,同時擁有豐富纖維質,有助於排便、代謝、清除微細血管中的廢物,還可以防止鈣質流失、安神、瀝水除濕消腫,甚至可以美化肌膚、緊實肌肉、防止內臟部下垂、轉換荷爾蒙,促進兩性幸福。當然它的防癌功效也已經獲得科學界證實,在所有食物當中,地瓜的防癌效果堪稱第一。地瓜要連皮吃剛開始很多學員都不敢相信地問我:「地瓜連皮吃?能吃嗎?」但是經過解釋,地瓜皮屬鹼性,可以幫助人體調整為鹼性或是中弱酸性,避免疾病產生,大部分的學員都會同意「試它一試」。很有趣的是,經過一個星期後再碰面,幾乎沒有人會再提出相同的問題,因為它們已經發現地瓜削不削皮,其實只是習慣上的差別,連皮一起吃,吃習慣了就一點也不難吃,甚至有一番風味。時下很多人都知道要多吃地瓜、吃地瓜要連皮一起吃,但令人憂心的是,大部分的人只知道地瓜有好處,卻忽略了吃地瓜的方法和時間,錯失最佳療效時機不說,還可能反而吃出不必要的危險。過午不吃地瓜一般來說,吃地瓜當然也必須配合自然律例作息,能夠在上午六點半前吃完,七點以前排便,就能讓小腸吸收地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效。尤其是癌症或重症患者想靠地瓜祛病,一定要砥礪自己在上午六點半以前吃完地瓜、七點以前排便。一般人若是無法在上午六點半以前吃完,也應該要在中午十二點以前吃完。因為下午以後身體的新陳代謝變差,地瓜的糖分容易累積,因此中午十二點以後就不應該再吃地瓜了。尤其是有糖尿病或是痛風的人,更嚴禁在中午十二點以後吃地瓜。另外,有糖尿病的人每天應該吃的地瓜量不能超過一百公克,吃完之後一個小時內不應睡覺。地瓜的烹煮方法也應符合自然律例。夏季天氣熱,地瓜應該以蒸食為主;冬季稍微寒冷,就不再以蒸地瓜為限,可以個人口味享用烤地瓜。不過蒸地瓜時最好不要和米飯一起混合,最好是以電鍋分層蒸煮,以免地瓜的糖分滲透進米飯當中,導致米飯在溼熱的氣溫中加速腐敗。自然律例tips/癌症患者怎麼吃1)飲食依照體質。例如,大部分的人都運用「靈芝」來養氣補神,但寒性體質的人不能吃靈芝,因為靈芝屬於涼性。2)會「發」的食物不宜吃。例如:南瓜、芒果、荔枝、龍眼、哈密瓜、釋迦、酪梨、芋頭、茄子。所有無鱗的魚也都屬於「發」物,例如鰻魚。3)假如病友在吃抑制荷爾蒙的葯,西醫建議不能食用山藥、大豆、黃豆。4)血管堵塞的病友,熱瘀者可吃生蓮藕;寒瘀者可吃熟蓮藕。5)筋骨不舒服、易腹瀉者則忌吃香蕉。6)癌症及重大疾病者不宜吃海產。(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少油低鈉健康吃粽 慢性病患7點要注意

少油低鈉健康吃粽 慢性病患7點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為了應景現在市面上已出現許多琳瑯滿目的粽子,且隨著日子接近,有越來越多粽子陸續登場,不管是鹹粽、甜粽、南北粽等,都具有獨自的特色,使得民眾愛不釋手,每種都不想錯過。只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粽子是糯米製品不易消化、熱量又高,所以在食用時,除了要避免份量過多外,在吃粽子的同時,也建議搭配青菜與水果等多纖維的食物,如此一來,就可減少不必要的腸胃道不適症狀。至於慢性病患,新營醫院陳慧珍營養師為了讓他們也能安心享用粽子,提供了7點注意事項,幫助民眾在端午佳節時,也能好好享受粽子,大快朵頤:1)鹽份的攝取量,內餡的調味與沾醬,都應減少使用量,尤其是腎臟病人不可用低鈉鹽(醬油)來取代一般沾醬。2)五穀粽的材料大都為含磷量高的食物,腎臟病人者也應避免食用。3)糖尿病人應注意主食份量的調整及代換,並應搭配青菜的攝取,以增加纖維質的含量,達到血糖控制的原則。4)痛風患者須特別注意內餡包有魷魚、干貝、鮑魚、等海鮮食材或香菇時,要注意攝取的分量,以免痛風發作。5)高血脂病人除注意肥肉、蛋黃、海鮮等食材外,也須注意以豬油製作的甜粽內餡。6)多喝白開水或無糖茶類。7)適度的運動以消耗多餘熱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