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龜裂脫皮又流血 4招擺脫富貴手糾纏

龜裂脫皮又流血 4招擺脫富貴手糾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時序入秋,部分人會覺得雙手開始容易乾燥,而許多為家事繁忙的媽媽們,更是飽受「富貴手」之苦,不僅手掌脫皮龜裂,嚴重者還會流血,一碰水就疼痛難耐,加上反覆發作,根本難以做事。那麼富貴手到底能否根治?跟體質有關嗎?讓醫師一併來解答。好發於秋冬季節   偏愛女性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許堯欽醫師指出,富貴手,是「主婦濕疹」與「進行性掌指角皮症」的合稱;是門診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好發於秋冬天,女性居多。主要症狀是,初期手部皮膚乾燥發紅,繼而龜裂脫皮而疼痛,到後來手指腹面與手掌心呈現彌漫性潮紅、粗糙硬化、指紋消失,甚至呈現蠟樣光澤。常在接觸冷水、肥皂或清潔劑後惡化。碰冷水、接觸刺激物   恐復發惡化病因是因為長期接觸「刺激原」,包括:肥皂、清潔劑、水、大蒜、洋蔥、塑膠或金屬之後,因物理性的刺激所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而這類病人的患病多與他的職業有相關性,例如:家庭主婦、美容師、護士、廚師等經常需要洗手的職業。保暖保濕不可少  少吃冷飲、寒涼食物而富貴手除了應減少雙手一直碰水和使用清潔產品,平時也要注意手部保養,加強滋潤,才可避免富貴手持續惡化。 因此許堯欽醫師也提供4項正確的護膚觀念,有助擺脫富貴手的糾纏:1)保暖保濕/遇冷會手腳冰冷的人,外出時不要怕麻煩,戴上手套以保暖。保濕措施,例如:洗澡後、臨睡前與外出前,記得要為皮膚擦點保護性的油膏。2)適當使用保養品/乳液、綿羊油或凡士林會有幫助。另外,有護膚作用的天然物,像:蜂蜜、雞蛋清等,也可酌量使用。門診則建議採用兼具保護滋養皮膚與行氣活血功能的中藥制劑來外敷;例如紫雲膏。   3)拒絕錯誤習慣/有些人喜歡用很燙的水來洗澡,或是隨時都不斷的在洗手,這些舉動都是應該立即停止。因為過熱的水與過度的清潔,會將皮膚表面具有保護作用的皮脂層清除殆盡,反而讓皮膚變的更脆弱。4)冰冷、寒涼食物少碰/應注意少喝冷飲,少吃性味寒涼的瓜果。例如:椰子、葡萄柚、水梨、苦瓜、生菜沙拉等。即使真的忍不住一定非吃不可,還是應該「淺嚐即止」。若氣候太冷,不妨可以用薑母熬湯,加點紅糖來飲用;一來可以暖胃,又可溫經散寒,簡便有效。

還睏?研究:睡眠不足感冒風險高4倍

還睏?研究:睡眠不足感冒風險高4倍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想提升生活品質、擺脫病魔,「睡眠」可是重要的一環;然而,睡得好之外,也要睡得飽,才可有效維持健康、更有活力。美國研究發現,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比睡眠超過7小時以上者,患感冒風險高出4倍多,由此可見,睡眠對人體的重要,實在不容小覷。睡眠不足6小時 感冒風險增一日之計在於晨,而活力來源則在於前晚睡眠品質;好的睡眠,可提高工作效率,若睡得不好,精神、脾氣都會受到影響。事實上,睡眠除了影響個人情緒、生活品質外,對人體的健康也有所威脅;美國研究人員,調查164名睡眠品質不同者,分別觀察他們生活中承受的壓力、性格、吸菸及飲酒等習慣,且監測維持一周的睡眠時間和品質。感冒關鍵在睡眠 比年齡、壓力影響大 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感冒的風險比睡眠超過7小時者,高出4.2倍;而睡眠時間不到5小時,罹患機率則多出4.5倍。此外,研究人員更利用調查,分析一個人患感冒的風險,其最大因素在於「睡眠不足」,比年齡、生活壓力、吸菸飲酒都來得大;他們更進一步說明,睡眠與飲食、運動一樣,應將之視為健康的關鍵。 

好吵!研究:孩童愛大吼大叫 恐聲帶受損嗓音異常

好吵!研究:孩童愛大吼大叫 恐聲帶受損嗓音異常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國小教室裡、走廊間,總會聽見孩童嘻笑打鬧的聲音,有些人玩得開心大吼,也有人因為吵架而哭鬧;不過,這些看似平凡的行為,恐怕會變成小孩的日後煩惱。香港研究發現,由於國小生習慣大吼大叫,甚至猛然哭泣,在10名小孩中,就有1人患上中度至嚴重性聲線問題,因此專家建議,若發現小孩說話沙啞、嗓音似鴨聲等情形,應及早處裡。應改善發音位置 多按摩頸部降低風險研究團隊針對國小生進行聲線測試,發現179名學童中,就有將近一成有中度或嚴重的聲線問題,必須接受治療。其中一位10歲、剛升五年級的學生,由於個性好動,喜歡大呼小叫跟同學玩,加上飲水過少,造成聲帶勞損,去年就被發現有輕度至中度的聲線問題,所幸經過一年治療,情況大有改善。醫師提醒,其實很多小孩不知道正確的發聲方式,應以腹式呼吸,且定期按摩頸部肌肉,避免大聲吼叫,若家長有做到提醒,小朋友也知道要改善,很快就可擺脫聲帶受損的問題。男童比女生更愛吵鬧 罹患機率高此外,研究人員也表示,由於男生比女生更喜歡大吼大叫,更容易患聲線問題;若缺乏治療及正確發聲,聲音長期處於沙啞狀態,對孩童自信及學習表現都會有影響,很可能因此察覺自己與他人不同,感到自卑。因此,家長平常就該注意小孩是否有此壞習慣,且多喝溫水暖喉,避免大聲講話、吼叫,一旦發現問題,及早求助語言治療師或耳鼻喉科醫生,以免影響後續聲帶發展。 

大便濕黏好惱人!都是3類食物在搞鬼

大便濕黏好惱人!都是3類食物在搞鬼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編譯)你有注意過自己「便便」的質量嗎?有些人可以一次到底不沾鍋,卻有人會斷斷續續,在馬桶壁上留下幾條證據,經過幾次沖水都無法毀屍滅跡。其實,這就是便便發出的警訊,由於多數人不敢大肆討論,誤把這種現象視為理所當然;對此,美國專家特別針對便便的「黏度」進行說明。馬桶壁上卡糞便 恐是吸收不良惹禍事實上,一旦發現便便與平常有所變化,就要特別注意。專家表示,其中最明顯就是大便的黏度,若排便後易在馬桶壁上留下痕跡,代表吃下這3種不溶性纖維,如糠、人工甜味劑或是澱粉,這些都是影響大便質量的原因;而這類型的食物會使糞便含有過多氣體,使它變輕,容易黏在馬桶壁上。除了飲食影響便便黏度外,更嚴重的原因是「吸收不良」;專家說明,這表示身體不能正常吸收營養物質,才讓便便黏度增加,無法像健康的糞便一樣漂浮在水面上。擺脫黏壁困擾 應遠離甜品、澱粉醫師建議,若發現自己的便便過輕、過黏,總是讓馬桶壁上留下許多痕跡,可以從基本飲食作調整,檢查自己是否飲用太多甜品、攝取過多高油脂、高蛋白及澱粉,這些都可能使大便變黏。因此千萬別忽略便便發出的警訊,應多吃高纖維蔬果、喝水,讓糞便型態回歸正常。 

狂喝牛奶嗑鈣片!進補太給力 婦人補出腎結石

狂喝牛奶嗑鈣片!進補太給力 婦人補出腎結石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症是更年期婦女的一大隱憂,為不想讓自己太早面臨骨鬆之苦,不少人會嘗試多種補鈣方法;不過,極力進補也要小心用量多寡,中國這名婦人,因太重視養生、擔心自己得骨鬆,每天都喝牛奶、吃鈣片,竟補鈣過多補出腎結石。早晚牛奶+大量鈣片 補出1.5釐米結石隨著補鈣觀念提升,鋪天蓋地的產品相繼湧出,許多妙方更是隨處可見。這名62歲婦人,正意識到補鈣重要,擔心自己會得骨鬆,從7年前開始,每天除了早晚一杯牛奶外,還大量服用鈣鎂片來補充;沒想到幾天前,她突然感到腰部疼痛,送醫發現是腎結石引起,且結石大小已有1.5釐米。經手術治療後,結石已遭粉碎、並隨尿液排出,當地醫師表示,病患大約一周內就可康復。補鈣過多成腎臟負擔 恐引發尿道阻塞只是誰也沒想到,怎麼補個鈣也有風險,醫師說明,其實基本的補鈣是必須,但過度補鈣只會加重腎臟負擔,若攝取過多導致身體無法吸收,就可能形成結石;而腎結石還會引發尿道阻塞、腎積水、腎功能衰竭等情形,一旦發現,應儘速就醫。 

快放下遙控器!研究:看太久電視 患肺栓塞風險高5倍

快放下遙控器!研究:看太久電視 患肺栓塞風險高5倍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你從小就是電視兒童嗎?只要一離開電視機就感到焦慮、常常無法自拔地盯著猛看?若有以上狀況,可要特別小心,日本研究發現,過度沉迷除了影響視力外,還可能患上肺栓塞的死亡風險!雖然看電視可忘卻煩惱、達到休閒效果,但看太久很可能會讓你進到醫院「看更久」。日本一項研究顯示,看電視時間太長,患上致死性肺栓塞的機率,比他者多出5倍,替愛看電視的人砸下一枚震撼彈。久坐不動致腿部血管堵塞 引發肺栓塞研究人員針對8萬名40~79歲者,進行將近18年的調查,將參與人員分為看電視時間不到2.5小時、2.5至4.9小時及5小時以上,且根據他們的年齡、性別、病史、吸菸飲酒、運動習慣等狀況,分析因肺栓塞死亡的風險。其中發現,平均看電視5小時以上的人,比少於2.5小時者,死亡風險高5倍;而平均看2.5至4.9小時則高出3倍多。由於看電視常搭配久坐不動,甚至有「吃飯配電視」的習慣,這不只會使人忘記吃下多少東西而肥胖,久坐看電視更會遺忘伸展筋骨;另外,研究人員表示,久坐不動而導致腿部血管堵塞,是引發肺栓塞的原因之一。因此,專家建議,看電視的過程中要記得起身走動、多做暖身操,也要補充水分以防血液黏稠。 

全台逾20萬人失智 4大預防方法必知

全台逾20萬人失智 4大預防方法必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隨著高齡化社會以及老化人口增加,使得失智症問題日趨嚴重!據統計,台灣目前失智症總人口數推估為24萬人以上。神經內科醫師指出,失智症長者20~30%易併發妄想、幻覺,及情緒激躁不安等精神行為問題,使得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經常須面臨不同種類及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這讓主要照顧者倍感壓力。幻覺、重複發問   10大警訊助辨別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甄瑞興醫師說,衛生局近幾年對於失智症篩檢推廣十分重視,提供失智症10大警訊供依循,若能搭配量表在家進行篩檢,必能達到「早期發現、介入與治療」: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9)個性改變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失智症4預防方法  從日常生活著手而雖然,醫學上目前仍未發現與失智症相關的治療藥物,所以該如何預防失智症成了很重要的課題。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曾整理出,失智症4大預防方法,希望可降低罹患的風險:●多動腦/多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例如: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學習課程、打橋牌、麻將等動態、需要用腦思考的休閒娛樂。●規律運動/長期維持每週2次以上的運動習慣,如:爬山、游泳、瑜珈、太極拳、有氧運動。●採取地中海飲食/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法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多攝取蔬果、堅果、豆類食品,減少食用飽和性脂肪產品;避免飲酒過量及長時間從飲食外的來源,攝取高劑量的維生素或深海魚油,避免造成副作用。●增加社會互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緩慢認知功能的退化速度,建議多參加社區公益、當志工等接觸人群的活動,有助於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的風險。

高惡性轉移性乳癌存活率 與6大因子有關

高惡性轉移性乳癌存活率 與6大因子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據癌登顯示,台灣目前每年新增破萬名的乳癌患者,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特別是在臨床上被定義為「高惡性轉移性乳癌」的患者,因化療效果不佳,但病情進展快速且預後差,治療上仍有困境。高惡性轉移性乳癌 死亡風險最高飆至4.79倍根據2015年5月最新刊載於國際醫學期刊《乳房》針對高惡性轉移性乳癌特徵所做的系統性回顧的論文指出,目前臨床上普遍對於預後差的轉移性乳癌患者,以「高惡性」稱之,並以醫學上最高的證據指數顯示,這群患者的存活與6大危險因子相關。對此,三總血液腫瘤科戴明燊醫師表示,導致高惡性轉移性乳癌患者的存活率及無疾病存活期下降的危險因子,包括臟器轉移、大於三處器官轉移、三陰性、循環癌細胞數量、腫瘤分化級數3等,若以死亡風險來說,大於三處器官轉移者為2.47倍、三陰性者為4.3倍、循環癌細胞數量大於等於5者則為4.79倍。Her2陰性患者 對化療的反應率僅約2成雖然目前乳癌治療已趨向個人化,但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陳訓徹醫師表示,以長庚為例,目前新增的乳癌患者約有6%初次確診時,病情已轉移,其餘的94%在治療後五年約有15%轉移。像是Her2陰性的乳癌患者,若面臨轉移,以賀爾蒙陽性和陰性做區分,前者若為臟器功能惡化或轉移症狀明顯,會跳過荷爾蒙治療,直接採取化療;後者則僅有化療可選擇,但目前Her2陰性的轉移患者對化療的反應率約為2成。但戴明燊醫師表示,目前臨床發現第一線使用紫杉醇合併標靶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較單一使用紫杉醇治療,不僅可增近2倍腫瘤反應率,也可延長近2倍無疾病惡化時間,減輕患者病情進展快速的痛苦,成為高惡性轉移醒乳癌的選擇治療。

年輕型乳癌3大特性 易轉移、死亡率較高

年輕型乳癌3大特性 易轉移、死亡率較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很年輕,不會得乳癌(I am too young to have breast cancer.)?這個想法大錯特錯!長島千惠年僅24歲就因乳癌病逝、歌手林晏如與阿桑因乳癌過世時,分別只有38歲、34歲,香港藝人嚴淑明在34歲時罹患二期乳癌,在台發展有成的日籍藝人楊思敏,也在25歲時診斷出罹患乳癌,先前甚至有17歲的女高中生罹患乳癌…。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年輕女性也會得乳癌。近年來亞洲女性乳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患者年齡較歐美更為年輕,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韓國以及新加坡在內的亞洲各國皆是。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台灣乳癌的發生與死亡率僅次於新加坡,在亞洲排名第2。若和美國相較,台灣每15位女性中有1位罹患終生可能罹患乳癌,雖不若美國8位女性中,就有1位罹患乳癌來得高,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在45~55歲之間,相較於歐美的55~65歲,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層比歐美年輕了10歲。此外,和信醫院的研究報告指出,1990年4月~1997年12月,在該院治療的811位乳癌病人中,63%的病人在停經前診斷出罹患乳癌;早發性乳癌(年齡小於4540歲)病人則佔所有病人的29%;台大醫院的統計資料則顯示,台灣35歲以下的乳癌患者比例是9.2%,比美國高出4.5倍。也就是說,在女性停經後罹患乳癌的機率,美國高於台灣(美國約60%、台灣約30%);停經前的罹患率,台灣高於美國,這些數據都顯示,乳癌在台灣女性群體中正出現年輕化趨勢。如果以年齡來區隔,醫學界普遍將早發性乳癌(年齡小於40歲)分為「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與「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歐美定義40歲以下得病屬年輕乳癌,35歲以下則稱為極年輕型乳癌;韓國的乳癌基金會(Korean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把35歲以下就定義為年輕型乳癌,而台灣,大致也以35歲以下認為是年輕型乳癌。歐美研究發現,年輕型乳癌具有以下幾種特性:1)年齡較輕的乳癌,具有較大的比例是比較不好的腫瘤細胞類型。2)腫瘤細胞較具有增生的能力,較為活躍。3)半數以上的年輕型乳癌其腫瘤較多為荷爾蒙接受體陰性(荷爾蒙受體指的是: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素受體。ER與PR是乳房腺體中的兩種激素,存在於正常的乳腺細胞中。如果罹患乳癌,這兩種受體都會受損而失去局部或全部功能),這也代表其預後(指治療後患者的康復和恢復情況)較不佳。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其乳癌細胞惡性度高,分化不良,預後不佳,容易復發,如長島千惠就是典型的例子。雖接受乳房全切除加上化療與放射線治療,依然遠處轉移。其實,乳癌本身不會導致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轉移至肺部、肝臟等器官,長島千惠最後就是因為轉移到肺部,導致肋膜積水、呼吸衰竭而死亡。臨床觀察到,年輕女性通常不自覺乳癌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多抱著「應該不會是我」的忽視心態,即使被告知罹患乳癌,也因為年輕乳癌較少見,周邊缺乏可以諮詢或商談的對象,又害怕上醫院檢查、治療。因此,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殊不知,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死亡率往往較年長女性來得高,因為愈年輕癌細胞愈活躍,新增的血管愈旺盛,愈容易轉移。(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貓咪出現血便 小心染貓瘟嚴重恐致命!

貓咪出現血便 小心染貓瘟嚴重恐致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師,我家貓咪這幾天都精神不濟,上吐下瀉,但都沒有出門應該不會生病吧!不知道怎麼了?」三重德欣動物醫院許俊隆醫師指出,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罹患了貓瘟,導致貓咪出現精神沉鬱、厭食、發燒、嘔吐甚至血便現象等現象。建議飼主若發現寵物有類似情況,應盡早前往獸醫院進行詳盡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恐威脅生命。貓咪多種疾病 感染後難治癒 許俊隆醫師說明,貓咪有許多致命的疾病,多屬病毒性傳染性疾病,飼主若平日沒有固定施打疫苗,一旦感染,死亡機率相當高,有些疾病甚至高達9成以上,例如貓瘟,診間曾救援到流浪幼貓,檢驗後確定感染到貓瘟,由於症狀已經很嚴重,雖積極治療後仍不幸死亡。許俊隆醫師表示,貓致命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接觸傳染,即使貓咪不出門仍有感染的可能,有許多案例,都是未曾出門的家貓受到感染,例如:加入未施打疫苗的新貓咪且沒有與原有的貓咪隔離,或是人接觸到帶原的貓咪,回家後沒有先清洗消毒就摸家裡未按時施打疫苗的貓咪等,都是高風險途徑,飼主應多加注意。貓咪除了呼吸道疾病之外,許俊隆醫師強調,傳染性腹膜炎也應特別注意,若貓咪出現發燒、嗜睡、食慾降低、嘔吐、黃疸、腹部膨大出現腹水,甚至有神經症狀等就必須注意貓咪是否已發病,因為一但出現症狀,幾乎到最後都會致死。許俊隆醫師表示,貓咪的多種致命疾病,其實都可以透過施打疫苗提早預防,根據2015美國貓病醫學會最新發佈建議三合一疫苗可於8周齡以上開始接種,共需接種3次,每次間隔3到4週,腹膜炎疫苗則建議16周齡以上開始接種,共需接種2次,每次間隔3到4週,即可預防感染上呼吸道病毒性疾病、貓瘟與腹膜炎的風險。貓咪也有心絲蟲 目前無可治療的藥物許俊隆醫師表示,飼主也應注意心絲蟲的感染,近年來,台灣獸醫越來越重視預防貓咪心絲蟲的問題,目前市面上,在狗狗心絲蟲治療上已有相當安全的藥物可供運用,但不適用於貓咪,因為會產生嚴重的毒性,幸好大部分受感染的貓咪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除非有呼吸系統症狀,例如喘或咳等,否則不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只要等待心絲蟲在貓咪心臟內2~3年後自行老化死亡即可。因為貓咪感染心絲蟲時,幾乎沒有什麼病徵,所以需透過抽血做心絲蟲檢驗套組或是心臟超音波檢驗才能確診,而貓心絲蟲並無直接殺蟲的治療方式,只能消極地對症治療,故足見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許俊隆醫師建議可使用每月一次寵物滴劑來預防心絲蟲的感染〪貓咪健康守護不二法門:預防勝於治療貓咪無論是何種疾病,治療上都非常困難,且貓咪還要承受疾病的痛苦,飼主應盡早幫家中貓咪施打疫苗與使用滴劑,定期健康檢驗,謹遵醫師的建議定期用藥。現在市面上貓咪專用的疫苗與預防心絲蟲滴劑,並不會對貓咪健康造成危害,飼主不需過度擔心用藥的問題,可以給貓咪最小負擔的安全防護。最後許俊隆醫師呼籲,飼主及早預防疾病,才是維護貓咪健康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