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別以為頭大就聰明!研究:結構才是決勝關鍵

別以為頭大就聰明!研究:結構才是決勝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大頭不只下雨不愁,連智商都比別人還要高?以往常聽見「頭大的人比較聰明」,不過科學家愛因斯坦早已用他的頭圍證明,這並非事實;不只如此,英國近日研究也指出,其實腦容量的大小與智商高低沒有太大關聯,聰明的關鍵在於大腦結構。愛因斯坦是公認的天才,而他的頭腦也在離世後被捐出做研究,不過從古至今、從西方傳到東方,所謂「頭大多聰明」的說法,似乎在這位天才身上找不出蹤跡;因為愛因斯坦的頭腦重量甚至比一般男性還少170克,唯一差別是他的頂葉比別人多出百分之15,由此可見,智商與頭的大小無關,卻會受到內部結構牽引。大腦尺寸、性別年齡 都與智商無關研究人員說,過去科學家們爭論著頭腦大小與智商的關聯,總是吵得沸沸揚揚,不過根據過去研究,大腦尺寸並沒有替「聰明」加多少分;反而腦部結構才是決定智商的關鍵,並且性別與年齡都沒有關係。此外,研究人員還說,雖然男性的頭普遍比女性還大,但根據全球智商測試顯示,兩性間智商程度與頭腦大小並無關聯;而以動物做測試後發現,雖然抹香鯨擁有最大的中樞神經系統,但在控制體重表現時,卻是腦袋極小囓齒類動物獲勝。對此英國專家說,決定智商關鍵在於內在結構,而非體積大小! 

想消水腫?黑咖啡、紅豆水喝對才有效

想消水腫?黑咖啡、紅豆水喝對才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自己下廚時,調味都是有點味道即可,非常清淡。但我大多時候還是以外食為主,無法像女明星一樣,每口餐點都過水再吃,難以避免吃下過多的鹽和糖,造成水分滯留。要如何才能加速腎臟將滯留的水分排出,減少水腫呢?有一些食物可以幫忙,第一個是黑咖啡,它非常利尿。當你睡了整晚沒起床小解,早上起床,臉水腫到不行時,來杯黑咖啡,就能很快把多餘水分排出。但千萬記得別加奶精或糖,因為這些添加物都會提高滲透壓,不利於腎臟排水。如果你胃不好,不適合喝咖啡,那就喝紅豆水,它很溫和,消水腫的效果也非常好。做法很簡單,拿半斤紅豆洗乾淨,加約2000毫升的水,煮滾後,再用小火煮20分鐘,見水有微微呈現紅色即可。如果煮太久紅豆破掉,會讓裡面的澱粉跑出來,那這紅豆水就跟加了糖的咖啡一樣,失去利尿功效。不要吃豆子,只要喝紅豆水即可,喝剩的放冰箱,大約3天內喝完。(如果沒時間自製,市面上也有粉泡式紅豆水)。有人說紅豆水要喝熱的,但我個人覺得不論冷或熱,排水效果都沒有差別。記得別煮到豆子破掉,也別妄想加糖來調味。我第一次煮紅豆水喝,就是為了拍電視廣告,心想怎麼有人能天天喝這個東西。但是相信我,人的味覺會改變,多喝幾次習慣後,就會覺得好喝。再補充一點,很多人運動完,都會大量喝水或運動飲料。但事實上,補進去的水分或鹽分,比運動實際上流失得還要多,結果導致水分滯留而水腫。所以我運動完一定先喝紅豆水,因為多喝進的水,它都會幫我排出來。我喝過市售的紅豆水,效果差不多,但我非常建議自己煮,因為做法很簡單,而且更便宜、衛生、新鮮。薏仁水也有類似的功效,只是處理上比紅豆水麻煩多。冬瓜也可以幫助消水腫,但料理過程中若是為了美味多添加調味料,吸收到人體後增加滲透壓,反而會讓利尿效果大打折扣。(本文摘自/我這樣吃外食,肉鬆醫生變型男/大是文化出版)

整腸、提高免疫力 快喝洋蔥海帶味噌湯

整腸、提高免疫力 快喝洋蔥海帶味噌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海帶為常見的「食用褐藻」,含有非常豐富的「褐藻糖膠」,口感滑潤Q彈,且熱量非常低,更富含大量的維生素以及碘質,清淡的口味很適合運用在各類料理中。褐藻糖膠是膳食纖維的一種,現在也被使用在癌症治療上,醫學上已經證實褐藻糖膠具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抗癌等作用。另外,褐藻糖膠還能降低膽固醇、降血壓、調整腸道狀態等,是對身體好處多多的食材。要注意的是,海帶是海藻的一種,所以是會讓身體變「虛寒」的食材,因此,建議要和能溫熱身體的味噌或薑一起煮成熱湯。由於洋蔥裡含有許多能成為腸內有益菌的寡糖,因此也有益於調整腸內環境的變化。這道料理的食材十分簡單,只要使用海帶和洋蔥,就能輕鬆完成一道可整腸又能提高免疫力的料理。熱量低又有飽足感 洋蔥海帶味噌湯(1人份61卡)材料(4 人份)/海帶150公克、洋蔥1個、市售的高湯粉1 又1/2小匙(隨個人喜歡的量)、味噌3~4大匙(依個人濃淡喜好)、薑泥40公克、水800 c.c.。作法/1)海帶洗淨後切段,每段約長5 公分,洋蔥切薄片。2)把水倒進鍋子裡煮到沸騰,加入洗淨的海帶和洋蔥,轉成中火。3)洋蔥煮熟之後,放入高湯粉,溶入味噌。4)盛到容器裡,放上薑泥後即完成。(本文摘自/1天1PUSH!推推腸,瘦小腹/瑞麗美人出版)

老人不快樂 3招對抗憂鬱

老人不快樂 3招對抗憂鬱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俗稱「敬老節」的重陽節在這星期三即將到來,然而節日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對身邊的長者多一份關懷。試問家中的老年人是否常抱怨全身無力、全身痠痛等情形,但求助醫生之後檢查結果皆為正常呢?基隆市衛生局表示這都有可能是罹患老年憂鬱症,然而可透過心理衛生評估量表早期檢測,及早轉介有憂鬱傾向之老年人關懷訪視服務,減低情緒困擾與增進家庭支持。近3成長者無法享清福 因憂鬱所擾 針對臺灣特定地區、機構或社區老人的憂鬱症調查,我國盛行率則為16%~25%。身體與心理健康狀態欠佳,都是預測他們自殺心態的有效指標。大多有精神疾病,其中以罹患憂鬱症為最常見。由此可見憂鬱症是導致老年人出現自殺念頭和感到生命失去意義的主要因素。因此衛生局呼籲,全民共同參與他們的心理健康促進,成為珍愛生命的守門人。當你發現身邊老年人出現憂鬱傾向或自殺意念時,請以冷靜沉著的態度面對,多一句問候、關懷,將可減少一件不幸的憾事發生,然而桃園市生命線協會張翠華主任曾表示,身處於這種情況有3招應對。1)問/主動關懷他的狀況。2)應/適當的回應與陪伴同理他的感受。3)轉介/當問題超過所能處理的範圍時,請主動尋求專業的協助,危及生命時請直接撥打110、119。

研究:每日健走25分鐘可多活7年

研究:每日健走25分鐘可多活7年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大家都曉得運動是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但你今天「動」了嗎?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然而運動習慣的養成,最好的方法是能融入生活,健走即是很好的選擇。加上德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每日快步走25分鐘,可延長壽命7年,對50歲至60歲的人而言,心臟病風險也減半。健走優點多 抗老、舒壓、好心情該項研究的對象,針對一群30歲至60歲本身沒有運動習慣的男女,要求他們每日運動,並觀察血液中的衰老指標,結果發現,半年內參加者體內出現一些有助DNA修補的轉變。根據研究顯示,健走有助延緩衰老並保持心境開朗,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而且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國民健康署也曾表示,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小口訣,即能輕鬆養成每天動起來的好習慣。而近來早晚溫差大,運動中,除了穿著較貼身保暖的衣物或加件風衣,更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幫助調節體溫且有益身體健康。於運動開始時,稍微降低運動的強度,隨時注意自己的狀態,隨時調整身體活動的方式,在適應環境後,再循序漸進的增加強度,避免運動過程出現生理上的不適應。 

蛋蛋長蟲?當心是精索靜脈曲張

蛋蛋長蟲?當心是精索靜脈曲張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陰囊摸到彎曲線條,宛如長蟲?當心嚴重恐致不孕。一位十七歲運動員,最近3個月開始感到腹股溝和陰囊不適,尤其是在跑步和重訓過後情況更明顯,加上陰囊也摸到一條條彎彎曲曲像蟲子的東西。就醫檢查後,診斷為雙側的精索靜脈曲張,在接受顯微精索靜脈曲張結紮手術後,術後恢復良好。好發年輕男性  嚴重恐影響造精斗六成大醫院泌尿科黃冠勳醫師指出,精索靜脈曲張大多好發於左側,以年輕男性居多。根據統計,約有15%的男性都有程度不一的精索靜脈曲張。但大部分都沒有症狀,有症狀者會有陰囊的脹痛垂墜感,尤其在久站或是出力的時候。除了疼痛,靜脈曲張造成的血路鬱積,會造成陰囊溫度上升和睪丸局部缺氧,影響造精功能,進而造成不孕。黃醫師解釋所謂精索,是睪丸與身體相連接的部分,包含血管、神經、輸精管等,在青春期後血流增加,會讓靜脈叢因為壓力太大而擴張、彎曲,形成精索靜脈曲張。他也提醒,男性如有合併疼痛、男性不孕症或是睪丸發育不良等狀況,應該尋求醫療協助。而精索靜脈曲張目前可透過顯微手術治療,傷口較小、減少併發症。

煎熬!男拔河意外斷臂 神經痛糾纏18年

煎熬!男拔河意外斷臂 神經痛糾纏18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18年前北市府一場轟動全國的拔河比賽,因拔河繩索斷裂,意外造成5人重傷,其中2人更被扯斷手臂,雖然手臂被接回,但神經已受損,形成病態性神經痛,傷者走過人生低潮,但18年來卻是每日每夜和劇痛相處,甚至痛到希望醫師乾脆把手切掉,然而醫師表示,就算斷手也未必能解決問題。疼痛不分日夜 情緒倍受影響楊先生是1997年北市府拔河賽的傷者,繩索斷掉瞬間也扯斷楊先生左臂,雖然手臂已接回,但18年來,疼痛的感覺卻沒有消失過,日夜與劇痛共處,他發現一向樂觀的自己,也開始變得容易沮喪、情緒低落,數度痛到想跳樓,甚至問醫師能不能乾脆把手鋸掉。然而醫師表示,就算斷手也不能解決問題,幸在家人的支持下,楊先生重拾面對治療的積極態度,並在一年前開始接受疼痛治療,配合醫師給予的評估和用藥,才將疼痛對日常工作與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一喊痛就治療 遵循抗痛3要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謝宜哲醫師表示,慢性疼痛患者臨床上需靠無痛醫療環境的推動來達到疼痛控制的目標,第一步就是從患者「喊痛」即開始。依彰基三年來院內統計發現,除可使患者等待治療時間≦10分鐘的比例提高達6成,病人的疼痛指數更可從平均最高4.8分,到出院時降至幾乎最低的0.8分,幾乎可說是無痛。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醫師林嘉祥表示,疼痛是一種身體保護機制,據統計,全台有逾70萬的患者處於癌症或非癌症的慢性疼痛中,雖然疼痛是一種主觀的疾病,但若輕忽,長期忍痛,恐造成43%患者罹患中度至重度的抑鬱症,甚至因此丟了工作!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林葳媫理事長表示,希望無論是癌痛或非癌痛患者,只要有疼痛困擾,就應勇敢說出,遵循抗痛三有:有痛、有講、有治療,共同打造免於疼痛的醫療願景。 

肺癌ALK標靶納健保 減輕病友負擔

肺癌ALK標靶納健保 減輕病友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六十歲的李小姐,3年前被確診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度讓她恢心喪志,所幸在家人的支持下,決定積極對抗癌症!原期望透過標靶治療,無奈EGFR基因檢測結果呈陰性,但進一步再做ALK基因檢測是陽性,接受逾半年化學治療後,順利自費申請ALK基因標靶藥物治療,3年多來腫瘤縮小,還能正常運動、上班,完全都看不出是晚期肺癌病友。EGFR陰性   約15%機會是ALK陽性一般來說,EGFR呈陰性的肺癌病友,有10-15%的ALK基因突變比例。ALK基因突變的情形雖與族群、性別無關,但是研究發現,完全沒有抽菸或只有輕度抽菸史、以及年輕的族群,有較高的ALK基因變異比例。收治此病患的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蔡俊明醫師指出,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上,早期可進行手術治療,然而非小細胞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約2/3患者發現時已為晚期,目前晚期多採取標靶治療。他又補充說,目前EGFR與ALK基因都有標靶藥物可選擇,皆可有效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除了EFGR標靶藥物外,其中ALK標靶藥物也在今年9月通過健保給付,病友一年可省下超過百萬的治療費用!因此,呼籲晚期非小細胞病友在確診後可進行EGFR與ALK基因檢測,把握治療機會!

社工夢碎!她罹「公主病」 痛到不能工作

社工夢碎!她罹「公主病」 痛到不能工作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偏頭痛、關節痛、背痛,甚至是手術後的傷口痛,疼痛表現的方式千百種,雖然不是病,但痛起來真的很要命!研究顯示,每5位慢性疼痛患者,就有1位因此失去工作,並且每3位就有1位表示疼痛影響工時,甚至完全無法做事,長期下來,對身、心都有很大的影響。70萬慢性疼痛患 長期忍痛恐丟工作32歲的徐小姐,在19歲那年被診斷罹患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因此即使念完社工系,卻因為疼痛讓她每週至少請假1~2天,使她不得不放棄夢想中的社工工作。但她未放棄遠離疼痛,在無痛醫院的治療下,她能將發病時8~9分的疼痛克制在1分以下,希望能成為志工彌補缺憾。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醫師林嘉祥表示,疼痛是身體一種保護機制,伴隨著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慢性疼痛最常見的部位是背部和關節,其次是頭部和頸部,肇因多為脊椎及關節問題、創傷或手術。據統計,全台有逾70萬的患者處於癌症或非癌症的慢性疼痛中,雖然疼痛是一種主觀的疾病,但若輕忽,長期忍痛不僅將造成43%患者罹患中度至重度的抑鬱症,甚至每5位患者就有1位可能失去工作。一說痛就應評估、治療除了癌症疼痛之外,非癌慢性頑固性疼痛患者是指持續三個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像是三叉神經、帶狀皰疹、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的痛楚可說是其中之最,讓許多非癌疼痛患者和家屬長期受疼痛折磨。彰化基督教醫院麻醉部謝宜哲醫師也指出,無論是住院或門診病患,只要「說痛」,哪怕是只有一點點痛,也要做包括部位、強度、特徵、時間長短與發作頻率的全面評估,在上述都評估後,還需依照患者的疼痛狀況與治療方式不同持續追蹤。精確的疼痛評估及醫院中完整的疼痛評估機制,對於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林嘉祥醫師強調,接受疼痛治療是人類醫療基本的權利,醫師也應共同打造讓患者免於疼痛的醫療環境。

20個老人1失智 健腦2撇步不可少

20個老人1失智 健腦2撇步不可少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國人的平均壽命漸漸延長,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顯示,截至103年底,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約280萬人,其中每20名就有1人罹患失智。然而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所以更應該要防患於未然。改變生活習慣 降低10%失智風險衛生局表示﹐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大部分與生活習慣有關,包括糖尿病、中年高血壓、中年肥胖、缺乏活動、情緒壓抑、吸菸、低教育程度,每減少1個因素就能降低10%失智風險,良好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不僅可預防失智症,也可預防其他慢性疾病。為了要有效達到失智防治的落實,臺灣失智症協會提醒﹐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同時減少危險因子,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方法如下:1)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多動腦、多運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採地中海型飲食、維持健康體重。2) 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頭部外傷、抽菸及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預防憂鬱。忽視惡化 小心延誤治療衛生局呼籲,失智是大腦退化,症狀會逐漸惡化,年紀愈大愈容易失智,主要是以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但醫師診斷確立後,如果有新症狀或惡化的現象,就必需做進一步的檢查,若只當作尋常的惡化過程置之不理,恐會延誤治療時機,家中如有長者應隨時給予關懷,別因一時失察,而失去了可以和家人相處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