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便便見紅要注意!8種可能疾病恐找上你

便便見紅要注意!8種可能疾病恐找上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猛然一看,便便出現像血一樣的紅色,也就是「血便」症狀時,首先要確認是否消化道有出血的症狀?「大概是因為昨天吃了很多番茄的緣故啦!」應該很常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吧?但這可不是能如此悠哉、輕鬆面對的情況。一般而言,便便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吃了紅色的食物而變紅喔!實際上,有時吃了較多含有天然紅色素的食物,也會讓排泄物變得紅紅的,例如紅色火龍果,不過,只要停止食用就會恢復正常。此處所指應是持續有血便的症狀。成人罹患頻率最高的,是裂痔(肛裂)造成的出血。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的案例:因為用力排出較硬的便便,結果鮮血染紅了馬桶,有人血便的出血量甚至多達一個杯子之多,這就是裂痔的典型模式。許多人因此以為「我的人生就此結束了嗎?」、「難道是大腸長了惡性腫瘤?」而慌忙飛奔到醫院。但是,往往用大腸鏡檢查之後,並沒有在他們身上發現不好的東西,只是單純的屁股肛裂而已。這種不幸中的大幸,有時挺讓人捏一把冷汗的。不過,要小心的是,會出現血便的疾病不少,諸如癌症或瘜肉、缺血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等,難以一一細數。而血便也的確潛藏著罹患癌症的可能,若以為是痔瘡而輕忽的話,有可能延誤病情與治療,所以還是要做一下檢查比較好喲!出現紅色便便 要注意是否有這些疾病1)癌症。2)瘜肉。3)缺血性大腸炎。4)潰瘍性大腸炎。5)克隆氏症。6)感染型腸炎。7)藥劑型腸炎。8)痔瘡。(本文摘自/我的便便怎麼了?/瑞麗美人出版)

咀嚼助分泌 唾液能保護牙齒!

咀嚼助分泌 唾液能保護牙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你有蛀牙嗎?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不僅能增加自信、笑起來更迷人,還能預防疾病纏身;不過根據國健局調查發現,我國蛀牙人口竟高達9成!其中罹患牙周病比例甚至超越歐美及其他亞洲國家。對此口腔保健專家指出,其實只要在餐後多幾個「咀嚼」的動作,就能改善口腔機能。唾液分泌少 恐引發乾口症由於小朋友愛吃甜食、喝飲料,又不喜歡刷牙,對牙齒保健觀念差,因此「蛀牙」就成了是他們最大的敵人,不痛時還好,痛起來還真會哭天喊地!根據台北市衛生局最新統計顯示,兒童蛀牙率高達五成,表示平均每2個小孩就有1人蛀牙,情況相當嚴重。對此陽明大學牙醫系副教授季麟揚表示,一般情況下,人一天的唾液總量為1000~1500ml,一旦過少就有可能引起「乾口症」,使蛀牙機率變高、引起口腔疾病;而造成蛀牙的主要原因,除了天生口腔環境差、有牙周病外,鮮為人知的就是「唾液分泌少」而使病菌增生,變成蛀牙。把握餐後黃金時間 咀嚼5 ~20分鐘至於該如何預防蛀牙發生,除最基本的清潔牙齒外,還可利用咀嚼無糖口香糖來改善;季麟揚說,近來多數科學研究都指出,咀嚼無糖口香糖能促進唾液腺分泌,中和口中酸性、減少口腔內的牙菌斑、有效降低蛀牙機率,藉此還能幫助牙齒再擴化以鞏固牙齒,使口腔多一層保護。而過去倡導「飯後刷牙」能夠預防蛀牙,對此牙科醫師黃明裕說,其實餐後不用急著刷牙,因為吃完東西後口腔屬於酸性,如趕緊刷牙會造成牙齒傷害,應把握三餐後的黃金時間,咀嚼5 ~20分鐘的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清除牙齒表面及口腔中的食物殘渣,改善口腔衛生。 

口水少會蛀牙 6習慣維持唾液分泌

口水少會蛀牙 6習慣維持唾液分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許多家長認為,孩童在讀書、寫作業時,嚼食口香糖會導致分心,課業表現佳,因此禁止小孩咀嚼;而有人卻天天來上好幾粒,只為提振精神;事實上,這兩者對口腔都有不同影響。牙醫師表示,「咀嚼」對牙齒可是有相當大的好處,除能預防疾病還可改善語言發音、調整外觀。口乾持續2周 易引發牙齦炎、牙周病雖然正式場合時「東嚼西嚼」可能有礙觀瞻,不過私下多嚼幾下,可是預防蛀牙的第一步!牙科醫師黃明裕表示,根據調查顯示,台灣將近有1成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為口腔疾病、蛀牙導致全口無牙,不只如此,兒童、身心障礙者都會比成人容易出現口腔疾病。他說,預防蛀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咀嚼」,藉此刺激唾液、中和口中酸性,避免細菌增生。正常情況下,成人若分泌過多唾液,代表口腔牙周及黏膜組織受到感染發炎;但分泌不足出現長期口乾,就要小心口腔滋長細菌,甚至附著在牙齦,一旦持續2周以上,就可能變成蛀牙、牙齦炎、口腔感染及牙周病。刷完牙勿大量漱口 保持氟化物停留此外,現代醫學研究也指出,唾液富含水分、微量元素、電解質、激素和抗體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不但可以潤滑、沖洗及滋潤口腔、喉嚨,還能抗菌且減少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因此若發現口乾舌燥,千萬別吝嗇的大口喝水,小心因唾液分泌不足導致細菌「趁亂入侵」。當然對於牙齒保健,除了安排定期檢查,平時刷牙的功夫也不可大意;黃醫師說,清潔牙齒時應使用含氟牙膏,才能有效預防牙齒疾病。此外他還提醒,應改掉過去刷牙時用大量清水漱口的習慣;刷完牙後只要將口中的牙膏吐掉即可,讓氟化物在口中待久一點,效果更佳。6大日常習慣 促使唾液分泌正常而因為唾液能清潔牙齒、降低細菌在口腔生長速度,綜合酸性避免脫鈣,還能幫助牙齒鈣化、減少蛀牙率;至於要如何使唾液分泌正常,以防出現口乾等症狀,以下整理6點,供民眾參考:1)刷牙漱口/勤於清潔牙齒,保持口腔清潔、口齒芬芳為首要任務。2)補充水分/多吃水果、喝水,有助分泌充足的唾液。3)細嚼慢嚥/吃東西時勿狼吞虎嚥,可刺激唾液及胃液分泌、幫助消化。4)避免張嘴/多做吞嚥動作且常閉上嘴巴,能夠維持唾液正常分泌。5)勿吐口水/常將口中唾液吐出,很容易出現口乾,切忌亂吐口水。6)適度咀嚼/餐後咀嚼口香糖,有助增加唾液分泌,降低蛀牙率。

大方擁抱乾癬病友!好友相揪來健走

大方擁抱乾癬病友!好友相揪來健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乾癬患者常因皮膚外觀紅腫、甚至脫屑,而長期遭受社會大眾歧視與誤解,事實上,醫師解釋,乾癬不具感染力也不會傳染,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台灣至少有11萬名乾癬病友,其中尚不包括許多並未就醫或未確診的人數,實需社會大眾共同來關心。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楊志勛醫師表示,乾癬除了一般已知的皮膚症狀外,也須注意乾癬性關節炎及心血管等共病發生,尤其是乾癬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嚴重可能會侵犯身體單處或多處關節,造成關節損傷,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因此,及早治療能保存尚未破壞的關節功能,且避免損壞再度惡化。因應「世界乾癬日」的到來,為提升乾癬的疾病衛教意識,並協助病友度過各項難關,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及台灣乾癬協會將於下月初舉辦「健走活動」,邀請一般民眾攜家帶眷或與三五好友相約前來共襄盛舉,同時也鼓勵病友參與活動並勇敢走入人群,人生才不會「卡關」。活動當天協會將跨界與金牌詞曲製作人攜手合作,首次發表為乾癬病友量身打造的歌曲。詞曲中傳遞病友們的心聲,透過歌聲的傳達,期望獲得社會大眾更多的支持、關心及同理心。另主辦單位不僅提供神秘小禮給每位參與者,民眾還能「邊走邊玩」,參加闖關活動,完成任務的民眾還有機會摸彩抽大獎。期望透過此次健走活動,能喚起民眾對於乾癬疾病的了解,並對患者展開正面、友愛的關懷,讓乾癬患者不再怕怕,勇於張開雙臂,迎向人群。11/1(日)乾癬健走報名詳情請上網搜尋「台灣乾癬協會」。

國三女壓力來就吐 「正念減壓法」助改善

國三女壓力來就吐 「正念減壓法」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今生活的壓力如波浪般襲擊,莫名的焦慮、倦怠及無法確認的長期病痛,帶給上班族和莘莘學子相當大的困擾。就有一位15歲的國三女生,半年多前斷斷續續出現吃東西嘔吐的情形,近來兩週更明顯反胃、嘔吐,同時有腹痛、頭暈,已近一個月無法上課,經過許多檢查皆無發現有異,轉診至身心內科,經安排練習「正念減壓」約2個月後,嘔吐、腹痛、頭暈現象明顯改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身心內科陳怡如醫師表示,青少年的課業焦慮和情緒低落,有時候會以身體化來表現心理困擾,導致查不出來的病痛。而目前身心方面的藥物有不少選擇,往往治療效果也相當不錯,但是仍然有些人的症狀無法完全緩解,或者希望能夠減少藥物的使用,這個時候,配合心理師的「正念減壓」練習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以幫助焦慮病人邁向健康之路。莫名焦慮病痛  練習身心整合助舒壓臨床心理師楊雅清也指出,現代人生活在數位化環境中,講求效率與迅速的生活步調,逐漸累積生理與心理的壓力反應,缺乏喘息的時間與空間,有人會出現莫名緊張、長期疲倦感、失眠等,感受不到原有的樂趣,甚至出現連身體檢查都無法確認的長期病痛。這樣的人容易對過去的經驗「反芻憂鬱」;對未來一再「擔憂焦慮」,透過正念減壓,引導患者察覺自己的現在狀態,學習接受現況,可達到身心平衡狀態。陳怡如醫師強調,近兩三年來,世界各國對「正念療癒」訓練相當重視,且研究也發現,經8週的「正念減壓」,與大腦部分區域增厚有所相關,這些區域通常牽涉到記憶、情緒調節、感知能力等。

天冷更頻尿 膀胱過動症好發

天冷更頻尿 膀胱過動症好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時序入秋,氣溫逐漸變低,是否也讓你跑廁所的頻率增加?當心是「膀胱過動症」!一名50多歲的王小姐,本來就比較頻尿,大概兩個小時就要去一次廁所,雖偶爾有急尿感,但不致於漏尿。但前陣子天氣轉涼,她發現自己愈來愈頻尿,常常一個小時就要跑一次廁所,急尿情況也變嚴重,甚至來不及到廁所就會尿出來,讓她苦不堪言。醫師解釋,隨著天氣愈來愈涼,「膀胱過動症」病人也相對增加。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說,根據研究,冬季氣溫愈低,膀胱過動症的發生率也愈高,這是因為當身體感受到低溫時,會經由神經傳導使膀胱變得更敏感,甚至產生不自主的收縮,使原本就有急尿、頻尿、夜尿等症狀更加劇,嚴重者甚至有不由自主尿失禁情形發生。尿意無預警轟炸  患者怕喝水程威銘表示,「膀胱過動症」的成因大部分不明,可能與老化、脊髓損傷、中風、攝護腺肥大、糖尿病等有關,低氣溫則是會加重症狀的嚴重程度。它是最困擾的下泌尿症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頻尿與急尿感,也有些人因為害怕尿失禁而不敢喝水,會陰部的皮膚又長期處於潮濕狀態,反而導致反覆泌尿道感染的發生。避免刺激性飲食   舒緩膀胱過動「膀胱過動症」的症狀無法根治,但可以控制。日常生活上,患者可以養成天黑之後就停止飲水、睡前或出門前不論有無尿意都上廁所的習慣,也可以在醫師指導下,逐步增加憋尿時間。飲食上應注意避免咖啡、茶、可樂、酒精,以及刺激性食物的攝取。天冷時注意軀幹與四肢保暖,也能減緩膀胱過動症狀。治療方面有口服藥物可選擇。但若口服藥物都無效,經評估後患者可接受膀胱內注射肉毒桿菌素治療,減少膀胱收縮情形,自今年九月起只要事先通過審查核准,可健保給付。

婦人易怒、記性差 原來是缺乏維生素B12

婦人易怒、記性差 原來是缺乏維生素B12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50多歲的婦人因發燒住院,抽血發現白血球、血色素、血小板都偏低,仔細詢問下得知她有食慾低下、體重減輕、四肢痠麻無力等症狀已長達半年之久。此外,個性也變得十分易怒以及記憶力明顯變差。進一步檢查發現是罹患了典型的維生素B12缺乏症,在給予針劑注射後,不適症狀已恢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血液腫瘤科林耘曲醫師表示,維生素B12缺乏症算是眾多貧血原因中很容易矯正的一種,缺乏可能來自於攝取不足或吸收不佳。輕微缺乏的原因有如長期吃素、使用制酸劑抑制胃酸分泌或老人家慢性胃炎導致胃壁細胞萎縮。嚴重的缺乏則可能是惡性貧血,即體內產生內因子抗體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長期缺失   神經功能恐永久缺損因此若診斷維生素B12缺乏症後,是攝入不足或輕微吸收不佳者,可多攝取動物性食物,如魚肉奶蛋類製品或添加維生素B12的榖片,甚至可考慮補充口服錠劑。然而對於惡性貧血或胃手術切除者,對於任何口服來源的維生素B12皆無法吸收,就必須長期以針劑補充。而值得注意的是,林耘曲醫師也說,長期嚴重缺失很可能導致神經功能永久缺損,及骨髓衰竭甚至是早年失智。此外,哺乳中的婦女若有維生素B12缺乏也容易造成嬰兒生長發育遲滯,不可不慎!

早期大腸癌患者 7成事前沒症狀

早期大腸癌患者 7成事前沒症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據統計103年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為大腸癌,但不論是息肉、或是初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特別症狀,多數患者都是接受大腸鏡檢查時才發現。依國健署資料顯示,有7成的民眾,在參與腸癌篩檢發現有早期大腸癌,事先卻毫無症狀,其實0到1期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弘昌醫師表示,癌症發生的成因很多,除體質、基因、家族遺傳外,年輕患者都為外食族,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經常熬夜也可能是原因。但其實大腸癌只要定期篩檢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加上近年醫學發達,手術後病人復原也較快,大大提升腸癌的治癒率。健康生活+定期篩檢   助預防腸癌定期的癌症篩檢更可及早發現,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民眾應定期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癌症篩檢,找出早期癌症以及癌前病變。洪醫師也建議,想要預防腸癌,除了定期檢查,最好的防治方法還是從生活做起,養成高纖、低脂、低糖飲食習慣,維持健康的體位,多運動、多喝水增加腸胃蠕動避免便秘,少吃紅肉以及加工肉類之食品還有不過量飲酒。

洗個廚房竟骨折 全台3成女性骨質正流失

洗個廚房竟骨折 全台3成女性骨質正流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更年期後婦女鈣質迅速流失,骨質疏鬆症頻傳!甚至有一名家庭主婦因刷洗廚房太賣力,手指竟直接骨折,經檢查赫然發現骨密度T值為-3.9,已是重度骨質疏鬆;醫師解釋,民眾骨質內部沒有做好水土保持,無須颱風摧殘就已發生嚴重土石流而不自知,才會一碰撞就碎。在台灣,每三位婦女就有一人終其一生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因為骨質密度的流失無聲無息,往往都是跌倒發生骨折才得知已罹患骨質疏鬆,對女性健康衝擊甚鉅。骨鈣流失者 2成不到40歲根據調查顯示,近3成女性為T值介於-1及-2.5之間的骨質流失族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醫師吳家麟表示,此比例與臨床上觀察到之數據相近;此外,6%女性為T值小於-2.5的骨質疏鬆高危險群,須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值得注意的是,骨密度T值小於-1的女性當中,2成為40歲以下,建議年輕女性也不要輕忽骨鬆問題,平時除了多攝取鈣片、曬太陽及運動外,也要定期檢測骨密度。預防骨鬆 每天日曬15分、運動30針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目前常用藥物為雙磷酸鹽類,其臨床試驗證實,約可降低6至7成脊椎骨折,與4成髖骨骨折的風險;凡是有脊椎或髖骨骨折的停經後骨鬆婦女,或因骨質疏少而導致脊椎或髖部兩處以上骨折者,均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吳家麟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的預防除了定期檢測、飲食均衡外,每天至少日曬15分鐘、運動30分鐘,也有助於骨質密度的提升;像是為女性設計的環狀運動,結合負重運動、抗阻力運動與肌力訓練,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反作用力,會對脊椎的上下縱軸產生撞擊力量,促進造骨細胞建造新骨,直接刺激骨密度生長;肌力訓練可同時改善平衡感及靈活度,降低跌倒發生機率,間接避免骨鬆骨折的發生。但他也提醒民眾,從事任何運動前,務必接受骨密度檢測,請醫師評估適合自己骨質健康的運動種類與強度。

超越心血管疾病 憂鬱症將成最大負擔

超越心血管疾病 憂鬱症將成最大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罹患憂鬱症,不僅會使情緒低落,更容易讓人陷入悲觀的情緒中,久久無法自拔,世界衛生組織直指,2030年憂鬱症造成的影響將超過心血管疾病,成為疾病負擔的第一位,並對經濟造成龐大損失。為此,董氏基金會鼓勵民眾,透過憂鬱情緒篩檢,並且適時紓壓,向憂鬱症說不!憂鬱篩檢、適時紓壓台北市衛生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高雄市衛生局、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與董氏基金會,在2000年創立憂鬱症篩檢日,透過篩檢工具及提供各式紓壓宣導方案,鼓勵民眾做憂鬱情緒篩檢與適時紓壓,預防憂鬱症。董氏基金會從2007年起將憂鬱防治經驗輸出海外,與寧波市衛生局、教育局、寧波康寧醫院、寧波市心理衛生協會等單位進行交流,於中國首創抑郁症篩檢日,並已邁入第九屆。今年寧波的憂鬱症篩檢日在寧波市各地進行相關活動,除安排精神科醫師進行諮詢外,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聯合會徐西森理事長,也應邀前往寧波市指導與分享臺灣經驗,並以「員工心理健康與紓壓」、「網路成癮與心理危機干預」等主題,分別進行心理健康講座及工作坊。失眠、嗜睡 憂鬱症狀這樣記徐理事長傳授簡單的憂鬱症狀記憶法,透過身體與數字的結合,來引導思考,將身體分為頭、眼睛、嘴巴、四肢、心等部位,用以記住憂鬱症的9大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絕望感、失眠、嗜睡、眼神呆滯、吃太多、食慾不振、行動力遲緩或情緒低落等,如此一來民眾就能輕鬆記住憂鬱症狀。董氏基金會從事憂鬱症防治及心理健康促進工作超過17年,持續發展多元方案對民眾進行憂鬱防治宣導教育;今年也於網站上推出「線上篩檢心行動」,歡迎民眾一同上網玩遊戲檢視憂鬱情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