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食欲失控!5招增加幸福腦內啡 打擊壓力性肥胖

食欲失控!5招增加幸福腦內啡 打擊壓力性肥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只要改善腦內啡就能對抗壓力性肥胖,運動燃燒的熱量雖不多,卻可產生腦內啡。提升睡眠品質,對抗逐漸老化造成的代謝下降,但還有一個會造成食慾失控的原因,那就是壓力。急性壓力湧現時,會使交感神經亢奮、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好面對緊急狀況,導致肌肉過度使用、熱量消耗、脂肪燃燒。照理說,人會因此變瘦,可是生物要生存,不可能讓自己無止盡變瘦,所以當急性壓力變成慢性長期的壓力後,體內就會分泌一種物質,叫作「神經胜肽脢Y」(神經肽Y)。它不但促使我們食慾大開,而且還專挑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吃,脂肪堆積下來,要不胖都很難。以前我每次值完壓力超大的夜班後,都會非常想吃重口味、超甜或油炸的東西,相信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吧!至於長期的壓力來源,除了工作外,也可能來自家庭、經濟、感情因素。當這些因素無法改變時,常常出現失控的食慾。因此,我要告訴你如何改善腦內啡,來對抗壓力性肥胖。壓力性肥胖的良方:增加幸福的腦內啡!腦內啡是大腦分泌的一種氨基化合物,有助於止痛和產生愉悅感,能夠平衡壓力帶來的痛苦,作用如同嗎啡、鴉片,但無害。馬拉松選手在長時間疲勞的路跑中,突然感到疼痛消失,甚至輕盈快活,可歸功於腦內啡分泌。相較於穩定精神狀態、掃除憂鬱的血清素;腦內啡則是讓人有幸福感,對事情有高度期待。其實腦內啡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有點像雞生蛋,蛋生雞。做快樂的事情,會促進腦內啡的分泌,而腦內啡分泌後,又讓你產生充滿幸福感的正向循環。下面就要告訴你目前研究發現,和腦內啡的分泌有正相關的事物。巧克力和辣椒/巧克力和辣椒,是目前公認兩種可以增加腦內啡的食物。你會發現嗜吃巧克力和辣的人,通常很難戒掉,因為這兩種食物產生的腦內啡效應,就跟吸鴉片成癮的人一樣。所以要吃可以,但一定要適量!談戀愛/香港人有句諺語「有情飲水飽」,是說兩人只要有愛情,就算經濟狀況不好,光喝水也不覺得餓。很多人熱戀時感到的快樂,可以抵抗許多身體或精神的壓力,因為談戀愛可以產生腦內啡。冥想、打坐、聽輕音樂/讓心靜下來、穩定情緒,身體放鬆後,腦中就會釋放出α波,而腦內啡也會跟著分泌,自然能產生快樂感,把壓力拋開。很多宗教都會放輕音樂,教人冥想打坐,就是這個道理。針灸/中醫的針灸,有麻醉止痛的功效,也和刺激腦內啡生成有關。有氧運動 對抗壓力造成的食慾運動雖然有益健康,可是並非減肥的主要工具,什麼意思呢?以慢跑而言,心跳速率要達到每秒130 下(有點喘的狀況),每公斤體重一小時才消耗7 大卡。一個80公斤的人,慢跑半小時,也才消耗280大卡的熱量,連一碗白飯的熱量都不到!因此,除非你是運動員,不然對一般上班族而言,若沒有天天跑,運動很難成為瘦身的主要工具。但運動還是很重要。記得前面說過慢性壓力會增加食慾嗎?通常上班時間越緊繃的人,下班後就越懶得動,只想吃飽飽,變胖後更懶得動。要打破這惡性循環,可以從散步開始,對於下班後疲累的身體,這種輕運動有助於提振精神;除了鍛煉體力,還能加速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運動能直接燃燒的熱量雖然不多,卻可以產生腦內啡,對抗壓力造成嗜吃高熱量食物的慾望。另外,很多人以為運動完後食慾會大開,其實錯了!一個壓力大的人運動完後,食量反而會變小。所以我一向在餐前做運動(有氧運動完後半小時再進食),就能不費力的降低食量。記住,有氧運動15分鐘,就可以產生腦內啡。 (本文摘自/我這樣吃外食,肉鬆醫生變型男/大是文化出版)

調查:老年人睡午覺 失智症風險增1.3倍

調查:老年人睡午覺 失智症風險增1.3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有午睡習慣者,恐更容易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調查,隨機抽樣65歲以上老人進行家戶訪視,共完成1萬多份調查,結果發現,喪偶、有午休習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而有規律運動、足夠夜間睡眠、規律社會互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則是下降的。台灣失智症協會王培寧理事鼓勵民眾,多採取規律運動、足夠夜間睡眠、規律社會互動的生活型態,以降低失智之風險。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孫瑜醫師表示,在控制各變項後,發現喪偶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沒有喪偶者的1.42倍,有午休習慣者是沒午休者的1.33倍;而有規律運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8成、有足夠夜間睡眠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近5成、規律社會互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5成。她強調,每週運動1次,每次30分鐘即可降低失智症風險,但是仍鼓勵一週至少運動三次或以上。白天睡覺社交少 腦部活動降是主因台灣失智症協會王培寧理事表示,針對午睡與失智症並非因果關係,而是此2者有相關性。睡眠問題是失智症患者常見之症狀,也有可能是失智之後午睡機會增加,而不能說是午睡過多而導致失智。孫瑜醫師也表示,午睡多,可能反映晚上的睡眠品質差,而必須利用白天彌補,然而,白天精神不佳,就會致使社交下降、腦部活動減少,失智症風險跟著增加;她建議,老年人晚上睡眠應達6~7小時,盡量在白天活動、參與社交,盡量少叫老人家去睡午覺,非不得已,也以午睡1個小時為限。失智人口快速增加 全台近25萬人根據內政部人口資料與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推估台灣目前失智症總人口數為24.4萬人。王培寧理事表示,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當前首要任務是建立民眾的正確認知,從年輕就開始降低失智症風險,透過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採地中海式飲食,加上足夠的睡眠,另外注意三高控制、憂鬱治療、避免抽煙及頭部外傷,即能降低失智症風險。

滴滴答解不乾淨 半數老人有攝護腺肥大困擾

滴滴答解不乾淨 半數老人有攝護腺肥大困擾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頻尿、小便解不乾淨、夜尿是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是中年男性常見的困擾,隨著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越來越多的中老年男性受到攝護腺肥大的困擾。對此泌尿科醫師指出,由臨床上的經驗,隨著年紀愈大,症狀就更明顯,60歲以上的男性有一半以上會受到此病症影響。小解問題多  前列腺腫大阻塞尿道所致一般而言,大約到男性50歲左右有些前列腺便會逐漸腫大,阻塞前列腺所圍住的尿道。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科醫師賴昱維說,前列腺腫大可能是良性,也有可能是惡性。由於前列腺的腺體腫大使得尿道阻力增加,因此會使得排尿時膀胱面臨著較大的尿道阻力,而造成膀胱出口的症狀。賴昱維解釋,良性攝護腺肥大造成頻尿、夜尿、嚴重甚至會尿失禁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攝護腺肥大的檢查方式:血液及尿液常規檢查、肛門指診、膀胱及攝護腺超音波、尿流動力學檢查等方式。不只是老化現象   及早治療免開刀常見治療方式:藥物、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等。由於目前藥物進步,藥物治療為第一線治療方法,約七成的病人因此症狀控制良好,但仍需定期追蹤檢查。但對於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病患,及有血尿、尿路發炎、膀胱結石、急性尿阻塞,或腎功能受到影響,可考慮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症狀是常見而且可以經過治療而改善。賴昱維醫師也提醒有解尿困難者,就可能是有攝護腺肥大問題,應該進一步諮詢醫師,瞭解自己所適合的治療方式,改善生活品質。

比腕力「喀一聲」 男大生上臂S形骨折

比腕力「喀一聲」 男大生上臂S形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比腕力居然弄到骨折!兩名大學男生晚間在宿舍比腕力「壓手霸」,雙方勢均力敵,突然聽到「喀一聲」,導致右上臂肱骨螺旋性移位骨折。醫師表示,比腕力造成傷害通常是輸的一方,因此提醒民眾在比腕力時,應量力而為不要硬撐不認輸,以免造成骨折得不償失。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骨科黃泰榮醫師表示,這位因比腕力造成右上臂肱骨骨折的男大學生,經送醫院急診時,上臂已變形腫脹,一直喊痛,在X光影像發現他的肱骨由下而上呈現S形的骨折。而會造成螺旋性移位骨折的原因,是在比腕力時,因用力扭轉,使上臂被動承受巨大的旋轉力,對方再用力壓制,就容易發生這樣的骨折。黃泰榮醫師指出,個案上臂肱骨骨折的地方很接近橈神經,手術時小心翼翼先將橈神經分離,再將鈦合金材質的鎖定加壓骨板,固定在橈神經之下的肱骨斷裂處,由於怕再次拔釘手術傷及橈神經,於骨折癒合後該鈦合金骨板也不用取出,留在原位。六個月之後,上臂肱骨骨折已完全恢復正常狀況。量力而為  以免造成骨折、傷神經因此,預防比腕力造成骨折的方法是量力而為,不要硬撐、不認輸,尤其在對方猛力壓制的剎那間最容易造成肱骨骨折,嚴重時還會導致橈神經的損傷。黃醫師也提到,該位大學生最後一次回診時,還問骨折完全康復後,是否會因加了鈦合金骨板,讓他更有力量來比腕力,真想贏回對方一次,因為那次比賽輸了一餐麥當勞。但黃醫師告誡他:「還是小心為慎!」

糖尿病肥胖率近7成 半數沒有運動習慣

糖尿病肥胖率近7成 半數沒有運動習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依據「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歲以上民眾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9.0%,但是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BMI過重及肥胖比率竟高達將近7成,且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糖尿病友,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者竟也高達6成;國健署提醒,體重控制有助於糖尿病的血糖、血脂及血壓控制,要預防糖尿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腰圍反映腹部肥胖 糖尿病風險增國健署邱淑媞署長表示,根據前述調查中,更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上糖尿病友BMI為正常但腰圍超標者(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女性為49.8%,高於男性的13.2%,女性病友是男性病友的3.5倍以上!腰圍能反映腹部肥胖的多寡,藉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也是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的一種測量; 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尚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因此,除了看體重、BMI,還要注意腰圍,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提醒女性糖尿病友要特別注意,避免成為小「腹」婆。依據前述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糖尿病友BMI過重及肥胖者,過去1個月沒有運動者近5成,顯示病友在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上仍需加強,鼓勵病友們養成規律的運動,將其融入生活當中,別讓肥胖偷走健康!此外,也給糖尿病友運動時的5提醒:1) 問-詢問醫師/建議先與醫師討論適合病情的運動處方,應考慮運動種類、時間、次數及強度,並配合生活作息,找出適合自起的運動,漸進式的開始執行。2) 護-防護適當/穿著適當的服裝與鞋襪和其他保護物,絕對不可赤腳運動。3) 帶-隨身攜帶/隨身攜帶葡萄糖片、含糖果汁、餅乾等,萬一發生低血糖時,可以立即食用。4) 伴-邀約逗陣/隨身攜帶「糖尿病護照」或糖尿病是別證件,避免單獨一個人運動。5) 暖-做足暖身/運動前後應做適當的暖身和徐緩的運動,運動強度要慢慢的增加。

香腸、火腿、熱狗!世衛:加工肉列致癌物

香腸、火腿、熱狗!世衛:加工肉列致癌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台灣人愛吃的香腸、火腿及熱狗會致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昨日最新發表的報告指出,攝取香腸、火腿及熱狗等加工肉品,可能導致腸癌;甚至將f其致癌風險與香菸,列為同樣最高的第一級致癌食品,而紅肉則被列在第二級A類可能致癌物。日吃50克加工肉品 罹癌風險增18%據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報告分析說,只要每天吃50克的加工肉,也就是說不到兩片培根,就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18%的風險,而每天吃100克紅肉,大腸癌風險則提高17%。專家指出,新鮮的肉類是蛋白質、維生素B以及鐵、鋅等礦物質的良好來源,確實對人體健康有助益。但加工肉製品,包括培根、香腸、火腿、牛肉乾、罐裝肉罐頭等。這些大多是用醃漬、煙燻、發酵或添加大量鹽分等方式增加風味,當然還有添加些防腐劑延長其保鮮期限;而這些添加物皆有可能增加罹癌風險。而雖然IARC的致癌物分類,僅是指該物致癌風險的科學證據強度,且也未提供安全攝取量,不過專家仍說:罹癌風險會隨著加工肉製品的攝取量而增加。因此,英國衛生部建議,應吃魚肉、雞肉等白肉,少吃加工肉品及紅肉,才能遠離致癌危機。

頭暈目眩滿天星 當心恐是中風前兆

頭暈目眩滿天星 當心恐是中風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人都曾有頭暈目眩的經驗,但若是持續性的反覆發作且不見改善,千萬可別輕忽,當心可能是中風的前兆!醫師提醒,銀髮族本來就常有三高等慢性病,都是可能引起中風的危險因子,因此一旦出現暈眩,可能是中風前兆,代表腦血管已經狹窄,血流不順、時通時不通或正在輕微出血,建議盡快就醫。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張世倫醫師說,人體的平衡系統最主要是以內耳的前庭系統、視覺、關節肌肉內接受器等,接受外界刺激,通過前庭神經,傳到腦部來調節管理。惱人暈眩症原因多種  不可輕忽一般而言,真正的暈眩常是陣發性的,病人覺得一時之間天旋地轉,並時常伴隨出冷汗或嘔吐等現象。這時候眼睛常會出現規則跳動的現象,稱為「眼震」。出現這種暈眩時,通常表示掌管我們身體平衡的組織或器官出了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內耳中的半規管、前庭神經、腦幹中的前庭神經核及小腦的病變。伴隨複視、步態不穩 恐是腦部問題引起張世倫醫師表示,暈眩是前庭感覺系統出了問題,較常見的原因包括是內耳問題、前庭神經炎以及梅尼爾氏症。另一種引發暈眩的原因則須多留意,那就是腦幹以及小腦的問題,如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腫瘤、退化,引起的暈眩可能持續好幾天。這種暈眩通常合併其他症狀,如複視、口齒不清、顏面神經麻痺、失去平衡感、無法做寫字等細微動作等,建議盡快就醫。而張醫師也建議,對短暫性眩暈,吃藥休息即可,但是如果眩暈的情況嚴重,就要積極治療,除了接受藥物治療,睡眠要充足,生活作息也要正常,煙、酒、咖啡、熬夜等都應禁止,並避免壓力刺激。而他也提醒,眩暈病患及家屬最好留心觀察眩暈發作時的型態、頻率、持續時間、什麼因子會誘發或緩解,並將其詳細告知醫師,才可以精準的鑑別診斷,對症下藥。

5招助血糖控制 神經、視網膜病變不要來

5招助血糖控制 神經、視網膜病變不要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在103年共奪走9845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此死亡!依據國健署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4%,且40歲以上之糖尿病友,高達近7成有BMI過重及肥胖情形,且其中超過半數人過去一個月都沒有運動。糖尿病控制不當,恐引發全身性不可逆的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產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足部壞死,甚至進而截肢等併發症,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指出,不管是一般型肥胖或是腰部肥胖,都是導致高血糖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呼籲民眾要做好體重管理,才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不二法門。因此,邱淑媞提供掌握健康「控糖5方」,養成為自己負責的生活態度。1) 體重控制/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此外也可以利用國健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由營養師與運動專業人員,提供免費電話諮詢服務,幫助病友共同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2) 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活動,例如:看電視、上網等,建議可以利用通勤的時間,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路上、下班,或配合爬樓梯而不搭電梯或手扶梯等,將運動融入生活中,每週至少建議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若許可時建議運動前先做血糖自我監測,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3) 規律服藥/糖尿病需用藥需根據血糖數值和個人有無不適反應調整,過量可能導致低血糖,任意減藥則可能造成高血糖,因此,應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如果在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目前有在服藥,才不會讓不同的藥物交錯影響,或是干擾血糖控制。4) 健康飲食/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自己的身高、體重、性別、年齡和病情,共同討論出適合個人的飲食計畫,並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每餐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適量油脂,以達到控制血糖及維持健康的目的。5) 血糖自我監測/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而有所變化,因此,除了定期回診檢查外,更應接受醫療團隊人員所建議之方式監測血糖,藉以瞭解不同食物、體能活動與抗糖尿病藥物等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可依監測結果與照護人員討論,有助於自己的管控方式。

久坐不動毛病多 姿勢不良易加重

久坐不動毛病多 姿勢不良易加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編譯)雖然過去有報導指出,久坐和抽菸一樣危險,不只容易出現靜脈曲張、體力變差,肌肉及腦神經都有影響;而最讓人煩惱的無非是屁股變大了!不過,美國最新研究似乎能夠解除警報,其實久坐並沒有想像中危險,怕的是姿勢不良又「坐著都不動」。坐姿不良 易腰酸背痛、屁股大研究人員針對5千名,長期坐在辦公桌及家中長達16年以上的上班族;並分析其年齡、性別、社會地位、健康狀況、交通方式及運動習慣,發現久坐並不會造成太大問題,而坐姿的差別及有無運動,才是導致神經受傷、屁股變大、靜脈曲張的真正原因。此外,研究人員表示,千萬別小看坐姿不良的影響,除了會造成下背痛、腰痛、腿麻等,還會引發身體疾病、肌肉退化及脊椎受傷;因此若單純避免久坐,根本無法治本,調整坐姿習慣才是改善的第一步。不只如此,久坐後缺乏運動,也是造成上述情況之一。他強調,應保持「每天動一點」的習慣,才能有效解除毛病。 

舌苔厚、有皺褶 揭密4大不正常舌頭

舌苔厚、有皺褶 揭密4大不正常舌頭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編譯)舌頭雖然不常被看見,但沒有它卻是萬萬不能;光是吃飯、說話,或想來場浪漫的法式親吻,都需要舌頭的「幫忙」。但你有注意過舌頭的樣子嗎?其實舌頭會因為吃的東西、生活習慣而呈現不同模樣,而這些差異正是身體的健康「在說話」。正常舌頭成淡紅色、舌質滋潤你是否記得看診時,醫師都會要求做出「伸舌頭」的動作,雖然這看似簡單又微小,但其實正是看出健康的一大指標。一般來說,正常的舌頭會呈現淡紅色且舌質滋潤、表面上鋪有一層薄薄舌苔,屬白色、乾溼適度;但若出現其他色澤、樣貌,可要小心是身體健康發出的暗號!舌苔太多層 當心引口腔發炎美國口腔醫師表示,除了正常的舌頭樣貌外,大致可分為4種型態。首先為「多層舌苔」:相信許多人都有用牙刷刷不掉舌苔的痛苦經驗,不過他說,這屬於正常現象不用緊張;但如果舌苔的層次越疊越高,呈現厚厚一層的狀態,可要當心引起口腔發炎,可請牙醫開止痛藥、消炎藥改善。抽菸、喝咖啡 恐成「黑毛舌」再者,若吐出舌頭時發現舌苔呈現黑色、毛茸狀,代表口腔衛生不良、有抽菸習慣、喝咖啡成癮或服用抗生素,導致過多細菌及酵母菌生長其中;應做好徹底的口腔清潔、清洗舌頭,多喝水或戒菸來改善。而根據調查顯示,大約有百分之5的成年男性會隨年齡增長,舌頭出現皺褶、裂縫,呈現層層裂開狀;且將近百分之80的唐氏症兒童有此狀況,不過這並非有害,無須過度擔心。白色斑塊為癌症警訊 煙草是主因最後,如發現兩頰、牙齦及舌頭內側出現白色斑塊,可要小心是癌症的早期徵兆!而醫師指出,罪魁禍首恐為煙草所致,一旦發現舌頭到處出現白色塊狀的斑點,應及早就醫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