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矮也有好處?研究:高個子罹癌風險增18%

矮也有好處?研究:高個子罹癌風險增18%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放眼望去,廣告一堆長高、轉骨秘方,甚至還有增高噴劑、增高貼片等,這些東西價格高,又不知道有沒有效,就是看準了多數父母,希望孩子高人一等的心態,但高個真的好處多嗎?根據瑞典最近的一份研究指出,身高與癌症間似乎有一定的關聯,調查顯示,身高每增加10公分,女性罹患癌症的機會增加了18%,而男性則是11%。生長激素、細胞多寡是禍首此次研究針對500萬人進行調查,發現身高較高者,最易罹患的癌症是皮膚癌,機率增加3成,其次是乳癌,機率多出了2成。而身高每增高10公分,女性罹癌風險將多18%,男性則為11%。專家分析說,癌症的形成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推論個子高的人細胞較多,因此發生變異的機率就越高,演變成腫瘤的機會也相對提升。另外,高個子的生長激素較發達,會使細胞分裂及皮膚新陳代謝速度變快,無形中也會增加罹癌風險。但他也說,雖該研究雖未考慮,如被調查者是否有抽菸及喝酒等這些致癌因素,但結果仍值得參考。 

胸腰椎骨折劇痛 「千斤頂」撐起解困

胸腰椎骨折劇痛 「千斤頂」撐起解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胸腰椎骨折在車禍碰撞或高處摔落時常發生,而過去的手術,需劃開大傷口並植入鋼釘,經數月的骨折才能癒合。但一位84歲的阿嬤,因骨鬆嚴重加上摔傷,造成脊椎爆炸性骨折,造成走路困難,疼痛加劇,在醫師建議下接受脊椎椎體支架的微創手術治療,術後復原良好,不用再靠吃藥止痛。收治此病患的聖馬爾定脊椎外科謝博欽醫師表示,多數胸腰椎骨折是因為骨質疏鬆跌倒,或車禍及高處墜落等外力傷害導致,要經過X光、電腦斷層等檢查發現。加上骨折處的脊椎體會崩塌、碎裂,還會造成局部駝背及變形,傳統要劃開傷口減壓,並植入鋼釘固定,須經數個月癒合,病患才能恢復工作。謝博欽醫師補充說明,近來的治療方式多了項選擇,不論骨折其原因是外傷或骨鬆所引起,皆可用「千斤頂」的原理撐起坍塌的脊椎體,矯正局部脊椎變形並灌入特殊高強度的骨水泥,癒合斷裂的脊椎體,以減少術後疼痛感,使駝背角度變小。     

邊吃邊滑!用餐配手機 童肥胖問題增

邊吃邊滑!用餐配手機 童肥胖問題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家長忙於工作,別讓小孩的健康也被犧牲!根據一項調查發現,多數家長都有健康的概念,但在生活習慣或兒童教養上無法充分反應,或是因工作忙碌,無暇準備三餐,而忽略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管理;調查同時顯示,有2成的家庭在用餐時,會邊滑手機或平板,醫師表示,此情形恐導致孩子出現肥胖問題。太無聊拿平板打發 童情緒管控差為關懷學童的健康議題,壽險業者執行全台國小學童家長健康概念及生活習慣調查,除發現近8成家長允許國小學童使用手機或平板,3成的家長會因為孩子無聊,而提供手機平板讓孩子打發時間外,更發現有2成的家庭在用餐時,大人或小孩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用餐時不講話的家庭則占1成5,餐桌上親子互動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張璽醫師表示,孩童過度使用3C產品,容易影響3個層面:1) 眼睛疲勞/孩童長時間盯著螢幕看,容易造成過度使用眼睛,久而久之易造成眼睛疲勞、近視等視力問題。2) 肥胖/使用電子產品,使孩童久坐、缺乏運動,或是在吃飯時使用手機,因不專注而吃下過多食物,使肥胖問題增加。3) 脾氣暴躁/孩童沉浸在手機世界,減少與人互動,表達能力也跟著下降,造成與人溝通出現障礙,情緒管控問題也接踵而至。避免孩子有樣學樣 家長以身作則張璽醫師表示,兒童使用3C產品並非壞事,如何正確使用才是關鍵,例如孩子不喜歡念書,藉由電子書來提升孩子的興趣;他強調,家長應留心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及用途,以免影響身心正向發展,每日使用時間不超過2小時,玩遊戲不超過1小時,切記每30分鐘就讓眼睛休息。家庭是孩子第一個成長環境,透過學習與模仿,漸漸形成自我的人格特質,在孩子的成長期,家長扮演著關鍵角色,由於現代人生活忙碌,親子相處時間受到壓縮,導致親子關係疏離,然而孩子的健康不能等,需從小落實健康風險管理觀念,別讓小時候的錯誤認知與行為影響到未來的健康!

意志力戒菸屢失敗 門診提高4倍成功率

意志力戒菸屢失敗 門診提高4倍成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在台灣,每年有1萬8千人死於吸菸相關疾病,相當於每20分鐘就有一人因吸菸失去生命!有8成吸菸者曾想過戒菸,卻屢次失敗,找對方法,才能提高戒菸成功率!根據調查,發現有近6成吸菸者,有過一次以上的戒菸經驗,其中高達8成是透過意志力戒菸,醫師表示,國人對於戒菸存有錯誤觀念,若能透過門診醫師的診斷與分析,更能幫助吸菸者成功戒菸。8成吸菸者用意志力戒菸 醫:民眾存錯誤觀念根據今年三月份針對600位吸菸者進行的「2015國人戒菸習慣調查」,發現有近6成吸菸者有超過6年以上的菸癮;同時也有近6成的吸菸者,有過一次以上的戒菸經驗,分析其戒菸方式,有高達8成吸菸者是透過意志力戒菸;1至2成則是透過其他替代品療法戒菸,包含尼古丁貼片、尼古丁咀嚼劑等。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王三郎指出,這份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對於戒菸仍有許多錯誤觀念,也因而促使醫學會進一步推動門診戒菸宣導,傳遞戒菸要用對方法,透過門診戒菸專業醫療,才能有效、順利的擺脫菸癮。戒斷症狀達1個月以上 難敵渴望易復抽菸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陳志道醫師表示,吸菸會增加罹患癌症、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生殖系統問題等,臨床觀察8成以上的吸菸者都想戒菸,甚至也都戒過菸,卻面臨失敗。他指出,戒菸是行為改變的過程,需要透過專業協助;戒菸者會面臨尼古丁戒斷症狀,包括憂鬱、焦慮、精神不集中、失眠、易怒等,戒斷症狀時間更長達1個月以上,若單靠意志力,往往敵不過身體與心理對菸的渴望而復抽。且根據英國國家戒菸服務暨訓練中心在2012年的調查結果,與意志力戒菸相較,門診戒菸成功率可高達4倍以上!戒菸者透過門診醫師的診斷與分析、衛教師的鼓勵支持、藥物輔助等方式,將可大幅提高戒菸成功率。此次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與亞東醫院共同主辦「戒菸找對路,揪團齊守護」活動,鼓勵有意戒菸的民眾積極前往各合約醫療院所門診戒菸,透過專業醫療協助擺脫菸癮,成功戒菸!

秋季皮膚癢好煩人!把握5招擊退乾燥肌

秋季皮膚癢好煩人!把握5招擊退乾燥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馬上就要進入乾冷季節,體內水分也即將隨著氣候悄悄流失,對愛美的人來說,最怕上妝後臉部出現一層層「裂痕」;而本身有遺傳性皮膚病者,就像要面臨一場「乾燥大戰」。因此在尚未踏入冬季時,膚質的保養更是不可少,應當把握秋季時替肌膚打劑預防針。每況愈下 皮脂腺活性隨年齡萎縮入秋後天氣開始轉涼、雨水變少,意味著即將從濕熱變成乾冷狀態;北市聯醫林森院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明憲表示,今年很可能在短短一個月內就進入冬季,因此人體會因為環境乾燥而出現乾癢症狀,引起過敏性疾病。而秋冬及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皮膚病就是「乾燥性濕疹」,多半因為保養不當所致。謝明憲醫師提醒,台灣人最常出現的症狀是異位性皮膚炎,而因為皮脂腺及汗腺的活性會隨年齡而萎縮,導致皮膚乾燥,尤其50至60歲中老年人更該注意。此外有過敏性皮膚、乾癬症等患者,會因氣候改變使膚質乾燥,造成缺乏水分及脂質保護,使內在血管收縮造成局部循環降低,出現發炎、搔癢、脫屑等情形。5大點減少發病機率對此,謝明憲醫師說明,因為乾性皮膚疾病無法根治,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不只利用藥膳進補,也要注意日常保養,才能裡外兼具減少皮膚不適。面對即將來臨的乾冷季節,醫師提供5點供民眾參考:1)減少泡澡/由於冬季氣溫較低、流汗量少,因此洗澡應以淋浴為佳,減少泡澡且水溫避免過高。2)盥洗清潔/減少使用乾性、敏感性皮膚專用的肥皂清潔,因為非中性清潔品容易帶走皮膚油脂,讓乾燥的皮膚雪上加霜。3)少開電暖器/電暖器雖是對抗寒冷的好夥伴,但太常使用會造成室內環境乾燥,容易加重病情。4)降低吹風/在皮膚乾燥的狀態下,若再接觸冷風,很可能使臉部出現紅腫、發癢等情形。5)日常保養/洗澡後應擦拭乳液、鎖住水分,可依個人需求選擇乳液、乳霜、潤膚油、凡士林等補充皮膚油分,改善乾燥狀況。  

3/4人患高血壓不自知 定期量血壓助診斷

3/4人患高血壓不自知 定期量血壓助診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疾病,更是容易輕忽而造成心臟病與中風的主因之一;台灣人外食嚴重,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再加上生活型態不良,使高血壓盛行率持續上升,據國健署調查顯示,全台有457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18歲以上國人,約每4人就有1人是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相關疾病 十年內死亡率大增過去十年,與高血壓相關的疾病死亡率急速攀升,103年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分別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第三與第八位。其中高血壓性疾病死亡率則從每十萬人口8人,上升至每十萬人口23人,十年間死亡率大幅提升!且根據國健署調查發現,20~39歲的民眾高血壓自知率僅為26%,相當於有3/4的青壯年並不知道自己血壓過高。高血壓學會陳文鍾理事長表示,由於高血壓大多數是沒有症狀或是症狀不明顯,等於是看不見的健康隱形殺手,唯有固定量血壓才能及早診斷及治療,可惜的是高血壓患者目前天天量血壓者竟僅有24.7%。患者未定期監測血壓 造成延誤治療事實上高血壓患者只要能遵從醫囑定時服藥,就能獲得良好控制遠離心臟病、中風的威脅,是顯著改善預後的疾病,前提是國人高血壓自知率須提高,控制率也才能提升。然而高血壓患者目前尚未自覺需定期量血壓與記錄數值,導致高血壓控制率在台灣情況不理想,進而時常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陳文鍾理事長指出,舉凡頭痛頭暈、肩膀痠痛、視力模糊、心悸、胸悶、呼吸短促、水腫,都可能是高血壓潛在患者,關鍵還是要養成量血壓習慣,才能及早發現與治療。心臟學會陳肇文副理事長表示,血壓管理有許多方式,以往多為手寫記錄,現在還能利用便利商店健康小站門市的血壓計雲端記錄,將評估罹患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資訊傳到醫師手裡,讓無論是忙碌的上班族,或是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民眾都能受惠。

每年5萬夫妻離婚 牽累7萬無辜童

每年5萬夫妻離婚 牽累7萬無辜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每當有一對父母離婚,影響的不只是夫妻雙方,連同孩子的身心成長及人際互動關係都會受到波及;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我國103年有53190對夫妻離婚,平均不到10分鐘就有一對怨偶登記離婚,高居亞洲第一。 小慈的爸媽離婚後,監護權歸屬媽媽,每次與爸爸會面都會全程錄影蒐證,只要雙方稍有拉扯就到法院陳報證據。爸爸見到小慈也會帶她去驗傷,如果有小傷口或小瘀青,就會說對方家暴小孩。夫妻離婚 出現最多搶奪型父母離婚,不僅是夫妻雙方的事,過程中父母的所作所為,都影響著孩子身心成長及人際互動關係。現代婦女基金會林美薰副執行長表示,全台每年至少有7萬名子女面臨父母離婚的情況,在夫妻雙方關係走向結束的同時,子女監護的角力戰也正悄悄開打。林美薰說,該會長期在法院提供服務,也觀察到有許多NG離婚父母,其中最多的就是搶奪型父母,有些離了婚的父母仍然頻繁上法院,不停提出改定監護權訴訟,只要有機會和孩子相處就錄音、錄影,試圖找出對方不適任照顧的證據,就如同小慈的父母,為了將小孩搶到手不擇手段。第二類是阻撓型,擁有監護權的一方,用各種理由推託不給對方看孩子,常說是孩子不願意被探視,親子互動格外心酸與扭曲。第三類則為冷戰型,離婚雙方不再溝通,只由孩子居間傳話,孩子被迫承受父母的情緒。溝通、諮詢、著想 3原則保護孩子林美薰說,一般人面對離婚總是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和孩子說明離婚的事,也不知道如何跟對方好好談談孩子未來的照顧事宜。為了避免孩子在離婚過程中遭受傷害,林美薰建議將離婚的父母都能牢記,多溝通、多諮詢、多著想原則,不要讓孩子承受父母離異的負面情緒。1) 多溝通/離婚過程還是須謹言慎行,避免所說的言語傷害子女,可運用坊間相關的書籍或繪本,和孩子一起面對父母離異的事實。2) 多諮詢/準備離婚的過程,建議雙方可運用法院家事服務中心提供的諮詢及服務,避免作出不適當或傷害孩子的舉動。3) 多著想/面臨監護權議題的父母,應以孩子的利益為前提協調照顧計畫,避免搶奪子女或阻撓探視,讓孩子擁有雙方的愛。

乳癌發生年齡降 每50分鐘一人確診

乳癌發生年齡降 每50分鐘一人確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女性癌症好發率第一名就是乳癌,平均每天約有5名婦女因此死亡;然而真正可怕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不願面對、接受治療的心態,醫師指出,乳癌第零~二期的五年存活率約高達9成以上,連第四期都還有25.7%。顯示只要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積極面對,就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規律運動 堅守每週150分鐘原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根據美國癌症研究院資料顯示,規律的活動量,能改善身理與心理健康,除了正在接受治療中,或是剛完成治療者,須先詢問醫師相關注意事項外,癌症存活者應恢復原有的活動量,並盡量達到每星期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加強肌肉訓練及柔軟度運動,進而提升身體機能之復原率,以對抗疾病與修復治療的傷害。病友逸昀抗癌資歷3年、乳癌2A期,5年前洗澡時,在左側乳頭下方自摸到一顆如綠豆大小的腫塊,沒有痛感,也不會移動,因此不予理會。直到2年後,腫塊開始變大,且出現嚴重的抽痛感,就醫才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至淋巴結,當下切除左側全乳房,同時進行乳房重建手術,及化療、抗荷爾蒙治療。沒有家族史,生了2個孩子,也都親自哺餵母乳,實在不能理解為何乳癌會找上自己,雖然如此,她選擇積極接受乳房重建術,這個決定不僅讓逸昀更有信心面對治療,更讓她再次重拾肚皮舞學習,進而復健、運動兼雕塑身形。乳房凹陷、分泌物 盡速就醫賴基銘醫師表示,大約每49.9分鐘就有一位女性罹患乳癌,而平均發生年齡約為53歲,其中45~54歲婦女發生人數最多,高達3908人,而35歲至44歲的女性乳癌,也佔了總發生人數比例約18%,顯見乳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呼籲女性朋友,不要僅以乳房自我檢查,建議45~69歲的女性、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者,每2年至少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並且隨時留意乳房的變化,觀察自身乳房外觀、觸感是否改變,若有任何異狀,包括乳房有凹陷情形、顏色、形狀有些變化或是有分泌物等,務必要到醫院接受檢查,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4大婦癌日增42位 慢跑助預防

4大婦癌日增42位 慢跑助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在所有的癌症中,以女性為主的癌症包含乳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卵巢癌,而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平均一天新增42位女性癌症病友,顯示女性癌症的防治已是刻不容緩,其中規律運動更是抗癌的重要一環。女性癌症好發40歲婦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游麗惠表示,在所有癌症之中,乳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卵巢癌是女性特有癌症,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全年共有15264人罹患女性癌症,平均一天新增42位病友,缺乏運動、作息不正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環境荷爾蒙,都是癌症的危險因子。癌症希望基金會王正旭董事長表示,女性癌症好發於40~60歲,此時期的許多女性身兼母親角色,罹癌對家庭影響甚鉅,因此女性癌症的防治是基金會長期關注的重點之一。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一般民眾透過每週激烈運動75分鐘,可降低罹癌風險;國內也有醫師建議,癌友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次,以保持身體機能更能面對抗癌治療。透過慢跑 改善身心健康近年來女性癌症人數攀升值得大家一起關注,癌症希望基金會發起環台路跑活動,讓民眾與癌友透過跑步,培養規律的運動與生活習慣,唯有真正行動的改變,才能讓民眾更健康。 陳小姐5年前發現自己的胸部上有硬塊,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是乳癌2期,但為了要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陳小姐積極與醫師配合,歷經手術、化療,目前控制狀況良好。她表示,現在會透過每週慢跑,並調整體能,參加馬拉松,讓她覺得不僅身體更健康,心情也更快樂!

掌握基礎代謝率 易瘦體質不是夢

掌握基礎代謝率 易瘦體質不是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不管是期盼孩子能快速成長,或是過度寵愛,許多父母都會用食物「孝順」一番,因此時下的胖小孩越來越多,也常聽見「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說法。不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有4到6成的胖小孩會從小胖到大!對此,台大營養教育與傳播課講師洪泰雄表示,其實兒童時期肥胖就是胖,若想成為易瘦體質,應從基礎代謝率開始。8成人從小胖到大 不良飲食為主因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肥胖,大多與家長脫離不了關係,除了遺傳影響,從小養成不良飲食也是一大因素。在這零嘴、甜品、速食隨手可得的年代,「要變胖」根本比減肥還簡單!因此許多人會將童年的肥胖視為理所當然,更出現「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說法,而事實上有7到8成的胖小孩到成年還是瘦不了。洪泰雄講師說,有些人天生吃什麼都胖,但不代表他一輩子都會圓滾滾,其實只要調整體質、改變飲食,都可能養成令人恨得牙癢癢的易瘦體質。因此想避免肥胖,要先學會計算「基礎代謝率」,只要知道自己該攝取的熱量,不用餓肚子也能保持身材。基礎代謝率隨年齡降 4狀況加速下滑另外,因為基礎代謝率會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通常在18~25歲時最高,接著每10年會以5~10%的比率下降。而除了年齡、生活作息及習慣都會影響,因此要特別注意:1)攝取低熱量/許多人為減肥節食,以為肚子餓就是瘦,長時間下來身體會用少熱量維持運作;一旦恢復正常飲食,體重馬上就會打回原形,還可能造成營養失衡。2)不喝白開水/足夠的水分除了有助體內循環,也能提高基礎代謝率;若以飲料取代白開水,會讓人喝進更多糖分及熱量,從而囤積脂肪。3)懶骨頭模式/別小看一個「站立」的動作,它能讓基礎代謝率快速增加與提升,因此養成「要活就要動」的運動習慣。4)心情憂鬱/心情差往往影響食慾,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下更多東西,造成「吃完後悔→心情變差→大吃發洩」的惡性循環;其實只要調整好心情,利用深呼吸也能燃燒體內脂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