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北市鉛水管用戶 下周起免費驗血鉛

北市鉛水管用戶 下周起免費驗血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自來水鉛水管事件,搞得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擔心無形中已將鉛水喝下肚,危害健康。因此,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自11月2日起將提供鉛水管用戶免費驗血服務;至於水費減免部分,北水處與衛生局今天聯合宣布,從10月起,台北市、新北市鉛管用戶1個月5度水費減免,一直到鉛管汰換完畢的當月取消。11月2日開放電話、網路預約登記北市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只要是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鉛水管用戶(含新北市中永和、新店、三重地區),都可以在11月2日起使用電話、網路方式自由登記,接受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安排免費驗血鉛,若檢驗結果血中鉛濃度超出標準,醫院方便也將主動提供通知、安排診療及檢查,若確診為鉛中毒者,則可至門診接受治療及追蹤服務,直到血中鉛濃度回復正常。而民眾若有關免費驗血中鉛服務預約資訊,請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公告,如有相關問題可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客服專線電話02-25553000轉9或1999轉*888。

女童頻尿體重掉 竟是罹第一型糖尿病

女童頻尿體重掉 竟是罹第一型糖尿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快滿四歲的陳小妹,最近一兩個月,體重由原本的16公斤掉到現在的13公斤,逐漸消瘦。這幾天更變得容易口渴、頻尿、呼吸也越來越喘,活動力明顯變差。經檢查發現陳小妹嘴唇乾裂,會陰部有黴菌性尿布疹,進一步實驗室檢查後發現血糖值竟高達489毫克/分升,高出正常值近5倍,且過去三個月血糖的糖化血色素也達12.7%。研判屬於糖尿病酮酸症,經過治療,目前狀況穩定。成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周言穎醫師指出,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大部份的患者,是在兒童時期或青少年時期被診斷出來。主因是身體裡負責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受到自體免疫系統的破壞,造成身體無法製造胰島素。沒有胰島素,細胞就無法利用糖份,糖分留在血液中,血糖相對就升高。當體內血糖濃度太高時,過多的糖分就會從尿液排出,多尿就是體內相當多的水分隨著過多的糖份一起排出的結果。所以得到糖尿病的症狀通常為口渴及頻尿。其他症狀包括了多吃、體重減輕、倦怠、夜尿、腹痛、嘔吐、口腔或會陰部黴菌感染。按時注射胰島素  控糖兒童正常成長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需要每天注射皮下胰島素。但周言穎醫師也說,第一型糖尿病兒童,只要對疾病照顧有足夠的了解及學習因應之方法後,生活與學習都可和一般孩童一樣,無論是上體育課做各種運動,在學習和生長發育並不會特別受到影響。由於第一型糖尿病需要長期胰島素的治療,不僅需要與醫療團隊積極的互動找出最佳治療方式,還要有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以及家庭、學校,甚至社會等各方面的了解與支持,才能讓孩子維持理想血糖控制及健全身心的發展。

少見!女童有3顆腎 竟害陰道漏尿不停

少見!女童有3顆腎 竟害陰道漏尿不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生比一般人多1顆腎臟,狀況連連!一名2歲6個月的沈姓女童,5個月大時因右側腎臟化膿住院,經看診並進行相關檢查後,發現女童罹患了罕見的「右側兩個腎臟併兩條輸尿管」,且各有1條輸尿管,其中1條異常通到陰道,造成部分尿液是從陰道排出體外。但因開口狹窄,造成腎臟水腫、化膿,礙於當時年紀太小,醫師只能先放導管引流尿液,使得上半部腎臟不再化膿;等到2歲多,發育較成熟,才使用手術治療。收治此病童的童綜合醫院泌尿科殷約翰醫師指出,「右側兩個腎臟併兩個輸尿管」的症狀非常少見,是一種先天發育異常;也就是單一邊出現兩個腎臟及兩條輸尿管,而這兩條輸尿管中的一條雖正常地進入膀胱,但另一條的出口位置卻異常地在陰道。而因為陰道的輸尿管開口狹窄,以致排尿時,部分尿液是從陰道排出體外,才造成女童上半部腎水腫、化膿。腎臟反覆感染   受損嚴重恐須切除但因為女童年紀小,決定使用達文西腹腔鏡來進行手術。利用機器手臂進入腹腔後將上半部腎臟連接陰道的輸尿管裁剪到適當大小後,再接到下半部腎臟之輸尿管,使得上半部腎臟的尿液能正常地流到膀胱,而不是異常地流到陰道。如此不僅可以使得上半部腎臟功能得以保存,而不再出現水腫情形,且女童長大後也不會從陰道漏尿。而殷約翰醫師呼籲,年輕的女性患者或小孩,若到了5歲以上仍有尿失禁的現象,或小朋友有反覆發燒或尿路感染現象,應至醫院檢查是否輸尿管有先天的異常,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否則病情嚴重的將造成腎臟功能因反覆感染而受損,屆時將需切除腎臟。

筋骨軟才能練瑜珈?美學者破解4大迷思

筋骨軟才能練瑜珈?美學者破解4大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編譯)把手上舉、單腳著地,呈現頂天立地、金雞獨立模樣,說到這許多人必定聯想到瑜珈的標準姿勢。雖然瑜珈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放鬆心靈,改善體態等效果,但還是很多人認為瑜珈只能給筋骨軟又瘦者紓壓;對此,美國一位鑽研16年瑜珈的學者特地破解迷思。瑜珈傳聞多 破解4大迷思 人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卻也因此發出各種「聲音」;而隨著瑜珈盛行,對其傳言更是跑遍滿街,不論是姿勢造成人體的危害、有無宗教信仰,或只有特定人士能「撐住」瑜珈疼痛等眾說紛紜;以下為美國瑜珈學者提供4大迷思,打破過去傳統印象:迷思1/瑜珈是「怪異」姿勢的運動?經過深層的延伸再扭轉、下腰接著放鬆休息,這些看似與其他激烈運動不同的姿勢,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是奇特、詭譎動作,但事實上,這卻可以幫助身體傳送血液到特定區域、促進免疫系統功能,排出壓力所產生的體內毒素。迷思2/必須要筋骨夠軟才能練習?此為最常見也是最多人的誤解,總以為瑜珈必須是本身筋骨夠軟者才能練習,但其實瑜珈的姿勢是經過多年練習經驗淬煉而成,其能加強、延展肢體組織,因此不管是身體本身柔軟或僵硬,都能透過瑜珈微調,加強肢體靈活性。迷思3/瑜珈是一種宗教?對過去而言,瑜珈算是一種修行,但因為瑜珈屬於少數能促進身體及心理層面健康的運動,因此隨著越來越多人投入其中,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人人都能藉此鍛鍊身體,與宗教無關。迷思4/這是瘦子和小隻女的天地?雖然瑜珈常需要將身體「對折」,這些看似小隻女孩才能完成的高難度動作,但這並不代表是她們的特例;學者強調,瑜珈是一種自我接納的學習,能夠從其姿勢強化筋骨、挑戰自我,只有量力而為無非限制體型及男女。

鴨嗓女割息肉 術後禁聲3個月竟失語

鴨嗓女割息肉 術後禁聲3個月竟失語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聲音可說是現代社會中溝通最常使用的工具,誰都希望能有黃鶯出谷般的好嗓音,好聽的聲音不只能大大的增加個人魅力,更能帶來好人緣。中國有1名25歲的李小姐,從小説話聲音就沙啞,經常被嘲笑為鴨嗓,3個月前,做了聲帶息肉手術,徹底執行禁聲以利休息,沒想到最後竟然真的不會説話了。李小姐在術後為了讓聲帶得到完全休息,連班都不上,幾乎每天都不開口説話。上週,到醫院耳鼻喉科回診,發現手術傷口早已癒合,聲帶表面光滑,顏色正常,但現在説話喉嚨就像痙攣一樣,講不出話來。術後禁聲以1個月為限 恐找不到發聲位置當地醫師解釋,民眾有個錯誤觀念,覺得聲音沙啞,暫時不説話就能恢復,其實術後禁聲以一個月為限,雖然有必要,但是過長時間會造成發聲習慣的改變,甚至重新開口説話時,已經找不到原來發聲的正確位置,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説話痙攣造成失語,不過通過有效的嗓音訓練,還是有機會能恢復正常嗓音。拒絕失聲 8大招保養喉嚨失聲的痛苦,經歷過的人都知道,保護聲帶從日常開始。民眾可根據基隆醫院的衛教資料,提供了8大招來保養你的喉嚨。1)使用適當的音量說話/避免大聲吼叫或提高音量,尤其在吵雜環境,可使用擴音機。2)使用適當的音調說話/避免音調太低,以減少發聲時的阻力和聲帶緊張。3)使用軟起聲說話/每句話的第一個字輕鬆的發聲,讓氣流與聲音同時出來。4)使用適當的速度說話/一句話以不超過七到十個字為限,句子中間需做停頓和呼吸。5)注意聲音休息/工作時避免滔滔不絕,休息時避免長時間聊天、打電話。多喝溫開水,以補充聲帶因長期使用而散失的水份。6)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煙、酒、辣椒、咖啡、濃茶等。7)要有充足的睡眠和輕鬆穩定的情緒/避免聲帶過度緊張疲勞,保持良好的聲帶彈性。8)注意說話時情緒的穩定性/在情緒極度高昂時,如盛怒、悲傷等,應避免無限制的發洩聲音。 

吃蛋白質長肌肉!專家:至少攝取30公克才有效

吃蛋白質長肌肉!專家:至少攝取30公克才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編譯)想要擁有肌肉,可不是光靠大量跑步、重訓就可達成;一般人都知道,想擁有完美體態,不只需要「跟著老師動吃動」,還要加上蛋白質來幫忙;不過美國研究顯示,除了利用蛋白質輔助,也要攝取到真正能增長肌肉的「亮胺酸」,否則恐怕只是「白吃」一頓!攝取亮胺酸 邁向「小鮮肉」雖然瘦子的身材人人稱羨,但近年來追求完美體態的人士越來越多,沒有肌肉彷彿像考了99分一樣飲恨;因此不管男女,都會希望身上有那麼一點線條。不過美國研究指出,想擁有肌肉還必須攝取適當蛋白質中的亮胺酸,才有機會朝「小鮮肉」邁進。蛋白質+重訓 快速合成大肌肉由於在身體消化蛋白質的過程中,會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而最重要的胺基酸就是「亮胺酸」。研究人員表示,由於消耗25公克的蛋白質,同時能排出3.5克的亮胺酸,若接著進行重量訓練,更能快速消化、和成較大的肌肉蛋白。而這是因為消費大量的亮胺酸,能產生更多的肌肉蛋白質來進行合成、重組及修復,使肌肉增長。此外,為了讓亮胺酸能將蛋白質轉成肌肉,身體必須要達到一定的蛋白質含量;而科學家將這「蛋白質門檻」估計為30公克,才能達到基本效果。 

老大好強?研究:出生順序不影響性格

老大好強?研究:出生順序不影響性格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許多民眾都對家中排行存有既定的印象,像是老大好強追求完美,老二善於交際,老三生性叛逆。不過德國萊比錫大學近日公佈的研究顯示,出生順序對孩子的性格基本沒有影響,對智商倒是有點影響。過去認為:老大當家作主 老二善於交際為什麼普遍都對家庭排行的角色有所期待和設限呢?出生順序與孩子性格的關聯理論最早是由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他認為長子雖然享有特權,但也會帶有過重的責任感、擔心自己被取代、容易變得神經質。後來美國學者薩洛威從達爾文的演化論出發,在1996年提出「家庭利基理論,讓「出生順序決定性格」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他認為長子在體格上優於弟妹,因此主導性較強,友善性較低。至於排行較低的弟妹,必須尋求其他方式來伸張自我,因此善於社交,個性上也較為外向。然而萊比錫大學與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近日推翻了這個理論,他們分析了德國、美國和英國2萬多成年人的數據後發現,無論哪國人,其主要的性格特質,例如外向性、情緒穩定性、親和性和盡責性與出生順序都沒有關聯。先前已有研究發現,從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到最後一個出生的孩子,其平均智商會略有降低,然而出生順序對智商的影響雖在大規模研究中得到證明,但從個人層面來講意義不大。如果將兩個孩子相比,後出生的人智商更高的情況也會超過40%,由此可知出生順序對智商的差別,小到不會對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

國外狂犬病例增 旅遊不忘提高警覺

國外狂犬病例增 旅遊不忘提高警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雖然台灣過去10年,並沒有出現狂犬病本土案例,但近幾年卻陸續在動物身上檢驗出狂犬病毒;對此,感染科醫師表示,進出國外時仍要特別留意小動物,一旦遭流浪貓狗、囓齒動物咬傷,應儘速至當地醫院清洗及處理傷口,回國後仍要就醫、視情況而注射疫苗。本月傳出我國一名女遊客,至峇里島旅遊時,不慎遭當地狗追逐咬傷,導致左小腿及腳踝有多處撕裂傷;回國後立刻就醫處理和注射免疫球蛋白及疫苗治療,目前仍在觀察中,而此事件也引起一陣譁然。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6月,菲律賓已有12人遭狗咬傷致死;對此,南投醫院感染科醫師廖嘉宏說,民眾出國旅遊仍要注意防範,當心引發狂犬病。唾液具傳染力 減少接觸為佳由於狂犬病仍是目前致命性最高的傳染病之一,若被染病的動物或患者抓傷、咬傷都可能感染;而染病動物的唾液也相當具有傳染力,仍要注意。廖嘉宏醫師說,許多鄰近國家多以流浪貓狗為主要傳染源,而這些小動物多出沒於遊客常經過的街道巷弄,出國旅遊時應盡量減少接觸動物,避免遭到抓傷和咬傷。動物舔舐後易感染 應以肥皂洗手此外,如被動物舔舐或自己觸摸動物後,都可能造成感染,應儘速以大量清水及肥皂洗手;不慎受傷時應立即就醫沖洗及處理傷口。並且經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接受狂犬病免疫蛋白或疫苗注射,回國後也要再次就醫,避免中斷治療過程,千萬別以為在當地處理過就好。 

很難跟香菸分手嗎?試試心靈控制法!

很難跟香菸分手嗎?試試心靈控制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抽菸是很糟的習慣,如果你抽菸,那麼讓自己成為「前吸菸者」的時機就是現在!我們將會採用非常簡單的步驟,讓你的身體有足夠時間去學習遵行大腦所發出的全新指令。你不需要從外在條件來審視為何應該戒菸,因為那些令人沮喪的原因你已經夠熟悉了。你需要的是列出一長串好處,讓它們變得鮮明逼真,最後你自然就會想戒菸了。你將會變得更有活力,你的身體感官會更敏銳,你將能更盡情地品味生活──你其實知道得比我更清楚,一個不吸菸者,就是你的目標。現在進入你的層次,在你的心靈螢幕上投射出你每天抽第一支菸的景況。然後完全放鬆,觀想自己在接下來整整一個小時裡做著所有你平常會做的事──除了抽菸。如果你選擇的靜坐冥想時間是早上七點半到八點半,那就對自己說:「現在開始,從七點半到八點半,我是一個不吸菸者,而且會持續一個小時,在這個小時裡,我很享受當一個不吸菸者,這很簡單,而且我很習慣這件事。」持續做這個練習,直到你在外在層次也能真正的完全放鬆,度過不吸菸的第一個小時。然後你就可以往第二個小時前進,很快會進展到第三個小時,就這樣一直下去。記得要慢慢進行──衝太快可能會讓你的身體難以接受,這是相當不公平的,畢竟一開始叫你去接觸這壞習慣的是你的心,而非你的身體。因此,讓你的心靈透過想像來完成這個任務。這裡有一些小提示,可以讓你徹底解脫的日子快點到來。1)經常換香菸品牌。2)在你還未成為不吸菸者的那些時間裡,每當你想要拿菸時,多問自己一句:「我現在真的想要它嗎?」令人驚訝的是,答案經常是不。那就等到你很想要的時候再說吧!3)在你已經成為不吸菸者的那些小時裡,如果你的身體突然冒出對菸的「需求」,就做一次深呼吸,把你的三根指頭相觸成圈,同時用那些你平常在靜坐冥想中所使用的話語提醒自己,你現在是一個不吸菸者,之後一個小時也會持續拒菸。擺脫自己不想要的壞習慣──抽菸篇步驟1〉讓自己「想」戒菸:列出一長串好處,然後讓它們變得鮮明逼真。步驟2〉進入你的層次,在心靈螢幕上投射出你每天抽第一支菸的景況,然後完全放鬆,觀想自己在接下來整整一小時裡做著所有你平常會做的事?抽菸除外。請對自己說:「現在開始,我是一個不吸菸者,而且會持續一個小時,在這個小時裡,我很享受當一個不吸菸者,這很簡單,而且我很習慣這件事。」重點/持續做這個練習,直到你在外在層次也能真正的完全放鬆,度過不吸菸的第一個小時。然後你就可以往第二個小時前進,很快會進展到第三個小時,就這樣一直下去─但記得別衝得太快!在控制吸菸這個壞習慣時,你可以在這個基本方法上再添加其他的技巧。奧馬哈有一個人,八年來每天要抽一包半的菸,他在阿法層次裡觀想他抽過的香菸──那可是堆積如山啊!接著,他把它們放進焚化爐裡一把火燒了。然後他想像如果自己不戒菸,他未來將要抽的所有香菸──另一座香菸山,接著同樣興高采烈地把它們全丟進焚化爐裡燒掉。過去曾經多次嘗試戒菸的他,僅僅在一次靜坐冥想後就永遠戒掉了,沒有渴望,沒有暴飲暴食,沒有任何副作用!我必須很遺憾地說,我無法舉出和減重成功同樣多的戒菸案例,但我確實知道有許多學員戒了菸或減少了吸菸量,希望這能激勵吸菸的人們利用心靈圓夢術來對付這個習慣。(本文摘自/神奇的西瓦心靈圓夢術/柿子文化出版)

胸悶+手指卡卡 黏多醣症在他體內躲31年!

胸悶+手指卡卡 黏多醣症在他體內躲31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一般來說,黏多醣症會在孩童3歲時出現骨骼、關節僵硬、長不高等症狀,但可別以為過了這段時間,黏寶寶就不會現身!日前一名31歲男子,突然感覺胸悶,手指末梢無法伸直;進一步確診才發現,竟是躲藏體內已久的黏多醣症露出馬腳。遺傳到基因缺陷 體內細胞無法分解黏多醣對正常人而言,將10支手指頭自然伸直,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這名男子來說,卻是從小到大都無法完成的任務,而這極小動作竟然在他發病時才發現!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表示,個案因某日感到胸悶、呼吸困難,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原來是黏多醣症在他體內藏了31年!而身高165公分的他,雖然看起來與其他人沒什麼異樣,但與家庭成員相比,卻是矮上一截。對此,林炫沛醫師說,雖然個案身高看似正常,但若將家庭成員納入考量,就會發現其實有很大的差別!他提醒,觀察身高時,應將其他成員與自己相比,當心讓黏多醣症藏體內,累積時間越長,治療會更困難。3歲快速變化 顏面扭曲、骨骼差此外,林炫沛醫師也指出,黏多醣症的成因屬先天代謝隱性遺傳疾病,可能由無症狀帶因的父母或父母雙方將基因缺陷遺傳給子女;而黏寶寶的基因缺陷,會造成體內細胞缺乏將黏多醣聚合物分解的酵素,導致黏多醣漸漸堆積在細胞、結締組織與許多器官中,並傷害器官功能運作。以第二型黏多醣症為例,輕度的黏寶寶發病較晚、智力正常,生命期與正常人差不多,但體格會相對嬌小且骨頭及關節僵硬;而重度者會在3歲快速變化,出現智能障礙、顏面扭曲、骨骼變差,多半在15歲時結束生命。年增4、5例 平均壽命15歲林炫沛醫師說,截至目前,國內有將近210個黏多醣症個案,平均都只有15歲的壽命,而其中有90位存活。根據統計,台灣的發生率與西方國家相同,平均1年有4~5個黏寶寶誕生,雖屬罕見疾病但卻還是值得注意。因此,為確保日後不受黏多醣症干擾、造成家庭悲劇,家長在孩童出生時,最好就帶著寶寶受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同時進行遺傳諮詢,可望擺脫家庭遺傳疾病再發的宿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