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瘦體素濃度低易餓 先吃蛋白質有助提高

瘦體素濃度低易餓 先吃蛋白質有助提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你是否一天到晚吃個不停,怎麼啃食胃都還是「空空的」,想多吃點又擔心肥胖?其實這一切都是體內的「瘦體素」在搞鬼!台大營養教育與傳播課講師洪泰雄表示,一旦發現自己時常嘴饞、食慾大增,就該注意瘦體素濃度,將其控制回正常狀態;而吃飯時的眉眉角角,也會使瘦體素忽高忽低造成暴飲暴食、三餐都不吃。關鍵1/吃飯掌握「細嚼慢嚥」原則「好想一直吃!」這並非單純願望,而是身體發出的警告;洪泰雄講師說,「瘦體素」為一種特殊蛋白質,主要是向大腦反映體內脂肪貯存的狀態。由於瘦體素濃度高低與食慾成反比,若濃度增加就會產生飽足感、停止吃東西;如濃度過低便會吃個不停,因此「瘦體素」就是控制飲食慾望的關鍵。但如何維持濃度可是一大學問,洪講師解釋,其實最好方式就是檢查吃東西的速度,若吃太快,會因食物沒有充分咀嚼而增加腸胃負擔,產生飢餓感;應將食物在口中咬20到30下再吞進去,且掌握「細嚼慢嚥」原則。此外,想增加瘦體素濃度,更要掌握「吃的順序」。關鍵2/掌握進食順序,先吃消化慢食物「水果到底該飯前吃、還是飯後再吃?」洪講師解答,其實最好的用餐順序為「消化慢的先吃,消化快的後吃」。因為消化慢,飽足感消失的就慢、消化快,飽足感則會快速消失;因此水果屬於易消化食物,應放在最後再吃。洪講師提醒,由於一開始吃進肚的脂肪、蛋白質類食物會增加瘦體素濃度,維持飽足感;若先吃蔬果,則很難使瘦體素濃度提高,反而容易飢餓,便無法達到促進效果,因此最好的順序應為「蛋白質→蔬菜類→水果類」。

戒掉21種有毒食物 拒絕讓身體發炎

戒掉21種有毒食物 拒絕讓身體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到了釋放週的「釋放」:是時候擺脫所有餵養你消極負面的食物。試著開始閱讀每一樣你吃或喝的包裝背面,並且質疑長串的成分。盡可能去找成分少於5 種的食品,所有文字你都認得且沒有嚇人的註記,而且要避免糖和糖的衍生物。糖暗藏潛伏在許多產品之中。例如,我真的很訝異我心愛的杏仁漿裡有那麼多糖,這不是「純漿」,而滿滿是糖。仔細檢查你的食物櫃,把所有的糖果、榖片、蛋糕粉都收集起來,即便是無麩質的食品,都可能滿滿是糖。把所有的垃圾食物都堆在桌上,然後一次一個地丟進垃圾桶裡,向它們一一道別。拋棄以下這些:1)人工奶精。2)人工甘味。3)貝果、小麥麵包、白麵粉(及以此製做的所有產品)。4)腰果、含鹽堅果、開心果、花生、巴西果仁(Brazil nut)。5)過量的咖啡(一天超過兩杯)。6)牛奶,以及牛奶製成的乳酪和優格。7)茄子。8)能量飲料。9)麩質為主的產品(小麥、燕麥、黑麥和小薏仁)。10)番茄醬。11)乳瑪琳。12)美乃滋。13)菇類,特別是香菇。14)柳橙、橘子。15)醃漬物。16)加工肉品(培根、火腿、豬肉、熱狗、香腸)。17)辣的食物、辣椒粉。18)烈酒,像是伏特加或威士忌。19)糖、糖果。20)含糖榖片、果麥(granola)、玉米片。21)番茄、番茄汁。(本文摘自/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天下雜誌出版)

一換季就乾癢? 小心脂漏性皮膚炎上身

一換季就乾癢? 小心脂漏性皮膚炎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季節轉換之際,臉部皮膚容易發紅、乾癢、脫屑,而且狀況時好時壞?除了敏感性肌膚外,還有甚麼原因導致皮膚反覆無常的的乾癢、脫屑呢?皮膚專科馮愛真醫師特別提醒,很多民眾的皮膚因季節交替、紫外線曝曬、情緒壓力、熬夜體力透支等因素,使皮膚出現狀況,嚴重者甚至連保養品擦在臉上時都會感到刺痛難耐,待求助皮膚科醫師後才發現,原來是脂漏性皮膚炎在作怪。馮醫師說,其實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相當常見,每一百人中就有3到5個,其中又以年齡介於40到70歲之間居多,但是近幾年似乎有年輕化的趨勢,男性比例又高於女性。脂漏性皮膚炎會反覆發作,較常見的患部集中在頭皮、鼻子兩側及眉心,都是屬於皮脂腺較旺盛的出油區域。對大部分的患者來說,脂漏性皮膚炎是無法完全治癒的,但現在很有多種方法可以讓惱人的脂漏性皮膚炎得到良好且穩定的控制。以臉部保養與治療來說,馮醫師提出幾個建議,1) 日常保養上應選擇不具刺激性成份、過度油膩的保養品。2)不建議以去角質的方式來刺激皮膚脫屑,使用不當反會使病情惡化。3)在用藥部份,建議民眾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使用低強度外用類固醇,如能搭配抗皮屑芽菌藥膏、口服藥等,改善效果較佳。但此種方式仍需配合定期回診追蹤,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卻造成副作用。另外,馮醫師也提醒,除適當用藥以外,日常生活中,隨時保持愉快心情、均衡飲食、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規律生活以及充足的睡眠,都能減少惱人的皮膚問題。

垃圾食物損智商?3大營養素培育資優腦

垃圾食物損智商?3大營養素培育資優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兩歲多時,心智發展逐漸成熟,味覺較為敏感,對「吃」也變得較為執著。不但會明確表達「肚子餓了」,吃飯時也能自己拿筷子、湯匙,並依自己的意思進食,不需父母在一旁幫忙了。這個時期該怎麼準備飯菜呢?建議盡量使用色彩鮮豔的食材,多開發新的菜色,孩子對「吃」會更有興趣喔!三歲前的飲食法則在這個時期提高孩子「吃」的興趣,對腦部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人腦具有利用外來資訊建構腦神經迴路的能力,2~3歲就是這個能力的巔峰期。此外,胎兒期和幼兒期的腦神經系統很容易受到化學物質的影響,因此腦部發展成熟後,便會建構一套「腦血管障壁」的機能,阻擋血液中的有害物質進入腦部──這套機能大約也是在兩歲左右發育完成。這個時期的腦部發育是在甲狀腺素的指令下進行,但因腦部的防禦功能尚不完善,很容易被其他化學物質所影響。別中了垃圾食物的圈套!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對一萬四千名在1991年~1995年之間出生的孩童,進行長期健康狀態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孩子三歲前,大腦正處於快速發育階段,這段期間吃太多低營養價值垃圾食物的孩童,智商可能比吃健康飲食的孩童低。所謂「垃圾食物」,指的是速食店的漢堡、薯條、披薩、甜甜圈、飲料等,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該研究認為,垃圾食物對孩子的腦部發育有害。研究人員讓這些孩童在八歲時進行智力測驗,並請爸媽填寫問卷,調查孩子在3歲、4歲、7歲、8歲時的飲食生活。調查結果發現:攝取最多垃圾食物的20%兒童,和攝取最多健康食物的20%兒童比起來,智商居然低了五分之多。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波林.埃梅特表示:「三歲前,大腦快速發育,若能在三歲前給孩子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對腦部成長有很大的幫助。」孩子三歲前,腦部便發育了8成左右。不過,腦部比身體其他內臟都複雜,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目前只知道:孩子從1歲~3歲之間,大腦會長成原來的兩倍大小,且這段時間的飲食對腦部發育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些孩子會在3歲左右出現挑食的情形,父母應在飯菜上多花點心思,想辦法讓孩子「心甘情願」吃下能幫助腦部發育的營養素。哪些營養素能培育資優腦?1)Omega-3脂肪酸/大腦的六成是脂肪,想打造健康聰明的頭腦,關鍵正是「多攝取優質脂肪」。Omega-3脂肪酸就是優質脂肪中的一種,有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提升專注力的功效。然而,因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所以必須從食物中攝取。Omega-3脂肪酸中最重要的DHA、EPA,可從秋刀魚、沙丁魚、鰤魚等青背魚,以及大豆、堅果類、母乳中獲得。DHA的功能是確實無誤地傳達腦部資訊,攝取量不足,將導致記憶力衰退、判斷力遲鈍等現象。2)鐵質/鐵質是腦部供氧的重要營養素,負責運送氧氣到腦部,是人體能量代謝的重要功臣。鐵質對孩子而言更是重要,因為它和孩子的腦部發育息息相關。幼兒時期容易鐵質不足,而鐵質不足正是導致孩子焦躁不耐煩、情緒不穩的原因之一。不僅如此,鐵質還是維持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正常運作的重要成分,含量不足將導致神經機能失調,進而阻礙腦部發育。舉凡肝臟、紅肉、魚類、羊栖菜、菠菜中皆含有豐富的鐵質,搭配維生素C一起吃,效果更好。3)鋅/鋅是製造神經傳導物質的成分之一,是維持腦部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鋅富含於肉類、海鮮、馬鈴薯、菠菜、堅果、糙米、全麥麵粉中,攝取不足會引起味覺障礙、生長遲緩等問題。此外,麩胺酸神經元的突觸小泡中亦含有鋅,負責調節興奮性神經傳達物質。鋅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爸媽應注意孩子飲食中的鋅含量,以免攝取不足,對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造成不良影響。(本文摘自/0~5歲關鍵期,培育天才腦30法則/大好書屋出版) 

清潔同時保養 素顏就像上裸妝!

清潔同時保養 素顏就像上裸妝!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現代都會男女視臉部肌膚為重要門面,不僅妝容越來越厚重,許多人更是不吝嗇開始砸下大錢在保養上,殊不知,原來清潔才是保養的第一步,也是重新喚醒肌膚光采的重要關鍵!或許在多數人眼中,清潔只是一件小事,但清潔的過程其實隱藏著許多細節,像是使用水溫超過38度C的水、錯誤手勢以及過度用力,都會使得肌膚天然保護屏障受傷,降低對外的保護力,這時不管塗抹再多再好的保養品都是沒幫助的。唯有深入清潔,肌膚才能重現嬰兒般的「Q-touch」膚質。 去除髒污、油脂 是清潔的主要目的 皮膚科黃菁馨醫師表示,清潔是保養的第一步。藉由洗臉的過程幫肌膚把不要的髒污、油脂、老廢角質等去除,才能幫助後續使用的保養品達到「滲入」的效果,但當清潔的強度如水量、力道控制不佳時,就算只有短短幾分鐘,甚至幾秒而已,也會增加皮膚的負擔,使臉部開始出現乾澀緊繃、脫屑、發炎等現象。 酸類換膚要當心 易因體質引起不良反應 雖然洗臉是最基本、簡單的清潔方式,但現代女性為追求完美,大多都尋求各種快速有效的醫美療程,對此,黃菁馨醫師提醒,目前市面上的療程種類,多為侵入性的醫療行為,必然伴隨著風險,因此在挑選上需更加謹慎小心。舉例來說,像是經常聽見的酸類換膚,就是將各種化學藥劑塗抹於臉部,其中和作用,容易因個人體質的關係,使皮膚產生不良反應。 選用合適輔助用品清潔 有效保養素顏像裸妝 揮別過去酸類煥膚容易造成肌膚表皮層溶解、剝落,或是只重清潔卻無保養等情形,近期的水療煥膚,強調使用物理方式,溫和且深入清潔毛孔,連角質去除、保濕鎮靜也一次做足。擁有乾淨的毛孔,無論是美白導入或精華保養,自然容易吸收,效果也就明顯得多。民眾在進行各種清潔療程以前,最好能夠先諮詢專科醫師,針對清潔部位建議選擇大小合適,且最好是考量到個人衛生的「拋棄式螺旋探頭」及水溶劑種類,減少肌膚不適而引起發炎紅腫反應,才能洗得乾淨、保養到位,往素顏看起來像上妝邁進!  

細紋使年齡「大走光」?保養肌膚從對抗自由基開始

細紋使年齡「大走光」?保養肌膚從對抗自由基開始

(撰文/Megan Chen) (專業諮詢/家醫科洛桑加參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老化是愛美的女性重視的課題之一,而抗自由基是重要關鍵!) 女性朋友將細紋和鬆弛視為頭號公敵,肌膚的老化因素除了年齡增長和膠原蛋白流失外,過多的自由基更是罪魁禍首,因此,為了維持肌膚年輕,應從對抗自由基開始!家醫科洛桑加參醫師說明,想要讓肌膚保持年輕有彈性,除了正確清潔肌膚、維持運動習慣外,也建議適時的補充抗氧化營養素(如:結合小分子的膠原蛋白胜肽)一起食用,以補足膠原蛋白的流失。 自由基 肌膚老化最大敵! 「什麼是肌膚老化罪魁禍首?」除了不可避免的年齡因素外,就屬體內產生的自由基為最大敵!洛桑醫師解釋,自由基是人體在新陳代謝後本來就會自然生成的物質,在正常的生理狀況下,身體必須具備一定數量的自由基,來對抗或預防疾病,不過當體內自由基過多,反而就形成危害人體正常細胞損壞、組織老化的物質,從而引起多種癌症、慢性病的發生,而在肌膚的表現上便是產生細紋、斑點、鬆弛或膚色暗沉,使得女性朋友最在意的年齡「大走光」! 肌膚對抗自由基 防曬、運動、飲食是重點 1)防曬做足 肌膚不容易有斑點 (做足防曬以及補充水份在炎熱的夏季尤其重要。) 若想要對抗體內自由基的產生,應該要怎麼做呢?洛桑加參醫師表示,當然首要是降低環境的刺激,建議女性朋友出門應該要擦防曬,並做好物理性的隔離,因為紫外線的曝曬,很容易引起體內自由基的生成,從而造成肌膚出現斑點、細紋,以及曬傷。 重點是,過分曬太陽還會使肌膚缺少水分。洛桑加參醫師就說,在診間時常看到部分患者肌膚非常的乾,詢問之下才發現是曬太多太陽,讓肌膚變得很乾,當然老化問題就容易產生。再來,一定要喝足夠的水。洛桑加參醫師說明,水分是身體代謝毒素、溶解營養素的重要溶劑,所以每天水分的攝取一定要足夠,建議每天攝取量為2500c.c.,才能維持肌膚的水嫩彈性。 2)適當紓解壓力 運動有助抑制體內發炎 (養成運動好習慣,有助減少體內自由基!) 壓力是造成體內自由基產生的罪魁禍首之一,而運動也是對抗自由基重要的其中一環!假使我們經常保持運動的習慣,洛桑加參醫師說,這樣不但有助減少體內自由基,也能減少身體的發炎,還可以增加新陳代謝,獲得壓力的排解!建議以比較不會造成運動傷害的運動為主,比如快走、游泳及騎腳踏車等運動。 3)多攝取抗氧化成分 減少自由基的生成 女性朋友一定經常聽到專家說,每天蔬果579有助維持身體的健康,不過女性朋友是否曾經疑問過其原因在哪呢?洛桑加參醫師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蔬果中含有抗氧化劑,可以消除體內不必要的自由基,達到保健的作用,像是維生素C和E、蝦紅素、原花青素、各種植化素以及B群等營養素,都是很棒的抗氧化物質。 其中,蝦紅素更是被譽為「超級維生素」,洛桑加參醫師說,天然的蝦紅素是一種從藻類萃取出來的抗氧化劑,其抗氧化的能力比許多營養素都來的更佳,國外研究就曾經指出,超級維生素蝦紅素不僅可以幫助體內的細胞修復,抑制黑色素形成、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在血中的含量,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量,連眼睛乾澀、腰酸背痛的問題,都有所幫助。 到底這蝦紅素是何物?其實蝦紅素的來源有許多種,其中又以「雨生紅球藻」所含有的蝦紅素濃度較高。因為,當藻類一旦面臨惡劣的生存環境時,會啟動生存機制,在體內合成蝦紅素並轉變成紅色,等到生存環境改善時,再重新生長,也因此,蝦紅素的生命力非常的強大。 蝦紅素搭配小分子膠原蛋白胜肽 青春抗老不再是夢 (蝦紅素搭配小分子膠原蛋白胜肽有助對抗自由基,延緩老化。) 近幾年,蝦紅素被廣泛運用於保健食品中,標榜使肌膚抗自由基、抗氧化而延緩老化。洛桑加參醫師說明,如果再攝取一些抗氧化成分,加強膠原蛋白的補充,對抗自由基、維持肌膚彈性的作用會更 加分。 不過,洛桑醫師進一步提醒,想要透過攝取蝦紅素及膠原蛋白的民眾,在挑選產品的過程中應要注意幾點。首先是要知道保健品的蝦紅素來源是否合格,假使選到含有重金屬來源的保健品,反而適得其反,傷肝又傷腎;再來是保健品是如何製造,最後是要注意產品中有沒有添加不合格成分、防腐劑等;呼籲民眾在購買前應仔細看包裝,免得傷財又傷身。

燒燙傷後不穿壓力衣 當心沾黏成「蝙蝠人」

燒燙傷後不穿壓力衣 當心沾黏成「蝙蝠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八仙塵爆事件剛滿3個月,對大面積燒燙傷病患來說,除了一開始的傷口照護、修補,以及感染問題,目前最大的難關就是復健,穿壓力衣也是復健的重點之一,醫師表示,為了預防傷口沾黏、疤痕不平整等狀況發生,患者必須每日穿著壓力衣23小時以上。躺一星期 肌力消退5%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梁忠詔醫師表示,一般來說,平均臥床一個星期,肌力就會衰退5%,復健是讓燒燙傷病患重回生活必經的過程,正確且持續的復健才能讓患者恢復肢體功能。他進一步說明,復健重點可以簡單分為肌力、柔軟度與行走訓練,通常會讓患者臥床時,就開始藉由彈力繩訓練肌力,或者透過副木、毛巾等輔助拉筋,保持關節柔軟度。此外,穿壓力衣也是復健重點之一,梁忠詔醫師分享,之前曾有病患就因為一時疏忽,結果造成傷口沾黏,下巴就跟肩膀連在一起,還得再次開刀進行重建。日穿23小時 材質以透氣為主不只要預防沾黏,燒燙傷的傷口如果沒有照顧好,留下的疤痕就會變得又紅、又凸、又硬,但是若能適當搭配壓力衣,疤痕就會較白、平整、柔軟。花蓮慈院復健科治療師陳美玉表示,壓力衣需要在傷口的每一吋皮膚上,都提供25毫米汞柱的壓力,才能發揮抑制疤痕增生,同時又不會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此外,壓力衣一天要穿23小時,剩餘的1小時則是洗澡跟穿脫壓力衣。陳美玉表示,大面積燒燙傷患者通常要穿兩年以上的壓力衣,初期新生的皮膚很脆弱,所以,壓力衣的材質與縫紉方式要很講究,除了要透氣,還要長時間提供恆定的壓力。壓力衣穿3年 擺脫束縛獲重生「不穿壓力衣,將來就會像蝙蝠!」走過47%嚴重燒傷的范小姐這麼說,當初聽到醫護團隊說一定要穿壓力衣,不然手臂會跟身體軀幹沾黏在一起,看起來就像是蝙蝠一樣,而且會無法活動,所以,自己就很認真的穿壓力衣與復健。范小姐表示自己穿了兩年的壓力衣,之後才從頭套、臀部、大腿、身體軀幹、袖套,慢慢嘗試脫下,等到完全脫離壓力衣,已經是傷後三年了,雖然走的辛苦,但是如今看到不明顯的疤痕,還有可以自由活動的身體,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女童眼睛上吊、抽搐 竟是感染輪狀病毒

女童眼睛上吊、抽搐 竟是感染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寶寶上吐下瀉加抽筋,父母驚魂!一名2歲的小妹妹,發生上吐下瀉及發燒症狀,在服藥後症狀逐漸改善。但在隔天,忽然發生眼睛上吊,四肢抽搐的抽筋症狀,持續約2分鐘。父母趕緊將她送到急診,在使用針劑抗癲癇藥物後不再抽筋,並於三天後順利出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神經科許家睿醫師表示,幼童得到腸胃炎合併抽筋的案例並不少見,雖然導致抽筋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確定,但目前是認為跟幼兒腦部發育尚未成熟,較容易因為其他感染造成抽筋有關。抽筋狀況   不影響未來智力發展研究顯示,兒童罹患腸胃炎合併抽筋現象的比例約為30分之1,這些孩子平均年齡大約為2歲,但這些孩子之後的智力、粗細動作等發展情形皆與一般孩子無異,較少出現後遺症,所以家長勿過度擔心。預防腸胃炎為首要也有家長會詢問「難道沒有辦法可以預防嗎?」許家睿醫師表示,目前發現腸胃炎造成的抽筋與輪狀病毒感染有很大的關連,研究顯示,約4成至5成是因為輪狀病毒感染造成。目前已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但對於抽筋的預防效果仍未被證實,但是仍然能減少感染輪狀病毒的機率與嚴重度。因此,許家睿醫師還是建議父母親給寶寶服用疫苗;其實,重點還是照顧者及小朋友應勤洗手,注意衛生與環境整潔,減少腸胃炎罹患的機率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骨本存得夠不夠?「50歲」見真章

骨本存得夠不夠?「50歲」見真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如何抵擋化骨綿掌?「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重要流行病,且嚴重骨折可能導致死亡。據國內的健康管理機構數據顯示,在59,313人中,發生骨質疏鬆的比例,男性有0.36%,女性卻有1.45%,比例足足為男性的4倍。進一步分析發現,骨質密度異常所佔之比例,隨年齡增加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顯示「50歲」是關鍵,自此以後開始急遽流失。整體而言,每100人當中會有1名罹患骨質疏鬆,每10個人中就有1位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從數據分析顯示,「50歲」是關卡,自此以後骨質密度開始快速流失。50至59歲發生骨質密度異常的比例為18.84%,已是40至49歲的2.6倍,到了70~79歲更遽增至6.6倍,將近一半的人要面臨骨鬆的風險及其帶來的骨折危機。更年期雌二醇降低   啟動「骨鬆人生」事實上,骨質密度的減少不僅僅與年齡層有關,更與性別有密不可分的共變關係。因為女性停經前,由於有賀爾蒙保護,雌激素不僅能減緩骨質流失,還可促進骨質生成。以雌二醇為例,更年期之前分泌量高,所以骨密異常比例較男性低;進入50歲的更年期階段,雌二醇濃度大幅降低,使骨質結構開始變得鬆散,女性彷彿中了化骨綿掌般,平均骨質密度隨年齡急遽下滑,以致骨密減少與疏鬆比例快速上升。骨鬆者逾6成    飲食中未注意補鈣因此「存骨本、防骨鬆」觀念不可少,但事實上,身體力行保骨本的人卻沒有想像得多。根據統計,即使骨質密度異常者會多攝取含鈣飲食,但仍明顯不足,像骨質減少者只有21%的人會特別補鈣,骨鬆者也只有37%,相當於六成以上的人都不注意含鈣飲食。「預防骨質疏鬆可從生活習慣與飲食著手。」翁淑貞營養師表示,平日可多攝取酸奶、綠色蔬菜、豆腐製品、小魚干等含鈣食品,或直接補充鈣質營養品;此外,還要減少影響鈣質吸收的飲食,像汽水、酒精類、咖啡、高糖飲料等都儘量避免。此外,規律運動與適當日曬都是遠離「骨鬆人生」的好方法。

黴菌感染亂塗類固醇 男子「偽裝癬」上身

黴菌感染亂塗類固醇 男子「偽裝癬」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黴菌感染誤當濕疹治療,男擦類固醇害小腿紅癢難耐!一名55歲男性去年因右小腿局部濕疹而求助皮膚科,當時醫師開了類固醇外用藥塗抹,治療沒多久症狀便好轉,2個月前再度復發,於是男子自行至藥局購買相同藥膏,沒想到情況沒有好轉,反而使患部範圍擴大、紅癢,嚇得趕緊就醫。非濕疹而是黴菌感染 類固醇治療更糟收治病例的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鄭惠文指出,檢查後發現,患部呈現環狀紅斑,佈滿滲液和脫屑的紅色丘疹,邊緣有輕微癢感小水泡,初看容易以為是濕疹,但是經仔細詢問病史後,發現患者雙足有足癬狀況,診斷為黴菌感染,因先前擦了外用類固醇藥膏,使得癬的表現不明顯,形成「偽裝癬」。她進一步說明,偽裝癬是指黴菌感染後,因使用外用類固醇,原本的症狀表現變不明顯,使病徵範圍擴大且惡化。且外用類固醇藥膏會壓制皮膚發炎的情況,同時降低皮膚免疫力,使得皮膚對黴菌的抵抗力降低,造成黴菌感染範圍擴大,更加嚴重。黴菌感染的治療,主要是投以外用黴菌藥膏,需特別留意的是,不癢不代表痊癒,切忌自行停藥,須按時回診,並依醫師指示擦藥至病兆改善。類固醇用量 應由專科醫師調整此外,外用類固醇藥膏,在皮膚科門診雖經常使用,但醫師會根據患者症狀、部位,選擇不同強度及劑型使用,常用在發炎性皮膚病的治療。鄭惠文醫師強調,類固醇藥物的使用強度、需要時間及劑量,要由專科醫師依照患者狀況來調整,切勿自行使用。皮膚問題的表現多樣,即使看起來很像,也可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因此有問題時就應就醫治療,不可自行任意使用藥物,以免症狀更加惡化擴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