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保暖無法防流感!醫:疫苗接種最有效

保暖無法防流感!醫:疫苗接種最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天氣漸漸轉涼,一般民眾認為,多穿點衣服才不會得流行性感冒。然而醫師表示,目前並沒有「保暖就能預防流感」的文獻資料,接種疫苗,仍是最有效遠離流感的方式;疾管署表示,10月起,公費流感疫苗開始施打,凡65歲以上長者、50歲以上高風險慢性病患可接種。10 月份起公費流感疫苗開打疾病管制署莊人祥副署長表示,凡65歲以上長者及安養養護機構之住民、6個月以上至國小6年級幼兒及學童、孕婦,50~64歲高風險慢性病患、具重大傷病證明或從事醫事及衛生防疫工作及禽畜業及動物防疫人員,皆符合接種資格。此外,10月1日起也針對75歲以上,且於65歲後從未接種過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之長者,提供1劑肺炎鏈球菌疫苗,符合資格的長者也可以同時和流感疫苗一起接種,以獲得雙重保護,年長者、幼兒以及慢性病患者,都是流感重症的高危險群;台灣常見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幼童,或是已入學學童在校感染也可能將病毒帶回家傳給家中幼童與長者。因此疾管署建議,長幼都應按時接種疫苗。流感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播「天冷了,多穿點衣服才不會得流感」,是一般民眾對於預防流感的迷思。臺大醫院感染科謝思民醫師表示,目前並沒有保暖能預防流感的文獻資料;想遠離流感,最有效就是接種疫苗。流感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播,爆發快速且流行廣泛,常出現細菌性或病毒性肺炎等症狀,也可能有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老年、嬰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都是高風險族群,民眾千萬不可輕忽。勤洗手、戴口罩也很重要疾管署提醒,疫苗數量有限且接種後2~4週才能形成最佳保護力,孩童及長輩接種也可避免傳染給家中其他成員。並提醒,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有效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機率,但仍可能罹患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感冒,因此民眾仍應注意個人衛生保健及各種預防措施,平時也需養成勤洗手及咳嗽戴口罩等好習慣。

國人日盯螢幕8小時 白內障增3成

國人日盯螢幕8小時 白內障增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四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今公布護眼趨勢調查,發現國人每日平均觀看螢幕的時間約為8.4小時,相較2007年調查顯示的5.3小時,用眼時間成長將近1.6倍。老化眼疾年輕化 青壯族群隱憂數位網路與行動裝置使用普及化,重度依賴科技產品已是現代人的生活趨勢,調查中20~54歲之間的青壯年族群,過半受訪者每天黏在3C螢幕上的時間為9小時以上、超過整體平均值;其中45~55歲壯年,有近4成每日觀看螢幕超過11小時,成為名符其實的「眼忙族」,也讓眼科醫師擔心全民眼睛過勞。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林仲表示,過度用眼的結果,就可能造成眼睛提早老化,甚至罹患導致視盲的眼疾,包括青光眼、白內障與視網膜疾病。對比102年與97年健保資料顯示,20~54歲的族群,白內障與青光眼患者人數上升了30%以上,老化眼疾的年輕化趨勢已成台灣青壯族群隱憂。8成國人未定期檢查眼睛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蔡景耀秘書長說明,根據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坐7小時以上,罹患早發性白內障風險,較每天坐不到3小時者高出2成,可能是長時間觀看螢幕所致。調查中除了顯示民眾長時間過度用眼外,也揭露了用眼時間越長,其使用行動裝置類螢幕的錯誤行為就越多,包括躺臥或側臥等錯誤用眼習慣的比例突破5成,對於過勞的眼睛更是雪上加霜。調查也發現國人在護眼行動上是知易行難,民眾普遍有正確的護眼知識但護眼行動力薄弱,超過6成國人平日沒有做到「用眼30分鐘需要休息10分鐘」,近8成未定期眼睛檢查。尤其是國人現在幾乎離不開智慧型手機,已經超越電腦使用率,但是手機螢幕字體小、容易近距離觀看或有手持晃動的情形,都嚴重影響眼睛健康!定期檢查 預防視力問題超過8成的視力問題是可以預防或治療的,衛福部林奏延次長表示,國人健康意識逐漸抬頭,大家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但是眼睛卻仍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一角,且許多國人常以為老化後,視覺功能變差是正常的,往往把視力疾病拖到視力變得很差時才去就醫。但科技的普及化已經勢不可擋,用眼負擔逐漸增加,民眾對眼睛的照顧更要趕上用眼的速度。

高中生脊椎側彎多 嚴重恐壓迫心肺

高中生脊椎側彎多 嚴重恐壓迫心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中市澄清醫院近來替高中職新生健檢,發現脊椎側彎的人數不少。醫師表示,這種現象可能與青少年喜歡打電玩,因姿勢不良而造成脊椎側彎,如果嚴重惡化彎曲,會壓迫心肺及內臟,導致日後心肺功能障礙,呼籲家長多關心子女的脊椎。澄清醫院家庭醫學科王俊堯醫師指出,一般家長很難從目視發覺子女有脊椎側彎的情形,因學生健檢有做X光檢查,凡是脊椎角度大於10度就診斷為脊椎側彎,從X光影像中可以看到脊椎往外側曲而非正常的垂直線。姿勢不良  約3%有脊椎側彎王醫師分析說,十五、六歲青少年發生脊椎側彎,除了先天性之外,絕大部分是與生活習慣和姿勢不良有關,如長時間以不正確的姿勢打電玩、看電視坐姿歪斜、常期固定一邊肩膀斜背書包等,都有可能造成脊椎側彎。在此次體檢的一萬五千名的學生中,初步統計,有脊椎側彎的學生約有四百多位,罹患比率約3%。絕大部分都屬於輕微的症狀,醫師也說到,輕微脊椎側彎最好以復健矯正,如果角度在二十至二十五度以上,建議要找骨科做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運動降心血管風險?醫:同時監測心率更佳

運動降心血管風險?醫:同時監測心率更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人頻繁外食、運動習慣不佳,導致心血管相關慢性病發生率近年持續升高;醫師指出,現代人運動時間不足與沒有安全評估方式,是兩大問題,建議民眾可以透過能夠監測心率的運動APP,並搭配心率裝置,以科學化、持續性的監測達到安全運動,讓心臟更健康。規律定量運動 可改變健康狀況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指出,台灣人普遍因不健康的外食、運動習慣不佳等原因,造成急性心肌梗塞與中風發生率近年持續升高,其中尤以上有父母下有子女、30~49歲的「三明治族」最為嚴重,屬於瀕臨疾病的亞健康族,因此推出「救心七行動」,包括拒菸、挑食、多動、控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健檢,協助民眾透過具體行為讓自己更健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葉健全醫師也指出,透過規律定量運動達到有效運動心率,可確實改變健康狀況。結合雲端科技與運動醫學的運動管理APP,並搭配當前流行的心率穿戴裝置,協助許多使用者在忙碌生活中維持運動習慣。運動瘦23公斤 助男重拾健康長年在服務業工作的陳先生,在持續運動10個月後健康瘦下23公斤,健檢結果更從一堆紅字變成全數標準。以往,忙碌的工作與家務相比之下,運動對他來說不重要,但在經歷一次嚴重到無法行走的痛風後,體悟到健康的寶貴,所以決定重拾運動習慣。陳先生選擇從年輕時期習慣的登山開始,雖然初期慢慢看見效果,但也碰上不小的減重停滯期,後來透過心率裝置搭配運動APP,在同樣路線中,藉由運動過程的即時心率,來調整運動強度,讓有效運動心率能夠提升,且維持在安全範圍。 不到一年的時間,陳先生已減重23公斤,更驚人的是,原本超標的尿酸跟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數,在10個月後全數恢復正常值,目前已經持續運動25周,將繼續保持運動習慣。

頭暈、視力衰退 小心腦出血奪命

頭暈、視力衰退 小心腦出血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相信許多人都曾有頭暈、頭痛的經驗,但若是持續性的反覆發作,而且長期藥物治療都不見改善,小心可別輕忽了!一名49歲男子因長期性頭痛,加上嘔吐、視力衰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是小腦近第四腦室處出血,所幸開刀後,目前已恢復正常。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吳宗憲醫師說,病患在送到急診室時,已頭暈、頭痛加劇且持續性嘔吐,在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發現,患者小腦近第四腦室處出血,同時併嚴重腦積水,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疑似腦腫瘤或腦血管異常出血,趕緊安排開刀。手術經由顯微鏡開顱手術從小腦的地方剖開,果然發現裡頭有不正常的血管,而在不破壞其它正常小腦的情況下將不正常的血管移除,並於術後置放腦室外引流管,解決腦積水問題。先天性血管畸形   腦內「不定時炸彈」吳宗憲醫師指出,這種先天性的血管畸形以二十歲以下居多,且每年的出血率約2至4%,當第一次出血發生時,一年之內再出血率高達6%,因而當發生在中年人身上時不易察覺,加上症狀是在腦部內,所以難以預測而且會反覆發生。吳宗憲醫師提醒,雖然先天性的血管畸形就像顆不定時炸彈,會隨時間而變大而難以發現,通常是腦出血時,出現了頭暈、嘔吐、複視或半身無力等才會察覺,但一般還是可以藉由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做出初步診斷,接著由大腦的血管造影術確定診斷。

術後吃大魚大肉10個月 男子補出胰腺炎

術後吃大魚大肉10個月 男子補出胰腺炎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一般人經歷場重病後,都會好好進補一番,但是「過量」可要當心造成反效果。一名26歲男子,去年遇車禍嚴重骨折,臥病在床時每天大魚大肉,外加骨湯輪番上陣,沒想到10個月的「好料」,竟讓他補出急性胰腺炎。膽固醇超標 極厚油脂卡血液受傷將近10個月,該男每天都「吃很好」,沒想到就在幾天前,一日吃下7顆雞蛋後,當晚腹部劇烈疼痛、渾身冒冷汗加上不停嘔吐,家人見狀趕緊送他到醫院。經檢查發現,患者的三酸甘油酯已高出正常人的30倍、膽固醇也超過10倍左右,醫師將男子抽出的血靜置後,發現上面竟然浮出一層極厚的白色油脂,確診為急性胰腺炎。長期進補恐營養過多 血脂飆高一般人都知道,大病過後必須好好進補、休息,不過「量」的多寡卻常抓不準;醫師說明,如果長期吃大魚大肉,很可能累積過多脂肪,而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堆積在胰腺中,胰酶會使三酸甘油酯分解為脂肪酸,演變為急性胰腺炎。事實上,長期進補會導致體內營養過多,造成血脂過高,應適可而止。 

慢性血癌年增2百例 疲累、食慾差是徵兆

慢性血癌年增2百例 疲累、食慾差是徵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又稱慢性血癌,台灣每年約有200例新增病例,症狀包括脾臟腫大、貧血、疲累、食慾不振等,不過,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是健檢發現白血球偏高、腹部超音波顯示脾臟腫大,進一步透過血液分子學檢測或是抽骨髓檢查後才確診。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陳威宇醫師指出,病情嚴重度共分為三階段: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期,9成病人是屬於慢性期。治療的部分,也從過去的化學治療和骨髓移植,進步到口服標靶藥物。8成定期服藥 能活逾10年目前的治療方式,為使用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控制,約有8成患者能存活超過10年以上,因此,遵照醫囑按時服藥是相當重要的,臨床研究證實,服用藥規律性較差的病人,預後進入急性期或加速期的人數多於服用藥較規律的病人,達到治療目標的人數也較少。醫師也提醒,若出現惱人副作用,也千萬勿自行調整藥量、甚至停藥,易增加復發和治療失敗的風險。治療期間建議與醫師充分溝通並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中西合併治療 提升乳癌10年存活率

中西合併治療 提升乳癌10年存活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統計,乳癌長年位居國內女性癌症發病率第一名。中醫師說,2014年發表的健保資料庫十年回溯分析發現,乳癌患者經化療後若搭配中藥治療,與單純西醫治療者相比,10年內的死亡率約可降低5成,推測與中藥能改善放化療後的副作用,讓患者提升免疫力,以降低療程中感染死亡風險有關。高醫中醫部陳忠淵醫師表示,乳癌患者確診後,現代醫學會依病情選擇乳房及淋巴部分切除手術、放療、化療、標靶藥物及抗荷爾蒙藥物等等,然而以上治療皆或多或少有其副作用,尤其在手術後,因為切除淋巴導致手部循環不良,導致患側上肢腫脹痠麻長年困擾乳癌病友,在過去苦無對策下也只能默默忍受。雷射針灸協助   改善治療副作用而近來的臨床實踐發現,應用雷射針灸儀配合中醫的穴位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肢腫脹痠麻。原本多應用在減重上的雷射針灸,居然也能改善苦忍多年的頑疾,讓許多乳癌病友願意嘗試。利用雷射光,以低能量雷射聚焦於中醫的經絡穴位點,有如針刺一般,再輔以中醫經絡理論照射特定穴位,以達促進細胞粒線體活性,抗發炎及恢復血液循環的效果,較無針刺的不適感,也減少傷口的感染風險,故適用對針有恐懼感者、化療期間免疫力低下或是患側淋巴切除,而禁做侵入性治療的患者使用。

驗孕棒怎麼用?食藥署教3步驟 快速又安心

驗孕棒怎麼用?食藥署教3步驟 快速又安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使用驗孕棒的情節,經常在許多偶像劇上演,然而還是有許多人對於使用方法不甚了解,女性朋友因為感覺噁心、月經遲來,而買了驗孕棒使用,卻不知如何正確操作;食藥署建議民眾,只要依以下三個步驟,就能快速又安心的知道是否懷孕。步驟一)看說明/一般市售的驗孕產品依外觀可分為試紙、卡匣、筆型三種型式,通常在性行為後7~14天就可進行檢測。由於不同廠牌驗孕產品的檢測條件不同,應詳細閱讀說明書確認建議檢測時間點,避免提早量測,造成判讀錯誤。步驟二)取檢體/先以乾淨的杯子盛裝尿液,若您使用試紙型或筆型產品,應將驗孕試紙或驗孕筆朝下浸入尿液中約10~15秒,液面勿超過試紙的標誌線(通常標有「MAX」字樣);若是使用卡匣型產品,則用滴管從杯子吸取尿液,滴在卡匣的尿液檢體槽,避免滴到判讀區。步驟三)慎判讀/接著等待5~10分鐘,就能判讀結果,當尿液中含有足夠濃度的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含量,判讀區將呈現質控線(C)和反應線(T)兩條紅線,無論顏色深淺,當兩條線都呈現時,即為陽性反應,表示懷孕了;若僅質控線(C)呈現反應時,則為陰性反應,表示沒有懷孕;而當質控線(C)沒有呈現,即使反應線(T)有呈現,代表檢測結果無效,須重新更換一組使用。食藥署提醒,驗孕試劑以醫療器材管理,只要購買有衛福部「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的產品,充分詳閱說明書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並遵守說明書建議的時程正確使用,就能達到準確率99%以上的結果。

一躺下就睡著好健康?小心身體已過勞

一躺下就睡著好健康?小心身體已過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許多人「一上床馬上睡死」、「才剛躺平就立刻打呼」……大家都認為這樣的狀態代表了健康。相反地,「就算躺在床上卻怎麼也無法入睡」、「明明想睡,腦筋卻變得異常清醒」的人,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有睡眠障礙而感到不安。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不過,上床後直到進入深層睡眠為止,會先經過短暫的似睡非睡狀態─輕度睡眠,實驗證明這完全是正常狀態。調查中,人待在昏暗的室內,需經過幾分鐘才會進入睡眠狀態。而且研究結果發現:健康的人需要15至20分鐘才會進入睡眠。馬上睡著?小心!隱性睡眠不足正確來說,一上床馬上睡著表示你正處於睡眠不足,根本稱不上是健康狀態。睡眠不足會引發疾病,但其實若要說:睡眠不足等於疾病,一點也不誇張。一躺下不到八分鐘就睡著的人,有可能是身體不適或有某些隱性疾病,但是自己卻毫無所覺。晚上怎樣都睡不著的人,無須勉強自己一定要入睡。可以起身讓自己稍微放鬆一下,回想這一整天過得如何、或是思考隔天的活動計畫或是閱讀等。當然,什麼都不做光是發呆也可以,等有點睡意了再上床睡覺。(本文摘自/睡不著、睡不好,絕對有救!/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