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精力湯」取代蔬果 營養健康恐大打折

「精力湯」取代蔬果 營養健康恐大打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外國模特兒、女演員、名媛總是宣稱:「早餐吃奶昔!」、「為了養顏美容,都把食品製成奶昔!」使奶昔躍然成為人氣保健食品。這裡談到的「奶昔」,英文為 smoothies,是將豆漿、黃豆粉、優格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丟進果汁機攪打所製成的食品。(相當於台灣吃的「精力湯」。)看起來是做法簡單的養生食品,將果汁、蔬菜等材料混合,似乎很健康,但問題在於,打成奶昔喝進肚子,效果卻會大打折扣。為什麼呢?因為,果汁機會造成水果、蔬菜的膳食纖維破壞。「未經咀嚼而飲用」會使消化速度更快,血糖值急遽上升,大量分泌胰島素,形成容易堆積脂肪的體質。而且,為了使果汁更順口,有些人會加入兩、三種較甜的水果,或添加蜂蜜等糖份,這種做法會使血糖值更快速上升。蔬菜、水果都含有豐富維生素C,但果汁機的轉速卻會破壞這些營養。因此,平常吃太少蔬菜、水果,想藉精力湯彌補不足,反而會達不到預期的健康效果。不是精力湯的食材不好,而是製作過程破壞了營養。請注意,不要用果汁機打碎蔬菜、水果,而是直接咀嚼未經加工處理的食材,如此一來,才能確實吃進膳食纖維、得到完整的果菜營養。有些人早上匆匆忙忙,沒辦法好好地享用早餐,因此想用果汁機製作精力湯的人,建議打精力湯時,添加營養保健食品,例如:蛋白粉、優格等強化營養。添加蛋白質不僅可使奶昔更營養,還有助於減緩吸收速度,不必擔心血糖值急遽上升的問題。請選擇無糖的優格,避免使用蜂蜜、糖漿等。如果很想加甜味,建議使用能增加乳酸菌的寡醣、羅漢果萃取物等天然甜味劑。基於相同的理由,我也不建議大家飲用市售的蔬菜汁或果汁。這些飲品只能偶爾喝喝,但千萬別真以為「每天早上喝一瓶,可彌補蔬菜攝取量的不足」,那就落入廣告圈套了。蔬果中維生素會在加工階段流失,隨著時間經過,更會變得越來越少。因此,工廠製造包裝的蔬菜汁,完成送到消費者手上時,究竟還能剩下多少維生素?由此可知,蔬菜汁和果汁並無法改善蔬果攝取不足的問題。(本文摘自/斷糖飲食打造燃脂體質/世茂出版)

七旬老婦經新乳癌化療藥物治療 轉移癌細胞消失穩病情!

七旬老婦經新乳癌化療藥物治療 轉移癌細胞消失穩病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即便罹患轉移性乳癌也別灰心!一名70歲的劉姓老太太罹患轉移性乳癌,確診時癌細胞已轉移至肺、肝,本來對治療抱持消極態度,但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乳癌化療藥物治療。約半年後,肝臟轉移腫瘤消失幾近不見,令醫師及患者都大為振奮!劉老太太也分享,乳癌化療藥物施打時間快速,如今病情不但獲得控制、整體存活期延長,生活品質更是逐漸轉好,讓她心情愉悅,對生命仍保有夢想。新乳癌化療藥物大幅縮短施打時間 減少併發症壢新醫院血液腫瘤科歐偉仁醫師表示,最常見的癌細胞轉移病灶是腦、骨骼、肺、肝,治療方式包含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放射性治療。現階段國內轉移性乳癌患者最常接受的治療是化學治療,其中,像是紫杉醇(taxane)與小紅莓類(anthracycline)等藥物,大部分會於第一線治療使用;但若治療後仍無法控制病情,此時患者也無須過度緊張,因為目前已有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可供選擇治療。一般來說,乳癌患者通常面臨化學治療時,最害怕的就是副作用問題,像是噁心、嘔吐、手足痠痛等,特別是年長患者,並非都能承擔化療對身體所帶來的衝擊。歐偉仁醫師表示,近年來,乳癌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以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為例,因其副作用較少,在大型臨床試驗證實中發現,無論年輕或年長病患對於此藥都有良好的耐受性,無須過度擔心副作用。歐偉仁醫師進一步說明,乳癌化療藥物(Eribulin)本身即為調配好的施打溶液,不僅施打時間短,病人無須再住院或留院數小時;當中的主要成分不含刺激性溶劑、安全性高,解決以往因化療靜脈注射滲漏而造成皮膚、血管過敏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幫助病患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兼顧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達13.2個月 望未來可於前線治療效用事實上,乳癌化學藥物(Eribulin)研發自日本沿海的黑色軟海綿(Halichondria okadai),可抑制細胞有絲分裂,進而導致癌細胞凋亡;根據第三期臨床實驗結果指出,可顯著提升存活期25%,使其整體存活期可達13.2個月。目前此藥適用於使用紫杉醇與小紅莓類失效的轉移性乳癌患者,並且已納入健保有條件給付。歐偉仁醫師表示,以自己的用藥經驗觀察,乳癌化學藥物(Eribulin)治療效果顯著,許多患者治療後腫瘤皆有明顯縮小甚至消失的跡象,雖然目前受限於健保給付條文規範,但期望未來可設計臨床實驗計畫,或許隨著更多的研究結果出爐,可提前於第一線治療使用,造福更多患者。

不舉又短命!肥胖4危害絕對要知道

不舉又短命!肥胖4危害絕對要知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缺乏運動是造成肥胖的主因,但一般人對於肥胖的認知多止於外觀,因此常容易忽略肥胖對健康所帶來的危害。其實 肥胖對健康影響不只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等各方面的症狀,以及造成男性不舉、增加女性不孕機率、傷害關節等問題。最嚴重的是,如果你知道肥胖還會讓人短命,應該就很難放任脂肪猖狂的滋長!體重超標問題多  傷膝、影響性功能肥胖不止是美觀問題,對健康更是一大威脅。一般來說,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7,再加上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即列入「肥胖」。而雖然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肥胖會引起三高、心臟病、腦血管等疾病,但根據過去《優活》報導曾指出,體重超標還可能導致以下4大危害:1)骨關節炎風險增/女性、肥胖、高齡等都是罹患骨關節炎的高危險群。據研究,當身體量指數BMI大於30時,體重超過膝蓋所能負荷,會增加罹患膝退化關節炎的風險。易造成負重關節,如膝蓋、髖關節、脊椎在活動時會受到限制、活動後疼痛加劇。2)不舉機率高/影響男性性功能,像是性功能障礙、陽痿都和肥胖有關。因為肥胖者易發生代謝症候群以及血管硬化,使血流速度變得緩慢,導致陰莖的充血功能較差,加上體型肥胖,陰莖勃起後的長度相對變短,陰莖表皮組織也會出現過多脂肪細胞,降低對性刺激的敏感度。3)影響受孕率/不孕症造成原因除了晚婚、及接觸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外,肥胖也不能忽視,因為身體負載過多的脂肪組織,可能影響女性荷爾蒙代謝、引發內分泌失調,干擾月經週期,造成經期不規律,影響子宮內膜對胚胎的接受性,這些都會大大增加不孕的機率。4)減少壽命/據過去加拿大研究指出,肥胖對於壽命所造成的危害,會隨著發生的年紀與嚴重度成正比,也就是說愈年輕愈嚴重的肥胖者,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時間愈長,壽命減少愈多;如:20~39歲的重度肥胖男性會少活約8年,女性則是約6年。不用餓肚子  3招正確減重肥胖不僅影響一個人的健康,間接也影響生活品質以及生命的延續。因此,為有效預防肥胖造成的危害,國民健康署曾表示,正確的減重是要「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透過審慎選擇飲食方式,採用低熱量、低鈉、高纖維的飲食,每日至少攝取五類蔬果,以循序漸進方式維持均衡飲食,如此才能健康甩肉不傷身。

攝取蔬果3原則 助童遠離肥胖、增免疫力

攝取蔬果3原則 助童遠離肥胖、增免疫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容易攝取過多精製糖,且蔬果攝取常常不足,導致近年來兒童肥胖人口逐年增加;根據衛福部調查發現,國小男童大概每3人就有1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女童則約有1/4有相同問題,使得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發生年齡層逐漸降低。那麼該如何從飲食當中做調整,讓家裡的小朋友都變成「好食小子」擁有標準體重、健康身體呢?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攝取「蔬果彩虹579」,原則如下:1) 高纖食物,增加飽足感/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還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預防便秘,營養素高、熱量低可幫助減重,建議小朋友一天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除可在正餐中選擇不同顏色的蔬菜,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平常點心也可以五味番茄、蔬果海苔手卷、水果優格等,取代精製麵包、油炸物、餅乾類等高熱量低營養密度的點心,從正餐及點心中攝取足量蔬果、均衡營養素,並從家庭開始,從小培養攝取蔬果的好習慣。2) 多吃蔬果,提高學習力/早餐是一日活力的來源,然而許多小朋友的早餐大多為飯糰配米漿或者漢堡配奶茶,其營養成分主要為澱粉類、油脂類、精製糖等,除營養不均衡外,吃了如此高GI指數的早餐反而會使人昏昏欲睡,降低學習力。建議可添加蔬果於早餐中,幫助專注力,像是蔬菜蛋三明治,或蔬果起司堡搭配無糖豆漿,外加一份女性拳頭大的水果,高纖維低GI食物有助於血糖穩定,蔬果中的葉酸、B群更可以幫助學習專注力。3) 多元食物,增加免疫力/家長最害怕的莫過於腸病毒、流行性感冒期間,然而,只要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多蔬果飲食,就能增加小朋友的免疫力。最主要是不同蔬果中富含不同抗氧化的植化素,像是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番茄的茄紅素、葡萄的花青素等,建議可以讓小朋友攝取多元化的彩虹蔬果,增強抵抗力。

「要看著女兒長大」 31歲母力抗惡性乳癌

「要看著女兒長大」 31歲母力抗惡性乳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乳癌多半發生在中年女性,但近幾年來卻有年輕化趨勢。一名31歲的吳小姐,育有一對7歲的雙胞胎姊妹,她在半年多前摸到硬塊,但以為摸到的是骨頭,不以為意,後來感覺硬塊明顯長大,趕緊就醫檢查,發現分別是兩顆1.8及2.1公分的腫瘤,而且還是較惡性、復發機率也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確診後,先接乳房保留手術,並接受化療及標靶等治療,以利降低復發風險。她也說,現在只希望療程結束後,能安穩看著女兒長大,是最期盼的心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醫師指出,面對癌症,患者最擔心的就是治療後復發,而平均每4位乳癌患者,就有1位屬HER2陽性乳癌,一旦HER2為陽性,復發風險就提高,因此即使是早期HER2陽性乳癌,手術後仍不可掉以輕心。研究指出,即使是1到2公分、無淋巴轉移的HER2陽性小腫瘤,三年內的復發風險可達13.3%,危險性不容小覷。不輕忽!腫瘤小也易復發   乳癌標靶降5成風險有鑑於HER2陽性乳癌的高復發性,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準則建議,只要是淋巴有轉移的HER2陽性乳癌患者,不論腫瘤大小,術後都要接受抗HER2標靶輔助療法。而研究顯示,早期HER2陽性乳癌,小腫瘤、無淋巴轉移患者,如於術後接受標靶輔助治療,可降低3年內復發風險近5成。因此,越早積極治療,治癒率越高。但劉良智醫師也表示,目前健保僅給付早期有淋巴轉移的患者,無轉移者則須自費,患者若經濟許可,還是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自費接受標靶治療,因為即使只是小腫瘤,積極治療仍可降低未來復發風險。

別驚慌!小孩發燒先找出原因 4步驟助降溫

別驚慌!小孩發燒先找出原因 4步驟助降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每個孩子都是爸媽的寶,當孩子生病發燒,家長往往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想盡辦法要幫孩子退燒,然而,其實孩子發燒並不一定是壞事,可能是身體症狀的表現,因此,找出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才是此刻最重要的。發燒8成以上是病毒感染臺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趙露露醫師表示,小兒發燒,有8、9成以上是因病毒感染而引發,大部分都會自己好。發燒本身不會傷害腦部,除非是病菌直接感染到中樞神經系統。小兒發燒,若合併其他如頭痛、噁心嘔吐、頸部疆硬、意識改變等腦炎症狀,就要及早就醫。然而孩子的個性特質各有不同,發燒的表現也會有所差異,有些孩子即便發燒仍然活蹦亂跳,吃得下、睡得著,有些卻可能無精打采、食慾不佳;有的時候可能只是孩子一時玩過頭,或是情緒不佳哭鬧而發熱,不一定是真正發燒,所以醫師建議家長,在帶小朋友就診前,先做初步的判斷。41度以下 不會造成人體直接傷害小兒肛溫或耳溫38℃,或是腋溫37.5℃以上,可算是發燒。除非是腦炎、腦膜炎等直接影響腦部的疾病,41℃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病人腦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傷害。部分6個月到6歲的孩子,可能因為發燒而導致熱痙攣,家長無須過度驚慌,先行退燒再帶往醫院就診即可。小兒發燒是一種症狀,是提醒有病毒或細菌入侵體內的反應,找出病因,對症治療,燒自然會退,切勿因求得一時的心安,太早給予退燒藥,反而忽略讓孩子擁有更強健抵抗力的重要。趙露露醫師提供小兒發燒的正確知識與護理,幫助家長給孩子最適切的照護。1) 量體溫/6個月以下,因為孩子耳道短,耳溫會受耳內角度、耳垢等影響,所以用耳溫槍測到的體溫可能不準,量肛溫較適合。2) 補充水分/發燒會流失體內水分,務必補充足夠水分,避免脫水,脫水也會導致體溫更高。3) 散熱/發熱期應少穿衣服,少蓋被子,以利散熱;寒顫時,適度添加衣服及蓋被子保暖。4) 退燒方法/用喝溫水、冰枕或散熱貼、溫水拭浴等物理方式退燒,或是就醫,依照醫囑,給予退燒藥或栓劑,但切勿過量使用退燒藥。

上班久站+負重 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到

上班久站+負重 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早上睡醒時或者在久坐之後,出現關節處有僵硬疼痛腫脹的感覺,有時疼痛感會加劇,例如在上下樓梯或蹲下時,關節會疼痛及無力,就要當心是退化性關節炎。骨科醫師表示,55歲以上的民眾,尤其是需進行粗重工作或需長時間蹲站的女性,較容易罹患。南投醫院骨科鄭明德醫師指出,人類的身體具有修復的能力,但這種修復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減弱及消失,生活中各種動作累積,造成的傷害會造成關節內組織的損傷,重複的損傷會使得關節的圓滑結構被破壞,造成各種不適的症狀。僵硬疼痛、腫脹感是警訊關節退化初期常見症狀包含不靈活及僵硬感,這種早期症狀可藉由適當的運動及肌肉強化等方式預防惡化。但當關節破壞至一定程度,身體無法自我修復就會造成關節的疼痛,需要長期服藥才能進行一般的活動時,就建議須由專科醫師評估是否須接受手術治療。因此,鄭明德醫師也提醒,預防主要在於減少關節過度的負擔,盡量避免過於粗重的工作,爬山要注意膝關節保護使用拐杖及護膝,從事農業因長期需搬運重物及蹲著做事,更需注意及避免過度勞動。建議民眾,除了接受藥物、復健、注射、手術等治療外,規律且適當的有氧運動、伸展運動,也是關節功能的保養之道。

乳房重建 「少奶奶」重獲自信

乳房重建 「少奶奶」重獲自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乳癌是女性頭號公敵,而許多病患於乳房切除後,心情難以平復,非常介意失去了乳房,成為「少奶奶」們!一名34歲林小姐,在員工體檢時,意外發現在右側乳房有多處異常鈣化點。經切片檢查發現已為乳癌合併同側腋下淋巴結轉移。在醫師建議下,接受乳房全切除及腋下淋巴結清除手術,同時使用自體組織重建乳房及淋巴結缺失,術後恢復良好,很快回到日常生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整形外科趙崧筌醫師表示,早期乳癌患者,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存活率不低。然而,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乳房組織後,在心理上面臨失去女性表徵的壓力,同時也要適應生活上的不方便,特別是單側乳房切除後導致胸型不對稱,會有不易穿著貼身衣物及穿搭衣服的困擾。重建不影響疾病追蹤、存活率整形外科黃柏誠醫師說,乳房重建方式包括自體組織或義乳植入,重建時機可為立即性及延遲性,各有優缺點:●立即性乳房重建/在乳房切除手術後直接進行重建手術,如此能讓病人心理調適較容易,減少住院天數與疼痛。●延遲性乳房重建/指乳房切除手術時,沒有選擇做乳房重建,而是之後才進行重建,但由於皮膚保留不夠,且術後的疤痕組織沾黏會使重建較為困難,因此,可與醫師討論選擇哪種方式較佳。加上近年來在臨床證據支持下,乳房重建已確定不影響疾病的追蹤、局部復發、遠處移轉和長期存活的機率,同時可恢復乳房切除後的缺失及重建自信心,更能配合術後輔助治療,早日回到工作崗位。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

嗜安眠藥成癮 百萬銀髮族增跌倒、骨折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失眠好痛苦!許多人都曾經有過失眠的經驗,一旦睡眠不足,容易影響情緒及生活,還會使做事情效率降低,許多人為了改善失眠問題,選擇自行購買鎮靜安眠藥,然而,若長期使用沒有經過醫師處方的藥物,當心藥物成癮,無法自拔,且容易造成跌倒、骨折的風險。自行買藥、調劑量 起床跌倒風險高73歲的陳奶奶,近一個多月覺得難入睡,半夜常常起來上廁所,早上也特別早醒,若利用白天補眠,晚上就更不用睡了,聽鄰居介紹藥局有賣安眠藥,就去買了幾顆,睡前吃一粒沒有馬上睡著,就又吞了第二粒,導致清晨起床時手腳無力,一下床就摔個四腳朝天,造成髖骨骨折。依據衛生福利部食藥署104年委託研究結果推估,我國269萬65歲以上高齡族群人口中,約有109萬人曾因失眠問題服用鎮靜安眠藥,而非經醫師處方、自行購買與自已加量等不適當用藥,以及服用鎮靜安眠藥(BZDs、Z-drugs)後副作用影響,有較高的跌倒及骨折風險。高齡族群使用安眠藥問題最嚴重另根據我國健保統計資料顯示,102年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盛行率為25至44歲年齡族群的3倍,45至64歲年齡族群的1.5倍,再再顯示我國高齡族群使用鎮靜安眠藥物問題嚴重。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臨床上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簡稱BZD)及Z-drug,常用於安眠、鎮靜及抗焦慮等症狀,副作用包含頭暈、頭痛、嗜睡及反應力下降等,長期使用會產生藥物依賴及成癮之情形。以高齡族群而言,可能引起跌倒或產生骨折等意外,醫師於開立處方箋時要謹慎,民眾服用藥物時更要小心。食藥署呼籲,失眠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原因複雜,若有焦慮或睡眠障礙等問題需服用鎮靜安眠藥,應循專業醫師診治,並依醫囑服用,切勿自行購買藥品,以及增加或減少用藥劑量,且服用藥品後應做適當的休息,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想瘦掌握「減量不減樣」!跟著名醫吃7折飲食

想瘦掌握「減量不減樣」!跟著名醫吃7折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該減肥囉!雖然這幾乎是每個人天天高喊的口號,但實際做到者卻屈指可數;因此「如何瘦」就成了現代人內心疑惑的排行榜冠軍!對此肥胖症專科醫師表示,其實瘦身最重要的是要從「心」出發,改掉舊有飲食習慣、建立一套新的生活品質,掌握「打7折飲食」及「減量不減樣」的2大原則!從「心」出發 打造熱量負平衡狀態肥胖症專科林黑潮醫師說,所謂減肥就是要「少吃多動」,並且努力幫自己打造熱量負平衡的生理狀態,藉由這段過程建立一套嶄新又正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因為人往往在看到體重機掉1~2公斤後,又再度回到減肥前的飲食、運動量;所以若想成為健康的瘦子,首先得對大腦下達指令,從觀念開始改變且持之以恆,最重要的是「什麼都要吃」,刻意挑食減肥絕不是瘦身的第一步,甚至造成越減越胖的反效果。不丟下任何一餐 但要「打7折再吃」 然而控制飲食又是一大學問,一旦吃錯、吃多都會造成身體負擔;他強調,想吃什麼其實都可以吃,但必須要「打7折再吃」並掌握「減量不減樣」的原則。例如想在飯後配上一塊小蛋糕時,無須刻意要求自己忍痛放棄,反而是從正餐下手,只要減少飯菜的量挪出空間讓蛋糕填補,保持7分飽的感覺即可;如此一來,不但能吃到喜愛的甜點也不會讓肥肚調皮地跑出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