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想變身小鮮肉 有氧+肌力訓練效果更佳

想變身小鮮肉 有氧+肌力訓練效果更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的提升,許多人開始培養運動習慣,不僅為了讓體重降到正常範圍,使身體健康不受肥胖威脅,更是希望身形能變得健美好看,然而若只是跑步、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實在無法撤底改善肥肚,若能搭配重量訓練、增加肌肉,才能燃燒更多脂肪。集中同一天運動 健身效果有限許多人希望能夠快速看見運動成效,會在一天內運動多次,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指出,成人一週至少要進行15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如走路、游泳,或75分鐘的強度有氧運動,如跑步、有氧舞蹈等。在此一範圍內,一天運動超過兩次,並不會傷害人體,但必須注意,一週的運動量最好能分散2~3天,若集中在同一天,身體恐會吃不消,健身效果亦不彰。美國醫學專家指出,若一天想運動兩次,可以調配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避免運動過量造成的傷害。健身指南建議,例如,早上進行高強度的肌肉訓練運動,晚上可選擇走路、瑜珈之類較緩和的運動,不適合再長跑。考慮自己的體能 調整運動強度此外,個人體質與其他日常活動所消耗的體能也必須考慮在內。專業運動員的體能較強,每天主要活動便是運動訓練,一天運動次數自然不在話下。但若一般上班族,或從事勞力工作的人,工作之餘體力已所剩無幾,便不建議一天從事兩次以上中高強度運動。適度的運動,除了能夠幫助維持健康,鍛練出好身材外,還帶來許多附加價值,包括增進身體肌肉力量,進而提升個人自我概念、增加自信心,且運動能幫助放鬆心情,減低神經緊張,並增進整體協調,此外,集體運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社交機會,透過運動班、健身房等場所,擴大自己的生活圈,也能開拓人際關係。

研究:年累積百公斤汗水 床鋪成細菌集中營

研究:年累積百公斤汗水 床鋪成細菌集中營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當你上床睡覺,可能不會仔細去想床單的角落和縫隙裡都有些什麼,這大概是一種無知的幸福。但是根據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使用了1.5~20年的羽毛與合成纖維材質的枕頭會含有4~17種不同種類的真菌,而且人類每年在床上會累積約120公斤的汗水,這種水分在高濕度下是一種理想的真菌培養基。因此專家建議,床單最好每2週清洗一次。全世界的科學家正在試圖量化這些不僅在你床上,還活躍在整個居家環境中的各種污染物和過敏原,它們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即使是本身有潔癖的人,也逃脫不了微生物的侵襲。細菌、碎屑陪睡 恐成過敏原隨著時間的推移,真菌、細菌和許多其他碎屑積累的數量會造成驚人的後果。重力會使所有這些碎屑掉到枕頭和床墊,民眾每天會有8個小時吸入這些碎屑。除此之外,研究發現,每6個人中就有1人罹患過敏,而普通人有1/3的人生是在床上度過的,科學家們推測床單可能就是過敏性疾病的痛苦根源,這些過敏原可能導致鼻塞,影響睡眠,引發或加劇過敏,甚至加重氣喘。

晚餐吃少、睡前輕運動 有助提升睡眠品質

晚餐吃少、睡前輕運動 有助提升睡眠品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有人會在睡不著的時候「喝一杯」增加睡意。雖說酒精的確有助眠作用,卻會降低睡眠品質,造成睡眠週期紊亂、淺眠、半夜醒來等情形。睡不好,自然無法消除疲勞,導致早上醒來後睡眼惺忪、昏昏欲睡。睡眠品質低落會讓人一整天活力缺缺,容易疲倦、缺乏專注力,以至於工作效率降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睡前酒」變「睡淺酒」你是不是也常常動不動就喊累、無精打采、頭昏腦脹呢?如果是,你是不是常常喝酒,又或是有喝睡前酒的習慣呢?酒精是否會造成睡眠障礙,必須視個人體質而定,關於這點目前仍眾說紛紜。但基本上,酒精會影響人體的自律神經功能。人體白天是由「交感神經」主導,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而晚上睡覺時則改由「副交感神經」主導,抒解精神緊張,迫使肉體休息。睡前喝酒會使交感神經興奮,降低睡眠品質。消夜改吃輕食除了睡前酒,晚餐吃什麼也會影響睡眠的品質。正如我前面所說的,人體夜間是由副交感神經主導,幫助身體休息,因此,晚餐應盡量吃「低脂」、「易消化」的食物。高脂食物會降低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而高油食物則因不易消化,導致睡覺期間內臟仍繼續活動,尤其像沙朗牛排這類高脂肪肉類,吃下後得花上四小時才能消化完畢,更是不宜出現在晚間的餐桌上。常聽人說:晚餐要吃得清淡健康,吃飽距離睡覺必須間隔兩小時以上。但說得容易做時難,若碰上加班、聚餐等情況,晚餐也會變消夜。建議你可從食物類型下手,晚上多吃黃綠色蔬菜、淺色蔬菜、薯類、海藻類、菇類、豆類、穀物類、水果等食物。而高脂肪肉類、乳製品、蛋類、海鮮類、油脂類、咖啡、酒類則盡量在早上攝取。這麼一來才能吃出均衡,吃出營養。睡前「輕」運動 快快入夢鄉晚上激烈運動會抑制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如果你常在晚上運動,同時又有難以入睡的煩惱,應盡量避免在晚上慢跑,或從事激烈的肌肉訓練。有運動習慣是好事,但晚上激烈運動卻有可能造成睡不著、無法消除疲勞等負面作用。建議各位應減少晚上的運動量,盡量安排早上運動。除此之外,精神上的問題也會導致失眠,心神不寧、憂思煩惱、心事重重會刺激交感神經引發興奮。這時我們就得想點辦法,看看書、聽聽音樂,轉移注意力,阻止大腦繼續鑽牛角尖。很多運動員在賽前因壓力太大而睡不著時,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逃避現實」。既然是因為擔心比賽才睡不著,那就想辦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看看和比賽無關的小說放鬆心情。有時甚至才翻了一頁,就不知不覺地進入夢鄉囉!睡得深沉、睡得香甜能提升睡眠品質。睡得好,隔天自然更有活力,你會發現自己行動變敏捷了、力氣變大了,路也能走得更長遠。活力提升有助消耗卡路里,讓你變成不易胖的瘦子體質!睡眠是左右一整天活力的關鍵。如果你有難以入睡、越睡越累等煩惱,請務必重新檢視自己在飲食、飲酒、運動、精神方面的生活習慣,揪出降低睡眠品質的元兇,立刻進行改善。(本文摘自/下半身,決定你的下半生/平安文化出版)

男扛50公斤重物 誘發主動脈剝離險送命

男扛50公斤重物 誘發主動脈剝離險送命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高血壓已經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但因為平時沒有特別的症狀,所以很容易被民眾忽視,若沒有及時發現且遵從醫囑定時服藥,恐合併主動脈剝離增加死亡風險。近日,在中國一名49歲的中年男子,因為扛50公斤的柴油桶,突發劇烈胸痛,送醫後發現是高血壓引起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據了解,病患已患病3年,但從未服藥控制血壓。高血壓未按時服藥 恐埋下不定時炸彈據了解,當時病患血壓高達200/110毫米汞柱,經血管攝影檢查發現,胸主動脈下段處有一個綠豆大的傷口,整個胸主動脈被撕裂成兩層。當地醫師詢問病史後表示,病患罹患高血壓3年,卻未積極控制血壓,給血管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當地醫師進一步解釋,主動脈剝離經常在病患做出某些動作時,引起腹腔壓力增加而發病,像是搬重物、打球等,甚至打哈欠、咳嗽、用力排便都有可能誘發。除此之外,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等原因,也會造成血管突然收縮,導致血壓的變化較大,誘發主動脈剝離的發生。注意! 7大招輕鬆擁有強心臟預防勝於治療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為了遠離高血壓及其合併症的威脅,國民健康署提出7大招保健原則,讓民眾擁有強心臟。1)飲食三少二多/掌握少油、少糖、少鹽飲食及多蔬多果原則。2)規律運動/每週至少累積運動150分鐘,善用零碎的時間進行身體活動。3)戒菸/吸菸者在戒菸的20分鐘後,血壓會降低,心跳也減慢至正常的頻率,在2週至3個月得到心臟病危險性開始下降,肺功能開始改善,除此,1年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可減少一半,最重要的是,戒菸5年後中風之機率可降低至與不吸菸的人一樣。4)體重控制/適當減重可有效降低血壓。5)節制飲酒/酒精易使血壓不穩,有高血壓的民眾應控制飲酒。6)規律服藥/已有高血壓的患者,務必按時就醫且規律服藥。7)定期量血壓/定期量血壓是及早發現及控制高血壓的基本功。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如果血壓超過140/90 mmHg就應該諮詢醫師。

糖尿病患破百萬人!運動控糖 刻不容緩

糖尿病患破百萬人!運動控糖 刻不容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你知道國內有多少人正飽受糖尿病之苦嗎?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已有超過150萬名糖友正在與病魔對抗,數字相當驚人!而聯合國也預計未來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將突破5億,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對此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醫師許惠恒呼籲,照護病患需要長期的努力與支持且刻不容緩。騎單車改善心肺 降低胰島素濃度有效打擊糖尿病最重要的不外乎飲食、運動及藥物三者並行,而什麼樣的運動最適合糖友選擇?根據研究數據指出,騎單車最能促進肌肉合成、增加氧的攝取量,改善心肺耐力、降低血漿胰島素濃度;由此可見,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使身體有效利用胰島素、有助控制血糖;但是最怕糖友動都不動!然而,國內目前有將近7成糖尿病患者未達到血糖標準;調查顯示,平均有4成5的糖友利用運動控制血糖,百分之5患者卻依舊肥胖、不運動,甚至只有2成保持每周運動5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習慣,可見運動仍是多數病友難以突破控糖的大關。全程328公里 行動呼籲大眾關心有鑑於此,今年世界糖尿病日鼓勵糖尿病患「開始行動、即刻改變」,養成每天運動的好習慣!而今年也由一群熱愛單車運動的糖友自組「希望騎跡」單車隊,從台北一路騎到日月潭,替活動拉開序幕。透過總長328公里的「7」字跨鄉鎮路線,用行動呼籲大眾關心糖尿病照護。而此次的單車活動,除了自組車隊的24位糖友,還加上家屬、醫師、衛教師及營養師總共38人參與,完成全台灣最大7字路線;不只靠行動力、意志力呼籲病患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百分之7下,也從中接受體力及血糖變化的挑戰。 

7旬糖尿病阿公領單車隊 挑戰4天環半島!

7旬糖尿病阿公領單車隊 挑戰4天環半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隨著電影「破風」再度掀起國內單車熱,不過這回騎腳踏車「遊台灣」的竟然不是年輕人,而是由這位70歲老伯伯與一群糖尿病患者挑戰!繼今年8月完成環島旅程後,他們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只花4天時間就從台北騎到日月潭,用行動譜出一段糖尿病患者永不放棄的動人情歌!從過去電影「練習曲」到今年火熱的「破風」,已經成功利用單車擄獲國人心房,騎腳踏車幾乎是台灣人休閒活動的首選;而單車環島的人數也可為年年大增!不過提到熱血的環島活動,多數人都會覺得只有年輕人可以完成,特別是有疾病纏身者更是完全無法聯想!但為呼應今年世界糖尿病日,這名70歲的黃連文先生,決定與糖友共組單車隊,要讓世界見證他們不畏懼病魔的精神!一周騎車4~5天 糖化血色素快速降13年前黃連文伯伯的身體開始出現變化,原本身材中等的他突然消瘦、怎麼吃都吃不胖;某日與朋友聚會時,旁人提醒自己有些問題才決定求診。不料就被醫師診斷罹患糖尿病;但黃伯伯卻毫不膽怯疾病來臨,跟著醫師建議,掌握定期運動、飲食均衡、藥物控制等3原則來改變命運,並堅持「要活就要動」的道理!因此他決定加入年輕人的單車隊,剛開始練習時還會常常摔倒、受傷,但由於個性好強、不想認輸,在每次騎乘中都認真的與隊友「比拼」並養成一周4~5天騎車的習慣。自此,黃伯伯的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得相當好,不只快速下降還維持在6.1的數字,包括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體重等全部都降到健康標準,可說是糖友間的最佳典範。為活動訓練 一天騎乘140公里而經過一年的單車訓練,黃伯伯也與隊友完成環島計畫;雖然過程中遇到許多干擾,但不管是體力負荷、下大雨、艷陽都減不掉他的熱情。這次為了世界糖尿病日的活動,更是加緊鍛練,竟然一天從桃園騎到竹南來回140公里,大勝電影「破風」彭于晏訓練期間的每日120公里!對此,台大糖尿病衛教師王秋香說,其實對糖尿病患而言,長途騎乘單車運動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因為體力、情緒壓力和環境險峻都很容易導致血糖水平下降,只要稍微不注意就可能發生低血糖而陷入昏迷、有生命危險。所以車隊糖友必須要每小時測量血糖,調整飲食與藥物分量,才能平安完成;他們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百公斤男險得慢性病 靠搖滾健走甩50kg

百公斤男險得慢性病 靠搖滾健走甩50kg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雖然小時候白白胖胖的身材,總會引來旁人稱讚可愛、討喜和福氣,但若長大後依舊肥翻天,可要小心新陳代謝出問題!一名24歲男子幾乎從小胖到大,再加上愛吃鹽酥雞、滷味,竟讓他在大學時體重直飆126公斤,直到某日突然鼻血流不停、甚至擤出血塊;求診後醫師告知是「病態性肥胖」,才讓他決心邁向減重人生。狂流30分鐘鼻血 確診「病態性肥胖」其實肥胖不只影響外觀,還可能導致慢性病上身!這名男子從小就肥嘟嘟,在朋友口中是個大胖子,原本對外表不在意的他根本沒想過要減肥;直到2年前突然連續流鼻血、冒血塊,甚至某次持續流30分鐘沒停止,擔心造成疾病才讓他決定甩掉肥肉。經過2年的時間,男子跟著減肥專科醫師控制飲食、定時運動,到現在已經成功從原本126降到75 公斤,狠狠甩掉50公斤,而身體也逐漸恢復健康狀態;他說現在要以65~70公斤為目標,還會繼續減下去!易囤積脂肪3處:腰部、屁股、大腿而讓男子成功瘦下來的幕後推手,就是自創減肥運動的專科醫師林黑潮,他解釋,其實健康的瘦身方法應該是透過「人性減肥」,必須讓自己感覺不委屈、不勉強而且可以承擔,才能快樂、有效的甩油!醫師表示,過去因為胖達96公斤,加上得到一張「滿江紅」的體檢報告,讓他開始思考什麼方法能使人輕鬆又快樂的減重;於是聯想到人最容易囤積脂肪的地方就是屁股、腰部及大腿,而「走路」又是每個人最常做的事情。因此發明了一招「搖滾健走」,帶著家人、朋友及這位男子,每天「走」上10至15分鐘,現他在已經減下27公斤。醫師自創「搖滾健走」 每天持續15分鐘所謂「搖滾健走」,是利用誇大的走路方式,加上手肘大幅擺動、大腿往內側交叉抬腿,讓腰部、大腿同時扭轉;每天堅持1分鐘120步、持續10~15分鐘效果最好。醫師強調,若感覺有些喘、勉強時,不宜直接停下應多堅持1分鐘再慢慢減緩;且想到就要動,儘管是3~5分鐘都有幫助。

乾癬不只「皮在癢」 心血管疾病風險高3成

乾癬不只「皮在癢」 心血管疾病風險高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時序進入秋冬,不只為慢性病好發期,更是乾癬症的復發季節!根據調查顯示,我國乾癬患者約有11萬人,雖已不是小數目但對其認識的人卻是少之又少。皮膚科醫師表示,其實乾癬不會傳染,但卻是全身性復發疾病,甚至還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實在不容小覷。恐合併關節炎、代謝症候群許多人認為乾癬是一種傳染疾病,看到患者時總會投以恐懼眼光,深怕與其接觸就會感染;事實上,乾癬是一種內在基因加上外在刺激誘發的疾病,並不會傳染給他人。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蔡呈芳說,乾癬除了明顯的外在皮膚症狀外,還有可能合併關節炎,比一般人更易出現代謝症候群等問題。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乾癬患者罹患心臟病風險是他人的2.1倍、心肌梗塞更多出3倍!由次可見,乾癬不單只有外在皮膚搔癢、脫屑,連內在代謝、免疫系統都會受到影響。不只如此,乾癬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比正常人多1.5倍,儘管痊癒後,心靈還是無法完全接受,內在封閉加上旁人眼光,往往使患者痛不欲生!3成患者因壓力大、菸酒 增加誘發因子蔡醫師指出,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較多、身體變化大,因此有先天基因者往往在15歲就會出現乾癬症狀;相較之下,男性初期反應並不明顯,一般是到25~30歲這段期間,才會露出跡象。但若因為外在誘發,包括壓力大、有菸酒習慣、藥物及外傷,復發機率卻比女性整整多出3成。此外醫師還說,國內有3成以上患者雖然沒有遺傳基因,但卻因為外在環境誘發導致乾癬;因此預防絕對勝於治療,應避免高糖、高油及高鹽飲食,拒絕菸酒、排解壓力,保持運動習慣、提早且定期篩檢都是預防的一大步。 

旅行後!閉上眼才能看見的12份禮物

旅行後!閉上眼才能看見的12份禮物

1)洞察/旅人心中都有個黑洞,接觸陌生世界會讓陌生的光進到洞裡,清楚看見洞裡模樣。2)自我覺察/我覺得沮喪、我覺得寂寞、我覺得痛苦、我覺得緊張、我覺得焦慮、我覺得憤怒。旅行時,心靈上的感覺與情緒會特別敏銳,甚至會觸及內心深層的恐懼。3)自我接納/一般人很難把看不見的東西收進口袋。唯有發現,才能接納。發現自己會沮喪、寂寞、痛苦、焦慮,把這些情緒整理完後才能接納,否則負面情緒經常會灑落滿地。4)自我實現/旅行並不代表實現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一小部分。倘若能把這一小部分與其他生命中的小部分順利拼湊,人生會更完整,並能實現自我。5)啟發/在路上,世界是一面鏡子。當你遇見一個對生命充滿熱情的老人,你要反問自己:有年輕人的熱情嗎?當你看見一個窮人滿臉微笑,你要反問自己:貧窮真的有那麼可怕嗎?當你被小偷拿走錢財,你要反問自己:生命中什麼東西最值錢?6)問題解決/旅行可以是逃避,旅人不必被逃避的思緒所困住。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但逃完後還是要解決問題;就像古人使用三十六計,是為了準備打贏下一場仗。旅行是一種深呼吸的預備過程,把信心預備好方能面對問題,接著解決問題。7)學習社交技能/旅行時要認識陌生人,不能只依賴嘴巴裡的語言。一個眼神、握手、擁抱、微笑,都可以當成是送給陌生人的禮物。善用全身的五感社交技能,全世界都有家人。8)認知上的改變/上路後,當你遇見不要命的年輕人、不服輸的老人、行動不方便的人、不怕貧窮的平凡人、不怕死的病人,你會開始發現「改變」並不難,難的是打破過往的認知。9)情緒上的改變/航行在海面上的船隻,能感受真實的海洋情緒;行走在路上的旅人,能貼近真實的內在情緒。因為貼近,然後傾聽,接著包容,再來接納,最後才能「以不變應萬變」。10)行為上的改變/改變完內在世界後,更重要的是外在世界的改變。 從原本懼怕陌生人,回家後要伸出接納的手;原本疏離的朋友,回家後主動打電話給對方;原本敬畏父母,回家後要寫封信給他們。行為上的實際改變,生命上能獲取實質的養分。11)參與/人會慢慢獨立,但也逐漸冷漠,進而造成疏離。真正的愛應該是參與;參與家鄉土地的一切。旅行歸來後,壞的事,讓我們加入改變的隊列;好的事,讓我們加入認同的行列。12)復原/生活久了難免會跌倒與傷害,但不要緊,旅行是一種療癒。生活在他方,有時能讓人沉澱、放鬆、靜止、歸零,讓原本傷痕累累的靈魂,慢慢復原。(本文摘自/給回來的旅行者/天下雜誌出版)

【再進化】水無痕玻尿酸 全凝膠撫細紋

【再進化】水無痕玻尿酸 全凝膠撫細紋

(撰文/Megan Chen) (諮詢/美麗境界診所朱家緯醫師)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朱家緯醫師)   (為了讓自己維持年輕肌膚,尋求醫美的途徑來對抗老化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隨著年齡漸漸增長,細紋、淚溝、黑眼圈、蘋果肌凹陷漸漸出現了嗎?女人為了讓自己維持年輕肌膚,尋求醫美的途徑來對抗老化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其中,玻尿酸的廣泛運用更是國內外知名人士的愛用首選,朱家緯醫師說,因為玻尿酸等注射填充物立即看見施打效果,所以成為許多愛美人士的第一選擇。 隨著年齡不同 需求部位也大不同   (玻尿酸的使用從20到60歲都有,不同年齡層,處理的症狀皆不相同) 臨床上玻尿酸的使用從20到60歲都有,年輕女孩多半是使用「玻尿酸填充」,針對原本臉部輪廓不理想的問題來改善;輕齡到熟齡女則是以「填補」方式處理細紋、皺紋及臉部因膠原流失而造成凹陷的問題。朱醫師舉例,像20多歲的人,可能會因為鼻型塌、下巴短,而利用玻尿酸填充山根或是下巴,讓自己五官看起來比例立體;而30~40歲的人,因為慢慢步入老化,可能會出現淚溝或蘋果肌凹陷,也可透過玻尿酸來填補;至於50~60歲的人,這些熟齡愛美人士,因為肌膚開始明顯老化,大小紋路也漸漸出現,諸如木偶紋、法令紋、抬頭紋等等,透過玻尿酸的填充拉提一樣能改善。 玻尿酸劑型多 如何選擇適當玻尿酸療程?   (傳統的玻尿酸大致上可以分為小分子、中分子以及大分子玻尿酸或是凝膠式玻尿酸) 事實上,玻尿酸一直是醫學界不可或缺的工具,舉凡婦產科、皮膚科、骨科等領域,都少不了玻尿酸的運用,更因為科技的進步,玻尿酸的劑型與用途也越來越多元。朱醫師就說,傳統的玻尿酸大致上可以分為小分子、中分子以及大分子玻尿酸或是凝膠式,依填補部位選擇不同劑型的玻尿酸,但若注射深度過於淺表,臨床上可能出現填補後肌膚凹凸不平、產生團塊等問題,看起來不太自然。 端賴於科技的進步,市面上出現了一種「遮瑕型水無痕玻尿酸」,朱醫師說明,水無痕玻尿酸是全凝膠的材質,相較於過去顆粒劑型的玻尿酸,其與肌膚相容性更高,也較能均勻貼近皮膚真皮層,再加上它的內聚性強與皮膚貼合,能較均勻的分佈,填補後也較不會出現淺層注射凹凸不平或是團塊的問題,水無痕玻尿酸的主要訴求是能對於淺表的細紋有填補的效果,提供給追求愛美女性另一項選擇。 施打玻尿酸療程也能同時進行其他微整項目?   (施打玻尿酸後,接著進行雷射光療或果酸煥膚,除了注重術後保濕,最重要的還是要詢問你的醫師) 許多愛美人士都有相同疑問,在接受玻尿酸療程後能否一併進行其他項目?「是可以一併配合,在接受玻尿酸療程後,也可以進行其他療程!只要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在安全無虞的條件下是可以進行的!」朱醫師說,有些人除了臉部有細紋外,也常伴隨著膚色不均、毛孔粗大等問題,這時可以在施打玻尿酸後,接著進行雷射光療或果酸煥膚,除了注重術後保濕,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先詢問你的醫師,確保自身體質與肌膚的條件是否合適。 玻尿酸療程後 不可不知3秘訣 玻尿酸療程術後的護理往往是維持效果好壞的重要關鍵。朱醫師分享,若是在施打玻尿酸過後,必須要求民眾做這三件事情: 1) 加強保濕:玻尿酸療程注射後,回家要加強保濕,增加肌膚的保水性。 2) 避免按壓:以傳統玻尿酸的顆粒型分子來看,假使施打完後,回家刻意按摩,有可能會導致填補的部位移位,所以一般打完玻尿酸後,建議不需過度按壓肌膚;不過,水無痕玻尿酸就比較沒有這個困擾,因為它強調內聚力與皮膚的結合度,所以較不容易出現移位的問題,但為了保持施打的效果,建議不需要刻意按摩。 3) 勿泡澡或泡溫泉:不管是哪種療程,都建議術後3天內不宜泡澡或泡溫泉,因為即使是小傷口,一但暴露在潮濕的環境下,發生感染的機會比較高。 3種人 不適合打玻尿酸 雖然玻尿酸用途廣泛,但還是有些人不適合施打,朱醫師說,假使你本身對玻尿酸過敏、施打部位做過永久性的填充物,或者術後自我照護能力不好,這三種人都不建議施打,當然每個人的需求狀況不同,建議施打前一定要與你的醫師做充分的討論。 最後,朱醫師提醒,目前坊間做玻尿酸施打的醫療院所相當多,品質也良莠不齊,所以叮嚀消費者在準備施打前,可要先睜大眼睛,選擇有經驗、有專業執照的醫師,在追求美麗的首選要件來說,價格不應該是第一考量,醫療院所使用的玻尿酸是否符合衛福部規定才是重點,療程前做好功課準沒錯! (朱醫師提醒,消費者在準備施打玻尿酸前,要先睜大眼睛,選擇有經驗、有專業執照的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