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女性殺手子宮頸癌 4大預防重點必知

女性殺手子宮頸癌 4大預防重點必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子宮頸癌為婦女常見的癌症之一,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七位。絕大部分子宮頸癌患者,都是經由性行為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一般人感染後多會自行痊癒,僅有少部分因持續感染,日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因此醫師建議性行為時應正確使用保險套,也應每年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利預防。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謝湘宜醫師說,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主要為有性經驗的婦女,尤其早婚、生育子女多、性伴侶較多應特別注意,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而在預防上則要注意以下4點:1)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2)減少性伴侶人數3)安全性行為如使用保險套4)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即可降低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危險篩檢降低6至9成死亡率事實上,子宮頸癌是可以透過篩檢加以預防的癌症。研究都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60~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30歲以上婦女若能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不但可以預防子宮頸癌,如果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給予治療,更可以阻斷後續發展為侵襲癌,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HPV潛伏期長   無性生活、停經仍須抹片常有婦女朋友詢問,長期沒有性生活或已經停經的人也要作抹片檢查嗎?謝湘宜醫師解釋,因為一旦感染HPV後,可能潛伏長達十到二十年,甚至更久才進展成為子宮頸癌,因此即使長期沒有性生活或是已經停經,仍要定期作抹片檢查才能確保健康無虞。而目前政府有補助30歲以上婦女,免費一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建議符合篩檢資格之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檢

透析病患居高不下 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負擔

透析病患居高不下 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在臺灣,腎炎、腎病症候群及糖尿病腎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由於台灣高血壓患者以及糖尿病患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外加各種用藥偏方,地下賣藥電台,造成腎臟負擔,讓我國洗腎患者年年增加,至民國101年止共有6萬多名末期腎衰竭病患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其發生率及盛行率仍為世界第一名。腎臟病預防 從飲食、生活習慣開始當腎臟功能衰退90%以上,以致於無法有效排除廢物時,就會造成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失調,即為末期腎臟病,又稱為尿毒症。容易引起慢性腎臟病的原因包含,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絲球腎炎、腎結石、泌尿道重複感染或阻塞、長期濫用藥物、家族遺傳等。預防腎臟病的方式其實不難,只要飲食上注意少鹽、少油、少糖、多纖維、多蔬果及多喝水,日常生活也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還要記得多運動,如此就能避免腎臟病的發生。選對蛋白質來源 降低含氮廢物產生為此,豐原醫院舉辦腎臟病友會,教導腎臟病病友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臟負擔;營養師賴侑伶表示,腎臟病友應該適量攝取蛋白質,每公斤體重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0.6~0.8公克,並降低含氮廢物的產生,減少腎臟的負擔。她進一步指出,蛋白質食物可分為高生理價蛋白和低生理價蛋白,高生理價蛋白質含有完整的必需胺基酸,指的是無法由人體製造合成,必須藉由食物去攝取,腎臟病友日常飲食中的蛋白質必須有1/2~2/3以上是來自高生理價蛋白質,如蛋、黃豆製品及魚、雞、豬、牛肉等。而低生理價蛋白質多為非必需胺基酸,如麵筋、麵腸,以及核果類像是瓜子、核桃、花生、腰果、杏仁等,還有綠豆、紅豆。賴侑伶營養師強調,在限制蛋白質攝食下,可由低氮澱粉取代低生理價的蛋白質,如澄粉、太白粉、玉米粉、藕粉、涼粉、 粉皮、冬粉、西谷米、粉圓等。

8旬翁骨折怕手術 脊椎灌漿解困

8旬翁骨折怕手術 脊椎灌漿解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一名88歲的羅姓老翁,本身有心臟方面疾病,因為在家裡跌倒造成腰部疼痛,一開始只自行貼膏藥,沒想到情況越來越嚴重,痛了兩個星期,最後連翻身都沒辦法,家人送至急診,檢查後確定是第一腰椎骨折。安排進行脊椎灌漿手術,術後復原良好。童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周啟文醫師表示,椎體骨折雖不會立即致命,但其劇烈疼痛常使得患者只能臥床,但長期臥床可能造成褥瘡、肺炎等併發症的發生,所以最好接受積極的治療。而對於年紀比較大的患者,因為伴隨著骨質疏鬆問題,使用傳統的脊椎鋼釘固定術,因傷口大,術後恐伴隨併發症的出現。 而脊椎灌漿成型手術時,是用特製針扎入骨折處,再灌入骨水泥,以微創方式進行手術,傷口較小,使用骨水泥來支撐受損脆弱的脊椎,減少術後疼痛,對於老人家或有心臟方面疾病的患者可考慮。 50歲後搶救骨本  可補充鈣+磷周啟文醫師呼籲,椎體骨折是骨質疏鬆症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所以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所以要特別注意防止跌倒發生,以及補充足夠鈣質。而且不論男女只要超過40歲,骨本就會逐年流失;但若已有骨質疏鬆症,只能藉由均衡飲食、多補充富含鈣食物、養成規律運動,來減緩骨質繼續流失。因此建議,51歲以上每個人鈣質攝取量,每天應攝取1000毫克鈣質、800毫克磷;另外為了讓鈣質能夠被吸收,還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所以需要適度的曬太陽或補充維生素D。

感冒糖漿「乎乾啦」!小心頭痛先上門

感冒糖漿「乎乾啦」!小心頭痛先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常見許多老年人把感冒糖漿「一口乾完」;但當心服用過量,恐造成頭痛、心律不整及上癮等後遺症。據調查指出,一般民眾罹患感冒時,常有自行購買「綜合感冒藥」服用的習慣,但有將近一成的民眾對「感冒藥」存有錯誤認知,認為要讓感冒快一點好,藥就要吃得多,尤其是口服感冒糖漿,常整瓶「乎乾啦」,殊不知如此反而會造成其他身體不適應的問題。南投縣衛生局指出,感冒糖漿屬於綜合感冒藥,內含乙醯氨酚、抗組織胺、甲基麻黃素、咖啡因、及鎮咳去痰劑等成分,食用如果超過建議量除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成癮。別過量!1瓶感冒糖漿=約2顆普拿疼舉例來說,一口氣喝下60c.c瓶裝的感冒糖漿,相當於同時吃了1.8顆普拿疼、3顆抗組織胺、1.2顆的甲基麻黃素及1.8顆的鎮咳去痰劑,所以超量服用感冒糖漿,不但沒有好快一點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頭疼的問題,長期服用更容易成癮,因此民眾服用前請務必仔細閱讀包裝上的警語及注意事項,以確保正確服用方式。而為了提升國人正確用藥觀念,衛生局再次呼籲,綜合感冒藥只能緩解感冒症狀,感冒時,除了多休息、多補充水分及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依照醫師、藥師的指示服用藥品。若要服用感冒糖漿,一定要經藥師指示後使用,如果3天內症狀沒有改善,應立刻尋求醫師的診治。

抽菸、嚼檳榔易致口腔癌 9成患者為男性

抽菸、嚼檳榔易致口腔癌 9成患者為男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自民國92年起口腔癌即位居男性死亡率第4名,死亡年齡相較其他癌症,提早了10年,死亡人數還在上升,目前每年有超過2700位國人死於口腔癌,其中逾9成是男性;國民健康署101年癌症登記資料亦顯示,每年有逾6000位男性國人罹患口腔癌。醫師觸診 敏感度可達8成抽菸與嚼食檳榔是罹患口腔癌的2大危險因子,我國因氣候及各種因素,與東南亞國家及太平洋島國都有種植、嚼食檳榔之問題;為使國人遠離口腔癌危害,國健署自88年起針對18歲以上有嚼檳榔及吸菸者提供口腔癌篩檢服務,鑒於30歲以上篩檢陽性率高於未滿30歲3倍,於99年起擴大辦理篩檢時,將篩檢年齡調整至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服務。國健署邱淑媞署長表示,透過醫師進行全口腔黏膜的診視及觸診,此種目視檢查敏感度達8成、特異度更高達9成以上,能早期找到有癌前病變及癌症病人,並且透過有系統的轉介,協助病人能進行早期治療,降低疾病的威脅。增加檳榔致癌常識 建構無檳支持環境每年臺灣藉由篩檢可發現5000名以上癌前病變及癌症個案,為防制民眾嚼檳及鼓勵戒檳,國健署透過各式衛教宣導,增加民眾對檳榔致癌之認知,並在各場域,包括軍隊、社區、學校和職場等場域建構無檳支持環境。同時透過醫院診所、社區、職場等提供嚼檳榔者戒檳服務,由受過訓練的衛教人員在民眾戒檳過程提供支持與關心;另外,國健署積極動防治工作,包括協助環保署針對亂吐檳榔汁者提供戒檳衛教,103年約計2000人接受衛生教育;並提供了農委會在檳榔廢園轉作上之相關經費,預計3年可減少4800公頃;與教育部合作上積極推動無檳校園,103年就有150所學校加入計畫。邱淑媞署表示,因為大家的努力,成效已具體可看見,全國18歲以上男性嚼檳已自96年17.2%下降至103年的9.7%,下降幅度達44%,這樣的成功經驗,可成為國際上推動口腔癌防治之參考。

免驚!早期乳癌治癒率高 5年存活率逾9成

免驚!早期乳癌治癒率高 5年存活率逾9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乳癌乃女性頭號公敵,不僅是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而且發生率還逐年上升!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資料,乳癌不但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癌症, 103年更有2,071人死於乳癌,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位,平均每天有5名婦女因而喪命。但醫師也說,癌症雖然令人聞之色變,但早期乳癌一旦發現,經過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超過9成。乳癌不上身!定期篩檢是保命符據統計,103年有80萬名婦女接受篩檢,發現將近4千名無症狀的乳癌患者,相當於每175名接受篩檢的婦女,就有1人罹患乳癌卻不自知。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黃鈺棻醫師表示,早期乳癌大多沒症狀,要把潛在病灶揪出來,唯一的方法就是篩檢,經過許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乳房X光攝影」是可以有效降低乳癌死亡率的篩檢工具,藉由偵測出鈣化點或者是微小腫瘤,來發現無症狀的早期乳癌。「自摸」不建議   無法降低乳癌死亡率常有婦女反應接受乳房攝影過程造成疼痛感,是否自我檢查即可?黃鈺棻醫師說明,事實上,各國專家,已不再建議教導婦女做乳房自我檢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我檢查無法降低乳癌死亡率。許多追蹤數年的大型臨床研究,發現乳房自我檢查不但無法降低乳癌死亡率,反而會提高偽陽性的機率(良性腫瘤)。雖然「很痛」是許多女性對乳房攝影的印象,但在做檢查時必須將乳房夾緊,減少乳房組織重疊,以取得清楚的影響,因此建議女性在月經結束的1~2週內做檢查,以避免月經來潮之前乳房腫脹更易造成不適。醫師也提醒,不論如何,唯有定期接受篩檢,才有機會在腫瘤還沒橫行霸道之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若是摸到乳房不明腫塊,不論有無疼痛的症狀,仍建議應及早就醫。

加工肉品恐致癌 國健署:改吃魚、瘦鷄肉

加工肉品恐致癌 國健署:改吃魚、瘦鷄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而紅肉則被列為2A級致癌物。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提醒,國人真的是無肉不歡,肉食族很多!這樣的現象值得大家重視,因為加工肉品與紅肉攝取量過高,除了是被證實與癌症有密切關係,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疾病。呼籲國人應該趕快去做免費的腸癌篩檢保住健康,同時應儘量少吃加工肉品、燒烤紅肉,以魚肉、瘦鷄肉等白肉來取代。改變飲食習慣  蔬菜、魚肉、瘦鷄肉來取代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研究團隊顯示:以煙燻、鹽漬、加入防腐劑或化學物質處理過的加工肉品,如熱狗、火腿、香腸、牛肉乾與罐頭肉品等,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了為肉品添色或延長保存期限的化學物質,恐導致產生致癌物質。紅肉經燻烤或高溫烹調,也易產生有害物質,不宜過量。邱淑媞署長呼籲,遠離加工肉品及少吃紅肉,以魚肉、瘦鷄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多吃蔬果,並以烹煮方式以汆燙取代高溫油炸、燒烤等方式。符合條件者快接受篩檢  勿觀望! 大腸癌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首位多年,國健署已依據歐美先進國家醫學實證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為了自己健康,請符合篩檢條件者,勿再猶豫,與縣市政府衛生單位及各地區醫療院所洽詢國健署所補助之大腸癌篩檢,積極接受篩檢,才能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便祕、腹瀉輪番來 大腸癌4症狀不可不知

便祕、腹瀉輪番來 大腸癌4症狀不可不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飲食西化加上人口老化,使得大腸癌是爬升速度飛快的癌症之一,不但在十大癌症中盤據第三名,發生人數更是高居冠軍,約每42分鐘就有一個人罹患大腸癌,並且有年輕化趨勢。演藝圈傳出罹患大腸癌更是時有所聞,像是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雖然不到三十歲,也因血便意外發現罹患直腸癌第一期。因此一但有出現下面4大常見症狀,可別輕忽,以致延誤了早期診斷及治療的時機。8成腸癌由瘜肉病變   症狀多樣須留意從統計數據看來,因大腸癌導致的死亡人數驚人,但它算是相對溫和的癌症之一。超過80%的大腸癌來自良性瘜肉病變,而且需要約5~10年才會癌變。因此任何人有下面這些症狀,就應懷疑有了腸胃道的病灶,該找醫生檢查。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張勝捷醫師說,大腸癌的表現症狀非常多樣,統計上比較常見的包括:1)排便異常/排便習慣改變,如原先排便習慣良好卻開始發生慢性腹瀉,便秘;甚至是雖然有便意,明明肛門卡著東西,卻又解不出來。2)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有時候是因為腫瘤引起腸道狹窄。3)便血或糞便帶血/雖然有血便是大腸癌的警示症狀之一,不過以腸胃潰瘍、痔瘡、肛裂等良性的病灶居多,但出血畢竟是一項警訊,表示腸道健康出現問題,還是必須尋求醫師診斷確認。4)其他/慢性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等。有症狀大多晚期  定期篩檢保命之道而一旦出現症狀,大多已經是治療效果較差的第3期或第4期,對於如此無聲又無息的癌症,與其不知不覺任其蠶食鯨吞,倒不如主動出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張勝捷醫師也提醒,目前衛福部補助50歲以上、未滿75歲的民眾,可每2年1次免費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於早期篩檢大腸癌的潛在族群。檢驗結果若為陽性,建議及早到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此外,如果有家族史者,建議應每1至2年作大腸鏡檢查,才是大腸癌防治的根本之道。

乳癌術後淋巴水腫 核心運動助改善

乳癌術後淋巴水腫 核心運動助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乳癌雖發生率高,但現有治療方式已可有效控制,然而術後復健、心理困擾往往被忽略,超過5成病友曾經發生患臂不適,但僅約4成以上病友規律復健。據統計,每5至6名病友就有1人發生淋巴水腫併發症,如手臂關節活動受限、手臂腫脹不適等情況,甚至無法穿衣、執行日常活動。物理治療師建議,可透過「核心穩定運動」,搭配芳療輔助,提升肌耐力助乳癌病友身心放鬆,重拾生活品質!淋巴水腫造成手臂不適  降低規律復健意願衛福部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趙祖怡醫師表示,乳癌雖發生率高,但現有治療方式已可有效控制,然而術後復健、心理困擾往往被忽略,超過5成病友曾經發生患臂不適,但僅約4成以上病友規律復健。搭配芳香療法 助病友身、心靈放鬆 而透過核心穩定運動後,可協助促進淋巴回流、改善淋巴水腫。復健醫學部林育如醫師表示,核心穩定運動在於訓練核心肌群,增加脊椎穩定度,所謂「核心」是指上由橫膈膜、後至脊椎多裂肌、前為腹橫肌與下到骨盆底的肌群範圍,主要藉呼吸、核心肌群收縮訓練,搭配上肢與下肢動作穩固深層脊椎,增加動作控制與活動的表現。物理治療師陳珮琪也說明,核心肌肉穩定運動功效在於增加肌力與柔軟度、關節活動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淋巴回流,提升術後整體療效。此外,趙祖怡醫師表示,乳癌病友術後遭受身體外表重大改變,難免引發情緒問題。據研究指出,4成癌友深受憂鬱、焦慮所苦,亦推薦使用輔助療法來減輕心理焦慮與不安,例如可使用芳香療法藉由精油的氣味、功效,透過肌膚接觸、互動,協助病友放鬆肌肉、情緒,重回健康心靈。

他嘴破以為火氣大 檢查竟是口腔癌

他嘴破以為火氣大 檢查竟是口腔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年過四十的陳先生,從事勞動工作,多年來菸、酒、檳榔不離口。前陣子發現口腔潰瘍,以為是工作忙碌、火氣大,自己到藥局買口內膏擦,但是等了許久,嘴破卻遲遲沒有癒合跡象,在家人的勸說下他到醫院檢查,這才發現原來是口腔癌作祟。紅唇族年輕化  口腔癌找上青壯年男性衛福部統計數據,國內每年約有5,400名口腔癌新發生個案,更有2,300人因而死亡,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吳長原醫師指出,隨著嚼食檳榔者愈趨年輕化,發生口腔癌的年齡也有往下修的跡象,如今已經成為我國25至44歲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3大關鍵危險因子:菸、酒、檳榔而國內外許多大型研究都證實,和口腔癌及其癌前病變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喝酒、飲食、嚼檳榔、紫外線、病毒等。其中以抽菸、嚼食檳榔及喝酒最為關鍵。7個生活好習慣  遠離口腔癌威脅一般來說,有習慣使用菸、酒和檳榔者如果出現下列症狀,應赴醫院接受檢查,包括:口腔潰瘍超過二星期,遲遲無法癒合,內部有腫塊或頸部有腫塊,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不明原因出血、伴隨疼痛或麻木感,咀嚼、吞嚥困難,牙關緊閉、無法張開嘴巴等。吳長原醫師也說,若已出現口腔白斑、紅斑、扁平苔蘚化、疣狀增生、黏膜下纖維化等症狀,則極可能為口腔癌癌前病變,應儘速就醫確認。由於口腔黏膜篩檢可提早發現口腔癌,有效降低死亡率。他也提醒民眾應把握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而平日為了防治口腔癌建議生活如下:1)保持口腔衛生。2)戒除不良習慣:檳榔、煙、酒。3)避免食用過度加工食品或醃漬品。4)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蔬果。5)避免食用過燙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6)使用合適假牙,避免長期刺激磨擦。7)對於有口腔癌前病變者應儘早處置或定期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