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色斑塊塊手洗不乾淨? 黑色棘皮症作祟

色斑塊塊手洗不乾淨? 黑色棘皮症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敏今年16歲,因為雙手背側越來越暗沉,朋友老是嘲笑她不洗手,兩年來遊走於台北市各大醫美診所,有的診所跟她說是黑斑,有的則說是慢性濕疹引起的色素沉澱,打了十幾次的雷射情況都沒好轉。仔細檢查發現小敏的雙手背側有花花的咖啡色斑塊,從指掌交界處一直延伸到手腕。手腕的屈側更是明顯,有界限清楚的咖啡色斑,摸起來相當粗糙其實是因為角質大量增生產生天鵝絨般的突起。在手肘也有發現類似變化,只是較不明顯。黑色棘皮症好發於 糖尿病或肥胖患者身上典型的黑色棘皮症(瘤)是一種好發在皮膚皺褶處,如後頸、腋下、胯下及大腿內側,出現多處對稱性,界線分明的深色角質增厚斑塊,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會發現大量增厚的角質像是天鵝絨樣皺褶的皮膚。此症狀好發於糖尿病或肥胖患者身上,可細分成七個類型,分別是良性型、惡性型(伴隨其他器官惡性腫瘤)、肥胖型、症候群型、遺傳型、藥物引起型、混和型及肢端型。其中肢端型黑色棘皮症比較罕見,跟其他型不同的是它發生在手背、腳背、指(趾)背、手腕、手肘或膝蓋,病人多半是膚色較深的健康年輕人。過去認為肢端型黑色棘皮症是偶發的,不需要特別去檢查是否患有其他器官惡性腫瘤,但近年來已發現有合併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的個案報導。治療方式有限 建議透過醫師諮詢劉權毅醫師說,肢端性黑色棘皮症通常靠典型臨床表現就能診斷,不明顯時可以搭配病理切片檢查。治療黑色棘皮症首要先找出是否有相關的健康問題,譬如若有肥胖症要減重,有糖尿病需血糖控制、有臟器惡性腫瘤者先治療。肢端性黑色棘皮症因為明顯外露衣服蓋不住,有美觀的問題,可惜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可以嘗試口服A酸、維他命D衍生物Calcipotril、尿素、二氧化碳磨皮雷射、長脈衝亞歷山大雷射等治療方式。 

非老化!長輩愛碎念 恐是憂鬱症造成

非老化!長輩愛碎念 恐是憂鬱症造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全台60歲以上人口已達445萬,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憂鬱症在2030年將成為疾病負擔的第一位,老年人口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約佔7%,以此推估,台灣約有31萬老年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但就診率卻相當低,因此董氏基金會推廣老年憂鬱防治,發表台灣首部老年憂鬱防治短片,提醒民眾關懷身邊長者,別輕忽老年憂鬱症!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在2010年的調查中發現,平均每10位成年人就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所有年齡層中,罹患憂鬱症比例最高者為老年人,且65歲以上人口自殺率居高不下,這是人口老化問題中一大隱憂。老年憂鬱易隱藏 碎念、身體不適為警訊精神科醫師陳永興說明,老年憂鬱症是漸進式的,通常以身體不適、不安、失眠或易早起,且覺得一天漫長、持續碎念、出現自殺想法顯現,但老年憂鬱症患者的外顯憂鬱情緒不常見,多數人會以為是一般老化現象,其中又以男性長輩的就診率更低,因為其常用掩飾的方法忽略。陳永興強調,憂鬱症只要提早發現,是可以治療且恢復角色功能的疾病。老年人往往對看精神科有所抗拒,他建議,照顧者可以就老年人表示的身體病痛引導他們就診,就能做到初步診斷。他也提醒家人多陪伴及觀察身邊長者,避免他們產生不受重視或被忽略的感受。建立支持管道 老年生活也快樂資深演員陶傳正受邀演出老年憂鬱防治短片《生日不快樂》,他說,30年前自己經營的公司面臨狀況,因此情緒低落,不想出門,也不想看到任何人,成日躲在房裡看書,但他覺得那是自我療癒的一種方式。並強調,如果發現自己不對勁,就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並多找朋友聊聊,不要悶在心裡,太過於壓抑會讓自己生病。他說:快樂不難,不鑽牛角尖、做想做的事情,沒有完美的生活反而很快樂。短片執導的林君陽導演說,此次用戲劇的方式呈現老年憂鬱症議題,希望讓觀眾直接了解這是家中長輩可能都有的現象,可以和自己照顧長輩的經驗連結。老年憂鬱防治短片可上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觀看。

顛覆刻板印象!調查:女性學歷越高越想「婚」

顛覆刻板印象!調查:女性學歷越高越想「婚」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一般人認為,學歷越高的女性,對於感情抱有高度理性,然而一項調查卻顯示,,學歷越高的女性結婚生子的意願越高,讀過碩士的女性,有超過70%都想結婚、生子,學歷為高中以下的受訪者有5成想結婚,47.83%具生育意願,大為顛覆現今社會的刻板印象!碩博士學位者 逾7成想結婚生子一項網路問卷「台灣女性幸福態度大調查」,包括台灣女性「婚不婚」、「生不生」兩份問卷。結果顯示,學歷越高的女性,想走入家庭的意願越高。未婚女性中有61.04%表示將來想結婚,學歷為高中以下的受訪者有50%想結婚,有結婚意願者的比例隨著學歷而增加,其中碩博士學歷的受訪者有高達73.55%想結婚。已婚而未生育的受訪者中,有63.9%打算生小孩,學歷為高中以下者有47.83%具生育意願,大專為48.28%,皆低於半數,但大學學歷有71.6%、碩博士學歷有72%想生小孩。30~40歲未婚女性 全球第二高愛情小說家H表示,高學歷女性雖然想結婚的比例很高,但結婚是兩個人的事,台灣男性尚未跟上女性觀念改變的腳步,大多數男性仍希望女性在婚姻裡扮演傳統婦女的角色,這與高學歷女性嚮往的婚姻生活有差距,這也說明為何台灣30至40歲未婚女性比例為全球第二高的原因。在「婚不婚」的調查中,73.21%受訪者並未受到家人催婚壓力,64.06%受訪者認為可結可不結、看緣份,顯示多數女性雖有結婚意願,但沒有急迫找對象的壓力。而未婚女性不想結婚的原因之中,超過5成受訪者表示「還想享受單身生活」,綜觀整份調查結果,經濟因素影響也很大,包括「對未來沒有安全感」、「收入太少」、「結婚後金錢運用會受限」等。已婚女性不想生小孩的原因也有類似現象,包括「生小孩後金錢運用會受限」、「需要賺更多的錢才夠養育小孩」。多了親子互動 半數人結婚不後悔至於已婚女性對婚姻與生小孩的想法,在「生不生」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一半的人對自己的婚姻狀況都還算滿意,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受訪者後悔結婚。而問到「有小孩後對人生的影響」,則甘苦都有,選擇正向者居多,包括了解父母的辛勞、親子相處機會等;負向部分,則認為收入變少、失去自由生活。

膝蓋紅腫熱非痛風!恐是致命敗血性關節炎

膝蓋紅腫熱非痛風!恐是致命敗血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關節紅腫熱痛,卻不是痛風作祟!一名76歲的李先生,有糖尿病與攝護腺肥大病史,約一個月前突然高燒,且右膝嚴重紅腫熱痛導致無法行走,送醫發現經抽取關節液化驗,發現白血球數比正常值高出數十倍,培養出大腸桿菌,確診是細菌感染所致敗血性關節炎,好在經過抗生素治療,已康復出院。泌尿道感染細菌 隨血液入侵膝關節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明翰醫師說,住院後因右膝嚴重腫脹,立即抽取關節液緩解症狀並送檢,關節液檢驗發現白血球數目高達15萬5000顆,正常關節液的白血球約在2,000顆,表示關節液中有細菌感染,因此並非痛風而是更嚴重的敗血性關節炎。研判患者有攝肥腺肥大問題,透過泌尿道感染大腸桿菌,並隨血液進入關節才會引起發炎。輕忽致殘 嚴重恐奪命而蔡明翰醫師指出,敗血性關節炎又稱為化膿性關節炎,最常發生在膝關節,除關節受傷細菌入侵,關節附近有傷口,像是香港腳、灰趾甲也可能感染。其他的危險因子還包括:糖尿病、肝硬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若沒有立即且有效治療,不但受感染的關節可能會永久致殘,約3成的病人甚至致死。他也特別提醒民眾,敗血性關節炎常被誤認為痛風發作而輕忽,因此民眾若有突發性關節腫痛甚至發燒,請立即就醫切勿遲延,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是否罹憂鬱症?醫:悲觀、討厭自己要當心

是否罹憂鬱症?醫:悲觀、討厭自己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日前報導某位藝人因懷念已過世的女友,導致心情憂鬱選擇離開這個世界。醫師表示,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會經歷親密的家人朋友去世,更常發生個案在診間邊流淚邊說:「醫師,我兒子走後,我沒辦法吃飯,睡也睡不好」的情形。面對親人過世 焦慮、哭泣是正常反應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謝詠基表示,「哀悼」是指個案在面對他人死亡的適應過程,在哀悼中,個案可能會有多種感覺,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渴念、解脫感、放鬆、麻木,而行為上也可能有失眠、食慾障礙、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夢到失去的親人、避免提起失去的親人、呼喚失去的親人、嘆氣、坐立不安、哭泣以及珍藏遺物等,這些都是正常哀悼中可能會出現的反應。持續無法快樂 恐陷憂鬱之苦謝詠基醫師指出,當出現這些情況時,是需要尋求精神醫療及心理諮詢的,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提到,鬱症憂鬱和哀悼中的悲傷是有所不同的,哀悼中的人心情會覺得空虛、失落,情緒起伏可在數天到數週內減輕,且這些情緒起伏和想到逝者有關,哀悼之苦可伴隨著正面情緒和幽默,傷心的事常和逝者有關,有想到死亡時也常和逝者有關,想和逝者一起走。然而鬱症憂鬱的心情是持續無法快樂的感覺,凡事都覺得不快樂或不幸,會自我挑剔或有悲觀的想法,覺得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自責、討厭自己,鬱症的人想到結束自己生命是自覺毫無價值,不值得活下去的或無法處理憂鬱之苦。謝詠基醫師表示,這些區別同時也提醒我們,多關心生活中的夥伴、朋友,如果他們心情持續憂傷、對原本有興趣的事提不起勁,進而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甚至工作,應及早尋求精神醫療及心理諮詢,以預防憾事發生。

沒三高不菸酒竟中風?心房顫動是禍首

沒三高不菸酒竟中風?心房顫動是禍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人熟知的中風危險因子不外乎是,三高、抽菸、肥胖、凝血疾病等。但像是心房顫動此種心律不整,容易被民眾忽視,卻也是中風的高危險因子。一名黃姓女子,某早因突然左側偏癱而至醫院急診,經檢查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她非常不解的是,平常沒有抽菸喝酒的習慣,也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怎麼會中風呢?經心電圖檢查才發現是心房顫動。衛福部臺南醫院心臟內科張福祥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一種心房不正常的快速收縮,每分鐘可高達300~600下,容易造成血液在心房內滯留,進而導致血栓形成。血栓可藉由血流經過心室進入全身循環;如果血栓到達腦部血管就會導致腦中風。心房顫動者 中風機率多5倍加上有心房顫動的病患比起沒有的人,中風機率多出五倍。臨床上計算罹患心房顫動的病患中風風險,分別是心臟衰竭、高血壓、年紀、糖尿病、中風史、血管性疾病,性別,依據分數的高低,中風風險從最低每年0.7%甚至高到20%不等。因此在臨床上,對於心房顫動的治療,除了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是毛地黃等藥物來控制心臟速率,抑或是以抗心律不整藥物或是電擊整流來控制心律,來防止未來心臟衰竭的發生。控三高、戒菸酒 防止隱形殺手中風張福祥醫師表示,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平常症狀可能為心悸,疲倦,呼吸困難,運動耐受性下降,頭痛,頭暈,多尿,甚至毫無症狀。因此平常就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一旦確診為心房顫動,除了配合治療與定期檢查與追蹤也不可少。其他危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甲狀腺疾病等該積極控制,有抽菸飲酒習慣更該戒除。 

年前忙掃除採買 「家事勞動症候群」暴增

年前忙掃除採買 「家事勞動症候群」暴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越接近農曆春節,家家戶戶都會開始大掃除、採買年貨,但許多主婦四處奔波、睡眠不足,身體缺乏足夠休息,又要在短時間內做大量家事,工作環境不佳等因素,都會給身體帶來筋骨痠痛的結果。醫師說,在平日門診中,平均有2~3成的患者因此疾來求診,春節過後的患者更是加遽。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家事勞動症候群」。循序漸進痠痛不來  簡單工作當熱身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吳勇璋醫師指出,長時間、姿勢不良、重複動作,都容易造成筋骨痠痛。因此在大掃除的時候,要避免使用不符合人體力學的工具或在不恰當環境下工作。譬如洗碗時在過低的工作檯洗碗,容易造成腰臀的肌群緊繃受傷。掃地時使用的掃把太短,需要彎腰駝背來掃地,也會讓腰背疼痛的情形更容易發生。更重要的是,要避免一開始就做粗重工作,例如洗窗戶、搬重物等,把輕鬆的工作當做熱身,先讓筋骨熟悉勞動的感覺。當然,如果能在開始掃除之前做些暖身運動,活動關節、伸展拉筋,更是預防家事勞動症候群發生的好方法。行氣活血、強筋壯骨 食補+藥浴助舒緩而在平時可服用「養筋壯骨湯」,以利疏筋活絡、行氣活血、強筋壯骨。吳勇璋也表示,除了食補藥膳,「藥浴」也能為人體帶來放鬆舒緩的效果,以「威靈仙、伸筋草、牛膝、紅花」為基本方,若是上半身痠痛可加入「桑枝、姜黃、川芎」,若是下半身痠痛可加入「獨活、桑寄生、續斷」,每種藥材各取6錢,煮滾後加入洗澡水中。如果是上肢痠痛,可以試著按壓「手三里」、「魚際」穴。他也特別提醒,大掃除務必妥善規劃,做好分工,不要在一天內將所有家事做完,也要記得先暖身,配帶護具,先做簡單工作、再做粗重,以免筋骨為舒展而持重,傷到筋骨。

保健食品也加糖?糖尿病患誤服致暈眩

保健食品也加糖?糖尿病患誤服致暈眩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國人喜歡購買保健飲品已蔚為養生風氣,殊不知有些保健食品為了提升口感,往往加入了過量的糖份,導致很多保健食品的愛用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患,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過多糖分,危害自身健康。近日,就有民眾購買了宣稱含有蜂王乳珍珠粉之營養品,食用之後感到頭暈不適,檢驗發現其營養成分標示不符,驗出含糖量超標。每日糖攝取總量20克為宜衛福部食藥署於103年4月15日公告「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並於104年7月1日施行:將糖含量增列為強制標示項目,業者必須將產品中額外添加的糖量,以及食材本身原有所含的糖量,全部加總後標示。消費者可利用此資訊,清楚知道、控制自己的糖攝取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建議,更理想的糖攝取量應為每日總熱量的5%以下,建議女性20公克為宜、男性以22.5公克為限。糖分攝取過量 當心三高找上門南投醫院蔡玉思營養師表示,糖分攝取過多,容易導致人體「三高」。糖尿病患者須攝取適當糖分,若食品糖分標示不符,病患可能會因為攝取過多的糖分,造成身體不適,甚至血糖上升影響健康,因此建議食品成分標示須準確。對於糖尿病患需要適度攝取糖量的人來說,新施行的包裝食品營養標示,能方便他們計算糖份,對一般民眾而言,也可得知自己究竟是否吃入過量的糖,進而了解熱量及飲食控制。

超越癌症!精神問題躍升全球疾病負擔之首

超越癌症!精神問題躍升全球疾病負擔之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精神疾病造成個人、經濟、社會之負擔不容小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精神疾病是全球疾病負擔之首,然而其嚴重性卻未受重視,世界各國的精神衛生相關預算於總健康預算的佔比均不到7%。為此,康復之友聯盟進行精神疾病照護者負擔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的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在精神康復者發病後,生活衝擊大,家庭經濟受牽連、甚至社會歧視也帶來許多困境與壓力。精神疾病間接成本 易造成家庭經濟壓力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楊延光醫師指出,精神疾病是造成失能的主要原因,若以失能調整生命年(DALYs)來進行比較,它是全球疾病總負擔的13%,比大家熟悉的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都還要來得更高,是全球疾病負擔之首。而精神疾病所導致的失能問題,更反應在社會成本的增加。楊延光醫師說明,花在精神疾病上治療及照護的直接成本其實並不高,但是因精神疾病多發病早,罹病時間又長,以致疾病失能所帶來的間接成本,包括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生產力下降、失業後的收入損失以及社會支持等,就像是潛藏在冰山之下的巨大問題,是迫切需要被解決的。罹患思覺失調症 恐少活13年除了經濟負擔大之外,精神疾病也證實與生理有關;研究發現,重度吸菸者壽命較一般平均壽命少8~10年,台灣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壽命則較一般人平均壽命少13.7年;然而,105年度用於心理健康促進的預算總額為556,756,000元,相當於全台灣2400萬人口當中,平均1人的心理健康只投入23元,是癌症篩檢、孕前檢查等保健服務經費(85元/人)的1/4,且心理健康預算自103年起年年遞減,顯示對全民心理健康的重視度逐年降低。康復之友聯盟呼籲,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一樣,需要獲得同等的重視與覺察,精神健康若出現狀況,也與身體健康一樣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接受後續復健服務,降低精神疾病復發而導致的急病慢性化,將精神疾病對家庭或個人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

身體處發炎狀態 油炸食物吃過量

身體處發炎狀態 油炸食物吃過量

(優活特約記者許家瑋/採訪報導)大街小巷的鹹酥雞、雞排路邊攤位林立,可想見台灣人有多喜歡油炸物。這樣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體內慢性發炎、濕疹、皮膚搔癢、氣喘與免疫機能失調等症狀產生,其中更可能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機率,范月貌藥師指出,由於現今的生活習慣與飲食偏高脂、高油,使得體內Omega-3脂肪酸與Omega-6脂肪酸攝取比例失衡,而導致的體內「發炎症狀」。Omega-6脂肪酸多半來自油炸食物,當它在體內的含量過多時,將會導致發炎症狀,而Omega-3富含於海藻及深海魚蝦類油脂中,是能平衡過多Omega-6脂肪酸的攝取,抑制發炎症狀。藥師:魚油有助平衡Omega-6脂肪酸Omega-3常存在於大眾所知的「魚油」中,魚油包含EPA、DHA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屬於人體必需脂肪酸,攝取足夠的Omega-3脂肪酸,能平衡過多Omega-6脂肪酸。攝取足夠的Omega-3可預防濕疹、皮膚搔癢、氣喘、免疫機能失調等症狀產生,更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的機率,而且不但能保養心血管,對於心臟、氣喘、乾眼症、大腦發育、產後憂鬱症等,都有所助益。由於現代人求快速營養補給、注重養生保健,富含Omega-3的魚油保健食品,常為消費者補充的第一選項。魚油到底怎麼選、怎麼吃?但在魚油保健食品挑選上面,范月貌藥師建議,市面上部份市售的魚油,萃取自大型魚類可能使用有機溶劑萃取,恐有海洋毒物重金屬殘留疑慮,建議魚油來源選擇體型10公分以下小型魚,添加足量維生素E,因為維他命E有降低魚油氧化、維持成份穩定性。在廠牌選擇上,挑選有品牌、有信譽的廠商,製程以蒸餾萃取出精純優質的魚油,如有通過國際品質認證之微生物、重金屬檢驗、有機溶劑檢驗、塑化劑檢驗及成份定量檢驗合格,或認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的魚油,較無健康疑慮,而產品也應為避光容器包裝,購買開封後保存於陰涼處,並在有效日期內食用完畢,以確保產品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