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年紀越大臉部越乾 醫:玻尿酸流失

年紀越大臉部越乾 醫:玻尿酸流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年紀增長,臉部肌膚保水能力下降,肌膚也變得越來越乾燥,細紋、皺紋也跟著出現,年齡的增長是造成臉部肌膚乾燥的原因之一。為了不讓臉部肌膚缺水而乾燥沒有彈性,不少愛美女性會利用玻尿酸療程改善肌膚保水狀態,除了應選擇有口碑經驗值得信賴的醫師外,還有哪些因素是影響術後成效的關鍵呢?就讓朱家緯醫師與馮愛真醫師來告訴你。年紀越大 體內玻尿酸越少玻尿酸廣泛存在人體中,體內的玻尿酸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體內水分、結締組織的潤滑與構成黏液組織。然而,皮膚內的玻尿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流失,除了自然老化因素之外,日曬、生活壓力等原因,讓肌膚越來越沒有彈性,變得乾燥黯淡,逐漸走向老化。以往對於玻尿酸的注射,是醫師利用針筒以手控的方式在臉部肌膚進行定點注射,若臉部肌膚同時有多個部位需要玻尿酸補水,就必須在臉部小間距的逐一注射,相當耗時費力。目前市面上有引進了韓國新型注射技術,多針探頭,可控制注射皮膚深度,讓注射物均勻分布,由於針孔較細故施打後的疼痛感較小,透過此儀器能將玻尿酸,以一次多點注射的方式至皮表下1.5mm處,改善皮膚乾燥缺水等多項問題。玻尿酸療程夯 施打前後要注意朱家緯醫師表示玻尿酸注射的安全性穩定,因為玻尿酸本來就是人體的組織成分,只不過隨著年紀的增長,玻尿酸會逐漸流失,才導致皮膚鬆弛。以全臉施打玻尿酸到皮下淺層來達到保溼,對於肌膚乾燥有明確的改善,但以往的注射方式對於表層補水很難平均,朱醫師特別提醒民眾,如有注射微整形填充物治療之患者應事先告知醫師,需求與期望應充分溝通,才能避免認知上的差異。馮愛真醫師表示,進行施打玻尿酸療程後濕敷約15分鐘,術後可上薄層的消炎藥膏。最重要的是,傷口需保持清潔,居家保養品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成份,保養品要選擇能保濕、修復、鎖水的為主,也要注重防曬避免紫外線對皮膚造成傷害,若有化妝需要,得先確定傷口癒合,若是在依照醫囑的步驟下照護,仍覺得復原情形緩慢應立即回診,醫美術後不疏忽保養程序跟日常護理,才能夠維持術後保水的效果。

回不去了 我的「這樣吃都不會胖」時代?

回不去了 我的「這樣吃都不會胖」時代?

(撰文/Jen Lin) (專家諮詢/曼都整形外科診所李瑞田院長)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畢業工作幾年之後,臉書上偶然發現同學怎麼一個個發福,肥肉、鮪魚肚橫生,到底是工作應酬真的這麼多,還是工作壓力太大暴飲暴食?開業醫師李瑞田表示,除了作息形態改變,主要還是人過了25歲基礎代謝率逐年下降,若飲食習慣沒改變,發胖發福也是必然,以至於診間也常聽到有人狐疑問:「我以前這樣吃怎麼都不會胖?」 基礎代謝率是人一天生理機能正常運作所需消耗的熱量,李瑞田醫師解釋,就算一整天都躺著沒動,身體仍所需消耗的熱量,就是一個人的基礎代謝。每個人的基礎代謝率各有不同,唯一不變的是,在25歲之後會以每10年2-5 % 的速度流失,才會常有那種多年不見同學怎麼每個都變胖的狀況。其實,一個人的基礎代謝率是可以改變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身體肌肉,另一種辦法就是降低體內脂肪細胞比例。 李瑞田醫師進一步解說,人體內脂肪細胞不只一種,影響體脂高低的是「白色脂肪細胞」,主要負責將過剩的熱量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儲存,若是日久累積,脂肪細胞會越來越大,體型因此越來越發胖,白色脂肪細胞堆積在腰腹成了鮪魚肚、小腹婆、腰內肉,到大腿或手臂便成了大象腿或蝴蝶袖,因此,白色脂肪細胞可以說是人人討厭的體內「壞」脂肪。  要打擊這個體內「壞」脂肪,李瑞田醫師提到,坊間雖流傳著無數的減肥觀念與方法,都脫離不了這三大環節:「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第一環節,避免白色脂肪細胞囤積過剩熱量,常見透過飲食控制,來減少熱量、油脂、糖份等吸收;第二環節,提升脂肪轉化消耗,老生常談就是要持續運動,來提升基礎代謝率循環,刺激既有脂肪轉化成能量使用。 第三環節,活化代謝,打造「易瘦體質」。李瑞田醫師說,抵制「發福體」是一條漫長的路,坊間許多求短效速成「減少體重」方式,如服用減肥藥、斷食等,都是非常違反生理機制,且減掉的都只是身體水分與肌肉,一旦恢復飲食,就可能復胖,而且是以脂肪的形式復胖,甚至比之前更胖,許多人就一直輪迴在減肥、復胖之間,體脂肪越來越高,基礎代謝率越是下降,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要健康瘦身,針對白色脂肪細胞才是對症下藥,不論是持續運動來提升基礎代謝率,或是新飲食習慣調整養成,追求速效風險高,重視安全性與耐心,才是真正的脂肪管理之道。李瑞田醫師最後特別叮嚀,目前的生物科技技術精進,研發提煉出許多可以輔助「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的天然食品,但其成份的配比以及成份是否安全,民眾一定要多留意,才能真正精準「控制」白色脂肪細胞,管理代謝、減脂瘦身有效安全又健康。 想了解更多,可參考 http://www.h-slim.com.tw/slimlife/  代謝減脂,網友都在討論:http://mc.marieclaire.com.tw/talk/view/42352/

甜食讓你更累?消除壓力該吃這個!

甜食讓你更累?消除壓力該吃這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是不是也深信「疲倦的時候吃個甜食,會讓人活力百倍」呢?其實這句話是錯的。甜食之所以會讓大家覺得具有瞬間提神醒腦的功效,是因為它所含有的糖分是砂糖的緣故。不過砂糖就跟菸酒一樣具有毒性,會讓人上癮,吃了還想再吃,需求越來越大。再者,甜食中所含有的砂糖是蔗糖,具有讓血糖值瞬間急遽升高的特性,所以才會給人一種吃了之後疲勞消失得無影無蹤,心情變得無比舒暢,且頭腦比往常還要清醒的錯覺。真正問題是在後頭。因為血糖上升的速度有多快,下降的速度就有多快。血糖值急遽升高的結果,將會讓身體為了使血糖值儘快下降,而不得不分泌大量的胰島素,導致人體在吃完甜食後的血糖值居然降得比吃甜食前還要低,再次引發疲勞倦怠與注意力不集中的感覺。換句話說,就是變得比吃甜食前還要疲倦。另外,血糖值在下降的同時,身體還會分泌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等荷爾蒙來提升血糖值。這些荷爾蒙會刺激交感神經,讓人產生想要與人「爭鬥」或「逃避」的念頭。再者,血液中的葡萄糖,是大腦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因此血糖值在短時間內急遽下降,將會直接影響到大腦的運作,讓人無法冷靜思考。吃甜食會在人體內引發各式各樣的化學反應,進而影響各種臟器的機能。大腦與腸胃都會因為甜食而無法穩定運作,連身心都變得越來越疲憊,最後反而要花更多的時間讓身心回復到正常的狀態,實在是得不償失。成功人士從不喊「累」成功人士看起來總是精神奕奕,到目前為止,我從來沒聽過任何一位成功人士說自己「不知為何感覺好疲倦」或「身體不是很舒服」諸如此類的話。每天都要卯足全力且集中精神在工作上,身體豈有不累的道理,差別只是他們對待疲倦的方法,跟我們這些平凡人不同而已。首先光是簡單的「疲倦」兩字,真要細究的話,就可以再區分成肉體上的疲倦與精神上的疲倦兩種。肉體上的疲倦,往往是因為勞動過度所造成的,不過長時間坐著不動,有時也會讓人覺得莫名疲憊;至於精神上的疲倦,則多半是因為跟太多人交際應酬、吸收到過多的資訊,或持續性的精神緊張所引起。成功人士會在第一時間找出疲倦的原因,看看自己是屬於肉體上的疲倦,還是精神上的疲倦,接著再分別用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如果是肉體上的疲倦,那休息自然是最好不過的了。將工作告個段落後就趕緊打個小盹,或是每年定期放幾次長假,到遠離人群的鄉下或跟平日生活截然不同的地方度假,藉以維持身心的舒暢。另一方面,當精神上感到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時,第一步可先去倒杯水或溫熱的飲料來喝。也可以試著變換空間、找人說話、出去散步、做個伸展操,或深呼吸等方式來轉換心情,提振精神的效果還蠻不錯的。梅子是商務人士的最佳良伴這種時候,如果還是想吃點什麼東西的話,則要選擇鹹食而非甜食。鹽是具有活化交感神經效果的代表性食物。此外鹽的主要礦物質,能有效消除疲勞,同時提升人體的免疫力。據我所知,成功人士們都會先了解梅子、昆布、杏仁、小魚、豆子、無糖的鹽糖等各種食物的效果後,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攝取。其中,以日本人來說,獲得壓倒性勝利的就是梅子飯糰。小小的飯糰,吃上兩三個,就能讓人再次投入工作中。常言道有了梅子就不需要看醫生,確實如此。由梅子與鹽製作而成的梅乾,其中所含的檸檬酸不僅能快速消除疲勞,還能幫助米飯中的醣類有效轉換成能量。鹽,具有提升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排毒等的功效,不但能有效幫助長時間蓄積在體內的水分與老廢物質等排出體外,還能改善肩頸及腰部僵硬等困擾,放鬆效果極為優越。換言之,梅子飯糰兼具消除疲勞與補充精力等雙重功效,可說是商務人士的最佳良伴。不喜歡吃梅子的人,只要將它做成梅子醬,並跟香醋或黑醋混合加入料理中調味,就是一個融合日本菜與台菜風味的超級調味料;梅子中所含的兒茶酸,不僅能有效抗菌及滅菌,還有抑制發炎的效用,能達到健胃整腸的效果;至於苦味酸,則具有解毒的功能,對於宿醉的改善也很有幫助;另外也有預防糖尿病,及降低中性脂肪與膽固醇的功效。正所謂,小小一粒就法力無邊。(本文摘自/這樣吃,會變有錢!/好優文化出版)

尾牙吃完腹劇痛、嘔吐 竟是膽囊長結石

尾牙吃完腹劇痛、嘔吐 竟是膽囊長結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5歲張太太長期飯後出現胃痛情形,平時自行服藥後即有改善。但昨晚參加尾牙後,突然上腹部劇痛,伴有噁心、嘔吐、發燒及後背痛,前往醫院急診求助。經檢查發現,為膽囊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結石卡在膽囊出口-膽囊管,導致膽囊十分腫脹,立即進行緊急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飯後疼痛是警訊!嚴重恐膽囊破裂膽囊結石特徵為飯後疼痛,尤其是飽餐高油脂美食後,發痛位置多為正中腹部、右背側肩胛骨旁及右上腹部,多數病人常誤以為是胃痛,疼痛原因為結石卡在膽囊管,若持續疼痛超過4小時以上,則可能已進展至急性膽囊炎階段,若嚴重發作卻未就醫治療,則可能因為膽囊內壓力過大或細菌感染造成膽囊破裂,千萬不可輕忽。大同醫院肝膽胰外科蘇文隆醫師表示,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目前已成為處理膽囊疾患之標準手術,只需要在肚臍下方劃個傷口即可,與傳統腹腔鏡手術相較,傷口大小與數目減少,有助降低傷口感染機會。喜好高醣、高油食物 易養出結石多數病人擔心膽囊切除後,其他身體相關功能是否能正常運作?蘇文隆說,事實上切除膽囊並不會影響肝功能,也不會沒有膽汁。唯一需特別注意的是,有些病人在失去膽囊儲存、濃縮膽汁功能後,油膩飲食較不易消化,故膽囊切除後,短期約一至兩週內盡量避免油炸食物。而蘇文隆也提醒,日常飲食習慣中,應避免食用高醣類、高油脂類食物,以免使得膽汁中膽固醇、卵磷脂、膽汁酸成分分配不均,較易有結石結晶析出。

妙齡女指甲長黑線 竟是致命黑色素癌上身

妙齡女指甲長黑線 竟是致命黑色素癌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30多歲的上班族女性,無意間發現右手大拇指指甲中間長出一條黑線,以為只是一般黑痣,因覺得難看,而用指甲彩繪掩蓋,去除彩繪後才發現黑線的範圍已往四周擴散,嚇得趕緊就醫,切片檢查確診為黑色素癌。長痣反用刺青掩蓋 恐引發致命危機臺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醫師表示,黑色素癌是最惡性的皮膚癌,初期往往只是顆不起眼的小黑痣,不應忽視,或加以美化掩蓋,以免延誤就醫,引發致命危機。就曾有一名42歲男子因背上有痣,刺上青龍圖騰試圖掩蓋美化,事後才知那並不是痣,而是黑色素癌的病灶。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文震副教授指出,只要細胞有黑色素之處就有可能病變為惡性黑色素細胞癌,台灣每年新增250名病例,發現時多數已屬晚期,治療選擇多為化療,效果有限,因此早期發現很重要,一旦黑色素癌轉移,死亡率就會大幅增加。黑色素癌起初無症狀 異常變化要注意朱家瑜醫師表示,國內皮膚癌的人數在20年內成長近4倍,其中惡性黑色素癌發生率為第三高。國人常見部位包括手、腳的四肢末端,起初沒有任何症狀,民眾該注意的,是去觀察這個痣是否會出現變化,一旦有異常變化,就必須提高警覺,及早就醫請皮膚科醫師透過皮膚鏡確認,必要時進行病理切片。朱家瑜醫師強調,身上有痣或胎記都應該長期觀察,千萬不可忽視,更不能在痣上用刺青或化妝等方式加以掩飾。此外,無論是「有痣」或「沒痣」,只要皮膚出現不正常的病灶,都應該更積極透過自我檢測法,觀察身上新增的黒痣,或至皮膚科門診請求醫師給予專業的判斷或建議,若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有淺有深、直徑≧6mm、快速隆起或是原本扁平的斑點突然凸起,就要盡早就醫,早期發現,盡早控制病灶。

修復大腦疲勞 睡6~7.5小時最佳

修復大腦疲勞 睡6~7.5小時最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能夠幫助我們睡得好,並且有效奠定年輕體質良好基礎的睡眠節律,是健康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好幫手。睡眠分為「快速動眼期」與「非快速動眼期」,以90分鐘為周期,重複4到5次,直到起床的時間。快速動眼睡眠,是為了讓身體休息所進行的淺層睡眠,即身體在休眠,但大腦仍處於活動的狀態。人體在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工作,是修復精神。當身體處於休息狀態時,悲傷和憤怒等情感或精神壓力,都會變得舒緩許多。另一方面,非快速動眼期則是讓腦部充分休息的睡眠,人體在這個時期,進行的是身體的維修工作。在腦部休眠期間,調整腦部的神經迴路,修復皮膚及肌肉組織,強化免疫系統機能等等。非快速動眼期是比快速動眼期更深層的睡眠,但其中也區分為淺眠與深眠的時期。在睡眠的前半時間,以深層的非快速動眼期居多,後半則以淺層的非快速動眼期為主。(本文摘自/喚醒你的回春賀爾蒙,年輕15歲/大是文化出版)

天冷沒控制血壓 主動脈剝離上身恐要命

天冷沒控制血壓 主動脈剝離上身恐要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變化大,因胸主動脈剝離而送醫的患者增加2成,大部份是血壓控制不良者,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患者各年齡層都有,不限於老年人,提醒民眾要注意高血壓引起的併發症,嚴重會要人命。最近就有一位105歲的張老太太,因為身體不適送醫,發現是胸主動脈剝離,原來她有高血壓病史,但都不按時吃藥,幸好主動脈剝離屬B型,不需及時開刀,出院後建議藥物治療好好控制血壓。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心臟外科高烱倫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一般依侵犯部位分為A、B型,A型是升主動脈病變,B型是侵犯主動脈弓及降主動脈。一般而言,A型需要立即緊急手術,發病後一小時增加1%的死亡率,48小時內有50%會死亡;B型則建議藥物治療。而急性主動脈剝離,是主動脈血管內膜破裂,導致中層分離,因此病變的血管比正常血管薄弱,且有破裂危險;另外,中層的剝離,可造成重要血管血流不足,甚至阻塞,容易發生多重器官衰竭的情形。主動脈剝離患者  7成有高血壓病史高烱倫醫師說,高血壓是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之一。統計數據指出,主動脈剝離患者中70%有高血壓病史,而30%是動脈硬化的患者,因此要避免主動脈剝離,就要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防範。避免抬重物 遠離高熱量飲食提醒民眾,有高血壓病史、肥胖、慢性病患者,天冷要保暖,平時要避免抬重物或舉重,以防止增加腹腔壓力;遠離會使血壓升高的食物,如高鹽、高脂、高熱量飲食,多攝取蔬果、全穀全麥類、堅果類食物,並且保持心情平穩、增加運動量等。

腳底黑痣「長大」 竟是黑色素癌前兆

腳底黑痣「長大」 竟是黑色素癌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52歲的邵先生正值壯年期,2013年發現腳底有一個小黑痣,一開始不以為意,幾個月後,變成2~3公分的不規則形狀的小黑塊,手術切除化驗後,發現已是黑色素癌第三期。而當時兩個女兒國小都還沒畢業,身為家中精神支柱的他,心中充滿不甘願,本來和朋友一起組成的百岳登山團,也因為治療黯然退出,人生陷入黑暗。出現轉移 死亡率將大增「因為不痛不癢所以完全沒注意,沒想到手術切除化驗後,發現已經是惡性黑色素癌三期,且已轉移到淋巴。」邵先生罹癌後,經歷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卻仍面臨腫瘤轉移,對人生一度感到無望。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文震醫師指出,只要細胞有黑色素之處就有可能病變為惡性黑色素細胞癌,因為早期幾乎無症狀,多數發現時已屬晚期,治療選擇多為化療,效果有限,一旦發生轉移,死亡率就會大幅增加。新藥助降低復發率今年初,國內核准了第一個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讓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晚期黑色素癌的癌患,即便使用標準治療無效後,仍有一線希望,臨床研究顯示,即使已到這麼晚期,腫瘤反應仍達21%,是傳統化療的5倍之多,且復發風險比化療大幅降低43%。但張文震副教授強調,邵先生的例子只是單一個案。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晚期黑色素癌患者(無法手術切除或已轉移)經標準治療後無效,再使用Anti-PD1抗癌藥物,腫瘤反應率(明顯縮小比率)雖達21%,其餘仍可能走向死亡,且副作用雖較傳統化療少,仍可能出現免疫相關副作用,比例雖低,仍需即時介入治療。因此,早期發現還是最為重要。

吃麵包腹瀉、皮膚癢 醫:恐是麩質過敏

吃麵包腹瀉、皮膚癢 醫:恐是麩質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人說甜食是裝在另一個胃,尤其對許多女生來說,飽餐一頓後還可以再吃下一塊蛋糕或是麵包,然而,小麥製品也有可能導致過敏發生!醫師指出,若有長期腹瀉、莫名缺鐵性貧血、皮膚發癢起小水泡的症狀,平時又愛吃麵包、麵條等小麥製品,或是常吃大麥、燕麥等麥類,可能要留意麩質過敏的可能性。麩質過敏症狀不一 常致消化不良、腹脹大林慈濟醫院過敏科醫師吳政翰指出,麩質過敏的原因是人體腸道對麥類之中的麩質產生免疫反應,病人除了必須避免吃到小麥製品之外,包含大麥、燕麥、黑麥也都會使疾病惡化,所謂的無麩質飲食,就是專為麩質過敏病人設計的。吳政翰醫師表示,自己在英國念書期間,同行的太太多次跟他反應吃麵包和披薩會腸胃不適,這些情形在國內時並沒有發生,他判斷是短時間內大量攝取麥類製品所致,因此兩人只能找中餐館用餐。吳政翰醫師指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麩質過敏在國外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外國人麥類吃得很多,想不吃到都很困難,在國內因為是以米飯作為主食,麩質過敏可能會被忽視,但是不代表國人沒有這樣的問題。每百人就有一人麩質過敏除了飲食之外,麩質過敏也和基因有關,在國外每一百個人就會有一個是麩質過敏,國內雖然沒有經過正式統計,每一千個人也有6~8人可能有這樣的基因。吳政翰醫師指出,麩質過敏的症狀變化多端,除了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也會有皮膚、神經、肝功能、缺鐵性貧血、甚至不孕症的問題。吳政翰醫師表示,臨床上很多病人長期腹瀉找不到原因,或是明明沒有內出血卻出現缺鐵性貧血,還有皮膚發癢起小水泡,手麻腳麻查不出原因,透過麩質過敏的自費檢查,只要能找出原因,就能對症下藥,改變飲食習慣,原本一直無法解決的症狀都可以得到改善。

鼻冒「青春痘」 10年沒消竟是皮膚癌

鼻冒「青春痘」 10年沒消竟是皮膚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60歲還青春!一名60多歲男性,十多年前鼻子左側出現一顆凸起物,以為是青春痘,便沒有多做治療,最近發覺,天氣冷熱交替變化時,凸起物的表面就脫皮,且泛紅反覆出血,就醫檢查,經切除化驗竟發現是基底細胞癌!基底細胞癌 近9成發生在頭頸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醫師劉國威指出,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不會突然變大,有些外觀與青春痘相似,易被忽略。好發於50~60歲,白種人較黃種人常見。發生原因可能與照射過多紫外線或是接觸到游離輻射、砷有關,好發於常被陽光照射的部位,像是頭、頸、鼻子、臉、耳、四肢等,約有86%發生在頭頸。在治療過後有復發的可能。流血、泛紅、脫皮是徵兆基底細胞癌與青春痘怎麼區分呢?劉國威醫師解釋,出現3個月以上仍沒有消失;表面皮膚可見細微的血絲,或是有時會流血;當天氣發生變化時,溫度落差大,陰晴不定,腫瘤表面也會有變化,出現泛紅或是脫皮。青春痘3個月未消失 應盡快就醫而基底細胞癌的治療,除了雷射、電燒、冷凍治療、藥物外,以手術切除最為常見。切除送化驗的目的,是鑑別皮膚癌的類別,更重要是確認切除標本的邊緣是否有癌細胞,倘未切除足夠範圍時,須再次手術確認癌細胞是否有擴散,以利後續治療規劃。劉國威醫師提醒,青春痘在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對於不確定的凸起物,倘超過3個月未消失,且表面不時出現變化、出血時,應儘快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