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芭樂5大好處 消除疲勞、降血糖都有效

芭樂5大好處 消除疲勞、降血糖都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降壓消脂+預防動脈硬化。別名/芭樂、番稔、花稔、番桃、天漿、金罌食療功效/防治癌症、健胃養腎、消炎止瀉適用者/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不適用者/腎臟病患者、長期便祕者勿食用未熟番石榴番石榴食療效果1)番石榴能減少人體對脂肪的吸收?番石榴含有極豐富的維生素,1顆番石榴即能滿足人一天所需的維生素C。維生素C是強大的抗氧化劑,能預防自由基侵害血管,並將膽固醇分解成膽酸,再隨廢物一起排出體外,以維持血管彈性、預防心血管疾病。維生素C也有助於製造代謝脂肪的胺基酸,缺乏維生素C的人,血液中也會積存較多的中性脂肪。番石榴中的纖維質,能抑制腸胃吸收醣類和脂肪、延緩血糖上升,對於三高患者來說,番石榴無疑是最佳水果。2)番石榴葉能降血糖、血脂?過去婦女即有人用番石榴葉治療皮膚病、咳嗽、喉痛或腹瀉。番石榴葉味甘澀、性平,它當中的多酚成分經許多研究指出,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防癌等功效,同時還能迅速消除疲勞。如果想自行摘採番石榴葉泡茶,須避免高溫烹煮,以免破壞有效成分。現已有業者將番石榴芯葉烘乾,不僅香氣獨特,還具有養生功效。只是番石榴葉不能代替降血糖藥物,患者仍須遵照醫囑治療。3)飯前吃番石榴能幫助減肥?1顆番石榴的熱量只有150卡,低於1碗飯的熱量,且豐富的粗纖維能帶來充分的飽足感。飯前吃番石榴,可以減少食量,纖維質也能刺激腸胃蠕動,排除腸道中的毒素、廢物,並減少脂肪吸收。雖然番石榴熱量低、營養高,仍不宜取代正餐。水果雖然容易飽足,卻也容易有飢餓感,而且光吃水果會使營養攝取量失衡。想減肥最好還是以水果搭配正常但減量的餐飲為宜。健康達人保健室損傷的番石榴不能食用嗎?(○) 對1)果實在搬運或儲藏過程中,若受到損傷容易腐壞發霉,因為果實富含水分,細菌或黴菌很快就會擴散至整顆果實,所以即使只有一小部分,也最好整顆丟棄,莫為了省錢而丟了健康。2)番石榴表面出現黑斑還有另一種可能-番石榴炭疽病。雖說若不慎食用炭疽真菌的孢子對人體不會有影響,但口感已大受影響,選購時還是避免為宜。番石榴外皮酸澀,削去再吃較好?(╳)錯1)番石榴的表皮,含有許多維生素C,若削掉這層綠皮,不但會損失維生素C,降低番石榴的抗氧化作用,也會影響防癌功效。2)購買較軟的番石榴,應小心清洗,若表皮在清洗時破損,會讓髒汙流進果肉中,也容易將寶貴的維生素C洗掉,清洗時務必輕柔,別讓外皮受損。3)番石榴的表皮易因碰撞造成損傷,不應貪便宜而選購,以免將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吃下肚。營養師小叮嚀番石榴醃漬後還有營養價值嗎? 1)醃製番石榴的過程是先用鹽水煮至土黃色,去除澀味並軟化質地,撈起瀝乾後塗抹梅子粉和砂糖,再於容器中倒入冷水淹過番石榴,放入冰箱冷藏3小時,取出切片食用。2)另一種較簡單的方式是直接將番石榴切塊,沾梅粉後放入保鮮盒,靜置冰箱一夜後就能入味。3)醃漬的番石榴的確能去除澀味,但在製作過程中珍貴的維生素C也受到破壞,梅粉則易使鈉的攝取量超標。偶爾吃醃製番石榴解饞無妨,但想攝取番石榴完整的營養素,還是要吃鮮果為宜。(本文摘自/降血脂食物排行榜/康鑑文化出版)

過年暴吃+寒流來 心血管疾病求診增3成

過年暴吃+寒流來 心血管疾病求診增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春開工後,寒流來襲,氣象局持續發布低溫特報,而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103年市民死因為心臟及腦血管疾病僅次於癌症,位居十大死因的第二及第三位,現逢冬季正是此類疾病好發的季節。除此之外,大多數的民眾在年節期間飲食常常較不節制,更使往年這段時間因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而求診的老人家較平時增加2~3成。天冷防中風  血壓監控最重要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吳逸帆醫師提醒,原本就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除應按時服用藥物外,寒流來襲時更要注意血壓的監控,以防因氣溫驟降血管收縮而導致血壓突然的升高;若遇突發的胸悶、臉歪嘴斜、口齒不清及肢體無力等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之警示症狀時,應迅速就醫,以期在黃金時期內能儘早接受治療。不論過去有無相關慢性疾病,若能注意生活作息正常,保持少油少鹽的清淡飲食,天冷時注意保暖,外出時多加件衣物,必定能幫助老人家遠離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威脅。吳逸帆醫師表示,對於65歲以上的長者,政府補助每年一次免費的老人健康檢查將於3月起展開,希望可以發現在疾病的早期或未出現疾病症狀時的病人,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高齡長者可於各地衛生局公布後於特約醫院預約登記。

廟宇走春祈福 香煙恐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

廟宇走春祈福 香煙恐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連假剛結束,但在元宵節之前的這段期間,仍有許多熱鬧的節慶活動,許多民眾喜歡到廟宇走走,除了可以放鬆心情之外,也祈求新的一年可以平安順利。然而醫師提醒,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是呼吸道較為敏感的病患,勿長時間逗留,以避免呼吸道疾病、氣喘等急性發作。焚燒不完全的香煙顆粒 恐造成呼吸困難南投醫院胸腔科施志宏醫師表示,新春來臨,許多民眾跟家人、朋友至各地古剎廟宇走春上香,然而焚香所產生的香煙,可能對呼吸道產生刺激。施志宏指出,廟宇焚香的過程中,可能產生許多大小不等、焚燒不完全的顆粒,如果吸入過多,可能會刺激呼吸道,產生呼吸困難等症狀。同時,焚香中也含有許多對人體有影響的化學成分,如多環芳香涇化合物、甲醛、甲苯、一氧化碳等。亦可能含有鉛等重金屬物質,如果吸入過量,亦可能會影響幼兒的智力發展,尤其是香火鼎盛,終日香煙裊裊的廟宇,更勿長時間停留。幼兒、呼吸道患者 勿長時間逗留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新春期間,從事戶外活動,可以適度放鬆心情,維持身體健康,但是廟宇走春,心誠則靈,尤其建議呼吸道患者與攜帶嬰幼兒的家長,勿逗留過久。

食道癌初期難察 早篩檢內視鏡治療免開刀

食道癌初期難察 早篩檢內視鏡治療免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57歲的王先生長期菸酒不離口,罹患下咽癌,經耳鼻喉科醫師建議接受食道篩檢,確認罹患食道癌,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成功切除病灶,3天就出院,可重返工作崗位。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陳聰明醫師指出,因為抽煙、喝酒影響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產生癌化病變的可能性,大約7.5%~15%的頭頸癌病患會有第二原發腫瘤出現,其中肺癌和食道癌是最常見。加上食道癌初期沒有症狀,許多人被發現時常已是癌症中晚期,除了開胸的切除手術,還需要胃或腸來重建食道,術後同時要搭配化學療法及放射療法,過程辛苦。高危險族群早篩檢   避免「開胸剖腹」因此,陳醫師建議個案去消化內科,為他做進一步篩檢。雙和醫院消化內科簡錫淵醫師表示,食道癌初期不會有症狀,必須主動對高危險族群進行食道篩檢。除了食道癌之外,咽喉癌、胃癌、大腸癌等消化道癌症,若能在早期階段被診斷,幾乎都能用內視鏡治療將癌症切除,除了能減少外科開胸開腹手術,恢復期也較快,減少病患生活不便。而他也呼籲,應減少煙酒檳榔的食用,而有高風險因子,例如:頭頸癌患者、有食道癌家族史者、煙酒檳榔高量使用者的民眾,應配合醫師篩檢計畫,以儘早查出食道癌的存在並且徹底治療。

旅遊潮後泰茲卡患入境 疫區返國應觀察2週

旅遊潮後泰茲卡患入境 疫區返國應觀察2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假結束,茲卡病毒於國際間持續流行,疾病管制署於春節旅遊高峰,在國際機場共攔檢74名有症狀旅客,並未發現陽性個案;疾管署持續關注疫情發展,也提醒孕婦暫緩前往流行地區,旅客如前往流行地區應注意避免蚊子叮咬;離開流行地區後28天內性行為應使用保險套。中南美洲等36國家 旅遊疫情列警示9天春節連假疾管署維持防疫整備,2月6日至14日於我國國際機場共攔檢74名發燒旅客,以自泰國入境27人最多,其次為越南14人、馬來西亞8人,其餘多為其他東南亞國家,74人檢驗皆為陰性,國內目前除一名泰籍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外,尚未出現其他茲卡病毒感染個案。目前至少有36個國家或屬地傳出茲卡病毒本土疫情,主要仍集中於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亞洲則為泰國及馬爾地夫。疾管署已將這36國或屬地茲卡病毒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列為第二級警示(Alert)。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及非洲加彭5國則出現零星病例,但尚無直接證據顯示有本土疫情,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維持第一級注意(Watch)。蚊蟲傳播 恐出現頭痛、肌肉痠痛症狀茲卡病毒與登革熱同樣透過埃及或白線斑蚊傳播,典型症狀為發燒合併斑丘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一般成人感染症狀輕微,但孕婦感染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或死亡,疾管署將密切監測國內小頭畸形案例,並呼籲醫師若發現小頭畸形胎兒,應提高警覺主動通報。疾管署強調,茲卡病毒目前正於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流行,孕婦應暫緩前往,如必須前往應於返國後積極追蹤胎兒健康。一般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塗抹衛福部核可防蚊藥劑及住在有紗窗、紗門或空調的房舍;離開流行地區後28日內之性行為應使用保險套,返國入境時如自覺懷疑感染茲卡病毒,應主動聯繫機場發燒篩檢站,入境後兩週內如有不適,亦應主動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假期暴飲暴食 年後腸胃不適就醫增

假期暴飲暴食 年後腸胃不適就醫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年假剛結束,便有許多人因為腸胃炎而就診,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蔡金記主任表示,主因大多在過年期間由於飲食不潔、食物保存不當、衛生習慣不良、吃刺激性食物、暴飲暴食,也可能是因為病毒感染,造成腹痛、拉肚子以及腹脹等腸胃不適的情形來就診。腸胃炎拉吐不停 應先暫時禁食蔡金記醫師表示,倘若罹患腸胃炎,建議暫時禁食、注意保暖,可以適當飲用電解水,以防脫水,如果喝水之後沒有不舒服的情形(不會腹痛、嘔吐),可以嘗試吃一些清淡的飲食,例如清粥,但需要少量多餐;而刺激性的食物,例如油炸類、辛辣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均應避免。蔡金記也提醒,如果有出現發燒、嚴重嘔吐(例如喝水也會吐)、症狀無改善或者更加嚴重,甚至出現解血便、黑便的情形,則宜儘早就醫。因此,民眾應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習慣,經常洗手、食用新鮮的食物、飲用乾淨的水,注意食物的保存期限,避免生食,這些是預防腸胃炎的方法。

7月大男嬰嘔吐不止 竟是疝氣釀禍

7月大男嬰嘔吐不止 竟是疝氣釀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寒冷,小兒腸胃炎的病患也大幅增加,門診觀察小朋友通常有嘔吐與腹瀉的症狀,然而醫師表示,並非所有嘔吐的病患都是腸胃炎所導致的,也可能是其他外科疾病所造成。過去疝氣未開刀 尿布解開腹股溝腫大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新生兒科周安國醫師表示,日前一位七個月大的小男嬰因為嘔吐、不喝奶等症狀就醫,排便的情況跟平常一樣,經醫師檢視發現寶寶右側的腹股溝附近腫大,再詳細詢問媽媽,原來男嬰之前就有疝氣的狀況,只是未曾接受手術治療;過去腫大的地方都會自己消退,可是這次腫大後沒有任何消退的跡象,經診斷為嵌頓型疝氣,但因無法徒手復位,故馬上轉至外科急診開刀治療。周安國醫師說,「魔鬼藏在細節中」,檢視寶寶時一定要把尿布解開,才算是完整的身體檢查,否則可能會錯過診斷的線索。這位病患來門診的時候,外觀看起來並無任何異常狀況,把尿布解開之後才發現是嵌頓型疝氣。女孩也可能疝氣 卡住太久恐壞死周安國醫師表示,新生兒發生腹股溝疝氣的機率大約是1%~5%,早產兒的比例會高到10%。所謂的「疝氣」就是在胚胎時期發育的過程,小男生的睪丸原本位於腹腔,之後會慢慢下降至陰囊當中,但是如果下降的路徑關閉不全,形成鞘狀突未完全封閉,就會造成疝氣囊。倘若鞘狀突開口越來越大至一定程度後,腹腔內的腸子便會滑入疝氣囊。小女生則與子宮圓韌帶的發展有關,除了腸子之外,卵巢也可能會掉入疝氣囊內造成疝氣。臨床上若是掉落下來的腸子卡在疝氣囊就會形成嵌頓型疝氣,這時需要徒手將腸子推回腹腔裡面或是手術治療。若卡住太久,引發血流與淋巴阻塞,就可能會引發腸壁受損或壞死。所幸這位寶寶的嵌頓型疝氣並未合併有血流阻塞的情況,手術進行順利,術後進食狀況恢復到跟平常一樣,隔天即出院返家。周安國醫師提醒家長,一旦寶寶被診斷有腹股溝疝氣情況,應該要及早治療。如果在開刀前就發現到寶寶有持續嘔吐的情況,更要小心是不是已經發生了嵌頓型疝氣。

聽不清楚沒關係?專家:先天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

聽不清楚沒關係?專家:先天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孩子的教育是每個爸媽最在意的事情,針對學齡前期的孩子,身教、言教固然重要,但若孩子有先天性的聽力損失,對於其語言發展以及日後的在校學習,甚至是社交能力都會造成負擔;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每1000個新生兒中,有4~6人有聽力障礙,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學習障礙和溝通障礙。不愛表達、對大聲響無反應 均為聽損徵兆聽力師林淑芬表示,通常6個月大的小朋友會開始牙牙學語,發出「咿咿啊阿」的聲音,約一歲時陸續出現有意義的口語,若到了應該開口說話的年紀還沒有聲音表達,就應該進一步檢查。此外,若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較不一致,尤其對節慶時放鞭炮沒有任何反應,也可能需懷疑有聽損問題。她補充,一般小朋友的聽力損失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尤其年紀越小越不容易發現,必須依靠照顧者對寶寶的觀察,早期常有到了2~3歲,甚至更晚才發現聽損問題,療育效果也跟著受限,但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檢實施後,更能幫助新手爸媽們提早發現問題。聽力損失影響說話清晰度 溝通、人際互動備受影響聽覺口語師李韵葳也指出,聽力損失的孩子,日後造成的影響最明顯的非語言發展莫屬,尤其1歲~1歲半是開始建構單字、詞以及表達能力的時候,聽力損失更可能影響其說話清晰度、完整度,甚至日後句型結構也會出現問題,例如想表達哥哥打他,卻說出「哥哥我打」的句子。此外,對於日後的溝通、人際互動、專注力都會有影響,還會造成對於突發狀況警覺性低等問題,因此她也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任何聽力方面問題,就應該盡早就醫治療,以避免影響小朋友日後學習。她也強調,聽力損失的兒童因為仍有殘存的聽力,可以訓練並強化其使用聽力的習慣,輔以讀唇或是視覺方式來認識新的事物,才是幫助聽損兒學習口語的最佳方式。而「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於101年上路,藉由此篩檢,可提早發現先天「感覺神經性聽損」及先天「傳導性聽損」,費用皆由政府支出,鼓勵各位新手父母攜出生後24-60小時之寶寶做免費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則需由初篩醫院安排複篩,若仍未通過,則需要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來確認聽力損失的類型及程度,進行助聽器選配及聽語療育課程。若能在三個月內確診,六個月大以前就開始進行聽語療育課程,可確保讓聽損寶寶在未來也能擁有良好的「聽說」能力。

吃太多、天太冷 年後預防心血管疾病這樣做

吃太多、天太冷 年後預防心血管疾病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山珍海味、大魚大肉不忌口的下場,就是收假後,體重機上大幅增加的數字及上升的體脂,最怕的是連心血管疾病也會趁虛而入!究竟過年後應該怎麼適當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才不怕疾病找上門呢?吃太多好發心血管疾病 頭暈、單側無力是徵兆年後大吃大喝加上寒流來襲,心血管疾病不接近也難!彰化基督教醫院蔡怡婷營養師指出,飲食均衡、減少油、鹽、糖攝取及規律運動才是最好的預防之道!另外,補充保健食品如魚油、維生素、葉酸等也都有助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她也指出,當出現頭暈、步態不穩、胸悶、流口水、眼歪嘴斜、心悸、冒汗、噁心嘔吐、臉色蒼白、全身或單側無力等症狀,就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告別肥油 吃好油減少體內發炎症狀蔡怡婷營養師提醒,烹調料理時,應選擇好的油脂來源,減少攝取高油脂食物如焢肉、豬皮等,應增加魚肉、海鮮、白肉、牛奶等好的蛋白質來源,並搭配每日「3蔬、2果」才能確保營養均衡。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如定期運動、正常作息、不酗酒,也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好方法。過年期間民眾飲食偏向高脂、高油,容易使得體內Omega-6脂肪酸過高,導致體內有發炎症狀發生,當體內Omega-6較Omega-3比例為高時,也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的機率,因此有些民眾會透過補充魚油等保健食品來預防心血管疾病。蔡怡婷營養師表示,魚油有抗凝血、預防血栓形成、減少三酸甘油酯的作用。一般來說魚油屬於脂溶性,建議在飯後食用。而補充魚油以每天3克為限,過量易造成腹部不適、腸胃道不適等症狀。也提醒民眾,挑選原裝進口的魚油時,應挑選以紐澳太平洋小型魚種為主,且通過重金屬及戴奧辛檢測的廠牌,並通過TGA認證,才能確保吃得安心,也能和年後肥油說掰掰!

忘東忘西、上學遲到 3招向放假症候群說不

忘東忘西、上學遲到 3招向放假症候群說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度過了長達近1個月的寒假長假,不少學童出現晚睡晚起、遲到、忘東忘西、生活鬆散、不想寫功課、不想上學等現象。醫師說,學童若出現上述情形,即是所稱「放假症候群」,若超過2週仍未恢復,建議家長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進一步的評估與相關諮詢協助。調作息+多活動助收心  逾2週速就醫農曆春節剛過完,學生放完寒假也陸續回到校園中,但有些學生仍然沉溺於放假的氣氛中,生活作息及精神層面無法回到常規。對此,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邱顯智醫師指出,家長不用太過焦慮,只要能掌握好幾項原則,循序漸進、寬嚴並用,協助學童重新規劃生活作息、健康飲食、休閒活動及自主學習,一定可以較快幫助學童在很短時間內收心:●循序漸進、寬嚴並用/生活的調整是需要時間,慢慢來恢復的;因此需要每天要求一些,每天改變一點,而達到目標。所以不妨從假期結束後再開始,以一到兩星期的時間來調整。●規律生活作息/恢復原有的生活作息,充分的睡眠是最需要。定時入睡和起床,方有精神來面對一天的挑戰。健康飲食定時定量:恢復原有的三餐,選擇健康有益的食物-少甜、少油、少炸少刺激、少加工、少量等特點,改變假期過量的飲食。●合宜休閒活動/固定的休閒娛樂,來調節學習和工作。不要因為假期而急著學習,因為學習和休閒,都是生活中必要的部分。協助自我規畫和學習:和孩童一起規劃,協助完成目標。上述的原則和目標,都不是家長單方面的要求,而是和孩童一起討論,幫忙克服惰性。邱顯智也提醒,一般而言,經過一到兩星期的調整,都可以回到原有的軌道。但如果超過了兩週,孩童卻沒有恢復的話,那就值得注意,可能不是放假症候群,建議尋求專業人員進一步的評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