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喝酒臉紅非肝好!研究:罹食道癌風險高14倍

喝酒臉紅非肝好!研究:罹食道癌風險高14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民間有一說法,認為喝酒會臉紅是肝功能和代謝好;不臉紅的可能根本沒代謝。到底正不正確呢?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指出,事實恰好相反喝酒臉紅不是保護色,而是「警告色」!依據史丹佛大學研究,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罹食道癌風險提高14倍,比一般人更須節制,最好不要喝!我國半數人缺乏分解酵素 罹癌風險飆國健署指出,酒精在肝臟代謝需要透過兩個步驟,首先酒精經過乙醇去氫酶(以下簡稱ADH)代謝成有毒的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以下簡稱ALDH2)代謝成無毒的乙酸。當身體缺乏ALDH2,會導致清除「乙醛」速度緩慢,造成血液中乙醛濃度升高。因此,喝酒臉紅的人,代表身體中缺乏ALDH2,無法清除酒精代謝後的毒性乙醛,而比一般喝酒的人,更容易罹患食道癌、口腔癌、心臟病,而台灣高達近一半的人有ALDH2缺陷,通通必須加強警戒!黃湯下肚3大害 傷心傷肝傷食道   此外,日本與韓國的研究亦發現,缺乏ALDH2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與心肌梗塞的風險比較高。因此,過去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男性每天可喝兩杯紅酒(約240cc)、女性喝一杯(約120cc),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率,這樣的建議,對於許多喝酒會臉紅的台灣人,恐怕是不適用!而農曆年節,家庭聚餐及朋友聚會,難免會有飲酒的情況;民眾若仍要喝酒,邱淑媞署長建議,喝酒會臉紅的人,盡量避免飲酒。即使少量飲酒量,仍可能會發生危害。也提醒除了喝酒會臉紅者,還有以下幾種人特別要節制飲酒:年輕人、老年人、體重較輕者、有疾病者、有使用藥物者,這些人特別容易受到酒精影響。

冷!吃鍋禦寒好溫暖 「挑三減四」除負擔

冷!吃鍋禦寒好溫暖 「挑三減四」除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歡喜過年之際,寒流也來攪局,許多民眾改以熱騰騰的火鍋來圍爐話家常,國民健康署提醒,一頓吃到飽火鍋的鈉攝取量高達5100毫克(相當於一大匙食鹽),遠遠超出衛生福利部建議的每日鈉建議攝取量上限2400毫克的2倍以上!國健署邱淑媞署長呼籲,寒流來襲享受火鍋,記得「挑三減四」少負擔!火鍋挑著吃 低油、低鈉、多蔬食民眾於圍爐聊天,常會無意間吃進過多的熱量、脂肪及鈉,若經常食用,可能會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及相關併發症,如高血壓、動脈硬化、腦中風、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等,另外,也應避免食用火鍋店所提供的含糖飲料、冰淇淋、甜食點心等,都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甚至是罹患癌症的風險。國健署提供民眾「挑三減四」吃火鍋小撇步,讓民眾在享用暖呼呼的火鍋同時,也能顧到身體健康。●聰明「挑」三:1) 「挑湯底」/選擇由昆布或蔬菜熬製的清湯底,拒絕高熱量及高鈉含量之湯底,如麻辣鍋底及酸菜白肉鍋底等;1碗麻辣鍋底湯熱量約170大卡,超過半碗飯的熱量,而鈉含量約為660毫克,相當於1.7公克的食鹽。2) 「挑」高纖/選擇蔬菜類及菇類等高纖食材,不僅可增加飽足感以降低其他高熱量食物之食用量,同時還能攝取到豐富的纖維質及營養素。3) 「挑」低油/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白肉以取代高脂的紅肉,並且去皮以減少脂肪攝取。●健康「減」四:1) 「減」少份量/適量的火鍋食材,維持餐餐八分飽的飲食習慣。2) 「減」少加工/選擇新鮮食材以取代加工火鍋料,加工火鍋料多為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食品,建議於購買前詳閱包裝上的營養標示,並且避免食用過多。3) 「減」少沾醬/選擇蔥、薑及蒜等新鮮食材提味,減少使用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的醬料,如沙茶醬、豆瓣醬、辣椒醬及醬油等。4) 「減」少甜點/選擇水果取代甜點,並飲用無糖茶水取代含糖飲料,甜點中含大量糖分及熱量可能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發生。

「賴」一下就能減重!諮詢專線甩過年肥

「賴」一下就能減重!諮詢專線甩過年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過年期間家人朋友相聚、品嚐美食機會增加,若再加上每天看電視、睡得多、動得少,可能一不小心就增加了2至3公斤。因此,對於健康「飲食」及「運動」的問題,國民健康署於春節期間照常提供健康體重管理專線免費諮詢服務,透過撥打免費市話、Line及Skype,即可提供個人量身訂做的減重服務。健康聰明吃  原則要掌握春節期間面對比平常豐盛的餐食,國民健康署建議掌握健康飲食原則:多吃各種蔬菜、水果及未精製全穀根莖類等天然食材,烹調方式選擇水煮取代油炸;多喝白開水,避免含糖飲料;不吃零食宵夜甜點;每餐不過量(8分飽),份量較多的餐點與親友共享;避免加工肉製品的攝取及減少食用高鹽及鹽漬食物,養成均衡飲食的健康飲食型態。春節少動易胖  健走4口訣甩肉養成規律的身體活動是健康減重不可或缺的部分,減重期間的熱量來源降低,會使身體基礎代謝率下降,此時就必須藉由運動來維持或提高基礎代謝率,加強減重效果。對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4個小口訣,即可將健走運動融入於生活中,如:上下樓以走樓梯取代電梯、走路採買年貨、拜年,或就近利用社區公園、步道健走,增加身體活動量。減重專線春節不打烊   輕鬆CALL IN賺健康國健署健康體重管理電話諮詢服務春節不打烊,於年節假期照常服務(每週一~六 9:00~21:00),如有健康飲食、運動及健康減重等疑問,歡迎call in免費市話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或搜尋LINE ID:0800367100等免費諮詢管道,即可向營養師與運動專業人員諮詢。

擬菜單、選對鍋具 準備年菜變簡單

擬菜單、選對鍋具 準備年菜變簡單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每逢過年,婆婆媽媽們總是得忙進忙出的採購和烹調,到除夕夜,好不容易忙完一整桌澎湃的年夜菜,緊接著還要忙初一拜訪的親朋好友及初二回娘家的女兒,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室表示,其實找對方法,婆婆媽媽也可以很輕鬆,迅速做好年菜,悠閒的與家人圍爐團聚過好年。衛福部南投醫院蕭曉安營養師表示,許多人認為,過年時還是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起家)、有豬肉(諸事吉祥)等觀念,因此即使只準備幾樣年菜,婆婆媽媽們也要忙上好幾天,尤其除夕夜當天更要在廚房忙碌許久,滷肉要花上好多小時,等魚蝦退冰解凍也需時間,整個過程就像打仗一樣,搞得身心疲憊。其實想要輕鬆過好年不難,可試著建立出一套自己專屬的年菜SOP,例如:1) 討論與擬定菜單/一般過年團聚,總是會多準備些許大菜,可依照各家習慣和喜好,跟家人討論年菜菜單,為家人做上合宜的搭配。2) 預先備好食材/婆婆媽媽準備年菜時通常是忙的不可開交,因此必需先準備幾道,能夠立即或已處理好的食材,或是利用加熱後的熟食料理包,即能美味快速上桌又不失禮。3) 選擇省時省力的鍋具/利用高壓蒸汽鍋快速加熱,讓食物在短時間即可入味熟透,營養均勻不流失之優點;或選擇近年很流行的悶燒鍋,不但免顧火,也可長時間保溫,讓婆婆媽媽們省時又省力。4) 考量健康概念/考慮到家人有慢性病的宿疾,儘量在烹調過程中注意「油」和「鹽」的添加,現代人營養大多過剩,過年期間若食用過多的大魚大肉,反而容易增加身體負擔,換個少油少鹽口味的年菜也可以很健康養生。今晚就是除夕夜,全家大小齊聚一堂吃團圓飯,可說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日子,不妨參考上述方法,烹煮健康又美味的菜餚,享受美食又能兼顧營養,幫助民眾遠離慢性病不胖!

3大享「瘦」守則 年節吃零食不發胖

3大享「瘦」守則 年節吃零食不發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快樂的春節假期又來臨,在全家團圓分享歡笑的時刻,伴隨著點心及零食一起享用,真是愉快享受,但也因為如此,往往不自覺間就會吃下過多的熱量。因此北市衛生局提供民眾3招簡單的飲食原則,讓你健康過好年。北市衛生局表示,採購年節期間常吃的各類零食及糖果時,應盡量選購完整包裝且標示清楚的食品,除了可知道產品之來源、有效期限等重要資訊,更可瞭解食品所含熱量,以減少過多的熱量攝取,還可避免攝取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另外採購時亦應該適量購買,才不會採購過多造成浪費。年節零食要慎選  水果+無糖茶少負擔過年期間免不了要招待親友,家中需準備一些零食、糖果及飲料等,讓親友相聚時可開心享用點心。但零食雖然份量少,但是一包洋芋片下肚,熱量可是不輸一個便當。臺北市衛生局建議您,可準備健康的零食,讓親友歡聚同時,更可健康過好年:1)新鮮水果/年菜菜單幾乎全是大魚大肉,蔬果攝取量在年節期間常常都是不足夠的,臺北市衛生局建議,親友來訪時,可以用新鮮當季水果,如橘子、柳丁等,取代零食糖果招待客人,除增加纖維攝取,又可減少不必要的熱量。2)堅果種子類/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已將堅果種子類併入6大類食物的油脂類中,堅果類食品包含優質的脂肪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營養價值相當豐富。以開心果、核桃、杏仁、瓜子、南瓜子等招待親友,可說是健康零食的好選擇。3)無糖茶飲/汽水、可樂等含糖飲料飲料,除了營養成分不高外,所含熱量都很高,而且過量食用容易造成腹脹不舒服,而非100%的果汁,又可能額外添加糖及香料等添加物,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招待親友除了無糖飲料外,亦可用自己泡的茶或是白開水來取代。

大掃除搬重物 屈膝不彎腰防受傷

大掃除搬重物 屈膝不彎腰防受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年節到了,家家戶戶不免要大掃除,因為腰酸背痛而求診的病人增加不少,該如何避免傷害、輕鬆過個好年,值得大家注意。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醫師指出,民眾可善用適當的輔助工具,例如省力的拖把、吸塵器等。搬重物的部分,周建文表示,在抬舉重物時應謹記「屈膝而不彎腰」,所抬的重物要靠近身體再抬起,並避免轉身取物的姿勢,要正面對所取物品。一次打掃時間最好不超50分鐘,中間休息10到15分鐘,休息時拉筋減少肌肉緊繃。肌肉骨骼急性傷害 4招急救防腫脹至於,在取高物時,要利用梯子並切忌直接站在櫃子正下方,以防跌倒,避免腰椎過度後仰。若要推拉重物時雙腳前後分開微曲,保持腰椎挺,直運用身體重心轉移來移動物體。某些清潔劑含強酸或強鹼,宜戴手套保護。周建文醫師提醒,若真的不幸發生了肌肉骨骼的急性傷害,要記得的處理原則:立刻休息、施與冰敷、局部加壓及抬高以避免患部進一步腫脹。

圍爐狂吃血糖恐飆升 水煮、清蒸降風險

圍爐狂吃血糖恐飆升 水煮、清蒸降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明天就是除夕夜,團圓圍爐之際必定大魚大肉,許多人為避免掃興,通常是吃到肚子撐才肯罷休。醫師表示,慢性病患者過年期間更控制飲食,尤其是糖尿病人,因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控制血糖,年節期間若飲食不慎,往往會使血糖無法得到良好控制。血糖不控制 當心神經、眼睛病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范綱志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由於胰臟的功能較一般人差,胰島素分泌下降及對胰島素的抗性增加,無法在攝取食物當下立即分泌足夠胰島素抵抗升高的血糖,進而量測到血糖上升,長期血糖上升將導致一連串身體器官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神經、腎臟、眼睛等)。清燉、少調味 火鍋類更應避免飲食是控制糖尿病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年節及日常生活中,定時定量飲食,尤其是醣類(白米飯)必須固定份量,以使血糖穩定,烹調方式盡量選擇水煮、清蒸、清燉方式、減少油炸食物的攝取,少油少鹽,酌量或減少使用人工調味料。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必須減少食用甜食,避免喝含糖飲料,適量攝取水果。而在冬日年節時,火鍋類更是容易讓血糖波動幅度大,必須特別提醒糖尿病友們留意食用量。飲食、用藥、運動 三管齊下助控制范綱志醫師說,民眾罹患糖尿病不需太沮喪,只要遵從醫師、營養師、衛教師的建議,飲食、用藥、運動控制得宜,糖尿病並不可怕。他鼓勵糖尿病友,只要健康烹調、慎選年菜,也能輕鬆過好年,讓每次回診的糖化血色素都維持在目標值,享受良好的生活品質。

下肢傷口爛十多年 疏通靜脈免截肢

下肢傷口爛十多年 疏通靜脈免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陸福建廈門市的蘇明獎、蘇明木兄弟,因腳有水泡、遭割傷等問題,傷口無法癒合,十多年來,飽受下肢水腫,長期傷口潰爛之苦。當地醫師曾判定須截肢,兄弟倆於是尋求台灣醫療的協助,在靜脈疏通手術及相關治療後,恢復狀況良好,蘇氏兄弟也免除被截肢的危機。現年35歲的哥哥蘇明獎,曾在十八歲時發生腦栓塞狀況,與小他兩歲的弟弟蘇明木十多年來承受病苦,讓務農的父母散盡家產四處求醫,卻都未能治癒。在慈濟基金會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的促成下,蘇氏兄弟順利跨海來台求醫。先天凝血功能異常 傷口難癒合2016年初蘇氏兄弟轉診到台北慈濟醫院,由心臟管內科、周邊血管中心吳典育醫師主治,診斷他們是因為先天血液凝結功能異常,造成靜脈長期栓塞,引發慢性潰瘍,傷口無法癒合。而進行靜脈栓塞疏通手術,吳典育醫師為弟弟蘇明木的右下肢靜脈裝了三支鎳鈦合金支架,並在右大腿輔以局部球囊溶栓法。至於哥哥蘇明獎兩邊下肢靜脈栓塞,需要重建回到心臟的血路,吳醫師替他的左右腳各裝兩支支架。靜脈疏通手術後,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兄弟倆的傷口復原狀況良好,原本腫脹的腳已消,他們也帶著感謝的心搭機返回廈門!

愛喝酒致胰臟功能耗盡 30歲男惹糖尿病上身

愛喝酒致胰臟功能耗盡 30歲男惹糖尿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終時節,正是尾牙、春酒聚餐輪番上陣的時機,不少人會小酌助興,一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平時靠打零工維生,下工地後最喜歡和同事喝兩杯博感情,一次酒後劇烈腹痛,才知道自己得了胰臟炎,導致胰臟機能消耗殆盡,最終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在歡樂之餘要避免沉迷杯中物,否則一個不注意養成酗酒習慣,就可能會讓惱人的糖尿病纏身。胰臟功能遭破壞 脂肪便包油沖不掉新陳代謝科醫師張涵軒指出,胰臟是一個兼具外分泌與內分泌機能的器官,外分泌的部分,它分泌澱粉脢、脂肪脢、蛋白脢等消化酵素幫助消化,讓人體得以吸收;內分泌的部分,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胰島素。一旦胰臟因為反覆發炎被破壞到一定程度,無法分泌足夠的消化酵素,就會產生脂肪便,大便像包了層油般浮在水面上,而且不好沖掉,在內分泌的部份就是罹患糖尿病。張涵軒醫師指出,造成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是酒精和膽結石,有一部分找不到原因,其他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TG>1000mg/dL)、高血鈣、腫瘤、自體免疫疾病、藥物等等也有可能造成。口服降血糖藥也無效 醫勸盡早戒酒因為胰臟炎而造成的糖尿病和一般的第二型糖尿病有很大不同,多數第二型糖尿病在剛開始時,可以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來治療,但是因胰臟炎造成的糖尿病,一旦被診斷出來,表示可以分泌胰島素的貝他細胞(βcell)嚴重不足,即使用磺醯尿素類的降血糖藥物也沒有辦法「催」出胰島素,其他類的口服降血糖藥物也效果有限,最終都只能用胰島素來控制。張涵軒醫師提醒,要避免酒精性胰臟炎,唯有戒酒一途別無他法,而已經發生併發症者僅能症狀治療,例如有脂肪便者可以服用消化酵素,慢性疼痛者予以疼痛及精神科的治療,產生糖尿病者予以胰島素注射,以改善患者之生活品質,維持其日常生活之機能。

聽不清楚沒關係嗎?專家:先天性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

聽不清楚沒關係嗎?專家:先天性聽損將影響日後學習

(撰文/Suzy Chen)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林淑芬;聽覺口語師李韵葳) (圖/優活健康網)   (少子化社會下,每位父母都盼望孩子各項表現不落人後,卻疏忽各項新生兒健康篩檢的重要性,而錯怪孩子學習力不佳。) 孩子的教育是每個爸媽最在意的事情,針對學齡前期的孩子,身教、言教固然重要,但若孩子有先天性的聽力損失,對於其語言發展以及日後的在校學習,甚至是社交能力都會造成負擔;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每1000個新生兒中,有4~6人有聽力障礙,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學習障礙和溝通障礙。 外觀看不出聽損 不愛表達、對較大聲響無反應均為聽損徵兆   (若非小耳症所導致的聽力問題,一般聽損單用外觀無法看出來,家長需靠注意孩子平時行為來判斷。) 聽力師林淑芬表示,除非是小耳症造成的聽力問題,否則一般小朋友的聽力損失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尤其年紀越小越不容易發現,必須依靠照顧者對寶寶的觀察,早期常有到了2~3歲,甚至更晚才發現聽損問題,療育效果也跟著受限,但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檢實施後,更能幫助新手爸媽們提早發現問題。 然而並非每個孩子雙側耳朵都有聽損問題,部分孩子單耳聽力正常,聽力師林淑芬進一步說明,單側聽損孩子,症狀雖比雙側聽損稍顯輕微,卻也較難發現。然而任何聽力問題,都需要積極關注及治療,以避免造成日後學習的絆腳石,因此呼籲父母親或照顧者們,當發現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度不佳,就應該有所警覺。 她提到,通常6個月大的小朋友會開始牙牙學語,發出「咿咿啊阿」的聲音,約一歲時陸續出現有意義的口語,若到了應該開口說話的年紀還沒有聲音表達,就應該進一步檢查。此外,若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較不一致,尤其對節慶時放鞭炮沒有任何反應,也可能需懷疑有聽損問題。 聽力損失影響說話清晰度 溝通、人際互動備受影響   (倘若聽損的孩子在出生後沒有做聽篩、及時予以矯正及治療,長大之後容易因溝通產生問題而影響學習能力及人際關係。) 聽覺口語師李韵葳也指出,聽力損失的孩子,日後造成的影響最明顯的非語言發展莫屬,尤其1歲~1歲半是開始建構單字、詞以及表達能力的時候,聽力損失更可能影響其說話清晰度、完整度,甚至日後句型結構也會出現問題,例如想表達哥哥打他,卻說出「哥哥我打」的句子。 此外,對於日後的溝通、人際互動、專注力都會有影響,還會造成對於突發狀況警覺性低等問題,因此她也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任何聽力方面問題,就應該盡早就醫治療,以避免影響小朋友日後學習。 聽損兒仍有殘存聽力 可善用聽力進行學習   (孩子就算有聽力損失,不代表完全聽不見,仍可配戴合適的輔具,善用聽覺進行學習,加上視覺學習的輔助,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聽覺口語師李韵葳也表示,聽損問題分為輕、中、中重、重度及極重度,然而根據聽障教育及幼兒發展的研究,無論聽力損失的程度是輕是重,只要不是雙耳聽力正常,都有可能在未來影響孩子的學習及口語發展,久而久之,小朋友可能會有說話清晰度不佳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反而造成日後人際溝通隔閡。因此只要寶寶的聽力有問題,都需儘早配戴助聽器矯正。 她強調,聽力損失的兒童因為仍有殘存的聽力,可以訓練並強化其使用聽力的習慣,輔以讀唇或是視覺方式來認識新的事物,才是幫助聽損兒學習口語的最佳方式。   新生兒聽力篩檢 把握寶寶出生後3個月黃金時期 據衛福部公佈,「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於101年上路,藉由此篩檢,可提早發現先天「感覺神經性聽損」及先天「傳導性聽損」,費用皆由政府支出,鼓勵各位新手父母攜出生後24-60小時之寶寶做免費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則需由初篩醫院安排複篩,若仍未通過,則需要安排一系列的檢查來確認聽力損失的類型及程度,進行助聽器選配及聽語療育課程。若能在三個月內確診,六個月大以前就開始進行聽語療育課程,可確保讓聽損寶寶在未來也能擁有良好的「聽說」能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