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情緒困擾青少年 未來易失業!

情緒困擾青少年 未來易失業!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篇發表於《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經常感到緊張或憂鬱的青少年,在成年早期有較高的失業率,此研究檢視逾七千位(出生於1980至1984年)美國成人,在十二年期間的就業模式,發現16至20歲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約有32%的人失業,另有26%的人在成年早期出現失業或離開工作的狀況。研究也指出,在2007年至2009年經濟大衰退之後的幾年間,心理困擾對於工作前景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增加,那些具有情緒困擾病史的人其失業情形明顯上升,顯示即使來於自相同背景,無論社會經濟背景如何,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問題是影響未來失業的重要危險因子。憂鬱、焦慮 影響工作及人際關係兒童青少年情緒困擾涵蓋包括:憂鬱、焦慮、恐慌、易怒、衝動、違規行為、飲食困擾及發展疾患,或精神疾病所導致相關情緒或行為問題,如果兒童青少年出現上述的情緒困擾,有一定比例會反復復發或長期慢性化,這種持續嚴重的情緒行為困擾對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學習及人際社會適應功能造成影響,若問題至成人階段仍沒有改善,對工作的適應及人際關係都會造成影響。有近六成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在成年早期出現失業或離職的狀況,這表示青少年階段的情緒困擾會造成他個人日後的經濟負擔,董氏基金會2016年發佈一份針對青少女的資料整理中顯示,青少女的壓力來源,除了課業不佳,對未來的徬徨高居第二,另2013年的調查中,亦發現令民眾感到憂鬱的原因,除工作、家庭,其次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經常性負面情緒 甚至自我傷害減緩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在青少年周遭的人,特別是父母親及師長,必需能夠即時辨識青少年的行為狀態是憂鬱或叛逆,才能給予適當協助,叛逆的青少年時常表現出唱反調、自以為是或者不理人的行徑,而憂鬱則是伴隨著吃不下、睡不好、體重突然上升或下降、對本來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成績出現明顯的落差,以及經常性的負面情緒甚至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若出現這種現象應立即尋求專業的協助。 

不痛就好? 輕忽發炎關節恐變形

不痛就好? 輕忽發炎關節恐變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最新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問卷調查指出,近7成病友的治療目標,是希望能正常的進行日常生活,但許多病友在感覺關節較不疼痛,便停止用藥,但體內發炎反應可能仍在持續中,超過6成的病友在治療的過程中未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顯示病友對疾病控制的觀念不足,近6成病友傾向在意醫護人員對自己的看法,36%病友因為對於疾病的認知不足,不敢向醫療人員提出問題,病友這種有口說不出的糾結心情,相當不利於身心的健康與疾病的管理。疼痛、腫脹 關節可能變形或失能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引起的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於中年人,病友男女比例為1:3,此病主要會侵犯關節,造成疼痛、腫脹和僵硬,如未妥善治療,病友的關節很可能會破壞變形或僵直失能,導致行動不便降低生活品質,RA病友多數為女性,且發病時人生正處於持家工作的重要時期,常見病友因發病影響工作及婚姻,讓病友感到愧疚與自責,除了疾病帶來的身體疼痛和問題外,心理也常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很多RA 病友在他們感覺疾病狀態「還算不錯」時,臨床評估上病情仍處於活躍期,顯示病友可能因為疼痛減輕了就放鬆警戒,疏忽規律用藥治療的重要性,羅淑芬醫師表示,若體內發炎反應沒有有效的控制,使發炎反應持續,即便疼痛減緩仍可能造成關節變形,進而影響身體活動力,導致病友對疾病控制失去信心,形成治療的惡性循環。

養身粽可多吃? 營養師:一天一顆

養身粽可多吃? 營養師:一天一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粽子是端午節必吃美食,但內餡愈豐富往往熱量愈高,臺中慈濟醫院營養師陳慧文表示,臨床衛教有八成慢性病人不清楚粽子內餡代表成份,她強調,坊間所謂的養生粽雖然相較全糯米粽熱量低,但常見的栗子、蓮子、綠豆、紅豆與薏仁屬於全穀根莖類,也是澱粉來源,毫無節制並不符合養生概念,尤其慢性病人的選擇更重要,建議一天仍以一小顆為宜。 糯米粽熱量高,屬高醣類來源,不好消化又容易讓血糖升高,不算內餡已高達331大卡,比一碗飯280大卡還多,其它高油脂來源包括:豬油炒紅葱頭調味,以烹煮三層肉、五花肉的熱湯拌米,花生也屬油脂類,高醣、高油、重鹹的飲食,長久吃下肚,本來富有彈性的血管,逐漸變得愈來愈沒彈性,久而久之形成高血壓、心肌梗塞、甚至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影響血管、心臟、眼睛、甚至腎臟功能,端午過節吃粽宜減量以保健康。粽子不要比拳頭大 只能一天一顆香菇、花生、鹹蛋黃與三層肉是傳統糯米粽的必備餡料,養生訴求的五榖粽走健康素食風,也有很多擁護者,陳慧文營養師呼籲慢性病人,避免節後體重、血壓、血糖齊飆高,粽子不要比女生的拳頭大為基準,只能一天一顆,陳慧文營養師也針對各種慢性病人,提出適宜的吃粽調配方法:1)糖尿病病友/全榖米粽,搭配一盤蔬菜,以延緩血糖吸收上升的速度。2)高血壓病友/經過水煮的粽子,以葱、薑、蒜等增加香氣,減少用油、鹽使用量,跟糖尿病友一樣,量都不要比女生的拳頭大。3)腎臟病友/控制蛋白質食用量,建議選地瓜粉、太白粉或涼粉等低氮澱粉製作的水晶粽。

消暑吃西瓜 什麼人要少吃?

消暑吃西瓜 什麼人要少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天氣炎熱得直冒汗,很多人都快要中暑了,這時吃一盤西瓜,必定是能解暑熱,雖然西瓜可以止渴利尿,消暑熱,非常受到大家喜愛,但卻有些人是不能吃多;營養師提醒,尤其是糖尿病、腎臟病患者,都得要適量。糖尿病及腎臟病 一天只能吃250克西瓜哪些人吃西瓜要節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營養科周千欽營養師指出,一般人每人每天最好只吃兩份水果,以免果糖攝取過多,西瓜也不例外,吃西瓜也要注意份量,以西瓜去皮切塊,一份為250克,大約就是一飯碗的量;至於糖尿病人及腎臟病人,要限糖限水,吃西瓜份量就要節制,一天一份即可。一顆西瓜九成是水份營養師周千欽表示,西瓜是糖份高和水份高的水果,西瓜大約有九成都是水份,也使得夏天吃西瓜會感到清涼;至於營養成分也很多,包括有維生素A與B群,葡萄糖與果糖,西瓜也有胡蘿蔔素與茄紅素,可以增加身體抗氧化。 生理期不宜吃西瓜另外,傳統中醫認為,西瓜是寒涼性水果,對於偏寒體質者也要少吃。周千欽營養師說,尤其是女性在月經期間,若是有手腳冰冷,就不適宜吃西瓜;俗話說,「暗頭仔食西瓜,半瞑反症」,所以,吃西瓜最好是白天的時候吃,晚上就不宜吃。

愛吃生菜沙拉嗎? 最好汆燙殺菌去農藥

愛吃生菜沙拉嗎? 最好汆燙殺菌去農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生菜沙拉好吃,每當天氣炎熱時,餐桌上總會有一盤生菜沙拉,來解解暑熱,雖然很多蔬果都可以做成生菜沙拉;不過,營養師提醒,想要吃生菜沙拉,有很多蔬菜最好是能汆燙殺菌後再吃,才能吃得安全又安心。去除農藥殘留+殺菌吃生菜沙拉要特別注意清潔衛生的問題;台灣癌症基金會鄭欣宜營養師指出,由於蔬菜多會有農藥殘留,除了應該要多加清洗之外,也可以利用汆燙方式來去除農藥殘留。所以,要吃生菜沙拉,最好是能夠將食材都用開水汆燙過,既能去除農藥又能殺菌,之後再予以冰鎮,就可以吃得安全又安心。洋蔥適合生食 菠菜不宜生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很多人愛吃生菜沙拉,但是有些菜適合生吃,有些菜則不適合生吃;例如洋蔥就適合生食,可以吃到洋蔥的硫化物,但是有很多綠色蔬菜例如菠菜含有亞硝酸,就不宜生吃,煮熟後才能去除亞硝酸。菜色豐富植化素越多另外,生菜沙拉的菜色越豐富越好,紅、橙、黃、綠、紫,各種顏色的蔬菜都入菜,越能吃到各種不同的植化素;番茄、紅椒、黃椒、青椒、胡蘿蔔、玉米、綠花椰菜、小黃瓜、紫洋蔥、白洋蔥、美生菜等,都是生菜沙拉經常搭配的食材。

不可輕忽! 頭暈、疲倦恐致命

不可輕忽! 頭暈、疲倦恐致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今年一百歲的張阿嬤,六年多前不明原因老覺得頭暈、疲倦、心臟亂跳,連站立起身時都站不穩,一次甚至在浴室不小心跌倒,摔裂了大腿骨,女兒還以為張阿嬷只是因為年邁虛弱,沒想到檢查發現,阿嬤不僅腎臟功能異常,還因為腎臟病變連帶影響造血功能、引起嚴重「腎性貧血」,才會老是不舒服、沒精神、食慾也不好。在醫師建議下,張阿嬤開始使用補血針(紅血球生成素),以提升造血能力,三個月之後,血色素從8.6 g/dL上升至11.6 g/dL,貧血症狀及生活品質都獲得明顯改善,張阿嬤現在仍固定每個月回診評估是否施打補血針,至今已持續治療近五年時間,血色素一直穩定控制在理想範圍。末期腎臟病發生率 世界第一台灣地區腎臟病罹患人數高達200萬以上之多,尤其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及人數更是世界第一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因為腎臟功能損壞、造成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引起的貧血,其診斷標準為血色素男性於13 g/dL 、女性低於12 g/dL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黃秋錦指出,腎功能越不好,貧血的機會就越高,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末期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貧血比例相當高,第四期約有六成貧血,到了第五期竟高達九成以上,其中約有一半比例屬重度貧血者 。第三期以後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應該定期每一到三個月檢查ㄧ次血色素,把握治療良機,腎性貧血適時介入補血針治療,護腎還可延後洗腎,貧血可能是因為缺乏原料所致,例如缺鐵性貧血,也可能是因為造血功能障礙所致,例如腎臟受損的腎性貧血。  

「啪」一聲 OL練划龍舟腰椎拉傷

「啪」一聲 OL練划龍舟腰椎拉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將至,隨之登場的龍舟競賽亦趨白熱化,有位27歲的OL上班族,在公司報名參加龍舟賽,為了爭取佳績,近期勤奮練習,結果在一次的練習過程中,腰椎突然出現「啪」的一聲,轉身時還疼痛異常,沒辦法練習下去,原本以為腰椎斷了,嚇得她趕緊赴醫院求治,經過醫師診治後,才發現是練習不足,所導致的急性腰椎拉傷。端午節不可或缺的龍舟競賽,每一年都吸引許多團體競相爭取佳績,但是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洪豐建指出,參賽前一定要採取漸進式的練習,若練習不足,又貿然的從事激烈動作,很容易在肌肉與脊椎的接觸點引起拉傷、裂傷,像這起病例,就是因為練習不足引起的急性肌肉拉傷。柔軟操、充足睡眠、飲食營養不可少要達成龍舟賽的佳績,又避免不必要的身體傷害,洪豐建醫師建議,除了事前的充足練習之外,在正式比賽前,一定要做柔軟操,比賽前一晚,選手要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疲勞,並攝取足夠的營養,正常飲食,保持平常心,因為當壓力過大時,肌肉容易緊張,當出現緊張情緒時,可多做深呼吸,以緩和緊張情緒。肌肉急性扭、拉傷 盡量休息、冰敷 若是不慎還是引起肌肉急性扭、拉傷,洪豐建醫師指出,剛發生時,應盡量採取休息、冰敷,若是出現在手部及肩膀部位,可使用彈性繃帶,避免患部持續腫脹,若是出現在手腳部位,則可抬高,比心臟部位高,以便讓血液順利回流,加速腫脹消,至於這位OL的情況,則是先開立止痛、肌肉鬆弛等藥物,並進行物理治療,透過治療以緩和其不適症狀。 

研究:三手菸11種致癌物 升高血癌風險

研究:三手菸11種致癌物 升高血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吸菸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更會危害下一代,長期生活在二手菸環境中的兒童,更會造成或加重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且與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等癌症有關,除此之外,還有三手菸的威脅,研究證實,吸菸者即使不在孩子面前抽,三手菸毒性微粒仍會殘留在車子、衣服、地毯、桌面等處,含有至少有11種高度致癌化合物,會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缺陷、增加哮喘、中耳炎以及血癌的風險。與非吸菸者相比 吸菸恐增精神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與吸菸者同住,得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30%,每年有2萬人死於菸害,每25分鐘就有1人死於菸害,吸菸者每2人就有1人死於與菸相關的疾病,吸菸有害身體健康,除了常見的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外,國外更有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吸菸恐會增加精神病風險,若與非吸菸者相比,發病風險將會高出3倍,且發病時間也平均提早一年。罹精神分裂症 為非吸菸者的3倍此項精神疾病研究主要是由英國倫敦大學,針對1980~2014年全球61項研究進行分析,涵蓋對象包括了1萬5000名吸菸者,和27萬3000名非吸菸者,結果發現,首次診斷出精神病的患者,有57%有吸菸習慣,其中罹患像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者,則為非吸菸者的3倍,且發病時間提早一年。 

注意!骨鬆上身 一跌倒就骨折

注意!骨鬆上身 一跌倒就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無聲無息的疾病,在早期並沒有任何症狀,在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脊椎駝背變形的外觀症狀,骨質緩緩流失,一旦發現時,通常都是跌倒造成骨折,骨質疏鬆常侵犯的主要部位有,脊椎骨、股骨(大腿骨)頭部及手腕骨,脊損病友尤應特別注意。然而骨質疏鬆症卻是僅次於心血管系統,相當普遍的健康問題,就65歲以上的人口而言,女性罹患的比率,有30%以上,而男性也有12%以上,這些患者平常可能並不知道,也沒有接受治療,但是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了骨折變形。髖部骨折死亡率高 男性高達22%根據健保局統計,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相當高,在女性為15%,男性則高達22%,而即使骨折在適當的治療後,後續的復健及預後,也往往不能回復原先的功能。因此在骨質疏鬆症的課題上,最重要的是提早治療,預防骨折的發生。骨頭的結構,在放大後微觀,是由許多的骨頭小樑,編織交錯而形成的結構體,骨小樑數目就開始減小,同時也會變細,而且骨小樑彼此之間的聯結減少,造成了骨頭內的縫隙增加、孔洞擴大,結果是整體骨頭的質量變少,同時骨頭本身的成份也會改變,最後造成骨質密質降低及骨頭的強度變弱,嚴重的話,骨折的風險會增加,這就是骨質疏鬆症。抽菸、酗酒及活動量不足 骨鬆風險高只要是50歲以上,或是女性、體重較輕、近親有成年骨折史、更年期或更年期前手術切除雙側卵巢、抽菸、酗酒及身體活動量不足等,這些具骨鬆及骨折風險因素者,都須從預防著手,提早保健脊至於脊椎,並定期健檢,而健檢的項目應包括,醫師評估、骨質疏鬆風險評估、脊椎姿勢評估、脊椎X光檢查、骨質密度檢查及飲食運動建議等,目前透過新一代骨密檢測儀,其輻射劑量少、誤差小,可測量腰椎、髖骨之骨質密度,有相當準確率及骨折預測率,讓骨密異常者提早接受治療,打擊骨鬆對脊椎的隱形傷害。

忽略飯後血糖 竟讓糖化血色素值狂飆

忽略飯後血糖 竟讓糖化血色素值狂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許多糖尿病友都有測量血糖的好習慣,可是大多的病人都只有測量空腹血糖,卻忽略了飯後血糖的重要性,糖化血色素(HbA1c)是評量糖尿病血糖控制,以及降低併發症的平均指標,也是最重要的指標,為了達到理想糖化血色素(HbA1c)的控制目標,控制餐後血糖(PPG)與控制空腹血糖(FPG)同等重要。有鑒於此,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結合全台40家醫療院所,收治逾千名已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卻仍未達到糖化血色素治療目標的第二型糖尿病患,進行為期半年的餐後血糖暨血糖達標競賽,改以預混型胰島素1天注射2次,希望能達到同時控制病患的空腹及餐後血糖,進一步達到控制患者的糖化血色素。預混胰島素 能有效降低糖化血色素使用基礎胰島素控制不佳的患者,適時轉用1天2次的預混胰島素半年後,能有效地同時控制空腹及餐後血糖,進而降低糖化血色素。結果發現:平均糖化血色素值下降了1.4%,患者平均的餐後血糖更從274mg/dL降至200mg/dL,共下降約27%,而平均空腹血糖也由160mg/dL降至145mg/dL。使用基礎胰島素的病友們,雖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平均糖化血色素A1C高達10.0%,遠高於正常值的<7%,且平均餐後血糖達竟高達274 mg/dl,高出正常值<180 mg/dl甚多,由此可見,僅監測空腹血糖在治療上,容易忽略了患者糖化血色素已經失控的事實,患者在使用基礎胰島素後,要注意若血糖仍無法達標,病人身體就可能持續暴露在高血糖的狀態之下,造成所謂的「血糖負荷(glycemic burden)」,這時就要與醫護人員商量,是否需更改胰島素的治療方案以改善糖化血色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