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子宮頸癌病變 每5例有1人是年輕女性

子宮頸癌病變 每5例有1人是年輕女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年輕女性要注意!根據統計,子宮頸癌前病變年輕個案比例高,不再是中年婦女專有,平均每5例子宮頸癌前病變就有1例發生於20~34歲之間,而大型研究顯示,致癌排行前三名依序為HPV16、52、58 2 。感染HPV16 病變風險提高數十倍國內外研究更指出,長期感染HPV16、52、58,癌前病變風險將提高數十倍至百倍,呼籲年輕女性,預防子宮頸癌可諮詢醫師「施打疫苗+抹片篩檢」,幫助更完整防護,而子宮頸癌疫苗防護力也再突破,目前台灣核准上市的疫苗包括了二價、四價與九價,有3種HPV疫苗幫助防護。惡化成癌的癌前病變患者 逐年上升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長期位居第7位,雖發生率及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台灣每年仍有近1600例的子宮頸癌案例發生,並造成超過700人死亡,雖然罹癌人數下降,然而可能惡化成癌症的癌前病變患者卻逐年上升,其中超過20%的子宮頸癌前病變患者是年齡介於20~34歲的年輕女性,等於每5例子宮頸癌前病變中,就有1人是年輕女性。約80%女性  一生中都會感染HPV台灣婦女健康學會副秘書長陳菁徽指出,99.7%子宮頸癌是透過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導致,因HPV傳染途徑主要是性行為,感染情況相當普遍,約80%的女性在一生中都會遭HPV感染,雖大部分感染人體會自行清除,但若持續感染高致癌型HPV,就可能造成子宮頸癌前病變,更甚者進一步惡化成為子宮頸癌。30歲以下女性 篩檢率不到20%陳菁徽副秘書長表示,台灣30歲以上女性因政府推動免費抹片篩檢20年來累積篩檢率已達到81%,然而,30歲以下的女性抹片篩檢率卻不到20%,對於有性行為的女性,需要持續的進行衛教宣導,年輕女性除了定期抹片篩檢外,也應追求積極預防方式—施打子宮頸癌疫苗,注意預防子宮頸癌。 

「乳」你所願非難事 哺乳問題知多少

「乳」你所願非難事 哺乳問題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坐月子醫學上稱為產褥期,約30 ~ 42天,起源並無真正考據,可能因早年婦女背負傳宗接代責任、飲食短缺,因為生產耗損大量體力,公婆給媳婦一個不成文的假期稱為「月子」,尤其傳統觀念覺得要進補,才有奶水哺育下一代,因此做月子及進補相沿成習,藉由產後調理幫助產後身體復原,促進新陳代謝,能有效調整懷孕前的虛弱體質及身體上的小毛病。約2/3哺乳婦女 有過乳汁鬱積或阻塞臨床上產後哺乳婦女最常求助的原因是,乳房腫脹或乳汁鬱積導致的疼痛,約2/3的哺乳婦女有發生過乳汁鬱積或阻塞,奶水的調節為泌乳回饋性抑制物(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FIL),若未經妥善護理會發生奶水減量,以及進展成乳腺炎甚至乳房膿瘍,一般而言乳腺炎發生率為2~33%,平均在產後3至6週左右,乳腺炎的危險因子有:● 產後早期或過度乳房腫脹者。● 乳頭痠痛破皮者。● 嬰兒含乳困難者。● 外在環境因素及母親個人身體或情緒壓力● 突然地哺乳或擠奶次數減少。專業哺乳諮詢管道 找出異常原因最優先的處理步驟應該是透過專業哺乳諮詢管道找出異常原因,再來是促進乳汁有效引流,針對原因並改正例如嬰兒含得問題,應先修正含乳姿勢,乳房因胸罩過緊或嬰兒背巾太緊,應減輕施壓或是心理壓力太大,應主動尋求支持與幫助。哺乳期奶水不足造成新手母親莫大憂鬱及壓力,其背後真實的問題,需要專業人員對哺乳困難的產婦提供正向合宜的支持,尋找合格立案且親善的產後護理機構,可以漸少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牢記安心3步驟 有效檢測登革熱

牢記安心3步驟 有效檢測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 綜合報導)伴隨全球暖化,氣溫持續攀升,病媒蚊分布區域擴大,國外旅遊盛行,登革病毒傳播迅速,臺灣去年發生登革熱疫情,病患感染登革熱初期,使用「登革熱快速診斷試劑」(簡稱登革熱快篩)作為診斷工具,能避免重症的發生,對疾病的控制極其重要。發病7日內快篩 把握黃金治療周登革熱快速診斷試劑為第二等級醫療器材,須由醫師或醫檢師等專業人員操作,當病患感染登革病毒,出現發熱症狀起7日內,專業人員可採集病患血液透過登革熱快篩輔助診斷登革熱。登革熱快篩檢驗敏感度與專一性高,可早期偵測及確認病例,及早採取防治作為,並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儘快提供感染者適當醫療處置,此外,透過醫師通報登革熱疑似個案資訊,可早期監測及掌控登革熱疫情,防止疾病擴大傳播。發燒、嘔吐、出疹 應盡速就醫檢驗民眾如有發燒、頭痛、全身痠痛(如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食慾不振、頭暈無力、噁心、嘔吐、腹瀉、出疹等症狀,即懷疑感染登革熱,須盡速就醫,適時進行登革熱快篩檢驗。此外,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  1) 一認/認識登革熱快速診斷試劑為醫療器材。2) 二看/確認檢測採用之試劑是否為合法產品,看清是否刊載衛福部之「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3) 三會用/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醫療器材,為民眾的健康把關。 

熱死人! 3要訣遠離熱傷害

熱死人! 3要訣遠離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的資料顯示,今年因為熱傷害而送醫的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7成, 6大危險族群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人、服用藥物暨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需加倍警覺防範熱傷害。15分鐘體溫逾41度 恐致死中暑是因身體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可能在10到15分鐘內體溫上升超過攝氏41度C,嚴重可致死亡,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未正常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時可能導致熱衰竭,尤其以年紀大、高血壓及在燥熱環境工作者容易發生。靜脈血管擴張 產生熱暈厥熱痙攣常由於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引起手、腳或腹部肌肉強烈抽筋及疼痛,熱暈厥則是突然起身時發生,原因是周邊靜脈血管擴張,相對血管內液體不足而產生姿勢性低血壓,由於供應腦部的血流減少導致昏迷,昏倒後由於腦部血流供應漸漸恢復而再度清醒。行動不便長者 在家也會中暑近年來流行馬拉松和單車運動,因此增加許多因為激烈運動而導致熱傷害的案例,勞工朋友也占大宗,提醒民眾要特別留心家中有慢性病、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即使整天都沒出門,由於天氣過度炎熱而發生中暑的案例並不少見,只要對熱傷害有初步的了解,一定能遠離夏天的隱形殺手。熟記預防的3要訣: 1) 保持涼爽2) 補充水分3) 提高警覺  

防範農藥殘留!59種使用新標準

防範農藥殘留!59種使用新標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近年食安風暴頻傳,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日發布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依據風險評估原則,針對國內外農藥使用辦法,改善混用農藥的情況,修訂59種農藥在376種蔬果,以及穀類的農產品的殘留容許量。恐致神經系統退化 影響消化系統過去研究發現,農藥殘留在體內會造成神經系統退化,也會進一步影響消化系統,衛福部經評估國人對各類農作物取食總量的累積風險後,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專家委員審核後訂定新農藥殘留辦法,在保護國內消費者飲食安全之前提下,讓國內外農藥的使用及殘留量管理更合理化。考量國內農牧漁業需求,衛福部依據國人飲食習慣而訂定新規範,確保國人安全,針對進口農產品,因其農作物生長環境、病蟲害防治及用藥方法與國內情形不同,為改善飲食需求,衛生署也會繼續增修訂進口農作物殘留農藥容許量申請。進口農產品 列入增修範圍由衛福部食藥署,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共同合作,持續修訂國內使用農藥及增修訂殘留容許量,另外,針對進口農產品,因此種農作物生長環境、病蟲害防治及用藥方法與國內情形不同,亦依據國外使用農藥情形,訂定適當殘留容許量,以下為其評估原則:1) 審核農藥之毒性資料。2) 審視農作物殘留量消退試驗資料。3) 參酌國外農藥核准登記使用方法。違反農藥容許標準 處2億以下罰鍰依據訂定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食品藥物管理署會持續對於市售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持續進行監測,如發現有違反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的規定者,依法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並由地方政府衛生局,聯合農業機關追查供應來源及殘留原因。

老人太健忘 當心誤把失智當退化

老人太健忘 當心誤把失智當退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七十歲的范太太這幾年開始出現健忘的症狀,不僅忘記鑰匙放哪,連別人的名字也忘記,越來越多記憶力喪失的情形出現,於是家人帶他前往就醫診治,造成失智症的主要疾病為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有10%的失智症是可逆轉的,因此若家中老人出現疑似失智跡象,建議及早就醫。失智症約60% 為阿茲海默氏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楊程智表示,失智症是個臨床症候群,是後天性的記憶及其他大腦功能減退,程度嚴重到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或功能,造成失智症最多的疾病為阿茲海默氏症,約60%,依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10~20%,混合性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合併血管性失智症),約10%,楊程智醫師說明,失智症診斷3步驟有:1)確認病史、神經檢查及簡短的知能測驗/以確定病人是否有失智症,並且排除憂鬱症及瞻妄。2)實驗室檢查/以確定造成失智症之病症,並找出可治療的失智症。3)其他必要之常規檢查/神經心理測試、血液常規、生化檢查(肝腎功能)等。10%失智症有機會逆轉 正確診斷很重要約10~15%的失智症是可加以治療而恢復或緩解,所以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有了正確的診斷,才能有適當治療及預後,勿將失智當正常老化,楊程智醫師說明,約有10%的失智症是有機會逆轉的,若家中若有人出現了明顯的智力退化、記憶力不佳、行為異常時,務必要前往神經內科讓醫師詳細診察,不可輕率地當作是老人家正常的退化,而失去治療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防蚊液怎麼選?4種成分大評比

防蚊液怎麼選?4種成分大評比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夏日炎炎,加上近來午後常下雨,蚊子開始活躍,疾管署統計截至今年為止的登革熱已累計有373病例,除了加強孳生源清除外,還有甚麼方法防止病媒蚊呢?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林嘉慶藥師認為,還要做好避免蚊蟲叮咬的防護工作,如加裝紗窗、穿長袖淺色衣服,還有使用好用的防蚊液。林嘉慶藥師表示,坊間最常見的防蚊液成份為DEET(敵避)、IR3535、oil of lemon eucalyptus(PMD)以及 Picaridin,這4種成份相比較下來:●    DEET/經實驗證實,是唯一可讓孕婦安全使用的成份,且新生兒在出生八週後就可以安全使用,20%濃度的DEET便可有效阻隔蚊子,但缺點是有辣味、會融掉塑膠材質(如排汗衫)、較油,且大約有13%的雌蚊一開始就不怕DEET。●    IR3535/成份的防蚊液,優點在保護力長,缺點除了會融掉塑料、損害美甲外,也沒有證據顯示兒童可以安全使用。●    PMD/保護時效較短。●   Picaridin/保護效果好且時效較長。擦的防蚊液 效果保持的時間較長林嘉慶藥師說明,一些標榜天然成分的防蚊液,如香茅、丁香、迷迭香或檸檬草等,其實保護效力小於一小時,故不推薦使用,此外,噴的防蚊液與擦的防蚊液相比較而言,擦的防蚊液雖然效果較慢顯現,但效果保持的時間較長,防蚊液的選擇,除了依個人需求做判斷外,也要詳細的閱讀使用說明,以達到防範病媒蚊咬傷的目的。

光喝母乳還不夠! 缺鐵易貧血

光喝母乳還不夠! 缺鐵易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面臨少子化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隨政府提倡母乳哺育,愈來愈多媽媽產後願意哺餵母乳,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醫師吳靜淑表示,母乳當然是最好的寶寶食物,但成長發育的過程,營養均衡很重要,尤其六個月大後的幼童,除了母乳也要增加副食品的攝取,才能避免缺鐵性貧血的狀況發生。一名一歲大女童臉色蒼白,父母驚覺不對勁趕緊帶女童去看診,經醫師詢問後發現其飲食為全母乳哺餵,且六個月後極少攝取副食品,雖然活動力良好且生長曲線正常,但血液生化檢查已有缺鐵性貧血情形。無明顯症狀 常被輕忽吳靜淑醫師表示缺鐵性貧血的孩童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所以常會被輕忽,缺鐵性貧血是因鐵質缺乏造成血紅素合成缺陷,使得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減少,血中鐵質及儲鐵蛋白的濃度下降,總鐵結合能力上升。貧血嚴重現象:嗜睡、臉色蒼白、躁動缺鐵性貧血會發生於各種年齡,通常剛出生的嬰兒體內還含有足夠量的鐵,但進入六個月後,對於鐵的需求較高,也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嬰幼兒心智及運動能力的發展, 幼兒缺鐵性貧血嚴重時,會出現嗜睡、臉色蒼白、躁動、食慾不佳、活力較差、呼吸急促等表現,亦可能有暈眩、口角炎、匙狀指甲等現象,或有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下降等情形。補充含鐵質副食品 紅肉、貝類吳靜淑醫師提醒,家長平時要注意孩子食物攝取的情形,嬰幼兒六個月後,除母乳哺餵外,應添加富含鐵質的副食品,鐵質豐富之食物如紅肉、貝類、內臟類、動物血、蛋黃、綠色蔬菜、葡萄乾、全穀類等,人體對於動物性食物中的鐵質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高,此外,維生素C可提高鐵質吸收率,而茶葉與咖啡中之單寧酸鹽則會妨礙鐵質的吸收。

三伏天治過敏症狀 改善率達76%

三伏天治過敏症狀 改善率達76%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過敏兒常會有成天揉眼睛、吸鼻子,半夜氣喘狂咳不止的情況出現,節氣即將進入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是傳統中醫調理過敏體質的最佳時機,過敏性鼻炎與氣喘是現今兒童常見的過敏疾病,國內研究顯示,三伏貼療法對於兒童過敏症狀,特別是鼻過敏症狀兒童顯著改善高達76%,接受治療以6歲以上為宜。 藉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 直達病處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邱媛貞醫師表示,「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與末伏三天,指農曆夏至以後的第三個、第四個與第五個庚日,總稱三伏,是一年四季中,陽光熱度最強、照射時間最長,也是自然界陽氣最盛、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此時最容易藉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並透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藉藥性提升調整免疫功能依清朝名醫張璐經驗處方,使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等熱性藥材研粉,混合薑汁成為「三伏貼」,依據中醫「春夏養陽」、「冬病夏治預防觀」的養生觀,藉藥性提升調整免疫功能,到秋冬季節交換時,就能避免外感疾病侵犯,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發作,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依個人體質搭配選取合適的貼敷穴位進行灸療貼敷,並提供正確的中醫飲食生活宜忌衛教,完成三次敷貼的民眾,冬季敷貼「三九貼」,在鼻過敏及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延續治療發揮更佳療效。

愈晚懷孕 妊娠糖尿病機率愈高!

愈晚懷孕 妊娠糖尿病機率愈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國人晚孕晚生,妊娠糖尿病患者有增加趨勢,根據統計,近10年來,妊娠糖尿病患者增加1成以上,醫師提醒,一旦患有妊娠糖尿病,就極有可能是將來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 根據內政部統計,國人女性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由93年的27.4歲,逐年增加至103年的30.5歲,10年間提高3.1歲。進一步分析發現,生育第1胎者中30歲以上者佔5成7,相較93年2成8,10年間增加2成9,顯示超過30歲才生育第1胎人數增加迅速。 平均生育年齡延後 罹病比例增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雅雯指出,隨著國人生活型態改變及平均生育年齡延後,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比例愈來愈高,近年發生率約為1成。 對母胎皆有不良影響 嚴重恐死胎郭雅雯醫師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卻在懷孕時初次被診斷高血糖,包括懷孕前已有但未被診斷的第二型糖尿病,或是懷孕後才出現的葡萄糖耐受不良。對母體及新生兒有嚴重影響,包括巨嬰、難產、先天畸形、黃疸,甚至死亡。 郭雅雯醫師建議,妊娠糖尿病患者可先以運動及飲食控制,若無法達到標準,則建議注射胰島素,通常孕婦生產完後血糖便會恢復正常,但產後6到12周需再次檢查,確認是否仍有血糖異常狀況。(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