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腸病毒升溫 2歲女童染重症亡

腸病毒升溫 2歲女童染重症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今年首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為北部2歲女童,該名個案已完成署外兒科專家複審確認為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疾管署近期將召開專家會議,考量目前整體疫情仍屬平緩,且腸病毒71型尚無明顯大流行跡象,現階段暫無須提升防治層級,疾管署將持續維持高度警覺,密切監測疫情發展。高燒、咽喉軟顎水泡、抽筋、意識不清個案本身有腦部發育不全,合併右側肢體偏癱與發育遲緩病史,8月底出現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高燒、咽喉軟顎水泡,就醫後診斷為咽峽炎,而後發生抽筋、意識不清、口吐白沫等狀,送醫後檢驗確定感染腸病毒71型,病況仍無改善呈現低體溫、低血壓與多重器官衰竭的休克現象,於9月12日因心肺衰竭及敗血症死亡。腸病毒疫情升 上周門診略增4.6%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近期腸病毒疫情略升,上周門、急診就診人次與前一周略增4.6%,目前社區腸病毒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為克沙奇A型,截至9月20日共21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20例感染腸病毒71型、1例感染克沙奇A5型。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時序雖已入秋,惟腸病毒傳染力極強,提醒家有幼兒的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仍不可掉以輕心,應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手腳無力、無故驚嚇、持續嘔吐也請民眾特別留意幼兒健康情形,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例如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至醫院治療,掌握治療契機,地方政府應加強督導監控轄內教托育機構的腸病毒疫情,並指導正確之處置措施,以防疫情擴散。 

眼花無力 6公分胸腺瘤搞怪!

眼花無力 6公分胸腺瘤搞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發病的那段時間,我完全出不了家門!」50多歲的黎女士今年初開始,視力逐漸模糊,甚至出現複視,原本以為自己只是患有老花眼,就醫看診,確診罹患了胸腺瘤,經過醫師評估,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為黎女士切除胸腺瘤,預後狀況良好,3天後就康復出院。眼瞼下垂、眼球無力、說話咬字不清黎女士表示,一開始只有視力模糊,但是到後來甚至出現眼瞼下垂、眼球無力、說話咬字不清、脖子、手腳無力等症狀,就連最基本的下床、上車等動作,都需要人攙扶,黎女士說,那段時間根本沒辦法出門,在家人的建議下,黎女士到大醫院看診,轉至神經內科才確診,因患有胸腺瘤而引發重症肌無力的症狀。切除6公分胸腺瘤 胸線全切除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6公分大的胸腺瘤,並同時執行廣泛性胸線全切除,手術圓滿成功,黎女士3天後順利出院,心臟胸腔外科醫師張睿智表示,胸腺是由淋巴組織構成,一般良性的胸腺腫瘤,臨床上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的症狀,但是如果腫瘤持續增大,就必須注意發展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甚至可能會擴散至周邊的器官及淋巴組織。傷口小、失血少、對病人傷害小黎女士表示,之前也曾經接受過其他手術,沒想達文西手術之後,恢復的這麼快,3天就可以出院,張睿智醫師說明,隨著醫療科技與技術的進步,原本傳統開胸切除胸腺瘤的手術,平均需要7到10天住院期,恢復期約6到8周,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之後,傷口小、失血少、對病人的傷害也小,卻能有更好的精準度。

看物扭曲 原來黃斑部有皺摺!

看物扭曲 原來黃斑部有皺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視力下降除了近視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視網膜黃斑部皺摺導致!臨床上,有不少人因為眼睛做雷射手術,進而導致視網膜黃斑部出現皺摺,不但會使得視力下降,看東西還會出現扭曲現象。 可區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眼科主任方怡謨表示, 視網膜黃斑部皺摺有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多因為紫外線照射,使得眼睛視網膜黃斑部老化而產生疤痕,繼發性則是因為眼睛有傷口,由於發炎引起纖維化,就有人是在眼睛做雷射手術或是白內障手術後所引起。 黃班不皺摺 視力下降、看東西扭曲視網膜黃斑部皺摺會出現視力下降的情形,而且還會看東西時出現扭曲現象,方怡謨主任指出,通常病況嚴重時,有可能造成黃斑部裂孔,所以若是視力下降很嚴重,視力惡化到只剩下0.2或0.3時,或是視物扭曲很厲害,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在眼睛開3小洞 將纖維化組織切除至於視網膜黃斑部皺摺的治療,則是需要非常精細的手術,方怡謨主任進一步指出,視網膜黃斑部皺摺手術需要以微創方式進行,經由在眼睛上開3個小洞,然後以手術器械進入眼睛玻璃體,將纖維化或是結疤的組織切除,再將此組織夾出。 視網膜黃斑部纖維組織 容易復發然而,即使是做完了視網膜黃斑部皺摺手術,也有可能會再復發!方怡謨主任強調,由於長在視網膜黃斑部纖維組織很容易再長,色素細胞就會往下堆積,進而很容易復發,就好像有人長了蟹足腫般,所以,必須要長期追蹤。(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廔管感染 恐中斷腎友血路

廔管感染 恐中斷腎友血路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糖尿病史、洗腎多年的73歲朱先生,某日身體不適、意識不清,送醫發現他手臂上的洗腎廔管因感染導致破裂,醫師緊急手術,修補破裂的血管並做傷口清創,同時在傷口復原前,裝上新的臨時洗腎廔管,以免因此中斷洗腎。忽略衛生保養 恐引發廔管感染凡是需要長期接受洗腎者,都需裝置洗腎廔管,洗腎廔管是洗腎病友維護健康的重要角色,因此良好及合適的洗腎廔管對洗腎病友非常重要,若是疏忽了洗腎廔管的衛生及保養,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廔管感染甚至破裂的危機。廔管通路 影響透析品質、效果宋鎮宇醫師提醒,洗腎廔管通路的功能會影響透析的品質及效果,所以特別需要維護它的安全與衛生,目前洗腎廔管的形態,包括手臂上的自體動靜脈廔管、手臂上的人工動靜脈廔管,及頸部或鼠蹊部的臨時希克曼氏雙腔導管:1)     手臂上的自體動靜脈廔管/因為自體血管有彈性,可以隨著血流的大小而增長,是洗腎廔管的最佳選擇但因血管需要時間養成,適合活動力較佳的病人。2)     手臂上的人工動靜脈廔管/以人工血管作為洗腎廔管,糖尿病友由於手臂上的動靜脈較細小,若手術前評估發現無可接合的血管,也可以成為替代方案。3)     頸部或鼠蹊部的臨時希克曼氏雙腔導管/若病人已出現嚴重尿毒症狀或肺水腫,就須先在頸部或鼠蹊部植入「臨時希克曼氏雙腔導管」,先行改善狀況,因有部分外露於體表,易有感染的風險。避免壓迫、穿寬鬆袖口、清洗皮膚宋鎮宇醫師表示,平日照護洗腎廔管的原則,如:廔管側肢體避免壓迫、避免阻斷血液循環的動作、穿寬鬆袖口的衣服、平時清洗裝置洗腎廔管的皮膚表面,並保持乾燥,洗腎病友們若能留意執行,就能避免感染及阻塞等併發症發生。

不只是老化 失智是大腦生病了

不只是老化 失智是大腦生病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新北市估算有3萬名失智人口,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指出,失智症從罹病到完全失能期間約8到10年,對家庭社會都是沉重負擔,新北市預計試辦「失智友善社區」,打造新北市失智防護網,同時整合醫療照護資源。健忘發展到完全失能 最長15年林奇宏局長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是大腦病變的一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平均每4秒就有1名新患者,從初期健忘逐漸發展到躁動、走失,到完全失能,期間約8年到10年,最長甚至15年,不算醫療及政府補助,每人每年的照顧費用約30萬元,以新北市3萬失智人口估算,這筆費用就須投入高達90億元的經費。失智友善社區 延緩失智進程失智患者在不同階段的病程,需要不同程度的照護,對患者及家屬都屬長期抗戰,尤其偏鄉地區青壯人口大多到外地工作,無法長時間、長期隨侍在長者跟前,只好不得不送往照護機構,為了達到在地就養,非專職的照顧者就成了重要的角色,新北市擬試辦「失智友善社區計劃」,可讓家屬獲得喘息,也可讓失智者延緩失智進程。記憶減退、疑東疑西、變急躁衛生局心理衛生及長期照顧科長杜仲傑強調,失智症剛開始常被誤認是正常老化,這時以近期記憶減退為主,難以記住最近發生的事,疑東疑西,懷疑配偶外遇、家人偷東西,變得急躁,但仍保有長期記憶,2、30年前的事都還記得,而當到了中度失智後,病人就已經需要協助,無法獨立生活了。認識失智症、失智症病程發展與照護,提供照顧者在各項社會福利資源的使用,減緩照顧者壓力,另外,建立失智症個人的就醫紀錄,也能夠以利門診醫師盡快瞭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及生活習慣。

肩痛喊「卡」 玻尿酸助一臂之力

肩痛喊「卡」 玻尿酸助一臂之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莫蘭蒂颱風橫掃南台灣後,讓不少人忙於清理家園,高雄一名7旬嬤就因急於搬東西,右肩突然動不了「卡」住了,還伴隨「喀喀」聲音與劇烈疼痛,嚇得她趕緊就醫,幸好經過治療,這位阿嬤已迅速恢復肩膀的活動力。右肩動不了 發出喀喀聲開業醫師楊椒喬表示,這位阿嬤來求診時,右肩不但動不了,也舉不起來,還會發出「喀喀」的聲音,雖然她就近在家附近就醫,也打了消炎針,但右肩還是一動就痛,沒辦法恢復正常活動力。關節腔狹窄 肩關節鈣化經過X片檢查顯示,這位阿嬤的右肩關節長了骨刺,關節腔也明顯狹窄,還有肩關節鈣化情形,她這次肩膀「卡」住,應該是不當用力引起的急性症狀,醫師在阿嬤右肩關節腔部位注射玻尿酸,注射之後,疼痛症狀不但改善,右手也可抬高至水平狀態,近日再次回診,阿嬤的右手也可完全抬高,幾乎恢復先前正常活動力。包覆關節軟骨 提升活動力玻尿酸注射,可以幫助關節潤滑,減少摩擦力,讓不良於行的患者活動時,可以包覆關節軟骨,提升活動力,走路也不會再卡卡,同時也能夠消炎止痛,但因玻尿酸會被人體吸收,注射可維持最長6個月,然而玻尿酸治療關節炎病無法治癒,若是長期的嚴重關節耗損,最終仍需要依靠手術解決。注射玻尿酸 靈活、保護關節楊椒喬醫師提醒,像這樣的病人,對症下藥很重要,阿嬤是因關節疾病引起的肩卡卡,因此在關節腔注射玻尿酸能迅速發揮功效,不但可靈活、也可保護關節,相對的若是僅以口服消炎藥或注射消炎針,只能治標不治本。

忌諱求醫?微創手術免挨刀

忌諱求醫?微創手術免挨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患者診斷出早期直腸癌,有血便的症狀,透過大腸鏡檢查在直腸內發現有2公分的腫瘤,而傳統手術麻醉風險大,後續也有拉肚子的狀況,除了腹部日後會留疤也需作暫時性造口,透過經肛門微創手術,利用內視鏡操作通過直腸達到腫瘤位置,再以腹腔鏡手術專用器械取出腫瘤,疼痛感降低還能提早排氣進食,術後3天即可出院。經肛門鏡 簡單快速、不需挨刀另一位患者做例行大腸鏡檢查時,發現直腸壁外側有1.5公分的硬塊,因為腸壁的外側無法直接透過腸鏡確認,需另做切片檢驗才能確診,而利用經肛門鏡能簡單快速取出切片,省去患者需腹部挨刀的過程,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葉重宏指出,經肛門微創手術,可提供直腸腫瘤患者一個創傷較少的手術選項。大幅降低手術風險 避免人工造口對患者來說,外在的有形傷害的確會造成內心無形的傷痛,而微創手術則是近幾年來的趨勢,主旨強調能使患者得到快又好的術後效果,本院大腸直腸外科引進的無疤痕經肛門微創手術,不但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也能避免患者做人工造口的命運。飲食、高齡化、遺傳、忌諱就醫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表示,癌症已連續34年位居國人10死因之首,雖然對於癌症防治,各醫療院所長期以來都積極配合政府單位宣導推廣,但似乎仍趕不上罹癌時鐘,除了飲食習慣、高齡化和遺傳因素外,仍有部分患者因害怕治療而不敢踏出導致病情惡化,他指出,醫學科技與設備日新月異,病患不該忌諱求醫。

醫訊/慢性阻塞性肺病 重新命名活動開跑

醫訊/慢性阻塞性肺病 重新命名活動開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嗎?這是一種因為抽菸、空氣汙染造成慢性咳、喘、痰的疾病,肺受損後不但不會好,還會一直惡化下去,只能靠藥物維持。名列十大死因第七位,每年奪走超過六千條人命。然而,「慢性阻塞性肺病」這麼可怕,民眾對它卻很陌生,不是記不得名字、覺得念起來太拗口、就是覺得名字太長,還有人說怎麼不幫慢性阻塞性肺病取個好記的暱稱?像「玻璃娃娃」或「漸凍人」,好聽又好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新命名 望民眾更加了解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認識而且知道「慢性阻塞性肺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誠摰邀請大眾,集思廣義為「慢性阻塞性肺病」取個五個字以內,好記又好聽,令人耳熟能詳的暱稱,國台語皆可,就有機會抽中日本單人來回機票; 也歡迎大家踴躍為各個暱稱投票及分享,讓更多人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活動期間為自9/19至10/15舉行,請為「慢性阻塞性肺病」取五個字以內的暱稱(國台語皆可),請將命名及原因上傳官網或是mail至[email protected],也可以郵寄至台北市松德路65號9樓、傳真至02-5553-9992,活動細節以官網公告為主,或可致電02-5559-3263詢問。

病程長 失智照護7點建議

病程長 失智照護7點建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意味著人生將面臨無力挽回的巨大改變,當被確診罹患失智症之時,驚嚇、否認、憤怒、悲傷和失落等情緒,如排山倒海而來,有些患者和家屬難以平靜接受這樣的診斷。病情變化多 照護計劃很重要在震驚平撫之後,尤其是輕度的、早期的失智症診斷,部分家屬常會猶豫,應該誠實告知患者病情呢?還是選擇不告知,讓患者免於擔憂和悲傷?由於失智者的病程長、病情的變化也多,因此如何形成一個好的照護計劃是很重要的,以下幾點是給照護者的建議:1)     最理想的狀況是,失智的長輩在失智症診斷的早期,就能與子女及家屬一起召開家庭會議,討論整個未來長期照護的問題,包括在疾病的早期、中期、晚期要由誰照顧、如何照顧,預立一些指示。2)     有些時候長輩已經無法參與討論,這時子女如果要形成長期照護計劃,最理想的方式是子女一起聚集開個會,討論如何分工照護。3)     尤其當失智長輩很頑固、不配合時,照顧的壓力非常大,照護者可能會發脾氣,事後又會產生罪惡感,身心備受折磨,因此參與照護的人有必要在一開始就請教醫師,了解失智症照護時會遇到的挑戰。4)     建議所有的照護者都能夠參加病患家屬支持團體,如臺灣失智者協會。透過這類團體,彼此間可以互相支持,同時也交換經驗。5)     照護者要設法透過失智症相關的協會,了解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運用,比如說日間照護單位、臺灣失智症協會一直在推動的互助家庭等,這些模式可以大大減輕主要照顧者的負擔,且能增加失智長輩的生活品質。6) 沒有直接照護患者的家人或子女,若想對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方法或照護品質提出質疑或批評,請記得要非常小心,主要照顧者所背負的壓力已經很大,最好的狀況是家人可以一起面對困難,協助主要照顧者,而不是去批評。7) 照護的過程要注意相關法律問題,包括財產、醫療相關的法律問題,甚至是照護過程中產生的法律問題,例如請看護照顧失智長輩,但後來失智長輩卻將財產過戶給看護等,這些都是失智照護者應該留意的地方。(本文摘自/不被遺忘的時光/心靈工坊)

骨折失能 婦女病患者當心!

骨折失能 婦女病患者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0歲的陳姓婦人近年來發現自己駝背愈來愈嚴重,腰總是挺不直,腰酸背痛愈來愈厲害,前幾天跌了一跤後,竟痛到無法走路,臥床5天情形未改善,連翻身都有困難,陳婦就醫後,竟發現脊椎骨有多處壓迫性骨折,進一步檢查發現陳婦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骨密度為-3.0(<-2.5即為骨質疏鬆症),因此才會一跌倒就造成嚴重的骨折。約1/3的婦女一生中出現1次骨折根據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的資料,台灣大約1/3的婦女在一生中會出現1次脊椎、髖部或是手腕的骨折,男性也約有1/5的風險,屬於高流行率國家,骨折不僅會導致生活失能,發生骨折後1年內的死亡率也較高,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髖骨骨折,導致其不良於行之年長者,骨折後1年死亡率高達20%,死因以長期臥床引發之感染為主。摘除子宮、卵巢、年長者 為高風險群據台灣骨質疏鬆學會統計,台灣50歲以上成人骨質疏鬆的比例男性為24%,女性為40%,發生骨折後,只有大約3成的病人接受骨質密度檢查,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可見國人對於骨質疏鬆的診斷及治療都還不夠了解,針對停經後婦女、接受過手術摘除子宮、卵巢、年長者,長期接受類固醇治療等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更應加以重視。多吃起士、牛奶、曬太陽 配合有氧鐘毓婷醫師表示,若要預防骨質疏鬆,建議從飲食、運動2方面著手,年輕就要開始存骨本,多吃含鈣食物如起士、牛奶等,適度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配合有氧運動如健走,若已經患有骨質疏鬆,更要注意居住環境,預防跌倒,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