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注意!餐後高血糖恐致心臟病

注意!餐後高血糖恐致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最新的研究調查,未來在發展中的貧窮國家,會有越來越多人罹患以阿茲海默症最具代表性的失智症。由於許多失智症患者都是高齡者,因此世人總以為阿茲海默症的問題,專屬於高齡化社會的先進國家,其實不盡然。現在,許多貧窮或未開發國家的年輕人,反而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比例越來越高,連醫學期刊《柳葉刀》也曾刊文警告。若從食物與熱量的平均費用,也就是從熱量成本考量,可以用最便宜的價格取得最多熱量的食品就是油脂,不過沒有人會直接喝油,所以既要熱量充足且便宜的食物,第二個會想到的應該就是穀類了吧?無庸置疑地,越是貧窮的國家,越會偏好從便宜的穀物當中獲取熱量。於是,他們從中攝取大量醣類,每天過著血糖上下劇烈波動的生活。可想而知,最後當然就會有越來越多人罹患糖尿病或失智症。血糖波動 也會影響血管和心臟血糖波動的影響,不只會出現在細胞上,連帶血管和心臟也無法免於其害。有一項研究調查了以下三者的死亡率,分別是空腹血糖值高者、空腹血糖值標準但餐後血糖值高者,以及確診的糖尿病患者。這項研究的高血糖標準,指的是空腹血糖值在一一零以上,餐後血糖值在一四零以上的人。其中,死於心臟病比例最高的,是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其次是餐後血糖值高的人。餐後血糖值 更能決定死亡率高低至於空腹時血糖值高的人,死亡率幾乎與無論是空腹、餐後血糖值均正常的人無異。這份資料調查的地點是日本山形縣舟形町。無獨有偶地,一項在歐洲實施的調查資料也顯示,無論死亡原因為何,餐後血糖值顯然比空腹血糖值,更能決定死亡率的高低。換言之,不只是空腹或餐後高血糖須注意,即使空腹血糖值是正常的,但只要餐後血糖值異常者,其罹患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進而提高死亡率。肌膚老化 與高血糖脫離不了關係此外,檢查皮膚的螢光反應也可發現,高血糖和糖化作用絕對會引起皮膚的變化。由此推論,肌膚的老化,可能也與高血糖脫離不了關係。有些人平常只注意空腹血糖值,一直以為自己的血糖正常,但一旦攝取含醣量過多的飲食,餐後血糖值仍可能急遽攀升。我想在此提醒這些人特別注意,在這樣的情況下,體內同樣會發生糖化作用,千萬不容忽視。(本文摘自/減醣救命/采實文化)

身高逾175 罹癌風險增3成!

身高逾175 罹癌風險增3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研究者追訪得到的癌症總體風險資料顯示,身高每增加10公分,罹患癌症的相對風險增加16%,最高的175公分以上組,癌症相對風險比起最矮的155公分以下組增加37%──這正是每日郵報那個駭人標題的由來。身高越高 罹癌相對風險也越高再進一步細看,研究者統計的17種癌症中,一共15種符合「身高越高,罹癌相對風險也越高」,其中有10種是所謂「統計顯著」,即這種正相關極可能是事出有因,其餘的5種則不能排除1種可能──觀察到的概率升高只是隨機的誤差。這10種癌症按其增加的相對風險大小排列分別是:惡性黑色素瘤32%,腎癌29%,白血病26%,結腸癌25%,非霍奇金淋巴瘤21%中樞神經系統癌症20%,子宮內膜19%,乳腺癌17%,卵巢癌17%,以及直腸癌14%。世界各地身高都與癌症呈正相關過往研究的綜合分析結果與此類似,不論男女,不論地區──不論亞洲歐洲、美洲還是澳洲,世界各地的人群中身高都與癌症發病率呈現正相關,這些資料看起來相當駭人,「罹癌相對風險增加3成」,看起來簡直令長腿妹妹們恨不得立刻截了自己的腿。發病率並不高 每千人中多2個人然而,假如考慮到研究人群中癌症的絕對發病率並不高,真正增加的絕對風險也就不那麼嚇人了,在追蹤的近10年裡,最矮一組的233,516人裡,有15,792人檢出癌症,癌症發病率是6.8%。最高一組的46,138人中,有4,092人檢出癌症,發病率是8.9%,平均下來,人們每年增加的罹癌絕對風險約為0.2%,換言之,每年最矮一組每千人中可能有7個人新檢查出癌症,而最高一組每千人中會有9人檢出──每年每千人中多2個人。(本文摘自/謠言粉碎機:危言聳聽,身體請注意!/信實文化出版)

突然發燒?生理期不衛生恐致命

突然發燒?生理期不衛生恐致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經一位婦女到我門診主訴陰道有異味,並有少量出血,不過,出血的是婦女的先生,後來幫她檢查發現確實有濃濃的異味,好像有異物,用鑷子把它夾出來才發現是衛生棉條,原來這位婦女忘了此事,而她先生是被棉條的棉線給弄傷的,後來幫這位婦女消毒子宮頸及陰道,就可以回家,我還叮囑她記得向老公道歉。30歲以下婦女常見 會發燒、嘔吐、腹瀉棉條放在陰道過久容易產生「毒性休克症候群(TSS)」,這是一種多症狀組合而成的一種疾病,通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發生率約1~17/100,000/年,雖然少見,但卻可能致命。尤其是青少女與30歲以下婦女較常見,主要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通常高於38℃),嘔吐,腹瀉,肌肉酸痛,低血壓,暈眩,皮疹合併脫皮現象,角膜炎,咽喉炎,陰道炎等,預防方法即是減少使用衛生棉棒的時間,改用衛生棉。造成影響陰道分泌物異常的原因1)     藥物 /長期使用抗生素、避孕藥或類固醇,導致免疫降低,細菌得以侵犯。2)     疾病 /骨盆腔發炎、骨盆腔手術、子宮頸癌、糖尿病、性傳染病、陰道感染(最常見)。3)     生活習慣 /使用陰道灌洗、刺激性香皂、乳液、泡泡浴。4)     年齡 /更年期時陰道壁薄、乾燥、萎縮。正常分泌物大多是清澈、黏液狀女性有陰道分泌物是正常的,它是由陰道和子宮頸腺體分泌,能將婦女生殖道壞死的細胞及細菌帶離,所以它有清潔的功能,正常分泌物大多是清澈、黏液狀或稍微混濁,然而分泌物的量、味道、顏色會因女性處於不同時期(如:排卵期、懷孕期、哺乳期)有不同的表現,如果婦女們發現分泌物的顏色、氣味變得和以往不一樣,並且陰道有疼痛或搔癢的感覺則需就醫治療。(本文摘自/婦產科醫師寫給女人一生的健康書/凱特文化出版)

心臟病發挑時辰?6點預防!

心臟病發挑時辰?6點預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心臟病會挑時辰發作?沒錯,美國《預防》雜誌專欄作家、邁阿密大學心臟學Arthur Agatston根據研究發現,以下是容易心臟病發作的情況:1)     吃完大餐後 /牛排、甜點、吃到飽自助餐,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大量下肚,直接收縮血管、血壓上升。2)     用力上大號 /幾乎每個人都有用力解便的經驗。臉漲得通紅、憋氣、肚子用力,壓迫胸腔,回流到心臟血液減少,很容易造成心臟當機。3)     異常激烈的運動時 /休息時,心臟每次收縮打出約90c.c血液,大量且激烈運動時,心臟就得馬力全開,多打出3倍的血液到全身,這時心跳次數、血壓上升、耗氧量大增,若有隱藏性心臟問題的人,很容易出狀況。知名新聞主播廖筱君的弟弟便是在打籃球時突然倒地不起,緊急送醫裝上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機),仍回天乏術,36歲早逝。4)     壓力大、太緊張、作息亂時 /因為極度緊張、腎上腺荷爾蒙飆高,對心臟是沈重負擔,因而常有人在會議報告、表演舞台上突然心臟病發作。曾為《滾滾紅塵》、《新不了情》、《賽德克‧巴萊》配樂的台灣電影及廣告配樂大師史擷詠,便是因為籌備音樂會前幾天沒睡好、吃好,結果演出當天節目快結束時倒下,心跳停止,幾天後過世。5)     若以一天來看,最常發生在早上 /特別是星期一早上,西班牙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分析了800多位心臟病發作患者的數據發現,早上發作的病人數最多,有269位在早晨6點到中午時段發作,半夜到凌晨6點最少。而且,早上心臟病發作的病人心臟肌肉損傷也比較嚴重。哈佛大學的研究則指出,早上心臟病發作風險比其他時間高40%。因為早晨睡醒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血壓上升,也需要比較多氧氣,加上整晚沒有喝水,身體比較容易處於脫水狀態,血液較濃稠,易引發血栓阻塞。若以星期為單位,星期一早上尤其容易讓人心臟出狀況,有20%的心臟病發生在週一,推論是因有收假的沮喪、還有時間、塞車、工作壓力,加重心臟負擔。6)     以季節來看,冬天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 /因為氣溫降低,血管受到冷空氣刺激容易突然收縮,造成血流供應中斷或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心血管病發作。(本文摘自/護心:中西醫聯手顧心臟/天下雜誌出版) 

人多力量大?別被牽著走!

人多力量大?別被牽著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情緒活動只是你一個人的活動,有時候,會有一群人跟你一起,對一件事非常地認同、或對一個人非常地唾棄,那就好像很多人同心協力在山裏扛起大木頭,「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古注裏說「于」跟「喁」是古人在扛大木頭時發出的聲音,前面的人喊一聲「于」,後面的人跟著喊一聲「喁」。情緒是被旁人帶動在我《莊子》白話詮釋的團隊裏,有幾個念過臺大森林系的學生跟我說:「老師,這好怪。」也許在現代把它翻成「嘿咻!嘿咻!」會好理解一些,前面的人喊「嘿咻」,後面的人也跟著喊「嘿咻」,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每到選舉前,只要打開電視,前面一個人喊「凍蒜」,群眾就跟著一起喊「凍蒜」,大概就是像這樣的局面。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是被旁人帶動的,聽演唱會也是,有人開始喊:「郭富城我愛你!」大家就跟著喊,這聲音的大小怎麼決定的?「泠風則小和」,如果今天吹來的是一陣輕輕的微風,那回應的聲音就小些。不是不環保 而是護樹的人不夠多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關心環保的議題,可是因為去護樹的人不夠多,所以看到相關的報導,只有「唉」一聲嘆息,這叫「泠風則小和」,可是有時候,「飄風則大和」,當出現大新聞,教人看了非常震驚,不禁義憤填膺地振筆疾書、抑或走上街頭。厲風止息後 馬上沒了聲音「厲風濟則眾竅為虛」,我覺得莊子的文字真是「不擇地皆可出」,當你預期他講小風小和、大風大和,接下來以為他要講更大的厲風一吹,人心就更洶湧了,但莊子這次卻把重點放在厲風吹來當下的劇烈反應,為我們強調厲風止息後,一齣大自然的典範。「厲風濟」,無論是冷風小和,抑或是飄風大和,甚至當最強大的一陣厲風吹過,風止和停,風一停,「眾竅為虛」,所有的樹洞馬上沒了聲音。(本文摘自/莊子,從心開始/天下雜誌出版)

追求成功 先養成好習慣

追求成功 先養成好習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也許覺得談戀愛、找對象或是找工作的時候沒有人會管你這些,可是有否這樣的習慣卻影響你一生的生活品質,很多歐洲人來臺灣玩,回國後寫了很不友善的文章,說臺灣人住的地方有的像豬圈,很髒亂,政府官員讀了很不高興。習慣要靠自己養成可是,我們是否確實沒有養成好習慣?這習慣要靠誰養成?大家都有責任,要管理自己,反省自己是否囤積了一些沒必要留著的東西,一旦丟掉多餘的東西,會整齊很多,丟掉很多,你會發現空間變大,發現比原來富有許多,原本20坪的房子,東西亂塞,就只剩5坪供人活動,清理之後你才又真正擁有20坪的房子。多元價值不一定好另外,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小學老師會訓練小學生做自己的餐點、做家事,可是臺灣很奇怪,萬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每個家長都不炫耀我的兒子好會做家事、好會做菜,只說我兒子考第1名,我女兒會彈鋼琴,所以每個考第一名的跟會彈鋼琴的,最後都住在豬圈裏。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有分別心,因為房間亂不用罰錢,不犯法,可是這世界上有更多的是非觀念不一定好,就好像事事標榜多元價值,其實不一定好,比方說,不要給學生框架,打倒偶像,打倒聖賢,讓孩子自由發展,發展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否定人存有共通的價值,可是仔細想想,健康不就是我們共通的價值嗎?臨死的反省 人間成敗是什麼我很多對創業感興趣或已創業有成的學生讀《賈伯斯傳》,最不愛看的就是結尾,他們不能接受賈伯斯在死前好像對自己一生的豐功偉業有點後悔,後悔人生不應該投注那麼大量的時光在工作上,學生崇拜的就是他的工作成果。很多人臨死時都會有這樣的反省:我這一生在追求什麼?人間的成敗到底是什麼?還是並沒有所謂的是非成敗呢?誰的一生最後比較有光輝?是一個本本分分,為他人服務的人,哪怕是計程車司機,或是一個小菜販。(本文摘自/莊子,從心開始/天下雜誌出版)

父母難說服 醫:除非認同

父母難說服 醫:除非認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血糖高的父母喜歡吃甜食,與血壓高的父母卻喜歡吃重鹹,是同樣的道理,明明知道這樣做對身體不好,卻還是想要這樣做。有時是因為習慣,有時是因為這樣做,可以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這種心態就好像當初父母在你小的時候,對你說不要看電視、不要玩手機,或不要太晚睡一樣,你明明知道規定不可以,但你還是想要去做。不過,相反的,假如今天爸媽對小孩子講的是,不要玩火、不要碰滾燙的熱水,或不要把手指伸進電風扇裡,相信很多小孩就算父母沒有講,也不會去做這些事。明知有些事情會有壞處 還是選擇做看清楚這兩者的差別了嗎?同樣出發點都是為了對方好,為什麼有些建議小孩子會聽進去,但是有些忠告就算講了無數次,無論怎麼講,對方都聽不進去呢?因為即使是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判斷力。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知道哪些事會讓自己受到立即的傷害,而哪些不會,因此,就算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做了後會帶來壞處,但是由於還沒有深刻的體認,相對於眼前馬上得到的好處來講,最後還是選擇做這些事情。這個道理不僅適用在小孩子身上,對於年長的父母也一樣通用。所以當父母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稍微吃甜一點,或者是鹹一點,好像也沒有發生什麼事,他們就會繼續做下去。至於為什麼父母不舒服,寧可吃中藥?也許爺爺奶奶從小就讓他們吃中藥調養身體,並且對他們說,中藥比較溫和,雖然效果比較慢,但是比較沒有副作用;西藥雖然有效,但是西藥很傷身體,而且有很多副作用。你的嘮叨 往往直接跳過與無視所以父母也就習慣吃中藥來治病,父母甚至會對你說,難道你沒看到藥袋上滿滿的副作用,而且他們都這樣過了大半輩子,根據他們的經驗,他們做的這些小事,其實對身體都不會有什麼大礙,所以儘管你很緊張,他們對你的嘮叨,卻往往選擇直接跳過與無視。看到這裡,了解了嗎?對於心中早有定見的長輩們,要他們改變以往的生活模式,或者放棄舊有的習慣是很難的,除非他們認同你的看法,否則即使你天天提醒,也只會讓他們覺得心煩,有時甚至還會生氣,讓你們的關係處於不愉快之中。(本文摘自/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寶瓶文化)

年長男性跌不起 骨折死亡率高!

年長男性跌不起 骨折死亡率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而言,骨質疏鬆在初期時,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大部分都是在提重物或是跌倒發生骨折後,患者才會注意到。但是有些人從外表還是可以發現到一些徵象,例如身高變矮,走路會彎腰駝背,沒有辦法挺起胸來,或脊柱側彎與關節變形,然後合併有持續性的背痛與腰痛,如果有這些徵兆,就要特別小心。跌倒易引起 大腿的髖關節、骨盆受傷老年人在跌倒時,會反射性的用手去支撐身體,這時手部的腕骨與前臂的橈骨就有可能會發生骨折。而且跌倒也很容易引起大腿的髖關節、骨盆,或是大腿骨受傷而動彈不得。另外,在彎腰提重物,甚至是滑倒時,胸椎與腰椎也會承受很大的衝擊力,如果再加上骨質疏鬆所造成的脊椎骨變形,這時就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通常在跌倒所產生的骨折中,有百分之二十會與脊椎骨的骨折有關,而百分之八十是屬於非脊椎骨的骨折。由於年長者常常會有身體其他方面的疾病,所以發生骨折後,有時沒有辦法用開刀處理,這時骨折就會對身體的健康產生很高的風險。年紀越大 髖關節骨折的機會越高以「髖關節骨折」來說,男性髖關節骨折的發生率大約是女性的二點二倍,而且年紀越大,發生髖關節骨折的機會越高。發生髖關節骨折後,如果能夠越早開刀,身體復原的情況會越好,但是假如因為心肺功能不佳,不能開刀,後續發生併發症的機會也會變高。在這種情況下,患者除了日常生活會受影響,也因為沒有辦法自己翻身,容易併發褥瘡、肺栓塞、肺擴張不全、肺炎與泌尿道的感染,存活率也會降低。之前的研究,發現在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後,五十歲以上的男性死亡率是同年齡男性死亡率的四點六倍,而女性則是二點八倍。男性髖關節骨折死亡率 比女性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骨折後所併發的後遺症,甚至會持續到骨折後好幾年。例如髖關節骨折仍然會影響病人在十二年後的死亡率,而且男性在發生髖關節骨折後的死亡率,無論在任何年齡層都比女性來得高。所以年長的男性是禁不起跌的,在生活上要更加小心。(本文摘自/照顧父母-不讓父母的小病痛,變成大危機/寶瓶文化)

秋冬難保水 皮膚搔癢來敲門

秋冬難保水 皮膚搔癢來敲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明明沒有被蚊蟲叮咬,也沒有皮膚炎,但是就是奇癢無比,仔細看一下搔癢的地方,皮膚看起來白白的,表面有點粗糙,這就是皮膚乾燥引起搔癢的症狀,特別是老年人,因為皮膚油脂分泌減少、肌膚水分減少,很多人有皮膚乾癢的問題,因皮膚乾燥而引起的搔癢症狀,不只侷限於銀髮族,這種「皮膚搔癢症」在乾燥的秋冬季節也很容易發生。剝落的角質刺激皮膚 造成搔癢皮膚搔癢症又稱為乾皮症(皮脂缺乏症),皮膚表面的脂質或是角質層的水分無法保持,快速流失造成皮膚乾燥,剝落的角質掉在皮膚上刺激皮膚,造成搔癢,通常健康的皮膚表面,角質層可以留住水分,皮脂和水分混合之後形成皮脂膜作為皮膚的屏障,抵擋皮膚受到外界的刺激。洗澡後或就寢時 體溫高搔癢更嚴重本來賀爾蒙會負責調節皮膚的皮脂量,但是因為隨著年齡的老化,賀爾蒙分泌減少,才導致皮脂分泌變少,皮膚搔癢症發生的部位大多在手腕或腳,特別是大腿和小腿,或是背部、腹部周圍、全身,也有局限在外陰部或是肛門周圍的,洗澡後或就寢時,體溫升高,搔癢的情況會更嚴重,因而造成睡眠不足,皮膚表面因為乾燥看起來白白的,有時甚至會產生龜裂。不要抓癢、皮膚保濕、避免空氣乾燥預防搔癢的第1步就是不要抓癢,另外,皮膚的保濕也很重要,塗抹具有保濕功效的乳液,注意皮膚保養,冬天使用暖氣時,也要注意室內的濕度,使用加濕器或是放置濕毛巾,避免空氣過度乾燥。症狀較輕的可塗抹凡士林或是含有尿素的軟膏等來改善症狀,如果還是沒有改善,早上和白天使用尿素軟膏,洗澡後及睡前除了擦抹凡士林之外,加上含有維他命A或維他命B的軟膏,效果會比較明顯。天然素材內衣褲 可防水份流失有濕疹的情況時,除了塗抹外用保濕劑,也可以使用類固醇藥劑,搔癢情況嚴重時,還可以請醫師開立內服藥,膝蓋以下的部分最容易有乾燥的情況產生,穿著天然素材的內衣、長褲,可以防止水分的流失。老年人晚上睡覺時喜歡使用電熱毯,但是使用電熱毯會讓皮膚更加乾燥,所以建議睡前開電熱毯讓棉被暖和,睡覺時就把電熱毯關掉。或是使用熱水袋就不會造成皮膚乾燥。(本文摘自/漢方讓你活到100歲/天下雜誌出版)

拯救惡視力 別再關燈玩手機!

拯救惡視力 別再關燈玩手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什麼,全台網路焦慮症高雄最嚴重!響應2016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與愛爾康藥廠合作進行2016全台護眼趨勢調查,調查結果揭露南部民眾,維持錯誤使用3C習慣的比率大於其他縣市,近1/3高雄人3C不離身,只要一天不使用網路,就會感到焦慮、擔心,為全台網路焦慮症最嚴重地區。高雄市高中生76.99%有視力問題高達6成曾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使用手機,為南部地區最大宗的錯誤用眼習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任吳佩昌表示,視力保健及正確用眼觀念應從小做起,根據高雄市政府統計,高雄視力不良率國小生為45.15%,國中生躍升至73.02%,高中生高達76.99%有視力問題,近視比率攀升與學童使用3C產品的用眼方式錯誤相關。躺臥、側臥或趴著、用手機看漫畫根據調查顯示,4成南部學童習慣躺臥、側臥或者趴著使用,更有近3成持有5吋以下手機,吳佩昌醫師進一步解釋,臨床上常見學童使用手機看漫畫與電子書,長期間近距離閱讀,缺少戶外活動,睫狀肌難放鬆,易快速加深近視度數,而高度近視將更容易引發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等疾病。近視比例高 提早於20~29歲罹病據統計,視網膜剝離患者中,1成以上有高度近視的問題,近視3百度以上,剝離的機會高出10倍,也因台灣高度近視比率高,視網膜病變罹患率高於其他多國,且更提早於20~29歲出現罹病高峰。學童眼睛在發育 藍光容易長驅直入吳佩昌醫師特別提醒,學童的眼睛仍在發育,水晶體較成人透明,藍光容易長驅直入,長時間聚焦在視網膜可能導致視覺傷害,使用3C產品時應保持較遠距離並適時休息,由於台灣高度近視者多,台灣年輕視網膜剝離患者比率也高於它國,因此他也建議從年輕就養成定期眼睛檢查的習慣,以即早發現病徵、即早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