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胰島素控糖成效差?衛教師:施打謹記3重點

胰島素控糖成效差?衛教師:施打謹記3重點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一名約有14年糖尿病病史的陳伯伯,在醫師建議下更換預混型胰島素進行施打,然而,糖化血色素卻沒有明顯改善,經衛教師諮詢後發現,是沒有確實按照步驟進行,才有成效不彰的問題。林口長庚醫院施孟涵衛教師表示,施打胰島素可以快速幫助糖友降低血糖,在國際間也是公認控制血糖的有效方式,但有些糖友在使用胰島素後卻不見明顯效果,可能是因為沒有按照正確步驟,像是可以同時幫助控制空腹及餐後血糖的預混型胰島素,包含短效和中長效成分,使用前就必須搖晃混合,並立即施打才能達到控糖效果。簡單方便的預混型胰島素 控制血糖好幫手施孟涵衛教師指出,通常醫師一開始會讓病患使用基礎胰島素,然而卻可能會面臨隨著病史越長而不斷調高劑量,因此當患者調高劑量,卻無法穩定控制血糖時,醫師就會考慮使用預混型胰島素,以控制餐後血糖及降低糖化血色素。典型的預混型胰島素包含30%的超短效成分及70%的中長效成分,優點是簡單方便,只要學習使用一種胰島素、一種注射筆,於餐前立即施打,可幫助糖尿病患同時控制餐後血糖及空腹血糖,並能減少注射次數。另外,預混胰島素價格較為平價,對患者在治療上的負擔約可減少每日總費用20~30%。預混型胰島素 3重點要注意然而,許多糖友都遇到改打預混型胰島素後,卻不見控糖成效等問題?施孟涵衛教師解釋,有些使用預混型胰島素的病患,由於在使用時沒有確實按照步驟,才會控糖成效不彰。以下3點提供給使用預混型胰島素的病患了解:1)預混型胰島素是懸浮液劑型,使用前一定要充分搖晃混合,糖友要將注射筆置於手掌之間滾動10下+手甩10下,讓速效和中長效的胰島素混合均勻,施打後才可以達控糖效果。2)胰島素混合好要立即注射,若先放置一旁過段時間才施打,會讓懸浮液漸漸分離,這時必須重新混合再施打。另外,注射後至少停留10-15秒,以利藥劑充分注入。3)預混型胰島素施打的劑量與飲食有關:由於每個患者的體質、病情不同,需與醫師、衛教師、營養師討論溝通,規劃適合自己的飲食量及胰島素劑量。

控糖佳?果糖吃多易致代謝異常

控糖佳?果糖吃多易致代謝異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果糖普遍存在於水果和蜂蜜裡,甜度是所有天然糖類中最高的,還有以澱粉為原料的人工果糖,也能夠代替蔗糖,在相同甜度下可減少廠商成本,因此這種高果糖糖漿被廣泛用於加工食品如糕點、甜食和飲料內,高果糖糖漿系列中以用於飲料的HFCS-55(55%果糖、41%葡萄糖、2%麥芽糖、2%蔗糖)最為常見。果糖在肝內的轉化傾向生成脂肪果糖在體內的代謝情況與葡萄糖不同,似乎不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所以過去認為果糖在控制糖尿病上的效果較佳,但現在許多研究指出,果糖會導致新陳代謝異常,讓糖尿病和心臟病的罹患率增加,果糖在肝內的轉化還傾向生成脂肪,果糖的化學結構會刺激食慾,容易引起饑餓而造成肥胖。含糖飲料與體重增加、代謝疾病相關瑞士洛桑大學生物暨醫學系生理學部門在2010年的回顧中指出:「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異構物,不過前者只能被肝臟轉化,所以兩者的代謝有明顯的差異,由於果糖的升糖指數低,最初被認為適合糖尿病患者。然而在實驗中,齧齒動物長期攝取大量的果糖會導致胰島素抗性、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對於人類,這樣的證據即使較少,但可以確定含糖飲料的消費(包括蔗糖、或者葡萄糖與果糖的混合物)與高熱量攝取、體重增加、以及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相關。與蔗糖裡的果糖相比,來自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果糖也相當令人擔憂,因為可能引起更多不利的副作用。」果糖豐富的飲料 增加血中尿酸濃度根據2010年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風濕科暨臨床流行病學組的流行病學調查:「果糖豐富的飲料如甜的汽水和柳橙汁,會增加血中的尿酸濃度,此處搜尋了從1984至2006年在《美國護士健康研究》裡的資料,分析78906名原本沒有痛風病史的婦女,結果發現在22年的追蹤期內,記錄了778件的確診病例。問卷資料表明,提高含糖飲料的飲用率與痛風風險的增加相關,每天喝一份果糖豐富的飲料,相關的絕對風險分別為汽水的36例、以及柳橙汁的14例(每10萬人/每年),每天喝2份,則增至汽水的68例和柳橙汁的47例。」(本文摘自/揭開食物的密碼/凡識書屋出版) 

補修「脊」病學分 1根細線搞定!

補修「脊」病學分 1根細線搞定!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腰酸背痛是許多現代人的文明病,除了因長期維持同一姿勢導致的後遺症,還有患者在做了脊椎手術後,承受長期的慢性疼痛,脊椎病人經過保守或手術治療,患部疼痛問題仍然沒有改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阮威勝表示,脊髓電刺激療法可做為這類患者的另一選擇。頑固疼痛 電極導線可解決阮威勝院長表示,目前治療脊椎疾病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傳統手術、微創手術等,但若術後病人症狀沒有改善,仍然持續腰痠背痛或下肢疼痛,並無法得到滿意的療效,醫學上通稱為「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對於這類頑固疼痛的患者,一條極小的電極導線就能夠解決。脊髓電刺激療法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從患者背部切開一個小傷口,接著再放入一條極細的電極導線,另外,再透過埋於下腹部的神經刺激器,透過神經刺激器,電流可以發出抑制疼痛的訊息,由此解決患者的慢性疼痛,與一般復健診所的電極貼片、磁力貼相比,不但可以預先進行控制住疼痛,結果顯示更能有效達到制痛效果。改善血液循環 截肢比率降3成除了適用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FBSS,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患者,脊椎刺激療法還適用於糖尿病、高血脂病人,也可改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保守的患者常擔心電極導線有沒有漏電的可能,阮威勝院長表示,植入神經刺激器的病人出院後,可由患者或家屬協助使用病人遙控器來控制疼痛,避免電極導線亂放電。除了孕婦不適用此種療法之外,脊椎刺激療法病不受個人體質、體型、身高、肥胖程度影響,他提醒,此療法只能緩和疼痛,不能夠完全根除疼痛,根據研究,脊髓電刺激療法可減少患者約5到7成的疼痛感,脊椎疼痛的解決效率也可以更快速,早期就醫,找出疼痛成因,就可以盡早恢復正常生活。

想留住骨本 快攝取玉米纖維

想留住骨本 快攝取玉米纖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可溶性玉米纖維或可幫助青少女、年長女性強健骨骼,對於青少女,可溶性玉米纖維可以促進骨質生成,而對於年長女性,可溶性玉米纖維則有助保留骨本,美國普度大學營養學特聘教授康妮.威佛表示,腸道細菌生態是健康最前線,而可溶性玉米纖維是一種益菌生纖維質,可幫助青少女、更年期後女性提升鈣質利用率。 更年期組:可溶性玉米纖維有助鈣質吸收更年期後女性相關研究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至於青少女相關研究則發表於「營養學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益菌生纖維質會接觸下端腸道微生物,之後身體就會加以消化,在下端腸道部位,可溶性玉米纖維會被分解成短鏈脂肪酸,幫助促進骨骼健康。 在更年期後女性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14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分別讓她們每天攝取0公克、10公克與20公克的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品含有可溶性玉米纖維成分,持續50天,結果發現,攝取10公克、20公克的女性,骨鈣保留情況分別改善4.8%與7%。 青少女組:可溶性玉米纖維使骨質吸收率上升至於青少女研究方面,則有31名青少女參與研究計畫,這些青少女也分成3組,1組沒有攝取可溶性玉米纖維,其他兩組每天分別攝取10公克、20公克的可溶性玉米纖維,持續3星期,其他飲食習慣照舊。結果顯示,無論是10公克還是20公克組,只要有攝取可溶性玉米纖維的青少女,骨質吸收率都提升約12%,經過一年追蹤,骨質多增加1.8%。研究也發現,參與研究者的消化道症狀發生率微乎其微。 鈣質攝取不足 可考慮運用玉米纖維研究作者指出,研究並不是要民眾減少喝牛奶的份量,也不是要民眾捨棄均衡飲食,而是如果平常鈣質攝取不足、乳製品吃不夠多,可以考慮運用可溶性玉米纖維等,提升鈣質使用效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拍照打卡助改善情緒

研究:拍照打卡助改善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使用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上拍照打卡,與朋友們分享心情,享受互動的快樂是很普遍的社交活動,據最新調查發現,台灣12歲以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者已達1604萬人,普及率73.4%,2016年發表在《心理學前端期刊》的研究發現,透過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簡短且定向的練習,有助於迅速改善情緒。手機微干預 可作心理治療的一種選擇這項研究屬於一項較大型研究方案的一部分,由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由德國、韓國、美國跨國合作完成,參與這項國際性研究的有27位健康的年輕男性,他們須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超過5分鐘的影片教學說明,例如:練習專注於自己的身體,他們感到更警醒、平靜、精神振奮。有些受試者在練習中回憶一些情緒經驗,其他受試者沉浸在重複短句或數字序列中,或者變化自己的臉部表情,受試者在練習前後,透過手機記錄心情,研究結果顯示,以手機為主的微干預(受試者可使用已被採用或更現代的心理治療模式,稱為微干預),可在具體、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改善情緒,應用軟體可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選擇。半夜或不便求診時 快速改善患者情緒台北市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可在緊急狀況下,如半夜或不便求診時,快速改善患者情緒,幫助其取得心情的平靜,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雖有其便利性,不受時地限制,但仍無法取代專業人士的重要性,她提醒,出線長期情緒困擾時,還是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C肝可根治 勿輕忽黃金治療時機

C肝可根治 勿輕忽黃金治療時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所公布的C型肝炎篩檢調查報告顯示,國人C肝盛行率為4.2%,換句話說,全台有約55萬人正面臨C肝的威脅。由於感染C肝病毒後,多年後可能出現肝硬化、肝癌等風險,且部分感染者會因為沒有任何症狀,容易輕忽,這也使得台灣在根治C肝的道路上,阻礙重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陳健弘醫師表示,目前國內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已經感染C肝卻不自知;且被診斷為C肝的患者,接受治療的比率僅10至20%;其中,沒有繼續追蹤的C肝患者,究其原因多與無症狀而輕忽有關。另外,根據肝基會去年的調查發現,C肝患者未接受治療的主因,在於身體無法負荷傳統治療注射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雷巴威林的組合療法所產生的副作用,另有17%的患者因為治療費用過高而無法持續治療;甚至有11%的患者不知道C肝是能治癒的。由此可見,國人對於C肝的認知似乎仍嫌不足。C肝治療拖延 嚴重可能影響治癒力隨著C肝病毒口服新藥上市,只要早期治療,治癒率約達95%以上,且療程較短。陳健弘醫師說,C肝患者一旦延遲就醫,不但會令治療效果變差,對於治癒的機會也隨之降低,甚至可能進入換肝一途,因此,最好在還沒有肝硬化的情況下,及早積極治療,才是較好的選擇。雖然明年健保可能會有條件的給付C肝口服新藥,不過,由於C肝口服新藥目前仍未列入健保給付,有些患者會選擇購買網路上所販售較為便宜的學名藥或印度藥,陳健弘醫師提醒,由於這類來源不明的藥品無法保障其品質,也無從得知其療效及副作用,建議不要冒險,仍應尋求正規管道才有保障。另一方面,自從C肝口服新藥納入健保議題被炒熱後,有部分原本需要及早治療的民眾會有所等待,但因政策祭出仍需多方考量,恐延誤治療,仍建議C肝患者須與醫師討論,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C肝治療選擇多 患者不應輕易放棄陳健弘醫師提醒,目前C肝已有新藥可治癒,即使價格仍高,也有傳統干擾素治療組合可以使用,治癒率也能達到70%,因此若已知罹患C肝的患者應及早做治療,此外,若是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為C肝感染者,目前國內已提供年滿45歲可進行一次B、C肝的免費篩檢;更重要的是,C肝在初期、甚至即使到了肝癌初期都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然而出現腹水、黃疸、肝昏迷時,通常已經是後期或者末期,就只能進入換肝,甚至可能連換肝也來不及,且存活率低,實在輕忽不得。

日牙痛60次 三叉神經搞鬼!

日牙痛60次 三叉神經搞鬼!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苗栗一位34歲男性,2、3個月以來左邊臉頰疼痛難受,每次痛30秒到1分鐘,一天不定時痛50~60次,刷牙、講話、吃東西都讓他痛苦不已,一開始以為是牙齒痛,最後經詳細檢查確認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醫師先給予藥物治療,但患者仍感覺疼痛,因此為其安排減壓手術,術後患者恢復狀況良好,一星期即出院回家。血管或腫瘤壓迫 50~60歲長者好發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振培表示,三叉神經是最粗大的腦神經,從腦部向下延伸,分成感覺神經根與運動神經根,感覺神經再分成3支周圍神經分佈到顏面,三叉神經痛,即是三叉神經在腦幹根部被壓迫所致,原因包括有血管或腫瘤壓迫、血管病變以及退化性疾病等,好發族群以50~60歲以上長者較多。三叉神經痛和牙痛的症狀非常難分辨,因此建議先找牙醫確認是否有牙齒問題,曾有病人單側上下排的牙齒都被拔光,才發現是三叉神經痛,所以選擇可信賴的牙醫先做判斷非常重要,若排除牙齒或臉部五官的問題,即為單純的三叉神經痛,50~60%的患者是因血管壓迫到神經而引起的疼痛,少部分則是血管病變或長瘤。減壓手術 復原期短且復發率也低排除長瘤和血管病變因素而造成的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會先給予藥物治療,若可減緩疼痛只要持續服藥、定期追蹤即可,疼痛無法解除或不適應藥物副作用,如暈眩,建議以減壓手術來處理,術後復原期短且復發率也低,由於三叉神經痛無預防方式,因此症狀發生時一定要先確認疼痛的原因,才能正確治療,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醫訊/頭頸癌復健運動─電療後身體好僵硬,我該怎麼辦?

醫訊/頭頸癌復健運動─電療後身體好僵硬,我該怎麼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頭頸癌患者進行手術、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後,可能會出現牙關緊閉、張口困難、舌頭活動度不足、頸部肌肉纖維化等症狀,面對這樣的副作用,如何透過確實的復健運動進行改善呢? 亞東醫院將舉行衛教講座,由癌症資源中心物理治療師林慧芬,將在課程中帶您認識放射線治療後的影響,以及如何使用彈力帶的輔助達到復健的目的,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頭頸癌復健運動─電療後身體好僵硬,我該怎麼辦?時間:105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下午14:00-15: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二樓J250-J253空間(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1709

5撇步 趕走惱人過敏!

5撇步 趕走惱人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60歲左右女性,長年受鼻子過敏的困擾,打噴嚏、鼻塞、流鼻水都是家常便飯,過去有B型肝炎的問題,近一年內鼻涕倒流的狀況日益嚴重,到醫院求診自述鼻涕倒流除睡著時可以感覺不到外,從早到晚都有咽中異物感,天天不舒服的感覺讓她有輕生的念頭,於治療兩個禮拜後鼻涕倒流狀況改善50%。濕度差異、空氣汙染 誘發慢性咳嗽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表示,過敏性鼻炎雖然是小毛病,但一發作起來真的會要人命,根據健保署統計,102年全年門診申報過敏性鼻炎及花粉熱就醫案件共計418萬件,相當於5個人就有1個有過敏的問題,在季節交替的季節更是好發,也會因濕度的差異、空氣污染而誘發慢性咳嗽,無法好好入眠,降低生活品質。過敏原、運動、飲食要注意考試壓力大、心情鬱悶誘發鼻炎發作,可以配合疏肝解鬱的小柴胡湯,緩解鼻癢、眼癢等不舒服,若是因鼻過敏症狀嚴重影響到情緒,謝旭東建議,過敏性鼻炎居家護理可以注意以下幾點:1)    避免過敏原 /衣物以純棉的衣服為主,房間要裝空氣清新器,塵顢在環境濕度在50度以上容易生存,在台灣潮濕的環境更容易發生。2)    運動強身 /以上半身為主效果較好,例如籃球或是羽毛球。3)    飲食禁忌 /少食堅果類、海鮮類、食品添加物如零食類,這類食物會引起發炎及過敏反應,約9成的患者屬於寒性體質,要少吃生魚片、西瓜、哈密瓜、水梨等或是冰涼的飲料。4)    穴位保健 /曲池、迎香、足三里左右輪流按摩,在睡前左右各順時鐘搓100下。5)    保健茶飲 /玉屏風養氣茶材料:黃耆3錢、白朮3錢、防風3錢、紅棗2顆做法:黃耆、白朮、防風、紅棗加水至1000ml,加水煮成500-600ml適應症:體質偏寒,考試或是工作過度疲勞誘發過敏。 

補充大腦能量 早餐非吃不可!

補充大腦能量 早餐非吃不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很多人總是推託自己很忙、沒有胃口而不吃早餐,事實上早餐幾乎是支撐我們人體運作一整天的能量來源,所以最好別忽略它,養成每天固定吃早餐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一輩子的健康就靠早餐來維持。忽略早餐 大腦、其他部位的能源會不足早餐是開啟一天活力的「金鑰」,不同於晚餐,攝取過多的熱量很容易會使人發胖,而早餐卻是支撐我們一天活動的精力來源,忽略掉早餐,那麼我們人體的大腦、其他身體部位所需的能源便會不足,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效率都會大大減低。睡眠通常會消耗300到500卡洛里兩餐之間最長的空白期,就是人體睡覺休息的時候,假設前一晚8點吃晚餐,第2天早上7點吃早餐,算起來人體有足足11個小時是沒有進食的,雖然我們的身體處於睡眠狀態,但新陳代謝仍持續在進行,一個晚上下來通常會消耗300到500卡洛里左右,早餐正好可以補充那些被消耗掉的維他命、礦物質以及構成身體主要成分的蛋白質。能量不足 影響人體的正常運作如果不吃早餐,表示從前一天吃完晚餐開始到第2天吃中餐以前,身體是處於空腹狀態,這段時間內活動所需的能量會不足,進而影響人體的正常運作,一旦營養失去均衡,就會對健康產生影響,如果是青少年早上餓肚子,身體就會挪用成長所需的能量,這樣就會造成發育不良。不吃早餐的後果 1)  身體活動一整個上午的能量會不足,整個人變得無精打采。2)  大腦運作時需要用到的葡萄糖不夠用,導致集中力、思考能力低落。3)  胃會在早餐的時候分泌胃酸,如果在空腹狀態分泌胃酸,會讓我們的腸胃變弱。4)  沒有吃東西腸道就不會蠕動,於是體內的熱量消耗也會減少,這也是形成肥胖的原因之一。5)  如果早餐沒有吃,中餐、晚餐就會暴食,減重不成反而變胖。6)  腸道的蠕動會減緩停滯,這樣就會造成便祕。7)  會處於低血糖的狀態,人會變得疲勞而且容易生氣、感到不安。(本文摘自/Slow Brunch!四季的早午餐/自由之丘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