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換個立場 你可以體會不同視角

換個立場 你可以體會不同視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莊子說「是不是」,很多事情,在當下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委屈,可是學《莊子》以後,換個立場來看,對於原本覺得對方不對的,你因此能「是」,這個「是」當動詞,就是去肯定那原本你認為「不是」的,看到他值得讚美、值得鼓勵的部分。看到的視角不同 就會有不同的認知你認同的就一定對嗎?如果不一定的話,那它跟你所不認同的也就無所分別了,我們看到窗上的剪影,看上去好像是一個男人拿個刀子,就猜想這莫非是武二郎要殺潘金蓮嗎?可是如果你到現場打開燈瞧見真實的情況,才知是男人很諂媚地送他愛的女子一根髮簪。我們常常因為看到的片段、看到的光線、視角不一樣,對一件事就有完全不同的認知,如果我們能承認人不是完美的、不是全知的,自己可能會看錯、可能會聽錯,就不會在一個僵持不下的局面裡如此堅持。最難接受與自己不同立場的人我們生命中最難接受的就是跟自己不同立場的人,還記得剛到臺大教書的時候,跟我相熟的社團學生總會問我:「老師,妳選舉投誰啊?」我那時很傻,就告訴他們了,之後他們覺得我是異類,會譏笑我,給我貼個標籤,什麼六八九之類的。其實有時候想想,你覺得跟你投的不一樣的人就是傻子,是因為沒看清楚事實才投給那個人,但如果兩邊的人都這麼想,到底是誰沒看清楚呢?還有,我們是真心希望別人都跟自己一樣嗎?如果你的世界是可以在虛擬世界裏先調好程式再開始你的一天,你會希望今天遇到的每一個人想法都跟你一樣嗎?若每人想法都一樣 很快就無聊想像一下如果真的每個人想法都一樣,老師、上司問問題的時候,同學、同仁們會同時跟你一起舉手,請老師延期考試或家中有事懇請老板允你一人提早下班的時候,同學、同仁們竟跟你一起發聲,做出完全一樣的動作跟聲音,真有這樣的日子,你可能過3天就覺得無聊透頂,但矛盾的是,當我們發現別人跟自己不一樣的時候又會不以為然。(本文摘自/莊子,從心開始/天下雜誌出版)

長壽訣竅 細嚼慢嚥最知道!

長壽訣竅 細嚼慢嚥最知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牙科診療的目的是維持健康的咬合咀嚼!咬合是指上下顎和上下排牙齒咬住閉合,但是咀嚼就複雜地多了,除了上下顎、上下排齒列之外,還要加上臉頰肌肉、上下唇、舌頭等配合,綜合消化液如唾液的均勻混和後吞嚥,才是良好的咀嚼功能。沒咬碎的食物 約7成都排出體外「咬合咀嚼」功能從嬰兒時期便開始建構,牙科醫療所能修復的便是將此功能回復正常狀態,正確的咀嚼吞嚥,健齒美顏而長壽,好好咬就能減少腸胃病日本腸胃科權威,新谷弘實醫師在《不生病的生活》一書中提到:「沒有咬碎的食物大約7成都排出體外了。」從營養和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就是浪費。將營養成分分解 變成比頭髮還細大部分人可能認為:「咀嚼」就不過是把東西咬碎吞下肚,除了咬碎食物之外,牙齒和舌頭、消化道功能的搭配運用還包括切斷、研磨、分泌唾液和消化液等,這是系統化運作,需要組織多工作的配合,才能將食物裡的營養成分分解消化,變成比頭髮還要細小的微細體積,才能穿透腸壁細胞進入血液中,進而被順利吸收。俗話說得好,慢工出細活,進食時仔細地咬,否則只是浪費食物、花費不必要的金錢吃大餐打牙祭,徒勞無功,真的是「白食」,萬事起於首,利用各顆牙齒好好咀嚼,從食物進入口中算起,經腸胃消化吸收,最後排出,結束一段完美的歷程。細嚼慢嚥是舒緩身心的進食習慣腸胃病是忙碌現代人的通病,衛生福利部每年公佈的國人10大死因中,其中就有多項和消化系統出問題有關,我長期追蹤千千百百個嚴重缺牙、咀嚼失能,最後治癒的患者們,能從很客觀科學的記錄、堅定地說:細嚼慢嚥不只是一種舒緩身心的進食習慣,更是長壽、顧腸胃、美顏小臉、身心健康的根本之道,一切都從仔細咀嚼開始。減輕胃部負荷 有節食減肥效果細嚼慢嚥的好處多多:食物嚼愈碎、愈容易消化和吸收,咀嚼刺激唾液、胃液及膽汁、胰液消化酵素(胰島素、升糖素)的分泌,咀嚼反射飽足感,減少食量及減輕胃部負荷,有節食減肥的效果,食物殘餘愈少,大腸負擔愈少,降低腸胃炎及癌症的風險。(本文摘自/牙~40年名醫的真心告白所有看牙的黑洞,讓醫師告訴你:為什麼牙好人不老、為什麼不能亂拔牙、為什麼咀嚼能美顏?/時報出版)

BMI計算 孕期體重控制好方便

BMI計算 孕期體重控制好方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懷孕期間應增加多少體重才適當,是許多準媽媽關心的問題,國民健康署提醒準媽媽懷孕期間的體重控制很重要,過輕或過重對孕婦或胎兒都不好,最好從懷孕初期就瞭解如何正確攝取營養,合理調控孕期體重,孕期體重增加要依孕前體重做適度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注意增加的速度,以保障母子健康。孕期體重過輕或過重 攸關母嬰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呼籲「生命最初1000天」,從懷孕第1天開始到寶寶2歲期間,母親營養狀況對嬰幼兒的健康以及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孕前肥胖的女性建議做孕前諮詢,與醫師討論體重過重的風險,同時鼓勵在孕前就開始改變生活習慣、維持健康飲食及體重管理,做好懷孕準備。孕婦在懷孕期間應該要控制自己的體重增加,因為在不同的懷孕階段,胎兒成長都需要來自準媽媽的營養攝取,如果孕婦體重過輕,會造成孕婦營養不良,也會增加流產、早產的機率及出生嬰兒體重不足,甚至增加新生兒死亡率,同時產後恢復也較差。倘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體重太重,生出巨嬰機率大,也增加剖腹產可能性,且罹患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的風險也較高。因此,孕期合理適度增加體重,能幫助生產順利進行,降低因胎兒過大於生產引起的傷害。BMI值計算 做孕期體重調控參考懷孕前婦女BMI小於18.5的過輕者,孕期建議增加約12.5~18公斤,於第2、3孕期每週增加0.5~0.6公斤,BMI在18.5~24.9者,建議增加11.5~16公斤,於第2、3孕期每週增加0.4~0.5公斤,孕前BMI在25~29.9者,體重增加建議控制在7-11.5公斤,BMI≧30、肥胖的準媽媽,建議控制在5~9公斤以下。

醫訊/健康吃素

醫訊/健康吃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多人熱衷於吃素,覺得吃素可以讓身體少疾病,又不容易發胖,適當的吃素其實是對身體有好處的,但是吃素也要講究健康。亞東醫院將舉辦衛教講座「健康吃素」,由營養科營養師賴玉釧,帶著大家一起來解析吃素的優勢和劣勢,並告訴大家如何健康吃素,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健康吃素時間:105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不發胖!膳食纖維促肌肉吸收熱量

不發胖!膳食纖維促肌肉吸收熱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此,與其等到血糖值上升後再設法抑制,不如從一開始就避免讓血糖值上升,因此,攝取食物的先後順序很重要。第一口吃的食物,不一定要是蔬菜,從肉類或魚類開始也沒問題,重點是遵循「主食最後吃」的原則,最後再把米飯或麵條吃進肚子裡;且在「碳水化合物最後吃」的原則下,通常吃到最後階段時,肚子多半已經有一定的飽足感,因此或多或少可以減少醣類的攝取量。為什麼在飲食中添加醣類以外的營養素,較能夠抑制血糖值上升的幅度呢?事實上,關於這項研究早在一九九零左右獲得證實,只是當時還不了解詳細的生理運作機制,因此,這個觀念並未被當時的社會接受,如今已經釐清其中的緣由與人體營養的運作方式了。不易消化 助於抑制醣類吸收主菜通常都富含蛋白質和脂質。當攝取蛋白質時,類升糖素生態-1(Glucagon-like peptide-1,簡稱GLP-1)的分泌量會增加;攝取脂質時,胃抑制胜肽(Gastric inhibitory peptide,簡稱GIP)的分泌量會增加,以上都是消化道激素,且具備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能力,因此血糖值比較不容易上升。此外也有研究顯示,GLP-1和GIP能抑制腸的蠕動,為此,能減緩醣類的吸收速度。另外,膳食纖維本身就不容易消化吸收,因此在同時攝取的情況下,自然有助於抑制醣類的吸收。短鏈脂肪酸 抑制血糖上升長久以來,大家都相信膳食纖維不會被轉化成熱量;然而,法國團隊已在二零一四年證實,大腸中的細菌,會將膳食纖維轉變成一種叫短鏈脂肪酸的脂質,產生熱量,並發揮抑制血糖上升的作用。乙酸和丙酸等都是「短鏈脂肪酸」,這些短鏈脂肪酸出現在大腸後,會被運送到肝臟,而在運送至肝臟的過程中,大腦會接收到乙酸或丙酸增加的資訊,這時,大腦就會對肝臟發出指示:「因為有脂質進來了,熱量足夠了,所以肝臟不需要再釋放醣類出來。」換言之,膳食纖維不僅能減緩醣類的吸收速度,還能藉由大腦阻止肝臟釋放醣類,等於是多了一道防止血糖值上升的機制。當胰島素發揮作用,促進肌肉和脂肪組織吸收醣類時,膳食纖維還能幫脂肪組織蓋上保護蓋,好讓肌肉可以優先吸收熱量。如此一來,身體就更不容易變胖了,這就是為什麼多吃膳食纖維有益健康的原因。(本文摘自/減醣救命/采實文化)

別怕!乾燥環境可滅愛滋活性

別怕!乾燥環境可滅愛滋活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愛滋病毒(HIV)一旦離開血液和體液,在自然界環境中抵抗力很弱且不具備傳染性,高溫和許多消毒劑都可以迅速殺滅愛滋病病毒,HIV非常脆弱,有研究實驗表明,病毒的活性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和溫度的提高而逐步下降。乾燥條件下 HIV在12分鐘內會失去感染性55°C加熱30分鐘,60~70°C加熱10分鐘就可以使HIV滅活(指病毒失去感染性),75°C以上加熱5分鐘可使HIV滅活,在乾燥條件下,HIV在10~12分鐘內就會失去感染性。體外環境中 病毒量就會減少90%到99%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對公眾的宣傳中聲稱,HIV病毒在某些精確控制的環境中或在受限的實驗室條件中可以存活數天甚至數周,但研究也顯示,在體外乾燥環境中,僅需數小時,可傳染的HIV病毒量就會減少90%到99%。乾燥感染性血液和體液 傳播性幾乎為零同時,他們認為,在實驗室使用的HIV樣本,其濃度高於真正血液和其他感染性體液中的HIV含量,因此乾燥的感染性血液和體液在環境中的可傳播性幾乎為零, HIV主要存在於愛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傷口滲出液和乳汁中,在唾液、淚液、尿液中的含量甚微,因此HIV的傳播途徑只有3個:1)     同HIV感染者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2)     被感染的母親傳染給未出生的嬰兒,或嬰兒出生後經由母乳獲得HIV。3)     接受了被HIV汙染的血液。注射器、針灸針、拔牙工具 都十分危險如果母親是愛滋病感染者,那麼她很有可能會在懷孕、分娩過程或是通過母乳餵養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而血液傳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徑了,輸入被病毒汙染的血液,使用了被血液汙染而又未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針灸針、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險的,另外,如果與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隻未消毒的注射器,也會被留在針管中的病毒所感染。(本文摘自/謠言粉碎機:謠聲一變,別被流言嚇傻了!/信實文化出版)

高血壓未治療 走動型定時炸彈!

高血壓未治療 走動型定時炸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每個人都為不同疾病所苦,但是他們都死於相同的起始狀況-高血壓。高血壓通常被稱作「沉默殺手」,因為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直到血壓非常高。患者通常感受不到什麼不尋常,而且沒有意識到身體有何不妥,直到已經造成大規模傷害。但是不要搞錯了:高血壓是一名殺手。如果未受控制,就會有中風、心臟病發作、心臟和腎功能衰竭的風險。而且,只要血壓有一點上升,風險就會增加。高血壓 沒有疼痛或其他警訊根據壓力高低,中風機率可能高達七至十倍,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血管堵塞)的機率是三倍,而鬱血性心臟衰竭機率,則是六倍。高血壓完全沒有疼痛或其他任何警訊,這讓輕中度高血壓顯得相當陰險。正如腿斷了,你會知道,而且一定會痛,然後急著找醫生,照照X光和治療。同樣的,如果胃的賁門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會感到火燒心。隨後就是翻藥箱找制酸劑。美國每4個成年人 就有1個高血壓如果支氣管痙攣、哮喘發作,也一定會抓緊著吸入器。但是,因為看不到、聞不到、嘗不到,甚至感覺不到高血壓的種種跡象,以致人們很容易忽略它。和意外事故不同(這是排名第三的死亡原因,僅次於心臟病和癌症),美國超過5000萬人口,每四個成年人就有一個高血壓。這是醫生所見最多的病症,也往往是開立處方箋最多的一種疾病。然而,高血壓的發展不曾停止:單就1999年,高血壓造成近43000名美國人死亡,也是造成227000名其他死亡原因的主要因素。因為通常無症狀,高血壓也是我們最疏於進行治療的疾病之一。幾乎1/3的高血壓患者(1500萬美國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患有高血壓,因此什麼預防或治療都沒做。更糟的是,當3500萬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人,只有1310萬人進行適當治療,另外740萬則是沒有接受任何治療,這簡直就是數量驚人的走動型定時炸彈!5000萬的高血壓患者中,只有1370萬人-區區27.4%-既知自己患有高血壓,而且也得到良好控制。(本文摘自/關於高血壓 醫生可能不會說的事/博思智庫)

雙腳退化的最大威脅:以車代步

雙腳退化的最大威脅:以車代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人一小段路也要搭車,1、2層樓也要搭電梯,不運動的結果,疾病就悄悄地產生,美國心臟病權威懷特博士(Paul D. White)說:「對生命的最大威脅,不是交通事故,而是以車代步。」除了年紀增長會使關節退化,現代人以車代步更使退化的狀況加速。手越來越靈巧 腳卻越來越衰弱以往人們的交通大多是利用走路,所以即使到老年,雙腳大都還相當靈活,現代人出門不是開車,就是搭乘捷運、公車,上下樓則有電梯或電扶梯,用腳走路的機會越來越少,倒是我們的手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因此,手越來越靈巧,腳卻越來越衰弱,尤其上班族每天久坐在電腦前,回家後又習慣癱在沙發上,雙腳自然提早退化。常覺得疲勞、沒胃口、睡眠不足當一個人開始覺得雙腳無力時,隨後出現靜脈曲張,表示下半身血液循環變差,而且腳部的顏色逐漸變深,傷口也不容易癒合,雙腳無力的現象,最後導致全身無力,動作不靈,平日則常覺得疲勞、沒胃口、睡眠不足、便秘、頭痛、胸悶胃脹、筋骨痠痛,接著更不想外出活動,腿部、甚至整個身體都會退化。不運動 首先退化的就是腳部但是不運動,首先退化的就是腳部,久病臥床的人,一旦下床時,上肢都仍保有原先的肌力,但是大都無法站立、行走,必須要有很大的毅力與恆心,持續復健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腳部的健康,然後才進一步強健身體。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現代的上班族工作繁重,每天坐在辦公桌前缺乏運動,此外,許多人迷上電腦遊戲,也經常久坐不動,這些生活型態都對腳部的健康極為不利,而且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雙腳退化的現象是可逆的2、3年前,我發現自己在上下樓梯時,腳步變得沉重,下樓時腳步重重的踩著樓梯發出巨響,家人在睡覺時常常被我吵醒,不只如此,在蹲下時也覺得困難,而且上身漸漸開始動作不靈活,我感到非常震驚,自己練了半輩子的功夫,竟然也會陷入「雙腳無力」的困境。由於親身體驗腳部由弱轉強的變化,我認為雙腳退化的現象是可逆的,只要針對「腳部失去能量」的關鍵給予鍛鍊,腳部便能重獲健康,因此,我決心大力推廣這個功法,鼓勵大家多走路、多運動,延緩身體老化,找回自己的健康。(本文摘自/健走功/商周出版)

預防失智 先增加知能存款

預防失智 先增加知能存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是目前大眾所最關心的話題。除了小於百分之5的病例是自體顯性遺傳,大部分的阿茲海默症是散發性,病因不明,因此預防只能從減少危險因子著手。因應之道受教育、多動腦、多運動年齡、女性、血脂蛋白基因E第4型,都是已知危險因子,我們無法加以改變,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低教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老年憂鬱症等也都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因應之道就是受教育、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擴展社交網絡、清淡飲食,與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老年憂鬱症等疾病。豐沛人際互動 可增加知能存款2010年4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了一項聲明,宣稱這些改變生活的方式,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預防老年失智症,但這並不表示沒效,只是目前的資料顯示出,預防效果並不是非常顯著,並且仍缺乏嚴謹的臨床試驗研究來證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做到每個保護因子,則會有加乘的效果。受教育或多動腦,是得到最多學者共識的保護因子,以美國的「修女研究」最具說服力,研究結果顯示,後天的努力──包括多動腦、多動手、多活動和豐沛的人際互動,可增加知能存款,經得起後來大腦病變的提領。從壯年開始預防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類澱粉斑,和神經細胞的神經纖維纏結,至少在出現失智症狀的十幾年前就開始沉積,且逐漸增加、擴散,等到大腦不堪負荷,無法代償時,就出現失智症狀,所以預防阿茲海默症必須從壯年就開始。如果在大腦已有病變但尚未出現失智症狀時,就開始使用藥物治療,是否可以預防失智的發生呢?多年來,學者一直很積極地由腦影像及腦脊髓液尋找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作為症狀發生前的診斷。預先投予藥物 防止失智對於高危險群對象(如帶有血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或輕度認知障礙者),將來若可利用生物標記,找出尚無症狀的潛在阿茲海默症患者,預先投予藥物,以防止失智出現,相信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治療上的一大突破。(本文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跑步降退化風險 輕鬆過「關」

跑步降退化風險 輕鬆過「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期刊》研究,追蹤近9萬名跑步族群及健走族群發現,跑步族群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或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比健走及其他運動來得少。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低研究分別追蹤7萬4,542名跑者7.1年,以及1萬4,625名健走者5.7年,結果顯示,從事不同強度、距離的跑步運動族群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比健走或從事其他運動者來得低,其中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少1成5到1成8,髖關節置換風險少了3成5至5成。幫助減輕體重 減少關節的負擔研究結論指出,跑步比從事其他運動更能降低退化性關節炎風險,主因跑步可以幫助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擔,並增加軟骨密度、彈性,對健康的促進遠大於危害。加速軟骨新陳代謝 使彈性更好對於美國的這項研究,林口長庚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李炫昇醫師表示,已有不少研究顯示,適度運動對關節的幫助遠大於損害,常活動關節可加速軟骨的新陳代謝,軟骨就像海綿一樣,存在骨頭與骨頭間,常受刺激可使彈性更好。李炫昇說,適度的跑步對關節有益處,但跑馬拉松、鐵人3項等過量運動,因為強度過大或時間過久,可能造成關節磨損,如果不是長期的訓練或比賽的要求,每次跑步最好在5,000公尺內,運動時間應在30分鐘內,且一週不要超過5次,並配合適當的休息。5到10分鐘的暖身 可使用護具關節已受傷的患者,最好不要以跑步當運動,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也建議,跑步前應做5到10分鐘的暖身運動,可使用護具來保護關節,並選擇平地進行,運動結束後,應做10到15分鐘的緩和運動,避免運動傷害。(本文摘自/跟著名醫做 疾病不上身/今周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