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睡不好 恐致體內慢性發炎!

睡不好 恐致體內慢性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熬夜、失眠、淺眠與昏睡(自以為睡得好,其實睡眠呼吸中止和昏迷一樣,醒來還是累,沒有真正休息到),都讓大腦無法好好休息,使耗氧量升高,原本大腦應該休息,讓氧氣集中到排毒器官—肝、膽、肺與大腸,但睡眠品質差,導致這些排毒器官沒有足夠氧氣與養分來解毒、排毒,使組織細胞再生、修復的能力下降,最後造成身體的各種疾病。失去解乳酸毒性的功能 缺氧傷害更大反過來說,身體毒素沒有順利排除,器官也來不及修復,人就容易疲倦,特別是肝這個排除乳酸最重要的臟器,失去快速解除乳酸毒性的功能,身體酸性更高,缺氧的傷害也更大。身體嚴重缺氧 會開始磨牙、翻來覆去當腦部偵測到身體嚴重缺氧,也不會讓人好好睡,怕一旦睡著就起不來,所以睡眠期間,交感神經仍呈現亢奮狀態,並開始磨牙、翻來覆去,處於淺層睡眠,甚至睡不著,結果又變成原因。要改善疾病,一定要解決睡眠品質不良的惡性循環,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膽與肝解毒、排毒,以及膽、肝細胞再生與修補的時間,如果沒有在10點半之前入睡,大腦耗氧量沒有降低,會讓原本該使用氧氣的膽、肝受到抑制,對於排除毒素有不良影響。早上6點起床 前晚11點就該入睡現在的青少年普遍有睡眠不足的問題,近年來引發各界重視,英國牛津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團隊日前發表於《學習、傳媒與科技》期刊的研究指出,年輕人上課打瞌睡實屬「非戰之罪」,因為青春期體內荷爾蒙分泌產生劇烈變化,連帶影響生理時鐘,若要在早上6點起床上學,前晚11點就該入睡,但青少年往往在半夜2點仍精神奕奕。體內慢性發炎 提高糖尿病、心病風險《睡眠醫學》期刊美國匹茲堡大學團隊研究顯示,青少年在週間的睡眠若不足,會引起體內慢性發炎,長期恐提高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更糟糕的是,靠週末「補眠」並無法緩和慢性發炎的狀況,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團隊發表於《心理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熬夜或夜間睡眠少於5小時,恐阻礙記憶形成。(本文摘自/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時報出版)

豬肝明目?吃多恐增心病風險

豬肝明目?吃多恐增心病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肝臟是動物體內儲存維生素A的重要器官,100公克豬肝中大約含有5000為克的維生素A,對於缺乏維生素A的人來說,豬肝的確可以快速幫助補充維生素A,對於維持視力健康有一定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豬肝明目的說法也有一些道理,但如果要靠豬肝來治療近視,那就不可取了。豬肝每日建議量 約10~12克維生素A攝入過量可能會導致骨骼生長異常,對孕婦的影響更大,根據2003年衛生署公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男性的每日推薦攝入量是800微克,成年女性是700微克,轉換成豬肝的重量,大約在10~12克。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主要膳食來源而且豬肝不是補充維生素A的唯一膳食途徑,其實,很多綠色、黃色和橙黃色的蔬菜水果都富含類胡蘿蔔素,其中部分類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實物中含量最多得就是胡蘿蔔素,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主要膳食來源。胡蘿蔔素過多症 表現為皮膚變黃植物性的維生素A源,即胡蘿蔔素,沒有微生素A的毒性,即便從蔬菜水果中攝入過多的胡蘿蔔素,結果也只是胡蘿蔔素過多症,表現為皮膚變黃,但對健康並無損害,停止攝入後,黃色也會消退。肝臟是重要的解毒、代謝器官動物肝臟是對物體內重要的解毒和代謝器官,豬肝可謂豬體內最大的「解毒器」和毒物「中轉站」,進入豬體內的有毒物質,如重金屬、動物用藥、農藥等都需要在肝臟中代謝、轉化、解毒並排出體外,當豬的肝臟功能下降或有毒有害物質攝入較多時,其肝臟就會蓄積這些有害物質。除了重金屬,豬肝往往也存在更高的獸藥殘留,有調查發現,市售動物製品中,豬肝中獸藥殘留較高,撋大多病沒有超標,但是相比豬肉、牛肉還是比較高的,總體來說,豬肝、豬心等動物內臟的毒素往往是比較高的。低密度膽固醇攝入量高 增心血管風險此外,豬肝的膽固醇含量也很高,100克豬肝的膽固醇含量為288毫克,膽固醇攝入過高,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攝入過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為健康考量,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膽固醇含量不要超過300毫克。(本文摘自/謠言粉碎機:禍從口入,餐桌上的明白人/九韵文化)

醫訊/正確使用助眠藥

醫訊/正確使用助眠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很久沒有一覺到天亮了嗎?現代人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失眠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根據食藥署統計,國人一年平均吞下3億多顆助眠藥,但助眠藥卻往往令人又愛又怕,深怕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或是依賴性。亞東醫院將舉辦衛教講座「正確使用助眠藥」,課程中藥學部藥師王怡茹將帶大家了解睡眠,介紹睡眠衛生觀念及用藥注意事項,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正確使用助眠藥時間:105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1樓思源1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2123

什麼!喝牛奶不一定能補鈣

什麼!喝牛奶不一定能補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單純看含鈣量,100克牛奶含鈣110毫克左右,在各種食物中的確不能算是最高,一些海藻、乾燥的小魚小蝦、芝麻等的鈣含量都比牛奶要高,不過要知道,首先牛奶中有90%都是水,如果把這部分水去掉,其鈣含量可以提高接近10倍,也因此,一些乳製品的鈣含量會大大提高。1/3的鈣以遊離態存在 直接可以被吸收100克的埃門塔爾乳酪含鈣量高達1,000毫克,其次,牛奶鈣的吸收率達到32%以上,因為牛奶中1/3的鈣是以遊離態存在的,直接就可以被吸收,另外2/3的鈣結合在酪蛋白上,這部分鈣會隨著酪蛋白的消化而被釋放出來,也很容易被吸收。鈣被保留在骨頭上的效率最高最後,牛奶中的鈣的生物利用率也特別高,同時,吸收鈣和磷的比例在0.5~3之間的時候,鈣被保留在骨頭上的效率最高,而牛奶中鈣和磷的比例在1.3:1,可以看出,牛奶的確是人類膳食中不可多得的優良鈣源。引起體液變酸的主要「元兇」是氫離子流言中提到,一旦喝牛奶或者吃肉食就可能會導致體液變酸,然後骨鈣就會被釋放出來中和酸性,這樣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首先,所謂的「食物的酸鹼性會影響到體液的酸鹼性」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引起體液變酸的主要「元兇」是氫離子。呼吸性酸的量遠大於代謝性酸的量人體中氯離子的來源,主要是糖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産生的碳酸氫根和氫離子,這稱為呼吸性酸,次要來源則是含硫和磷的一些化合物,以及代謝産生的有機酸(例如乳酸),這些稱為代謝性酸,呼吸性酸的量遠大於代謝性酸的量。健康情況下的機體有一套完整的機制可以將體液維持在一個正常的酸鹼範圍內。這套機制主要包括血液中的緩衝系統以及肺和腎臟的調節作用。(本文摘自/謠言粉碎機:禍從口入,餐桌上的明白人/信實文化出版)

安慰喪親者 陪伴傾聽更好

安慰喪親者 陪伴傾聽更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面對喪親者,怎麼做才合適?根據臨床觀察發現,親友最常對喪親者說「節哀順變」、「我知道你的感受」,心理師高振傑指出,許多人以為這些話語能夠安慰喪親者悲痛的心情,雖是出自好意但事實上卻沒有安慰的效果,建議陪伴、安靜傾聽比較恰當。 喪親之痛 情緒強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高振傑指出,每個人遭遇親友往生,普遍的情緒都是強烈難過、悲傷、生氣、愧疚、後悔等,不知所措而痛哭,身為喪親者的親友可能很想提供安慰,但又不知道如何與其互動,深怕不小心說錯話造成傷害。 安靜陪伴與傾聽 就是安慰高振傑心理師觀察發現,一般人不知道要說什麼的時候,通常會說出「節哀順變」、「我知道您的感受」等,雖然是出自好意的問候話語,但對喪親者而言可能沒有安慰的效果,他建議,安靜的陪伴與傾聽喪親者,其實就是最能給予安慰的互動。 尋求心理衛生或精神醫療協助高振傑心理師提醒,親友可以觀察喪親者的情緒,若發現喪親者在這段哀悼過程中感到十分不舒服,建議尋求心理衛生或精神醫療協助,千萬不要讓喪親者獨自面對喪親之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咳嗽、腹痛 竟是淋巴瘤作怪!

咳嗽、腹痛 竟是淋巴瘤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2歲的高小妹2月開始有全身無力感覺,因咳嗽流鼻涕到診所看診,抽血檢查發現貧血,媽媽帶她到小兒科檢查,檢查報告還沒有出來,高小妹又因急性腹痛送急診,檢查發現腹腔腸道外有氣體,判定是腸胃道臟器破裂,立即安排緊急手術,手術中發現胃穿孔化膿,將胃穿孔處修補縫合後進行積極藥物治療,治療後病況改善。胃體與胃幽門處仍有紅腫溃瘍腫瘤高小妹的檢體化驗後,證實為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經2周口服抗生素除菌治療之後的腹部檢查結果顯示,胃體與胃幽門處仍有紅腫突起溃瘍腫瘤,已知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大多是由免疫系統疾病或慢性發炎所導致,而胃部粘膜的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則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盛行率30萬分之一 多發生60歲以上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是非常罕見的腫瘤,盛行率只有30萬分之一,大多發生在60歲以上,發生在孩童非常罕見,高小妹胃部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抗生素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理想,因此醫師將高小妹轉介到放射腫瘤科來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療,考慮到高小妹年紀還小,盡量避免放射線對甲狀腺、卵巢的暴露更顯重要。賀爾蒙數值結果維持在正常範圍療程中高小妹沒有出現噁心嘔吐或腹瀉的副作用,血液中血紅素數值也由治療前的10.4g/dL,在放射療程後已經提昇到11.8g/dL,放射治療前後,檢測的體內賀爾蒙數值結果都維持在正常範圍,放射治療後1個月的追蹤檢查,胃鏡下發現高小妹妹的胃黏膜平滑無潰瘍,同時切片病理報告結果證實已經沒有癌細胞。提升癌症治療預後與長期生活品質放射腫瘤專科醫師會依癌症病情需要,選擇精確而有效的治療技術,在提高治療腫瘤之劑量的同時讓周邊正常組織之劑量降到最低,達成無明顯合併症之治療成效,讓癌症病患接受放射治療的意願大大地提高,也提昇了癌症的治療預後與長期生活品質。

失智盛行率8% 善用資源預防

失智盛行率8% 善用資源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黃小姐照顧中度失智母親約4年,近日媽媽經常重複講過去的事,且出現妄想、幻覺症狀,明明坐在家中卻不時嚷著要回家,不斷收拾行李,也常提到家裡出現了許多「外人」,總是要女兒陪著他,長期的照顧壓力讓她心力交瘁,不知如何是好。未來50年可能突破85萬人近年來我國人口快速老化,失智人口亦隨之增加,依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於100年至102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全國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發現,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8%,推估105年的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5萬,未來50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不是單一疾病 而是一群症狀組合當家中長者確診失智症之後,病人及家屬往往無法接受,甚至是驚慌失措,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組合,除了記憶力減退,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障礙,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等症狀,因此照顧失智症家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甚至造成家庭極大的負擔,目前的失智症者可使用的服務資源包括:1)     瑞智學堂2)     日間照顧中心3)     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4)     居家服務5)     居家復健6)     家庭托顧7)     輔具服務8)     長照機構失智症專區9)     失智者團體家屋包括預防及緩和失智認知促進服務衛福部規劃之長期照顧10年計畫2.0,已將50歲以上失智症者納入服務,針對失智症服務的規劃,除了提供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等服務外,擴大推動失智症創新服務方案,包括預防及緩和失智認知促進服務,建立失智症照護服務資源網絡,發展失智症安全看視服務,及拓展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發展失智友善社區。

上廁所也喘!翁心臟破0.4公分

上廁所也喘!翁心臟破0.4公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7歲的呂姓老翁,偶爾感冒咳嗽,平時很少有不舒服的情況,但近來連散步都會很喘,就連去上個廁所也會喘到不行,甚至覺得呼吸困難,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原來老翁竟患有「先天性心房中膈缺損」。成年或晚年之後才會有呼吸困難症狀豐原醫院心臟科主任曹承榮表示,先天性心房中膈缺損,也就是左心房跟右心房中間的中膈有缺損,心房中隔缺損都是先天性,每1000位新生兒約有1位,若缺損破洞太小,兒童期不易被發現,成年或晚年之後才會有呼吸困難症狀,懷孕期能藉由4D超音波檢查,或兒童期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心房中膈有直徑0.4公分缺損這名77歲患者因平時少感冒,小時候又未曾做過任何心臟檢查,直到出現呼吸困難、走路、上廁所都會喘的情形才就醫,超音波檢查後心房中膈有直徑0.4公分缺損,經心導管「安普拉茲心房關閉器」手術,免於傳統開大刀風險。手術只要40分鐘 復原時間約2~3天傳統手術要鋸斷肋骨、胸骨,手術耗時7~8小時,復原時間需2週,反之心導管「安普拉茲心房關閉器」,只需經由靜脈將螺旋狀記憶金屬放入,手術時間只要40分鐘,復原時間約2~3天。兒童期也應做心臟超音波檢查曹承榮主任表示,每年至少會有1~2位民眾,到晚年才被發現心房中膈缺損,民眾如有出現呼吸困難、容易喘等情形,應盡早至醫院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尤其兒童期也應做心臟超音波檢查,以利早日找出病因,改善身體不適。

胸悶容易喘 小心瓣膜逆流!

胸悶容易喘 小心瓣膜逆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0多歲康老先生,因二尖瓣膜逆流及主動脈瓣膜逆流,造成下肢嚴重水腫、心臟衰竭,情況危急,瓣膜因老化鬆脫,就會有瓣膜「逆流」或「閉鎖不全」的問題,使血液在心房、心室及主動脈間來回流動,造成心臟功能異常,老先生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經過診治,採用瓣膜修補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手術,手術順利成功,病患恢復情況良好。留住瓣膜 避免感染、損壞風險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諶大中表示,瓣膜修補手術比置換人工瓣膜需要更多的手術時間與手術技巧,對於患者來說,除了能留住自己的瓣膜,讓心臟功能維持得更好,還能避免置換人工瓣膜後所可能增加的感染、血栓或是人工瓣膜長期使用下鈣化與損壞的風險。瓣膜逆流無明顯症狀 嚴重恐死亡諶大中主任進一步說明,遇到主動脈瓣膜逆流的狀況,一般多採用置換人工瓣膜的方式處理,此次他為患者同時進行二尖瓣膜,與主動脈瓣膜修補手術,避免了置換人工瓣膜所可能造成的風險,提供了患者最適切的手術選擇。瓣膜逆流初始並無明顯症狀,所以容易被忽視,隨著時間,嚴重者可能引起心臟併發症、心臟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不可不防,他表示,修復手術較符合人體生理需求,雖然手術過程較為繁雜、困難,但效果遠比瓣膜置換來得好,而台北慈濟醫院擁有這樣的技術與能力,自然選擇對患者最佳的手術方式進行處理。異常胸悶、容易喘 盡早就醫檢查瓣膜逆流好發主因為退行性病變,多發生於中老年病患,諶大中主任建議民眾留意身體狀況,定期健康檢查,如有發現異常胸悶、進行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容易喘等不適症狀時,宜儘早就醫檢查,並依照病況嚴重性評估是否進行手術治療。

神經內分泌腫瘤難警覺 及早診斷是治療的關鍵!

神經內分泌腫瘤難警覺 及早診斷是治療的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因症狀不夠專一,經常與其他疾病容易相混淆,從有症狀到確診,往往要經過5至7年的時間,是醫界普遍認為屬於難以及早診斷的癌症之一,不可不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白禮源醫師指出,從臨床上來看,大多數患者是因為發現腫瘤,經病理切片或手術切除後才確診,較少患者是因為有內分泌症狀後經由檢查後診斷。根據國內2012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全國每年約有750至1000名新增病例,推估發生率提高的原因,是因為目前的診斷技術有進步,醫師也較有警覺性。神經內分泌腫瘤十大警訊不輕忽 及早發現為上策白禮源醫師說,目前診斷仍以病理切片為主,最常檢測的影像學工具,則以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為主。有些神經內分泌腫瘤會分泌賀爾蒙等物質,這些物質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或細胞的功能,因此可能會在全身不同的器官導致不同的症狀,這些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常見的十大警訊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或皮膚炎等。白禮源醫師指出,臨床上就曾有個案因為反覆胃潰瘍而就診,後來是因為電腦斷層發現,在小腸處長了腫瘤,切片後確診為胃泌素腫瘤,才發現患者多年來反覆性胃潰瘍的發生主因。輕忽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 半數病患診斷時腫瘤已轉移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者如果是在腫瘤變大壓迫到器官或組織後不舒服,發現不對勁才就醫,往往確診時已經是疾病晚期或到了腫瘤轉移階段,然而一旦腫瘤多處轉移,治療就相對複雜。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固態腫瘤,若只限於局部,首選治療方式是開刀;倘若轉移腫瘤尚小且位置合適,則可採取電燒、酒精注射等方式。病人的預後與治療成效除了與期別,也與腫瘤的分化程度與惡性度有關。白禮源醫師提醒,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因此若有上述十大警訊,且反覆發生始終無法有效改善時,千萬不要輕忽,應與醫師進一步討論,並藉助適當的診斷工具幫助診斷,以期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預後較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