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私密處保養2迷思 青春期女孩最容易犯

私密處保養2迷思 青春期女孩最容易犯

(撰文/Megan Chen) (諮詢/阮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林佩萱醫師) (圖片/優活健康網)   (圖說:青春期女性的私密處保養,就讓醫師告訴你。) 女性的一生有幾個重要階段,青春期就是其中之一,青春期的女生,在月經初潮過後,身體也開始跟著產生變化,也因邁入愛美的年紀,會長時間穿著緊身牛仔褲,而這樣的行為卻會為私密處帶來不少傷害。究竟邁入青春期的女生,該如何保養私密處呢?就讓醫師來為你解答! 「妹妹好癢,最近分泌物變多,顏色好像有點深黃…」要小心!妳的私密處可能感染了!林佩萱醫師解釋,因為乳酸桿菌的關係,健康的女性私密處環境為弱酸性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長,任何原因造成陰道酸鹼值改變,就可能引起私密處感染。 黴菌、細菌、滴蟲感染 我到底是哪種?   (圖說:3種常見私密處感染,可依據症狀來分辨。) 陰道常見的感染菌種多半以細菌、黴菌及滴蟲為主,這三種感染的症狀也會有所不一樣,林佩萱醫師說,私密處若被黴菌感染,除了會癢及刺痛之外,分泌物會有類似乳酪塊狀及豆腐渣般的外表;倘若是被細菌感染,一般是以分泌物增多變黃及有明顯異味為主;而若是滴蟲感染,分泌物則會呈現黃綠色及惡臭,及可能伴隨解尿疼痛。 「不同的感染,治療方式也會不一樣。」林佩萱醫師說明,細菌及黴菌陰道感染除了使用陰道塞劑外,複雜性感染或是沒有性行為的女性,也可使用口服抗生素約1至2星期治療;至於是滴蟲感染的話,就必須以口服藥物1星期才能達到療效,特別注意的是性伴侶也需要一併治療。 解密!私密處感染6大原因   (圖說:6點易造成私密處感染,壓力、不當清洗都是原因。) 1)壓力大/壓力大會造成免疫功能失調,導致陰道菌種的改變。 2)頻繁的性行為/男性精液pH值為鹼性,若頻繁性行為,將會破壞女性私密處的弱酸性環境,免疫力較差的女性可能因此而反覆性感染。 3)不當的陰道清洗/其實健康的陰道並不需要特別灌洗,特別是使用錯誤的清洗劑,造成陰道酸鹼度改變,為臨床上經常見的原因之一。 4)因為疾病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導致陰道菌種失衡,而引起陰道炎。 5)悶熱潮濕的環境/細菌黴菌都喜愛潮濕悶熱的天氣,所以平時應該避免穿太緊的牛仔褲、內褲質料應該選擇棉質且寬鬆,才能杜絕細菌黴菌找上門。 6)月經前後/分泌物會增多,而且血液為弱鹼性,假使再加上沒有勤換衛生棉,特別容易造成細菌黴菌的感染。 2項錯誤習慣害慘妳! 女性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幾次的私密處感染,不過若是出現反覆感染,就要懷疑自己的生活習慣可能出現問題了喔!讓林佩萱醫師揪出背後的不速之客! 1)愛用護墊 臨床發現,私密處反覆感染的女性,因為在意分泌物變多,會傾向使用護墊保持私密處的乾爽,殊不知,護墊的使用反而讓私密處變得更悶熱潮濕,無形中增加私密處感染的機會。 怎麼做→建議非月經期間,就不要用護墊了,若擔心分泌物太多,可以改成勤換內褲的方式,一天換個1、2件,但要注意,內褲要選擇棉質且寬鬆的。 2)不當灌洗私密處 很多女性會利用沐浴乳等含皂的清潔劑來清洗私密處,別忘了皂是一種鹼性的清潔劑,用來清洗私密處反而造成菌種無法平衡,感染問題也很難痊癒。 怎麼做→其實陰道並不需要特別清洗,外陰部也只需要用清水或洗滌私密處的弱酸性洗潔劑,謝絕任何含有皂類、香料、香精等刺激性的洗潔劑。 預防私密處感染 跟著醫師做就對了!   (圖說:除了提升人體免疫力,可補充有經臨床試驗的女性私密處益生菌。) 談到私密處的預防,林佩萱醫師說,除了剛剛談到的適當釋放壓力、調整生活作息、平時不使用護墊、勤換衛生棉之外,飲食方面應力求均衡,因為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人的免疫力自然能夠提升,就有抵抗任何細菌、黴菌的能力。 不過,針對容易反覆感染的女性,林佩萱醫師就推薦適時補充益生菌保健品就很重要了。林醫師說,診間很多患者都會說自己有吃益生菌的習慣,其實他們指的是針對腸道的益生菌,而非女性私密處專用之乳酸菌。 可是坊間女性私密處乳酸菌品牌那麼多,到底該怎麼選擇?林佩萱醫師解答,譬如民眾可以注意乳酸菌品牌有沒有SNQ國家品質認證,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有無人體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對預防陰道感染有所幫助。

一萬小時的追求 「好色旦糕」上桌!

一萬小時的追求 「好色旦糕」上桌!

(撰文/徐平) (諮詢/GREEN BAKERY綠帶植物烘焙負責人:曹思蓓) (圖片/GREEN BAKERY綠帶植物烘焙提供) 小巧的杯子蛋糕,剛剛好的飽足感,是下午茶的經典品項,糕體上方的奶油慕斯色彩鮮豔,常因大量的色素添加令人望之卻步,位於松山的GREEN BAKERY綠帶純植物烘焙,為了傳遞動物友善的觀念,力行綠色生活,利用紫色地瓜、甜菜根、百香果、檸檬等蔬果染色,製作出純天然色素,用蔬果製成的慕斯代替鮮奶油,讓喜愛吃甜點又怕胖的民眾,可以重新將杯子「旦」糕列入午茶甜點選擇。   (去除動物性原料,使用天然色素研發的甜點。左起為微笑雪球、杯子旦糕系列、田園菇菇司康 。圖片提供/GREEN BAKERY綠帶純植物烘焙) 去動物成份 透過蔬果及五穀轉化替代 7年前,從事視覺設計的老闆曹思蓓,無意間看到《地球公民》的記錄片,發現原來組成生活的一日所需,包含飲食、生活用品、服裝等,許多都是由動物被殘忍對待、犧牲而來,為了不再讓更多動物受到傷害,她下定決心吃素。   (老闆曹思蓓表示,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要為了下一代延緩環境惡化。 圖片提供/GREEN BAKERY綠帶純植物烘焙) 由葷轉素的第一個挑戰,喜歡吃甜點的她發現,一旦拿掉傳統蛋糕的基底──蛋跟牛奶,這2個最基本的元素,傳統蛋糕就會宣告失敗,因此,她蒐集許多資料後,發現純素者,又稱「Vegan」,在國外有很大的族群,源自歐美的「Vegan」飲食概念,是在食材中去除所有動物性的成份,大量運用有機、植物性的食材製做糕點,而透過豐富的蔬果及五穀的轉化與替代,可以讓許多「Vegan」重新回味、模擬想念的滋味。 把蛋奶拿掉 有一樣的口感 網路上有很多「Vegan」的改良版食譜,但由於「Vegan」的歷史跟傳統甜點相比,有近百年的差距,很多食譜配方不成熟,失敗率非常高,當時還在從事設計工作的曹思蓓,每天下班之後花費2個小時,研發純植物點心,她相信經由「1萬小時定律」,努力一定可以帶她邁向成功,「我從甜點開始作,因為甜點的門檻比較高,沒有蛋、奶作不出來,我想挑戰把蛋奶拿掉之後,還可以有一樣的口感。」曹思蓓說。 曹思蓓表示,做甜點的人吃的時候是會有罪惡感的,因為製作過程中,奶油、蛋、奶的比例實在驚人,除了杯子蛋糕之外,店內的另一項招牌──「豆腐布朗尼」也巧妙利用有機植物油,加上黃豆豆皮大量打成泥替代厚重的奶油,取代油多、蛋多的傳統布朗尼,作出來的成品沒有奶油的味道,因此巧克力味更濃郁,卻更沒有負擔。   (豆腐布朗尼負擔減少,口感一樣濃郁。 圖片提供/GREEN BAKERY綠帶純植物烘焙) 店內的「旦」糕,取日出的意義,代表新的世代,全新觀念的誕生,希望可以藉由去除動物性成分,作出好吃的甜點,間接告訴消費者,早點從體內環保作起,不犧牲美味,維持健康也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有機原料,讓客人安心享用美味甜點。 攝影/徐平) 別被便宜綁架 提供多方受惠 「我們都習慣被便宜綁架。」曹思蓓表示,食安問題是一大隱憂,為了去除氫化的奶油、化學色素、白糖、漂白麵粉,店內使用的都是有機麵粉、有機糖、天然色素,她希望能夠由她的店作起,讓少數人作的事,能夠提供多方受惠,「第一,針對消費者來說,能吃到安心的商品,第二,有機栽培,讓土地也能夠得到尊重,第三,阻止畜牧業大量消耗能量,第四,我自己也可以養活自己跟同伴。」曹思蓓說。 (泰戈爾甘納許皇冠蛋糕,以南瓜為糕體基底,灌入大量巧克力製作而成。 圖片提供/GREEN BAKERY綠帶純植物烘焙) 從食品到環境 每個細節都安心 除了吃的「旦糕」之外,店內的桌椅也都是採用FSC國際認證的環保造林製作而成,木材表面無塗料,不會亮晶晶,對環境無害,保持了原木的自然紋路,讓客人接觸到的桌面也是舒服而安全的,從食品到環境,店內的每個細節都讓客人安心,希望在適應新的變化的同時,也可以享受美味和維護環境,不但能夠讓動物更快樂生活,延緩環境的惡化之餘,也能夠讓地球永續發展,保障下一代的福祉。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年過半百的蘇先生半年前確診為代謝症候群,醫師建議改善暴飲暴食的習慣,並需長期服用藥物以控制血糖,為此,太太對飲食嚴格把關,讓他吃飯變得很痛苦,為了擁有健康生活,蘇先生自行上網找了許多控制血糖的方法,得知秋葵有許多研究實證輔助控糖,便自己嘗試製作秋葵水,卻因口感黏膩且耗時而放棄,後經朋友介紹,每日飲用2次秋葵萃取物,一個半月後血糖明顯改善。每日飲用秋葵水 一個月間血糖降1/2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副教授宋祖瑩長期進行血糖代謝的中藥研究,其父親也長期為代謝性症候群困擾,在得知秋葵的功效後便讓父親每日飲用足量的秋葵水,一個月間血糖從300mg/dl降為150mg/dl,整整降了1/2。對此,宋祖瑩教授與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惠婷,針對秋葵植株、花、籽進行深入研究,經過1年多實驗發現,16根秋葵萃取物可有效控制血糖,87.5%的受測者,在8周內平均血糖從163.4mg/dl降為141.0mg/dl,持續觀察飲用8周後,受試者平均血糖也改善14%。異槲皮素抗氧化性 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秋葵含有豐富水溶性的膳食纖維,配合足量的水可以阻止腸胃吸收碳水化合物,實驗結果同時也發現,秋葵的「異槲皮素」與「血糖控制」有正相關,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血糖水平。150萬糖尿病患 45%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全台灣有超過150萬的糖尿病患者,而根據資料統計,有45%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需進行少鹽、少糖、少油等飲食限制,而為了有效控制血糖,試圖依靠飢餓療法等極端方式,不但無法有效控糖,反而容易使血糖範圍飄移、熱量不足造成身體機能失調,坊間也盛傳許多未經證實的控糖飲食偏方,患者隨意大量嘗試之下血糖不降反升。吃「素顏」澱粉 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鄭師嘉營養師補充,大多數病友較難達到良好的飲食控制,建議病友可以在餐前拍照,將照片帶到診間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另外,若擔心吃太多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升高,可在餐前喝秋葵水增加飽足感,其實只要吃足夠的「素顏」澱粉,如地瓜、芋頭等未加工過的食物、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得當、水果慎選甜度,血糖控制將不再困擾你。//  var google_tag_params = {ecomm_prodid: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pagetype: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totalvalue: 'REPLACE_WITH_VALUE',};/* */

醫訊/乳癌患者術後少運動 淋巴水腫手不舉

醫訊/乳癌患者術後少運動 淋巴水腫手不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乳癌患者切除淋巴結後,認為傷口好了、手臂關節活動度也都正常,常忽略做手部運動及淋巴水腫預防照顧,導致出現關節僵硬、淋巴水腫等問題,嚴重者甚至整條手臂腫到無法舉起,就連拿東西也無法。手臂運動一日3次 減少僵硬、水腫豐原醫院乳房外科醫師袁天民表示,乳癌患者因切除淋巴結,開刀的手臂容易出現淋巴水腫情形,因此非常重視患者術後在家做手臂前後來回擺動、手臂來回繞圈、手腕抓、握等動作,一日3次、一次10~20下,約30分鐘,減少手臂關節僵硬、淋巴水腫等問題。淋巴水腫 導致手常會舉不起來豐原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陳月詩表示:嚴重的乳癌患者術後會整條手臂淋巴水腫,導致手常會舉不起來、也沒辦法提重物,甚至有些人在抓東西時也會覺得痛,或是因為痛到常常固定一個姿勢,造成肌肉痠痛、站姿不正確、駝背。開刀的手貼在牆面上 手指慢慢向上爬其實可以在家自己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像是面向牆壁,將開刀的那隻手貼在牆面上,手指頭慢慢地向上爬,或是雙手放到頭後面,吸氣時把手張開、吐氣時把手放鬆,來回約5~10下,一天3次,術後3個月也可再加強雙手向上舉高,抬頭挺胸縮下巴、縮小腹,維持3~5秒鐘,來回約5~10下,一天3~5次,減少肩膀僵硬、舒緩疼痛、改善姿勢。10月19日星期三上午8點30分到11點30分於院內3樓第一會議室舉辦「術後預防淋巴水腫運動及正念認知與體驗」,歡迎乳癌患者踴躍參與,報名專線04-25271180轉2129,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以為發胖 檢查驚現39公分腫瘤

以為發胖 檢查驚現39公分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39歲體型肥胖女性,近幾個月體重持續增加,腹部也越來越大,自認是肥胖不以為意,家人建議至醫院就診,檢查後發現患者BMI=50.12,有肥胖、高血壓、甲狀腺腫大及巨大腹圍,婦產科檢查則發現腹部有一39X29公分巨大腫瘤,術中從卵巢瘤中引流出2萬3千1百C.C.的深色液體,術後患者體重由134.8公斤減為107公斤。腫瘤佔滿骨盆腔會壓迫 產生頻尿、便祕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不易發現,卵巢良性腫瘤通常發展緩慢,且早期腫瘤較小也多無症狀,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10公分以上時,才常感腹脹或腹痛及腹部腫塊,假若腫瘤大到佔滿骨盆腔及腹腔時即會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月經不順 30%會發生良性卵巢瘤在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月經不規則的女性,約有30%會發生良性卵巢瘤,相對的,有良性卵巢瘤的女性,則有50%會導致月經不順的症狀,此外,良性卵巢瘤通常發生於停經前的婦女,一般而言若據有以下的危險因子之一者,較容易產生:1)    肥胖者2)    初經年齡較早者3)    不孕症患者4)    有家族史者。無明顯症狀 半年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的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2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類的手術,基本上是依患者的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切除術為主。總之,絕大多數的卵巢瘤都沒症狀,因此患者常不自知,預防上,只能接受婦科例行性的檢查,所以建議女性朋友半年應接受超音波檢查,尤其是屬於高危險群者,以早期發現子宮及卵巢等腫瘤,並即早治療。 

胰島素控糖成效差?衛教師:施打謹記3重點

胰島素控糖成效差?衛教師:施打謹記3重點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一名約有14年糖尿病病史的陳伯伯,在醫師建議下更換預混型胰島素進行施打,然而,糖化血色素卻沒有明顯改善,經衛教師諮詢後發現,是沒有確實按照步驟進行,才有成效不彰的問題。林口長庚醫院施孟涵衛教師表示,施打胰島素可以快速幫助糖友降低血糖,在國際間也是公認控制血糖的有效方式,但有些糖友在使用胰島素後卻不見明顯效果,可能是因為沒有按照正確步驟,像是可以同時幫助控制空腹及餐後血糖的預混型胰島素,包含短效和中長效成分,使用前就必須搖晃混合,並立即施打才能達到控糖效果。簡單方便的預混型胰島素 控制血糖好幫手施孟涵衛教師指出,通常醫師一開始會讓病患使用基礎胰島素,然而卻可能會面臨隨著病史越長而不斷調高劑量,因此當患者調高劑量,卻無法穩定控制血糖時,醫師就會考慮使用預混型胰島素,以控制餐後血糖及降低糖化血色素。典型的預混型胰島素包含30%的超短效成分及70%的中長效成分,優點是簡單方便,只要學習使用一種胰島素、一種注射筆,於餐前立即施打,可幫助糖尿病患同時控制餐後血糖及空腹血糖,並能減少注射次數。另外,預混胰島素價格較為平價,對患者在治療上的負擔約可減少每日總費用20~30%。預混型胰島素 3重點要注意然而,許多糖友都遇到改打預混型胰島素後,卻不見控糖成效等問題?施孟涵衛教師解釋,有些使用預混型胰島素的病患,由於在使用時沒有確實按照步驟,才會控糖成效不彰。以下3點提供給使用預混型胰島素的病患了解:1)預混型胰島素是懸浮液劑型,使用前一定要充分搖晃混合,糖友要將注射筆置於手掌之間滾動10下+手甩10下,讓速效和中長效的胰島素混合均勻,施打後才可以達控糖效果。2)胰島素混合好要立即注射,若先放置一旁過段時間才施打,會讓懸浮液漸漸分離,這時必須重新混合再施打。另外,注射後至少停留10-15秒,以利藥劑充分注入。3)預混型胰島素施打的劑量與飲食有關:由於每個患者的體質、病情不同,需與醫師、衛教師、營養師討論溝通,規劃適合自己的飲食量及胰島素劑量。

控糖佳?果糖吃多易致代謝異常

控糖佳?果糖吃多易致代謝異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果糖普遍存在於水果和蜂蜜裡,甜度是所有天然糖類中最高的,還有以澱粉為原料的人工果糖,也能夠代替蔗糖,在相同甜度下可減少廠商成本,因此這種高果糖糖漿被廣泛用於加工食品如糕點、甜食和飲料內,高果糖糖漿系列中以用於飲料的HFCS-55(55%果糖、41%葡萄糖、2%麥芽糖、2%蔗糖)最為常見。果糖在肝內的轉化傾向生成脂肪果糖在體內的代謝情況與葡萄糖不同,似乎不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所以過去認為果糖在控制糖尿病上的效果較佳,但現在許多研究指出,果糖會導致新陳代謝異常,讓糖尿病和心臟病的罹患率增加,果糖在肝內的轉化還傾向生成脂肪,果糖的化學結構會刺激食慾,容易引起饑餓而造成肥胖。含糖飲料與體重增加、代謝疾病相關瑞士洛桑大學生物暨醫學系生理學部門在2010年的回顧中指出:「果糖是葡萄糖的同分異構物,不過前者只能被肝臟轉化,所以兩者的代謝有明顯的差異,由於果糖的升糖指數低,最初被認為適合糖尿病患者。然而在實驗中,齧齒動物長期攝取大量的果糖會導致胰島素抗性、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對於人類,這樣的證據即使較少,但可以確定含糖飲料的消費(包括蔗糖、或者葡萄糖與果糖的混合物)與高熱量攝取、體重增加、以及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相關。與蔗糖裡的果糖相比,來自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果糖也相當令人擔憂,因為可能引起更多不利的副作用。」果糖豐富的飲料 增加血中尿酸濃度根據2010年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風濕科暨臨床流行病學組的流行病學調查:「果糖豐富的飲料如甜的汽水和柳橙汁,會增加血中的尿酸濃度,此處搜尋了從1984至2006年在《美國護士健康研究》裡的資料,分析78906名原本沒有痛風病史的婦女,結果發現在22年的追蹤期內,記錄了778件的確診病例。問卷資料表明,提高含糖飲料的飲用率與痛風風險的增加相關,每天喝一份果糖豐富的飲料,相關的絕對風險分別為汽水的36例、以及柳橙汁的14例(每10萬人/每年),每天喝2份,則增至汽水的68例和柳橙汁的47例。」(本文摘自/揭開食物的密碼/凡識書屋出版) 

補修「脊」病學分 1根細線搞定!

補修「脊」病學分 1根細線搞定!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腰酸背痛是許多現代人的文明病,除了因長期維持同一姿勢導致的後遺症,還有患者在做了脊椎手術後,承受長期的慢性疼痛,脊椎病人經過保守或手術治療,患部疼痛問題仍然沒有改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阮威勝表示,脊髓電刺激療法可做為這類患者的另一選擇。頑固疼痛 電極導線可解決阮威勝院長表示,目前治療脊椎疾病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傳統手術、微創手術等,但若術後病人症狀沒有改善,仍然持續腰痠背痛或下肢疼痛,並無法得到滿意的療效,醫學上通稱為「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對於這類頑固疼痛的患者,一條極小的電極導線就能夠解決。脊髓電刺激療法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醫師會從患者背部切開一個小傷口,接著再放入一條極細的電極導線,另外,再透過埋於下腹部的神經刺激器,透過神經刺激器,電流可以發出抑制疼痛的訊息,由此解決患者的慢性疼痛,與一般復健診所的電極貼片、磁力貼相比,不但可以預先進行控制住疼痛,結果顯示更能有效達到制痛效果。改善血液循環 截肢比率降3成除了適用於「脊椎手術後疼痛症候群」(FBSS,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患者,脊椎刺激療法還適用於糖尿病、高血脂病人,也可改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保守的患者常擔心電極導線有沒有漏電的可能,阮威勝院長表示,植入神經刺激器的病人出院後,可由患者或家屬協助使用病人遙控器來控制疼痛,避免電極導線亂放電。除了孕婦不適用此種療法之外,脊椎刺激療法病不受個人體質、體型、身高、肥胖程度影響,他提醒,此療法只能緩和疼痛,不能夠完全根除疼痛,根據研究,脊髓電刺激療法可減少患者約5到7成的疼痛感,脊椎疼痛的解決效率也可以更快速,早期就醫,找出疼痛成因,就可以盡早恢復正常生活。

想留住骨本 快攝取玉米纖維

想留住骨本 快攝取玉米纖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可溶性玉米纖維或可幫助青少女、年長女性強健骨骼,對於青少女,可溶性玉米纖維可以促進骨質生成,而對於年長女性,可溶性玉米纖維則有助保留骨本,美國普度大學營養學特聘教授康妮.威佛表示,腸道細菌生態是健康最前線,而可溶性玉米纖維是一種益菌生纖維質,可幫助青少女、更年期後女性提升鈣質利用率。 更年期組:可溶性玉米纖維有助鈣質吸收更年期後女性相關研究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至於青少女相關研究則發表於「營養學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益菌生纖維質會接觸下端腸道微生物,之後身體就會加以消化,在下端腸道部位,可溶性玉米纖維會被分解成短鏈脂肪酸,幫助促進骨骼健康。 在更年期後女性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以14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分別讓她們每天攝取0公克、10公克與20公克的營養補充品,營養補充品含有可溶性玉米纖維成分,持續50天,結果發現,攝取10公克、20公克的女性,骨鈣保留情況分別改善4.8%與7%。 青少女組:可溶性玉米纖維使骨質吸收率上升至於青少女研究方面,則有31名青少女參與研究計畫,這些青少女也分成3組,1組沒有攝取可溶性玉米纖維,其他兩組每天分別攝取10公克、20公克的可溶性玉米纖維,持續3星期,其他飲食習慣照舊。結果顯示,無論是10公克還是20公克組,只要有攝取可溶性玉米纖維的青少女,骨質吸收率都提升約12%,經過一年追蹤,骨質多增加1.8%。研究也發現,參與研究者的消化道症狀發生率微乎其微。 鈣質攝取不足 可考慮運用玉米纖維研究作者指出,研究並不是要民眾減少喝牛奶的份量,也不是要民眾捨棄均衡飲食,而是如果平常鈣質攝取不足、乳製品吃不夠多,可以考慮運用可溶性玉米纖維等,提升鈣質使用效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拍照打卡助改善情緒

研究:拍照打卡助改善情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使用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上拍照打卡,與朋友們分享心情,享受互動的快樂是很普遍的社交活動,據最新調查發現,台灣12歲以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者已達1604萬人,普及率73.4%,2016年發表在《心理學前端期刊》的研究發現,透過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簡短且定向的練習,有助於迅速改善情緒。手機微干預 可作心理治療的一種選擇這項研究屬於一項較大型研究方案的一部分,由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由德國、韓國、美國跨國合作完成,參與這項國際性研究的有27位健康的年輕男性,他們須使用智慧型手機觀看超過5分鐘的影片教學說明,例如:練習專注於自己的身體,他們感到更警醒、平靜、精神振奮。有些受試者在練習中回憶一些情緒經驗,其他受試者沉浸在重複短句或數字序列中,或者變化自己的臉部表情,受試者在練習前後,透過手機記錄心情,研究結果顯示,以手機為主的微干預(受試者可使用已被採用或更現代的心理治療模式,稱為微干預),可在具體、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改善情緒,應用軟體可作為心理治療的一種選擇。半夜或不便求診時 快速改善患者情緒台北市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可在緊急狀況下,如半夜或不便求診時,快速改善患者情緒,幫助其取得心情的平靜,移動式裝置的心理治療雖有其便利性,不受時地限制,但仍無法取代專業人士的重要性,她提醒,出線長期情緒困擾時,還是需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