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孕期出血看這 8原因報你知

孕期出血看這 8原因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只要是育齡婦女,陰道出血要先和懷孕問題連結,只有在懷孕初期有出血就需要就醫,懷孕6到12天出血,是受精卵著床植入子宮內膜後所產生的,出血很輕微,可能持續幾個小時到幾天,若懷孕8到12周出血,則可能和子宮外孕或流產有關,下面也彙整了一些原因:1)     子宮外孕 /是指受精卵著床在子宮以外的地方,最常見著床處是輸卵管,子宮外孕若未早期發現,可能會危及生命,發現後應盡早手術治療。2)     葡萄胎妊娠(也稱妊娠滋養細胞疾病) /這是類似胎兒異常組織生長在子宮內的情況。有可能是癌症。3)     流產 /是指胎兒無法健康存活而導致自發性流產,胎兒組織可能完全或不完全排出子宮外。4)     前置胎盤 /若在懷孕12周以後有陰道出血,可能存在前置胎盤的問題。胎盤長在子宮下段,可能部分或完全覆蓋在子宮頸上方。前置胎盤可能導致嚴重胎盤出血,會危及母親或胎兒生命安全,所以嚴重前置胎盤則需剖腹產,以免造成胎盤出血。所以若先前有剖腹產、子宮開過刀、前胎發生前置胎盤、吸煙婦女須特別注意。5)     早產 /懷孕37週之前,會有少量的血,這是懷孕後期粘液栓掉下所導致的問題。6)     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和子宮壁分離所產生的問題。胎盤早期剝離對母親和嬰兒非常危險的。7)     子宮破裂 /從先前剖腹產疤痕處裂開。需要緊急剖腹產。8)     產後大量出血 /可能是子宮收縮不良,或有胎盤殘留在子宮裡。(本文作者摘自/婦產科醫師寫給女人一生的健康書/凱特文化出版) 

消滅癌細胞 和平相處為上策

消滅癌細胞 和平相處為上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什麼是生命?不管是小蚊子或大恐龍,生命只有2個目的,第1個目的是要活下去,第2個目的是傳宗接代,癌細胞也是一個生命,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請問癌細胞在哪裡?是在外的蒼蠅還是蚊子?癌細胞就在人體裡,你在恐懼害怕時,它在笑你!癌細胞活生生在體內 與它和平共處你吃了很多健康食品,它也免費吃你的健康食品,你用化療企圖殺死癌細胞,癌細胞卻發生突變,產生抗藥性,癌細胞活生生地在你體內,趕不走打不死它,那怎麼辦?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跟它和平共存,你要和平共存,但是癌細胞不願意而不斷地復發與轉移,那又怎麼辦?那更好,比它更強就是了!小老鼠看到人類為何會跑掉?因為老鼠媽媽告訴牠:「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牠們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當我們面對癌細胞時也是相同道理,你割它毒它殺它,它會如何?我現在要打你,你會怎樣?當然是跟我對抗或跑掉,癌細胞也一樣,它是活生生的生命,會對抗你,所以不要以為—開刀、化療、放療就會好,是不可能好的,面對癌症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我們的生命力超越它!拿掉負面情緒 勇敢面對事實上癌細胞很和平,不像細菌病毒會釋放毒素抗原致人於死,它沒有武器不會殺你,只會一直分裂,一直變大,但如果我們開始攻擊、圍剿它,它就開始突變,變成不同的生命,也會越變越強,結果越殺越多,就像社會上的壞人越抓越多。面對癌細胞要有一個概念就是一個生命面對一個生命,要比它更強才能戰勝它,癌症病人每天愁眉苦臉有用嗎?所有癌症病人都走錯方向了,在我癌症演講中首先就強調病人要把所有負面情緒拿掉,正面思考,勇敢面對癌症!說得容易做得難,面對可怕的癌症,如何克服沒有負面情緒?如何正面思考?只有一個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寫好遺囑,生死看開,生命重新開始!(本文摘自/感謝老天,我活過了十年!/時報出版) 

改變的第一步 從減少欲望開始

改變的第一步 從減少欲望開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只在乎自身的痛苦與快樂,基本上很少思維,甚至不想去感受別人的苦樂,因為那些根本不在自己思考的範圍內,常在不經意之間,就為其他生命帶來傷害,而在自己眼裡,卻滿是別人對自己的傷害。無止境索求 因為自私讓人有無限欲望最終養成一個很壞的習慣,就是總想著:「我得到了什麼?我失去了什麼?」而很少這樣想:「我付出了什麼?讓別人得到了什麼?」我們一直無止境地索求,因為自私的「我」一直有無限的欲望,等著被滿足,其實,要先把緊握在手裡的善種,種到土地裡,等到秋天時,自然就會有收成。佛教徒應該是愈學愈快樂,尤其想到要慈悲所有眾生時,就會感到無上榮耀,一個人的心靈可以快樂很久,卻不是買奢侈品、吃美食的那種快樂,因為這些外在的人、事、物,短暫得就像閃電,但是做任何善事,都能讓自己喜悅很久,比如:早上一醒來就想到,今天我將為了利益所有眾生而存在,這麼想一下都會快樂很久,如果再有機會用這樣的發心,為別人做哪怕很小的事,又可以開心很久,像這樣,簡單易行又可累積無量福報。我們常縱容自己 不願意邁出開始的一步其實很多事情剛開始做,並沒有想像中困難,但我們卻會縱容自己,不願意邁出開始的一小步,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我們不努力珍惜,但是對於帶來痛苦的貪念、嗔恨、嫉妒等煩惱,反而深愛著它們,保護得很好,如果相續裡充滿負面的心念,最後受傷害的只有自己,相反地,對於能產生快樂的信仰和方法,為什麼不好好珍惜、時時呵護呢?因為只要珍惜它一點,我們的生命就會有很大的改變,福報也會源源不斷。(本文摘自/快樂之源/天下雜誌出版)

每周游泳3次 治腰痠有一套

每周游泳3次 治腰痠有一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中高齡的人來說,其痛苦之源是「腰酸背痛」,筆者也被這毛病折磨好幾年,後來每週做3次500公尺自由式游泳而把毛病治癒了。腦內啡和多巴胺 會為大腦帶來成就感游泳對提高自然治癒力而言是很理想的運動,其實任何運動都一樣,活動身體可促進血液循環,使體溫上升,此時下視丘會釋出具鎮靜「跑者的興奮感(Runner's High)」之作用的腦內啡(Endorphin)和多巴胺。於是,大腦內的過度興奮感會因此緩和下來,而且壓力也可藉此發洩,使得身心輕鬆起來,接著,腦內啡和多巴胺會為大腦帶來成就感和陶醉感,這就成了持續運動的原動力。輕快的游泳也比陸上運動有效果而且,游泳比其他運動具有更多的優點,原因是,游泳並不是在水面上而是在水面下(水面下30至50公分)的運動,此時,承受的壓力比陸上高0.03至0.05,而這個水壓會使腹部收縮,橫膈膜被往上推移,因此,肺的容積就變小,呼吸次數則增加,所以,即使輕快的游泳也比在陸上以同樣強度做運動來得有效果。泡澡以40度、約15分鐘為宜除了運動之外,睡前好好地泡個溫水澡,也是提高體溫、促進血液循環、身心放輕鬆的秘訣,當然,泡溫水澡還可解壓、放鬆心情進而幫助睡眠,疲勞自然就消除了,不過,必須注意水溫和泡澡的時間,通常以水溫約40度、泡澡時間約15分鐘為宜,水溫過高的話,交感神經會興奮,大腦覺醒過來,反而難以入眠。(本文摘自/圖解免疫與自然治癒力/原水文化出版) 

走路不穩 恐為老人癡呆徵兆

走路不穩 恐為老人癡呆徵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腳部與腦之間有神經連線,只要腳部健康,腦部神經就健康,可避免失智與憂鬱,我們經常可以在報章雜誌及網路上看到相關的報導:走路可以促進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改善運動控制及工作記憶,維持腦神經的活力,醫學專家也透過觀察老年人的走路姿勢得知,走路變慢,變得不穩定者,很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先期徵兆。刺激腳部能幫助腦部活化我的鄰居楊太太,已經80幾歲了,家裡雖然有兒孫,但是她堅持親自每天上市場買菜,除了家裡到公車站有一段距離必須走路之外,到了市場逛一圈下來也要走不少路,她看起來相當健康,而且遇到鄰居都有說有笑,顯示腦筋相當靈光,但她先生很少出門,加上愛喝酒,3年前就患了失智症,往往一出門就找不到路回家,楊家夫婦的例子或許是巧合,但在一些醫學文獻中的確記載著:走路運動可以延緩失智症。吸入體內的氧 約20%被大腦消耗掉走路可以使大腦底部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增長,可以強化記憶和促進腦部健康,可見腳部的行動與腦部息息相關,走路時腳部會有大量的資訊傳達腦部,有助於腦的活化,可以預防老來失智。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主要是一種源自腦部功能持續退化的疾病,大腦的重量雖僅占體重的2%,但卻是整個身體中消耗能量最多的部位,我們吸入體內的氧氣,約有20%被大腦消耗掉,可見腦神經工作繁忙,會消耗大量的電能,因此,腦內電能不足也會引起腦部退化。健走既安全又不必考慮天候因素走路雖然能夠活化腦部,但是要讓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患者到戶外健走,照顧上勢必產生很多困難,健走功不講求速度,住在療養院的患者可以繞著園區走,或在大禮堂、大教室圍成圓圈走,既安全、好照顧,又不必考慮氣候的因素,在家的患者則可繞著客廳走,由於家中客廳面積較小,一個方向走2、3圈之後,最好向後轉,走相反方向,以免身體重心偏向一邊。(本文摘自/健走功/商周出版) 

咳血、喝水就嗆 恐為癌變!

咳血、喝水就嗆 恐為癌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2003年7月7日,我永遠記得這個日子!這一天,所有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事,都起了微妙的變化,從措手不及到坦然面對,這一天之後,我迎來了生命中最大的功課!喝水就嗆 老覺得喉嚨梗著從事服務業的我,天天都得用喉嚨講話,有一陣子,老覺得喉嚨不舒服,講話的時候,好像有個針刺在裡面挑著喉嚨,起初,還以為是自己貪嘴,不小心把魚刺給嚥了進去,喝了人家建議的白醋,又吃了大半碗飯,依然沒有改善。一向屬於樂天派的我,心想「算了,就這樣唄!」可是,事情越來越不對勁,每次一喝水就嗆,東西吃不到2口也嗆,老覺得喉嚨梗著,實在很不舒服,幾天、半個月過去,想想這樣拖下去也不是辦法,還是去檢查吧!吃東西嗆 早上睡醒都有血痰7月7日下午,剛好工作上有個小空檔,就自己從公司坐Taxi,到上海的華山醫院去檢查,外賓部的接待人員服務態度不錯,聽完我的敘述,便說:「咱們還是靠儀器來看一看你到底裡面是怎麼回事?」我說:「行啊!」生平第一次,進到了在中國大陸稱為「B超」的超音波掃描室,檢驗師是個30出頭、年輕漂亮的女醫生。躺上床,感覺怪怪的,檢驗師用儀器掃啊掃,很仔細地這裡壓、那裡壓,然後問說,「你是不是老吃東西嗆?」,「你是不是覺得有個東西梗著?」,「你是不是早上有時候睡醒的時候,都會有一口好像是血痰?」,一連串的問題,讓我像小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一般,只能乖乖地回答說「對耶」。有結節 等於檢查出癌症「審問」完後,檢驗師說,「麻煩你,有沒有家人跟你來?」,我說「沒有呢,什麼事嗎?」,她說「你要住院」,我問「為啥住院?」,她說「因為你有結節」,第一次聽「結節」這2個字,一時沒搞懂是什麼,便問「什麼叫結節啊?」,她說「結節就是癌症」。乍聽到「癌症」這兩個字,腦子一時還沒意會過來,就問她「是發炎的炎,還是癌症的癌?」,她說:「癌症的癌」,當下我愣了幾秒鐘才回過神,繼續問那位檢驗師,「美女,你告訴我吧,為什麼這樣檢查就知道我是癌症呢?」她說:「這個我經驗太多了,一看就知道了,你還是乖乖地回到那個門診,然後叫家人過來,你馬上要住院。」我不死心地追問:「那這個叫什麼癌啊?」,她說:「這個還要進一步檢查,所以你必須住院,而且不能拖!」(本文摘自/我把雙癌KO了/米樂文化出版)

感冒不能吃冰?醫:沒關係

感冒不能吃冰?醫:沒關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傳統觀念中,大家對冰這種東西都沒什麼好印象,有人說吃太多冰容易感冒,有人說感冒不能吃冰,否則病情會惡化,吃冰品的時候,許多人會要求去冰,尤以女性朋友為然,讓人覺得有點奇怪,去冰與不去冰的飲料溫度其實差不多,除非已經放了很久一段時間,如果真的怕冰,那為何不直接點溫熱飲料?而且,這些飲料去冰的人,還是不避諱去吃冰淇淋,尤其碰到名牌冰淇淋的時候,難道此冰非彼冰?感冒都是病毒感染 與寒氣並不相關感冒不能吃冰,是很有問題的一種觀念,傳統上認為感冒是受寒,所以吃冰等於寒上加寒,可能惡化病情,但根據醫學知識的累積,我們知道所有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它與所謂的寒氣並不相關。因為這些感冒病毒對於溫度與濕度的特殊適應性,所以容易在秋冬天流行,進而導致受寒引起感冒的錯誤觀念,一個很直接的例證,是生活在極地的愛斯基摩人並不會比生活在熱帶非洲的人容易感冒,他們的感冒也不會比較嚴重。•  咳嗽與吃冰/又有人說感冒吃冰會惡化咳嗽,所以感冒不要吃冰,咳嗽是一種氣管或肺部感染的自然生理反應,其目的是要把發炎後產生的廢物排出,學術上,並沒有證據顯示感冒的時候吃冰會加重咳嗽症狀,即使吃冰真的會加重咳嗽,那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因為我們本就要靠咳嗽來排除廢物。•  發燒與吃冰/發燒的時候能不能吃冰?這問題另有一番考慮,人體生病發燒的原因是發炎反應產生的細胞激素,作用在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的設定點提高,於是身體各種代謝活動都會配合提高體溫。頭腦會命令身體加強代謝以增加熱量人體發燒的初期會覺得冷,就是因為當時我們腦子認為超過攝氏38度的體溫才是「正常」的,所以會命令身體加強代謝活動以增加熱量,這個時候如果吃冰,等於違背體溫調節中樞的命令,會讓身體覺得更冷,讓代謝活動的負擔更加沉重,所以原則上,發燒的時候並不適合吃冰,相同地,發燒睡冰枕也會導致身體代謝過度負擔的惡果。吃冰冷飲料是鼓勵補充水分的好手段在兒科疾病中,有時醫師會鼓勵生病的兒童吃冰,尤其是腸病毒或單純?疹病毒引起口腔潰瘍的時候,這些口腔有破洞的疾病,都會影響食慾,有的小孩很怕痛,會因此連水都不喝,長久下來,小孩會有脫水的危險,所以只要小孩沒有嚴重發燒,吃冰冷飲料都是鼓勵小孩補充水分的好手段。解牌錦囊 /• 感冒吃冰不會有害處。• 感冒發高燒時,最好避免吃冰。• 感冒時不必忌諱吃特定食物。(本文摘自/破解醫療迷思的52張牌/原水文化出版)

白吃白喝?快還清隱性負債

白吃白喝?快還清隱性負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之前在網路上看見一篇文章,印象中標題好像是22K小資族買房不是夢,我好奇點進去想看看有什麼過人的祕訣,沒看還好,看完之後除了有種被騙的感覺以外,也不禁讓我對現下年輕人的無知感到擔憂。父母的支援 其實也是一種負債文章作者提到自己是月薪22K的小資男,工作5年之後,終於在台北市買了一間30坪,總價2000萬的小套房,但其中1950萬都是父母金援,他真正的負擔額只有50萬,如果你跟案例中的小資男一樣,有著口袋深不可測的父母,也認為接受他們金援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我勸你可以馬上放下這本書回家睡覺,因為不想改變的人,真的不需要浪費時間把接下來的內容看完。我發現身處低薪社會下的年輕人普遍分成2種,一種是認為薪水雖然少,但省一點還勉勉強強夠用,另一種則是強烈反對薪資開倒車,對社會環境變化比較有感,前者會有這種心態,不是因為知足常樂,而是這些人大多都住在家裡,不用面對欺負人的惡房東,也不必繳房租,中餐還有媽媽的愛心便當,下班回家只要張開嘴巴就有得吃,連水電費都不關你的事,但是你沒看透的是,父母的支援,其實也是一種負債。原本該支出的部分 全部被他們善意吸收或許你會反駁,自己又沒有「借錢」,怎麼可能會產生負債,但我要提醒你,這種迷思很可能就是導致你落入貧性循環的元凶,雖然沒有主動借錢,但父母負擔你的生活開銷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原本你該支出的部分,全都被他們善意吸收,這就是你從來沒發現的「隱性負債」,因此,就算一個月只領22K,你每個月還是照樣可以有「假性存款」。不同的是,如果是銀行替你買單,每個月還要加計利息,要是手腳太慢過了繳費期限,或是記性不好忘了繳錢,還會額外向你收取費用,而父母就算包你吃住,天天替你的生活買單,也只會笑著跟你說這些錢不用還。父母無法享清福 還要挖老本來養你當你20多歲的時候,或許還可以用剛出社會這種藉口,將自己被「包養」的狀況輕鬆帶過,但你有沒有想過,父母生你養你,總算盼到你長大成人,好不容易可以開始享清福,沒想到竟然還要挖老本來養你,除了沒跟他們拿零用錢之外,其實你跟啃老族沒有任何差別。

安神、美肌 抗癌就吃這個!

安神、美肌 抗癌就吃這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十幾年前當我開始鼓吹吃帶皮地瓜養身餐時,有人認同有人質疑,多年之後,經過許許多多人的親身體驗,地瓜餐的功效和好處不時在媒體上沸騰,執行地瓜排毒餐的人也越來越多,這雖是我始料未及的結果,但是見到地瓜的好處能被肯定、能被廣泛應用,自然也感到相當欣喜。吃不起白米 只能以地瓜籤充數填肚子對現今年紀5、60歲的人來說,地瓜真是一直種令人又愛又恨的東西,再物資缺乏的那個年代,吃不起白米,只能以曬乾的地瓜籤充數填肚子,說起地瓜,很容易就想起那段苦澀的光陰,但是物質富裕了,吃多了白米飯,卻又會想念地瓜的滋味,三不五時就會煮個地瓜飯或地瓜稀飯,解解饞也順道回味一下往日那段酸甜苦辣。可以替代米飯 養育許多台灣人會開始研究地瓜,正是因為見識到臺灣人和地瓜的這段情感,也好奇為何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東西,竟然可以替代米飯,養育了那段辛苦歲月裡許許多多的臺灣人,甚至衍生出「番薯救人無人情」的臺語俗諺(指地瓜因為賤生易長,雖然幫助世人度過飢寒貧苦的日子,卻仍然不被重視。)有助排便、代謝、防鈣質流失漸漸地,從自身的經驗和各項研究資料當中,我慢慢發現大自然的這份禮物真是奇妙──它不僅擁有所有澱粉質含有的養分,同時擁有豐富纖維質,有助於排便、代謝、清除微細血管中的廢物,還可以防止鈣質流失、安神、瀝水除濕消腫,甚至可以美化肌膚、緊實肌肉、防止內臟部下垂、轉換荷爾蒙,促進兩性幸福,當然它的防癌功效也已經獲得科學界證實,在所有食物當中,地瓜的防癌效果堪稱第一。瓜皮屬鹼性 可調整體質、避免疾病剛開始很多學員都不敢相信地問我:「地瓜連皮吃?能吃嗎?」但是經過解釋,地瓜皮屬鹼性,可以幫助人體調整為鹼性或是中弱酸性,避免疾病產生,大部分的學員都會同意「試它一試」。很有趣的是,經過一個星期後再碰面,幾乎沒有人會再提出相同的問題,因為它們已經發現地瓜削不削皮,其實只是習慣上的差別,連皮一起吃,吃習慣了就一點也不難吃,甚至有一番風味。(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氣溫20度以下 吃牛肉最佳!

氣溫20度以下 吃牛肉最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從不同動物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氣溫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以吃羊肉。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臺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臺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被注射抗生素或藥物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人為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肉牛多生長在緯度較高且乾燥的寒帶區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布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較高且較乾燥的寒帶區域,因為當地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臺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更不適合在臺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區域更乾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濕熱的臺灣人食用了。一餐中最好只吃一種肉 避免化學變化但是臺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在攝氏25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攝氏20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而攝氏10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吃牛肉,如果吃的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和消化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