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混合式交通 健走延壽好簡單

混合式交通 健走延壽好簡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6歲的林小姐是個上班族,每週會抽出2天下班吃完飯後的時間進行健走運動,她表示,一旦開始,就不會覺得困難,而且不走還會怪怪的,現在養成了每週健走的習慣,林小姐說,開始從事健走運動後,她覺得上班更有精神了。混合式動態交通 輕鬆達到一週150分鐘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面訪18,194位18歲以上民眾過去1個月運動情形,發現約6成(57%)的民眾過去每星期有運動,其中有3成(30.4%)民眾從事的運動項目以健走(含散步)為主,顯示國人已逐步將健走(含散步)融入生活。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走是最容易被實踐也是最為推薦的身體活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建議,將健走融入生活中,上下班通勤採混合式動態交通方式,早上上班時及晚上下班時,各以15分鐘步行,而部分路段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就可以在平常上班日輕鬆達到一週150分鐘的目標。每天健走15分鐘 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另外,飯後可利用住家附近校園的操場健走,不但可以促進親子感情,還可一起顧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中度身體活動60分鐘(1小時)以上,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研究發現,每天健走15分鐘,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而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王英偉署長表示,「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加快速度,些微流汗,就是最好的身體活動。

3好處 快讓導航帶路換關節

3好處 快讓導航帶路換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好神奇,導航竟可帶路換關節!苗栗一位76歲的許奶奶,因右腳關節退化,到醫院接受治療,X光檢查顯示關節磨損嚴重,內側也長出骨刺,但許奶奶因堅持不肯接受開刀時須輸血的狀況,醫師使用「電腦導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不但大幅減少手術時的出血量,更因電腦導航的精準定位,增加人工關節的耐用度。傳統置換手術需使用探針進入骨髓腔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需使用探針進入骨髓腔,此時會經過大腿骨與脛骨2個人體最大的骨頭,造成較多出血,加上術後會放置流管3~4天,導出活動時造成的少量出血。精準抓出關節軸心、減少流血量平均一個關節手術的出血量約為500~600c.c.左右,若遇到曾有抗凝血治療或關節變形較嚴重的患者,有時出血量可能會到1100~1200c.c.,然而經由電腦導航的人工關節置換術,不需經過探針入骨髓腔能精準抓出關節軸心,可減少流血量,電腦導航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好處包含:1) 精準抓出關節軸心/容志雄醫師表示手術後關節是否能用得久,除了有無使用耐磨損的墊片之外,另外就是軸心有沒有抓得準確、是否符合人體工學,有些患者因受傷影響,關節變形嚴重,若以傳統探針方式抓軸就會非常不容易,反之使用電腦導航的定位模式,即可精準抓出軸心。2) 減少出血量/對於凝血功能差或關節變形較嚴重,甚至同許奶奶一樣有宗教因素而不願接受輸血的患者,即可不用擔心出血量過多的問題。3) 降低傳染病風險/因為出血量少,故不需輸血,就可降低因輸血造成的傳染可能性。 

日腹瀉30次 結腸炎誤當痔瘡

日腹瀉30次 結腸炎誤當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現年54歲的歐先生,8年前有血便以為是痔瘡,自行買藥3個月未改善,至醫院檢查,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嚴重的時期,每天跑20~30趟廁所達一年,開車時、睡覺時也經常需要如廁,長期使用類固醇更導致糖尿病病情加劇,歐先生有長達105公分的大腸處於嚴重發炎的狀態,醫師建議歐先生1個月1針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主要症狀為腹瀉、血便、裡急後重中山附醫肝膽胃腸科醫師林敬斌說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因免疫失調而造成,通常好發在20~40歲的年輕族群,主要症狀為腹瀉、血便、裡急後重,患者總是急著想上廁所,但卻只有一點黏液、糞便或血,很容易讓患者誤以為是痔瘡,延誤診斷和治療。林敬斌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比起一般人有更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門診中曾有病患是潰瘍性結腸炎,沒有規律服藥,5年後發現罹患大腸癌,如果沒有積極治療,最後恐需要全腸切除後永久性造口,醫師說明,過去10年來,台灣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數增加81%。生物製劑抑制發炎 有效控制病情林醫師說明,健保從9月1日起,陸續給付2種施打頻率不一樣的生物製劑,經傳統治療療效不好、或是急性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需要有完整評估符合健保規範才能申請使用,施打之後也需要評估療效,才能續用,一次療程能最多使用38週,林醫師強調,根據臨床經驗,生物製劑有3大好處:1)  腸道的黏膜若能恢復到正常的狀況,就可以減少後續因黏膜病變惡化成為大腸癌的機率,而生物製劑比起傳統治療更有機會修復腸道的黏膜。2)  能減少、甚至不需要依賴類固醇,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而產生如骨質疏鬆、以及新陳代謝併發症,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3)  提升生活品質,還可減少住院率、手術率,醫師提醒,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前應配合醫師做潛在風險評估,確認患者的健康狀況適合再進入療程。  

胃痛就醫 竟是尿路結石惹禍

胃痛就醫 竟是尿路結石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年約50歲的鄭姓男子,近日覺得胃痛,就自行至藥局購買胃藥,但吃了以後不但沒有改善,還越來越痛,痛到受不了,連路都無法行走,痛的地方也從胃蔓延到左腹跟左腰,家人趕緊將他送至醫院掛急診,經醫師檢查後發現鄭男的「胃痛」竟是尿路結石引起。結石掉至輸尿管造成阻塞 引發劇烈症狀尿路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會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產生結石,大部份的結石都在腎臟形成,通常沒有症狀,一旦結石掉至輸尿管造成阻塞,就會引發劇烈的症狀。誤以為是消化不良 自行用藥致腎水腫大部分的結石在腎臟形成,但腎結石症狀較不明顯,不易被察覺,因為腸胃與腎有相同的神經反射途徑,因此尿路結石的患者會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而一般民眾經常會誤以為是消化不良或腸胃炎等而忽視或自行購買藥物,使得病情加劇,導致腎水腫、血尿,甚至尿路感染引起敗血症。要預防尿路結石,應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不要憋尿,保持心情愉悅、安排適度的運動,尿酸高的病患應注意飲食、控制尿酸,有家族史或者重複產生結石的病患則應規律返診。肝膽及胰臟病變 尿路結石也會引起胃痛醫師表示,胃痛的成因除了是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或者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疼痛之外,肝、膽以及胰臟的病變,膽結石、尿路結石也會引起胃痛,許多民眾常輕忽胃痛,但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不能掉以輕心,最好由專科醫師診斷治療,才不會延誤病情,洪弘昌院長提醒民眾如果胃痛,應找專業的醫師診斷、治療,以免引發併發症。 

夾菜好難 車禍害大角度斜視

夾菜好難 車禍害大角度斜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薛先生去年12月車禍造成頭部外傷,出現頭暈及頭痛,用餐時想要夾菜看的到卻夾不到,倒開水常對不準,杯裡沒水但桌上卻滿是水,走路或爬樓梯時容易絆倒,經檢查發現60到70個稜鏡角的大角度內斜視,兩眼均無法往外側轉動,診斷為頭部外傷造成雙側第6對腦神經麻痺合併內斜視及複視。左眼上、下直肌移位、內直肌放鬆手術台南市立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王琳煜表示,一般案例大多為單眼30到40個稜鏡角的斜視,該案例屬於大角度的斜視,薛先生在眼科門診追蹤約半年,斜視及複視仍未見改善,於是安排開刀矯正斜視,採用左眼上、下直肌部分移位手術,與兩眼內直肌放鬆手術,術後第一天病人眼球即可恢復部分轉動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外觀。王琳煜醫師表示,造成斜視、複視的原因,除了第3對、第4對、第對腦神經麻痺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眼眶骨骨折、重症肌無力、腦腫瘤、顱內壓增高、病毒感染…等,都是可能造成斜視與複視常見的原因。單側性 72%在6個月內自行恢復王琳煜醫師指出,頭部外傷造成第6對腦神經麻痺,若是單側性的約有72%會在6個月內自行恢復,若是雙側性的則只有12%會自行恢復,因此,通常會建議病人先觀察6個月,若是6個月後斜視及複視仍然沒有恢復,才考慮手術治療。而一般而言,成人的斜視比較會併發複視,若發生在小孩,因小孩本身具有一種抑制單眼視覺的能力,較不會有永久性複視,醫師建議,若發現自己有複視的現象,可以試著把其中一眼遮起來,若複視因遮一眼而消失,則很可能是斜視造成的複視,應儘快找眼科醫師做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在今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報告中,希望各國對含糖飲料徵稅20%到50%,以減少含糖飲料消費,從而減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蛀牙,此立意良好的方案卻也凸顯了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數眾多!全球每年約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在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為第五名,專精於糖尿病多年的臺安醫院內分泌科林毅欣醫師表示,糖尿病與先天多種遺傳基因變異有關,然而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缺乏運動、熬夜及久坐等導致代謝下降,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機率。血糖控制差 小心併發症傷身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不太敢吃東西,怕亂吃東西反而使得血糖更高,又或者聽信某些食物可以降血糖而大量攝取,一旦血糖下降,就以為糖尿病改善私自停藥。林毅欣醫師說明,其實不吃東西以為血糖會降是病友常有的錯誤迷思,不吃東西也不服用藥物反而會使血糖升高,也易造成營養不良,此外,三餐不固定可能造成低血糖,也容易引起如發抖、冒冷汗、無力、頭暈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昏迷。而糖尿病更大的隱憂其實是併發症,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大血管的併發症,另一個為小血管的併發症。大血管的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小血管的併發症則包含了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如果血糖早期控制好,就能降低併發症發生,提醒糖尿病友切忌私自停藥,避免引發後遺症。飲食低糖、低油、高纖 秋葵輔佐控糖在台灣每天吃的白米、麵食等多為澱粉類,攝取過量往往血糖超標卻不自覺,糖尿病友飲食上建議以低糖、低油、高纖為原則。日前中國醫藥大學釋出實驗報告,說明一天16根秋葵其中足量的「異槲皮素」有助於控制血糖。林醫師指出,秋葵對控制血糖有一定幫助,尤其秋葵中的黏液含有黏多醣,黏多醣的水溶性纖維可以抑制醣類吸收,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專家建議,秋葵含豐富的膳食纖維,所屬的黏液也可保護胃壁,是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初期或輕微糖尿病患者可吃秋葵或苦瓜來輔助控制血糖,但若為較嚴重糖尿病病人,則建議藥物、飲食、運動三者並行,另外,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應要配合醫師建議酌量食用。

飯後散步10分鐘 降血糖效果讚

飯後散步10分鐘 降血糖效果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散步時機很重要,紐西蘭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三餐飯後花10分鐘散步,比每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散步更能幫助降血糖。三餐飯後散步 降血糖效果最好這項研究含括41名18歲到75歲成年人,患者平均年齡60歲,糖尿病病史時間平均約10年,研究人員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在三餐飯後馬上散步,血糖下降幅度會比一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走路更下降12%,這代表散步時機點在三餐飯後,且散步時間縮短、散步頻率增加,對降血糖較有幫助。有助患者控制體重 減少胰島素注射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發現,晚餐若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晚餐後散步,降血糖效果更好,這樣的族群,平常運動量往往也較少。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研究作者並沒有解釋為什麼飯後散步可幫助降血糖,不過研究作者認為,每餐飯後散步,有助患者控制、管理體重,進而減少注射胰島素需要。攝取碳水化合物 更該運動控制血糖研究作者認為,目前的運動指南應做點調整,飯後運動這部分應納入指南當中,特別是攝取麵包、米飯、義大利麵、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食物後,更需要運動一下,幫助控制血糖。1星期花150分鐘進行中度運動研究作者表示,糖尿病患者更應規律運動,目前建議糖尿病患者一星期花150分鐘進行快走、騎腳踏車等中度運動,參與研究患者在30天休息後分成2組,1組1天花30分鐘走路,另一組是三餐飯後花10分鐘走路。研究人員測量患者飯後血糖濃度,並了解參與研究民眾的飲食狀況,研究人員也請這些民眾戴上運動紀錄儀器,測量研究14天當中這些民眾的運動量,因而得到上述結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培養觀察趨勢眼光 做自己的靠山

培養觀察趨勢眼光 做自己的靠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有個朋友,從出生開始就跟家人一起住,到現在30幾歲還是一樣,我問他會不會想要搬出去住,這樣比較有個人的獨立空間,他告訴我,住家裡沒什麼不好,而且爸媽也說住家裡只是多一雙筷子而已,不會有什麼負擔。住外面的話 賺的錢不能自己用況且,每個月的薪水才3萬元,要是住外面的話,光是基本開銷就佔掉薪水一大半,哪有錢買東西或是跟朋友唱歌玩樂,如果平常上班累得要死,賺的錢卻不能自己用,那麼在外面租房子只是給自己找麻煩,所以他壓根就沒有搬出去的打算。我覺得這種消極的心態,實在是非常要不得,因為眼前的安逸都是父母的給予,並不是你憑一己之力獲得,當然,你想過什麼生活我都不反對,前提是必須由你自己的口袋決定,只要是別人口袋的錢,對你來說都叫做負債。接受家人的金援 對未來成就無太大幫助像現在很多富二代,都選擇捨棄家族企業的光環與資源,寧願自己出來赤手空拳打天下,因為他們深知,接受家人的金援,對未來的成就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唯有自己開創事業,才是30歲後立足社會的籌碼。我就曾經聽說過某個集團的千金,從學生時期就開始打工存零用錢,大學畢業後沒有進入自家企業卡位,反倒因為興趣而應徵甜點店的工作,後來為了實現自行創業的目標,她還利用空檔時間進修經營管理的課程,辛苦5年後,新店面終於順利開張,而且從頭到尾連1塊錢都沒向父母伸手要。培養獨到眼光 才能迎向獨立人生年輕人啊,我真的希望你們不要只會閉起眼睛,窩在家裡催眠自己不是靠爸族,你現在最該做的是,誠實面對薪水無法養活自己,也不足以應付通膨高漲的殘酷現實,如果你在20歲就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想辦法補強,無論是強化自己的競爭能力,或是培養觀察趨勢的獨到眼光,都能讓你在30歲後,真正迎向獨立的人生,否則,當父母不能再成為你的後盾時,你很可能馬上就被CPI逼得走投無路,窮到連泡麵都吃不起。(本文摘自/三十歲後,你會站在哪裡?2/智言館出版) 

靠地瓜祛癌 6點半前要吃完

靠地瓜祛癌 6點半前要吃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時下很多人都知道要多吃地瓜、吃地瓜要連皮一起吃,但令人憂心的是,大部分的人只知道地瓜有好處,卻忽略了吃地瓜的方法和時間,錯失最佳療效時機不說,還可能反而吃出不必要的危險。7點前排便 小腸就能吸收逾90%功效一般來說,吃地瓜當然也必須配合自然律例作息,能夠在上午6點半前吃完,7點以前排便,就能讓小腸吸收地瓜百分之90以上的功效,尤其是癌症或重症患者想靠地瓜祛病,一定要砥礪自己在上午6點半以前吃完地瓜、7點以前排便,一般人若是無法在上午6點半以前吃完,也應該要在中午12點以前吃完。有糖尿病或痛風 嚴禁在午後吃地瓜因為下午以後身體的新陳代謝變差,地瓜的糖分容易累積,因此中午12點以後就不應該再吃地瓜了,尤其是有糖尿病或是痛風的人,更嚴禁在中午12點以後吃地瓜,另外,有糖尿病的人每天應該吃的地瓜量不能超過100公克,吃完之後1個小時內不應睡覺。蒸地瓜時最好不要和米飯一起混合地瓜的烹煮方法也應符合自然律例,夏季天氣熱,地瓜應該以蒸食為主,冬季稍微寒冷,就不再以蒸地瓜為限,可以個人口味享用烤地瓜,不過蒸地瓜時最好不要和米飯一起混合,最好是以電鍋分層蒸煮,以免地瓜的糖分滲透進米飯當中,導致米飯在溼熱的氣溫中加速腐敗。自然律例tips/癌症患者怎麼吃1)  飲食依照體質。例如,大部分的人都運用「靈芝」來養氣補神,但寒性體質的人不能吃靈芝,因為靈芝屬於涼性。2)  會「發」的食物不宜吃。例如:南瓜、芒果、荔枝、龍眼、哈密瓜、釋迦、酪梨、芋頭、茄子,所有無鱗的魚也都屬於「發」物,例如鰻魚。3)  假如病友在吃抑制荷爾蒙的葯,西醫建議不能食用山藥、大豆、黃豆。4)  血管堵塞的病友,熱瘀者可吃生蓮藕;寒瘀者可吃熟蓮藕。5)  筋骨不舒服、易腹瀉者則忌吃香蕉。6)  癌症及重大疾病者不宜吃海產。(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混吃肉類 恐致腸胃提早老化

混吃肉類 恐致腸胃提早老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會大量耗損腸胃的功能,而且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也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人性化的「劈腿禁忌」原則不過,雖然說完全遵行自然律例,依照氣溫食用肉類,是最理想的方式,但硬要應酬聚會眾多的現代人如此嚴格執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經不只一個學員苦惱地問我:「和朋友約會聚餐,餐點難免會有肉,氣溫超過25度就不吃肉?很難呢!」去那種「無限量供應吃到飽」的餐廳更常碰到這個問題,烤羊排、烤牛肉、炸豬排、甜食、飲料、水果、點心……五花八門的美味佳餚擺在眼前,讓人光是看就流口水,恨不得多長出一個胃多裝點食物,怎麼可能還克制得住自己的舌頭呢?無法避免吃2種肉 以「同蹄」為原則沒錯,只要是人都有口腹之欲,可口的肉食當前,要視而不見也未免太不人性,因此我總是建議學員:「要大吃大喝?可以!但是請勿劈腿,請選在中午12點到下午6點之間進行。」很多人選擇在晚餐時間,甚至消夜時間去大吃大喝,坦白說,這種做法無疑是在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而且儘管是去吃大餐,最好還是遵守「吃肉不劈腿」的原則,如果一餐當中非得吃2種以上的肉類,也應以「同蹄」為原則,盡量挑選同屬性的動物來進食,例如雞和鴨就屬不同蹄的動物,因為雞、火雞、鴿子的腳都成爪狀,鴨子和鵝的腳則是成蹼狀。海鮮也選同屬性來進食 影響才能降低至於海鮮類,也應盡量只挑選同屬性來進食,例如吃過硬殼類的蚵仔,之後最好也挑選硬殼類的蛤仔、蜆仔,吃過軟殼類的蝦子,之後最好也挑選軟殼類的蟹類,同蹄對同蹄、硬殼配硬殼、軟殼對軟殼、有鱗對有鱗、無鱗對無鱗,不同種類的魚肉對人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才能降到最低。自然律例tips/魚、肉,有所吃有所不吃1)    一餐單種 /每一餐只吃一種海鮮類或肉類。2) 放縱的時機 /若一定要大吃大喝,最好選擇在每天中午12點到下午6點之間,但仍應注意「一餐單種」的原則。3) 混吃有禁忌 /盡量避免混吃,不得以一定要混吃時,應注意屬性,動物類以同蹄為原則、海鮮類以同質性為原則。4) 吃肉時間表 /氣溫攝氏25度以下可吃豬肉,氣溫攝氏20度以下可吃牛肉,氣溫攝氏10度以下可吃羊肉。本文摘自/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