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醫訊/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

醫訊/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2005~2008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上升而有增加趨勢,代謝症候群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下列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患者:1) 腹部肥胖2) 高血壓3) 高血糖4) 高密度膽固醇過低5) 高三酸甘油酯此次講座營養師欒家菁,會將內容告知大家並教導大家如何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飲食方式,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時間:105年11月22日(星期二)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  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安心吃蔬菜 活水沖洗最乾淨

安心吃蔬菜 活水沖洗最乾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食安風暴之後,很多家庭主婦對於舉凡是吃下肚的食物,都非常擔心,甚至是蔬果的清潔問題,也很頭痛,於是就會購買一些洗滌劑來清潔,不過,營養師指出,蔬果並不需要以洗滌劑來清洗,反而是以活水沖洗最乾淨。 蔬果以活水沖洗最乾淨司徒蓁營養師表示,碰到很多家庭主婦詢問蔬果要如何清洗,甚至有許多人認為蔬果需要使用洗滌劑,她則表示,其實蔬果應該以活水來沖洗才最乾淨。 可用經過濾水或煮過的冷開水尤其是很多人喜歡吃生菜沙拉,蔬菜就更是要用活水來沖洗乾淨;司徒蓁營養師並指出,即使是所謂有機與無毒的蔬菜水果,仍須用活水沖洗,而且可用經由過濾的水或是煮過的冷開水,並且在瀝乾之後要儘快食用,以免蔬菜在經由水沖洗後容易爛掉。 污染源不一定是農藥 可能是土壤司徒蓁營養師進一步指出,購買有機與無毒的蔬果仍應注意CAS標章,以及具有食品履歷的產品,此外,由於即使是有機與無毒的產品,仍應該洗乾淨,因為污染源不一定是農藥,有可能是土壤,所以,蔬果蒂頭部份要確實清洗,而且連接土壤部份更要清洗乾淨,因為從土壤中吃到寄生蟲的機率很大。(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腿部刺痛 3指標快速檢視DPNP

腿部刺痛 3指標快速檢視DPNP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2歲張小姐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自從17歲開始就肩負控制自身血糖的重要任務,8年前開始,張小姐的腿部時而有刺痛感,白天因腿部腫脹無法專心工作,睡眠品質也深受影響,到院接受檢查,才發現是罹患糖尿病周邊神經痛(簡稱DPNP),經治療後疼痛症狀減緩許多,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90%病人會感到中度、重度不適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盛行率可由剛確診為糖尿病時之7.5%,攀升至罹病20年後的45%~60%,其中有90%的病人會經歷中度到重度疼痛不適,杜思德理事長指出,台灣糖友的DPNP盛行率隨著罹病越久而升高,但臨床上病友的預防意識卻很低。3項指標 檢視是否DPNP高危險群杜思德理事長提醒,許多患者不知如何形容疼痛的感覺,甚至與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的症狀搞混,往往拖了很久,才確診為DPNP,為協助患者認識DPNP,糖尿病衛教學會提出3項指標,協助患者自我檢視是否為DPNP高危險群:1)     罹病久/罹患糖尿病越久,發生周邊神經痛的比例就越高。2)     未達標/罹患糖尿病期間,血糖控制狀況未曾達標。3)     異常疼痛/下肢或腳部容易異常疼痛,且痛感超過半年未能改善。            襪子保暖、適度運動、充足睡眠在臨床治療上,DPNP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標,目前包括抗癲癇藥物、抗憂鬱藥物皆可用於緩解周邊神經病變所造成的疼痛症狀,神經醫學會秘書長李俊泰醫師表示,除了藥物治療,他也建議病友可穿襪子來保暖、穿鞋前先檢查鞋中有否異物等方式預防受傷,另外透過適度的運動與充足睡眠,也可以協助減輕神經疼痛。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提醒,糖友自身及周邊親友,對於糖友的四肢健康狀況也要多加留意,時常觀察是否有傷口,以及四肢的感覺是否變得遲鈍,才可及早發現問題,然而,糖尿病是典型的慢性疾病,健康生活型態對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血糖受到控制,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就隨之降低,才可有好品質的生活。

保障用藥安全 領藥不重複!

保障用藥安全 領藥不重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健保署自去(104)年7月起針對降血壓等6類藥品,實施同院門診不合理重複處方或調劑用藥輔導,經過1年追蹤分析,重複領藥的病人數,由104年第3季的8萬多人降至105年第2季的4萬餘人,其中尤以高齡患者重複領藥情形減少最為明顯。處方重複 該筆藥費將核刪為協助輔導病人正確服藥、依規定按時領藥及持續追蹤病人用藥情形,健保署於去年7月起針對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思覺失調、抗憂鬱及安眠鎮靜與抗焦慮等6類藥品,實施同院門診不合理重複處方或調劑用藥,採取行政核減,亦即病人如果在某一家醫療院所看診,由醫師所開立的處方有重複現象,該筆藥費將核刪。71歲以上 重複領藥率達36.3%健保署進一步分析同院6類重複領藥的年齡層,結果發現,隨著病患年齡升高,重複領藥的情形愈普遍,以去年第3季的調查為例,51~60歲重複領藥比率達21.4%,到了71歲以上,重複領藥比率更高達36.3%,究其原因可能與中老年人有較多慢性病有關。重複領藥人數 減少41.49%新制執行1年多來,健保署統計去年第3季至105年第2季各醫療院所開立處方之內容,發現其中不合理重複領藥的病人,總領藥天數由104年第3季的627萬3,672日,降至105年第2季的317萬5,495日,減少49.38%,而重複領藥的病人數,則由104年第3季的82,525人降至105年第2季的48,289人,降幅41.49%。保障用藥安全 獲得妥適醫療照護健保署指出,實施同院門診不合理重複處方或調劑用藥輔導,可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及避免健保浪費,除了透過行政核減不必要的用藥外,也呼籲各醫療院所及藥局查詢健保雲端藥歷系統,既能確保病人用藥安全,更能獲得高品質且妥適的醫療照護。 

遠離咳、悶、喘 盡速戒菸!

遠離咳、悶、喘 盡速戒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人10大死因中,有6項死因與吸菸有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其中最密切相關的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就是所謂的 COPD(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簡稱COPD),全球每10秒鐘就有1個人死於COPD,台灣1年更有超過5千人因COPD死亡。咳、痰、悶、喘 9成患者都因吸菸引起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使得氣體無法通暢地進出呼吸道的疾病,其中包括了有「慢性支氣管炎」與「肺氣腫」2大類型。由於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病患往往出現「咳、痰、悶、喘」的症狀,根據研究顯示,約9成COPD患者都是因「吸菸」引起,但被診斷為COPD患者中卻仍有4成還在吸菸,要遠離COPD,請務必要戒菸及拒絕二手菸、三手菸。COPD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鬆、糖尿病彰化基督教醫院中華院區院長林慶雄表示,由於COPD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症狀緩慢進行,察覺不易,高達8、9成早期患者未能被診斷,一旦罹患COPD,更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而讓生活品質更差,壽命縮短。董氏基金會董事長謝孟雄表示,跟吸菸最密切相關的疾病是COPD,如果一天1包菸,菸齡20年,就是20包菸年,超過20包菸年就是COPD及所有菸害疾病的高危險群,戒菸絕對是遠離肺部疾病的第一步,國民健康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董氏基金會呼籲:1)    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2)    相信專業,配合醫囑。3)    正確與確實用藥。4)    勤練腹式呼吸。5)    多喝水、勤拍痰。6)    多走路、勤活動。7)    常洗手、外出一定戴口罩。8)    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及密閉環境。9)    飲食要均衡。10) 吸收新知識。

磨牙注意 關節位移嘴恐張不開

磨牙注意 關節位移嘴恐張不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45歲女性廣告公司主管,因工作壓力大生活緊張,出現長期夜夜磨牙的現象,突然發覺嘴巴好像張不開,講話發音都怪怪的,更奢望能張口大笑,連帶頸肩都覺疼痛,就醫檢查發現,該患者因長期磨牙導致顳顎關節軟骨關節盤位移,經咬合板矯治後,顳顎關節已復位,生活回復正常。張口困難 關節卡的緊緊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牙科主任黃彥彰表示,這位患者因經營廣告業務而產生很大的壓力,近半年來竟夜夜磨牙而不自知,因磨牙發出尖銳聲音,都會被身邊的先生推醒,2個月前突然發現自己張口困難,下巴的關節卡得緊緊好像缺了潤滑油似的,嘴巴無法大開大閤,緊張地到牙科門診求醫。損傷無法自行復位 導致嘴巴張不開黃彥彰主任表示,夜間磨牙所造成的力量,有可能會造成顳顎關節軟骨關節盤的移位,這樣的損傷無法自行復位,這位女性患者經理學檢查和X光攝影後,證實她的顳顎關節的軟骨關節盤往前移位,使顳顎關節無法正常運作,好像卡住似的,才導致嘴巴張不開。耳朵閉塞感、頭痛、脖子和肩膀疼痛顳顎關節(又稱下巴關節)位於耳朵的正前方,是由顳骨的關節窩與下顎骨的關節突所組成,負責掌管嘴巴的開閤,正常的顳顎關節運作不會發生任何不適或聲響,如果有喀喀作響、耳朵閉塞感、頭痛、脖子和肩膀疼痛,就要盡速就醫。黃主任進一步指出,這位患者經咬合板矯治,每天晚上睡覺時戴在上齒列,使咀嚼肌群放鬆,降低顳顎關節的壓迫,經2個月的矯治,不但改善了磨牙習慣,張嘴寬度已獲得很好的改善,軟骨關節盤也復位到正常狀況。

嚴重貧血 補充穀類、水果就對了

嚴重貧血 補充穀類、水果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2歲的陳小姐,平時月經來時血量正常,最近感覺稍微頭暈,容易疲倦,近一個月感覺心悸,走路會喘,非常累,無法工作,所以至醫院求診,經血液檢查發現有嚴重貧血,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缺鐵性貧血伴維他命B12缺乏胃鏡檢查發現胃只剩30c.c.併有胃食道逆流,另外血液檢查發現鐵離子缺乏,總鐵蛋白結合能力增加,最後診斷為缺鐵性貧血伴維他命B12缺乏,因此給予鐵劑及維他命B12靜脈注射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治宇解釋,所謂貧血就是紅血球減少,血紅素減少之意,正常血紅素男性為14~18克/百毫升,女性為12~14克/百毫升,低於此數值就是貧血,即男性血紅素低於14克/百毫升,女性低於12克/百毫升。頭暈、頭痛、虛弱、臉色蒼白常見症狀為頭暈、頭痛、虛弱、看起來臉色蒼白,走路會喘及心悸,嚴重者甚至昏厥或心臟衰竭,有些病人記憶力減退、免疫力減低、胃液減少、食慾差、且有掉頭髮及指甲變形、易斷現象出來。找出貧血原因,加以治療,如缺鐡性貧血,若由胃潰瘍所引起,則需治療胃潰痬,並補充鐡劑,若由胃癌出血引起,則需手術開刀治療,若是胃切除吸收不良則需補充鐵劑(口服不成則需靜脈注射)及維他命B12若是長期素食,鐡質攝取不夠,則需補充鐡質,若是維他命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維他命B12。鐵質不夠 補充蘋果、梨子、黑豆若是長期素食,鐡質攝取不夠,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蘋果、梨子、黑豆、葡萄柚、菠菜、肉類、肝臟類、豬血、豬血糕,否則素食者約5年後會缺鐵性貧血,若維他命B12攝取不夠,則需補充以下食物:肉類,如紅肉、牛肉、肝臟、豬肝、牛肝、豆科植物及穀類、蛋、牛奶。 

腹部鼓脹長水泡 帶狀皰疹作祟

腹部鼓脹長水泡 帶狀皰疹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9歲女性,因左側腹部麻感及鼓脹就診,該病患就診前2、3周,左側腹部皮膚產生水泡,有疼痛感,此次就醫左側腹部水泡雖已痊癒,但除了麻感及腹部明顯鼓脹外,並無胃腸不適症狀,經診視後確認是罹患帶狀皰疹,合併感覺神經炎產生的神經麻痛,及運動神經麻痺引起的腹肌鬆弛及腹部鼓脹。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從潛伏處跑出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指出,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或飛蛇,成因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 從潛伏處的感覺神經節內跑出來,人體首次受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時,皮膚上會出現許多散在性小水泡,這就是水痘。水痘痊癒後,病毒便進入感覺神經節內,當宿主免疫力降低時,病毒就可能再度活化及繁殖,這些大量複製的病毒會從感覺神經節沿著神經跑出來,除了造成神經發炎,也讓這些神經所支配的皮節產生群聚性水皰,因皮疹沿著神經呈帶狀分佈,因此稱為帶狀皰疹。不明疼痛常被誤以為其他病症潘企岳主任表示,帶狀疱疹都出現在身體的一側,最常發生在胸腹部和頭頸部,水泡產生前的不明疼痛常被誤以為是其他病症,水泡產生後常會被誤以為是蚊蟲叮咬,或是使用貼布引起的疹子,帶狀皰疹常伴隨抽痛甚至劇痛,也有可能產生癢、麻、蟲爬感等,這些症狀有可能發疹前數日開始至皮疹痊癒後數週甚至更久。帶狀疱疹伴隨運動神經麻痺的案例較少見,整體來講約佔1%~5%,軀幹更少約佔0.7%,頭部的帶狀疱疹可能會引起半側臉部肌肉麻痺,譬如Ramsay Hunt氏症候群就是外耳的帶狀疱疹,症狀除了水泡、耳痛、耳鳴、聽力喪失、頭暈,還會合併同側顏面神經麻痺。肌肉麻痺經半年大多會自行復元腹部的帶狀疱疹若伴隨運動神經麻痺則有可能引起同側的腹部鼓脹,如同此案例,這樣的肌肉麻痺經過3個月至半年大多會自行復元,毋須過度擔心,此案例即提醒民眾辨識此一狀況免得引起無謂的驚慌及免去不必要的檢查。 

走路變慢 竟是巴金森氏症惹禍

走路變慢 竟是巴金森氏症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68歲女性,覺得右邊的手腳較沒力氣,使得全身都覺得疲倦、不想動,患者一開始以為是自己頸椎長骨刺導致,多次復健無效果,反而有走路和其他動作變慢的問題,在神經內科門診時,發現右側肢體活動的速度和擺動的幅度都偏慢,經一系列的檢查,發現原來是罹患巴金森氏症,藥物治療後,症狀已改善許多。右側腦部缺血性中風 容易站不穩而跌倒另一位85歲男性本身有高血壓病史,最近被家人發現常常容易跌倒,且有左側肢體輕微無力現象,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右側腦部有缺血性中風,導致左側肢體無力,容易站不穩而跌倒,除了需要使用藥物預防中風再發生,也建議病患暫時先用拐杖輔助行走,醫師也安排一系列的復健,加強下肢肌肉力量與平衡練習。斗六成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謝函潔指出,台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獨立生活,行動力越來越差,容易跌倒反而成為隱憂,病患會因為怕跌倒而不想活動,越不動反而越無力,社交活動越減少,卻更加速活動力與認知功能衰退。80歲以上 僅存38%老人走路正常謝函潔醫師表示,國外曾有一個針對社區老人的研究發現,32%的老人有行走困難或步態異常,而且年齡越高,發生比例越高,80歲以上者僅存38%的老人走路是正常的,這些步態異常的老人中,有46%是因為神經系統疾病導致走路有問題,25.5%是非神經性疾病引起,28.5%是合併神經系統與非神經系統疾病問題。門診病患通常並不是抱怨走路變慢,通常會抱怨腳容易痠、麻、無力,或是覺得腳緊緊的、無力或疼痛、走不動,甚至有頭暈問題,如何從這些敘述中找出疾病的蛛絲馬跡,醫師的詳細問診與檢查就是找出問題的疾病放大鏡。

醫訊/馬偕紀念醫院乾癬病友座談會

醫訊/馬偕紀念醫院乾癬病友座談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因應世界乾癬日,馬偕皮膚科醫療團隊將舉辦乾癬病友座談會,由皮膚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揚志、吳南霖及營養師趙強主講,鼓勵乾癬病友及家屬踴躍報名,一齊走過疾病治療的過程!針對乾癬患者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將會再講座當中為患者一一解惑,唯此次活動對象限定為乾癬病友及其家屬參加,且須事先報名,額滿為止。名稱:馬偕紀念醫院乾癬病友座談會活動對象:限定乾癬病友及其家屬報名參加時間:105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下午13:30-15:30地點: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福音樓九樓第三講堂(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 洽詢:黃小姐 (02)2543-3535分機2553、255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