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精神心理狀態佳 秘訣在放空!

精神心理狀態佳 秘訣在放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整個放射治療的過程中,最讓我自豪的是,1顆止痛藥都沒有吃,藥物能幫助你的畢竟有限,偏偏我又是過敏體質,完全無法仰賴止痛藥,能夠走過來,憑藉的是一份自我的意志力吧!接受電療時 夜晚幾乎無法入睡意志力之外,當然那幾十盒拼圖也居功厥偉,有時自己想一想,會想笑,雖然笑的背後,是每天無盡的眼淚堆出來的,接受電療時,夜晚幾乎無法入睡,即使勉強睡著,也睡得很淺、常做惡夢,那段時間,真的謝謝我先生,給我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怕我疼,到處去問,「哪裡有東西可以讓她不疼?」看我食不下嚥,就設法到超市兜來轉去,看看有沒有食物能讓我在不感受疼痛、可以吞嚥下去的,怕我心情不好,就想方設法讓我心情變好,我真的好感謝,如果不是有他這樣的陪伴,這一段艱辛路,我真的走不出來!讓自己完全放空 拋掉過去所有包袱49次的放射治療,終於走過來了,當中還碰上女兒的結婚日,女兒大喜的那一天,我怕人家看到我的「爛脖子」,只好穿上旗袍,把脖子包起來,但問題又來了,那硬梆梆的旗袍領,反而把我的傷口磨得更厲害,雖然如此,但我是開心的,因為看到孩子的快樂,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啊,哪怕轉頭回到家,那個傷口讓我痛了好多天,也沒有辦法,我就是開心!治療告一個段落、我也走出來了,雖然身體瘦得像根骨頭,比未結婚時、生孩子前還要瘦,但是起碼整個人的精神與心情是好的,我真的就像別人所說的——放空,我讓自己完全的放空、真正的放空,雖然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能夠做到這個境界,也許該謝謝老天爺吧,祂幫助我知道如何放空,祂幫助我真的做到放空,拋掉過去所有的包袱,把治療一天一天捱了過去。好細胞沒了 體力狀態只能維持3個小時4個月後,我回到了上海,希望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設法補回體力與營養,誰知食物怎麼吃都吃不來,體力怎麼爭都爭不上來,雖然醫生沒有明說,可是我知道,身體在接受電療時,好的、壞的細胞全被殺死了,好細胞沒了,每天的體力狀態大概只能維持3個小時,之後我就必須躺在床上,既沒體力也沒精神,整日昏睡。我試著做瑜伽、做甩手,5分鐘也好,10分鐘也好,我覺得我盡力了,我也跟自己的身體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不舒服,我們一起承受、努力,加油!」我天天跟自己說這樣的話,面對鏡子告訴自己:「你是最快樂、最幸福的女人,所以一切都會好的!」(本文摘自/我把雙癌KO了/米樂文化出版)

多看綠色景觀 有效降低犯罪率

多看綠色景觀 有效降低犯罪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徜徉在自然裡,是通往寧靜的捷徑徜徉在自然裡,是通往寧靜的捷徑,這是一個光靠直覺就能理解的真理,漫步在林蔭下,聆聽雨滴墜落在頭頂葉片那股輕柔又富含節奏的聲音,攀登環繞美麗湖泊的山丘,肺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或是坐著凝視海天交會的遠方,這些都是可以立即通往平靜的道路。相較於人類 自然世界堅不可摧「自然」一詞來自於拉丁語natura,跟拉丁語中的「誕生」同字根,等同於古希臘字的「自然成長」(phusis),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世界可分為自然(nature)與被造物(artifice)2種,他指後者是人為干預,之後有哲學家質疑這種區分,但這種區分看起來仍具有符合常理的吸引力。自然是許多不同精神傳統的核心自然世界是眾多不同靈性傳統(spiritual traditions)的核心,從美國原住民敬畏大地之母的「聖靈」,到北歐神話中的世界樹,以及佛教的蓮花圖象,自然世界穩定的循環,是恆久不變的真理,提醒我們謙卑地感覺自身的渺小,相較於人類的有限天年,自然世界是這樣地堅不可摧,當我們不再與自然世界接觸的同時,也失去了我們的根本。自然療癒力 是生活的有效解毒劑浪漫詩人或許是自然療癒力的著名倡導者,他們奉行「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理,認為對自然世界的讚賞就是現代生活的一劑有效解毒劑,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在懷念瓦伊河谷(Wye Valley)時寫道:雖然已經久違,但我未曾忘懷這些美景,彷彿盲者眼前的美景:然而當我獨居一室,或身處城鎮的喧囂聲中,當我深感疲憊之時,感謝它們帶給我甜蜜的感受……這是一種讓人安心的情緒,使我們更容易觸碰到自然的療癒力量。長時間處在自然環境 可帶來許多好處如果冥想時想著自然的景色,回想一幅美麗的遠景,或是在公園中的短暫時光,都能協助我們獲取它的療癒力量,能夠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駕馭它,如同藝術的理論,科學也說服我們相信自然的療癒力,研究顯示,長時間處於自然環境中,能為心理與生理健康帶來許多好處。醫院中的病人如果能從病床上看到綠色景觀,療癒期將會獲得改善,一項針對芝加哥重建社區的研究發現,將綠色空間導入社區,社區中的攻擊行為與犯罪率將會減少,而自律能力與心理健康則會增加,較多時間處於戶外的兒童比同儕更平靜、更快樂、更健康。(本文摘自/擁抱平靜:在每次呼吸中享受生命/日月文化出版)

孩子渾身是刺?試著聽他說

孩子渾身是刺?試著聽他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個案的葬禮,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而我,忍不住在心裡反覆想著:這一場葬禮,是不是有機會可以避免?渾身是刺的孩子「是我爸媽要我來的,但我不需要跟人談,你別白費力氣。」初次見面時,他說,活像隻刺蝟,卻也直率而坦白。希望藉由輔導了解孩子「我明白,因為你的語氣已經傳達出你有多不爽。」我不受影響,倒是他自己聽了後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嚴格說來,他不算是我的個案,更不是我的學生,純粹只是因為他的父母曾與我在同一個義工單位服務,有些許交情,所以希望我能夠與他們正就讀高三資優班的兒子談一談。至於這對父母的訴求,他們不好意思明講,但因為已被許多家長請託過,所以我心裡大概猜得出來,「雖然我認識你爸媽,但我不是他們的『打手』,更沒有領他們的薪水,所以也毋須『效忠』他們。」我喜歡直來直往,聽到「打手」、「效忠」這些字眼,他笑得更開了,「你真的很有趣,跟其他我爸媽找來『輔導我』的人很不一樣,夠直白。」「看來,我不只不是第一個『官方代表』,可能連十名內都排不進去?」我們相視而笑。父母擔心達不到他們的期望第一次見面的剩餘時間裡,就在聽他分享「遇過哪些種類的『官方代表』」中度過,看著笑逐顏開的他,我知道:他的防衛,放下了,資優生的原罪從小到大,不只一路就讀資優班,在資優班裡更是名列前茅,大家都說他是「準醫科生」,這個向來孝順、聽話的孩子,讓這對父母很自豪。但,特別的是:高中二年級以後,他的成績明顯滑落很多,「再這樣下去,怎麼上得了國立大學醫學系?」他父親憂心地說,母親則在一旁靜默不語,與這孩子接觸幾次後,他學習上的天賦以及聰明的模樣,都令我印象深刻。從不問孩子喜好 說過也當沒聽到我不禁萌生好奇:成績退步,是他「不為」?還是「不能」?隔週見面時,我轉述了他爸爸的話,「奇怪,為什麼成績好,就一定得念醫學系?」他嘲諷地說,嘴角牽動了一下,「那你愛什麼系?」我直接破題,「生命科學系。」他回答得也俐落,「但我爸媽眼裡只有醫學系,從來不問我喜歡什麼,即使我說過,他們也假裝沒聽到。」「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成績爛到上不了醫學系,就可以做自己。」我歪頭看著他,「我果然不能小看你!」他說完,偌大的空間裡,留下我們兩個人清朗的笑聲。(本文摘自/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寶瓶文化出版)

迎接孩子獨立 先打好心理預防針

迎接孩子獨立 先打好心理預防針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給身為父母的你:我們都是一邊長大,一邊遺落某些幼時曾有過的夢想或願望,這些失落,或許是因為能力的限制,環境的不允許,或是經濟方面的不足,帶著這些遺憾往前走,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成為「父母」,有些人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曾經有過的夢想有機會實現,並在孩子身上投射我們自己的期待,渾然忘記: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我們用來填補遺憾與失落的工具。孩子聽話 容易使我們忽略他們的聲音孩子,更不是我們的「事業」,別把他們當成事業來經營,尤其是當孩子乖巧、聽話,更容易使我們慣性忽略他們的聲音,而只專注在我們自己身上,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議題得面對,也會有自己的生涯、婚姻與家庭,這些課題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路走來,我們都深刻有感,卻總在面對稚幼的孩子時拋諸腦後。順從與聽話 容易讓父母誤以為沒感覺給身為孩子的你:相對的,親愛的孩子,我也希望你能明白:很多時候,父母以愛與保護為名,實則出於他們自身的焦慮,並不自覺強加他們的價值觀在孩子身上,走在他們以為安全舒適的軌道上,但他們沒有能力覺察,導致你需承受這些不合理的期待,以及他們的失落。基於對父母的愛,你選擇順從、聽話,默默承受這一切,卻讓自己越來越辛苦,因為,順從與聽話,容易讓父母誤以為你喜歡,或是你沒意見、沒感覺,日積月累下來,反倒愈加鞏固他們「慣於主導孩子生命方向」的互動模式,以為這樣對子女是好的,並且越來越難加以鬆動。強化父母心理 親子間減少衝突與傷害隨著他們日漸老邁,適應與調整能力也會漸弱,若此時才被迫去面對子女的不順從,不也是種殘忍?就像我在諮商室裡時常被問到:「我這樣做,對我爸媽會不會太刺激?他們承受得了嗎?」而我,通常會反問:「如果你什麼都不做,1年後的他們,會有辦法承受嗎?」子女,往往出於好意,不忍父母難過與失望,所以不敢跨出那一步。然而,假使「獨立自主」是你期盼的道路,那麼或許真正該思考的是:可以如何幫父母打「心理預防針」,強化他們的心理準備度?即使無法以優雅的姿態面對孩子獨立紀念日的到來,至少親子間可以少些衝突與傷害,甚至避免如同上述故事中的孩子與父母那般,付出過大的代價,招致我們最不樂見的「雙輸局面」。 (本文摘自/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寶瓶文化出版) 

甩手作瑜珈 有效紓緩術後不適

甩手作瑜珈 有效紓緩術後不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調養身體這段期間,家裡的人擔心我心情鬱悶,1年總會安排2次出國旅遊,除了子女、孫輩之外,平輩的哥哥、嫂嫂、弟弟、弟媳、姊姊、姊夫也全員到齊,有一次,去日本旅遊,晚上泡完湯,大家很開心,全都擠在一個房間聊天,弟弟起了頭說:「噢,你們知道嗎?我現在去上那個瑜伽,拉起筋來,真的是痛個3天3夜起不了、走不動,但是想說上都上了,還是堅持吧!」期望一塊墊子走遍天下老弟一邊說一邊表演些瑜珈的基本動作,我先生笑說:「誒,你知不知道,你做的那些動作,我天天都看得見。」弟弟說:「啊,怎麼會呢?」我先生說:「你姐天天都在做啊!」他話一說完,大家的眼睛就看著我,起哄讓我也表演幾招,好吧,我就玩2招讓大家瞧瞧!結果,老弟之前做的幾個動作,我跟著做了,做了以後,他驚訝地說:「姐,你什麼時候學會這套功夫啊?」我說:「天天都做唄,也沒注意有多久了,反正從生病到現在,這幾年就是天天這樣做啊!」老弟說:「我還花錢請老師教我,結果我老姐居然是天天在家裡這樣玩!」我就問他說:「你當初不就是期望一塊墊子可以陪你走遍天下嗎?」他說:「也對喔!」有練瑜珈、吐納 呼吸就跟常人不太一樣這件事讓我那天躺在床上睡覺時,有了些領悟,很多事真的是要靠持續不斷練,一直練,用時間去換得成果,因為當初的選擇,甩手功、瑜伽這2項運動,就這樣伴隨了我12年。先前做B超檢查時,因為肝臟有個5點多公分大小的水瘤,大概有6、7年了吧,醫生都告知要追蹤檢查,2個月前,再去檢查B超時,醫生說:「閉氣」,我就閉氣,他叫我:「吐氣」,我就吐氣,隔了約1分鐘,醫生問我:「你是不是有在游泳?」我說:「沒有咧,我不能游泳,因為耳朵不能碰水、鼻子也不行。」甩手、瑜珈 對手術後患者較能夠舒緩他說:「那你為什麼可以閉氣閉那麼久?」我說:「喔,因為有練瑜伽、有練吐納,也許就練到跟常人不太一樣的時間跟速度吧!」,他說:「難怪,我還在想,做那麼久的檢查,還很少碰到像你這樣能閉氣閉那麼久的。」我說:「謝謝喔!」又再一次驗證,運動和一般訓練一樣,需要時間、需要培養。關於運動,很慶幸當初選擇了甩手跟瑜伽,對像我這樣的病人,比較沒有壓力之外,也比較舒緩、有效,還有一次,因為鼻腔動手術,結束之後,醫生說:「你還要住院3天,觀察一下傷口的狀況。」醫生吩咐了,當然要聽,問題是我閒不住啊!我真的是一個靜不下來的人,雖然名字有個「淨」字,發音一樣,但是就是靜不下來。(本文摘自/我把雙癌KO了/米樂文化出版)

醫訊/高血脂衛教講座

醫訊/高血脂衛教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習慣外食,卻總是忽略大魚大肉添加的調味料、油脂,不只造成膽固醇過高的問題,讓因為飲食生病的慢性病患越來越多。針對各個飲食等問題給予建議,由心臟科醫師李適宜分享,將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舉辦衛教講座主題「高血脂」,期望民眾在飲食上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高血脂時間:105年11月16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分機:(02)2791-9696轉1008   手機:0975-682-056(簡碼219148)      0932-155-634

新劑治療 找到「胰腺」曙光

新劑治療 找到「胰腺」曙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57歲的陳先生平時工作忙碌,曾有過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史,自前年8月開始出現腹部悶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狀,歷經腸鏡、胃鏡等一連串檢查後卻找不出病因,半年後轉往大醫院接受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胰臟癌,歷經70幾次放射治療,台灣開發的胰臟癌二線藥物通過審查,可提高存活期,讓陳先生找到「胰腺」曙光。胰臟癌發生率間接等於死亡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中表示,胰臟癌可說是治療效果最不好的癌症,因位置長在後腹腔,位置隱密,若沒有壓到膽囊、出現黃疸,通常不會有症狀,直到發生症狀,通常都已是晚期,一般來說可開刀的患者不到20%,而20%患者在開刀後仍會復發,美國曾預測到2030年時,胰臟癌有機會成為癌症致死率第1名。胰臟癌死亡率很高,過去20幾年內的治療效果一直沒有改善,整體來看,5年治療粗估率只有5~7%,以去年個案發生率來看,發生數約2000人,死亡人數就占了1800人,90%病人都會死亡,幾乎每診斷一個胰臟癌患者就有一人會死亡,也可以說發生率間接等於死亡率。上腹悶痛、血糖失控 都可能是早期警訊成大醫院外科部及臨床醫學研究部主任沈延盛醫師指出,黃疸、上腹部悶痛、長期血糖失控、甚至背痛、偏頭痛等,都可能是胰臟癌的早期警訊,沈延盛醫師提到,診間就曾遇過患者長期下背疼痛不適,因此求助復健科治療,效果卻始終不見好轉,半年才發現原來是罹患胰臟癌,因此任何症狀都應考量接受完整而全面的診治。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若在治療失敗後接續使用新劑型二線藥物,可顯著提高存活期, 1年存活率更可提高到26%,沈延盛醫師說明,新劑型藥物可穿透腫瘤血管孔壁,進入腫瘤後才釋放高濃度藥物,讓藥物進入體內後能停留較長時間,也可有效降低藥物副作用,讓胰臟癌患者在治療期間仍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胸悶咳血小心 恐為肺癌末期

胸悶咳血小心 恐為肺癌末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從2001年至今,台灣癌症死亡榜首就是肺癌,以致很多人會擔心自己是否罹患肺癌,至於要揪出肺癌的武器很多,一般都是建議先以X光檢查,之後則是會根據X光報告,再做進一步的檢驗,目前檢查項目包括低劑量電腦斷層、一般電腦斷層、切片檢查。 胸悶、咳嗽與咳血多已是末期國人罹患肺癌的情況一直在增加,死亡人口也不斷攀升,使得很多人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心驚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杜明晃指出,由於肺癌大多沒有症狀,若是有胸悶、咳嗽與咳血時,腫瘤恐怕已壓迫到中央大支氣管,大多已是末期,若是長在周邊肺葉中,病人都不會有症狀,所以,最好是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 有抽菸史 45歲起每年照一張X光檢查肺癌雖然和抽菸有很大的關係,但是臨床顯示,沒有抽菸史者,也同樣會罹患肺癌。杜明晃醫師即指出,對於有抽菸史的成年人,就應該從45歲起,每年照一張X光檢查肺部;而沒有抽菸史者,也應該在60歲開始,每年都照一張X光,可以及早發現,及時做治療。 2公分病灶做電腦斷層檢查 3公分做切片檢查杜明晃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是X光檢查有異常,發現病灶在1公分以下,應該在3個月後再以X光檢查追蹤一次,2公分以上時,則是建議做電腦斷層檢查,而在3公分以上,就要做切片檢查,用細針經皮下到肋膜抽出組織做化驗確認。 低劑量電腦斷層只看胸腔與肺部 不用打顯影劑杜明晃醫師表示,X光檢查肺部是否有腫瘤最快,門診當天就可以看報告,至於高階健檢會納入的低劑量電腦斷層,只能看到胸腔與肺部,其他部位就看不清楚,但其好處是不用打顯影劑,而一般電腦斷層則是要打顯影劑,但是若要越清楚的檢查,就得要打顯影劑來做標準的電腦斷層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滿臉豆花 54%青少年曾自傷

滿臉豆花 54%青少年曾自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是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視的事,考試壓力伴隨痘痘冒不停,身體毛病也接連而來,若此階段的孩子有異常的行為,別以為只是青春期的叛逆,他們正面臨情緒的震盪期,根據一篇刊載於2016年5月《衛報》(The Guardian)中的英國研究指出,考試壓力、青春痘和氣喘是影響兒童和青少年自殺的主要焦慮因素。超過一半孩子曾有自傷行為該研究以英國介於10~19歲的145個自殺個案,針對130件個案進行自殺因素調查,發現個案中超過一半(54%)的孩子曾有自傷行為,有27%過世前一周曾表達自殺意念,有16個孩子(12%)曾上網蒐集相關訊息,個案中有43%的孩子沒有與醫療服務或相關機構聯繫,而尋求醫療狀況協助者有36%。最常求助的原因為青春痘和氣喘,而學業壓力佔27%,在面臨或等待考試、或等待考試結果的20名孩子中,其中已知11名因考試感到壓力,而4位則在考試當天或考試後一天死亡,研究也發現自殺死亡的孩子生前曾面臨一些重大事件,其中28%的孩子經歷父母、家人或朋友的死亡,22%的孩子則曾遭受霸凌。自傷個案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15~20歲期間為青少年的震盪時期,15歲後自殺死亡率明顯攀升,開業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自傷不等於自殺,但自傷的個案會想要自殺的比例較高,她提醒青少年,青春期階段青春痘為無可避免的困擾,如果看到孩子就醫的比例增加,過度強調身體上的不適,可能是因為負面情緒的影響。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過去針對青少年壓力源調查發現,外貌一直是他們所在乎且成為主要的壓力源,父母應該找出孩子的優點並鼓勵它,用傾聽及陪伴面對處境與解決問題,不妨和孩子討論,並透過專業的協助,共同度過情緒震盪期。

手舉不高 原來肌腱斷2個月

手舉不高 原來肌腱斷2個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5歲的張女士,某次跌倒後造成右手肱骨骨折而開刀,術後約2個月至醫院就醫,檢查發現張女士的右肩膀無法上舉,甚至穿衣服及吃飯都明顯受到影響,經過進一步的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車禍受傷的不僅僅是骨頭,肩膀的旋轉肌肌腱也有斷裂的現象,因此又接受了第2次的手術治療。約1成肱骨頭骨折合併旋轉肌肌腱受傷斗六成大醫院復健科醫師張竣凱指出,病患因為外傷而造成肩膀疼痛的時候,往往最先考慮的會是骨頭是否有骨折的現象,而當骨頭部分被檢查出有問題的時候,就會忽略掉其他部分受傷的可能性,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約1成左右的肱骨頭骨折病患會合併有旋轉肌肌腱受傷的現象。肩膀無力 容易與五十肩混淆肌肉收縮時,透過肌腱就能帶動骨頭做出動作,因此一旦肌腱斷裂就像繩子斷掉,即使再怎麼出力,也無法帶動骨頭活動,臨床上就會出現肩膀無力上舉的狀況,張竣凱醫師表示,臨床上容易會讓混淆的病就是所謂的「五十肩」,肩膀關節囊發生沾黏,導致肩膀關節活動度受限。持續肩膀疼痛無力 盡快評估治療關節活動度受限,當患者想將肩膀舉高,或是別人將他的肩膀舉高時,關節的活動角度會有受到限制,不僅生活品質會受到影響,肌腱斷裂的病患肩膀舉高的程度,會與正常人肩膀舉高的程度有明顯差別。若是因外傷後造成肩膀附近骨頭有斷裂的狀況,且經過一段時間復健治療後,若復健狀況並不理想或持續有肩膀疼痛無力的狀況,張竣凱醫師呼籲病患還是要至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