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尿不出來 快靠這碎石新招!

尿不出來 快靠這碎石新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9歲男性因排尿問題就醫,檢查發現左側高位輸尿管有一顆2公分的結石合併腎水腫,腎臟也有多顆大小約0.5公分的結石,另名52歲男性血尿已2年,診斷後發現左側腎臟有2顆結石合併腎水腫,其中一顆2.7公分,2名患者皆選擇軟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手術,術後隔天即出院。體外震波碎石 通常用來處理較小顆結石斗六成大醫院泌尿科醫師林宗彥指出,在沒有軟式輸尿管鏡的時候,醫院在腎臟或輸尿管結石的處理選擇,包括體外震波碎石術、硬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手術以及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體外震波碎石術使用機器產生震波後從體外擊碎體內結石,碎片再藉由尿液排出體外,通常用來處理比較小顆的結石。大部分腎結石由於角度問題處理常會受限,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手術,方法為從病人外背側體表往腎臟鑽出一個大約直徑1公分的通道,內視鏡再經由這個通道處理結石,一般用於處理大於2.5公分或是複雜性結石,需住院約1周,有臟器穿孔以及大出血的風險。軟式輸尿管鏡 可轉彎進腎臟多角度探索林宗彥醫師進一步說明,軟式輸尿管鏡跟硬式輸尿管鏡最大不同,是可轉彎進腎臟進行多角度探索,藉由比較天然的方式處理結石,相較於經皮腎造廔取石手術,可在較低手術風險的情形下處理多顆或是複雜性結石。上述病患案例,腎臟2.7公分的結石在過去會選擇經皮腎造廔手術,但藉由軟式輸尿管鏡,同樣也可達到治療效果,林醫師也提醒,軟式輸尿管鏡雷射碎石手術並非泌尿道結石處理唯一選項,有其風險、限制及併發症,所以泌尿科醫師會依照患者身體狀況,結石位置、大小、數量去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

別再抽了!4成癮君子致COPD

別再抽了!4成癮君子致COPD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聯合訂定每年11月份為「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為提醒大家重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嚴重性和疾病所帶來的影響,醫師提醒民眾,抽菸與空氣汙染不僅危害身體健康,也會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病。與抽菸時間長短有極大相關性依據WHO公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COPD),預估COPD至2020年將成為導致人類死亡的第3大疾病,預防COPD首先需要對致病危險因子有所了解,COPD最主要原因為抽菸,此疾病與抽菸時間長短有極大相關性,其不止死亡率及盛行率高,病人同時需面對反覆入院及呼吸困難等問題。恐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COPD在臺灣是10大死因中的第7位,40歲以上成人當中,平均每6~8人就有1人罹病,吸菸者中有近4成為COPD患者,但診斷率卻僅超過1成,由於COPD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症狀緩慢進行,察覺不易,一旦罹患COPD,更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糖尿病、肺癌等共病,而讓生活品質更差,壽命縮短。引發COPD 還包含PM2.5等懸浮微粒彰基中華院區院長暨彰基胸腔內科主任林慶雄表示,早期COPD患者多與習慣病患約占1至2成,幾乎都是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除了香菸,引發COPD的有害物質還包括PM2.5等懸浮微粒,只要空氣品質變差,喘、咳嗽、胸悶等症狀就會加劇。長期暴露會提高肺癌、心血管疾病空汙問題日益嚴重,林慶雄主任指出,2013年,國際癌症研究署已將PM2.5列為人類致癌物,長期暴露在PM2.5的環境中,除了可能提高肺癌、心血管疾病,更可能造成癌症導致死亡,但若病人有規律性返診治療以及居家自我照護監測,則能降低急診入院次數,病情較能有效穩定控制。

無痛腫塊增生 恐為葉狀腫瘤

無痛腫塊增生 恐為葉狀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49歲女性至醫院求診,主訴右側乳房腫大,近2個月快速成長,檢查後發現右乳有巨大腫瘤,直徑超過25公分,如同足球的大小,巨大的乳房腫瘤已造成脊椎負擔讓她腰痛不已,只好尋求診治,醫師開刀順利切除後,檢體病理報告為30公分,3000多公克的「邊緣性葉狀腫瘤」,術後追蹤1年多,病況穩定無復發跡象。葉狀腫瘤成長快速 大部分屬於良性近年來乳癌在國人癌症發生率排行中逐年上升,更在去年成為女性罹癌原因第1名,10大癌症死亡率女性乳房癌更是名列第4,除乳癌外,另一種「葉狀腫瘤」,由於成長迅速,讓患者不知所措,甚至害怕處理。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莊仁賓表示,「葉狀腫瘤」佔乳房原發性腫瘤小於1%,常見於40到50歲間的中年婦女,比常聽到的「纖維腺瘤」(一種相當良性的乳房腫瘤,好發於15到35歲)約晚發15到20年,大部分的葉狀瘤屬於良性。呈現無痛性腫塊 可長到20多公分在臨床表現上,常發現腫瘤可能在患者身上存在數年,但不被患者重視,多數呈現無痛性腫塊,而在某段增生期後迅速長大,甚至可達到20多公分,由於體積太大,乳房表面靜脈容易擴大曲張,增加手術的難度。診斷上不管是乳房攝影或是乳房超音波(breast ultrasound)都無法清楚地區別纖維腺瘤或葉狀瘤,也無法判斷究竟是否為良性或惡性,因為這些細胞有時形似癌細胞或纖維腺瘤,直接手術切除得到組織才能提供正確的葉狀瘤診斷,而一般癌症指數則幾乎正常,無助於鑑別診斷。少數淋巴轉移 逾6成病人活超過5年良性葉狀瘤的預後相當良好,邊緣型及惡性葉狀瘤,有1/4的病人術後發生局部復發,邊緣型葉狀瘤有可能轉變為惡性,接受手術之後少部分的病人仍可能發生遠端轉移,惡性葉狀瘤可能在手術後2年復發,在極少數的病人身上也有可能發現淋巴結轉移,超過6成的病人存活超過5年。

刷油漆憋氣 致自發性縱膈腔氣腫

刷油漆憋氣 致自發性縱膈腔氣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年約20歲的吳姓男大生,利用放假期間找到刷油漆的打工機會,但因吳男無法忍受濃烈的油漆味,因此刷油漆時大部分都用力憋氣,夜晚在家休息時突然感到胸部劇烈疼痛,隔天趕緊就醫,檢查發現空氣從肺部跑出,累積在吳男的縱膈腔,診斷為罕見的自發性縱膈腔氣腫,在門診追蹤下現已改善。空氣自肺泡間質漏出 從縱膈腔跑到頸部縱膈腔在胸腔內兩側肺臟的中間,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會有空氣的存在,而縱膈腔氣腫是指胸內壓增高,導致空氣從肺泡的間質漏出,從縱膈腔跑到胸部或者頸部,由於自發性縱膈腔氣腫少見,且診斷不易,若沒有早期發現可能會有併發症的產生,由於症狀不容易判斷,因此建議由專科醫師診斷、治療。胸部悶痛、呼吸、吞嚥困難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施志宏表示,自發性縱膈腔氣腫常發生在年輕的男性身上,當病患用力憋氣、用力咳嗽、氣喘發作時候發生,通常會出現胸部悶痛、呼吸、吞嚥困難的症狀,自發性縱膈腔氣腫不需要特別用藥治療,大多安排氧氣治療等支持性療法,並且門診持續追蹤,一般病患可自行吸收而改善。避免用力閉氣 氣喘病患規律用藥一般正常情況下,除了氣管之外,其他器官不會有氣體存在,施志宏主任提醒,民眾在工作或運動時,應避免用力憋氣的行為,而氣喘的病患也應規律使用藥物,如果觀察到自己無預警的出現不尋常的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

預約學童健康 健檢複診不輕忽

預約學童健康 健檢複診不輕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個人從6歲到成年階段,平均一天當中有1/3的時間都在學校裡度過,根據近10年的健檢成果統計,學童健康問題的前3名就是牙科異常、體態不良(過胖或過瘦)及視力不良。有心雜音問題 卻沒有落實回診花蓮慈濟醫院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朱家祥表示,透過到校健檢,曾篩檢出患有風濕性心臟病的7年級學童,及患有心房中膈缺損的的1年級學童,今年健檢時也發現,有位4年級學童有心雜音狀況,仔細詢問,才發現這名學童其實在1年級健檢時就已檢查出有心雜音問題,卻沒有落實回診。朱家祥主任表示,健檢異常在複診的過程中,確實可以幫助孩子及早發現問題,過胖的孩子接受複診後發現有脂肪肝、慢性肝炎、代謝性症候群,少數學童在健檢中意外發現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血尿或是尿蛋白指數異常,在第二階段復診時篩檢出患有慢性腎臟病、腎病症候群,因此朱家祥主任提醒家長,不要輕忽複診的重要性。持健檢異常單複診 可優免掛號費花蓮縣教育處體育保健科科長白鴻儀也表示,去年篩檢異常就醫率約65.38%,孩子的健康不能打折扣,為了鼓勵健檢異常的孩子積極回診,朱家祥主任表示,今年只要持健檢異常單至花蓮慈濟醫院複診,可優免掛號費,希望能提升回診率外,也幫助孩子及早接受醫療照顧,找回健康。花蓮慈院累積10年以上的經驗,在花蓮縣教育處的協助下,今年度學童健檢已經在9月啟動,由兒科、家醫科、內科、牙科、護理部、檢驗科等醫療團隊,提供包含身體檢查評估、牙齒檢查、心電圖、尿液、蟯虫檢查等,從小落實,從源頭開始守護健康的身心靈。

都市易得花粉症?PM2.5害的!

都市易得花粉症?PM2.5害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來,日本有旅行社在花粉大量飛散的時期,推出前進沒有杉樹的北海道或琉球暫住,以避開花粉,稱作「花粉症疏散之旅」的行程規劃,據說大受歡迎,許多日本人爲花粉症所苦,現在已經成爲日本人的「國民病」。每4人有1人 會打噴嚏、流鼻水患者人數約占所有日本國民的25%,也就是每4人當中便有1人有花粉症,雖然這並不是會致命的疾病,但是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等令人不適的症狀,若長期持續下去的話,對花粉症患者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吸入一定分量 還是有人不會過敏雖然有「花粉症疏散之旅」,但絕大部分的患者在花粉飛散時期,都會盡量減少外出,據說,因此造成日本經濟損失達3000億日圓,更有人估計高達7000億日圓,雖然這麼多的人受花粉症困擾,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能正確理解花粉症機制的人卻不多,有不少人以爲吸入超過一定分量的花粉,就會引發花粉症,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即使吸入相同數量的花粉,還是有人不會對花粉過敏。大家身邊一定有相當多的人,到了空氣清新的鄉下就沒有問題,但一回到都市,花粉症就又出現,如果單純因爲吸入的量多就會發病,那麼,在杉木較少的都市中,發生花粉症的風險,應該低於杉木較多的鄉間。都市裡的空氣都因廢氣被化學物質汙染但是,居住在杉木花粉飛散量最大的茨城縣、群馬縣、滋賀縣等地的人,未必每個人都患有花粉症,反倒是都市裡的人,往往深受花粉症所苦,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主要是因爲都市和鄉間雖然同爲杉木花粉,但實際在空中飛散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花粉」。都市中的花粉,附著了PM2.5(微小粒子狀物質)之類的大氣汙染物質,以及各種化學物質,雖然我們肉眼無法看見,但實際上,都市裡的空氣都因爲廢氣而被化學物質汙染了,鄉下的花粉較少附著多餘的物質,所以比較乾淨,然而,飄到都會區的過程中遭到了汙染,當人體吸入這些物質和花粉,就很容易引發過敏,住在都市幹線道路附近的人,比居住在山區或田園地區的人容易出現花粉症。不是傳染性疾病 大多是遺傳造成花粉症與體質有很大的關係,是否發病並非決定於吸入量,花粉症也不是傳染性的疾病,絕大多數是遺傳所造成,因此,在引發花粉症之前,若能先改善體質,更可降低發作的風險。(本文摘自/不要輕蔑免疫力-世界級免疫醫學權威教你打造「不易生病」的抗癌體質/悅知文化出版)

寶寶猛流口水 會厭軟骨恐發炎

寶寶猛流口水 會厭軟骨恐發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baby經常會有流口水的情況,雖然長牙或是腸病毒入侵都會造成小baby流口水,但是,如果是細菌感染造成會厭軟骨發炎,也會因為吞嚥困難,而有流口水的症狀,醫師提醒,由於會厭軟骨炎嚴重時會出現呼吸道阻塞,家長要特別留意! 病況嚴重會堵塞住呼吸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詠森表示,會厭軟骨炎是因細菌感染導致,所出現的症狀和感冒類似,會有發燒、喉嚨痛等呼吸道不適症狀,小病人往往會沒有精神,而且會因為吞嚥困難而流口水;病況嚴重時,甚至會因為會厭軟骨腫脹而堵塞住呼吸道。 大人小孩都會發生 喉嚨痛到說不出話其實,會厭軟骨炎並不常見,但是不只小嬰兒會出現,甚至大人也會發生,只是大人不像小嬰兒般會猛流口水;日前就有一名成年男子因為喉嚨痛到說不出話,還有吞嚥及呼吸困難的症狀,連看三家診所都沒有改善,進一步到大醫院才確診為會厭軟骨炎。 發燒、流口水、沒有食慾、沒有精神要就醫張詠森醫師指出,小嬰兒大約在四個月大後長牙階段,特別容易流口水,而且會伴隨著體溫一陣一陣的微燒,這並不需要治療,只需提供小嬰兒固齒器,來安撫情緒和緩解不適。然而,也有不少疾病出現時會使小嬰兒流口水,例如腸病毒或是會厭軟骨炎;因此,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有發燒、流口水、沒有食慾、沒有精神等症狀時,應就醫診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蝙蝠抓咬傷 清水沖洗15分!

蝙蝠抓咬傷 清水沖洗15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前有民眾拾獲蝙蝠轉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檢驗該蝙蝠感染疑似新型麗沙病毒,因應國內首度自蝙蝠檢出疑似新型麗沙病毒,為維護國人健康安全,疾管署表示,民眾若不慎遭蝙蝠抓咬傷,可經醫師評估除施打狂犬病疫苗外,建議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7月起曾接觸蝙蝠 可至衛生所就醫拾獲蝙蝠的民眾目前無感染症狀,衛生單位已協助轉介就醫評估接種,疾管署建議今年7月1日起,曾遭受蝙蝠抓咬傷,或傷口、黏膜曾接觸其唾液等分泌物,且未接種過狂犬病疫苗之民眾,可至「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衛生所)」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施打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狂犬病疫苗 具交叉保護作用依檢測結果,該例蝙蝠麗沙病毒基因型,與狂犬病病毒屬同一類基因親緣群(Phylogroup Ι),但非屬狂犬病病毒,疑似為一新型麗沙病毒,根據國際文獻研究報告,對於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暴露後預防接種,可施打狂犬病疫苗並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潤傷口以中和病毒,對於第一類基因親緣群麗沙病毒,具交叉保護作用。為因應國內首例蝙蝠檢出感染麗沙病毒,疾管署完成修訂「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感染動物抓咬傷臨床處置指引」,新增蝙蝠抓咬傷者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種適用對象,民眾如遭鼬獾、白鼻心、錢鼠(限臺東市)、蝙蝠或是出現明顯特殊異常行為,經中央農政單位判定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可建議給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不慎抓咬傷 洗傷口15分鐘、優碘消毒疾管署提醒,民眾勿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每年須帶家中犬、貓寵物等施打狂犬病疫苗,如不慎遭野生動物或流浪犬貓抓咬傷,請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前往「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衛生所)」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接受適當醫療處置,以降低發病風險,確保生命安全。 

尿量減少?顯影劑恐致腎損傷

尿量減少?顯影劑恐致腎損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顯影劑在臨床上的用途非常廣泛,舉凡電腦斷層、心導管攝影、血管攝影等皆有使用,是疾病診療上的利器,但顯影劑本身可能也會造成腎臟傷害,隨著近年來醫療上顯影劑使用的增加,其所造成的腎病變已成為醫源性急性腎損傷的重要原因,也是住院病人急性腎損傷常見的原因之一。會有尿量減少、血清肌酸酐上升症狀柳營奇美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建中表示,急性腎損傷是在臨床上常會遇到的問題,傳統上可依照其病因區分為腎前、腎因、以及腎後型腎損傷,而顯影劑腎病變是屬於腎前性(顯影劑造成腎血管收縮致使腎臟血流改變)及腎因性(顯影劑對腎小管產生直接毒性)兩者並存的腎損傷,臨床上表現如尿量減少或血清肌酸酐上升。當顯影劑腎病變發生時,急性腎損傷的其他表現亦可能出現,例如高血鉀、代謝性酸中毒和高血磷等,因此,顯影劑腎病變的診斷,主要依靠其臨床表現和典型血清肌酸酐的時序變化(例如在接觸顯影劑後的24到48小時內上升),並且排除其他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的原因。腎功能不全 恐致全身硬化症顯影劑引起腎病變的危險因子包括低血壓、主動脈內氣球幫浦的使用、心衰竭、年紀大於75歲、貧血、糖尿病、顯影劑的用量和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值得注意的是,含釓(gadolinium)顯影劑的核磁共振造影,對於腎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導致腎性全身性硬化症。等滲透壓、低滲透壓顯影劑較安全王建中醫師指出,在預防方面,使用等滲透壓顯影劑或是低滲透壓顯影劑,相較於高滲透壓顯影劑較安全,並且應盡可能使用顯影劑的最低劑量,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注射等張碳酸氫鈉水溶液或是等張生理食鹽水,對於擴增血管內容積進而預防顯影劑腎病變有助益。

大腿局部腫脹 竟是惡性肉瘤

大腿局部腫脹 竟是惡性肉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8歲男性病患的左手臂腫脹約1個月,經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肌肉內有1顆約8公分的腫塊,檢查報告為第二期高度惡性黏液纖維肉瘤,另一位69歲女性病患右大腿腫脹約半年,門診檢查發現腫脹侷限大腿,並無疼痛或麻木現象,檢查發現大腿肌肉內有1顆約15公分的腫瘤,皆接受6~7周放射線治療,且治療後1年沒有復發的跡象。 數月內可長為10公分結節狀腫塊成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潘信誠表示,黏液纖維惡性肉瘤是一種罕見的軟組織惡性腫瘤,好發於年長者,平均發現年齡為60~70歲,男女比例約1比1.4,一般認為成因偏向多因性,好發於四肢,一開始並無任何異樣,數月內可長大為10公分的結節狀腫塊。潘信誠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第1及2期約有8成以上的5年存活率,第3期約5成,第4期無統計資料,以黏液纖維惡性肉瘤來看,平均5年存活率約6成,若年齡及腫瘤愈大,存活率愈低,黏液纖維惡性肉瘤的治療目標以手術切除為主,盡可能保存肢體的完整、提高存活率及減少局部復發的機會。腫瘤復發 7成的病人截肢收場有報告指出,因為黏液纖維惡性肉瘤沒有任何症狀,病患常常誤認為是良性腫塊或普通水腫而忽略,即使治療後,仍約有一半的病人會局部復發,2成的病人有遠處轉移的機會,尤其是那些診斷為中度或高度惡化腫瘤的病人,若發現腫瘤局部復發,約7成的病人會以截肢收場。潘信誠醫師因此提醒指出,發現肢體腫脹時,除了考慮是體內臟器發生問題所產生的水腫外,也應留意是否腫瘤的可能性,臟器出問題所產生的水腫較為廣泛性且有明顯壓痕,常合併有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疾病,腫瘤造成的肢體腫大常侷限於某一肢節且無明顯壓痕,應盡早安排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