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

家人有胃癌 30歲後罹癌率達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醫生,我有幽門桿菌,會不會容易得癌症?」40歲左右的李小姐因為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幽門桿菌感染會導致胃癌,因為父親也是胃癌患者,而李小姐在健康檢查後發現自己也有幽門桿菌,因此到醫院尋求專業建議及諮詢治療。幽門桿菌感染 約1%至4%的人得到胃癌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蔡郁清表示,幽門桿菌是生長在胃部的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研究發現,幽門桿菌也是胃部淋巴瘤及胃癌的重要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門桿菌為第一類的致癌物。一旦幽門桿菌感染,約有1%至4%的人得到胃癌,患者若有胃體部為主的發炎、胃黏膜萎縮及癌前病變時,胃癌的風險將更增加。台灣人胃幽門桿菌帶原率約為5成左右,因此胃癌的防治重要性不容忽視。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 效果大打折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衛服部臺南醫院院長許博翔及台大吳明賢教授領導多位國內研究幽門桿菌的專家學者合作發表於知名期刊的研究顯示,治療幽門桿菌的感染能降低產生胃癌的風險,然而若已產生癌前病變再治療的話,降低癌症風險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李小姐是胃癌病患的一等親,屬於胃癌的高風險族群,研究顯示胃癌病患的家屬在得到幽門桿菌後癌前病變產生的比例較高,如腸上皮化生,在30歲時就約有3成的胃癌病患一等親表現此一癌前病變,對於像李小姐一樣的胃癌病患的家屬,了解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感染並及早除菌非常重要。除了胃癌病患的家屬及已經表現癌前病變的感染者,以下幾種情形也建議接受除菌治療: 1) 胃十二指腸潰瘍患者2) 胃黏膜淋巴瘤(MALToma)患者3) 患有萎縮性胃炎4) 經由內視鏡或外科手術切除胃癌後仍有幽門桿菌感染的人5) 本身具有強烈意願想接受除菌治療的帶菌者(需自費)6) 特異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患者7) 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unexplained iron-deficiency anemia)8) 反覆胃部不適(dyspepsia)的患者。

養好胃氣 全身不爽都趕跑!

養好胃氣 全身不爽都趕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讀《傷寒雜病論》,看到的一個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調理身體的觀念就是:「胃氣」很重要。我發現,在拆解藥方之後,有幾味常見的藥材:甘草、生薑、大棗等,主要的功能都在調理「胃氣」。局部的功能失調 都要關照相關的身體機能胃氣不只是處理腸胃問題而已,就連治感冒,甚至婦科問題,也都緊緊扣住這個環節。人體的機能多樣而複雜,一個局部的功能失調或是改善,都要觀照身體更多相關聯的機能,做整體的考量。就像我在前面所舉例的:扳動一個生理機能的開關,就會觸發幾種身體機能或亢進、或壓抑的變動。膽結石的處理,其實也是透過對於胃氣的調理來著手。若是把膽結石的問題局限在肝、膽的機能裡頭來設想,見樹不見林,就難免會出現「只能把膽割掉」的結論,甚至會被認為是「別無他法了」。在胃氣機能下 可以達到全身性的調整胃氣的調理對於全身性的問題都有很好的處理效果,就像前面提到過的「分形連續體混沌波動論」的理論一樣,我認為的中醫理論裡頭,人體在肉體上的各種機能調節,都可以把胃氣視為是能夠產生「宏觀調控」的主要關鍵,像是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波動,能夠在胃氣這個機能之下做到綜合的調理。好比說,我太太在懷孕的時候,她曾對我提過:「吃到一些好吃的東西,像是喝了雞湯、吃了肉,食物一下到胃裡,我感覺到胎兒的胎動就會特別明顯。」如果我們的體內真的是要靠什麼「血液成分濃度」、「藥物代謝動力」來達到所謂的「有效治療濃度」,或是刺激身體特定的內分泌、分子的增加或減少,才能改變生理功能或結構,像這種一下肚就有反應,間隔只有幾秒鐘的變化,是要作何解釋?食材與藥材應該視為同體透過我自己進一步的將對於藥材的理解,擴大至對於食材的認識,不看「營養成分」、「分子結構」,只看材料本身在陰陽五行的原則下所分析出來的「物性」是什麼,我甚至可以這麼形容:若是我們可以確知,我們所需要產生的身體的一連串的反應是什麼,那麼,透過藥材可以組合達成,透過食材的組合,也同樣可以達成。就好比一種應用光影的藝術創作,我們看到塑像創作的本體,可能是錯雜且沒有條理的一堆零件,但是當透過固定光源的照射,卻能夠在牆上投影出我們熟悉的花、鳥等有意義的形體輪廓。「藥食同源」是我們傳統文化之中原本就具有的重要觀念,食材與藥材的分界其實是如此的模糊,甚至根本應該視為一體。(本文摘自/太極米漿粥:來自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靠白米就能重拾健康的本源療法/時報出版)

中醫針灸 自閉症、腦麻也可治

中醫針灸 自閉症、腦麻也可治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湯蕎伊) (受訪者/中華整合醫學與健康促進協會中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孫茂峰) (圖片/孫茂峰醫師、優活健康網) 針灸療法傳承至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利用一根小小的針治療各種疑難雜症,中華整合醫學與健康促進協會中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孫茂峰說明,針灸是一種物理治療,包含針和灸兩大部分,針刺治療的原理是將針刺到人體特定部位,透過神經或內分泌系統的傳導來改變人體生理或病理,調整人體的內部平衡。灸則是運用溫熱療法,對於中醫俗稱的寒性體質或病症都能達到治療或預防的作用。 針灸所使用的針歷經了長時間的演變與進化,早期是將石頭磨利製作成針,稱作「砭石」,而後隨著時代的演進,出現用動物骨骼做成的骨針、用竹子做成的竹針,金屬發明後就有由金屬製作而成的銅針、鐵針、金針等,現今都是使用不銹鋼針,其延展性好且有一定硬度。 (孫茂峰醫師看診情形。 圖片提供/孫茂峰醫師) 心理問題的治療基本就是在調節平衡 針灸治療範圍廣,心理問題也能透過針灸得以改善,孫茂峰醫師表示,「心理」中醫把它稱為「神」,意旨是心裡的活動或是腦部高級中樞的一個功能,心理問題像是精神病態、情緒憂鬱等問題就稱為「失神」,指的就是高級意識中樞或是行為失去了常態,中醫將腦部的活動都歸在心,心是五臟六腑的一環,當心失衡的時候就會產生病態,心理問題的治療基本就是在調節平衡。 中醫原則上將人分為九大類體質,而中和體質占全人類的8~10% ,剩下的90%的人即便還沒有病症出現,但身體已處在不平衡的狀態,根據預防醫學的概念,應先將不平衡的狀態調整為平衡,透過針刺到人體的特定穴位,藉由神經系統的傳導,影響高級中樞的思考、情緒,校正原本失衡的狀態讓中樞能達到平衡狀態。 常見的心理疾病像是自閉症是因為腦部的高級中樞出現三大方面出現障礙:人際關係、語言溝通、認知功能,主要還是表現在「神」的方面,治療方法主要是用頭皮針,將針刺在頭皮上,在頭皮上做一些刺激,透過頭皮的反射去刺激腦部特定的組織,在認知思維的區域,把不足的部分能提升,進而達到改善的目的。 (自閉症是因為腦部的高級中樞出現三大方面出現障礙:人際關係、語言溝通、認知功能。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腦性麻痺應採取綜合治療 復健搭配針灸與推拿按摩 腦性麻痺也可透過針灸進行治療,腦性麻痺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出生時因為早產腦部發育未成熟、生產過程不順利導致腦部缺氧受傷或是出生後腦部受到傷害,以致腦部出現問題,腦性麻痺一定伴有肢體運動功能的障礙,還可能併有智能、聽力、視力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運動區一旦損傷,就會造成肢體運動功能的障礙,古代治療方式包括針灸、推拿按摩、服藥,腦性麻痺應是要採取綜合治療,除了西醫的復健以外,搭配中醫針灸與推拿按摩,更可加強療效,針灸的治療腦性麻痺的原理主要是用頭皮針,透過頭皮上特定部位的刺激並反射到腦組織,讓腦組織的分化跟代償可以更好。 (孫茂峰醫師於英國倫敦西敏大學傳統醫藥學術研討會。 圖片提供/孫茂峰醫師) 針灸前不要空腹 空腹血管收縮容易造成暈針的現象 孫茂峰醫師表示,一般的針灸,尤其是所謂的針刺還是有些許的危險性,雖然比例很低但還是有可能發生,因此務必要特別小心注意,在針灸之前不要空腹,因為空腹的時候血管收縮,容易造成暈針的現象,暈針是較為常見的狀況,有些第一次扎針的病人可能是由於心情緊張害怕、前一晚沒睡好,或是因為空腹血流不夠,在扎針的時候血管收縮,尤其是腦部的血管收縮就會導致暈眩甚至是昏倒,暈針只需把針拿掉並躺下來休息2~3分鐘就可恢復。 另外也可能會血腫由於人體內有很多小血管且位置較難掌握,若是扎在小血管就會產生瘀青,病人要注意的是針灸治療過程應保持心情輕鬆,另外,因為針灸常常是需要留針,應好好躺著休息,避免亂動而動到原本的位置或是到更深的位置, 前一晚不要熬夜或酒醉,避免造成神經不必要的反應。

研究:「防癌8招」降50%罹癌率

研究:「防癌8招」降50%罹癌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賽門癌症中心(Siteman Cancer Center)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實用的「防癌八招」,刊登於2012年四月的《癌症病因控制雜誌》,且提供實證數據以佐證。這八招的簡要介紹如下:1)不抽菸/抽菸造成美國百分之三十的所有癌症,以及百分之九十的肺癌,而且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病等疾病有關,所以,「不抽菸」是預防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原本抽菸的人,在停止抽菸十到二十年後,其肺癌的發生率會降低到與不抽菸的人相當。2)維持健康的體重/很少人知道「體重過重」也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一項對二百二十一個前瞻性長期追蹤資料庫的統合分析,共有二十八萬二千一百三十七位癌症患者,在二十種癌症中,發現過重者,即身體質量指數(BMI)≧三十,其乳癌、大腸癌、腎臟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較高。而長達二十六年的「護士健康研究」,則發現停經後婦女減重≧十公斤且維持體重者,乳癌發生率減少了一半。3)規律運動/規律運動可降低罹患乳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建議每週五天,每天至少快速走路三十分鐘;或每週三天,每天激烈運動(如跑步二十分鐘)。4)吃得健康/主要在於控制熱量、不增加體重。建議多吃蔬果和全穀類,少動物脂肪,每天服一顆多種維他命。5)飲酒要適量/雖然喝適量的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卻會增加乳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取捨兩難。因此,既不鼓勵不飲酒的人開始喝酒,也不必勸飲酒適量的人戒酒。6)防曬/過度暴露於陽光會增加黑色素瘤的風險,因此,在熾熱陽光下要做好防曬的措施。7)保護自己不受感染/至少有十種感染原與癌症有相關,例如: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有關,B型肝炎與肝癌等,平常需注意有關的預防措施。8)定期篩檢/請教醫師,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有人這八點都做到了,卻還是罹患癌症,因為這是觀察性研究所算出的機率大小,而不是絕對的因果關係,而且癌症還有其他未知的致病因素。但如果做到這八點,至少可以減少百分之五十的罹癌機率及其他慢性病的機會。讓我們一起來朝這簡單易行的目標努力吧!(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醫訊/保鈣飲食知多少?

醫訊/保鈣飲食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為鈣質,99%的鈣質是分布在骨骼與牙齒,如果鈣質攝取不足常見的併發症有骨質軟化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一般而言,骨密度會在30歲前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紀增加,骨鈣會慢慢流失。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骨質流失的速度將會比同年齡的男性更快。此場團衛將由賴玉釧營養師提供相關資訊,包括如何藉由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來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名稱: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飲食技巧時間:1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洗臉學問大 你真的會洗嗎?

洗臉學問大 你真的會洗嗎?

(撰文/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諮詢/皮膚科醫師江紀萱) (圖/ 優活健康網 ) 洗臉這個看似平常的生活習慣,但你知道嗎?台灣女生過半都不會洗臉,一再用錯洗臉的方式,臉恐是會越洗越花!清潔是不少藝人、彩妝師、保養達人、皮膚科醫師視為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保養程序,但普遍人真的不知道如何洗臉,不是清潔過了頭,就是洗不乾淨,要想修好這門保養學分,就需先打破常見的洗臉4大錯誤迷思: 迷思1/臉易出油,每天多洗幾次才乾淨? 皮膚科醫師江紀萱表示,洗臉的次數可依肌膚型態來決定,油性肌由於皮脂腺分泌旺盛,出油情形較嚴重,在夏天可早晚各洗一次,中午可再洗一次,中性肌、敏感肌、乾燥肌以及混和肌,每天早晚各洗一次就夠,若洗太多次,肌膚會感到緊繃乾燥,甚至會有刺癢、泛紅以及脫屑的情形產生。 (洗臉的次數可依肌膚型態來決定。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迷思2/洗面乳越貴效果越好? 江紀萱醫師說明,洗面乳顧名思義就是要用來把臉洗乾淨,應把重點放在洗不洗得乾淨,以及適不適合自己的膚質上面,並不是花越多錢就越有效用,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可以。 迷思3/洗完臉後的緊繃感,代表洗得很乾淨? 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正常情況不應感到非常緊繃,要判斷一個洗面乳適不適合,主要是看洗後肌膚的感受,如果感到太乾、太緊繃、乾癢,代表清潔力太強或是洗面乳中的某些成分並不適合自己的肌膚,一瓶好的洗面乳應是能讓洗臉後的肌膚不乾澀也不緊繃,反而能保持全天候的水潤感。 (一瓶好的洗面乳應是能讓洗臉後的肌膚不乾澀也不緊繃,反而能保持全天候的水潤感) 迷思4/使用強效或機能性的潔面產品才洗得乾淨? 洗臉的功能是要洗去臉部肌膚的灰塵髒汙、懸浮微粒或是過多油脂,皮膚在正常的情況下,會有自然的角質層代謝,清潔力強的洗面乳可能添加一些去角質成分,所以洗完臉會看起來很亮,但其實也把角質層磨去一層,肌膚容易感到刺痛。 洗面乳應講究溫和不刺激、充滿水潤感 挑選適合自己的洗面乳,主要是依據自己洗後肌膚的感覺,洗後應是感到不緊繃、充滿水潤感。成分的選擇上,應選擇不含皂鹼、發泡劑、鹼性表面活性劑的洗面乳,而溫和的胺基酸系洗臉乳弱酸性不會刺激皮膚,具極佳的親膚性,不但能洗淨肌膚還能幫助肌膚保濕鎖水,添加天然β葡聚糖成分的洗面乳可溫和修復肌膚,促進皮膚細胞活性加速代謝,並進一步提升肌膚含水量,鎖水保濕預防皺紋產生,使皮膚保持最佳狀態並延緩衰老。 (挑選適合自己的洗面乳,主要是依據自己洗後肌膚的感覺,洗後應是感到不緊繃、充滿水潤感) 江紀萱醫師表示,洗面乳的質地可分成劑型、慕斯、乳霜狀、乳液狀,可先試用於手腕內側較細緻的皮膚上面,若無過敏或其他不舒服的症狀產生,就可放心使用,不含皂鹼、人工香料的中性洗面乳是比較安全且適合普羅大眾的。 如何以正確的洗臉方法洗出好膚質? 正確洗臉的步驟是要先把手洗淨,洗臉時的水溫不宜太冷太熱,25度的水溫最適宜,水溫過高會洗去過多的油脂使皮膚過於乾燥,水溫過低則會刺激肌膚,潔面乳加水搓揉起泡,以畫圈的方式輕輕按摩臉,30秒後再用水洗淨,最後再以毛巾以按壓的方式輕輕擦乾。 江紀萱醫師提醒,不同的季節使用洗臉產品也會有差異,可能夏天使用沒問題,但冬天使用就覺得刺痛,冬天皮膚會較乾燥,因此冬天使用的洗臉產品要更溫和。打破錯誤迷思,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搭配正確的使用方法,就能在短短60秒輕鬆洗出水潤好膚質。

驚!心臟支架1年再阻塞率達30%

驚!心臟支架1年再阻塞率達3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天氣候寒冷,血管容易收縮,以致心血管疾病特別好發,一旦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最常採取的治療方法就是置放支架,藉此打通血管;而目前所使用的血管支架有一般支架、塗藥支架以及可吸收生物支架。然而,腦中風也常在冬天突然發生,此時若是要搶救腦中風,若須做核磁共振檢查,可得要先看你用的是哪種血管支架。 裝2種心臟支架後 不建議做核磁共振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智偉表示,心肌梗塞治療時所使用的血管支架,不論是普通支架或是塗藥支架,都是外來物,裝了這2種支架,不建議在6個月內做核磁共振,但是核磁共振在腦中風病人又非常需要,這就會有醫療上的兩難現象,而至於可吸收生物血管支架就沒有這困擾。 普通支架1年再阻塞率30%林智偉醫師指出,血管支架裝上後,第1年拿不下來,而且會一直刺激血管,普通支架1年再阻塞率是30%,即使是塗藥支架,1年再阻塞率可減少到3%,但是藥物釋放完了,支架仍然在血管內,血管內無法回復如正常人,仍然會有支架內再狹窄的問題。 可吸收生物血管支架 3年後可被身體代謝至於可吸收生物血管支架好處還不只能夠立即做核磁共振檢查,林智偉醫師一步指出,置放可吸收生物血管支架能使血管恢復原來大小,並且可以維持血管通透性,再加上服用藥物使膽固醇降下來,不會讓膽固醇卡在血管壁上,也可使血管恢復正常,而且可吸收生物血管支架可在3年後被身體代謝,又不會有支架在心血管中的問題。但是,這款支架目前尚無健保給付,必須自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上班久坐不動 竟會有退化性關節炎

上班久坐不動 竟會有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也是每天朝九晚五,整天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嗎?整天坐著不動或姿勢不良小心關節會提早退化!由於缺乏運動加上長期姿勢錯誤,導致關節出現問題。常見的就是電腦族的頸肩及腰部關節因為長時間的壓力不平均,導致關節發炎。建議民眾,平時應養成運動的習慣並建立正確姿勢,若出現關節疼痛問題,應趁早就醫治療。久坐不動代謝差 體重過重易增加膝蓋負擔久坐不動的上班族,關節疼痛好發部位多是頸肩或腰椎關節,主要是因使用電腦姿勢不正確及久坐不動所引起。而這樣長期間維持同一姿勢,容易造成關節的壓力不平均導致關節發炎,進而引起關節疼痛等問題,若延誤就醫,可能造成該關節軟骨的破壞及磨損,甚至會年紀輕輕就面臨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但是當人久坐不起時,身體的代謝會開始變慢、血液淤積,容易引起肥胖問題。事實上,由於膝關節負擔人體大部份的重量,當身體變重,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此時若再加上關節沒有時常活動,施於膝蓋的單點壓力會增加,一旦突然站起來,膝蓋所承受的壓力是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久而久之,就會對膝蓋造成影響。膝蓋不適更該減少坐 適度活動膝關節更能護膝一般有膝痛的民眾,直覺會是「坐著休息」,但採長時間坐姿的上班族也被誤認為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低好發族群。長時間的屈膝坐姿(90度左右的屈膝),會因「內側皺襞」被兩側軟骨長時間夾擊,而讓「內側摩擦症候群」的症狀加重,因此,適度、定時的活動膝關節,才是正確的護膝原則。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民眾,不是要減少運動或停止運動,而是要適度的運動,重點是要知道如何運動不傷膝!對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來說,在從事走路或其他活動時,要注意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與量,並有間歇性休息,例如,走10分鐘休息5分鐘,不要勉強。足夠的休息對保護膝關節也很重要,因為疲累的肌肉無法讓膝蓋穩定。另外,藉由強化大腿的肌肉,可以幫助分散膝蓋的負重重量,改善壓力。補充葡萄糖胺緩解關節炎?藥品級、食品級先分清楚至於有的民眾會補充葡萄醣胺來緩解或保健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糖胺有分各項規範較為嚴謹的藥品級硫酸鹽葡萄糖胺,及一般食品級的鹽酸鹽葡萄糖胺,建議食用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藥師,並遵照醫師指示食用。另外,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千萬不要因為怕疼而不動,應保持規律且緩慢的運動,同時加強膝蓋處的保暖,多管齊下才是真正的保護關節之道。 (文章摘錄自/優活健康網站內新聞)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

口乾暴瘦 竟是糖尿病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血糖控制沒有假期!35歲的王先生半年多來經常疲累、口渴,體重一下掉了20公斤,卻以為只是工作太累,不當回事。沒想到有天突然昏倒,檢查才發現由於連日喝酒應酬,王先生早已罹患糖尿病,血糖值竟高達1200 mg/dl,超過正常值10倍,因沒有就醫治療而引發急性高血糖,還好及時搶救,撿回一條命。血糖異常 沒症狀不代表沒事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黃建寧提醒,正在打拚事業的青壯年族群,往往疏於照顧自己的健康,就算血糖出現異常,也不代表沒症狀就是沒事,只要沒有進一步就醫治療,糖尿病就像隱形殺手一樣,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輕忽,高血糖如同讓血管浸泡在糖水中,約有1成的患者確診時已經產生小血管病變等併發症。一般人對於糖尿病的印象都是「吃多、喝多、尿多」,事實上,出現這3個典型高血糖症狀時,病人往往已發病超過5年,只要糖化血色素、空腹血糖值、餐後2小時血糖值,只要其中任一項超過正常值,已屬於糖尿病前期,必須即早控制血糖,才能避免進一步惡化。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想要降低糖化血色素,控制好飯後血糖也非常重要,自我監測血糖最好餐前餐後各量一次。黃建寧醫師認為,飯後血糖偏高,會增加血管內的氧化壓力,造成內皮細胞發炎,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也會提高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慢性併發症風險。監控血糖除了可掌握食物對血糖的影響,適時調整飲食內容成效會更好。黃建寧醫師表示,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搭配使用藥物治療,例如愛吃澱粉類、飯後血糖偏高的患者,就適合能抑制食物中澱粉及雙醣類水解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可延緩腸胃道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葡萄糖的吸收,使飯後血糖值趨於平穩,還可降低對血管的衝擊,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血糖控制是一輩子的功課黃建寧醫師提醒,工作繁忙、社交活動又多的年輕患者,很容易不知節制,加重病情,年輕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最好控制在6.5%以下,才能預防併發症發生。春節後緊接著就是元宵節、春酒,外食機會增加、美食不斷,很多病人在這個時期血糖會明顯升高,口腹之慾難免還是應淺嘗則止,在下一餐少吃,或以快走、有氧運動消耗多餘的熱量,做好自我管理,才能在與糖尿病的長期抗戰中贏得勝利。

輕忽良性肺結節 8成恐癌化

輕忽良性肺結節 8成恐癌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檢查出肺部有結節,即便是良性結果也有可能癌變!一名50歲男性病患,健康檢查時發現了一顆約2公分大小的肺結節,持續在門診追蹤,並接受半年一次的胸部電腦斷層檢查,2、3年下來都沒有明顯的變化。沒想到最近一次的檢查發現,半年內肺結節擴散,甚至以驚人的速度長大,甚至直接擴散到相鄰肺葉,已經沒辦法接受手術。一次的良性報告不等於絕對良性由於患者不願接受手術切片檢查,穿刺切片檢查結果又沒有看到惡性組織,因此患者進一步接受手術切除的意願就更低了。沒想到最近一次的電腦斷層結果顯示,患者的肺結節在半年內長大,並且已經擴散,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外科醫師楊順貿表示,肺結節一旦癌化,常會以倍數成長,一次的良性報告不等於絕對是良性,除非整顆結節切下來化驗,否則沒有把握能判定結節的良惡性。楊順貿醫師指出,絕大多數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所篩檢出來的肺結節不會有相關症狀。雖然大部分的肺結節是良性,但少數仍有癌化可能,尤其是有毛玻璃樣病變的肺結節更要積極處理,即使大小在1公分以下,也有8成轉趨癌化,建議儘早切除根治,不可輕忽。出現肺結節 別喪失手術治療先機楊順貿醫師建議,民眾先不用太過擔心,應就電腦斷層結果跟醫師充分討論,有經驗的胸腔專科醫師能就結節的形狀及特徵來做初步判斷,提高後續處置流程的合理性。大小超過1公分以上的肺結節,楊順貿醫師還是建議透過手術切除以達到確診同時根治的目的。楊順貿醫師呼籲,面對肺部結節,應保持審慎且樂觀的態度,若臨床醫師建議手術切除,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評估手術風險及可能損失的肺功能,一旦確定適合手術,則應勇敢接受,不要喪失了早期治療的先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