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減輕腸胃發炎 混種小麥少吃

減輕腸胃發炎 混種小麥少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長年來,腸漏症起因大抵成謎。可最近10年,研究人員慢慢尋得若干解答。2000年,馬里蘭大學艾里西歐.法沙諾(Alessio Fasano)醫學博士的一項發現,最終可能改變自體免疫醫療的發展軌跡,有朝一日還說不定會贏得諾貝爾獎。他分離出了學者所知唯一直接控制腸壁緊密接合處的生理物質,命名為「解連蛋白」。這等成果,有人比擬為察覺腸漏症「根源」(有時則稱作「確鑿證據」)。腸道感染會導致過敏、自體免疫、發炎解連蛋白會傳遞信號,使緊密接合處或開或閉。據學界了解,人體內只有這種物質具備如此功能。透過掌控解連蛋白,科學家幾乎可隨意使緊密接合處開啟或緊閉。目前,我們曉得有2種情況會促使小腸釋出解連蛋白,一是接觸細菌,二是觸及麩質。長久以來,研究人員便懷疑腸道感染會導致與腸漏有關的過敏、自體免疫、發炎等疾患。法沙諾的團隊發覺,小腸在應對任何感染時會分泌解連蛋白,而這基本上打開了緊密接合處的閘門。換言之,直接觸發腸道通透性的,或許並非細菌本身,而是解連蛋白。食物、用品、生活壓力會決定身體健康解連蛋白反應是身體防禦機制不可或缺的一環,能將我們遭遇的壞菌沖出去。然而現代世界大幅增添會觸動解連蛋白的因子,使腸道閘門洞開。過去相當有益人體且為時甚短的免疫系統反應,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容易受病菌侵擾。不少與腸漏症相關的自體免疫疾病都含有基因因素。但研究人員判定,身負自體免疫疾病基因的人,僅有不到10%會發病。那麼,為何這類人有的會患病,有的不會?答案一言以蔽之,是環境使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天所做的選擇,諸如食物、用品、生活壓力、服藥,會決定身體是健康還是染病。環境中種種有害的微量接觸可能使小腸釋出解連蛋白。但和基因不同的是,這一切通常是我們可掌控、改變的。麩質、抗生素用量上升 使解連蛋白被釋出釋出解連蛋白,最值得留心的2項因子如下:食物供給中的麩質增加。小麥不只混種,還幾乎成了所有加工食品的成分,大大提升了我們對麩質的攝取,使得人體狀態差不多要不停激發解連蛋白釋出。抗生素用量上升。抗生素等藥品、消毒洗手液、化學清潔劑,及其他殺菌劑越來越多,破壞了我們的微生物多樣性。微生物群系的失衡,引來大量細菌擠進小腸,持續觸發解連蛋白的閘門開啟機制。減少接觸這些因子 可療癒腸漏我們知道,腸漏症直接關連到許許多多嚴重的健康疾患,解連蛋白握有腸壁的關鍵,而我們已經曉得有哪些因子會發動解連蛋白機制。因此,若能減少接觸這些因子,並且將細菌老友迎回腸道擔任守軍,我們便可減輕發炎、療癒腸漏,或許還能讓整個國家度過自體免疫危機。(本文摘自/土療,讓你更健康:治好百症根源腸漏症,就能治好皮膚炎、過敏、糖尿病、甚至憂鬱症/三采文化)

醫訊/慢性阻塞性肺病用藥指導

醫訊/慢性阻塞性肺病用藥指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邊有吸菸的朋友嗎?當心年輕時菸不離手,老來受「肺阻塞」病痛折磨,別以為不吸菸就沒事,像空氣汙染,二手菸、工作環境的粉塵與烹飪的油煙等,都可能讓肺部不知不覺受傷了。此次講座內容,將由王怡茹藥師教大家了解生活中哪些是有害因子,以便認識這個疾病,與之共處,「呼」您健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慢性阻塞性肺病用藥指導時間:106年2月22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

(撰文/優活健康網記者 徐平) (諮詢/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 吳淑芬)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老」就是負擔?帶領家庭脫困可從2大方向著手。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老」就是負擔嗎?失能風險到底會對長照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失能老人推估有50萬,目前的居服員人力缺口約3,819人,3年後,人力缺口將接近7倍,恐高達3萬人。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伊甸基金會希望藉由2大具體執行方向,招募更多居服員,全面打造友善熟齡環境,作為帶領家庭脫離困境的領頭羊,讓大眾對於「失能老人」的未來不再感到茫然,並且更願意施以援手。 延伸長照服務項目觸角 人力不足無解 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政府的「抗老」對策持續推陳出新,雖然長照2.0版學習歐美經驗,強調將服務對象擴大,把長照1.0版的服務項目延伸得更加精緻,但若是要將長照服務項目觸角完全延伸到生活中,服務人力明顯不足的問題仍然無解,因此改善勞動條件及環境是共同期許的首要目標。 居服員短缺的問題從工作環境、待遇及精神心理可以找到答案,由於醫院的工作人員領時薪,工作環境固定又不用煩惱設備,與醫院的方便相比,居家照顧的工作人員,工作前要提早驅車前往不同服務對象的家中,不但有交通上的風險及成本,心理也會因為家屬的眼光而有所怨言。   (工作環境、待遇及心理都會影響居服員的工作意願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服務員年齡提高 2大方向打造友善環境 吳淑芬團長表示,當照顧服務員要從上一個個案家中移動到下一個個案家中,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只要稍微晚一點到,家屬就會打電話抱怨為何花錢請的人都常常遲到,居服員被當作「家庭幫傭」的例子屢見不鮮。但若是面對醫生及護士,個案家屬就會對他們投以不同高度的眼光,這種認知對於照顧服務員的形象打折,也是人力留不住的主因之一。 除了照顧服務員人力荒的問題,長照服務還面臨另一件更加措手不及的事,就是照顧服務員的平均年齡也在提高,如果沒有接手的新人,未來的老人該何去何從?想要提升居服員在社會的形象,首先要改善他們的勞動條件,首先希望能配合勞動部的放假制度,保證勞動條件。另外也可以前進校園宣導,舉辦表揚活動。許多大專院校設立「老年服務事業管理系」,希望可藉此鼓勵年輕人投入,培養新一代「抗老」尖兵。伊甸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無障礙生活節,希望藉由2大方向,營造一個熟齡友善社會: 1)    增設無障礙空間/ 要鼓勵老人打開心門走出家庭,就必須要讓融入社區生活變得更簡單,建立無障礙的環境為首要目標,增設電梯、斜坡道、社區食堂,定期舉辦活動、供餐,吸引老人同樂之餘也能解開受疾病束縛的身心。   2)    消除歧視/ 消除歧視是社會首要目標。失能老人的確因為老化產生生理上的限制,但是他有很多人生智慧可以分享,因為每個人都會老,老化只是一個過程,不要因此認為他們是一個負擔,我們應該要更積極正面看待這件事。   (老人的生活智慧也是重要資產。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建立信任關係 建構無縫且連續性的歷程 吳淑芬團長表示,伊甸基金會一向都是以身心障礙為主,踏入老人照顧的時間並沒有很長,但是老年照顧問題因為高齡化而變的更加急迫,過去的服務照顧員也在面臨老化,現在的服務部門仍習慣用服務項目切割需求,但是老化的歷程是連續性的,老人失能是很快的過程,因此伊甸基金會強調無縫隙的服務,期待可以補足政府不足的地方。 建構無縫隙且連續性的歷程,可以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比如服務對象家中有電器需要維修,居服員有願意合作的水電工,黃昏市場的菜販也會將賣剩下的菜送到不方便出門老人家中,大家都伸出一隻手,長照概念變簡單!除了居家服務,伊甸基金會也在嘗試實施臨終關懷,吳淑芬團長表示,「既然最後都要走到這一步,我們不希望漏掉任何細節。」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才可以看到他們真正的需求,讓老人最後的路都可以不孤單。   (建立信任關係,無縫服務才可以看到老人的真正需求。 圖片提供/優活健康網)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

生活無縫隙 長照變得超簡單!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老」就是負擔嗎?失能風險到底會對長照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失能老人推估有50萬,預計3年後,人力缺口將高會達到3萬人。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伊甸基金會希望藉由2大具體執行方向,招募更多居服員,全面打造友善熟齡環境,作為帶領家庭脫離困境的領頭羊,讓大眾對於「失能老人」的未來不再感到茫然,並且更願意施以援手。延伸長照服務項目觸角 人力不足無解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政府的「抗老」對策持續推陳出新,雖然長照2.0版強調將服務對象擴大,把長照1.0版的服務項目延伸得更加精緻,但若是要將長照服務項目觸角完全延伸到生活中,服務人力明顯不足的問題仍然無解。居服員短缺的問題從工作環境、待遇及精神心理可以找到答案,由於醫院的工作人員領時薪,工作環境固定又不用煩惱設備,與醫院的方便相比,居家照顧的工作人員,工作前要提早驅車前往不同服務對象的家中,不但有交通上的風險及成本,心理也會因為家屬的眼光而有所怨言。服務員年齡提高 2大方向打造友善環境吳淑芬團長表示,除了照顧服務員人力荒的問題,長照服務還面臨另一件更加措手不及的事,就是照顧服務員的平均年齡提高,如果沒有接手的新人,未來的老人該何去何從?想要提升居服員在社會的形象,首先要改善他們的勞動條件,首先希望能配合勞動部的放假制度,保證勞動條件。另外也可以前進校園宣導,舉辦表揚活動。許多大專院校設立「老年服務事業管理系」,希望可藉此鼓勵年輕人投入,培養新一代「抗老」尖兵。伊甸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無障礙生活節,希望藉由2大方向,營造一個熟齡友善社會:1)    增設無障礙空間/要鼓勵老人打開心門走出家庭,就必須要讓融入社區生活變得更簡單,建立無障礙的環境為首要目標,增設電梯、斜坡道、社區食堂,定期舉辦活動、供餐,吸引老人同樂之餘也能解開受疾病束縛的身心。 2)    消除歧視/消除歧視是社會首要目標。失能老人的確因為老化產生生理上的限制,但是他有很多人生智慧可以分享,因為每個人都會老,老化只是一個過程,不要因此認為他們是一個負擔,我們應該要更積極正面看待這件事。建立信任關係 建構無縫且連續性的歷程吳淑芬團長表示,現在的服務部門仍習慣用服務項目切割需求,但是老化的歷程是連續性的,老人失能是很快的過程,因此伊甸基金會強調無縫隙的服務,期待可以補足政府不足的地方。建構無縫隙且連續性的歷程,可以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長期配合的水電工能到府維修,黃昏市場的菜販也會送菜到不方便出門老人家中。只要大家都伸出一隻手,長照概念自然變得簡單!吳淑芬團長表示,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才可以看到他們真正的需求,讓老人最後的路都可以不孤單。

洗臉學問大 你真的會洗嗎?

洗臉學問大 你真的會洗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洗臉這個看似平常的生活習慣,但你知道嗎?台灣女生過半都不會洗臉,一再用錯洗臉的方式,臉恐是會越洗越花!清潔是不少藝人、彩妝師、保養達人、皮膚科醫師視為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保養程序,但普遍人真的不知道如何洗臉,不是清潔過了頭,就是洗不乾淨,要想修好這門保養學分,就需先打破常見的洗臉4大錯誤迷思:迷思1/臉易出油,每天多洗幾次才乾淨? 皮膚科醫師江紀萱表示,洗臉的次數可依肌膚型態來決定,油性肌由於皮脂腺分泌旺盛,出油情形較嚴重,在夏天可早晚各洗一次,中午可再洗一次,中性肌、敏感肌、乾燥肌以及混和肌,每天早晚各洗一次就夠,若洗太多次,肌膚會感到緊繃乾燥,甚至會有刺癢、泛紅以及脫屑的情形產生。迷思2/洗面乳越貴效果越好?江紀萱醫師說明,洗面乳顧名思義就是要用來把臉洗乾淨,應把重點放在洗不洗得乾淨,以及適不適合自己的膚質上面,並不是花越多錢就越有效用,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可以。迷思3/洗完臉後的緊繃感,代表洗得很乾淨?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正常情況不應感到非常緊繃,要判斷一個洗面乳適不適合,主要是看洗後肌膚的感受,如果感到太乾、太緊繃、乾癢,代表清潔力太強或是洗面乳中的某些成分並不適合自己的肌膚,一瓶好的洗面乳應是能讓洗臉後的肌膚不乾澀也不緊繃,反而能保持全天候的水潤感。迷思4/使用強效或機能性的潔面產品才洗得乾淨?洗臉的功能是要洗去臉部肌膚的灰塵髒汙、懸浮微粒或是過多油脂,皮膚在正常的情況下,會有自然的角質層代謝,清潔力強的洗面乳可能添加一些去角質成分,所以洗完臉會看起來很亮,但其實也把角質層磨去一層,肌膚容易感到刺痛。洗面乳應講究溫和不刺激、充滿水潤感挑選適合自己的洗面乳,主要是依據自己洗後肌膚的感覺,洗後應是感到不緊繃、充滿水潤感。成分的選擇上,應選擇不含皂鹼、發泡劑、鹼性表面活性劑的洗面乳,而溫和的胺基酸系洗臉乳弱酸性不會刺激皮膚,具極佳的親膚性,不但能洗淨肌膚還能幫助肌膚保濕鎖水,添加天然β葡聚糖成分的洗面乳可溫和修復肌膚,促進皮膚細胞活性加速代謝,並進一步提升肌膚含水量,鎖水保濕預防皺紋產生,使皮膚保持最佳狀態並延緩衰老。如何以正確的洗臉方法洗出好膚質?正確洗臉的步驟是要先把手洗淨,洗臉時的水溫不宜太冷太熱,25度的水溫最適宜,水溫過高會洗去過多的油脂使皮膚過於乾燥,水溫過低則會刺激肌膚,潔面乳加水搓揉起泡,以畫圈的方式輕輕按摩臉,30秒後再用水洗淨,最後再以毛巾以按壓的方式輕輕擦乾。江紀萱醫師提醒,不同的季節使用洗臉產品也會有差異,可能夏天使用沒問題,但冬天使用就覺得刺痛,冬天皮膚會較乾燥,因此冬天使用的洗臉產品要更溫和。打破錯誤迷思,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搭配正確的使用方法,就能在短短60秒輕鬆洗出水潤好膚質。 

醫訊/遠離癌症•吃出樂活人生

醫訊/遠離癌症•吃出樂活人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年前走過肝癌生死關頭,蔡文清這幾年來一直擔任防癌志工,無私地分享並常常至患者家中盡力幫助他們,不但希望能讓患者減輕心理負擔,更希望能散播讓人懂得如何吃得更健康的理念。關於飲食、生活方面與治療問題,將由智慧農場負責人蔡文清健康分享講座「遠離癌症 • 吃出樂活人生」並給予建議,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遠離癌症 • 吃出樂活人生時間:106年02月21日 星期(二) 下午13:00開始地點:台北世貿一館健康養生展攤位D417(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洽詢:蔡小姐0921-021985

寒流又霧霾 呼吸道過敏暴增

寒流又霧霾 呼吸道過敏暴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位於桃園泰豐輪胎的一把大火,導致黑煙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附近上千位居民出現支氣管炎與過敏等不適症狀就醫,再加上最近寒流來襲,使得有呼吸道過敏病況者更是雪上加霜。中醫師建議,除了用藥治療之外,平常也能藉由中藥膏方與茶飲來保養。 霧霾、大火 過敏性鼻炎的人變多上呼吸道過敏的病人除了會看西醫之外,利用中醫改善過敏的患者也不少。中醫師姜智釗表示,最近因為中壢泰豐輪胎大火,有很多人因為受到影響而來就醫,也有不少台商受到霧霾影響,趁著返台過年,趕緊來看呼吸道疾病,尤其是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的病人,有變多的趨勢。 姜智釗中醫師表示,中醫治療呼吸道過敏疾病的原則除了改善不舒服症狀之外,還會調整免疫系統,因為無論是過敏性鼻炎或是氣喘,都和基因遺傳相關,要使基因表現更好,所以會用藥調整免疫系統,讓體質獲得改善。至於可以調整過敏的用藥包括有冬蟲夏草、粉光參、珠貝、葛介、枇杷葉等,這些中藥可做水煎藥也可做成膏方服用。 三九貼、中藥茶飲 調整過敏體質由於目前正值中醫三九貼的期間,也有不少過敏性疾病的人去做三九貼,調整過敏體質;姜智釗中醫師建議,冬天可用三九貼,夏天用三伏貼來改善過敏體質之外,也可以飲用可口的茶飲,以中藥太子參與白朮沖泡喝,或是薄荷、魚腥草、珠貝、北沙參與甘草等沖泡成茶飲來喝。 清熱中藥茶飲 可保養呼吸道姜智釗中醫師提醒,民眾若是碰到有霧霾,可以回到家後就趕緊飲用茶飲,或是喝些膏方來緩解不適,因為這些中藥有清熱效果,喉嚨乾不舒服時就可以飲用,一來可保養呼吸道,二來也可調整免疫系統,減少呼吸道過敏疾病發作機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買菜就喘 這病竟狠過癌症!

買菜就喘 這病竟狠過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久咳、胸悶、喘不停,這些症狀只是年紀大體力變差?小心這病狠過癌症!58歲張媽媽長期胸悶,這2年只要在賣場稍微走動就氣喘吁吁,連飯後洗刷鍋具刷洗鍋具也要每5分鐘休息喘氣,直到某天因劇烈的咳嗽與換氣困難送醫檢查,張媽媽才知道自己肺部已經變得跟菜瓜布一樣、纖維化範圍已接近3/4。呼吸急促又困難 肺泡出現變厚、纖維化另一名65歲陳先生退休後飽受咳嗽、氣喘之苦,吃遍喉糖、益生菌,甚至買了空氣清淨機都沒有獲得改善,甚至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症狀。至醫院胸腔內科檢查才發現罹患菜瓜布肺,肺泡壁甚至已出現變厚、纖維等病癥。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特發性肺纖維化治療指引召集人、台大醫院胸腔科醫師王鶴健指出,菜瓜布肺在全台雖然僅千餘位患者、盛行率不高,但發病後存活率極低,但大多數病患最終難逃呼吸衰竭死亡的命運,「菜瓜布肺」更曾被描述為「狠過癌症」的奪命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誤診王鶴健醫師表示,「菜瓜布肺」是一種因不明原因導致肺泡上皮細胞遭破壞、修復結疤,反覆下來導致肺失去彈性並逐漸喪失功能。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多只感覺呼吸急促或久咳不止,因此往往跑錯科,臨床上更常被誤診為感冒、氣喘、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心臟疾病等類似疾病,延誤治療時間。王鶴健醫師提醒,菜瓜布肺造成的肺功能損害不可逆,發病後即使經就醫治療,病患者在台灣的平均存活期也僅0.9年,過去研究更指出,菜瓜布肺的5年存活率甚至低於國內癌症發生率榜首的大腸直腸癌!不正常氣喘持續8周以上就應檢查因此早期的發現與治療是延緩病患肺纖維化、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切勿輕忽逛街家務等日常動作導致的不正常氣喘、咳嗽症狀,如症狀持續超過8周以上,就應該主動至胸腔內科進行肺部精密檢查。

健檢有腫塊 竟是7顆脾臟!

健檢有腫塊 竟是7顆脾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灣首例!女子接受健檢,超音波一照竟發現有7顆脾臟!35歲的林小姐於健康檢查時接受腹部超音波,意外發現脾臟有腫塊,進一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發現林小姐有大大小小的脾臟竟高達7顆,最大達10公分,最小的也有2公分。異位綜合症發生率約25萬分之1林小姐的脾臟多顆且分散,若以傳統開腹手術的方式,需要15~20公分的手術切口來切除脾臟腫塊,與林小姐討論之後,決定以腹腔鏡的方式進行脾臟切除,腹腔鏡手術的傷口小,恢復迅速,林小姐於手術後4天後出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教授李金德表示,林小姐所罹患的多脾症(polysplenia),屬於異位綜合症(Heterotaxy syndrone)的一種,她的症狀以脾臟異常腫大及多個脾臟來表現,其發生率為25萬分之1。跟胚胎發育不良、遺傳基因或藥物有關李金德教授表示,正常人體的器官都有一定的位置,異位綜合症即為胸腔及腹腔的內臟處於不正常的位置,這種先天缺陷常常會合併心臟、肺臟、肝臟、脾臟、甚至小腸的異常。異位綜合症的發生原因不詳,可能是胚胎發育不良,遺傳基因或畸形藥物導致,多脾症(polysplenia)的人可能會有胰臟後段的缺損,胃右置、左肝肥大、小腸異常轉位、下腔靜與奇靜脈分流等內臟器官的異位錯置,也有病人因為錯置的門靜脈擠壓總膽管而造成總膽管結石。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

社群負面經驗 恐增憂鬱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也是一起床就滑手機嗎?社群網絡方便,拍照打卡、互相留言是維持人際關係的必備技能,根據 2016 年臉書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使用臉書的月活躍 用戶數已突破 1800 萬人,然而許多人常有被已讀不回、簡短訊息不小心造成誤會、甚至自己成為封鎖對象的經驗。研究指出,在社群網絡上過度渴求人際互動,恐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82%人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負面經驗根據美國布朗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在臉書遭受的負面人際經驗,會增加年輕人憂鬱的風險,一項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指出, 82%受試者表示在使用臉書後至少有1次包含被霸凌、不友善、被誤解或不想要的聯繫的負面經驗,63%的參與者表示有過4次或4次以上的負面經驗,24 %的參與者呈現中度至重度的憂鬱症狀。研究者指出,在社群網絡上有負面經驗的人,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2 倍,遭遇霸凌或不友善對待者有憂鬱傾向的風險是沒有負面經驗者的 3.5 倍,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則為 2.5 倍,經歷4次或4次以上與不想聯繫的人互動或誤解時,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則有顯著的提升。不擅與人交際的人 容易過度仰賴媒體桃園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表示,不擅與人交際且課業表現不理想的青少年,渴求人際互動時容易過度仰賴社群媒體,因此除了上述的臉書負面經驗外,當自己得到負面回饋、成為被封鎖的對象、因發表不同看法而遭受批評時,也會影響在實際生活中的人際互動。陳質采主任指出,許多憂鬱傾向的青少年選擇在網路與人互動,卻不願意實際解決問題。建議父母在孩子情緒出現轉變時,不要以批評的方式勸阻,平時可以與孩子聊聊生活狀況,了解其交友對象。社群網路容易影響自信、隱藏自己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同儕、同事都有使用臉書,在上面發生的大小事情都會影響自我認知與自信,必須意識到的是,在臉書上容易隱藏真實的自己,因此即便在臉書上有許多朋友,還是需要透過其他方式建立人際互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