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壓力大就喝?快「戒」酒消愁

壓力大就喝?快「戒」酒消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王姓中年男子自從父親意外過世後一時無法調適,常感到壓力大、心情低落,三不五時喝酒解悶,後來變成每天都需要喝酒,不喝就渾身不對勁,並出現了手抖、冒冷汗及心悸等酒精戒斷症狀。近日更因為腸胃道出血,不得不住院治療。酒癮需要一併治療情緒問題、壓力調適酒精上癮對於精神狀況有很大的影響,衛福部南投醫院精神科醫師王奕翔表示,酒癮是慢性病,不容易單獨靠立志戒酒來改善,往往需要一併治療酒癮的共病,如情緒問題、壓力調適、失眠處理等,因此家人的適時陪伴非常重要。此外長期飲酒常會引起營養不良、記憶減退、腦部損傷等。精神科主任陳致遠表示,酒精使用障礙可略分為急性與慢性2種情況,急性中毒可能發生在短時間大量飲酒的病患,嚴重時可能會出現步態不穩,記憶缺損,與嚴重的戒斷症狀,需要嚴密監控治療。另一方面,有酒癮的病患也常合併有精神與身體症狀。反覆酗酒發病的過程,不儘危害自己健康,也造成家人生活品質低落。除了精神科 也可以整合內科等專業醫療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專科醫師洪弘昌表示,酒精成癮的病人,除了常見的肝炎、肝硬化之外,有可能導致許多癌症,如食道癌、肝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超越精神科單一專科的照顧模式,針對酒精造成的其他身體傷害進行合併治療,才能提供整合性的醫療照顧,針對酒癮戒治的病人,除了精神科,也可以整合內科等專業醫療,給予全人照顧。院方提到戒酒過程相當艱辛,除了病人本身的決心外,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亦相當重要,有戒酒需求的民眾,更應該多諮詢專業醫療團隊意見,成功戒酒才能消愁。           

術前輔助治療 免當「少奶奶」

術前輔助治療 免當「少奶奶」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知名藝人或議員相繼因乳癌病逝,乳癌的議題再度受到高度重視。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年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的乳癌,罹患人數高達11281人,較前年新增3307人,是所有癌症增加最快速的,平均每天約有31名婦女罹患乳癌,加上乳癌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而年輕病患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是否會變成「少奶奶」。術前輔助治療 免當「少奶奶」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年輕乳癌病友在面對乳房可能面臨切除的衝擊時,心理所承受的壓力與身心失衡的反應相當大,不只需面對生命受到威脅,身體形象也面臨巨大轉變。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醫師表示,每年新增的乳癌病友中,4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就佔了20%,許多病友都對結婚抱持憧憬,也深怕因為罹患乳癌而成為「少奶奶」,近年來某些乳癌可藉由術前輔助治療,觀察乳癌型態量身訂做最適合的治療。所為術前輔助治療就是指在手術前先給予藥物治療,可以大幅提高乳房保留的機會,尤其特定腫瘤若在手術前打到消失,甚至可以延長存活期。術前輔助治療除了有機會提高乳房保留機會,還可歸納三個優勢:1) 縮小範圍/包括將淋巴腫瘤打小後,可以降低手術範圍。2) 觀察反應/先用藥可以觀察藥物對於腫瘤治療的反應,相對於過去乳房全切除後再進行藥物治療,而言更加方便。3) 組織容易取得/在治療前中後都可以取得病理組織,找到一些腫瘤標記來進一步確認用藥。但是曾主任也強調,不是每一個乳癌病友都適合,研究發現對於三陰性乳癌及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患者反應較佳,但是需要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個人適不適合接受術前輔助治療及乳房保留手術。

醫訊/懂吃也懂排,自己的身體自己救

醫訊/懂吃也懂排,自己的身體自己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蟬聯34年國人十大死因,一直是隱形殺手,許多人因飲食不均衡、身材沒有控制好、壓力大,自己不認真照顧身體、沒有發現病徵,死亡一步步逼近,對家人來說都非常措手不及。關於飲食、生活方面、與治療問題,將由智慧農場負責人蔡文清健康分享講座「懂吃也懂排,自己的身體自己救」並給予建議,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懂吃也懂排,自己的身體自己救時間:106年02月20日 星期(一) 下午13:00開始地點:台北世貿一館健康養生展攤位D417(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洽詢:蔡小姐0921-021985

步行器怎麼買 3步驟教你選

步行器怎麼買 3步驟教你選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高齡者,因為骨鬆導致步態不穩、容易跌倒,一位陳老先生因為年紀大了,怕跌倒會造成家人負擔,逐漸變得不愛出門,陳先生擔心父親長久不出門活動,會讓身體機能更加退化,因此趁著休假,特地陪著老父親去挑選適合的助行器。衛服部食藥署表示,除了認識助行器是醫療器材的一種,民眾應選用領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的產品,並仔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老化、神經、肌肉病變 步行能力會下降出門在外,雙手雙腳是從事各式各樣的活動最好的輔助,當有老化、神經病變、肌肉病變或骨折等狀況發生,會使得步行的能力下降,甚至無法正常行走。正確的選購及使用步行輔助器材不但能夠協助維持其活動功能,並且可以預防跌倒發生。藉由輔助能有助維持活動功能平衡感或耐力缺乏的高齡族群,容易有上肢正常但是下肢肌力不足的問題,可以選擇適合的助行器,於步行時雙手握持以協助支撐身體重量,可以讓跌倒的風險降低,藉由助行器的輔助,有助於長輩們維持活動功能以提高生活品質。挑選合適的助行器並正確的使用,對高齡者而言非常重要。食藥署提醒您,購買醫療器材時,一定要遵守「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1) 先認識什麼是醫療器材。2) 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3) 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醫療器材。簡單3個步驟,才能確保買到合法的醫療器材並安心使用。食藥署提醒,民眾為保障自身消費權益和生命安全,除了學習認識醫療器材,使用醫療器材前可先向相關專科醫師諮詢,並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

BMI逾35 受孕時間竟增55%!

BMI逾35 受孕時間竟增55%!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研究發現,夫妻都肥胖,女性懷孕率會大幅下降,無論哪一生理週期,肥胖夫妻受孕率都只有正常體重夫妻的一半。這代表不只是老婆體重,老公體重一樣也會對妻子受孕率造成影響。男性體重增加 精子數會比較少​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拉潔許瓦莉‧桑達蘭表示,換句話說,這表示肥胖夫妻可能需要花較多時間才能懷孕、生子。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線上版〈人類生殖〉醫學期刊(Human Reproduction)。研究作者指出,過去研究顯示,女性一旦體型肥胖,懷孕機率就會下降。也有研究發現,男性體重增加,精子數會比較少。在2005年至2009年間,共有501對夫妻加入研究計畫,女性年齡介於18歲至40歲,男性年齡則在18歲以上,這些人都想懷孕,都沒有不孕問題。研究人員蒐集其生活型態、習慣、醫療紀錄、生殖紀錄等資訊,每對夫妻都要記錄性行為頻率,女性也要記錄她們的生理週期,並定期驗孕。護士也測量這些夫妻的身高、體重、腰圍與臀圍,也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夫妻兩人一起減重 較能實現求子夢研究人員追蹤發現,BMI在35以上的夫妻,等待懷孕的時間比正常體重夫妻多增加55%,研究人員納入年齡、抽菸狀況、運動、膽固醇指數等變數後更發現,肥胖夫妻等待懷孕時間比其他人多增長59%。此外,女性腰圍若在35英吋以上(約89公分),也需要花較久時間才能懷孕。桑達蘭認為,減重可以對健康帶來許多好處,如果夫妻想要有小孩,夫妻雙方的體重都要健康、符合標準,較能達到目標。夫妻兩人應減重,即使只減去一點體重,也能幫助更快懷孕、有小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減重20公斤 終結打呼夢魘!

減重20公斤 終結打呼夢魘!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我老公的打呼聲不見了!!」先生睡著後鼾聲如雷是許多太太的夢魘,然而,減重就是結束夢魘的關鍵!一名長期忍受先生打呼噪音的太太,求助專業醫師並聽從醫師的建議,先將先生的體重控制下來,先生減去20幾公斤的體重後不再鼾聲如雷,不但喚回健康更讓太太的睡眠品質越來越好!體重上升 使睡眠呼吸中止更加嚴重溫青彥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症狀主要是睡覺時鼾聲如雷,有喘息、嗆到、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長期下來會影響睡眠品質導致失眠,隔天在工作上則會影響判斷能力及表現,也很容易影響情緒而造成心情起伏不定,因為前面種種因素為了提振精神,往往會攝取一些高熱量食物,可想而知體重就慢慢的往上爬,而總是在這一個循環當中徘徊因而使睡眠呼吸中止更加嚴重。另外根據研究發現呼吸中止症與代謝機能疾病如糖尿病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在睡覺時如果發生缺氧的情形,我們人體的本能反應則會引發阻止胰島素活動,經由一些生理作用後,使得葡萄糖代謝產生缺損,因而被懷疑可能是糖尿病的前身。所以,減重後可以緩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症狀也可以讓我們遠離慢性疾病的纏身。肥胖的通病是因過多的熱量囤積 造成脂肪累積現今社會由於生活工作忙碌緊張,常常攝取較為精緻的美食,加上運動的少,肥胖常常找上門來。溫青彥醫師表示,而在醫學觀點上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如:生活型態、內分泌疾病、飲食、心理、運動、藥物及遺傳因素等,最主要肥胖的通病還是因為過多的熱量囤積,造成脂肪累積,因而形成"肥""胖"的體態,同時也會引發其他慢性疾病上身,如代謝症候群的三高,血液中過多的脂肪也會堵塞血管,導致心血管疾病與中風;其他精神官能疾病如憂鬱症;新陳代謝方面使內分泌的改變,有的造成胰島素異常,而引發糖尿病,另一方面則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症狀。所以種種慢性疾病的症狀讓我們了解到都與"肥胖"是密不可分的。飲食控制少油少鹽 採用清、煮、拌、燉的方式烹調溫青彥醫師表示,如果要遏止呼吸中止症症狀,我們就要認真實施減重療程。首先我們可以由飲食上控制,少點油膩少點鹽,多採用清、煮、拌、燉的方式烹調食物,且少點高膽固醇食物多點高纖食物,這樣就可以減少腸道膽固醇的吸收了。第二,多做運動,每天的運動量至少維持30~60分鐘,以"有氧"運動為原則,主要為低強度、長時間的運動型態為主,如慢跑、有氧舞蹈、游泳等運動,可以訓練肌耐力強化肌肉,鍛鍊心肺功能,消耗熱量促使脂肪燃燒,增加抵抗力;且在運動過後務必補充足夠的水分,水分攝取不夠只會讓減重的速度不進反退。如果按照以上的方式來減重仍無法順利進行的話,可以尋求專業的減重團隊,以健康安全專業的方式來減重。減重過後不僅降低我們的體重也可以改善睡眠品質,更可以預防常見的三大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更重要也讓人變得美麗窈窕有自信,所以好處這麼多,何樂而不為呢? 

年後肥一圈?4招輕鬆甩肉

年後肥一圈?4招輕鬆甩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過了一個年,民眾是否都為胖了一圈感到困擾?過年期間放長假,元宵過後又是春酒,民眾大多對飲食沒有節制,大魚大肉、糖果餅乾樣樣不忌口,許多人直到明顯胖了一圈才開始懊悔。根據統計,民眾年後平均體重約增加3~5公斤,而肥胖為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危險因子,想拯救年後走樣的身材,找回更健康的自己,改變飲食習慣是當務之急。熱量每減少7700大卡 體重可減1公斤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表示,過年時吃了大量高油鹽的年菜、香酥脆口的零食,加上整天打牌、運動機會減少,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結果就是體重破表。已知熱量每減少7700大卡,體重可減輕1公斤,想要化解增胖危機,可以透過下列的方法來達到減重的目的:1) 調整進食順序,減少熱量攝取/用餐時先吃大量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增加飽足感,再吃豆、魚、肉、蛋等蛋白質食物,最後才吃少量的飯、麵等主食。2) 向宵夜飲料點心Say NO/睡前4小時勿再進食,以免過多熱量無法消耗而囤積體內。另外含糖飲料與點心無飽足感,卻熱量驚人,且會讓血糖快速上升,促進胰島素分泌而加速脂肪累積,絕對是減重者的大忌。3) 增加運動量/悠閒的日常活動對消耗熱量無感,要增加運動量才能看到效果。可以試著每日多快走1小時,爬山或是參加運動課程、運動社團養成運動的習慣。4) 提升基礎代謝率/可以透過負重訓練,努力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來提高基礎代謝率,讓你減重事半功倍找回窈窕健康的自己。

視力模糊又刺痛 恐為角膜病變

視力模糊又刺痛 恐為角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72歲男性2年前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後,視力逐漸模糊並常常產生刺激與疼痛感,檢查顯示病人眼角膜增厚水腫混濁,合併水疱狀病變,醫師診斷為「人工水晶體相關之水疱性角膜病變」。利用高張性眼藥水、治療性隱形眼鏡,病人視力模糊以及眼睛疼痛情形緩解,接受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後,病人左眼視力回復至0.6,眼睛疼痛也獲得改善。視力差、眼睛痛 與細胞的功能受損有關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張昱欣表示,「人工水晶體相關之水疱性角膜病變」是一種白內障手術之後的角膜水腫疾病,常見的症狀為視力模糊與眼睛疼痛。這種病變與角膜內皮細胞的數目與功能受損相關。白內障手術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減少與傷害角膜內皮細胞,水分無法排出導致角膜增厚水腫混濁,進而造成角膜上皮層破損突出,形成水疱,導致眼睛疼痛。因此,若在白內障手術之後,視力逐漸模糊並伴隨眼睛疼痛,請及早至眼科接受詳細檢查。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傷口小、縫線少張昱欣醫師表示,過去眼角膜移植手術多施行全層穿透性角膜移植手術(Penetration Keratoplasty [PK]),傷口與縫合範圍較大,手術併發症,如出血、感染與發生排斥機會較大、恢復期較長,散光形成機會大,也容易影響視力恢復。角膜內皮細胞移植手術(Descemet’s Stripping Automated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DSAEK])是由表層開小傷口植入內皮部分角膜,傷口小,縫線少,大幅降低出血、感染與排斥機會,手術恢復期較短(約需1~2月),散光形成機會小,大幅改善手術後的最佳矯正視力。 

個性急、好勝 易成三高族群

個性急、好勝 易成三高族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腿太細,慢性病攬上身!過去大家都對中廣身材的健康心存疑慮,但事實上,除了老人、肥胖者之外,腿太細、肌肉量少的人也容易有慢性疾病濳在風險而不自知,到底還有哪些人是三高的高危險群呢?鳥仔腳、慢性病 癌症風險增2倍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指出,當腰圍超過90公分,腿圍小於50公分,頸圍超過38公分或腰腿比(腰圍/大腿圍)大於1.8時,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和內臟癌的風險將增加2倍!當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4,腿圍每增加1公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就下降近一半,但若BMI超過27的人,即便增加腿圍,它的保護作用卻只剩8成左右,由此可知,增加腿圍對於BMI偏低的人,保護作用較大!許光宏理事解釋,腿太細,代表運動量少,肌肉也少,連帶身體慢性發炎指數升高,容易增加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風險。A型人格容易亢奮 血管硬化、心律不整1980年代美國的心臟科醫師針對長期追蹤中年男子發現,A型人格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心肌梗塞的猝死率會增加2.4倍。主要是因A型人格者,個性較急躁、好勝心強,自律神經容易亢奮,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素,因此易導致血管硬化、心律不整。A型人格的人性格較壓抑,防衛性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A型人格的人往往在所處的環境中奮鬥不懈,競爭性強,喜歡具挑戰性的工作,要注意的是,這種人為了維持高效率,容易嗜用提神刺激性的飲料或藥物,建議除了時時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況外,應養成規律運動,培養工作以外的興趣,藉此轉移注意力,降低罹患三高的機率!

首例百日咳!按時接種「疫」起來

首例百日咳!按時接種「疫」起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內出現今年首例百日咳群聚感染事件,中部2個月大男童上月陸續出現咳嗽、嘔吐情形,確診為百日咳,男嬰母親曾於上月出現咳嗽症狀,研判可能遭母親傳染,男嬰母親也於上周確診感染百日咳,目前均康復,其他接觸者無疑似症狀,將持續監測至3月12日。近5年都以家庭群聚感染為主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可能因病患忽略症狀延遲就醫,造成接觸者感染,引發群聚疫情,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及時就醫診斷,維護自身與家人健康。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5年共發生51起(124例)群聚事件,主要仍以家庭群聚44起(101例)為主。忽略症狀容易傳染給嬰幼兒百日咳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2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民眾常常因忽略症狀而未就醫,進而傳染給家中免疫力較差的嬰幼兒。家有寶寶應按時接種疫苗嬰幼兒遭受感染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兒更是高危險群。因此接種疫苗為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現行接種政策為出生滿2、4、6、27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請務必按時攜往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疾管署呼籲,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自外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