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壓力大就想死?5招救自已

壓力大就想死?5招救自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壓力大就想自殺?除了生活壓力、緊張焦慮引起的憂鬱症、老人失智、產婦都有可能因心理鬱悶而導致憂鬱。現代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極高,憂鬱症被稱為世紀三大疾病之一,許多嚴重憂鬱症的患者都曾有過自殺念投,然而社會上大多將自殺視為禁忌話題,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談論自殺會讓發生率提高,因此對這類話題總是避之唯恐不及。關心、傾聽、鼓勵對想自殺者很重要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理師江依潔表示,對於自殺議題,常見的迷思有「想要自殺的人不會尋求幫助」、「想自殺的人一定都是瘋子」、「自殺者一輩子都會有自殺的風險」等。事實上,公開談論自殺話題並不會讓人有自殺的念頭。想自殺者通常會向身邊的人透露出相關的念頭與求助訊息,若有人能夠在這個時候給予關心、傾聽,並鼓勵他嘗試接受或選擇適當的協助非常重要,另外,想自殺的人並不適合用另類眼光或輿論來標籤他們的行為。潛在性因素與急性壓力可能是憂鬱因子江依潔心理師表示,自殺行為的原因或許可以將原因分成2種,潛在性危險因素與急性壓力事件的發生。潛在性危險因素包含生物因素、精神疾病、負面思考習慣、挫折忍受力差、不足的問題解決能力等,急性事件的發生可能因為患者缺乏足夠的因應技巧而走上自殺一途。如何察覺自己或身旁的人想法及情緒並採取行動?1) 給予真誠的傾聽及陪伴/通常,當身邊的人陷入想法或情緒泥沼時。溫暖、真心的陪伴,不帶任何評價的傾聽,是可以幫助他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及安心感。2) 討論自殺的想法及計劃/了解自殺想法、計劃,幫助我們能更有效的評估自殺危險性及進行相關預防。3) 避免危險物/家中尖銳物、藥物應該收好,協助患者遠離自殺工具及方法。4) 尋求專業人員協助/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科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可針對個人狀況進行評估,提供完善治療及幫助。5) 24小時緊急求助專線與治療資源/也可利用衛生福利部免費安心專線、張老師專線尋求協助。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成藥亂吃,沒病也能吃出全身病!一名67歲婦人一年多來反覆出現貧血症狀,接受核子醫學腸胃道出血掃描,發現在末端小腸段疑似有出血點,醫師安排切片檢查,結果為良性病灶。原來病患因為關節疼痛,長期自行至藥房購買止痛藥服用,導致迴腸端多處潰瘍引起缺鐵性貧血,病患經過衛教和點滴輸液補充後出院,血紅素已慢慢恢復,並未再因貧血而住院。醫師提醒,若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成藥,尋求專業才是第一選擇。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庭章表示,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約會導致20%的病人會產生消化道潰瘍,嚴重者會合併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造成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較高,但也會造成其他小腸和大腸的潰瘍。根據日本一項研究,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大部份以多發性糜爛或環狀潰瘍來表現。對於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所引起的小腸潰瘍,治療方式就是停止服用止痛藥再加上補充營養,待小腸黏膜再生復原。小腸鏡可以一窺小腸全貌黃庭章醫師表示,小腸介於胃和大腸之間,長度平均約有6公尺,因為長度很長而且在人體腹腔內是游離狀態,所以會增加小腸疾病診斷的難度。以往只能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小腸攝影、核子醫學或血管攝影等輔助診斷,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從膠囊內視鏡和小腸鏡的問世,讓腸胃科醫師可以一窺小腸的全貌。雙氣囊小腸鏡2001年問世,內視鏡長度達200公分,有一個特殊的外套管,分別可以在內視鏡和外套管上面裝置氣囊,透過兩個氣囊的充氣和抽氣交替,就可以慢慢推進和縮短來達成全小腸的檢查。臨床上可因病灶位置而選擇由口側或肛側進行檢查,針對診斷和治療小腸的疾病更便利。

油性肌猛流汗 恐為巴金森氏症

油性肌猛流汗 恐為巴金森氏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最近寒流來襲,老人家若出現皮膚出油、流汗過多情形要注意,有可能是巴金森氏症前兆!一般民眾聽到「巴金森氏症」,應該會聯想到面無表情、抖著手,肢體僵硬,踏著小碎步的老人,事實上,在未確診前也有其他許多病徵可協助判斷,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巴金森氏症患者承受更多痛苦。嗅覺減退、憂鬱、肢體動作大為病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張丰指出,巴金森氏症屬於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目前研究認為,在疾病初期會開始出現嗅覺減退或喪失、便秘與腸胃蠕動異常、姿位性低血壓、皮膚出油、流汗過多等等身體不適,睡眠時常出現栩栩如生的夢,甚至出現大幅度的肢體動作,。在這個時期,有少部分病人開始會因為嚴重的情緒或睡眠障礙而求醫。部分病人會出現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症狀,病人多會描述看到具體的嬰兒、孩童或小動物,影像在一天內會重複短暫出現,時常在下午至夜晚出現,病人常會誤以為看到「魔神仔」而不敢告訴家人或醫療人員。感到焦慮不安 或發展出憂鬱症狀有些患者會出現聽幻覺,也有患者懷疑配偶外遇、自己遭家人遺棄等。另外,隨著病程的演進,巴金森氏症典型的運動障礙浮現,包括: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與走路不穩,多數病人於此時期,開始會前往神經科就診,也有些病人,在發展出運動障礙症狀後,不知如何面對與接受疾病,而開始感到焦慮不安,或發展出嚴重的憂鬱症狀。張丰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除了一般所知的運動障礙困擾,疾病從早期常出現的情緒與睡眠障礙,中後期也會出現運動障礙後的心理適應問題,以及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症狀,種種症狀皆會大幅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同時也會增加疾病治療的困難。因此若發現身邊親友有類似的困擾,應採取關懷接納的態度,鼓勵及早轉介精神科就醫,尋求進一步的專業協助。

醫訊/兒童脊椎側彎衛教講座

醫訊/兒童脊椎側彎衛教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常脊椎應該要呈一直線,大部分的脊椎側彎都是慢慢發展而來,不良姿勢是造成脊椎側彎的大宗原因,因此要維持正確姿勢必須從小培養。早期家長可能都沒有發現,但此時身體結構對兒童發展來說相當重要,本次的講座中吳冠醫師將提供一些生活上叮嚀和因應對策,講座內容豐富有趣,歡迎踴躍參加。另外提醒民眾,​現場座位有限,請先預約報名,以免向隅 !名稱: 兒童脊椎側彎時間:106年2月16日 星期(四) 下午15:00-16:00地點:台大醫院兒醫大樓 B1 第一會議室家庭資源中心(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8號)洽詢: 2312-3456 #70172 

醫訊/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醫訊/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會因為腫瘤因素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治療(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的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的結果。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在本次的講座中吳宛真營養師將提供一些飲食上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名稱:癌症病患食慾不振的對策時間:106年2月17日 星期(五)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熱刺激後腦勺 活化延腦!

熱刺激後腦勺 活化延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熱刺激後腦勺最大的優點是能夠活化延腦功能。延腦連接腦部與脊梁中的脊椎,脊椎是神經傳達活動全身的指令的通道,由此可知連接腦部的延腦有多重要。而且延腦是跟自律神經有密切關聯的部位。自律神經會自行做好下意識中進行的呼吸調整,心跳的上下與血管的擴張、收縮、食物的消化運動、汗的分泌、打噴嚏及咳嗽等反射行為等各種身體機能。這個如同自動開車系統的便利功能要是出現破綻,就可能帶來疾病與身體不適,相反地,這個功能若得到活化,也有可能一口氣舒緩或解決各種不舒服,長期下來就能改善體質。容易獲得效果的類型很明顯。很多人都知道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種,容易罹患各種疾病與不適的人應該符合以下任一類型。交感神經居於優勢 副交感神經的功能遲鈍隨時處於壓力中,總是覺得焦慮的人屬於這一類型。這個類型的人有行動力、動作迅速,可是因為精神無法休息,身體也無法休息,造成疲憊與精力消耗,因此出現身體不適與疾病。交感神經跟副交感神經都功能遲鈍精神無法集中,對什麼事都沒有強烈的慾望或優柔寡斷的人屬於這一類型,這個類型的人規律薄弱,身心靈都無法自發性地活動,加上臨界值小,一點點言語或態度就會引起過多的反應,一點點氣溫的變化就無法適應而病倒,或者一直反應周圍給予的刺激,非常疲憊,身心靈囤積了許多損傷。這個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規律集日常生活中承受的刺激之大成,如果給予這個地方熱刺激,就能注入強而簡單的新規律,讓變差的功能恢復。自律神經的功能以幾分鐘為單位,會有微弱動搖,若給予強大的震撼,便能讓臨界值變大。接下來再詳細說明。(本文摘自/熱刺激 只要5分鐘,馬上改善你的身體/平安文化)

還清睡眠債 睡前2小時禁用手機

還清睡眠債 睡前2小時禁用手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平時的你或許燦爛如陽光,但就算是太陽大放光芒48小時之後,也會有被雲遮蔽的時刻,換句話說,性情再怎麼穩重的人,如果缺乏睡眠的話,同樣也會失控。為什麼睡眠不足時,人很難不哭喪著臉,這又會對身處職場的我們有何影響呢?疲勞容易觸發情緒不穩 出現肢體攻擊疲勞容易觸發大腦「戰或逃」的機制,一旦人開始驚慌失措或揮拳反擊,就表示我們控制前額葉皮質(負責意識思考的腦區)的能力已跟著瓦解。大腦的煞車系統是一種檢查我們言行是否恰當的心理審查機制──就位於前額葉皮質這個腦區,假如不能使用這個腦區,人的情緒會變得很不穩定,有可能做出粗暴動作、哭鬧、吼叫,咒罵或甚至出現肢體攻擊行為。焦慮和憂鬱的徵兆就是睡不好長期睡眠不足會使包括皮質醇在內的壓力激素聚積,這種物質累積過多的話會毒害神經,睡眠不足會變成惡性循環,導致認知能力與情緒受到損害,引發更近一步的睡眠障礙,此外,睡眠不足也會助長腹部發胖,因而產生的壓力也會造成憂鬱與焦慮──想必你已經猜到。長久以來,失眠與憂鬱正兩者之間環環相扣。焦慮和憂鬱症的早期徵兆通常就是睡不好,而睡眠障礙又使壓力升高。生活忙碌加上工作滿檔,導致平常上班日的睡眠時間被縮減,結果到了周末,我們就用大睡特睡來犒賞自己,這說法聽起來很合理,但實際上我們很難靠一、兩次長時間的睡眠來還清過去幾天欠下的睡眠債。睡眠債會加重睡眠習慣不良的症狀,讓人星期一早上爬不起來,所以不如設法平衡睡眠時間。59%英國人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在其著作《睡眠學校》(Night School)中指出,英國人睡眠不足的程度比過去評估的資料要嚴重許多,2014年,59%英國人的晚上睡眠時間少於專家建議的7小時。他的研究結果也明確指出,晚上使用手機、電腦或平板的人正快速增加,2013年占57%,到了2014年已成長為78%,而最令人憂心的是,其中91%是介於21~24歲的年輕族群。黃光裝置對腦的影響較小建議大家至少在睡前2小時停止使用所有的電子裝置,或改用Kindle這類發出黃光的裝置,對腦的影響會較小。除此之外,時時刻刻黏著手機平板不放,我們只好一直聚精會神,無法真正好好睡上一覺,如此到了白天,又會使我們睡意連連。(本文摘自/啟動未來式頭腦:關鍵12密碼,職場潛力X競爭力翻倍/寶鼎文化)

逾半憂鬱症 會伴隨焦慮症狀

逾半憂鬱症 會伴隨焦慮症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焦慮是憂鬱的夥伴,有一半的憂鬱症病例會伴隨焦慮症狀。有時候焦慮會引發憂鬱,有時候是憂鬱引發焦慮,有時候它們同時存在,像一場夢魘的聯姻。不過,也極可能會出現焦慮抵消了憂鬱,反之亦然。焦慮與憂鬱是一對有趣的組合,在很多方面,他們是正好相反的經驗,但把它們混到一起時,你是得不到一個中間值的快樂,甚至恰好相反。幻化成恐慌的焦慮,是快轉後的夢魘。依照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方式,以及在我們四周的東西看起來,焦慮可能比憂鬱還更糟。焦慮是因自由而頭昏眼花智慧型手機、廣告(我想到大衛.福斯特.華萊士一句偉大的話-「它做到了所有的廣告要達成的效果:創造出可藉由購買東西來舒緩的一種焦慮。」)、推特跟隨者、臉書的讚、Instagram、資訊爆炸、沒有回覆的電子郵件、交友軟體、戰爭、快速推陳出新的科技、Uber的方案、氣候的變遷、人擠人的大眾交通工具、有關「後抗生素時代」的文章、修過圖的模特兒、Google引起的疑心病、無盡的選項﹝「焦慮是因自由而頭昏眼花」-齊克果﹞、線上購物、「我們該不該吃奶油?」的辯論、原子彈爆炸後的生活、那些我們應該要看的美國電視劇、所有我們應該要讀的得獎書籍、那些我們沒有聽說過的當紅明星、所有我們理當去感受的不足、即刻的滿足、持續的精神錯亂、工作工作工作、二十四小時的每件事。能與現代世界搭上線 焦慮是無可避免的也許要能夠真正與這個現代世界搭上線,就表示焦慮是無可避免的。但在這裡我們再一次必須要區分出焦慮和「焦慮」(anxiety & Anxiety)。比方說,我一直是個焦慮的人,我從小就對死亡感到非常煩惱,煩惱程度絕對大過一般的小孩。而且我十歲時會跑去我爸媽的床上,跟他們說我不敢上床睡覺,害怕我醒來時再也無法看得見或聽得見。我一直很怕面對陌生人,在週日晚上就因為煩惱週一早上而胃疼,有一次我甚至哭出來(當時我十四歲),因為我覺得同樣的音樂卻不像我小時候聽到的那麼好聽。可以說,我是一個敏感的孩子。但是適度焦慮(Anxiety proper)-廣泛性焦慮症,以及我同時也被診斷出的恐慌症,可能是(但並非一直都是)一種極端的情況。它有可能是一種讓你一整天都擔憂、超強級數的煩惱。也就是說,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焦慮比憂鬱好治療得多。(本文摘自/活著的理由/天下雜誌)

鑑往知來 顱相學解密犯罪

鑑往知來 顱相學解密犯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龍布羅梭經由自己的研究,主張犯罪案件為兩種主要型態:一種是「偶然罪犯」,乃是因情勢所逼而犯罪的人;一種是「天生罪犯」,因為遺傳上的缺陷而習慣性犯罪。這些遺傳上的缺陷可以從外觀看出來,最常見的是「手臂長」、「視力敏銳」、「下顎寬大」及「壺狀」的耳朵。顱相學開啟了犯罪與人體測量學的研究他的理論雖然受到矚目,但也沒成為醫學主流,尤其是罪犯「天生遺傳」的理論,更受到不少抨擊。當時法國的醫學教授拉卡桑(Alexander Lacassagne)更強烈反對,認為社會氛圍才必須負最大的責任,最後逼得龍布羅梭不得不修正理論,不再透過單純的生理特徵來區分「犯罪類型」。不過由於顱相學的研究刺激,開啟了犯罪與人體測量學的研究,而其中最有名的研究者,莫過於法國警察局的犯罪書記員貝迪永(Adolphe Bertillon)。用人類學的方法連結被逮捕的嫌犯貝迪永的父親是「巴黎人類學協會」的主席,專門研究及比較人類頭蓋骨形狀、尺寸,而此時正值龍布羅梭的著作開始流行之際,在家學淵源的影響下,他開始用人類學的方法連結被逮捕的嫌犯及過去的罪犯,以此設計了一套「貝迪永人體測量認證方法」(Bertillon's identification anthropométrique)。1883年2月20日,一位自稱杜邦特(Dupont)的犯人被送到貝迪永面前,透過他的測量數據,以及精心建立的一千多項犯罪紀錄檔案卡系統,他居然認出眼前這位杜邦特,曾經在去年底因為竊盜罪被逮捕過,而且名字是馬丁(Martin)而非杜邦特。貝迪永因此成為巴黎報紙的頭條,而且該年底就成功辨識了50名不斷換名字的累犯。2年後,法國警方和監獄開始利用這套方法辨別犯罪嫌疑人。啟發了刑案鑑識系統的科學化從面相學談到顱相學, 還有罪犯辨識的歷史, 讓我想到歷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Mr. Selden's Map of China )一書中,曾經引用塞爾登一段深富哲理的話:許多「有用的技藝與學問」領域已各走各的、不相往來;然而每個領域都與別的領域關係密切,不只常借助於相鄰領域,而且透過那層借助,還借助該領域之外的東西。我們雖然覺得西方醫學歷史裡的「顱相學」可笑,但不能否認它啟發了今日刑案鑑識系統的科學化,是不可或缺的源頭。而我們中國的面相學以及號稱「可以窺知天機」的算命學,現在仍只是各種江湖術士賴以為生的工具而已。(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莊子的情傷疫苗 讓你不再傷心

莊子的情傷疫苗 讓你不再傷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心身誰從不痛?生活哪能無傷?於是想走到一個人身邊,只待在他或她的身旁,心中那原本忿忿難平的,不知為何便覺好像也沒什麼好在意的了。因為他像一汪大洋,一汪總是平和安定無風無浪,又能包容浮藻魚蝦各種生物、潮漲潮落各種狀況的大洋。海何其大,卻不張狂、不驕矜,或投照暖暖冬陽,或灩瀲皎潔月光,不捨晝夜地靜定那所有面對大洋的傷。終於,因混亂而疲累、因累極而更加茫然的心,必需面對的不再是幽黯、紛亂與疲累。或許是聽見陽光般的話語,或只需把自己濕透的心安靜地攤開晾在暖陽下,只覺一晌片刻,淚就乾了。心中那因悲傷煩惱而殘破的孔洞,不知何時已然癒合。平和如鏡的大洋,讓人得以照見所有傷痛煩亂的病根。病根未必是之前怨懟、怪罪的遭逢──遇人不淑、遇事無理,而是自身──是本可以作主選擇本末輕重的自身,是選擇了看重外物、重視雲煙過往,而始終怠慢一己心情體況的自身!坐對平靜的大洋,或置身永恆生命的光譜,不再覺得之前錯過的、失去的,是非要不可的東西,自高空俯看,那在汪洋中如魚鱗斑點的一波一浪,這在無限綿長旅程中的一宿一站,昨日看似巨大之傷原來微不足道,不值得傷心,也無需計較。偕行幸福的重要條件 大洋一樣遼闊的胸襟器度沒有船,想停靠在狹窄難行、連轉個身都困難或隨時可能抓狂、咆哮的海灣。所以必要條件不是高大的身型、寬闊的肩膀,偕行幸福的重要條件絕非世俗目光中的高富帥、白富美,而是大洋一樣遼闊的胸襟器度。環肥燕瘦、潘安宋玉江山代有,唯有大洋般靜定的靈魂,無可取代。想像你跟這樣任你天空地闊的人相處。給你安定、給你自由,可以徜徉、都能包容,值得信任、且予你既深且厚的愛。無需約定,因為不會背叛。不會計較誰對誰好、誰愛誰多,因為不把情愛當成合適秤斤論兩的交易。陶養自己成為理想中那個對的胸襟與氣度、身形與靈魂然後,問自己願不願意,也成為這樣的人。因為莊子說這樣的精神內涵,是人人可致的。凡人都以為才女要的是才子,其實不然。過人之處不必事業,而是心靈的寬廣與大器,生活的能力與能量。凡人都以為才子要的是才女,其實也不然。過人之處不必才情,而是溫婉性情與和悅容顏,細心照料并無悔相隨。與其望向茫茫人海尋尋覓覓那個所謂對的人,不如回過頭來陶養自己成為理想中那個對的胸襟與氣度、身形與靈魂。情傷,如果可以算作愛情癥候群中的一種常見癥狀,無論中外、不分古今,它絕對是比感冒更易犯的流行病。想想,愛情的困境正在於,太愛或不愛,一樣要人命。莊子在二千三百多年前便為癡男怨女研發一劑原廠處方:不管交往感情對象、無論愛情友情親情,皆確保功用療效的情傷疫苗。等待百千年後的讀者,經由閱讀,將疫苗注入自體之中。並為萬物之靈的用情,劃下停損的底線:不允許太愛或不愛的情感與情緒,啃噬一己之心、殘害一己之身。一生最重要的事 不為世所亂、不為情所傷的能力儒家追求在德行、功業、言論三方面,樹立標竿典範。身處儒門中的莊子,在為情傷研發疫苗的同時,不僅劃下無傷心身的停損點、底線,更樹立深情而不滯於情的用情典範。面對世事人情,心身需具備不為世所亂、不為情所傷的能力。而成為這樣的人,是莊子覺得身為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本文摘自/正是時候讀莊子二:人情/天下雜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