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無精打采一整天 恐是憂鬱症警訊

無精打采一整天 恐是憂鬱症警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憂鬱症的警訊很難察覺。尤其對沒有直接經歷過憂鬱症的人來說,即使碰上了也很難察覺。有部分原因是人們並不清楚憂鬱症真正的樣子是什麼。我們把「憂鬱症」當作是「傷心」的同義詞,這其實還好,就像我們把「飢荒」當作是「肚子餓」的同義詞一樣。雖然在憂鬱症和傷心之間的差異,就如「真正鬧飢荒」與「感覺有一點點餓」的差異一樣大。憂鬱是一種疾病 不像發疹子或咳嗽一樣外顯憂鬱是一種疾病,但它不像發疹子或咳嗽一樣外顯,它是難以辨識的,而且通常看不見。雖然它算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不可思議的是,許多為它所苦的人卻無法在一開始就察覺到。不是因為它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它會的),而是因為那個不舒服的感覺似乎難以辨認,或是會和其他事情混淆。例如,如果你覺得自己沒價值,你可能會想:「我覺得自己沒用,因為我就是不中用。」我們很難認定,這就是生病的徵兆。或者如果我們確認自己生病了,也極有可能是自我價值感太低加上身心疲勞,使得想要說出口的意願或能力都降低了。但不管如何,以下列出的情況,是我們最常拿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得了憂鬱症:疲勞-如果一個人總是沒有理由地、從早到晚無精打采。自我價值感低落-這是外人很難察覺的一點,尤其對那些不擅於表達情感的人更是如此,但自我價值低落正好對跨越憂鬱困境完全沒有益處。「精神運動遲緩」-在某些憂鬱症案例裡,可能會出現動作與言語的遲緩情況。失去胃口(不過食慾大開也有可能是一種徵兆)易怒(不過,客觀來說,那也可能是任何事的訊號)變得比平常更安靜或更內向失樂症-我第一次知道這個字,是因為這是伍迪.艾倫電影《安妮.霍爾》最初的片名。它的意思,正如我所說的,無法對任何事情感到愉悅,甚至像欣賞日落、享受美食,或觀賞八零年代吉維.蔡斯(chevy chase)的喜劇那一類令人愉快的事。突然變內向-如果有人變得比平常更安靜或更內向了,他們有可能正處於意志消沉狀態。(我還記得有好幾次我連話都說不出來,感覺像是我的舌頭無法動彈。而講話這件事似乎毫無意義,別人在講的事情,就好像屬於另一個世界。)(本文摘自/活著的理由/天下雜誌)

人可以貌相 「顱相學」真的存在

人可以貌相 「顱相學」真的存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關於面相,中西方有不少相似的諺語,例如「人不可貌相」 英文是「Never judge by appearances.」或者「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諺語歸諺語,雖然提醒我們不要以貌取人,但這還是大家的通病。三白眼的人個性剛強、自尊心高例如北捷殺人事件後,有位略懂「面相學」的網友就有如下評論:「鄭捷是很典型的三角眼型下三白眼,這種人的面相加上後天環境與教育,不是成為大企業級總字輩或各種領域的專業達人,就是變成前無古人、極惡無道的罪犯!」而關於三白眼,這位網友又說:「三白眼的人個性剛強,自尊心高,而且幾乎都愛憎分明,為信念常能奮不顧身,甚至捨身忘死......以他性格,很可能成為熱愛冒險的極限運動家,或是因為渾身散發凜凜之氣,成為一線刑警或軍人,使流氓、混混看到就求饒。」西方醫學史面相學曾主宰「致病」學說 言下之意是檯面上的大企業家都運氣好,否則他們會是危險人物? 抑或是鄭捷有教化之可能? 而他已經被處以死刑,離開人世了,否則法官看到不知道會不會有別的想法?不管你對上述的評論覺得有理或有趣,想必對於中國面相學都有一定聽聞,你可能很好奇,是否在西方的占星術之外,也有相同的學問或理論?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與中國面相學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面相學在中國多為職業術士賴以為生的工具,所以一般流行於市井之間,為匹夫匹婦解決人生的困惑。但是在西方醫學史上,類似的面相學卻曾經主宰過「致病」學說,甚至成為犯罪學家不得多得的利器。用頭蓋骨可判斷可能成為罪犯的人面相學和醫學為何扯上關係? 那不得不感謝十八世紀末一位住在維也納的德國醫師哥爾(Franz Joseph Gall)。他認為大腦由三十三個管理區塊組成,其形狀決定了每個人的天賦,因此利用頭蓋骨的構造就可以判斷什麼樣的人可能成為謀殺、竊盜或詐騙的罪犯。哥爾的學說並不見容於當時的奧地利,但是他的門徒史展柏(Johann Gaspar Spurzheim)卻將這套理論發揚光大,並取名為「顱相學」(Phrenology),而且在法國、英國及美國相當受到歡迎,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便成為顯學,甚至使得史展柏可以在愛丁堡公開解剖人類的大腦,再配合各種人類頭蓋骨與面相的組合圖解,以此預知人的生理與心理疾病。一時間,顱相學家帶著圖譜與人體頭像模型穿梭於大小市集中,宣稱可以治病。做為事前評斷 可當作犯罪後的證據來源當然這套顱相學並非當時醫界公認的診斷聖經,不過卻被義大利一位軍醫官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應用到犯罪學的研究,成為其享譽國際的法醫學鉅著《罪犯人類學》(Criminal Anthropology )的理論來源。龍布羅梭一開始只解剖一些死亡的精神疾病患者,想瞭解他們精神異常的結構性成因,可惜努力了很多年始終沒有重大發現。1870年,他讀到德國病理學家維爾喬(Rudolf Virchow)的研究,認為罪犯的頭蓋骨有其先天特徵,可以做為事前評斷,甚至犯罪後的證據來源。犯罪根源與長相有關於是龍布羅梭開始研究義大利監獄裡的罪犯面相,並且解剖一些被判處死刑的盜匪屍體,結果似乎讓他發現了犯罪根源的重要依據,誠如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所說:「看到這個頭蓋骨,便如同廣大平原被火紅天空點亮般,我立刻就知道這名罪犯本性的問題......一種隔代遺傳導致他繁衍出原始人類及低等動物的殘忍天性。」而在研究6034位罪犯後,他做出一些判斷,如下:■ 刺客的下巴突出、顴骨分得很開、頭髮細而黑、鬍鬚稀疏、臉色蒼白。■ 性侵犯手比較短、前額較窄、頭髮顏色淡、生殖器及鼻子畸形。■ 騙子的下顎大、顴骨突出、體重較重、臉色蒼白;而扒手手很長、身高比較高,黑髮、鬍子稀疏;至於搶匪,像是小偷等,頭蓋骨測量不規則、頭髮粗、少見稀疏者!(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動物有感覺嗎?解密反思性意識

動物有感覺嗎?解密反思性意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黑猩猩和人類一樣,嬰兒出生時自然流露的「新生兒微笑」非由視覺引起,那是為什麼笑?會因此感到快樂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無異於表示動物沒有感覺和情感,只是精良的自動機器。感覺痛時 身體會顫抖、哀號、流淚演化史上從什麼動物開始有現象意識? 什麼樣的神經生理機制才會產生現象意識? 以痛覺為例,具有中樞神經系統的動物有魚類、兩棲類、鳥類和哺乳類,非脊椎動物只有神經節,沒有中樞神經系統,能不能說沒有中樞神經的生物沒有痛覺? 即使沒有痛覺,也可能有其他感覺,甚至有超乎人類想像的感覺。無脊椎動物可能活在一個奇幻的感覺世界中,誰知道呢?如何判定動物是否感覺到痛? 以人類為例,當感覺痛時,在行為上會反射性地抽離導致痛的刺激,身體可能會顫抖、哀號、流淚以及出現異常的身體動作,例如一拐一拐地或單腳走路,以避免再次受刺激。邏輯上不一定代表動物有痛感首先來看動物是否有如人類痛覺的行為。所有的脊椎動物在遇到會產生痛覺的外在刺激時,都有類似的行為反應。我小時候住鄉下,常有機會看到殺豬或殺雞—現在的年輕人也許只看過超級市場的豬肉與雞肉—那景象可說是烙印於腦海中,揮之不去。有時看到運豬車呼嘯而過,車上擠滿了待宰的豬,我腦中馬上會浮現豬隻哀號的畫面,可以感受到豬正承受極大的痛苦,這種感覺讓我基於人道理由盡量吃素。我相信動物被宰殺時一定很痛苦,牠們的行為揭露了一切。不過這只是行為上的類比,邏輯上並不保證這樣的推論一定有效。至於軟體動物如水蛭、蝸牛和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遇到強酸也會逃避。牠們純粹只是生理反應,還是伴隨痛覺?無脊椎動物中水蛭也有感覺受器其次來看動物的神經生理結構和人類的是否類似。丘腦和體感覺區在人類痛覺扮演重要角色,科學家發現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和靈長類都有丘腦和體感覺皮質區。這些動物也都有痛覺受器C—神經纖維和A-delta 神經纖維。有趣的是,無脊椎動物中,水蛭也有感覺受器和C—神經纖維,也有對痛覺刺激的逃避反應。水蛭會覺得痛嗎? 如上面說過的,水蛭也有可能活在一個我們無法瞭解、無法想像的感覺世界中,如果行為雷同、加上類似的神經機制,都不足以使人信服動物具有意識,未免就太人類沙文主義了。反思性意識能思考過去或當下的經驗什麼動物有反思性意識? 也就是說,哪些動物能思考當下或過去的經驗? 什麼樣的行為可以做為反思性意識的證據? 要解決問題、學習和計畫未來,必須能思考當下和過去的經驗,靈長類和哺乳類無庸置疑地都具備這樣的能力,鳥類如烏鴉也如這般聰明;有趣的是章魚雖然是軟體動物,卻有解決問題以取得食物和逃脫的能力,其他軟體動物、魚類、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尚未觀察到類似行為。然而,動物能思考過去和當下的經驗,可不可能是對這些動物行為的過度解釋? 會不會犯了擬人化的錯誤? 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動物的行為再複雜、再具巧思,都有可能只是無意識的規則依循,像電腦跑程式一樣—即使複雜到可以自動駕駛一架波音七七七,我們也不會說飛機上的電腦有反思性意識。(本文摘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時報出版)

走路腿抬不高 恐為老化前兆

走路腿抬不高 恐為老化前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常聽人說:「老化從腿部開始。」經由我多年的授課及研究,這句話是真的。當年齡增長時,最令人對「老化」有感的,不正是腰、腿呈現的退化嗎?因為肌肉機能與平衡感都減弱了,無論或站或走、還是跑步,日益衰退的腰力和腿力,都令人愈來愈常感到自己「上了年紀」。11項徵兆代表老化已經開始聽到我這麼說,或許很多人認為「還早啦」、「我還很年輕」……不過,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很多人的老化都是從30幾、40幾歲時開始的。比方說,你是否有過以下這些經驗?1) 地面只是稍微凹凸不平,卻老是會絆到腳。2) 雖然沒有絆到腳,走路時腳底總是抬不高、不停摩擦地面。3) 經常撞到小腳趾。4) 覺得爬樓梯很吃力。5) 站著穿鞋或穿襪時,無法保持平衡、身體搖搖晃晃。6) 坐在椅子上時,雙腿會在不自覺張開。7) 明明是個小水窪,卻無法輕易跳過(要跳之前會猶豫一下)。8) 搭電車或公車時,站一下就覺得累。9) 站起來時,嘴裡忍不住發出「呦~咻」的吆喝聲。10) 雙腳冰冷或水腫的情形變得比以前嚴重。11) 走路時經常被後面的人超越。腰腿衰退會從年輕開始以上都是腰腿開始老化的警訊,若是有任何一個情況都該有所警惕。事實上,目前研究已知:腰腿的衰退和身體其他機能相比,會在較年輕的階段開始。(本文摘自/效果驚人!1:1逆齡步行法/商周出版)

步伐狹窄 罹失智症風險高3.4倍

步伐狹窄 罹失智症風險高3.4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健忘,是每個人上了年紀之後都會出現的毛病,不過,若忘得太嚴重,就要懷疑是否有失智症的可能。比方說,記不起來曾經體驗過的事、忘記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時間、認不出朋友的臉等,都是失智症的特徵。邁開大步走路就能預防失智症此外,目前已知在失智症患者中占多數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患者,其海馬體已萎縮在標準之下。換句話說,一旦養成邁開大步走路的習慣,就能預防海馬體萎縮,自然便能預防失智症。關於步行運動對失智症的改善效果,已有各種研究做出實證。我先以加拿大曾進行的研究為例。該研究共花了五年時間,追蹤調查超過4500位男女,分析他們的生活習慣。並且比較「只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才會步行者」,和「養成步行運動習慣、一週步行運動超過三次者」,結果發現,後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例是前者的一半。每週三次、每次50分的步行有助改善失智此外,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做過「步伐大小與失智症關聯」的相關研究。以日本群馬縣和新潟縣共660名、超過70歲的長者為對象,調查他們的生活狀況與身體機能。再將其走路時的步伐大小分成「開闊」、「普通」、「狹窄」三組。結果發現,步伐較狹窄的族群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邁開大步走路族群的3.4倍高。若只以女性作為比較,則高達5.8倍。美國醫師協會曾提出一份研究報告。邀請阿茲海默症高危險族群的年長者,進行每週三次、每次50分鐘的步行運動,六個月後發現失智症的症狀有所改善。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在日本,約有462萬失智症患者,而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推估至少有400萬人(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發表的報告顯示。(編按:根據2015年八月國際失智症協會發布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內政部2015年六月底人口資料與臺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臺灣約每100中即有一人為失智者)。你我都可能在某天罹患失智症,提早預防才是最重要的。(本文摘自/效果驚人!1:1逆齡步行法/商周出版)

元宵健康吃?湯底是重點!

元宵健康吃?湯底是重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今日就是元宵節,如果把湯圓、元宵當做飯後點心一顆接著一顆,加上鹹湯、糖水混著喝,小心恐致腸胃打結,營養師提醒,鹹湯圓不用高湯煮、甜湯圓不用糖水煮,改良傳統口味,不僅能嘗鮮,也能保持腸胃清爽無負擔!改變湯底 預防攝取過多熱量每年的元宵及冬至分別都要吃一次湯圓,然而小湯圓卻隱藏大負擔,遵循哪些小撇步才能吃得健康呢?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玉思表示,喜歡吃湯圓的民眾,為了預防攝取過多熱量,可以從湯底開始改變。大骨湯用昆布 甜湯用牛奶、代糖、豆漿、綠(紅)茶代替鹹湯圓的大骨湯可利用昆布湯、蔬菜湯、薑湯代替,昆布含有藻膠及大量礦物質,薑湯可益氣補身,兩者皆是熱量較低的食材,小湯圓的傳統湯底如八寶粥、花生湯、紅豆湯等也可利用低脂牛奶、代糖、無糖豆漿、綠(紅)茶代替。若是包餡甜湯圓,因為內部已有甜餡,建議煮熟即可食用,無須另外再加甜湯。另外包餡湯圓本身就屬高油脂點心,建議只要在滾水中將湯圓煮熟、撈起,再放進碗中,加入湯底,就可避免因為直接放在湯裡煮吸收過多的油脂。加入當季蔬果 避免攝取過多油脂配料部分,在昆布湯內加入當季蔬菜如蕃茄、紅白蘿蔔、高麗菜、洋蔥等一起調味,甜湯圓則可搭配適量水果一起吃。蔡玉思營養師表示,4顆元宵的熱量約等於一碗白飯的280卡!為了避免攝取過多不必要的澱粉及油脂,小湯圓的攝取量一天至多10顆,包餡元宵一天最多4顆。避免甜湯、鹹湯混著喝另外,家中的老人腸胃蠕動較慢,食用時可以減量、切小塊方便入口,盡量避免油炸湯圓以減少胃部不適的情形,切忌飯後不要多吃、避免一碗甜湯、一碗鹹湯混合著喝。只要遵循醫師、營養師小叮嚀,就能吃的開心,簡單顧健康!

久坐懶得動?細胞早8年衰老

久坐懶得動?細胞早8年衰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年長女性一天坐在椅子上的時間若達10小時以上,平常也很少運動、活動,細胞衰老速度會比較快,與常活動的年長女性相比,不運動者的細胞老化速度提早8年之多。坐太久、少運動 DNA端粒較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發表上述研究結果。研究顯示,年長女性每天進行中度、激烈運動時間少於40分鐘,以及每天坐著的時間長達10小時以上,細胞DNA「端粒」(Telomeres)就會變得比較短,這代表細胞老化較嚴重。細胞老化越嚴重 端粒越短端粒位於細胞DNA尾端,就好像鞋帶最前面的塑膠套,可以保護染色體,隨著細胞老化,端粒長度會逐漸縮短、磨損。肥胖、抽菸等健康、生活習慣,都會加速端粒縮短速度,端粒縮短可能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重大癌症疾病息息相關。研究首席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家庭醫學與公共衛生學系學者阿拉丁‧夏德亞普表示,一個人的生理年齡不一定與實際年齡契合,這項研究發現,如果平常生活習慣很靜態、很少活動,細胞老化速度會加快。規律運動 有助維持青春、健康研究含括「美國女性健康倡導研究」(WHI)中近1500名64歲到95歲女性,這些女性參與研究時填寫問卷,讓研究人員了解她們的運動、睡眠習慣。夏德亞普指出,研究顯示,長時間坐著的女性若遵循國家衛生單位的建議、指引,每天至少花30分鐘運動,端粒縮短速度便不會加快,可見運動可幫助維持青春,建議民眾要將運動納入生活習慣一環,就算是年長者,年齡達80歲,一樣也要規律運動,身體才會健康、有活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3原則聰明吃 健康慶團圓

3原則聰明吃 健康慶團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團圓吃湯圓是傳統習俗,但應景的湯圓確隱藏高熱量陷阱,民眾喜歡搭配一起吃的紅豆湯、花生湯等都是額外攝取的油脂及糖,國民健康署提醒,無論將湯圓當作正餐或點心食用,都要注意「看標示、減調味、巧替換」3原則,適量的食用才能健康過元宵。看標示 聰明換算並詳細比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游離糖攝取量不超過總熱量5%,以90大卡計算,糖不超過22.5公克,約4至5顆方糖。以花生甜湯圓為例,4顆就相當於1碗白飯的熱量,且含脂肪約12.9公克,已超過一天脂肪攝取上限的1/5,其中飽和脂肪約5.8公克,已超過一天飽和脂肪攝取上限的1/4,含糖量約為8公克,已超過一天游離糖攝取上限的1/3。選購湯圓時,建議民眾看清楚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每份」、「本包裝含幾份」及「每100公克」等,聰明換算並詳細比較,建議選購熱量、脂肪、飽和脂肪、糖與鈉含量低的湯圓。減調味 天然代甜膩降低糖油攝取無餡小湯圓建議搭配天然的桂圓、枸杞、紅棗或薑汁來提味,不但能保留食物原本的風味,也可減少甜湯的糖分及熱量。另外無餡紅白小湯圓亦可加入豆腐、少許肉絲和當季蔬菜熬煮食用,營養均衡又美味。包餡鹹湯圓內餡已經調味,建議湯頭配料不要再以熱油爆香油蔥酥,並避免用過多調味料烹調,只要加入昆布、紅白蘿蔔、番茄、大白菜、茼蒿、菇類等蔬菜熬煮,再加上青蔥提味,減少鈉、油脂及熱量,營養均衡又美味,還可補充膳食纖維,增加飽足感及促進腸道蠕動。巧替換 替換主食、飯量減少1碗很多人經常把湯圓當點心食用,但4顆包餡湯圓,或約59顆無餡紅白小湯圓,熱量相當於1碗飯,若有民眾喜歡油炸湯圓,再沾上煉乳及花生粉食用,熱量就更高。國民健康署提醒,除了減量食用外,民眾亦可掌握替換主食的訣竅,將當天的飯量減少1碗,避免熱量攝取過多。 

湯圓怎麼吃 這3疾病要注意

湯圓怎麼吃 這3疾病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周末就是元宵節,但對於咀嚼不便的長輩及慢性病患者,要如何才能盡興吃又不影響健康,營養師建議,湯圓也可以當正餐,只要遵循「少量、少糖、多運動」的「2少1多」原則,大家都能輕鬆享受元宵湯圓。一顆芝麻或花生湯圓熱量約70大卡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李易真表示,市售湯圓種類包含小湯圓及包餡湯圓,又以包餡湯圓最受到民眾的喜愛,然而一顆芝麻或花生湯圓熱量約70大卡,吃4顆就相當於一碗飯的熱量,等於60公斤的人慢跑半小時或快走1.5小時才能消耗,。建議民眾淺嘗2-3顆、或是大家一起分食,不僅能嘗到不同口味的湯圓也不會過量。將湯圓剪小塊、細嚼慢嚥湯圓屬於糯米製品黏性高、不易消化,若有消化問題的民眾,建議少吃湯圓,以免造成腸胃不適。對於咀嚼及吞嚥功能困難的長輩,如果想食用湯圓,記得將湯圓剪成小塊方便入口、吃的時候細嚼慢嚥,才能避免湯圓噎到的意外。慢性病患者享用湯圓時,要謹記下列事項:1) 糖尿病患者建議可以代糖取代砂糖帶出甜味,不小心吃過多時,正餐主食就應減半,或與一餐的主食互相替換,並增加蔬菜的攝取量。2) 由於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風發生的可能,因此痛風患者要留意是否攝取足夠水分。3) 花生、芝麻、豆沙湯圓等含磷量高,容易加重腎臟病患病情,患者盡量避免攝取。可將湯圓當成正餐食用李易真營養師提醒,飯後還想吃湯圓時不會有太大負擔,建議可將湯圓當成正餐食用,再搭配燙青菜、瘦肉、雞蛋或豆腐,切記不要再搭配含糖飲料,並增加運動量,讓身材不因元宵團圓也跟著變圓。

匿名愛滋篩檢 15分鐘可得結果

匿名愛滋篩檢 15分鐘可得結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截至105年底,新北市愛滋感染人數7,666人,深入分析發現,15-34歲高達7成,且9成以上均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14日是西洋情人節,衛生局提醒民眾,情侶在共同分享親蜜感情享受性福的同時,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且全程依「撕、捏,套、取、丟」五步驟使用合格保險套與水性潤滑液。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至105年底,本國籍愛滋感染人數為33,428人,新北市除了佔全國百分之23的比例以外,再深入分析,年齡層15-34歲的感染人數達7成最多,且該年齡層每年新增感染人數從民國95年的276人增至105年的405人,成長近1.5倍,9成以上均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疾病管制科長許玉芬呼籲,西洋情人節是情侶的好日子,但在激情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水性潤滑液,保護自己也可讓親密的伴侶免受傷害。若萬一有不安全性行為,可於3個月後接受衛生局設點的免費匿名篩檢。若為陽性,衛生局亦有個案管理師陪伴就醫確診並提供相關後續服務。許玉芬表示,衛生局兼顧個人隱私及可近性,結合29區衛生所、合約醫療院所與檢驗所及健身場域等,提供超過55個免費的匿名愛滋篩檢諮詢服務,另為縮減等待結果的時間,也有指尖採血的快速篩檢服務,15-20分鐘即可得到結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