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胃移」卡住肺 腹腔手術保命

「胃移」卡住肺 腹腔手術保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26歲年輕人因車禍送醫急救,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腹部遭受嚴重撞擊,造成罕見的橫膈膜破裂,整個胃部移位卡住肺,擠壓肺部形成肺塌陷,胸腔外科醫師第一時間採取腹腔手術,患者術後復原佳,僅9天就康復出院。血氧濃度低迷 插管反讓復原期拉長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連允昌表示,患者肺部受到創傷,術後仍出現肺積水、氣喘、咳嗽現象,因此在加護病房照護,密切監測生理指標,期間患者一度面臨是否選擇氣管插管的窘境,醫師考量患者還年輕且意識清醒,如果給予插管治療,不只會讓他很不舒服、還會增加痛苦,且復原時間將會拉長,因此決定先採用限水及藥物脫水、給予氧氣治療,經過醫護悉心照顧,在加護病房5天,即安然度過危險期,轉入普通病房治療4天後,開心康復出院。胃上半部已移位至左邊胸腔導致血胸連允昌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臨床上橫膈膜破裂案例並不多見,尤其是急性橫膈膜受損破裂,時常不會立即被診斷出來,但此名車禍傷患,由於胃部受重創,胃的上半部已移位卡在左邊胸腔,使左肺受擠壓造成血胸,還好及時進行手術,得以順利挽救寶貴的生命。腹部受到重力撞擊時,會造成脾、胃、腸等臟器破裂,因此緊急採行腹腔手術,主要目的是能迅速掌握腹部內臟受損情形,並搶在最短時間進行胃部復位、橫膈膜修護,爭取傷者最佳的復原機會。  

健康過元宵 這樣吃降血糖!

健康過元宵 這樣吃降血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元宵節吃包餡湯圓應景,有哪些飲食事項需要注意?營養師表示,湯圓及元宵都是用糯米所製作,因為有包內餡者,由於有含糖及高油脂的花生或芝麻,故其熱量高。另外,幼兒、牙口不好及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為了避免湍念困難、影響血糖,也該適量攝取。影響血糖降不下來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提醒,傳統無內餡的紅白小湯圓20顆,熱量約為140卡約為半碗飯的熱量。鮮肉湯圓2顆,熱量約110 卡,至於芝麻、花生湯圓的熱量,只要2顆就有140 卡,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糯米GI值高,特別容易升血糖,再加上內餡飽含高糖高油,恐導致血糖久久降不下來的情形。吞嚥較慢的老人、幼兒應盡量避免家醫科主任醫師莊家銘提醒,家中有長輩的話因為老人家牙口不好,腸道消化及蠕動較慢,吃湯圓要特別小心。建議每次只吃半顆,小量小口確實咀嚼後吞食,若是本身常有嗆咳或是吞嚥較慢的情況的老人家應該盡量避免。幼兒及成人食用也要特別小心充分咀嚼細碎再吞食,以防食物噎住造成食道阻塞無法呼吸。洪弘昌院長表示,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的民眾,要盡量避免甜湯圓,因為甜湯加上糯米會刺激胃酸分泌,恐會讓火燒心症狀更為嚴重。食用包甜餡料的湯圓 應小於2顆蔡秀雯營養師提醒,民眾食用包甜餡料的湯圓應小於2顆,可使用少量淡淡的黑糖增加香味及果寡糖可以幫助腸道有益菌生長;如果吃鹹湯圓可以使用紅蔥酥增加香味,避免加入太多的鹽,並多增加些蔬菜。糖尿病、高血壓、腸胃道消化差的患者都要盡量減少食用,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避免吃甜的湯圓,如果要吃可選擇瘦肉煮的鹹湯圓,食用時先吃瘦肉再吃青菜再吃湯圓,也可以減少食用之後胃酸過多的情形。  

元宵賞燈去 抗寒4招報你知

元宵賞燈去 抗寒4招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春節以來的好天氣即將結束,首波寒流入侵,預估今日晚間將低於10度!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今日為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南下,與春節期間的溫暖天氣相比,溫差變化大,尤其到了夜晚氣溫溜滑梯,慢性病病人及長輩要注意氣溫變化及保暖。莘莘學子也應顧好健康,切勿在開學前兩天染上風寒。隨身準備溫開水 補充水分還可禦寒放寒假的最後一周,許多民眾準備攜家帶眷外出賞燈,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民眾外出賞燈穿著一定要注意保暖,隨身準備溫開水,除了可以禦寒還可以隨時補充水分。為了讓大家在元宵佳節可以安心出外欣賞花燈,國民健康署提醒慢性病病人及長輩外出賞燈4撇步:1) 洋蔥式穿法/內層穿排汗衣、中間層可穿人工纖維刷毛衣或羊毛層保暖,最外層可以穿著透氣防水、防風的外套。2) 頭、四肢要顧好/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及襪子等,尤其糖尿病人更要注意四肢末梢保暖,降低因為手腳凍傷,造成傷口感染引發截肢的風險。3) 攜帶溫開水/沒有熱量的白開水,是人體最健康、最經濟的水分來源,冬天喝溫開水除了可維持體溫恆定,並透過排除尿液、汗以及糞便清除體內廢物,還能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4) 賞燈勿太晚/選擇傍晚時間出門,保握仍有陽光時氣溫較溫暖,除了可以較優閒的逛逛各攤位區,也避開晚間的寒冷及人潮。氣溫降低容易突升血壓強勁寒流來襲,乍暖還寒的春季,民眾切勿輕忽低溫誘發疾病影響。當氣溫降低時或溫度驟降時,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對於有三高的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影響不容小覷。除了慢性病病人要注意,包括長者、有抽菸或肥胖者都要小心因應氣溫的驟變。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另外,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

「藥」有品質 邊境把關更安全

「藥」有品質 邊境把關更安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為了抗寒保暖,許多家庭入冬後一定會進補,冬日常喝的人蔘雞、大補湯等都需要用到中藥材益氣補血,但如何分辨中藥材的品質,依據哪些條件選購?衛服部中醫藥司自今年起增設5項中藥材的邊境查驗,為愛吃補的國人把關健康。增驗人參、西洋參、黃連、防風及陳皮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為保障民眾使用中藥材與確保中藥廠原料的安全衛生,阻絕不安全中藥材於境外,自106年起增加人參、西洋參、黃連、防風及陳皮等5項中藥材邊境查驗。為精進中藥品質,提升用藥安全,衛服部更辦理多項教育訓練,包括中藥廠GMP專業知能提升種子師資訓練班、中藥材辨識人才培訓,以及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檢驗初階及進階課程,保障民眾用藥安全。辦理課程培訓辨識人才 加強檢驗能力另外的課程內容,包含查驗登記常見的誤用、混用中藥材與藥材鑑別等,又同時加強中藥廠檢驗能力,舉辦農藥殘留、重金屬、黃麴毒素、HPLC及微生物等5項進階課程,共計34家GMP中藥廠80人次參與,提升中藥廠檢驗能力。課程訓練後也會進行成效追蹤,完成中藥廠的實驗室環境、設備、品管、品保等為重點訪視,協助中藥廠檢視檢驗作業程序,與提出改善檢驗實務問題的建議,瞭解種子師資回饋教學情形及預期效益,適時提供品質管理建議。 

醫訊/中高齡婦女衛生衛教宣導講座

醫訊/中高齡婦女衛生衛教宣導講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中高齡婦女而言,老了以後,賀爾蒙改變、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皮膚也會變得很乾,怎如何正確保養及清潔,對婦女來說是很重要的問題。如何透過清潔得到良好的生活品質是一項值得關注的生活議題,此次講座將會由婦產科主任陳麗琴,主講「社區健康促進中高齡婦女衛生衛教宣導講座」,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社區健康促進「中高齡婦女衛生」衛教宣導講座時間:106年2月14日 星期(二) 上午10:00-11:00地點:營南社區發展協會(南投縣南投市營盤路113號)洽詢:049-2231150轉2323或2317

元宵食品抽驗 17家業者全數合格

元宵食品抽驗 17家業者全數合格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周末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每到元宵就要賞燈、遊河、最重要的就是吃湯圓,新北市衛生局執行「元宵食品製造及餐飲業者加強稽查專案」總計共稽查17家業者、抽驗30件元宵食品。食品檢驗項目包含防腐劑、甜味劑及色素,檢驗結果全數合格,餐飲或製造業者,則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查核,也均符合規定。加入不法添加物可處300萬元罰鍰新北市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劉君豪表示,業者在製程中若使用食品添加物,應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否則可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新臺幣3萬元至300萬元罰鍰,餐飲業者的人員衛生、作業場所、硬體設備及品保系統等均應遵行「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倘違反可依同法命其限期改善,未改善者,可處6萬元至2億元罰鍰。一年有2次吃湯圓的節日,劉君豪科長提醒,選購元宵食品時,應特別注意衛生環境,良好清潔衛生環境的販售場所才不會導致細菌吃下肚,並確認產品是否依標示保存條件販售,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散裝產品,並選擇包裝及標示完整之產品,如品名、內容物名稱、食品添加物名稱、製造廠商名稱、地址及電話、有效日期等,以確保購買食品的衛生安全。消化功能弱者 應慢慢進食衛生局呼籲民眾,市售湯圓種類繁多,建議可搭配高纖蔬果及適當運動,以免增加身體負擔,另湯圓為糯米製品,黏性高、不容易消化,消化功能較弱或腸胃不佳者,應酌量且慢慢進食,以避免消化不良。

長輩拒絕年節出遊 恐因退化性關節炎!

長輩拒絕年節出遊 恐因退化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剛放完元旦3天連假,緊接著1月底的過年佳節,不少外出遊子都會返家過年,也不少家庭會全家大小一同出遊。但每當在計畫旅遊行程時,是否總遭到家中長輩拒絕呢?甚至連平常的假日時間,長輩也甚少外出,總是待在家中呢?隨著年紀的增長,長輩的身體機能逐漸走向老化,不少病痛開始找上門,而關節炎也是其中一種,由於關節表面被磨損的軟骨,會被分解成會造成發炎的物質,而反覆的發炎造成關節腫漲、疼痛,關節變形,骨刺增生,因疼痛難耐,漸漸喪失行動力。 退化性關節炎已下修至35歲   中年女性、運動族群要注意由於身體的老化過程,關節不能再生產足夠的蛋白多醣合成軟骨基質來維持健康的關節結構,老化的關節愈來愈沒有彈性,關節軟骨的磨損讓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越來越多。在台灣,50歲以上,每2 個人中就會有 1 個人有退化性關節炎,65 歲以上則 80%有退化性關節炎。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潘郁仁醫師表示,由於現代人營養充足,肥胖機會增加,加上運動風氣盛行,膝蓋不當或過度使用,使關節出現狀況的年齡層由65歲以上逐漸下降至35歲,顯示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老年人專利,35歲以上族群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更不在少數,包括運動族群、中年女性族群都成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群。另外,曾經關節受過傷、慢性關節炎、先天性關節構造異常等族群也是高危險群。3招自我檢查   飲食、運動、保健品護關節至於民眾如何知道本身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呢?潘郁仁醫師提出3個自我檢查的方式,讓民眾可以了解自身狀況:1)平常運動後會感覺膝蓋關節緊繃或是出現卡卡的聲音?2)早晨起床手腳是否硬梆梆不靈活?3)膝蓋呈現僵硬感,蹲下後不易站起且不能完全伸直?如果有以上症狀,建議諮詢醫師更進一步了解是否有退化性關節炎,另外,除了藥品級葡萄糖胺有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外,也可吃膠質含量高的食物促進關節修護,如海帶、木耳、豬腳、秋葵、海藻等食物。再者,適度讓關節休息及減少關節負重、維持理想體重、藉由適度運動(太極拳、慢跑、騎腳踏車)增加肌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藥品級葡萄糖胺解緩關節疼痛 食品級葡萄糖胺吃心安?不少民眾都會使用葡萄糖胺來保養關節,可是你知道葡萄糖胺有分藥品級或食品級嗎?藥品級與食品級葡萄糖胺的差別在於藥品級是經臨床文獻資料證實確實有療效,所以稱為藥品級葡萄糖胺。如果是因為疼痛問題用藥,藥品級會較有幫助,不過醫師提醒,關節問題輕重因人而異,建議服用前可諮詢醫師或藥師選擇適合的保健品。

疾病加重?這些人少吃蒜!

疾病加重?這些人少吃蒜!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怎樣利用大蒜的保健功效呢?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吃蒜。蒜作為常用蔬菜和調味品,當然是適合大部分人日常食用了,尤其對於患有肺結核、癌症以及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很有好處。那什麼人不適合吃蒜呢?下面幾類人在食蒜時可要注意了。1) 眼病患者/古人說:「蒜治百病唯害一目。」長期、大量吃蒜,對眼睛是有害的。嵇康在《養生論》中說「葷辛害目」,蒜味最辛,而且它是走清竅的,通眼睛,容易造成眼睛的損傷。所以吃蒜要注意不要過多,尤其是有眼病的人,在治療時必須忌掉辛辣食物。2) 虛弱有熱者/古人認為多食蒜會耗氣、耗血,《本草從新》記載「大蒜辛熱有毒,生痰動火,散氣耗血,虛弱有熱的人切勿沾唇」。所以身體差、氣血虛弱的人要注意。3) 肝病患者/很多人用吃大蒜的方法來預防肝炎,甚至有人在患肝炎後仍然每天吃大蒜。這都是不對的。《本草綱目》記載,蒜「久食傷肝損眼」,蒜性熱,能助火;味辛,刺激性強。肝有內火者如果食用,肝火會更旺,時間久了當然會造成損傷。4) 脾虛腹瀉患者/生蒜的刺激性很強,平常少吃點是可以促進消化,但是如果患有非細菌性腸炎腹瀉時再吃大蒜,強烈的刺激會使腸黏膜充血、水腫加重,促進滲出,使病情惡化。蒜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疾病另外,蒜屬發物,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疾病。對患有重病或者正在服藥的人來說,很可能出現明顯的副作用,不但可能引發舊病,還可能使藥物失效,或與藥物產生連鎖反應,影響身體健康。(本文摘自/中醫師的養生餐桌:三餐食材篇/八正文化出版)

冷吱吱 起床先熱身15分鐘!

冷吱吱 起床先熱身15分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兩天大陸冷氣團南下,台灣天氣將轉為非常濕冷,氣溫下降,除了會使人的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之外,也會使得肌肉較僵硬!復健科醫師建議,寒冷的天氣,民眾在早上睡醒下床前,最好是能在床上先做做暖身伸展操,可以使血管舒張,避免血壓上升,也能使軟組織得到舒展。 日夜溫差大 做好暖身以免肌肉拉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欣蓉表示,今年冬天的氣溫不會很低,但是日夜溫差較大,民眾仍要做好暖身,否則很容易造成肌肉拉傷,因為氣溫低時,身體的軟組織伸展性會變差,所以需要比較久的熱身運動。 在床上做伸展運動 熱身時間要延長如果在夏天時熱身時間需要5至10分鐘,冬天的熱身時間就要延長為10至15分鐘。李欣蓉醫師指出,冬天要做暖身操,最好是在早上睡醒後,就在床上就做伸展運動,被子裡面做伸展操也比較保暖;除了手和腳的伸展之外,也可以做腰部的扭轉動作,都可以使肌肉獲得伸展,達到暖身目的。 穿著保暖衣物 太陽出來再外出運動此外,天氣冷、氣溫降,李欣蓉醫師提醒,要下床時也應放慢速度,可採分段式動作,避免因姿勢急速改變而造成暈眩,並且要添加衣物後再進行活動;民眾若要出門運動,一定要穿著保暖的衣物,也可戴上帽子、圍巾及口罩來保暖,而且晨間運動最好是等太陽出來、氣溫上升後再去運動較佳。(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排尿刺痛灼熱 恐為淋病作怪

排尿刺痛灼熱 恐為淋病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出現排尿疼痛情形,當心是淋病!近5年國內淋病感染率平均增加幅度竟高達18%!主要感染族群以20至39歲男性為主,近5年女性感染率平均增加幅度高於男性,10至19歲青少年感染率也逐年上升。疾管署特別提醒,在西洋情人節浪漫過節之餘,應做好安全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才能免於淋病及其他性傳染病的威脅。10到29歲感染率最高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01至105年淋病確定病例數分別為2,023、2,199、2,622、3,587、4,455人,除0至9歲及60歲以上年齡層外,其餘各年齡層感染率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每年平均增加幅度以10至19歲(27%)及20至29歲(22%)為最高。依性別來看,近5年男女比例為14:1,惟女性每年感染率平均增加幅度20%高於男性18%。男性會尿道化膿、女性症狀不明顯淋病主要影響生殖系統,男性感染後2至7天會出現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等症狀;女性感染後大多不會有疼痛感,症狀也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會造成不孕。淋菌對口服抗生素抗藥性達95%由於抗生素的使用氾濫,造成淋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日益增強,疾管署分析發現,對常用口服抗生素Ciprofloxacin的抗藥性高達95%,另一種常用口服抗生素Azithromycin也已被發現產生具抗藥性菌株(37株,2%)。建議醫師治療淋病務必選擇針劑抗生素以肌肉注射治療,勿單獨使用口服抗生素以免治療失敗。疑似感染勿信偏方 應立即就醫疾管署呼籲,為防止淋病無藥可醫,民眾應避免參加轟趴及性派對,或有多重性伴侶等危險性行為、拒絕使用成癮性藥物、發生性行為時,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或懷疑感染,勿自行買藥或誤信偏方,應立即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