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運動抗癌 降40%乳癌復發率

運動抗癌 降40%乳癌復發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癌症發生率逐年提高,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指出,未來20年內,世界癌症死亡人數將達到每年2400萬人,2035年將有3倍的人口死於癌症。而台灣癌症的成長趨勢與全球相當,2013年癌症新發生病例高達9萬9,143人,平均每5分26秒有1人罹患癌症,發生人數近10年成長了46%。2015年健保支出癌症花費逾815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台灣癌症已連續34年蟬聯10大死因的首位,根據國健署最近的統計數據,2015年整年度健保支出,與癌症相關的醫療花費達815多億,對國人健康及國家健保支出都是一大負擔。運動可以降低40%乳癌的復發與死亡風險大量的研究發現,運動對於維持健康或是治療期的癌症病人都有很大的好處。不只身體活動可以顯著幫助癌症患者,還可降低治療的副作用如疲憊、憂鬱以及心理影響,甚至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已有相關研究顯示,運動還可以降低40%乳癌復發與死亡的風險!超過1/3癌症可以透過生活習慣預防超過1/3的癌症可以透過正確的生活習慣來預防,包括戒菸、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品的攝取,定期運動以及減少飲酒,每年全球就可以至少降低約450萬個癌症罹患人口。賴基銘醫師也指出,癌症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包括飲食、運動、肥胖、菸害有密切的關聯,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做到「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就可以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

每餐喝逾3碗湯 竟致膽結石

每餐喝逾3碗湯 竟致膽結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8歲的余姓老翁,平時不忌口,每餐都一定要有肉,且依定要喝逾3碗湯,加上年節期間飲食過度油膩,飯後1-2小時後開始出現右上腹悶痛或絞痛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原來是膽結石,經手術治療,加上改變飲食型態,恢復狀況良好。常被誤以為是胃痛或消化不良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秉欣表示,絕大部分的膽結石是毫無症狀的,最單純的發作稱作膽絞痛,通常是在可能合併腹脹或是噁心嘔吐。症狀的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數十分鐘不等,疼痛位置有時會在心窩,常常會被誤以為是胃痛或消化不良。膽結石的預防關鍵在於飲食,該吃飯的時間不吃飯,會使得膽汁持續在膽囊中濃縮,也會使得濃稠的膽汁無法排出,其次是體重控制,過重會導致罹患膽結石的風險增加。再來是三餐定時,避免長時間的空腹,適當的飲食搭配足夠的運動可以避免結石的產生。控制食用的量 3件事特別注意患有膽結石的民眾,應該要避免在一餐內攝取過量的油脂,謝秉欣醫師特別提醒,有些食物特別容易造成腸胃不適,或是膽結石發作,應該盡量控制食用的量,飲食習慣上也有3件事應該特別注意:1) 含脂肪的食材/肥肉、五花肉、豬腳、雞皮、魚肚等,或是油炸類的食物,都會延緩胃部排空,造成胃脹,胃食道逆流,也會誘發膽結石發作或是急性胰臟炎。2) 糯米類的製品/包括油飯,麻糬等。由於消化速度緩慢,容易造成胃脹,胃食道逆流,建議一餐不宜超過1碗。3) 飲酒/飲酒會誘發胰臟炎和酒精性肝炎,建議啤酒一天不超過1公升。紅酒不超過250cc。高粱酒等烈酒則不宜超過100cc。

30歲後 每年老化0.8~1%

30歲後 每年老化0.8~1%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作家小野的母親80歲時,仍然每天清晨5點天還沒亮就起床,一個人順著台北市大安區的福州山山路,慢慢地爬到山頂的涼亭,跟著老師學外丹功。「媽媽的一雙腿啊,從小時候逃離大陸家鄉開始,跑遍福建沿海工作,又跑來台灣生兒育女,為生活馬不停蹄趴趴走,到老都還每天動。」身體機能與老化過程的關係但到人生最後幾年,兩腿日漸無力,但母親不相信就此跑不動了,想盡辦法找病因。「我們帶她去好幾家醫院,但就是查不出什麼,醫生說:『媽媽就是衰老了。』到後來,靠輪椅行動,大部份時間得躺著,後來,連說話都很吃力,但她到過世前那個下午都神智清楚,還平靜地說『我要死了』,」。每個人都會老,但為什麼有的人身體機能下滑得快,有的人慢?歲月會在身體、心智鑿下哪些刻痕?老化的1%法則人的老化是個複雜過程,包含先天遺傳、後天生活型態、慢性疾病等都會交互作用影響老化過程。整體而言,從30 歲以後,身體大部份器官系統的功能,會以每年下降0.8~1%的速度衰退,成大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張家銘醫師表示。人為什麼會變老,台大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提出兩派老化理論說法。基因、後天因素都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派主張,人會變老,取決於基因時鐘,是先天的。另一派認為,人的老化是後天因素,來自器官長期磨損和毒素累積造成。因為食物代謝過程中產生自由基,會去攻擊傷害人體細胞,進而造成組織、器官一步步走向衰亡。「兩派都有可取之處,但也都有侷限,老化現象應該是先天基因、後天環境與疾病等,都扮演重要角色,這樣現象稱為常態性老化(usualaging)。」像崔爺爺103 歲還耳聰目明、身體柔軟有彈性,應該是每個銀髮族想達到的成功老化境界,不過,大部份的人走的是常態性老化的路徑。歲月,會在老人的身體留下哪些鑿痕?•  眼睛/老花眼、白內障,色彩辨識、對比能力變差。•  耳朵/耳蝸與聽神經退化,對於高頻的聲音比較難聽清楚。•  鼻子/嗅覺退化。•  口腔/味蕾數目、唾液分泌減少,對鹹味變得遲鈍,口味愈吃愈重。•  牙齒/牙周病,牙齒鬆脫、掉落。•  心臟血管/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心律不整。•  氣管肺臟/呼吸道纖毛減少,清除分泌物能力減退、肺泡逐漸失去彈性,肺活量變差,容易感染肺炎。•  腸胃道/胃酸分泌減少、腸子蠕動變慢,容易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和便秘。•  泌尿道與腎臟/頻尿、尿失禁、腎功能下降。•  骨骼肌肉/骨質疏鬆、腰椎、膝蓋退化、關節炎。•  皮膚/乾燥、皺紋、白頭髮、掉髮。•  大腦神經/神經元數目減少,反應變慢、平衡能力降低而容易跌倒,大腦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容易失衡。•  心智功能/注意力、記憶能力降低,因為生病、器官功能衰退而容易焦慮、失眠,甚至憂鬱。(本文摘自/牽爸媽的手,自在到老的待辦事項/天下雜誌出版)

接觸土療6好處 一定要試試

接觸土療6好處 一定要試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生活讓人體付出代價。細菌自開天闢地以來便已存在,而腸道向來是身體第一道防線,是人與世界直接接觸的最大一塊區域。我們走錯了路,想要宰制大自然,而非生存於其間,導致如今立場岌岌可危。幸好,我們兜了一圈又即將繞回原點,漸漸看出接納根本生活方式的重要。畢竟,人實際上是由泥土所構成。人沒變 微生物群卻每天變化假如抽掉人體中的水,剩下的多半是「泥土」,亦即60種地殼富藏的元素4。老實說,這概念淵源久遠,一點也不新。「人由泥土製成」,是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等許多主要宗教的根本見解。人類由地球元素混合而成:氧、氫、碳、氮、鈣、磷,再加上微量鉀、硫、鈉、鐵、鎂等。一切元素合起來造就了有活力、能呼吸的人。儘管我們寧可自認為從遠古以來已變得繁複高雅得多,實情是人自降世至今,基因組基本上沒變,而微生物群卻每天持續演化。想活得好 記得使腸道恢復健康我們不能再自視為寰宇之主,而應向塵土好好致歉。想與四周微生物和平共存且活得健康,唯一方式就是讓步,實行土療,並「吃土」。請注意,我所謂「吃土」,不是真要你挖一把土來吃(這個,不完全是啦)。誠然,土療療程有一部分便在於,天天都得微量接觸泥土與植物中的土基微生物。不過,請你務必聽我的勸,不要拘泥於字面說的「吃土」,而該欣然採納背後更廣泛的人生哲學。我和病人談起怎麼使腸道回復健康,都會教他們這套總綱。學會之後,就能以略有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以及人在其中的位置。而且,我不只是嘴巴說說,還身體力行。散步可以喚醒身體、促進血液流動現在,就讓我告訴你,我喜歡怎樣開展每一天。每天早上7點左右,無論晴雨,我和太太會牽著家裡那隻查理斯王騎士犬「奧克里」,沿家鄉田納西州納許維爾的社區道路散步20分鐘。這段閑靜時光,是用來喚醒身體、促進血液流動,隨後才好應對日常安排。清晨這一趟,也是讓奧克里做做保健運動。我們鬆開栓狗皮帶,看牠蹦蹦跳跳,衝過泥濘水坑,追著松鼠四處跑。走了約半英里(約1.6公里),我們調轉方向,奧克里也邊跑邊跟上來。接觸土療6好處回到家,我們從車庫進來。在放奧克里進到房內洗衣間各處前,我在台階上身子一低,把牠抱進懷裡。牠的身上,少不了會沾黏樹葉、花粉,或塵土。我拍了拍那一身栗紅色與白色相間的毛皮,再一把抓過腳掌,將泥土刷掉。這麼做,也讓有益微生物透過能吸水的表皮層進入我體內血流,而有下列作用:1) 增加腸道既有的益菌數量。2) 教導這些益菌如何應付周遭病原體。3) 協助身體產生養分,如維他命B12及K2。4) 支援消化及礦物質吸收。5) 減輕發炎情形。6) 幫忙治療(或預防)腸漏症。帶狗散步有助消化系統避免過敏我從小就養狗。多虧了一再帶狗散步,而且大量觸及狗兒腳掌的泥土,我才能累積與微生物的微量接觸,有助於消化系統避免過敏。其實,醫學研究證實,小時候養狗或養貓,會使過敏風險減半。(本文摘自/土療,讓你更健康:治好百症根源腸漏症,就能治好皮膚炎、過敏、糖尿病、甚至憂鬱症/三采文化)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8歲的女性,從小就有易分心、坐不住的問題,這幾年發現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為記憶力不佳時常影響工作表現,花大錢到相關機構尋求治療卻沒有效果,前往特接受評估,確診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過一年的規律服藥與行為治療,症狀得以改善。女性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隆正博士表示,由於女性比較容易產生情緒困擾,有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而且女性在診斷為ADHD之前,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機率也比男性高3倍。過動症通常會在12歲之前就有症狀出現,成人病人通常會表述從小就有相關症狀,如果小時候未被診斷出就診,症狀持續到成人,因成人世界須面臨更多的問題,病人會覺得更受困擾。罹患ADHD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衝動控制不佳、做事丟三落四、提前放棄等狀況,長期的挫折感也會合併憂鬱症狀,常未被發現其實是ADHD,台灣社會大眾對成人ADHD的認知普遍較不足,因此就醫率低下的的問題頗為明顯,如果沒有治療,生活功能容易受到影響。成人症狀、共病、困擾處都跟兒童不同 從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2000到2007年的22萬8千位ADHD個案發現,20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ADHD男女的比率分別為3.39至4.07(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3.87至4.31(盛行率之男女比率),然而在20歲以上成年ADHD的男女比率卻為0.24至0.76(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0.35至0.98(盛行率之男女比率)。黃隆正博士提醒,並非只有ADHD會造成注意力問題,尚有許多其他的身體心理狀況或疾病會影響一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事實上成人ADHD個案不管是在症狀表現、共病、影響層面與困擾、以及治療處理方式,都跟兒童不同。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應到「成人ADHD特別門診」來接受進一步的評估。 

配偶失智 自己罹病機率高6倍

配偶失智 自己罹病機率高6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患者的配偶 也容易失智嗎?某次演講完後,一位女士告訴我,她的80歲父親4年前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由於她和哥哥都成家了,且為事業奔波,平常都由78歲的母親獨力照顧,但父親有時脾氣不好,還會懷疑別人要害他,使得母親筋疲力竭,而且記性也大不如前,她很擔心母親會不會因照顧父親也得了失智症?失智症的配偶與罹患失智症的關係告訴她,阿茲海默症是不會傳染的。若懷疑母親的記憶不佳,應該帶母親就醫,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失智症或憂鬱症等。但如果母親也被診斷有失智症,應該是年紀大或其他因素,與父親的失智症無關。只是那時,他們兄妹就得負起照顧失智雙親的重擔了。但是,失智症的配偶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到底會不會較高呢?2010年五月刊載於《美國老年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配偶有失智症 另一半患病的風險是6倍在美國猶他州一個郊區Cache County進行的長期流行病學研究,對當地1221對(即2442人)沒有失智症、且年齡大於65歲的夫婦,每三年做一次追蹤,以認知測驗篩檢和臨床評估,來診斷是否罹患失智症,最長追蹤12年。配偶失智 得失智症的風險率高6倍平均年齡為男性76歲、女性73歲,平均結婚49年。結果共有255人在追蹤期間發生失智症。由於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社經情況和血脂蛋白基因E等,都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把這些因子加以控制之後,並將配偶發生失智症後的追蹤時間也一併納入統計分析,發現配偶是失智症患者的人發生失智症的風險率,為配偶不是失智症者的6倍。雖然此研究顯示,如果配偶有失智症,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率為配偶沒有失智症者的6倍,但並不一定會得病,而且此研究的失智症是臨床診斷,沒有腦部影像掃描等其他實驗室檢查以判斷是何種失智症,也缺乏對照顧者的精神壓力、焦慮或憂鬱等評估來佐證其結論,因此對該研究結果需小心解釋,也需要其他學者的研究來印證。給失智症照顧者的5大建議然而,已有許多其他研究發現,失智症的照顧者容易罹患焦慮、憂鬱,且少運動、缺少社交活動,這些都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這個猶他州的研究不無道理。給照顧者的5大建議這篇論文印證了失智症的照顧者也是個隱形病人。那麼,照顧者該如何因應呢?以下幾點可供參考:1) 不要一個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扛下來/應該請家庭成員共同分擔,否則當主要照顧者累倒時,大家會亂成一團。像前文提到的,做子女的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分攤照顧工作,讓母親偶爾有喘息的機會。2) 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失智症患者/例如要出去走走,與親友同遊散心,並保有原來的嗜好,如看書、聽音樂等。3) 加入失智症的支持團體/尋求各種資源管道,以減輕壓力。4) 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及早把失智症患者的財務規畫好,減少後顧之憂。5) 了解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法根治/接受少輸為贏的治療觀念,才不會勉強病人,或抱太高期望,而備感挫折。(本文摘自/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醫訊/牙周病面面觀

醫訊/牙周病面面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刷牙時容易流血嗎?已知超過90%的病人都有罹患牙周病,因為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的細菌感染,因此大部分的病人因為沒出現痛感而沒有警覺。長期的細菌堆積造成牙齦發炎,就有可能形成嚴重的牙周炎!保護健康,鞏固牙齒,維持高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牙周清潔不可少,此次講座將會由牙周病科臨床講師王振穎主講,進行口腔衛教宣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牙周病面面觀時間:106年2月09日 星期(四) 下午14:00~15:00地點:兒童醫療大樓B1視聽講堂(台北市中山南路8號)洽詢:(02)23218403、23562114 

失眠憂鬱又疲勞 土療可改善!

失眠憂鬱又疲勞 土療可改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提及土基微生物的科學文獻超過800件,共通點是,都認為土基微生物關係到能否順利治癒極為多樣的健康問題,包括過敏、氣喘、腸躁症、潰瘍性大腸炎、胃腸積氣、反胃、消化不良、吸收不良、營養不足、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疾病,和細菌、真菌、病毒感染。土基微生物能自然減緩發炎情況土基微生物可滋養結腸及肝臟細胞,生成維他命B群、維他命K2、抗氧化物、酵素等化合物,消滅或排擠念珠菌屬、真菌、寄生菌一類有害病原體,還可殺光會與腸壁連結或使其穿孔的壞菌。研究證實,土基微生物能與毒素結合後排出體外,有如黏土那般,還能幫忙管理免疫系統,自然而然減緩腸道(乃至於全身)的發炎情況。在印度與圖博交界喜馬拉雅山脈高處,那密實而富含養分與礦物質的土壤採得到堪稱絕佳土基補充品的喜來芝(shilajit)。內含至少85種礦物質,包括農業上常用作肥料的黃腐酸和腐植酸。這兩種酸很得我喜愛,能幫助身體運送礦物質通過厚厚細胞壁,延長細胞生命。多吃有機蔬果、發酵食品 禁絕麩質與糖長年下來,我診治過的病人,因為飲食中補充土基微生物而使病況有可觀改善的,沒有上千,也有上百。其中一位名喚卡洛琳的女士。那時,她58歲,體重超過標準50磅(約23公斤),是當了祖母的人了。初次上門求診那會兒,她的自尊落到人生最低點,除了記憶出毛病,還失眠、憂鬱、疲勞。問診過程中,我看得很清楚,她的腎上腺與甲狀腺極需援助。為此,我建議以有機蔬果及發酵食品為飲食主軸,不宜再攝取麩質和加工過的糖。卡洛琳習慣吃很多碳水化合物,要禁絕麩質與糖並非易事。不過,她心思把定,想要恢復健康,自願放棄了這2樣。在飲食之外,我主要還勸她服用含土基益生菌的營養補充品。增加腸道有益微生物 腸道就會變健康在奉行療程的頭30天,卡洛琳減了18磅(約8公斤)。在消化系統獲得這一切支援下,身體有了所需資源,得以重塑型態,重拾健康。很快,她的腰圍少了7英寸(約18公分),臀圍少了9英寸(約22公分),活力無比充足,人也終於有心運動。聽她說,好些年來都沒能像現在這樣享受人生。卡洛琳經歷的改變,和其他眾多遵循相似養生規劃的病人如出一轍。一旦專注於土療,不論是實際吃土,或是象徵意義上的生活變革,長期困擾他們的健康問題通常都會消失,有時不到30天就能見效。在當下的美國人想來,解決這種種健康問題得花更久時間。你要是這麼想,到頭來只會發覺,若能有意識地增加腸道有益微生物,腸道就會反過來照顧你。而服食含土基微生物的補充品,是「吃土」極其重要的一面。(本文摘自/土療,讓你更健康:治好百症根源腸漏症,就能治好皮膚炎、過敏、糖尿病、甚至憂鬱症/三采文化)

產後禁忌多 如何折衷傳統與現代?

產後禁忌多 如何折衷傳統與現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基本上,坐月子並沒有所謂的絕對禁忌。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環境的空氣流通和衛生,維護媽媽身體的健康並避免感冒,如果坐月子期間有任何的身體不適,切勿自行服藥。提供產婦不受干擾的靜養環境尤其是哺餵母乳的媽媽,因為許多的藥物會影響母乳,若讓寶寶吃到,可能影響寶寶健康,所以媽媽若有身體不適,務必到合格的醫療院所尋找醫師診治,並主動告訴醫師哺乳的情形。一些流傳多年的禁忌,可能現代女性不易完全相信依循,如果能夠儘量遵守,對於身體調養應是有利無害。少吹風、忌冷水、忌洗頭、忌洗澡、忌梳頭等等,古早的坐月子禁忌,包含不可探視產婦、不可外出、不可進廟、不能參與祭祀等等,都是基於對產婦的「隔離保護」措施,提供一個不受干擾、可以完全臥床靜養的環境。清潔要用現代方式 補善用中醫理論以現代西醫理論加上中醫的觀念,都非常贊成對產婦的隔離保護,但實行方法與古早不同,目的都是避免產婦感染,讓產婦休養、恢復體能與健康,所以應當用合乎科學的方式來坐月子。如果坐月子的觀念與婆婆媽媽不同,要如何折衷傳統與現代的坐月子觀念呢?我建議在清潔與感染的部分用現代的方式照顧,如會陰部的傷口、身體清潔等等;至於保暖、不吹風、膳補等等傳統觀念,蘊含著中醫的理論,都是基於產婦的健康而做的,所以媽咪坐月子時若能好好遵守,便能確實調養、補足元氣,還能好好享受坐月子時的生活。(本文作者/鄭志堅)(摘自/產後快瘦,從坐對月子開始!/方舟文化)

驚!疾病可能始於一條血管

驚!疾病可能始於一條血管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從全身的面積來看,這也許只是非常小範圍內的變化;不過對該部位及其周邊而言,這是攸關生死的問題。停止運作的部位必須由別的部位替代,否則身體的機能便會降低。血液循環不良沒有病名 常常容易被忽視如果有一條血管無法正常運送血液,不夠的部分就必須由周圍的血管運送,這麼一來,許多部位都會因此增加負擔,最後招來嚴重的疾病與疼痛。這當然會造成身體不適,甚至肩膀會產生劇烈疼痛感,如果微血管的血液循環不良,則足部會變得緊繃。當微血管不斷滲出水分,就會產生水腫。血液循環不良沒有病名,常常容易被忽視,如果不正視,很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泡澡無法解決局部受寒與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泡澡就能溫暖身體,受寒這種小問題很容易解決吧?」有人這麼認為。泡澡讓身體從內到外暖和起來,的確可以讓肌肉與血管暫時舒緩,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減緩因為血液循環不良或神經過敏,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甚至還能期待產生放鬆的效果。然而,儘管泡澡可以為身心帶來正面效果,卻沒有能力解決局部受寒與血液循環不良的問題。泡澡會讓身體由內到外都暖和 體內的加溫情況是有差異的泡澡會讓「身體由內到外都暖和,感覺很舒服」,可是其實體內的加溫情況是有差異的。熱水可以讓身體整體都變得溫暖,但是健康部位的血液循環會馬上加快,立刻就熱起來;而因為慢性熱不足造成僵硬的部位的血液還是不會循環,根本不會變熱。水溫如果過高,根本無法浸泡到由內暖和出來的程度;水溫如果偏低,則無法充分刺激熱不足的部位。譬如扭傷之後,將肌肉與肌腱調整回原來的位置後,加以熱刺激就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加速恢復的效果;然而如果泡澡的話,則效果有限。因為血液循環好的部位會不斷加溫,而想要加速恢復、血液循環卻不佳的患部則會跟不上腳步。由此可知,想要利用泡澡來確實地刺激患部是有困難的。(本文摘自/熱刺激 只要5分鐘,馬上改善你的身體/平安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