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預防流行性感冒 用鼻子呼吸!

預防流行性感冒 用鼻子呼吸!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若是你容易得感冒,尤其是流行性感冒,主要原因都在於口呼吸。用鼻子呼吸的話,可以防止病毒的侵入,不用擔心感染會來自嘴巴。相反地,一旦用嘴巴呼吸,鼻子的防禦機能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病從口入的風險也變高了。矯正口呼吸 流行性感冒比率僅有3%實際上,一旦從口呼吸改成鼻呼吸,會變得比較不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為了預防感染流行性感冒,有一間學校實地指導學生用鼻子呼吸的方法。從2010年到2011年,位在長崎縣南島原市的小林小學,為了矯正口呼吸,實施了我構想出來的「A.I.U.BE發音體操」,在121名學童當中,患上流行性感冒的只有4人,就比率來看僅有3%。福岡縣春日市的小學,由老師朗讀《A.I.U.BE繪本》給特定年級的學童。於是,僅有實施發音體操的那個年級,沒有因為流行性感冒而必須停課。當然,洗手和漱口的勵行也相當重要,但由此結果也可得知,推倡鼻呼吸,不讓口腔乾燥非常重要。實施不用花錢的發音體操有助防感冒位於長崎縣南島原市的口之津小學,在福田泰三老師的班級中,有負責發音體操的股長,每天早上都會帶領學生做發音體操。2012年的季節流行性感冒似乎也影響了全校,而福田老師班上僅有一名罹患者,而且只是發燒37度的輕微程度。流行性感冒的預防包括戴口罩、常漱口以及勤洗手三項重點,即便實行這些,每年流行性感冒還是相當盛行。相信透過實施發音體操,矯正口呼吸為鼻呼吸後,能達到相當高的預防效果。雖說防止流行性感冒有預防疫苗,但其效果無法確實獲得實證。與其在疫苗上花費金錢和時間,倒不如實施不用花錢的發音體操遠遠來得有幫助。從2011年開始,本診所已經停止流行性感冒疫苗的注射。不僅是患者,診所員工也不施打。但是,罹患感冒者包括患者和員工加起來也不過二名而已。(本文摘自/正確呼吸讓你不生病/商周出版)

過敏萬靈丹 試試清水斷食法

過敏萬靈丹 試試清水斷食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的清水斷食,就是不吃所有的食物,只喝水。因為慢性食物過敏正是所有過敏疾病的大本營,因此當我們在過敏發作時,如果停止進食,那麼腸胃道就會淨空。腸道裡面沒有食物,慢性食物過敏的亂象就會慢慢消退。肚子裡面清爽了,體表的過敏症狀也會跟著消退,於是過敏就奇蹟式的康復了。一旦斷食 大腦會命令發炎部位停止另外,當我們停止進食之後,大腦意識到沒有食物進來,人體不能沒有熱量來源,因此為了「求生」,為了「節約能源」,大腦就會命令身體,將許多浪費能量、不必要的活動停止。「發炎」就是非常浪費能源、浪費體力的活動,所以一旦斷食,大腦會命令正在發炎或過敏部位的白血球,通通回家待命,不要再鬧了!白血球的家就是淋巴(Lymph)、血液(Blood)、脾臟(Spleen),白血球突然間全部回家,不再發炎,於是發炎和過敏的反應也就跟著被停掉了,整個鼻子、氣喘、皮膚的過敏反應也就跟著全部消失了。沒受過專業訓練貿然斷食 可能有生命危險斷食該斷多久,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因為這要看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定。通常比較不嚴重的過敏,清水斷食2天左右,就可以見到效果,但如果是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有時候甚至要一個星期以上。在此,要特別說明一下,這種斷食法又叫做「醫療斷食」,雖然效果神奇,但進行醫療斷食,就好像去打仗一樣,如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貿然進行的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因此提醒千萬不要自己輕易嘗試超過3天以上的清水斷食。進行斷食最好到經驗豐富的醫療中心最好是到經驗豐富的斷食中心,有專業醫師24小時隨時在側,萬一發生緊急狀況,醫師知道如何處理。很多醫療斷食的參與者,都是重病病人,所以身旁24小時都必須要有醫師,每天測心跳、血壓、尿液,每週抽血檢查血象、生化指數等等,除此之外,醫師還要進行問診與體檢,掌握每位參與者的健康與疾病狀態。而且遇到緊急狀況,醫師可以利用打點滴的方式,中斷斷食。在醫療斷食裡,3天的斷食是最迷你的,一般正式的醫療斷食通常都很久,但到底要維持多久,則要看病人的身體訊號而定,醫師通常會等到症狀完全消除後,病人的身體已經復原,才會準備復食。不論是皮膚炎、氣喘、過敏 斷食效果都很好美國北加州有一家很好的斷食中心,平均斷食天數是21天。不過,我去見習時發現,從世界各地飛去斷食的人,大多是重病之人,所以需要斷食那麼久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是小毛病、輕症的話,斷食的時間就短得多了。進行醫療斷食後,不論是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牛皮癬、氣喘、花粉熱、鼻子過敏、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胃潰瘍、子宮肌瘤、腸躁症、寄生蟲等,只要病因和飲食有關,斷食療法的效果都很好。方法:斷食期間只喝水,不從事浪費體力、腦力的工作。牽涉醫療專業,因此不建議自行進行,最好到24小時醫師駐守的斷食中心進行。(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快記下來 五大器官這樣排毒

快記下來 五大器官這樣排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肝、腎、腸、肺、皮膚,可以說是人體的五大排毒器官,因此要排毒可以從這些器官下手。一旦身體的毒素降低或是清光了,我們的身體就會提高對過敏的容忍度,自然過敏就不會輕言復發了。‧ 肝臟排毒法/每天吃大量的有機新鮮蔬果或喝有機蔬果汁。由於新鮮蔬果汁偏寒涼屬性,因此若是寒性體質的人,可在果汁中加入生薑或肉桂粉一起打成汁,以免有越喝體質越寒的後遺症。補充可強化肝臟解毒功能的營養補充品:服用苦茶油加檸檬汁,以刺激肝臟排放膽汁(Liver Flush),同時將多餘殘留的毒素,從肝臟排出,並經由大便將毒素帶出。最好可以在喝下苦茶油、檸檬汁後的1個小時,再喝下由纖維粉沖泡成的汁,這些纖維會在腸道中將肝臟所排出的毒素吸附,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否則毒素在大腸中逗留太久,又會被腸壁回收,那就前功盡棄了!‧ 腎臟排毒法/促進腎臟排毒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每天喝1500~2000C.C.左右的小分子潔淨水,把毒素從尿液中排出即可。建議可以使用好一點的濾水器,徹底將水中的重金屬、農藥、戴奧辛等等污染源過濾。有腎臟病的人不能喝太多水,否則會增加腎臟負擔,甚至反而造成「水毒」的症狀。‧ 腸道排毒法/促進腸道排毒的方法,是三餐要吃大量含有纖維質的食物,並將白米改成糙米或是五穀雜糧。纖維質會促進腸胃蠕動,而且是形成糞便的主體,使食物殘渣不會在腸道逗留太久。要養成每天至少排便1到3次的習慣,而且留意大便是否成形(最好是香蕉狀,不是顆粒狀,不是鉛筆狀;也不是散落一堆,更不是腹瀉或是水便,也不能很黏稠),排便時有通暢感與舒適感。只要我們可以保持腸道通暢,毒素自然就不易在腸道累積。‧ 肺臟排毒法/盡量處在空氣清新、負離子較多的環境,可使用負離子偵測器,測測看你居家或辦公環境的空氣負離子含量,並建議使用空氣負離子產生器。養成呼吸緩慢但較深沉的方式。最好學習如何腹式呼吸,也就是吸氣時胸部不動,腹部突出;呼氣時胸部依舊不動,腹部凹入。並且時常練習,既可以促進肺排毒又可以按摩內臟。皮膚排毒法:‧ 主動皮膚排毒/促進皮膚排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流汗。‧ 被動皮膚排毒/洗澡時,用天然絲瓜布輕輕刷洗身體,這種刷洗可擴展皮表微血管等,將囤積在皮下微血管內與淋巴管內的過敏原或毒素,帶到血液循環中,進而排除。刮痧的原理與絲瓜布刷洗類似,但更激烈。經由刮痧,有毒素的皮膚部位很容易產生皮下出血,刮完後你將會感到舒暢,因為身體的毒素已被釋放到破裂的微血管當中,等白血球來清除。(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陳俊旭博士的抗過敏寶典/新自然主義發行)

清水斷食療法 迷思大解密

清水斷食療法 迷思大解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斷食期間活動照舊?很多未經專業訓練的斷食營,都犯了嚴重的錯誤,例如他們會在斷食時做運動,但這其實是萬萬不可的。輕者會造成身體不適,產生危機反應,嚴重的話甚至導致休克。正確的斷食營裡,應該是一群人坐著或躺在長椅上,蓋著薄被,或者在微風徐徐的溫暖花園裡作日光浴,絕對不可以做體操或爬山健行。清水斷食初學者可從週末斷食開始嘗試在此特別強調,進行清水斷食期間,千萬不能從事耗費腦力或體力的工作,所以進行斷食療法時,一定要請假在家休息(或是住進斷食中心裡面)。如果初學者想要在家試試,可以先從為期兩天的「週末斷食」開始。配合上班的作息,星期五中午吃飽一點,下午回家之後就不再進食。一直到星期天晚上或星期一早上,才慢慢恢復進食。斷食的時候,我們身體會很想要「節約能源」,所以如果在斷食時,我們仍進行爬山、走路、用腦這些耗費熱量的活動,那麼身體就會進入兩難的抉擇,到底該節能,還是蠟燭兩頭燒?身體該怎麼辦?於是就會啟動緊急系統,分泌腎上腺素,跟著身體就會出現心跳加速、心悸、發抖、畏寒、胃痛、頭暈眼花、冒冷汗等一系列症狀。所以,我特別強調,斷食期間千萬不可運動。不過坊間很多斷食營,會叫學員運動,然後把誘發的危機反應,解讀成身體的好轉反應,這是相當錯誤的觀念,需要更正,請特別注意。腦力耗費的能量比體力還要多另外,或許會有人認為,斷食不要浪費體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也不要耗費腦力呢?只是動腦又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因為科學早已證實,腦力所耗費的能量,其實是比體力還要多的。我很多年前就發現,用功讀書比運動還容易肚子餓,週末放假當空呆子,一整天下來都不會餓。所以不要以為上班沒有耗費體力,斷食必須請假在家,不可從事腦力活動。斷食會導致生命危險?很多西醫對斷食的認識僅止於不良斷食所誘發的「危機反應」,所以認為斷食會對身體造成許多傷害,甚至警告會導致器官衰竭、休克死亡等。清水斷食,真有這麼危險嗎?其實也不需多加辯解,從人類歷史上看,就可以發現很多名人都有長期斷食的體驗,他們不都是熬過來嗎?世界上的古文化和古宗教,幾乎都有斷食的存在,我們不也都活下來了?人體所積存的養分,其實是夠我們撐過斷食療程的。這些族群不適合斷食根據美國斷食論文的統計,20世紀以來,一直到1985年之前,共有數百人參與過醫療斷食,但這之中死亡的只有7位,而這7位當中,有5位在斷食時服用西藥,(斷食時服用西藥或維他命都很不妥當),另外2位對整個斷食過程交代不清。試想,通常會參與醫療斷食者,都是一些重病患者,例如嚴重的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這些患者本來死亡率就高,但反而參與斷食時,絕大部分都沒有死亡,可見斷食本身危險性並不高。雖然斷食很安全,但是若有下列情形的人,例如嚴重貧血患者、正在懷孕、正在哺乳的人、紫斑症、嚴重營養不良等等,還有年紀過輕的幼兒,都不適合從事斷食。(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新自然主義)

只是配菜裝飾?解密白蘆筍

只是配菜裝飾?解密白蘆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我們這一輩的人來說,白蘆筍都是罐裝產品,幾乎與「不好吃」同義。罐頭裡的白蘆筍軟軟爛爛的,充滿罐頭味,還帶點微酸,令人不了解它的存在意義何在。當然,一定有人喜歡那種軟軟爛爛的口感吧。但大部分人應該都會無意識地覺得:「這什麼玩意兒!」立場與罐裝櫻桃相同。反正,對我來說,它就只是單純的裝飾品。在餐廳點菜,白蘆筍作為菜餚配飾端出時,我也不會夾來吃。由於這樣的緣由,我想我們這一輩在各自成長之後,都親臨過白蘆筍的革命。白蘆筍革命,指的是對非罐裝白蘆筍的驚奇感動落淚,清楚意識到「我已今非昔比」的瞬間。我忘了地點在哪了。只記得是六、七年前的義大利餐廳。朋友幫所有人合點了白蘆筍作為前菜。認為罐裝白蘆筍等於不好吃等於不懂其存在意義的我,還小雞肚腸地想「果然有這種人物啊」,隨即默默決定「愛幫人點菜的人……算了,我的那一份給別人吃好了」。我真是無知,真是蠢啊。上菜時,服務生給每個人一支煮到熟透再用奶油(Butter)略炒過的白蘆筍。數量少得可憐,本應該讓給別人的白蘆筍,結果卻被我秒殺,並且讓我大為驚駭。這是什麼東西呀?白蘆筍不都軟爛不堪嗎?然而這種帶著微甜,與奶油十分搭配的濃郁口感是怎麼回事?如果這是白蘆筍,肯定隱藏著什麼跨世代的白蘆筍陰謀吧。比如說有個白蘆筍大王之類的人物認為,若是讓太多人知道它的美味,白蘆筍會絕種,所以決定把它當成祕密。他一定是有大小眼的分別,義大利人可以知道,法國人可以知道,但是不能告訴日本人。由於這個陰謀,我們只吃得到罐裝白蘆筍。直到近年,那位大王因為世代交替或其他原因,由一位博愛寬宏的大王繼任,他認為「這麼好吃的東西,應該讓全世界的人知道!」於是改弦更張,讓日本也知道生鮮的白蘆筍。一定是這樣的。……呃,其實一定有更合理的原因,但是,即使沒去那家義大利餐廳,現在初春時節也都能在蔬果鋪的攤位上看到生鮮的白蘆筍了。這種光景在二十年前,真的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啊。白蘆筍的事前準備很麻煩,像是用加了醋的滾水煮過,或是浸在煮水中直到冷卻等,所以我甚少買它,幾乎都是在餐廳才吃。但有一次,一位朋友來我家,簡單兩三下就用它做成了一道菜,給了我莫大鼓勵。她沒做任何事前準備,用了極尋常的手法烹調。而她所做的白蘆筍料理,是義大利麵。先將義式培根(Pancetta)快炒,然後將在義大利麵鍋中稍微滾開的白蘆筍丟進炒鍋,最後加入煮好的義大利麵和鮮奶油,就完成了。做法十分簡單,但非常好吃。從此之後,我不再考慮繁複的準備工作,也學著買白蘆筍回來做菜。而其中水煮後用奶油快炒還是最好吃的一道。可以撒點起司,與鮮奶油的口味也很搭。就新食材來說,平常大概只能想得出這種做法,不太能活用。不過,這樣就夠好了。畢竟這時節不吃的話,又得等到明年才吃得到。另外,白蘆筍其實是隔絕陽光的蘆筍,不知大家是否都知道這個常識。我知道的時候,心裡還想:「哪有這種事!」簡直像開玩笑嘛,不曬太陽所以才變白嗎!我有幾個北海道的女性朋友,肌膚大多白皙美麗。所以我常會覺得她們是「非故意地占便宜」。大體上,這兩者應該是同樣的道理吧?綠蘆筍會不會覺得白蘆筍的白也是「非故意占便宜」呢。哎,我說笑啦。(本文摘自/今天也謝謝招待了/遠足文化出版)

越跑越健康 快看3重點!

越跑越健康 快看3重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用不良的姿勢跑步,就等於讓自己隨時處於可能受傷的危險中。尤其當跑得越遠,身體越疲憊時,姿勢更容易頹萎下來。脊椎如果彎曲,就可能使下背與肩膀肌肉扭傷,同時讓身體重心前移,增加膝蓋、脛肌(小腿前側)與腳跟承受的壓力。如果跑步時不看向前方,而是低頭看著腳或路面的話,情況會更加不利。1) 步伐更輕快/一般來說,人的頭部重量平均約4.5公斤。如果脊椎彎曲、頭部前傾,那麼不只頸部和上背部的肌肉會變得緊繃,腳步也會變得緩慢而沉重,步伐還會變小。如果你跑步時能明顯聽到自己的腳步聲,就表示你的姿勢不夠正確。此時,要重新校準身體中線,頭部應該在肩膀上方,而肩膀在臀部上方。如此一來,腳步會更輕盈、速度也能加快。2) 呼吸更深長/駝背拱起的肩膀會讓彎曲的脊椎壓迫到身體前側,使跑者無法做深長而完整的呼吸,偏偏行進時是身體肌肉最迫切需要氧氣的時候。你只需試試下面這個簡單的測試,就能看出彎腰駝背對呼吸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首先,做出駝背的姿勢、頭部往下放低,然後呼吸幾次。此時你應該感覺吸吐受到限制、呼吸也變得短促。接著,把頭抬起、肩膀放鬆、直視前方,再呼吸幾次。這時你會發現,腹腔與胸腔都能自由擴張了。跑者在賽程的最後,姿勢常常會頹靡下來,但對疲勞的肌肉來說,如果能得到多點氧氣,表現絕對會有所不同。3) 增添自信/抬頭挺胸也有相當正面的心理激勵作用。當身體因長跑而疲憊,很自然地就會出現負面的想法,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與訓練狀況。這些負面的想法又會使得頭部往前倒、心情也跟著低落。這時,抬頭挺胸的姿勢可以打破這樣的負面循環,彷彿用你的全身在說:「我一定能辦到!」(本文摘自/跑者瑜珈/大是文化出版)

食療藥療 怎麼吃最健康?

食療藥療 怎麼吃最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食療和藥療是可以相得益彰的,缺一不可的。以平常的保養而言,「吃得好」的確能預防疾病發生、改善身體小病痛及體質。但如果你已經八病九痛、病病殃殃了,就千萬不能只有食療,還是得要乖乖接受醫師安排的療程。現代人常吃多重加工的重口味食物所以,我們要知道:怎麼「吃得好」?「吃不好」又會有什麼後果?有句俗話說:「好吃的食物都不健康,健康的食物都不好吃。」這句話並不是真理。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所謂「好吃」的食物,多是經過多重加工的精緻食品,通常都以高油、高糖、高熱量進行烹調的食物,如:珍珠奶茶、炸雞排、蛋糕甜點等「失去食物本來面貌」的重口味食物。當人們習慣了這樣的食物之後,再去吃燙青菜、糙米、新鮮蔬果等幾乎不加工的天然食物,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大事,如果不好好重視,時間一長自然就病痛不斷。飲食最好的狀況是六七分飽、少量多餐《內經.素問》有段文字指出:「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臥,即生百病。」這段話說明了每一個臟腑所喜歡的飲食五味,例如蓮子心嚐起來是苦的,它的功能就是養心;南瓜是性質溫和的食物,嚐起來就是甘甜的味道,能入脾、胃兩經。想吃得好,飲食的方法也要調整:飲食不要過飽,最好的狀況大約是維持六七分飽的狀況,少量多餐,別一頓飯吃很多但一天只吃這一餐,所以時下很流行的「吃到飽」餐廳其實是不符合飲食方法的;吃太飽的話容易傷肺、太餓卻又會傷氣。吃飽後也千萬不能立刻躺下,會百病叢生的。不同食物可能會帶來健康或相剋中醫裡的「藥食同源」就是指「食物本身就像中藥一樣,具有四性五味」,不同的食物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作用,帶來健康或者是食用禁忌、相生相剋;而且每個人的體質也適合食用某些食物藉此改善身體毛病,這就是食療。這跟現代的營養學很像,當你身體吸收到了均衡的營養,就能健康。現代人喜歡吃保健食品養生,那也很好,不過在服用前還是先問一下醫生,你的體質適合服用哪些保養品,別一股腦兒亂吃,例如高血壓一類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適合服用含鹿茸的保養品(如龜鹿二仙膠),容易導致頭暈、眼紅、血尿等症狀;習慣腹瀉的人,如果服用六味地黃丸會瀉得更慘……等等,這種狀況會保健不成反傷身,那就得不償失了。(本文摘自/國民中醫藥保健全書/大寫出版)

眼底出血注意 高血壓找上門

眼底出血注意 高血壓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撥開歷史的迷霧,高血壓病(hypertension)的診斷慢慢浮現在高宗的病歷上。所謂「血壓」就是指體內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壓力適中,人就神清氣爽;壓力過高,人則頭昏眼花,甚至舉步維艱。所謂的「高」,無獨有偶,也指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高血壓病人大多無明顯不適 是容易被忽視的主因現代社會,「高血壓」之名已深入人心,心血管病專家認為成人血壓低於120/80mmHg視為理想,高於140/90mmHg則稱為高血壓,當然必須以在平靜狀態下多次測出的平均值為準。高血壓可分為兩種:一種叫原發性高血壓,一種叫繼發性高血壓(只占所有高血壓約5%),前者具有某種程度的家族遺傳傾向,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得病的機率相對較高;後者有明確的基礎病因,如腫瘤、慢性腎病、內分泌異常或嚴重的大動脈病變等。患病初期,高血壓病人大多無明顯不適,能照常工作和生活,這是容易被忽視的主要原因;中期,病人可能出現頭暈等症狀。不知不覺中,高血壓已悄悄損害著人體的重要器官,平時無聲無息,一有機會便誘發眼底出血(失明)、心肌梗死、中風或高血壓腦病,可謂一鳴驚人,甚至一舉奪命。發病時頭痛、噁心、嘔吐 甚至昏迷死亡高血壓腦病指的是動脈壓力突發急驟升高,導致腦小動脈痙攣或腦血管調節功能失控,從而產生嚴重腦水腫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病時有頭痛、噁心、嘔吐、抽搐、煩躁不安、呼吸困難、視力模糊、意識障礙,甚至昏迷死亡。高宗經常頭暈,最後更發展到頭痛、失明,比較符合高血壓的診斷,他最後可能死於高血壓腦病。或許有人會問,高血壓大多發生在中老年人,高宗患病時才30歲左右,可能嗎?從現代臨床資料來看,高血壓的確會出現在中青年身上,且患者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對於具備家族史或高危險因素的病人來說,年齡已不是他們抵禦高血壓的法寶了。如何防治高血壓?請保持平和、豁達的心態和規律、有序的作息;睡眠充足;注意飲食的清淡(比如,每天攝鹽量應低於5公克;勿過多食用肉類和攝取油脂;保持飲食均衡;多吃含纖維質高的食物);戒菸限酒;控制體重;適當運動(比如,達到一定速度的步行、騎車或練習氣功、游泳等,避免過度劇烈的體力活動),最後才是訴諸藥物。同時,建議中老年人或有家族病史的朋友每週測量一次血壓。(本文摘自/病榻上的龍/時報文化出版)

4321法則 讓你越吃越健康!

4321法則 讓你越吃越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農業部(USDA)在1992年頒布了「飲食指南金字塔」,是由哈佛大學的博士及專家共同研究而得出來,希望藉此指導美國人科學健康的飲食,成為營養學的指導原則。健康餐盤 一個盤子分4塊 如今20多年過去了,美國人的腰圍比以前更粗,成年人體重超標,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許多人開始對「飲食指南金字塔」的權威性提出了質疑。我也曾經做過調查,很少人會遵循這種飲食原則,也沒聽過哪個媽媽會依照金字塔比例作飯,大概只有營養師考試時會出這個考題,但營養師會這麼吃嗎?恐怕也不見得。2011年6月2日,美國農業部部長湯姆.維爾薩克(Tom Vilsack)公開發表「我的健康餐盤」(My Plate),他將一個盤子區分成4個色塊:紅色代表水果、綠色代表蔬菜、橘色是全穀類而紫色代表蛋白質;盤子外的藍色區塊則是乳製品。找回健康 原則必須簡單易懂生活化 這個組合取代了在美國已使用近20年的飲食金字塔,成為新的美國飲食指南。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更是對此讚譽有加,大力支持。為了更適合國人使用,我把「我的健康餐盤」修改了一下,歸納出一個「4321法則」。將一餐飯劃4等份,其中有3份植物性食物、2種蔬菜、2種水果、1份動物性食物。只要每餐都按照這個比例吃,就算是吃漢堡、吃碗麵,也可以這麼分配就會健康,就能變瘦,不管你有錢沒錢都做得到。例如一碗陽春麵沒有肉和蔬菜,那就多叫2片肉、1盤燙青菜,回家再吃點水果也行。任何健康原則都必須簡單易懂生活化,才能真正落實,只是「空談」,無法幫助你找回健康。(本文摘自/遇見生機/大喜文化出版)

大腦快樂 卻可能害了腸道!

大腦快樂 卻可能害了腸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腦本身成功地茁壯發達後,它開始霸占人類的身體,自作主張做出種種動作和決策。明知對身體不好,卻依舊吃太多、喝太多,把盡是添加物的加工食品塞進口中,這些全是大腦要求的結果。《科學(science)》期刊曾經刊登一篇論文,該論文以「人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感覺到幸福」為主題進行調查。排名最高的是「做愛的時候」,得分超過九十分;第二則是「運動得很舒服的時候」,得分七十七分;第三是「聊天的時候」。腦袋喜歡極為原始性的行為吃居然沒有出現在前幾名,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日本改用消除壓力為關鍵字,重新統計後,第一名是「吃的時候」,其次是「睡覺的時候」、「看電視的時候」。做愛、飽食、聊天、盡情睡覺、無所事事,腦袋就喜歡這些極為原始性的行為,並且從這些行為得到滿足。我認為大腦這個器官具有意志力薄弱且極度自傲的特性。只要做壓力研究便得以清楚了解這一點。因為面臨壓力的時候,大腦馬上往眼前的快樂飛奔而去。利用老鼠進行實驗,就能得到相同的答案。我們針對小鼠進行實驗得知,對小鼠施加壓力後,小鼠就吃下大量的餌食,做為一種逃避壓力的行為。在腦部建構的過程裡,形成了強烈要求活化自我「酬償系統」的構造。當需求獲得滿足、抑或是知道需求將得到滿足時,大腦的酬償系統即活化,並且浮現「快感」。腦內啡、多巴胺、血清素 被稱為「幸福荷爾蒙」這究竟代表什麼呢?舉例來說,當我們得到「好吃」的感覺,大腦的特定部位即開始興奮,促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腦內啡(endorphin)、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大量分泌出來。這些物質也被稱為「幸福荷爾蒙」,它們能讓人們湧現「快樂」的感覺。幸福荷爾蒙一增加,快樂中樞即受到刺激,於是大腦感到幸福。大腦非常喜歡暢快的幸福感。為了得到這種感覺,大腦再一次強烈地渴求「美味」。這就是大腦活化自我酬償的機制。而對於大腦來說,壓力帶來極強烈不愉快的感覺。因此,當感覺到壓力的時候,為了逃避壓力的不快感,大腦便要求人們做出滿足酬償系統的行為。利用原始性的行為滿足酬償體系這時候的慾望包括了食慾、口渴、體溫調整等生物學上的慾求,另外還包括得到他人讚美,獲得他人喜愛之類高層次、社會性、長期性的慾望在內。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大腦亟欲及早獲得解脫,所以想利用原始性的行為滿足酬償體系。這時候最直接而容易選擇的即是垂手可得的「吃飯」或「喝酒」吧。只要能滿足自我的酬償系統,健康什麼的,大腦一點都不在意。然而順著大腦的慾望採取行動,倒楣的可就是腸道了。因為擔任消化吸收工作的腸道,被迫面對極為辛苦的血汗工作。-不要隨隨便便聽從大腦「想吃」、「想喝」的指令。(本文摘自/不想失智,從喝水開始 日本名醫預防老人失智的訣竅/拓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