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進補「惹火」上身 快按8穴位緩解

進補「惹火」上身 快按8穴位緩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黃帝內經》中說:「經絡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透過中醫按摩的方式,可以疏通經絡、調補陰陽;找準對症穴位,便可達到清熱去火的作用。1) 清除心熱/• 按摩神門/用右手大拇指掐按左手神門穴5 次,再用同樣的方法換左手按摩右手神門穴5 次。• 作用功效/安定心神、瀉心火。• 神門穴/位於腕掌橫紋小指側端凹陷處。2) 清肝膽熱/• 推揉太衝穴/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每隻腳各3分鐘。• 作用功效/清熱除煩。• 太衝穴/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3) 清瀉肺熱/• 輕揉尺澤/用一側拇指指腹按住尺澤穴,輕輕揉動,以酸脹感為宜,每側各1分鐘。• 作用功效/清宣肺氣,瀉火降逆。• 尺澤穴/位於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4) 清脾胃熱/• 按壓伏兔穴/手指指腹端按壓伏兔穴,力度適中,用雙手互按對側穴位,每次3分鐘。• 作用功效/清熱潤脾,調理腸胃。• 伏兔穴/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5) 鼻腔上火/• 點按魚際穴/經常點按對搓,至發熱,連續搓3~5分鐘,每日2~3次。• 作用功效/清熱利咽,調理肺氣。• 魚際穴/手掌的大拇指根部肌肉明顯突起,形狀似魚際,是去火穴位。6) 嘴角上火/• 點按厲兌穴/用食指點壓此穴,每次點壓50次,兩腳交替進行2~3次。• 作用功效/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作用。• 厲兌穴/位於第三趾甲根邊緣下方約0.1寸處,稍微靠第二趾處。7) 胃火牙痛• 掐按內庭穴/用大拇指指尖掐、壓,力度適中,每次1~ 2分鐘,然後再掐壓另一隻腳,如此反覆2次。• 作用功效/清胃泄火,去口臭、緩解牙痛。• 內庭穴/在足背第二、三趾的趾縫紋頭後凹陷中。8) 尿黃澀痛• 點按至陰穴/用大拇指點按至陰穴,並堅持1~2分鐘,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日2次。• 作用功效/清熱散風、通利下焦。• 至陰穴/足太陽膀胱經。在足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1分處。(本文摘自/不上火身體就健康/人類智庫出版)

冬日防感冒 舌苔記得清乾淨

冬日防感冒 舌苔記得清乾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飲食教育,更重要的是口腔健康。清潔舌苔,也是希望各位務必養成的習慣之一。清潔舌苔就是打掃舌頭,去除舌頭上面的舌苔。舌頭上會附著一種稱為舌苔的汙垢,之所以形成舌苔是附著了食物的殘渣,為口臭的原因之一。身體一乾燥 受到病毒感染風險高福岡縣大林牙科醫院的大林京子醫師會指導病患進行口腔保健,透過口腔保健的實行,比較不容易感染流行性感冒。冬天時往往空氣乾燥,在這個影響之下,人體也變得容易乾燥。身體一旦乾燥,粘膜表面也變得乾燥,受到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風險就變高。口腔或鼻腔的黏膜若乾燥,就會因此受到感染,引發感冒或是流行性感冒。只要口腔及鼻腔內部能夠充分獲得滋潤,免疫細胞的白血球就能確實運作,得以預防罹患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喉嚨的黏膜細胞,其表面包覆著醣蛋白構成的防護壁而受到保護,即便流行性感冒病毒侵入,也不會感染。適當口腔保健可減少細菌數量但是,根據大林醫師的說法,一旦存在某一種桿菌釋出的酵素,病毒就會取得附著在黏膜上的「鑰匙」,防護壁遭到破壞,進而侵入細胞,在細胞之間開始增殖,於是出現流行性感冒的症狀。也就是說,若是進行適當的口腔保健,減少細菌數量,感染的風險就會降低。特別是舌頭上聚集了許多的細菌,因此大林醫師建議大家要清潔舌頭。(本文摘自/正確呼吸讓你不生病/商周出版)

過敏不來亂 維持腎上腺功能最重要

過敏不來亂 維持腎上腺功能最重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過敏症狀的人通常也都存在著中長期壓力。那些因過度忙碌、休息不夠、熬夜等因素而導致腎上腺素衰竭的人,可以藉由簡單的唾液測試、瞳孔測試、姿勢型血壓量測,得知自己的腎上腺功能,這是90%以上過敏患者最容易疏忽或根本不知道的盲點。唾液可用來測試腎上腺皮質醇〈唾液荷爾蒙測試〉這可用來測試我們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作法很簡單,只要你收集一天內四個不同時間點的唾液,然後交由檢驗所幫你檢測唾液中的腎上腺皮質醇的含量,然後畫一個圖表,如此就可以看出體內腎上腺皮質醇的存量及變化曲線。這個曲線很重要,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清晨最高,逐漸下降,晚上最低。但有些人可能曲線會往右移,變成中午最高,那表示這個人可能是個夜貓子,所以他早上根本就起不來,但到了晚上就很興奮。甚至有人的日夜曲線很不明顯,幅度不大,那就表示他的腎上腺皮質醇庫存量很低。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客觀的、非侵略性的檢查。常熬夜、壓力大 腎上腺素疲乏〈瞳孔縮放測試〉 首先,我們先把房間裡的電燈關掉,這個時候瞳孔應該會慢慢放大。五分鐘之後,拿出手電筒往自己的瞳孔斜照,正常的情況下,我們的瞳孔應該會收縮,可是有些人的瞳孔卻是縮了一下後,馬上又放大、接著又收縮,然後又放大。這表示這個人的瞳孔括約肌沒力,沒有力氣保持瞳孔在收縮的位置。會出現這樣反應,表示這個人的腎上腺素已經疲乏了,經常熬夜、壓力很大的人這種現象就會很明顯。全身有括約肌的地方還包括食道、肛門、陰道,所以腎上腺疲乏的人,也就是中醫所謂氣虛嚴重的人,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胃下垂、脫肛、大小便失禁、子宮下垂⋯⋯等等。起身後的血壓往下掉 表示腎上腺功能有問題〈姿勢型血壓量測〉測血壓可以檢測腎上腺功能?沒錯,但是有特殊的技巧!首先,先請受試者平躺,5分鐘後測一次血壓,測完後,隨即請他馬上站起來,然後在20秒內再量測一次血壓。正常的情況下,這個人的血壓應該是上升的。例如平躺時,血壓是120/70,但是當他站起來的一瞬間,由於地心引力的影響,全身血液往下半身掉,瞬間血壓於是往下降,在零點幾秒的短暫時間內,我們的血壓偵測中樞(Baroreceptors),會警覺到低血壓的危險,馬上命令腎上腺素分泌,因此刺激心臟壓縮,激發血壓往上升。所以,在起身的幾十秒內,正常的血壓會上升10/5左右,原本平躺的120/70就會升到130/75,這是健康的現象,表示腎上腺素足夠。但如果起身後的血壓反而往下掉,例如掉到110/65的話,就表示這個人的腎上腺功能有問題,可能是熬夜、過勞、虛弱所造成。如果血壓下降20/10的話,可視為病理性的姿勢型低血壓。睡眠不足、營養偏差 腎上腺疲乏害的〈中醫腎脈量測〉中醫把脈很奇妙,而且很準確。兩隻手的髐動脈是中醫師把脈之處,依據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寸、關、尺。兩手的髐動脈尺部,就是中醫所謂腎的位置。中醫的腎,其實包含了西醫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腎臟、膀胱、外生殖器這些器官,而不是單單只有腎臟。一個人如果腎上腺疲乏的話,通常腎脈就會很虛,甚至會消失。我在臨床上發現,現在年輕人很多是沒有腎脈的,也就是說,現代很多年輕人腎上腺疲乏,可能是熬夜、睡眠不足、營養偏差所造成。腎上腺功能正常,過敏就不容易發作,對過敏原的忍受度也會大很多。反之,腎上腺功能衰退的人,不但容易過敏,也會產生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會早衰、血管病變、癌化。(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陳俊旭博士的抗過敏寶典/新自然主義發行)

注意!微波中藥恐改變藥性

注意!微波中藥恐改變藥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所謂一帖的中藥,就是一天的劑量,有人會分兩次,有人分三次,總之就是要在一天內把上面的藥材服用完畢。首先,在熬中藥湯前,要先注意:1) 如果有石膏、黨蔘等礦石類或是塊根類的藥材,或是像附子要加強熬煮以去毒性的藥材,要先下,也就是一開始就先放下去熬煮。2) 如果該帖藥中有些芳香類藥材的話,像是細辛、辛夷、薄荷等,需要後下,也就是等湯快好的時候再放入,以免揮發性成分逸散殆盡。台灣民間流傳的「三碗水熬煮到兩碗水」,這種方法相當不科學,因為很多揮發性藥材的成分早就跑到空氣裡,浪費掉了。正確的熬煮中藥湯的作法如下:1) 將藥材先用清水沖洗,去除灰塵雜質。清洗後,加水蓋過藥材約一、兩公分後,以大火煮開,藥湯滾了後,再用大火煮個兩、三分鐘(目的在殺菌),接著轉小火熬二十~三十分鐘,取出藥湯倒在碗裡,這是第一批藥湯。2) 再放冷開水入藥材中,火滾後再以小火熬二十分鐘即可,這是第二批藥湯。3) 第一批藥湯裡面花草類的揮發性成分較多,第二批藥湯裡面根莖礦石類的成分較多。將第一批的藥湯加上第二批的藥湯,倒在一起混合後,便是一天內要喝完的湯藥。可以分成兩次或三次服用。沒有服用完的,則先放在冰箱冷藏。要特別提醒讀者,如果中藥湯冷掉了,千萬不可以放到微波爐中加熱,因為微波會改變藥性。如果要加熱,可用玻璃、陶瓷容器重新煮開或是隔水加熱。另外,熬煮藥材的容器不可使用鋁鍋,也盡量避免使用鐵器甚至不鏽鋼,應以陶瓷或玻璃最佳。在熬中藥湯的時候,一定要加蓋,盡量使有效成分保留在湯汁裡,敏感的人,聞到湯汁的香味,過敏症狀就已經開始舒緩了,這就是有效物質逸散到空氣中的緣故。(本文摘自/過敏,原來可以根治/新自然主義發行)

全身排毒 慢跑20分鐘就好

全身排毒 慢跑20分鐘就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運動,不只睡前做的簡單伸展操或廣播體操,每週做一次瑜珈也是運動。不過,若要提升「食欲」感應器的敏銳度,必須做某種強度以上的運動才行。評斷標準就是要全身出汗。這樣的強度能啟動身體細胞,將滯留體內的老廢物質排出去,而且還能燃燒囤積脂肪。各位不妨想像將體內髒東西全部掃除乾淨,同時引進有益健康的優質養分。換句話說就是要做大掃除,更新體內物質。更替新鮮物質就能發揮活化效果,這一點放諸四海皆準。人體也是同樣的道理,從事運動活動身體,就能排出有害物質。注重飲食,只吃新鮮健康的食物,全新營養素就會在體內不斷循環,代謝自然變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一些可以讓身體出汗的運動,例如慢跑、游泳與快走等等。其中我最推薦的就是慢跑。若想靠伸展操或瑜珈出汗,必須花長時間才做得到,但慢跑只要20分鐘就會全身出汗,血液循環變好,排出積存在體內的有害毒素。到健身房跑跑步機也是不錯的方法,但若要享受慢跑樂趣並長期維持,到戶外慢跑是最好的選擇。在戶外慢跑可以感受季節變化,風與太陽的溫度,只要體會過這種舒暢的感覺就再也無法捨棄。從以前到現在,不斷有各種運動掀起熱潮,可是慢跑風潮已經持續10年以上。正因為慢跑很輕鬆、很快樂,還可改變體質,才能長期受到歡迎。慢跑最大的魅力在於,只要一個人,不需任何道具,所有人都能立刻開始。不擅長或不喜歡跑步的人,不妨先從快走20分鐘開始做起,保持良好姿勢,維持正常呼吸。為了讓身體習慣舒暢的感覺,運動間隔不要太久,盡可能勤做運動。剛開始請先維持兩週。根據我觀察身邊朋友的結果,許多人持續兩週後,明顯發現自己的飲食習慣改變了。由於細胞平均每半年更新一次,至少維持慢跑習慣半年,絕對能感受到效果。(本文摘自/現在吃的食物,就是半年後的你/平安文化出版)

腸道變乾淨 燃脂速度變更快

腸道變乾淨 燃脂速度變更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人接受了我的診療,因為已經把大便排得一乾二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暢快感之後,他們就會這麼對我說:「現在吃什麼都覺得很好吃!」「最重要的是,有正常吃東西,體重卻下降了!」只要把滯留在腸子裡的大便全部排乾淨,營養的吸收力就會提高,所以會變成「不管怎麼吃都不容易胖」的體質,就是這麼神奇!把腸道顧好 就能養成易瘦體質「腸道變乾淨了,吸收營養的能力就會提高!」聽到這句話,應該有不少人會直覺反應「這樣應該會變胖」吧?那麼,你就誤會「吸收力提高」的意思了。這裡所謂的「營養」,是指成為身體潤滑油的營養素。你或許會進一步問:「身體的潤滑油是什麼呢?」「身體的潤滑油」能讓身體裡的能量燃燒得更快、提高新陳代謝、製造健康細胞的作業效率提高,不只不會變胖,還會幫你加速熱量的燃燒與分解脂肪,所以把腸道顧好,就能養成易瘦體質!不知為什麼,人覺得最好吃的食物通常是高油脂的食物,尤其是熱量高的零食類。所以許多人總是攝取過量的油脂,維他命或礦物質等營養素卻攝取不足,而這個不足的程度,已經到營養失調的等級!因此,現代人通常都擁有「卡路里過剩」的毛病。循環動作順利 就能暢快排便很多人會藉由服用營養補充品,來替代從食物中攝取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但只是「吃進去」,卻沒有讓身體「吸收」的話,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便秘的人有「只積蓄,不排出」的特徵,所以想要讓身體吸收養分,首先要養成暢快排便的習慣,讓腸道變乾淨,腸的吸收力才會提高。消化、吸收、排泄的循環動作就會像風車一樣順利旋轉,代謝就會變得活潑起來。先把腸裡不需要的廢物排乾淨,打造出能好好吸收營養素的腸才是首要任務。因為,排便習慣改善了,就會感到食物變得美味,小腹平坦、體重減輕的日子也離你不遠了!(本文摘自/1天1PUSH!推推腸,瘦小腹/瑞麗美人出版)

增加肺活量 瑜珈呼吸做得到

增加肺活量 瑜珈呼吸做得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急促的呼吸或大口喘氣,不僅無法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肌肉組織,更會讓整個人緊張起來。身體緊張時,交感神經就會啟動運作,反讓肩膀與下巴部位更為緊繃。有意識的深呼吸,是讓身體在跑步時自然放鬆的關鍵要素之一。其他消除壓力的方式,還包括心智訓練、肢體伸展與肢體放鬆。1) 心情更平靜而專注/大口喘氣不只會影響跑者的身體狀態,也會影響情緒。不規律的呼吸讓人容易焦慮、往壞處想,在腎上腺素飆升的比賽途中,會成為極大的阻礙。不過只要調整好呼吸,就能舒緩緊張的情緒,接著身體也會跟著放鬆。2) 跑步過程更輕鬆愉快/深呼吸最大的好處,大概就是能提升跑步的舒適感了。橫膈膜肌是由高比例的慢縮肌所組成,也可以說是一個具有高度耐受力的肌肉。比起喘氣時大口大口地用喉嚨與胸腔呼吸,使用橫隔膜肌呼吸,能大大減少身體需要耗費的能量。其原因在於,胸腔與頸部的肌肉大部分由快縮肌組成,不僅容易疲憊,也不適合長時間使用。3) 增加肺活量/首先要說明一下,不管做再多的呼吸練習,也不可能增加肺部的大小(對跑者來說真是一大憾事啊!)。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就現有的肺部大小來增加肺活量。一般人平時呼吸,只用到10~15%的肺活量,而瑜伽呼吸法則透過許多技巧,尤其是三階段呼吸法(three-part breath technique),來幫助我們更完整、更徹底的吸入空氣。(本文摘自/跑者瑜珈/大是文化出版)

BMI超標 5大威脅找上你

BMI超標 5大威脅找上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我們說自己胖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體重過重或是肥胖意味著什麼?這代表著身體中的脂肪比一般公認的健康標準還要多。這也許和你在雜誌上讀到的內容不同,其實並不是身高多高、體重就應該多重;而是有一種體重的健康範圍指標,稱為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男性或女性 健康BMI 值都在20至25間這種指標的計算方式,是用體重(公斤,不含衣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聽起來很複雜,但其實很簡單。以一個身高170公分、體重70公斤的人來說,他的BMI值就等於:70÷1.7×1.7=24。世界健康組織也列出了一個簡單的標準:BMI 18.5~25.0 =體重正常BMI 25.1~30.0 =體重過重BMI 30.1~40.0 =肥胖BMI 40.1以上=病態肥胖如果數學不是你最喜歡的學科,那也別擔心。本文已經幫大家做好功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健康的BMI 值都是在20至25之間。對於那些體重表中接近最高極限的人來說,從醫學上來看不需要減重,但是穿起最愛的比基尼好不好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體重過重導致健康問題除了有一小部分肥胖的人處於自我欺騙的狀態下,其他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體重過重或是肥胖不僅會影響健康,對大部分人來說,對自尊心也會有負面的影響。除了影響健康,不可否認的另外一個事實是,嚴重的過胖還會影響到職業展望。很多人會認為體重過重的人是好吃懶做,或是習慣吃不健康的食物,雖然這並非絕對正確。體重過重的人也經常被政府和媒體,還有網路上的論壇當作箭靶,這真是很令人受傷。肥胖對健康的眾多影響中,以下是最常見的幾項:1) 心臟疾病。2) 中風。3) 第二型糖尿病。4) 肌肉及骨骼問題,尤其是關節炎(常被稱為「磨損退化」關節炎)。5) 某些癌症(結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童年時期的肥胖正在迅速增加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的醫生在兩歲小孩身上發現第二型糖尿病。其他和肥胖有關的健康問題,還包括呼吸困難、高血壓、成人功能障礙。了解脂肪在哪裡對健康很重要體重過重對健康是一大威脅。前述的身高體重表讓你有個大致的概念,看看自己是體重過輕、正常、過重,還是肥胖?但這張表並非萬無一失的終極指南,訓練中的健康運動員,常常有很高的肌肉比,以致他們的BMI 值會比正常值來得高,但卻絕非不健康。然而,要是體內脂肪過多,知道這些脂肪有多少,以及這些脂肪在哪裡,都是很重要的。其中,囤積在腰部附近的脂肪,尤其是健康的大敵。想知道自己的腹部是否囤積脂肪很簡單,只要量腰圍就知道了。正確的方式如下:保持站姿,找出臀骨頂端以及肋骨底端的中間、從腋下垂直往下的點(很神奇的,這和你的肚臍並沒有關係)。現在就來看看這些數值:如果你的腰圍超出上述的數值,減重對你來說就更重要。(本文摘自/12分鐘HIIT減重計畫/商周出版)

贏回健康 小秘訣在不挑嘴!

贏回健康 小秘訣在不挑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做我這一行的,永遠離不了「吃」,我不特別愛吃,卻是個很會吃的人,但依然維持瘦削的身材。常常有人問:「王老師,為什麼你怎麼吃都不會發胖?」我總是回答:「我不挑嘴,而且葷素不拘,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只是知道怎麼吃比較健康而已。」從小就要建立正確飲食習慣我若勉強自己不吃肉會有壓力,那我就不會這麼做,但我知道要吃什麼肉比較乾淨健康。我們一家都是有機的支持者,尤其是我的小孩,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接受有機飲食,為了培養下一代正確健康的飲食觀,我和太太打從孩子出生後,就更加注意飲食方面的小細節,希望孩子們能從小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例如,偶爾我會讓他們喝珍珠奶茶,但一定選加鮮奶而非奶精粉的珍珠奶茶;我喝咖啡搭的是鮮奶而不是奶油球,加的是紅糖而不是白糖。多下了這層功夫,就比加奶精、白糖的人少了一些中風的機率。多方攝取不同營養 贏回健康我的小兒子今年小二,就能成功投籃,伏立挺身可以做二十下,仰臥起坐也可以做個二、三十下,因為吃有機食品的小孩底子好,從小很少生病。現代很多小孩子不吃五穀飯,我家小孩卻都是吃五穀飯長大,隨便打個有機蔬果汁,他們也喝得津津有味,市面少見的苜蓿芽、甜菜根也都照吃不誤。其他人不這麼吃是因為不懂,不懂沒關係,只要被教育了就會開始注意,我到世界各地演講,分享的就是這樣的概念,因為不管是哪一種人,只要吃對了就會健康;吃錯了,即便是再怎麼優異的人種,也難逃病魔的侵襲。我對我的小孩還有一個特別的要求:「沒有吃過的東西不可以說不好吃。」只要沒吃過,就算是榴槤、臭豆腐,也不能說不好吃,如果吃過了覺得不好吃而不吃,那我可以接受,因為食物好不好吃很主觀,但食物營不營養卻是可以客觀判斷的。所以,面對食物時,千萬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多方攝取不同食物的營養,給自己一個贏回健康的機會。(本文摘自/遇見生機/大喜文化出版)

注意!學齡兒童視力不良率高達7成

注意!學齡兒童視力不良率高達7成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幾年3C產品盛行,孩子很容易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像是看電視、看電腦、玩手機、平板等,影響孩童的視力或導致近視度數暴增。依據臺北市103年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國小學童視力不良率平均為49.44%。另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統計指出,國小一年級學童近視率由19.6%上升至21.5%,國小六年級學童近視率由61.8%上升至65.8%。國內國小學童近視嚴重性,不單是盛行率高,而且罹患近視度數也深。因此,若不及早採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延緩幼童早發性近視的產生,未來在青少年及成年時期,高度近視的比率,將會繼續攀高。而國人眼睛病變的比率與嚴重度必定增加,不但影響個人學習,更會增加社會醫療成本支出,更影響著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近視一旦出現就不易回復學齡兒童視力不良率至少有50%到70%,其中大多數罹患近視或視網膜焦距不當,且近視一旦發生就不可回復。尤其年紀越小罹患近視,就越容易成為高度近視者。高度近視的定義,是指近視度數高於六百度以上。一般民眾常以為高度近視經由近視雷射後,就能治癒不須戴眼鏡了,近視雷射的原理是降低角膜的屈光,使得原本因眼軸過長落在視網膜前面的影像較為發散而落至視網膜上。但由於近視多為軸性近視,也就是因眼軸過長所引起的近視,因此雷射治療並不能矯正眼球因軸性近視所造成的結構變化。一歲到七歲是小朋友的視神經發展黃金時期高度近視常伴隨玻璃體退化、周邊視網膜薄化,因而高度近視者,發生視網膜剝離、脈絡膜新生血管、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白內障及青光眼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甚至導致不可逆的視力喪失,進而影響個人學習、生活與社交互動等。一歲到七歲時,是小朋友的視神經發展黃金時期,因此若發現有弱視現象就要馬上治療,否則過七歲可能無法再進步。到了小學二、三年級時,很多小朋友會進入所謂「假性近視」的狀態,此時要積極治療還可恢復,否則就要戴眼鏡了。最後是在青春期,因課業壓力或是大量接觸3C產品,可能會加速近視。(本文摘自/全家人的眼睛照護小百科/城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