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水喝太少 小心痴呆找上門

水喝太少 小心痴呆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有一半以上由水構成,但是水的含量依年齡而有不同。嬰兒體重有八成以上是水分,成年人的水分含量大約是體重的百分之六十,到了老年則減少至體重的百分之五十。無論是身體或腦部,水分都隨著年齡而慢慢流失。換言之,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流失水分的過程。水除了讓腦部機能夠正常運作,同時還擔負諸多重大的作用,因為水掌握了生命活動的根基。水的作用可以概分為八種。簡單來說,水的作用包括:促進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清醒、鎮靜、入眠、利尿和通便、調整體溫、解毒和稀釋等作用。水分減少 新陳代謝就變差身體流失水分,生命活動必然停滯。舉例來說,水分減少,新陳代謝就變差,進而導致新舊細胞的替換能力衰退。如此一來,細胞的水分含量不但減少,水的吸收能力也變差,使得水分不易停留在體內,這是老年人的身體狀態。老年人體內的水分容易流失,細胞內的水分含量減少,因此皮膚上出現明顯的皺紋。因此,老年人更需要喝水。但是傷腦筋的地方在於,人一旦上了年紀,喉嚨對於乾渴的感覺也變得遲鈍,所以很容易忘了補充水分。水分減少 認知能力下降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為什麼呢?因為人體的總水分含量,只要減少百分之一或二,意識水準就會降低。前文有提到,水具有「清醒」的作用,當身體的水分減少,清醒程度便降低,使頭腦處於呆滯狀態,換言之就是認知能力下降。失智症的日文是「認知症」,而「認知症」的「認知」,我還沒有說明它的意義。所謂的認知,指的是人們認識、知道存在於周遭的對象,並且理解它們是什麼、進而判斷該怎麼做才好的過程。一般來說,人們對認知的一連串過程,即便沒有一一思考,仍然能流暢地採取行動。然而一旦罹患失智症,人們就無法掌握這一連串的流程,因此也無法採取適合當下情境的正確行動。失智症無法理解及判斷時間例如,罹患失智症即失去了時間感,不知道今夕是何夕,連自己的年齡也無法正確地回答。因為他們無法認識知道「時間」這個概念,所以無法理解及判斷時間。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失智症的患者在任何地方便溺。因為他們無法採取便溺應該在廁所,不是廁所就不能便溺的認知行為。還可能發生即使看到廁所,他們也不知道那就是廁所的情形。身體僅僅減少百分之一或二的水,意識水準就會降低、認知能力也會衰退。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即便不是罹患失智症的人,一樣有腦袋空空,失去了「我該做什麼」、「我要加油」的動力。前面提過,人腦約有百分之八十由水構成。腦部的運作之所以無法承受水分不足的狀態,原因就出在腦部的組成幾乎全是水。-水不足是腦部致命性的弱點(本文摘自/不想失智,從喝水開始 日本名醫預防老人失智的訣竅/拓客)

引領心靈潮流 單親也是一種時尚

引領心靈潮流 單親也是一種時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潘美辰《我想有個家》,陪我度過了最脆弱的階段,給予莫大的力量。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做「家」,或許歌詞寫出內心深層的渴望,每每旋律響起,眼前就開始模糊。回到家裡就能找回安全感或許,有些人的家庭並不完美,隱含暴力或各種因素,而偏離了幸福的方向,但依循信念指引,就能走在返家路上,找回內心的安全感。心中對於「家」的形象,是大伙們熱鬧地聚在一起,真心愛著彼此,更能愛屋及烏,不單單侷限於血緣親情。即便吵架也是一種溝通方式,就像煮菜一樣,為了炒出一道好吃的菜餚,要先熱油爆香,滾跳的油四處噴濺,有時難免傷到人。透過吵吵鬧鬧的磨合中,找到調整火侯開關,改善料理技巧,久了自然「炒出一桌家常好菜」。心中有愛傷痕就會淡化只要有愛,家就有了溫暖,可以遮風擋雨。我常常對女兒說,希望她滿18歲就離家獨立,唯有離開家之後,才會懂得「家」的重要性,真正明瞭「原來媽咪那麼愛我!」學會珍惜現有的一切。從小便開始遠行「離家」,被大人們放逐在各個親戚家,四處轉學,兜兜轉轉一大圈,靠著心靈的力量,終究走上正確的道路,找到「回家的路」。過程中跌跌撞撞,偶有迷失,留下無數傷心的印記,但心中有愛,傷痕就會淡化。引領心靈潮流 追隨正面的力量很多人認為,因為本身單親的狀況,心靈有無法填補的破口,如何好好愛孩子?孩子在缺少愛的環境,也覺得難過,進而生命起了重大改變。不是「單親」讓子女走上歧路,而是「單親後的作為」,使他們誤入歧途。但是,是誰說,時尚只是外表的定義呢?如果能夠引領心靈潮流,讓更多人可以追隨正面的力量,不也是一種時尚?「單親是一種時尚!」我對女兒這麼說。身為一個單親媽媽,我明白,當一個母親是多麼辛苦,又多麼偉大,未來希望,透過公司的力量,增加單親家庭的親子互動,由「妍昫」提供魚竿,教導單親家長釣魚的方法,即便沒有後盾,也有能力照顧子女,將是一件助人又益己的事。以愛為中心點,畫出同心圓,這股力量,讓我們一起把家的屋簷往外擴展。<尋路線索>˙並非單親這件事,讓孩子走上歧路,但單親後的有所作為,可以導引他們走回家的方向。˙愛是一收一進,互動雙向的交流,我們窮盡一生都在學習這門偉大的課題。(本文摘自/迷路回家:生命為我拐了許多彎/博思智庫)                            

年紀越大 保養品要用越貴的嗎?

年紀越大 保養品要用越貴的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保養品有耐受性,要越用越好的,所以年輕的時候不能用貴的、複雜的保養品,不然到老了就沒東西可用了。對於選擇保養品,不少人都是價格導向的消費觀念,以為越貴的產品就一定更好,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選擇保養品的誤區。保養品不會出現耐藥性在談論保養的的耐受性時,很多人混淆了「耐受」與「耐藥」這2個概念,所謂耐藥,是指重複使用某種藥物後,其藥效逐漸降低,如要取得與用藥初期同等效果,必須增加劑量。他是醫藥學領域的概念,又稱為抗藥性,藥物的耐藥情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病原體的耐藥性,超級細菌的出現、結核病的捲土重來都和致病菌對治療藥物產生了耐藥性有關。除此之外,也存在由於受體變化、藥物代謝加快等原因產生的耐藥性,這類型的耐藥一般都長時間大劑量的藥物使用有關。保養品的活性成分一般含量都很低,不太可能出現類似的效果減弱情況,目前也沒有保養品中成分在什麼人身上出耐藥性報導。皮膚護理方面所談及的耐受則是另一個問題。使用保養品後逐漸適應的過程為耐受性保養品的耐受指的是皮膚對某一成分的接受程度,保養品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發揮有益的生理效應,但是也可能帶來紅斑、刺痛、脫皮等副作用,對於這些成分,有些人在使用初期會產生不適,即對這種成分不耐受,這種不耐受通常與濃度相關,不同於意義上的過敏。隨著使用時間延長,皮膚會逐漸適應,不適的情況會消失,這個過程就是皮膚對保養品的耐受,為了使皮膚對活性成分有更好的耐受性,一方面要控制活性成分的濃度,使它發揮作用又不至於引起皮膚不適,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入一些抗炎舒緩的成分來改善。濃度高不一定帶來更好的效果舉個例子,曾有研究者比較了5%、10%尿素霜對於緩解特應性皮炎患者皮膚不適的效果,發現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從尿素霜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濃度高不一定會帶來更好的效果,甚至有時候濃度高還會造成更大的刺激性。比如水楊酸,在保養品中的濃度上限是2%,更高濃度會刺激皮膚引起皮膚嚴重損傷,醫院裡有時會用更高濃度水楊酸來治療座瘡、牛皮癬甚至可以用來化學換膚,但是都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產品優劣不能以成分複雜程度為依據成分越複雜,產生敏感和不耐受的情況出現的鈣綠就越高,舉例來說,我們知道維生素c會有美白、促進膠原蛋白表達、抗氧化等功效,但是一般的維生素c穩定性差,更多的廠商會使用維生素c的衍生物,市面上有些產品會添加多種維生素c衍生物,宣稱有更好的換膚效果,但是理論上並不是越多越好,維生素c需要在較強酸性才會有效果。總的來說,判斷一個產品的優劣不能簡單的將成分的複雜程度做為依據,更重要的是合理的配方和製劑。越貴的產品就越好嗎?應該說各價位都有優良的產品,產品價格的定位更多來自市場定位和廣告等多方面的考量,高階產品往往宣稱某一成分的神奇效果,利用資訊不對稱進行超常規定價,引起消費者關注和崇拜,鞏固他們在行業中的頂端地位,同一集團中也會推出不同價位的品牌,來創造更多梯度空間,以此擴大目標消費人群。皮膚會對保養品產生耐藥性,選擇保養品要根據自已的膚質而非年齡,同時,各種價位的保養品都有出色的產品,並非越貴越好。(本文摘自/謠言粉碎機:危言聳聽,身體請注意!/九(音勻)文化)

越吃越餓?快看4大吃素陷阱

越吃越餓?快看4大吃素陷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的人剛開始吃素,會覺得容易肚子餓,這是因為肉類食物消化不易,流在胃腸道的時間長,讓人感覺較有飽足感,從葷食改為素食,可能需要一點時間調整,讓胃腸道慢慢習慣,容易肚子餓的情況就會有所改善。盡量以粗糙、纖維質高的五穀雜糧為主素食要能均衡飲食,如果只是不吃肉類,但是精緻的食物食用太多,也會使血糖上升太快,容易產生肌餓感,因此,每餐盡量以粗糙、纖維質高的五穀雜糧為主食,高纖食物可以延長腸道消化時間,增加飽足感。另外,可多食堅果類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富含優質油脂與纖維素,可使血糖較穩定,此外,要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免血糖起伏過大。均衡飲食能為耐力、爆發力加分許多運動員、奪冠的奧運選手都是速食愛好者,均衡的飲食不但不會影響運動選手的表現,沒有因運動量大而產生體力不足的問題,反而能為運動員的耐力、爆發力加分。錯誤4項素食飲食習慣現代人健康概念、環保意識抬頭,除了因宗教信仰而吃素之外,素食人口已越來越多;但有些素食者還是脫離不了「三高」指數,此時應該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真的吃對素了嗎?還是掉入素食陷阱而不自知!以下是常見的錯誤素食飲食習慣:1) 用油過量/料理要避免使用高溫油與劣質油,才不會影響健康。有些素食料理為了美觀、口感,烹飪時常用高溫炸炒,用油量往往過高,烹調的溫度也過高,這會導致維生素等營養素流失,更會吃入過多的油脂。另外,油品的選擇也很重要,應該針對不同的烹飪方式,選擇不同的油,才能確保健康。2) 蛋白質攝取量過高/許多人擔心素食容易營養不夠,所以會補充許多營養素,卻導致攝取過多的蛋白質,豆類是素食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加上素食料理中常有大量的豆類再製品,若食用過量,蛋白質的攝取容易偏高,對素食者而言,蛋白質的來源最好能食用多樣化的豆類,營養才均衡。3) 素料用量過多/素料種類以豆類製品最多,再者是素肉製品(豆類再製品),以及蒟蒻製品。素食料理為了接引葷食者,會使用許多素料入菜,由以素食餐廳更常見,宴客時,幾乎道道以「象形素食」,也就是名字、形狀、味道都極像葷食的素料,蔬菜反而成為配角。這些素料要保存三到六個月,甚至一年,往往需要加物食品添加劑來延長保存期限與增加口感,另外,素料還有納含量偏高,以及摻入葷食等風險,為健康著想,最好慎選或盡量避免吃素料。4) 調味料過多/素食料理為了增加口感,常會添加許多調味料,其中也包含了添加物,尤其以糖類、油脂最常見,還有食用色素、甜精等,以豆漿為例,廠商為了豆漿的賣相,在製作過程中會加入消泡劑、雙氧水,長期食用有礙健康,選購時要看清標示,或選擇值得信待賴的店家。素食,最好選擇最自然的食物,吃出食物的原味,避免因重口味,而吃進了額外的添加劑、調味料,增加身體的負擔。掌握「吃食物不要吃食品」的飲食要素,就可以吃出健康!(本文摘自/素食50問/法鼓文化)

免吃藥 4步驟逆轉心臟病!

免吃藥 4步驟逆轉心臟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以第一型糖尿病來說,最高的病變風險出現於心臟和血管,如果你對自己的病只是袖手旁觀,心血管疾病將會在體內蠢蠢欲動。事實上,大部分的第一型糖尿病都會出現心血管疾病,但我們現在比以往更了解如何利用飲食和轉變生活型態來保護心臟,這些改變並非只有助於糖尿病患,每個人都將受益無窮。1) 健康吃/此方法屏棄膽固醇和動物性脂肪,把一般油脂用量減到最低,並遠離白糖和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改吃健康的複合碳水化合物。你將會發現,蔬食餐飲有一項特別的優勢。更精確的說,應該要是純素,也就是完全不含動物性產品的飲食,才具備此優勢──膳食膽固醇只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我們需要膳食膽固醇嗎?我們最好排除飲食中所有的膽固醇——食物中沒有所謂的好膽固醇。事實上,來自食物的膽固醇都有升高血膽固醇的傾向。膳食膽固醇和血液檢查中的膽固醇不一樣。血膽固醇以多種形式存在,醫師把其中兩種稱為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和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好膽固醇之所以好,是因為它正離開身體。動物性食品通常飽和脂肪(壞脂肪)的成分會比較高,這種脂肪會導致身體製造多餘的膽固醇,純素餐飲可以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此飲食法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所有的蛋白質來源皆為植物性,而非動物性。研究顯示,已經有某種程度腎臟病變的人,若食用動物性蛋白質,腎功能將加速衰退。相反的,健康的豆類、穀類和蔬菜,才是你的腎臟所需要的。請詳讀下一章以了解該如何進行本飲食。2) 戒菸/假如你抽菸,現在該是戒菸的時候了;假如你已經戒菸失敗過50次,現在是戒第51次的時候了。你不但有能力戒菸,而且一定會成功,請找醫師幫助你戒菸。3) 規律運動/即使是溫和運動,像每天散步,都對健康很有幫助。請找醫師幫你評估心臟、關節和整體健康狀況,以決定你是否可以開始運動。4) 壓力管理/壓力直接影響你的健康,因為血液會被一種荷爾蒙所淹沒,這種荷爾蒙的特性是催促你選擇要打擊還是逃避問題,它會使血糖上升;此外,壓力也會打亂你的正常飲食和干擾睡眠。掌握壓力並不意味著放棄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控制壓力代表的是找尋方法全面享受人生,但是不放任壓力肆虐。健康的放鬆方式有很多,像靜坐、瑜伽,甚至簡易的呼吸運動皆可。迪恩.歐尼胥醫師已經證實這4步驟——健康的蔬食餐飲、戒菸、規律運動和壓力管理,可以逆轉心臟病,甚至不需使用降膽固醇的藥物,這是一項極大的益處。醫師為了更進一步保護你,也許會在你的計畫之中添加藥物。這些生活型態上的改變,雖然無法完全泯除第一型糖尿病患對胰島素的需求,卻能幫助你保持健康,並將此病給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減到最低。(本文摘自/糖尿病有救了:完全逆轉!這樣做效果驚人/柿子文化出版)

吃對才健康 進食順序看這邊

吃對才健康 進食順序看這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根治飲食法的精神是餐餐食物組合正確、進食順序正確。均衡的食物組合是盤子裡有一份肉(蛋白質)40%、一份菜40%,如果有會化成糖的食物(含有糖份或澱粉的食物),不超過這個盤子的20%。而正確的進食順序是第一口吃肉或蛋白質,後面就可以交錯著正常進食,因為如果蛋白質和油脂能先進消化道,那它就能平衡後進來的糖量。每餐維持40%肉、40%菜、小於20%澱粉或糖根治飲食,並不是就禁止食用糖或澱粉,重要的是餐餐維持在40%肉(蛋白質)、40%菜、小於20%澱粉或糖的比例來用餐,每日飲水量須達體重x33倍的cc數。均衡飲食能帶給我們平衡的血糖,而血糖一平衡,能量就平穩,身體的所有運作就能順暢。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均衡飲食才健康根治飲食沒有一個型、一個樣,它是一個用根治震幅血糖檢測法去找到最適合自己食物組合的一種飲食。由於每一個人體質不同,對食物的反應不同,比如我吃米類血糖容易飆,但吃麥類卻好很多,所以,只有實際檢測了,才知道。人不一定要根治飲食,但卻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均衡飲食,才可能有健康可言。可用根治震幅血糖檢測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有些人,平均血糖線會比一般人低些,是因為他的腎上腺和胰臟相較起來,腎上腺比較弱。但是,這不表示平均血糖線低的人,吃錯了食物組合不會震盪血糖。當我們吃錯食物組合,血糖開始震盪時,不管是誰,身體都要受傷、健康都要受損。這是為什麼我說,不管你是否吃根治飲食,都應該要用根治震幅血糖檢測法,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均衡飲食。【剛開始根治飲食時,需要戒澱粉調整體質嗎?】如果你沒有糖尿病,多半只要減澱粉就可以了。剛開始根治的時候,我最建議做血糖飲食雙記錄,做個3次,就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吃多少澱粉了。【因為工作的緣故很難固定時間吃飯,尤其是一日三餐,這樣會影響根治的狀況嗎?】不會。三餐是人訂出來的,身體並沒有三餐的概念。所以不管你何時吃飯,只要食物組合和食物順序是對的,那都是根治飲食。(本文摘自/28天超便利根治飲食法:食譜+外食小密技,一本搞定/啟動文化) 

調整關節壓力 軟骨可以再生!

調整關節壓力 軟骨可以再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行醫30餘年, 直接或間接見證患者膝關節軟骨再生的證據無數,深信只要能改善膝關節的內部環境,軟骨絕對有自我修復而再生的能力。如同人體身上的各種組織,軟骨平時是處於破壞與生成持續進行的代謝平衡狀態。雖然主流醫界認為關節軟骨沒有或僅有低再生能力,但也有學者觀察孕婦生產前後及外傷後的病人,發現關節軟骨在胎兒、產後新生兒或人體受傷後,確實有明顯的增生及復原能力。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早在2002年(Kanamiya T)及2003年(Koshino T),就有學者們從各種不同膝關節炎矯正案例的研究中,觀察到關節軟骨有能力再生的直接或間接證據。2006年,Aigner等人進一步指出,關節軟骨顯現的低代謝轉換,混雜了高度併行的合成和分解兩種代謝途徑,此一觀點跟傳統認為關節軟骨的代謝近似於停滯的刻板印象大不相同。內側磨擦現象是破壞平衡的原因關節透明軟骨是否具備再生能力?現代醫療界雖仍無一致看法,一般認為,只要找出關節軟骨如何維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平衡的因素,就能解開軟骨維護與「退化」的生物學關鍵,當然這也是當前研究「退化」性膝關節炎最重要的課題。軟骨跟身體的任何組織一樣,在正常情況下,有破壞也有修復,處於動態的新陳代謝平衡。我發現,內側皺襞造成的「內側摩擦現象」是破壞這平衡的重要因素。摩擦次數過多就會誤認為是退化「內側摩擦現象」造成軟骨的破壞程度與個人的日常生活使用狀況有關,磨擦次數與程度少,軟骨就能及時修復,反之,若磨擦次數與程度過多,軟骨趕不及修復,就會被誤認為是「退化」。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所採取的「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透過微創手術除去「內側摩擦現象」、調整軟骨間的壓力、並清除關節內所有會破壞軟骨的因素,恢復膝關節原本的健康環境,軟骨自然就會自行修復了。(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原來如此!周一憂鬱大解密

原來如此!周一憂鬱大解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相信企業主和勞工都有點害怕星期一, 因為某些人在星期一早晨進辦公室,不只看起來精神不振,甚至臉色蒼白,始終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公事上,有的人還會感到沒來由的頭痛與胸悶,無法進入工作狀態。嚴重的人會無法與同事好好溝通,或忍不住和客戶吵架等。星期一症候群的由來以上情況,國外稱為「星期一症候群」(Monday Syndrome),英國人講得隱晦一點叫「藍色星期一」或「憂鬱星期一」(Blue Monday),也有人直接稱為「星期一疾病」(Monday Disease)。我不知道醫學史上,誰首先注意到這樣的問題,但我知道一種發生於19世紀中後期,不是因為「精神狀態調整不佳」而造成的星期一疾病。雖然醫師一開始也以為這病是因職員的工作態度不好。1960年代,諾貝爾(Alfred Nobel)改良了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以爆炸油(Blasting Oil)的名稱申請專利,之後成立工廠生產炸藥。可是每到星期一,工廠就有不少員工出現不適的症狀,包括頭昏目眩、噁心嘔吐、心跳加速等,甚至有人昏倒。不過星期二之後,這種情況會慢慢好轉,不適的人數會愈來愈少,直到下星期一又出現同樣的情況,不明就裡的醫師就以Monday Disease 來說明。殺人炸藥變救心藥瞭解硝化甘油的特性之後,才知道它會被吸收到身體裡,使血管內產生一氧化氮,造成血管擴張,所以它成為治療冠狀動脈阻塞引起的「心絞痛」的良藥。這段過程並非一蹴可幾,是很多不怕死的醫師或其病人勇敢地嘗試「硝化甘油」的結果,才把殺人的炸藥變成救心的良藥。瞭解硝化甘油工廠員工星期一疾病的成因,所以有口服硝化甘油的藥錠出現後,醫師以「用藥間隔」的變化方式,避免它產生效果變差的狀況。硝化甘油工廠員工的星期一症狀,是他們的「耐受性」變差的關係。人體在一開始吸入硝化甘油時,由於一氧化氮作用強大,使得血管擴張,造成頭昏、噁心等不適症狀,但經歷固定時間的吸入後,耐受性變好,於是身體逐漸調適,不舒服的症狀減輕。但週末休息後,身體裡早已沒有硝化甘油存在,於是星期一進入工廠上班,有些人就開始又產生強烈的血管擴張現象。應於非固定時間服藥避免耐受性知道有所謂的「耐受性」,藥廠研究出短效型的硝化甘油藥劑,即使患者要天天服用,醫師都會開出「非固定間隔時間服藥」(Eccentric dose),不要病人像服用抗生素那樣,在固定的時間服用,避免產生「耐受性」。說到十九世紀最先以身試藥的英國醫師菲爾德(A. G. Field)。菲爾德將濃度1%的硝化甘油泡在酒精溶液裡,成為他的製劑。由於對這種不穩定的爆炸物太過恐懼,他嘗試時,只用舔的或把硝化甘油滴在舌頭上,之後果然出現上述炸藥工廠員工的症狀,也讓無數醫師群起效尤,都把硝化甘油直接滴在舌頭上,體會那種衝擊感。我想菲爾德若不喜歡硝化甘油的味道,當時把它混在牛奶、咖啡或白蘭地中服用,今天使用硝化甘油的方式可能就不一樣了,搞不好得像喝三合一咖啡,必須以熱水沖泡飲用,有心絞痛的人說不定還得隨時帶著保溫杯。不要放縱生理時鐘、大吃大喝而提到星期一的憂鬱狀況,我在此提供一個可以化解的淺見,就是每天規律地生活,週末讓自己有活動的機會,特別注意不要在休假時放縱自己的「生物時鐘」,否則星期一上班就無法將心神及臟腑歸位,使得頭痛及心神不寧的狀況可能隨時出現。切記不要大吃大喝,或「八風吹不動」當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根據醫學研究,這2種人的壽命最短,併發症最多,也最容易和我在門診、手術檯上相逢。(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不用挨餓 減重減脂3步搞定

不用挨餓 減重減脂3步搞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了達成在有限的運動量內減脂的目的,主要的策略得從「提高基礎代謝率+抑制食欲荷爾蒙」同時著手。「間歇式缺氧運動減脂法」是基於此一策略,並利用缺氧時3種與減脂有關的生理變化所開發的減脂運動法:1)  缺氧時,細胞的脂肪代謝率上升,可協助消耗脂肪。2)  缺氧時,更有助於鍛鍊 肌力、耐力,可協助提高基礎代謝率。3)  缺氧時,食欲荷爾蒙的分泌受到抑制,可協助飲食控制。不需挨餓 也可保持充沛體力我本人採用這個方法後,一個月內減掉約4公斤的脂肪,體脂率下降5%,過程中每天運動時間不超過20分鐘,沒有任何一刻需要挨餓,依舊保持充沛甚至是更好的精神體力,在4個月後,又多減掉半公斤脂肪,而且沒有任何復胖跡象。若您也想減掉體脂,請有紀律地依照下面的步驟來進行。1)    餓就吃/千萬不要採用激烈的節食法,那一點用也沒有。食色性也,沒有多少人的意志可以對抗覓食求生的本能。再次強調,千萬不要硬抗饑餓感,那會引起反彈。餓就吃,血糖低就吃,不要客氣。2)    不餓就少吃/請依舊按時吃三餐,就三餐,請不要加上宵夜,也不要不吃晚餐。但你需要在不覺得餓的前提下,減少三餐分量。三餐之外,若覺得血糖低時,還是可以吃,但需要適量。3)    吃到不餓時就停下來不吃/任何時候,當吃到不餓時,請停止進食。你需要改用「是否覺得餓」來決定食量,而不是以肚子漲不漲?撐不撐?平常習慣吃多少?或其他心理因素來決定食量。吃低熱量代餐反而容易刺激食欲在飲食內容方面,為了讓自己不容易餓,你應該攝取一些脂肪或是肉類,這種低升糖指數的食物較碳水化合物更能維持血糖的穩定,也能增加飽足感,對控制食欲有幫助。蔬果和澱粉類也是必要的,但不用三餐都吃,一天中都有吃到就好,沒必要特別忌口或吃低熱量代餐,那反而容易因低血糖而刺激食欲。過強的食欲會讓人在「不餓」之餘再多吃一點,多半是由饑餓感激發的,所以要盡量避免挨餓。請好好享用三餐,享受美食,但不要過量。練習肌餓感與食量平衡這項暖身步驟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熟綀,你要練習把注意力放在食欲、饑餓感及食量的平衡上,當你學會在不餓時就停止進食,代表已能控制飲食習慣。其實,除了從事勞力工作,或者因身體發炎、身心失衡、疾病、癒合需要,不然一個身體運作效率良好的成年人,每日的熱量攝取在1200~1500大卡就足夠了。簡言之,減少食量是絕對必要的,但不需要挨餓,可以享受美食,但要能自制。進行「間歇式缺氧運動減脂法」的過程中,必須遵守本項飲食控制的原則,它是能否成功減脂的基石,你也可以把它變成永恆的飲食原則,以避免復胖。(本文摘自/優氧:改善微循環,優化身體氧氣,增強自癒力/時報出版)

八段錦簡易8招 擊退脊椎問題

八段錦簡易8招 擊退脊椎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現代人由於生活與工作型態的轉變與壓力,時常會有脊椎問題,中華整合醫學與健康促進協會運動與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際氣功養生聯盟理事長李章智老師表示,現代人長時間使用電腦或3C產品,像是上班族在電腦前坐一整天就容易彎腰駝背且脊椎負擔過重,頸椎也會自然往前傾,又因長時間不運動,導致肌肉強度不足,使得脊椎無法負荷動作以致受傷。八段錦是具有六個面向的脊椎伸展運動李章智老師表示,可藉由傳統的養生功法-八段錦,做些脊椎伸展運動來改善脊椎問題,八段錦是具有三度空間的脊椎伸展運動,以脊椎三個切面的觀點,作為八段錦的上、下、左、右、前、後與水平面練習原則,利用等張與等長運動的肌肉訓練,進行脊椎保健,強化與伸展肌肉,椎間韌帶與軟組織能對稱復位,減緩脊椎的歪斜帶來的疼痛與不適。八段錦顧名思義分為8招,分別是:1)雙手托天理三焦/脊椎的縱軸訓練,當兩手置於耳旁往上托,提肛收尾膂,對脊椎向上的伸展,對於姿勢歪斜、前傾或駝背有很好的改善效果。2)左右開弓似射鵰/左右兩側的冠切面伸展脊椎,一手上舉到耳旁,身體再慢慢地傾倒,感受舉手側從腰胯部往上慢慢地放鬆,對於脊椎左右歪斜有調整的功能。 3)調理脾胃須單舉/左右斜對角的對拉脊椎,上舉的手在耳旁,下按的手在體側,讓兩手正確地在身體冠切面位置,可以舒緩脊椎旁緊繃的肌肉與韌帶,改善脊椎不對稱的不適。4)五勞七傷往後瞧/脊椎水平面旋轉的招式,以兩腳掌當成錨點,身體保持水平方向往後轉,感受腰胯轉動,脊椎水平旋轉,帶動腰椎與胸椎,肩膀再旋轉,眼睛往水平方向遠視,帶動頸椎旋轉,將脊椎旁的棘間韌帶與肌肉做充分的伸展,避免組織攣縮壓迫血液與組織液的循環,增加脊椎的活動範圍,免除肌肉沾黏與身體的疼痛。5)搖頭擺尾去心火/以腰椎的伸展與活動,以兩腳維定點且骨盆穩定的活動伸展,側身與前俯的動作要確實,這對脊椎的左右與水平旋轉有良好的幫助,在旋轉的過程中同時也活動到肩胛骨關節,特別在前俯時肩胛骨帶動胸椎的關節伸展,對於膏肓痛的症狀有良好的改善效果。6)兩手攀足固腎腰/是脊椎的縱切面的練習法,動作包括了屈曲與伸展,練習時是需要緩慢的練習,充分感受肌肉的伸展,關節的活動,增加身體的柔軟度。如果是高血壓、高眼壓與眩暈症狀,要必免前彎,以防止危險發生。7)攢拳怒目增氣力/本招式脊椎需垂直與穩定,強化腿部肌群與鞏固盆腔的核心肌群,站穩馬步,運用雙手出拳強化肩部與腰部肌肉的穩定度,本招式透過左右的出拳,拮抗作用下訓練腰背的脊豎肌與丹田處的腹直肌等核心肌群,強化與穩定脊柱的穩定度。8)背後七顛百病消/人體是「用進廢退」的系統設計,當骨骼與關節受到適度的刺激,可以增強骨骼的密度增加,關節的韌帶強化且潤滑液增加,使得脊椎有承受肌肉的牽拉的強度。例如:游泳可以增加心肺功能與肌適能的功效,但是對於骨密度增強效果不佳,重量訓量、上樓或爬山等活動對骨密度有強化功效,但是要注重關節的耗損。李章智老師提醒,注意先掌握動作的正確性,先記熟動作再配合意念與呼吸,每個動作可停的二十秒強化功效,在每一個動作停的時候去感受身體的變化,養身功法就是要做身體的自我覺察,現代人的脊椎問題是層出不窮,除了基本的行、立、坐、臥等正確的姿勢保健脊椎外,也可搭配正確的養生功法,依照自己症狀需求對症下藥,運用氣功來做好健康管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