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乳腺炎痛不欲生 月子餐可能是兇手

乳腺炎痛不欲生 月子餐可能是兇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許多媽媽都說經歷生產的痛之後,認為經痛已經不算甚麼,事實上,產後乳腺不通造成乳腺炎的痛苦指數直逼生產!魏女士產後3個月發作5次乳腺炎,其中3次非常嚴重,常常是上一餐擠奶時正常,下一餐就塞住了,乳腺炎發燒時體溫更高達41度。醫師及個管師協助發展特殊「亂中有序」擠奶時程,協助哺乳媽媽完成8個月的母乳哺育。血壓高、高蛋白月子餐引發乳腺炎臺中慈濟醫院婦產科個管師徐慧冰發現,高營養、高蛋白的月子餐提供充沛奶水卻也引發乳腺炎,雖經變換飲食隨即改善,但患者原本就有高血壓病史,後續在夜間擠乳、親餵,生理狀態未調整好之下導致血壓飆高,又因工作無法規律擠乳,導致3個月內反覆發作乳腺炎達5次之多。 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李敏駿主任與徐慧冰個管師表示,乳腺炎是很多哺育母乳的媽媽最後放棄的原因之一。乳腺炎才知道乳房漲痛不亞於生產,即使堅持過一次的媽媽,通常到第二次就決定放棄了。乳腺炎發生率全球相關統計约2-10%徐慧冰個管師表示,哺乳媽媽能在固定的時間擠奶最好,但魏女士工作時間太亂,周一到周五,天天工作時間都不同,還可能臨時變動時間,最後訂出兩個原則:不要一有空就狂擠奶,如果無法在預定時間擠奶,往前或往後半小時做替代方案,沒想到,奇妙的生理時鐘讓魏女士順利完成後續哺育。  臺中慈濟醫院小兒科李敏駿主任則表示,國健署近年來努力推動「母嬰親善與母乳哺育」,產後6個月的純母乳哺餵約為45%,乳腺炎發生率全球相關統計约2-10%,但像魏女士這樣反覆嚴重發作的並不多見,月子餐的食材內容值得斟酌。現代人飲食均衡就好,做月子中補過頭,營養過剩可能適得其反,如果發生類似情形,建議應找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提供正確的健康觀念。

15%糖友糖尿病足 忽略恐致敗血症!

15%糖友糖尿病足 忽略恐致敗血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患者王先生是佳里地區某廟宇的服務人員,偶然被友人發現足部腫脹而到院求診,他表示平時沒有特別注意血糖,而腳的傷口大約是一個星期前發生的。然而經醫師診視後發現,王先生的足底因膿瘍而腫脹,第三及第四趾的骨頭因膿瘍而潰爛消失,絕非一個星期的傷口。歷經一個月的住院治療,加上4次的清創及重建手術,王先生雖然損失兩隻腳趾的情況下,卻逃過被截肢的命運。每200個糖尿病病人 有1個需要截肢佳里奇美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林祐丞表示,根據一份研究報告資料顯示,台灣每200個糖尿病病人中,大約就有一個需要接受下肢的截肢手術。即便整形及重建外科的醫師己經極力協助病人避免走上截肢一途,台灣因為糖尿病而最後截肢的比例,仍高於歐美國家。忽略傷口病痛 就診時已經來不及「要改善糖尿病人截肢的機率,時間是關鍵!」林祐丞醫師表示,台灣醫院密度高,醫療負擔相對低廉。但即便如此,許多患糖尿病足部有慢性傷口的病人會忽略傷口病痛,在第一次尋求整形及重建外科治療時就己經來不及,嚴重到必須要接受截肢手術。如果病人能早一點來醫院接受治療,可能就有機會避免截肢的命運。研究發現,每4個糖尿病病人,就有一個有足部問題;而大約15%的糖尿病病人會發生足部㿉瘍傷口,以全台糖尿病人患者超過100萬來看,糖尿病足是台灣醫療上不能忽視的一大隱憂。    小傷口可能引發敗血症一般人覺得無所謂的小傷口,對糖尿病病人而言都可能最後演變成需要截肢的結果。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末稍神經病變與血管病變,尤其是足部對於壓力及疼痛的感覺會較遲鈍,即使受傷也不自知。再加上足部血液循環不良,傷口容易感染且不易癒合。如果感染嚴重,甚至可能併發敗血症,危及生命。

腳麻無力 這病恐讓上班族小便失禁

腳麻無力 這病恐讓上班族小便失禁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坐骨神經痛、腳麻,嚴重時造成下肢無力、跛行,上述症狀看似為好幾個發散的症狀,事實上可能皆為腰椎椎間盤突出的病徵,嚴重者為可能會出現影響大小便功能的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讓病人小便解不出來、大便失禁!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久坐一族奇美醫學中心外科部副部長暨神經外科主任張進宏表示,椎間盤突是相當常見的脊椎病變,最常發生在第四、五腰椎及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之間。當出現突發性腰背痛、臀部麻痹,並伸延到大腿、小腿、足部和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就有可能罹患「馬尾症候群」,如未能及早醫治更可能出現無法走路。馬尾症候群的好發族群為40歲以上,經常坐在辦公室的上班一族,而患有脊椎退化和椎間盤突出的病人都是高危險群。腰椎在第二節以下沒有脊髓,只有一條條狀似「馬尾」神經根,一旦此部位的神經根叢受壓而出現以上症狀,就叫做馬尾症候群。通常是因腰椎椎間盤突出壓迫馬尾神經叢造成,其他原因包括突然彎下腰拿取重物、外傷、腫瘤及開刀造成的後遺症等。經皮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 傷口小恢復快治療的原則先以保守治療為主,若保守治療無效後,可能以手術治療為主。保守治療方式,包括臥床休息、止痛藥(如消炎止痛藥、類嗎啡藥物及肌肉放鬆劑)、背架及復健物理治療等。輕微的腰椎椎間盤突出症,可藉由藥物及復健治療獲得症狀的改善,較嚴重的坐骨神經痛症狀須進一步評估是否應接受手術治療。經皮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kectomy,簡稱PELD)是一種脊椎微創手術,傷口小,對身體的組織破壞少,所以不需要全身麻醉。手術不需要切除肌肉組織、韌帶及骨頭,病人恢復快,手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久坐一族、椎間盤突出病人要當心,突然出現腳麻症狀勿輕忽,小病可能就是身體警訊,正確保健之道應即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準媽媽別忘!三方面架構愛滋防護網

準媽媽別忘!三方面架構愛滋防護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在國外居住的準媽媽,懷孕後未曾產檢,也不曾接受愛滋篩檢,懷孕至第3孕期時才返台待產。產檢時愛滋病毒檢驗呈陽性,血液病毒量偏高,立即進行抗愛滋病毒治療,寶寶出生後也給予預防性服藥及定期追蹤檢驗。但寶寶滿2個月後仍確診為愛滋病,為3年來第一位愛滋寶寶。篩檢、醫療及照護 三方面架構防護網疾管署表示,研判寶寶可能於懷孕時期即遭感染,目前寶寶健康狀況良好,已開始服藥治療。婦女懷孕期接受愛滋篩檢為預防母子垂直感染的關鍵期。 為了讓嬰幼兒免於愛滋威脅,疾管署自94年起推動「孕婦全面篩檢愛滋計畫」,就篩檢、醫療及照護三方面,架構母子垂直感染防疫網,提供孕婦、臨產婦及新生兒愛滋快速篩檢;近3年孕婦愛滋篩檢率達99.7%。1)  提供完善的免費醫療:孕期、產程中及產後預防性服藥。2)  加強配套的照護措施:免費提供母乳替代品,疑似感染新生兒出生後8至12小時開始預防性治療,並由專人協助服藥6週,同時定期追蹤採檢,以預防母子垂直感染。性器官結構、性行為特性讓感染風險高台灣自76年出現首例女性愛滋感染者至今已30年,相較於國外,台灣女性感染愛滋的問題雖不算嚴重,但由於性器官結構、性行為特性等特質使其感染風險更高。 疾管署呼籲,女性主動愛滋篩檢,準媽媽更應重視及早接受孕婦愛滋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接受預防性治療,即能有效控制病情,讓寶寶正常發育。

輕忽嘴破 恐錯過口腔癌黃金治療期

輕忽嘴破 恐錯過口腔癌黃金治療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7歲的鍾先生從事水電工,工作交際緣故常菸、酒、檳榔不離手,常有嘴破情形但不以為意,此次因左側口腔有腫痛硬塊才至醫院就診。醫師診斷為左頰黏膜鱗狀上皮細胞癌,所幸經手術和放射及化學治療,遵照醫囑定期回診追蹤並戒除菸酒檳榔習慣,疾病受到控制,健康的返回工作崗位。口腔癌患者大多有吸菸、喝酒習慣免疫力低下、缺乏維生素B的人容易嘴破,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游雅欣表示,一般民眾常說的「嘴破」其實就是口腔潰瘍,如果口腔潰瘍情況超過2週沒有癒合或發現有白斑病變,千萬不能輕忽,應即早就醫檢查。根據衛生福利部於104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口腔癌高居第5位,患者大多有吸菸、喝酒或嚼檳榔的習慣,尤其近幾年口腔癌患者逐年增加,值得大家注意。  30歲以上​要定期四癌篩檢 目前國民健康署所提供免費四癌篩檢中,其中一項是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喝酒或吸菸習慣的民眾做口腔癌篩檢,由於口腔癌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發現時往往已錯過黃金治療期,因此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尤為重要。即早戒除菸、酒、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定期至各醫療院所做四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降低死亡風險。

瓦斯火光傷眼?眼睛記得要防曬!

瓦斯火光傷眼?眼睛記得要防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媽媽整天忙著做菜、奔波,張羅家中大小事,常忽略生活中許多潛藏因子會誘發白內障。眼科醫師表示,戶外陽光紫外線、煮菜時瓦斯爐冒出的火光等,都可能傷害媽媽的眼睛,增加白內障風險,因此建議出門時最好戴茶色太陽眼鏡、避免注視火光,才是眼睛保健之道。依據不同需求 慎選人工水晶體眼科醫師林宏洲指出,若沒有刻意閃避上述風險因子,長時間下來,水晶體就會變混濁,形成白內障,而治療白內障多以「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為主,目前人工水晶體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舉例來說,媽媽若喜歡四處遊玩、到戶外走走,或需要四處奔波,眼睛很容易接觸紫外線,此時較適合「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若同時有近視、遠視,則可以考慮選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人工水晶體會變色 有效阻隔紫外線和藍光傷害林宏洲醫師分析,戶外陽光紫外線不只讓白內障惡化,也可能傷害黃斑部,全視線原理的非球面變色人工水晶體會隨外在光線變化而改變顏色。在戶外,人工水晶體變成黃色,可過濾多數紫外線和藍光,當民眾進入室內,人工水晶體變透明,看東西更清楚,且夜間視力較不受影響,媽媽即使晚上出門買東西,眼睛還是「亮晶晶」。白內障拖太久 手術難度會上升目前白內障手術多為微創手術,傷口很小。林宏洲醫師提醒,當白內障已影響視力、生活,就要考慮接受治療、置換人工水晶體,拖越久、白內障越熟,水晶體會變硬,且也會膨脹,導致眼睛的排水管容易受擠壓,引起眼壓高或青光眼,手術風險也會大為增加。即使動白內障手術 眼睛還是要記得防曬!另外,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後,一星期內建議戴護目鏡,防止外傷或風沙傷害眼睛。一星期後,平常出門在外,還是要記得戴太陽眼鏡,為眼睛防曬,避免紫外線傷害眼睛其他部位。患者手術前若能接受角膜弧度儀、超音波生物測量儀等專業評估,治療會更精準,手術風險也會明顯降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3招運動妙方 和媽媽一起動一動

3招運動妙方 和媽媽一起動一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女士婚後生了3個小孩,體重從90公斤上升到130公斤,平常忙於家務鮮少外出,體重也慢慢飆升至18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高達63,屬於「超級超級肥胖」。由於患者痛風常常發作,加上雙膝嚴重疼痛,至醫院就診時,膝關節已有重度退化的現象,加上血壓及血糖數值超標,於是接受腹腔鏡微創胃繞道手術。術後體重減少近30公斤,雙膝疼痛與痛風情形已有顯著緩解。媽媽可由每次10分鐘開始 分段累積活動量根據亞太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APMBSS)統計,平均每1500人之中就有一人接受過微創減重手術。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7或超過32且合併二型糖尿病或2個以上的合併症,就是病態性肥胖。近幾年來微創技術的創新,手術安全性大大提升,除了能有效改善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外,更可以減少長期與肥胖相關疾患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雖然媽媽平時可抽空做運動,可由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8至64歲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國民健康署提供媽媽們提供3招運動妙方,邀媽媽一起樂運動:1) 和媽媽一起「快樂動」透過家人團聚增加一起運動的機會,把握每週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原則,把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就近運用社區公園、健走步道、自行車道或免費開放學校運動場、運動中心,紓解平日辛勞,增加親子情感。2) 日常生活愛「健走」媽媽可運用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加快平常走路速度,達到微流汗程度,建議每日至少健走1萬步。其他例如整理庭院、做家事(包括拖地、倒垃圾等)、跳健康操、騎自行車、登山健行等,從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也有助於健康。健走時只要遵守「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的口角,就能輕鬆將健走融入生活中!3) 預作暖身樂運動不論是戶外還是室內活動,運動前都要做暖身運動,享受運動時也要記得愛護自己身體。若需各縣市健走步道資訊。

咳不停恐致死!產前記得打「疫」針

咳不停恐致死!產前記得打「疫」針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資料顯示,過去10年間,台灣共發生591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其中以1歲以下的新生兒最多。醫師提醒,幼兒感染百日咳的症狀難以與一般感冒分辨,因此若幼兒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甚至嘔吐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幼兒為百日咳好發族群 容易突然死亡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邱南昌表示,百日咳會依據不同年齡有不同表徵,暫停呼吸是最常發生在幼兒身上的症狀,由於一開始感染根本看不出來,但是痰液增加會導致新生兒呼吸道阻塞,因此幼兒常在不知不覺中突然死亡。大一點的孩子因為呼吸道的痰液難以排除,也可能會出現咳不停的現象。邱南昌主任表示,1歲以下嬰幼兒位百日咳好發族群,一般來說,發現症狀時再處理都太慢了,新生兒甚至可能因此喪命,我國目前推動百日咳疫苗施打政策為出生2、4、6、18個月及5歲時皆需接種疫苗,嬰兒出生後2個月為施打五合一疫苗的最佳時機。育齡媽媽每次產前都要記得施打疫苗另外,因為7-8成的百日咳感染來自於父母,母體本身有抗體很重要,建議準媽媽儘早於懷孕28周至36周接種疫苗,若孕期皆無施打疫苗,也建議一定要在生產後、返家前施打。這樣一來,即使寶寶未施打疫苗,媽媽有抗體,寶寶接觸到的環境才會安全。抗體約會在6-10年後消失,因此建議育齡媽媽最好於每次生產前都要記得施打疫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產科詹德富主任表示,建置完整的百日咳防護網有5大正確觀念:1) 孕產婦每一胎都需要施打百日咳疫苗。2) 產前28~36週施打。3) 寶寶出生後2個月要接種百日咳疫苗。4) 新生兒周邊5大族群包含孕媽咪、爸爸、祖父母、兄弟姊妹、醫護人員與褓母皆須施打百日咳疫苗。5) 疫苗的保護力僅6-10年左右,成人需遵守預防接種建議按時施打。成人若咳嗽超過2周 當心百日咳邱南昌主任說明,百日咳並無好發季節性且症狀與感冒、流感類似,家人若出現密集咳嗽、面紅耳赤現象不要輕忽。要注意的是,百日咳不只會出現在嬰兒身上,成人若咳嗽超過2周也要當心是否為百日咳。只要做好事前預防,就能架起防護網,保障新生兒安全的同時也是在保護家人。

產後媽咪 3階段調理護健康

產後媽咪 3階段調理護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生產之後,女人才真正「成為女人」。當了媽媽之後,不管是身心都會接受巨大的轉變,產後媽咪的身心變化大,情緒起伏自然也大,就像洩了氣的氣球一樣一下放鬆下來,護理師廖秀燕表示,產後媽咪除了照顧寶寶外,對於身心都脆弱的時期,產後媽咪又有哪些應對的方式呢?產後問題 3階段調理才能恢復健康第1個問題就是惡露。在生產後胎盤脫離,陰道會產生分泌物。一般來說產後大概1到4天內會分泌顏色偏紅的惡露,後續顏色會慢慢變成暗褐色,再轉變成白色。產後媽咪要注意,若惡露出血量多,比方若產婦出血量大到1小時就要換1次的棉墊、夾雜大量的血塊,就要立刻就醫防治產後大出血。食療補血 豬肝、紅莧菜、海帶都有幫助懷孕期間,胎兒從母體共享、吸收近1年的營養素,歷經生產會損耗母體,月子的調理要做好3個階段代謝修護滋補才可以恢復健康。體質、體力的流失可透過食療來加強補血,廖秀燕護理師表示,動物類的豬肝不僅補血效果佳,破血功效也可以幫助排除子宮瘀血,蔬菜部分如紅莧菜、海帶,都可以避免產後因鐵質流失而容易疲倦的問題。另外,補充紅棗茶也可以為產後媽咪增添好氣色。胸部脹痛可用疏乳棒通穴位第2個問題則是乳房腫脹的硬塊。乳房腫脹僅次於生產,乳腺管是位於胸部的皮下組織也是乳汁排泄的管道,當產後奶水太久沒有親餵或者擠出來,就容易造成乳房乳汁堆積,形成腫脹硬的困擾。產後媽咪可以利用疏乳棒,在乳房硬塊處加強乳穴點的按摩來疏通乳線。疏乳棒像梳子一樣,用手握著朝乳穴點按壓,可疏通穴道改善胸部脹痛問題。另外,針對奶水不足的媽媽也可以藉此讓奶水分泌較旺盛。若仍然感到胸部脹痛,就要適時擠出奶水,並可用擰乾的冷毛巾冷敷在乳房上來幫助舒緩。奶水不足問題也是月子期間影響媽媽重要的問題。奶水量不足,寶寶吃不飽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心情,進而影響媽媽情緒,得到產後憂鬱機會甚至會因此提高。廖秀燕護理師表示,只要掌握3點就能輕鬆讓母乳源源不絕:1) 湯水攝取要足夠/可以多攝取有助發奶的豬腳、花生湯、黑豆水,藉由這些優質的蛋白質幫助發奶,另外有些月子餐設計的益乳飲針對奶量不足的媽媽也很有幫助。2) 要勤勞哺餵母乳/依寶寶的生理需求親餵或是定時3到4小時就要把母乳擠出來,廖秀燕護理師表示,半夜的泌乳激素高,奶量比較多的媽媽建議減少刺激,甚至有些機制是越擠奶水量會越多,因此只要胸部脹滿的感覺獲得改善就行,不用強迫擠到一滴不剩。餵母乳前2周跟寶寶磨合,過2周後,媽媽較不會有脹硬的問題。3)  重點是心情放鬆/賀爾蒙的變化或生理時鐘改變都會造成媽媽的憂鬱,容易想東想西,更嚴重甚至會傷害自己。某些媽媽在意身材走樣、母奶量不夠,進而影響心情。事實上,只要壓力一來,乳汁分泌量自然會減少,因此想要足夠的奶量一定要維持輕鬆的心情。 孕婦一定要少量多餐 原味提味、規劃點心有長輩表示月子期間喝水恐怕會稀釋營養,不喝水對產婦而言才是最健康的,廖秀燕護理師表示,有此疑慮者可以用紅棗茶、月子水代替白開水。另外,孕婦一定要少量多餐,加上若是婆婆媽媽幫忙坐月子會比較油膩,鹽分太多也容易水腫,利用原味提味、三餐間可以規劃點心、餐點多點變化都是可以讓媽媽有好心情的辦法。比如芝麻可以烏髮補鈣,作成麻荖當作甜點對穩定媽媽產後的心情很有幫助。另外也因為餵母奶消耗卡路里較多,有哺乳的媽媽每日可比一般媽媽多攝取500卡的熱量,大約為2500卡。廖秀燕護理師表示,最重要的是產後媽咪需要家人要關心陪伴,只要憂鬱現象超過2周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幫忙。月子期間是女人調養身體的黃金時期,月子期間要好好滋養母體,有經痛的婦女也可以趁這時候把健康補回來。 

罹患乳癌年齡每降1歲 死亡率增5%

罹患乳癌年齡每降1歲 死亡率增5%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北市議員陳玉梅因罹患乳癌,年僅50歲病逝,星座專家薇薇安同樣因乳癌早逝,得年43歲,兩人年紀輕輕都因乳癌結束寶貴性命。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天平均有5人因乳癌死亡,罹患乳癌真的容易早逝嗎?每天相當於26位婦女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高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死亡率第4名,每年有逾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死亡人數近2000人,相當於每天有26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5位因而失去性命。愈年輕罹患乳癌愈短命嗎?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源清指出,根據文獻資料統計,罹患乳癌的患者中,年齡每下降1歲,增加死亡率達4至5%;不過,隨著醫學分子生物特性進展,以及日新月異的治療方式,不同分類的乳癌有適合的治療藥物,精準個人化治療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並且提升活存率。年輕乳癌患者 三陰性、HER2陽性居多張源清醫師指出,台灣早發性乳癌患者較歐美國家比率高,也就是35歲以前罹患乳癌的族群,這群患者中以罹患三陰性、HER2陽性的乳癌較多,且乳癌細胞較為惡性,加上警覺性不足,一旦確診,也多為晚期。張源清醫師舉例,以荷爾蒙接受體為陰性、HER2陽性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目前已有標靶藥物治療,合併化療藥物治療,都能獲得很好的治療成效;而荷爾蒙接受體陰性、HER2陰性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則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化療藥物安全性高 有藥可降副作用不過,許多患者聽到化療,就害怕產生掉髮、噁心、嘔吐、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張源清醫師強調,目前化療相當安全,搭配止吐劑、白血球生成劑,可降低副作用的程度,建議患者勇敢接受治療。乳癌口服化療藥物 延長生命、維持生活品質針對第4期的乳癌患者,也有口服化療藥物可選擇。張源清醫師認為,晚期乳癌的治療原則,在疾病進展及藥物毒性之間取得平衡,而口服化療藥物具有毒性較低、維持療效、方便使用的優點,患者在家就能接受治療,並延長有意義的生命,可維持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