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血管細如煙霧 當心小孩也會中風!

血管細如煙霧 當心小孩也會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媽媽說我的血管像毛毛蟲,很細!很容易塞住不動!就會中風!」一名10歲小女孩入住復健病房,原因竟是預防腦中風!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專科護理師王曼娟表示,兒童腦中風並不罕見,根據文獻指出每年每十萬兒童有2-13例。小兒中風原因包含:1) 心臟疾病/最常見,約佔中風原因1/3。2) 感染/有可能造成血栓形成,而引發腦中風。3) 血液疾病/如先天抗凝血因子缺乏。4) 血管病變/動靜脈血管畸形是小兒出血型中風最常見的原因。5) 其他/如血管炎、外傷、藥物及毒品及代謝異常。發病前2~7天內出現頭痛、發熱、嘔吐、抽蓄等症狀毛毛樣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種罕見的慢性腦血管阻塞疾病,致病原因未明。在血管攝影顯示出小血管亂麻成一團,形成煙霧狀。多發生在15歲以下兒童或30-40歲的成年人。兒童缺血性中風的先兆較明顯,發病前2~7天內出現頭痛、發熱、嘔吐、抽蓄等症狀。大多以半側肢體偏癱及癲癇發作表現。治療方式為症狀治療,並沒有辦法阻止疾病進展。待病況穩定後,需會診腦神經外科評估進是否可實施腦血管重建手術。預防中風應從孩童時開始做起王曼娟護理師表示,中風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當孩子出現頭暈眼花、頭痛、嘔吐等症狀時,千萬不要忽視!一但出現口齒不清、半邊肢體無力時,馬上就醫。兒童中風預後比成人好,但造成的肢體活動障礙、智能障礙及語言障礙,可能持續一生,要需長期追蹤、評估以及復健治療,幫助病童能回到學校、重新融入社會,改善生活品質。此外養好良好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以降低後天中風機會,所以預防中風應從孩童時開始做起。

氣溫轉熱別輕忽 心肌梗塞威脅整年!

氣溫轉熱別輕忽 心肌梗塞威脅整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隨著時序進入春夏,不少民眾都認為天氣轉熱會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若稍不留意恐讓奪命殺手找上門!一名60歲阿伯因胸悶、胸痛至急診就醫,醫師發現是典型的心肌梗塞,醫師採集血液驗「血液心臟旋轉蛋白(Troponin-I)」出現數值過高,這是一種心臟肌肉壞死會釋放的酵素,一旦升高可提前得知是否為心肌梗塞。醫師提醒,一旦身體出現不適,一定要立即主動就醫。患有先天性及病的年輕患者也要當心烏日林新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楊景旭表示,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會造成心臟缺氧引起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好發族群一般多為65歲以上的病人,現在出現年輕化的趨勢,不只40、50歲都有可能發生,就連20多歲的患者,本身若患有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或潛在性疾病,恐會出現心肌梗塞年輕化。春夏炎熱、出入冷氣房 也會影響血液循環很多人在面對氣溫下滑、季節轉換及溫差大的秋冬季節會特別注意心肌梗塞引起的猝死,但其實春夏炎熱季節也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再加上頻繁出入冷氣房,室內室外溫差大、血管擴張又收縮,或是高溫流太多汗,沒有補充足夠水分,恐讓血液濃度變高,會導致血栓的形成。楊景旭醫師建議,若是有胸悶、胸痛、冒冷汗的狀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必須緊急送來急診,年長者、肥胖族群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的民眾為高危險群,要當心心肌梗塞發作,三高患者不管春夏秋冬都要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這是預防心肌梗塞的三大因素,常常很容易因為春夏季節輕忽健康管理,產生心血管危機,平常也要多運動、補充蔬菜水果,及控管體重,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嬰兒鮮紅血便半年 竟是腸胃道潰瘍

嬰兒鮮紅血便半年 竟是腸胃道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陳小妹6個月大時出現腹瀉及發燒的情形,糞便有鮮紅色血絲與黏液,醫師初步診斷為感染性腸胃炎使用抗生素治療,但持續半年未好轉。1歲3個月時安排檢查,醫師發現陳小妹消化道有嚴重潰瘍情形,經大腸切片檢查確診為克隆氏症。好發年齡11至12歲 近年來兒童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腸胃科醫師李致任表示,克隆氏症是一種反覆發炎性腸道疾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兒童好發年齡介於11至12歲,但近年來兒童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疾病發生受基因遺傳、腸道細菌與身體免疫系統的影響。嬰兒時期的發生較常與遺傳基因有關。克隆氏症會侵犯口腔至肛門之消化道各部位,產生炎症反應,其中以大小腸潰瘍最多,疾病的表現方式有發燒、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等情況。病患除了腸胃道的症狀,可能還會出現貧血、關節疼痛、皮膚出現結節性紅斑、眼睛葡萄膜炎等症狀。無根治方法 可嘗試完全元素飲食及低渣飲食李致任醫師表示,克隆氏症無根治方法,必須長期配合兒童腸胃科醫師追蹤治療。診斷初期醫師會嘗試完全元素飲食及低渣飲食做為治療基礎,待病況穩定,即可回復正常飲食。初期克隆氏症的表現症狀與腸胃炎類似,但李致任醫師提醒,一般急性腹瀉會在1至2個星期得到緩解,若腹瀉超過2星期就要盡快就診找尋病因。父母應該要觀察孩子的糞便型態、若有血便情形,也要觀察糞便中血液的顏色,告知醫師判斷。發生任何異狀皆必須盡快就醫,及早診斷才能控制病情。

95歲嬤腹痛吐血 10公分腫瘤破裂害的!

95歲嬤腹痛吐血 10公分腫瘤破裂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齡95歲的劉姓阿嬤因反覆的胸、腹痛並伴隨著劇烈嘔吐及吐血狀況,由家人帶往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發現大於10公分的巨大腹主動脈瘤破裂合併血胸與後腹腔出血,返家後的劉阿嬤症狀仍不見舒緩,家屬決定接受讓阿嬤主動脈支架手術治療,目前劉阿嬤狀況已經穩定。動脈各處都有可能因為失去彈性形成動脈瘤員林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映澄醫師表示,劉姓阿嬤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巨大的腹主動脈瘤(大於10公分)破裂合併血胸與後腹腔出血。一般來說,隨著年紀的增長,血管會漸漸的失去彈性並出現鈣化,動脈各處都有可能因為失去彈性後血管弱化而形成動脈瘤,而老化所造成的鈣化則可能因為血管脆化而破裂。美國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N Engl J Med 371;22 nejm.org november 27, 2014)在2014年所出版的臨床練習指引指出,大於5.5公分的腹主動脈瘤年破裂的機率大於10%,大於7.0公分的腹主動脈瘤年破裂機率更高達32.5%,而腹主動脈瘤破裂後所造成的死亡率更高達85-90%。然而絕大多數的腹主動脈瘤是沒有任何症狀、無聲無息的,一旦因為破裂出現臨床症狀,往往患者會來不及接受手術治療,因此稱腹主動脈瘤為「沉默殺手」一點都不為過。身上幾乎沒有傷口 可大幅縮短恢復期陳映澄醫師指出,只要在鼠蹊部打開2公分的傷口,便可完成主動脈支架置放。此外,患者亦可以選擇微創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患者只要以穿刺方式,搭配術後使用血管閉合器,患者身上幾乎沒有任何傷口,更可以大幅縮短患者手術後的恢復期。因此患者免去傳統的開腹做主動脈修補手術,進而大幅縮短患者手術後的恢復期,而在年紀較大的患者中,更是ㄧ大福音。 

肩膀鈣化動不了 恢復韌帶柔軟靠這招

肩膀鈣化動不了 恢復韌帶柔軟靠這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從事建築業的40多歲陳媽媽,因重度勞力工作造成肩膀痛,一度痛到肩膀完全抬不起來,夜裡也無法入眠,檢查後發現患者肩部竟然有鈣化現象。接受體外震波及物理治療後,肩膀活動角度變大,且追蹤發現其鈣化現象有明顯改善。最近她因工作量增加,肩膀又隱隱作痛,從X光影像發現患者右肩鈣化現象明顯減小,有的部分甚至消失。震波治療可降低疼痛 加速韌帶修補脊椎外科醫師李松青表示,患者因從事重度勞力工作,平時已有肩膀痛的舊疾,但都盡量隱忍,在其他醫療單位注射消炎止痛藥及復健治療但效果不彰。患者前就醫時已惡化成棘上肌鈣化,右肩活動相當困難。經施以3次體外震波及物理治療療程後,大幅降低其疼痛感,並加速受傷韌帶修補,使韌帶恢復柔軟度,肩膀也得以恢復活動。脊椎外科醫師、國際骨震波權威王清貞教授則表示,震波可促使新生血管增加、生長激素增加,除了可以降低疼痛,也達成組織再生,因此可以改善棘上肌鈣化。調整工作量、規則接受物理治療李松青醫師表示,雖然經追蹤發現患者的症狀有明顯改善,但是隨著工作量增加或遭遇外傷,這類患者仍有復發的可能。他因此提醒肩膀痛的患者最好盡早就醫,當鈣化小於15mm時接受治療,鈣化還可以百分百消失。同時,要記得調整工作量,規則地接受物理治療,並攝取均衡營養,就可擺脫肩痛,重新找回肩關節的活力。

扭毛巾就痛 運動治療改善媽媽手

扭毛巾就痛 運動治療改善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南投一名26歲的張姓新手媽媽平時照顧家中寶貝、做家事,1個月前覺得左手腕靠近大拇指的地方隱隱作痛,稍作休息後便又持續做家事、餵擠母乳,近一週發現疼痛更加嚴重,連扭個毛巾稍微出力都非常痛苦,醫師表示,患者是罹患俗稱「媽媽手」的「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媽媽手與手腕不正確使力有關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長時間重複的手部動作,使得控制拇指的伸拇短肌與外展姆長肌的肌腱發炎,造成肌腱滑行困難,引起手腕疼痛。若肌腱發炎腫脹,嚴重時滑行受到限制更容易造成沾黏。周建文主任指出,長時間重複使用手腕的職業如會計、文書處理等手腕疼痛比例高,為高危險群;另外,生產後的婦女因抱小孩及做家事也容易引起手腕疼痛。媽媽手發病原因,大多數與日常生活中手腕不正確用力或是過度用力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等。靠近大拇指根部會痛、有時會傳至拇指及前臂吳政軒物理治療師表示,媽媽手症狀在手腕靠近大拇指根部會突然疼痛或慢慢產生疼痛感,有時還會傳至拇指及前臂部分。平常可作適當作伸展及肌耐力運動,利用橡皮筋訓練肌力,或者利用四指將大拇指往下壓作牽引,持續運動配合復健治療,才能恢復正常功能。

生育治療失敗 恐增女性心血管風險

生育治療失敗 恐增女性心血管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經歷體外人工受孕(IVF)失敗的女性,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上升。加拿大Institute for Clinical Evaluative Sciences(ICES)的博士Jacob Udell指出,過去已有研究顯示生育治療與短期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但缺乏研究去了解其對心/血管健康的長期影響,並且對於嘗試生育治療但失敗女性的身體健康狀況了解更是少。生育治療失敗女性每1,000位有10位有心/血管風險研究團隊檢視了28,442位平均年齡為35歲的女性的資料;她們都曾注射會刺激卵巢排卵的性腺素Gonadotropins,並且平均經歷了3次生育治療。這些女性中有32.8%在治療後一年內順利生產,而經過8.2年的追蹤後有9.44%的女性發生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研究團隊檢視後發現,相較於後來順利生產的女性,生育治療失敗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多了19%,其中又以中風及心臟衰竭為主。以絕對風險來看,生育治療失敗的女性每1,000位就有10位在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而順利生產者則是每1,000位有6位發生。生育治療恐增血栓風險或改變控制血壓的機制研究團隊說明,生育治療可能增加血栓風險或是改變身體控制血壓的機制,進而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而研究團隊認為,順利生產的女性可能因不再需要接受治療,因此降低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但是他們也認為這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排除其他影響因素,例如使女性難以懷孕的基因本身是否也影響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等。研究的共同作者Donald Redelmeier博士提醒,他們並不是要正在接受生育治療的女性感到緊張,而是希望能提醒:隨著女性年齡增加,需要對其健康更為謹慎;並讓醫事人員知道曾經接受生育治療,使醫事人員能留意相關的心/血管風險。(資料來源/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單側腹部悶痛 恐為子宮外孕

單側腹部悶痛 恐為子宮外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子宮外孕有可能造成大出血,嚴重時會有致死之虞!曾經有一位子宮外孕女子,因為腹痛去婦產科就醫,醫師卻沒有診斷出該女子為子宮外孕;這名女子返家後,竟昏倒被送醫後不治身亡。到底子宮外孕該如何確診?又該如何治療呢?超音波檢查胚胎是否在子宮內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沈國壽表示,子宮外孕的原因不明,主要是婦女懷孕時胚胎跑到輸卵管,沒有在子宮裡面,由於子宮外孕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所以,只要有懷孕都會照超音波檢查,如果胚胎沒有在子宮內,就會懷疑是子宮外孕,必須要進一步抽血檢驗來判斷。若子宮外孕 則驗尿的beta-hCG上升會低於66%通常婦女月經沒來,就會先驗尿確認是否懷孕。沈國壽主任指出,婦女懷孕時的乙型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eta-hCG)會大量上升,在尿液測試時是呈陽性反應;受精卵受精6週左右時,若是正常懷孕,beta-hCG在48小時內會上升66%以上,若低於66%,則要懷疑是流產或子宮外孕。還須抽血檢測懷孕荷爾蒙濃度beta-hCG而子宮外孕時除了驗尿可看出一些端倪之外;沈國壽主任強調,若是超音波檢查子宮內沒有胚胎,會再抽血檢測懷孕荷爾蒙濃度beta-hCG,並且要抽血檢驗兩次來確認,一般懷孕濃度會倍數增加,如果沒有上升,就要懷疑是子宮外孕。可用藥物終止妊娠或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外孕還會有單側腹部悶痛,以及陰道出血症狀;沈國壽主任進一步指出,胚胎小於3公分的子宮外孕,可以用藥物胺基甲基葉酸(MethotrexateMTX)治療,是利用藥物停止妊娠組織的成長,並使其慢慢被身體吸收,且要持續追蹤;目前則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可用腹腔鏡從肚臍附近開2公分小洞,再將異常胚胎切除,由於輸卵管有兩條,切除一條,還有一條可再懷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雲嘉南C肝重症區 醫籲防治意識應提升

雲嘉南C肝重症區 醫籲防治意識應提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雲嘉南地區是C型肝炎的高盛行率區域,根據台大醫療體系2015年肝癌治療案例觀察,台大雲林分院的肝癌患者中逾半數患有C肝,而台北總院案例僅四分之ㄧ患有C肝。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顯示,感染C肝病毒約八成會演變為慢性肝炎,而慢性C型肝炎患者約5-20%於感染後20-30年間可能演變為肝硬化,約1-5%死於慢性肝炎的併發症如肝硬化與肝癌。C肝口服新藥放寬給付條件台大雲林分院肝膽醫學中心主任徐士哲醫師呼籲,C肝患者應該及早就醫治療。日前健保署已經有條件給付C型肝炎口服新藥,六月份將進一步放寬給付標準,讓未曾接受干擾素、重度肝纖維化(F3)且無肝功能代償不全者都能申請。最快可在12週治癒,可望嘉惠更多C肝患者擺脫疾病威脅。過半數患者不知感染C肝病毒全台約有半數的C肝患者不知道自己已感染病毒。診斷C肝需透過抽血檢查C型肝炎病毒核酸、C型肝炎抗體等各項數據,才能確知。尤其在雲嘉南地區的偏鄉小鎮,醫療資源不比大城市充足,加上交通不便才導致偏鄉的C肝患者長期未受治療。徐士哲醫師建議若衛生所或社區有舉辦免費肝炎篩檢活動時,民眾應積極參與檢視自身肝臟健康,及早診斷才能避免肝炎惡化成肝硬化或肝癌。現在新的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副作用減低,經過病毒基因型檢測後若為1b型,則有機會在12週療程後痊癒;若病毒基因型為1a型,也可以在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搭配雷巴威林藥物治療後痊癒。主動就醫檢查,盡早接受治療C肝威脅國人健康,台灣C肝患者約有六成感染第1型C肝病毒,其中以1b型為大宗。徐士哲醫師表示,以全口服藥物治療1b型的效果比1a型稍好,但最重要的是患者要主動就醫檢查、盡早接受治療。過去治療C肝使用干擾素針劑注射,可能有類似感冒發燒、疲勞倦怠、頭痛等副作用,不少患者因而拒絕接受治療或中途放棄。但是在健保署放寬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給付條件後,預測患者接受治療的意願可能會提高,有助於控制病情。提醒C肝患者應定期接受肝臟超音波及抽血檢查。針對C型肝炎的預防,目前因沒有有效疫苗,故建議採取以下措施:1)使用拋棄式注射針具及針灸針具,穿耳洞、刺青工具等需充分消毒滅菌,並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耳洞等行為。2)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不與別人共用刮鬍刀、牙刷、針具、刮痧板、指甲剪,以免刮破皮膚或黏膜而感染。3)正確全程使用保險套,不從事無保護的性行為。

懷上金孫 全家11人接種百日咳疫苗

懷上金孫 全家11人接種百日咳疫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百日咳並未在台灣銷聲匿跡,今年2月首起百日咳群聚感染事件,其中一位感染者發病當時為1個月大的小嬰孩,疑似被媽媽傳染的案例。高雄柏仁醫院婦產科孫德基醫師建議,家中若有婦女懷孕、準備迎接新生兒的家庭,全家人都應接種成人型減量三合一百日咳疫苗,以達到全方面防護。孫醫師表示,曾在門診遇過,有「護孫心切」的家庭因媳婦懷上第一個金孫,家中11位成員全面接種疫苗,除自身獲得足夠的保護力與防疫力外,最重要的是保護新生兒不受到疾病的威脅。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01至105年共270例百日咳確定病例,以2個月以下、未達接種疫苗年齡之嬰兒為最多(105例,38.9%),其次為21歲以上成人(48例,17.8%)。近5年所發生之51起(124例)群聚事件中,主要仍以家庭群聚44起(101例)為主。歷年百日咳確定病例死亡共計3例,均為未滿2個月大嬰兒。孫德基醫師提醒,百日咳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疫苗的保護力約6至10年,以台灣現今育齡婦女(15-49歲)推算,幾乎無保護力存在,百日咳主要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極強,近距離接觸、說話、打噴嚏或咳嗽時,百日咳桿菌就會隨著空氣中飛沫到處傳播。剛出生的新生兒至2個月大未接種疫苗,體內不具有百日咳抗體,在沒有保護力的情況下,容易經由家中五大族群成員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兄弟姊妹,甚至於是照護寶寶的醫護人員或褓母所感染。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先進國家近年執行「包覆政策」,替新生兒創造健康安心的生活環境及「孕婦接種政策」。建議孕婦可以在懷孕28-36週及與孕婦或嬰兒常接觸的家庭成員或族群(含醫護人員)都應接種百日咳疫苗。柏仁醫院推動防疫,更於民國99年全面推行醫護人員接種百日咳疫苗。唯有全面防護,百日咳才能Out,保護寶寶健康!百日咳為法定第三類傳染病,無庸置疑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施打疫苗。台灣嬰兒目前施打疫苗的年齡為出生滿2、4、6個月,接種常規五合一疫苗,18個月大時追加一劑。另在小一入學前完成一劑常規四合一疫苗。免疫力並非終身不變,反而是逐年遞減保護力。百日咳流行期並無季節性,呼籲家中若有懷孕婦女應打破「小時候接種過百日咳疫苗就終身免疫」的迷思,自身及家中成員應考慮全面接種疫苗,達到防疫零漏洞的保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