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擋不住的購物慾 5招助解決

擋不住的購物慾 5招助解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失心瘋購物真的是病!29歲李先生10年前嚴重型憂鬱症發作,向銀行貸款20萬元購買軟式飛鏢機,事後負債無法償還,今年2月購買單片500元的CD多達20多片。此外,對於高達數萬元的衣物也在無法克制的狀況下刷卡購買。因重度憂鬱症強迫性購物而住院治療,在使用抗憂鬱藥物以及認知心理治療後,憂鬱症狀及購物慾皆已改善。購物狂盛行率約為2-8% 其中95%為女性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胡銘傳表示,強迫性購物或俗稱購物狂(Compulsive buying)的盛行率約為2-8%,其中95%為女性。許多研究發現強迫性購買常發生於患者負面情緒時所產生的衝動,購買超過自己能力所能負擔的物品,該物品往往並非所需,而購物後即產生罪惡感、愧疚、迷惘或心情低落。此疾患常發生於女性、物質主義者及低自尊者。可能與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相關聯,例如神經傳遞物質異常、幼年時期物慾經驗、低自尊心、過度物質主義、完美主義或社會風氣趨使有關。5認知行為治療可克服衝動購物強迫性購物的治療方式分為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尤其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對某些強迫性購物有控制效果;除藥物之外,認知行為治療亦具有療效。以下行為規範有助於克服購物衝動,減少消費行為:1) 將自己想買的物品以紙筆詳細列出,分析該物品是自己「想要的」、「需要的」或「絕對需要的」。2) 接著要詳細考慮自己是否已有相同或類似的物品,以免重複購買的情形發生。3) 避免在百貨公司或商場特價、週年慶等時段逛街。避免支票或信用卡隨身。如果無法自制,可將全部信用卡交給家人,或予以剪斷停辦。4) 讓家人或親近的朋友知道你有購物狂的行為,逛街時如果有購物衝動,可立刻聯絡家人或好友,請他們提供意見。5) 培養有意義的興趣、嗜好,轉移注意力,如看書、運動、聽音樂。

吃太甜沒感覺 恐增38%「心病」風險

吃太甜沒感覺 恐增38%「心病」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有計算過自己一天吃進多少含糖食物嗎?民眾對酒癮、菸癮尚有戒心,但對「糖上癮」卻極為無知的隱憂,根據「102-103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89.9%國中生、85.3%高中學生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近日甚至連24小時超商都加入手搖飲服務,這些餐飲模式已經滲透入每個人的生活及家庭,更讓身體長期累積了不少糖的負擔。每人每天攝取的游離糖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0%含糖飲料不僅不能消暑,還會攝取過多熱量及游離糖(free sugar),造成體重增加,更影響身體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營養暨膳食供膳中心營養師林佳姿表示,游離糖是指被「額外添加」至食品中的單糖、雙糖,及蜂蜜、糖漿、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分。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2015年3月4日發佈「Guideline: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每人每天攝取的游離糖〈額外添加的糖〉,不應超過攝取總熱量的10%,更建議能低於5%。舉例60公斤男性,每天熱量需求1800大卡,每日游離糖攝取不超過22.5公克(1800Í5%=22.5)。2歲幼兒到青少年階段的兒童攝取醣類不應超過25公克《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指出,每天攝取的熱量當中,如果有17%~21%的熱量來自於飲食中另外添加的糖,比起只有8%的熱量來自於額外糖分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增加了38%。另外,美國心臟醫學會更建議2歲幼兒到青少年階段的兒童,每天額外攝取的精製糖,不超過25公克,2歲以下則完全禁止糖的攝取。糖除了對健康有害,更可怕的是對「糖上癮」的飲食行為,2016出版的「我們正在冒險」一書,作者描述女兒及先生施行的「戒糖報告」,說明不吃甜食後大腦所歷經的掙扎與變化進而影響情緒反應,顯示人體對糖會有上癮現象。學會營養標示、養成減糖飲食習慣含糖飲料引發的健康問題早引起世界各國重視,許多國家分別制定含糖飲料稅,或校園周邊禁售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食品等規範以進行管制。除了政府制定法律,更重要是由自身做起,學會營養標示、養成減糖飲食習慣、由天然食物尋找糖份等飲食技巧,將可以幫助自己減糖、找回健康。

精神病患照顧者極限 出現三症狀要注意!

精神病患照顧者極限 出現三症狀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幾天前高雄發生哥哥殺死慢性精神病患妹妹事件,醫師提醒,連續假期容易產生家庭長期照顧者心身耗竭而引發衝突,端午節連續4天假期,宜多給家庭照顧者實質支持與喘息空間,並應尋求各類資源,協助照顧者,避免心力交瘁,讓愛與照顧得以延續。負面情緒不能適時消解會越積越滿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每一位照顧者的背後都有承擔不了的愛,照顧身心障礙的家人,等於所有生活事項都圍繞著對方打轉,久了難免疲累、挫折,生了氣以後又自責,如果這些負面情緒不能適時消解,便會越積越滿,累積至某天突然爆炸。沈政男醫師表示,精神病患家屬的壓力與辛酸更大,許多家屬不願讓鄰居親友知道家裡有精神病患,寧願自己承擔。而許多精神病患大都缺乏病識感,家屬光要讓其就醫,就經常傷透腦筋。慢性精神病患可由國家接手照顧最後,若精神病症狀控制不良,還須擔心暴力攻擊的危險。當父母漸漸年邁,那些精神病子女不只沒有長大獨立,反而因為自我照顧與社會功能持續退化,更需要他人照顧。沈政男醫師表示,精神病患家屬如果發覺自己已經瀕臨照顧極限,有以下的狀況就要求助:1) 不動就對被照顧者發脾氣,甚至暴怒或出手打被照顧者。2) 心力交瘁、憂鬱沮喪持續超過2個禮拜。3) 失眠、胃口不佳、容易緊張擔心。精神病患可以尋求的照顧資源不少,沈政男醫師表示,對於無法自理生活,而且父母都已過世的慢性精神病患,可以向縣市政府社會處申請進住精神護理之家,低收入之重度精神病人可向衛生局申請公費養護床,由國家接手照顧責任,讓愛繼續延續下去

新藥12周有效 C肝絕跡指日可待

新藥12周有效 C肝絕跡指日可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的王太太因腹瀉至醫院就診,意外診斷出罹患慢性C型肝炎,已經進展到肝硬化,並出現脾臟腫大及血球低下的現象。受限於血球低下無法接受傳統、健保給付的干擾素合併雷巴威靈治療。經過與醫師討論後,選擇近年問世的全口服C肝新藥,療效顯著,僅服用一週病毒量驟降,經過12周治療,順利戰勝C肝。急性C肝60%~85%會演變為慢性C型肝炎全世界約有3%,約1億7,000萬人為C型肝炎帶原者。在台灣成人盛行率4%,約有30萬至60萬人感染帶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張智皓表示,感染急性C型肝炎患者中,有15%~40%的機會自我痊癒,60%~85%的感染者會演變為慢性C型肝炎,其中20%可能在20年後轉為肝硬化,進入肝硬化階段後,每年約有1%~4%的患者會變成肝癌。張智皓醫師指出,肝炎、肝硬化、肝癌,即大家所熟知的肝癌三部曲。如何在肝炎階段阻斷病程進展成為國家共衛政策制定的重要課題。傳統干擾素合併雷巴威靈療法療效不錯,但受限於副作用較明顯,許多病患為之卻步。拜近年新藥研發的進展,數種純口服、高治癒率、低副作用的C肝新藥陸續上市。無奈新藥的價格昂貴,許多病患仍無緣接受治療。效果高達95%以上 療程最短可縮短為12週WHO 2015年「格拉斯哥宣言」明確列出2030年前要減少90%慢性B型和C型肝炎的新病例、減少65% B型和C型肝炎導致的死亡數,以及慢性B型和C型肝炎感染且適合治療者的治療率達80%的目標。衛服部於今年1月24日開放病毒基因型第一型的慢性C型肝炎、曾使用過干擾素併用雷巴威林治療失敗且肝纖維化程度為F3(含)以上者全額給付使用C肝新藥,到5/15更進一步開放只要F3(含)以上的肝纖維化程度,且無肝功能代償不全的患者即可提出申請。張智皓說,口服新藥的治療效果高達95%以上,療程最短可縮短為12週,對於從前因副作用而對治療為之卻步的病患來說,實在沒理由不積極接受治療。日後若能開放擴及所有C肝患者,預估C肝絕跡指日可待。

長期服用痛風藥 預防「心病」效果好

長期服用痛風藥 預防「心病」效果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用藥物降低尿酸,能降低心血管病變發生機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選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自2001年~2008年間資料,共3萬6,499位診斷出痛風而且有吃降尿酸藥物的病患,和1萬6,194位有痛風但沒有吃降尿酸藥物的病患來進行研究分析。資料顯示,以一般降尿酸劑量的藥物治療,當劑量增加或時間吃得較久時,心血管疾病就能達到顯著降低,當劑量越大或服用越久,心血管疾病預防效果更明顯。以台灣目前現有的2種降尿酸藥物來分析,Allopurinol比benzbromarone效果來得好。心血管病變與痛風關連有3個可能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表示,痛風是尿酸過高導致尿酸結晶成痛風石,沉積在關節而引起關節疼痛。這幾年的研究統計顯示,痛風患者有心血管病變的比例較高,而有心血管病變的患者有痛風情形也不在少數。但是,2個疾病的關聯性有3個可能:1)    有痛風的患者多肥胖、高膽固醇、高血脂,而這些也都是引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原因。2)    普林存在於很多食物中,在人體內代謝會產生尿酸。因此痛風的人要少吃高普林食物。然而,普林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不穩定的自由基」,自由基在體內會攻擊血管內皮細胞而引發血管病變。3)    尿酸結晶在血管內會引起血管發炎反應,而血管發炎可能會引發血管狹窄甚至阻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定期追蹤病控制尿酸值雖然研究顯示,高劑量或足夠治療時間的降尿酸藥物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降尿酸藥物所引發的副作用也需要特別小心留意。江碩儒醫師強調,痛風發作不可小覷,為了健康應積極治療避免同時引發心血管疾病,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追蹤並控制尿酸值,也要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高普林食物而誘發痛風。

養生粽藏危機?5大族群要注意

養生粽藏危機?5大族群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傳統肉粽潛藏高熱量、高油脂、高膽固醇的危機,更容易熱量爆表、增加體重、消化不良,養生健康粽標榜少油健康,然而養生粽真的適合每個人嗎?特殊族群應該謹慎選擇養生粽,才能在滿足口腹之慾之餘兼顧美味健康,以下5大族群要注意:1) 腎臟病患者 /烏日林新醫院營養師林宜德表示,不少健康養生粽將糯米換為含糙米、燕麥的五穀米,對腎臟病患者來說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原因是五穀米含有高磷、高鉀,對於腎功能代謝不佳的民眾,容易在體內累積過多的磷,如此一來容易導致血管硬化,甚至是心肌梗塞,反而影響健康。2) 最近進行腸胃手術的人 /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魏宏宇表示,近期有進行腸胃手術的人,術後調理階段建議採取多日低渣飲食,這時如果食用傳統肉粽,或者膳食纖維偏高的五穀粽,反而會造成腸胃負擔,對術後復原無幫助,建議這類族群的民眾,與家人一同歡慶端午佳節時,別忘了還是要忌口,不吃粽子為宜。3) 消化功能不好者 /傳統粽子內的糯米因黏性高,容易產生脹氣、消化變慢,而五榖健康粽因屬粗纖維,對於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會造成腸胃不適。傳統粽子為追求美味包有高脂、高鹽的內餡,也會降低腸胃的消化速度,刺激更多胃酸分泌,反而造成胃潰瘍。建議一餐吃一顆粽子為限,食用時細嚼慢嚥避免消化不良。4) 尿酸高或痛風者 /健康粽的食材選擇上會建議將五花肉換成瘦肉或海鮮,但對於尿酸高或痛風患者,食用干貝、鮑魚或花枝等高普林食材,可能造成尿酸升高,建議在食用肉粽時,應盡量避開這些地雷食物,以免引起痛風發作。 5) 糖尿病患者 /對於糖尿病患者若是食用一般糯米包的粽子,容易造成血糖飆高,可食用由五穀雜糧米製成的粽子,建議一餐不超過一顆為限,但糖尿病患者若有合併腎病變,則不適合食用五穀養生粽;另外熱量低的鹼粽,糖尿病患者建議少沾糖食用,並適量攝取,避免血糖控制不佳。淺嚐搭配蔬菜一起食用魏宏宇主任建議,家中包的肉粽可酌量控制鹽份及油脂,若為外面購入的肉粽則要適量食用,可採分食的方式淺嚐即止,同時可搭配蔬菜一起食用,有助於營養均衡。飯後吃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如鳳梨、木瓜、香蕉、奇異果,幫助消化又能促進腸胃蠕動。享用完粽子搭配散步、適度運動,歡度佳節之餘才不會造成身體負擔。

C肝治療失敗2次 口服新藥重啟新人生

C肝治療失敗2次 口服新藥重啟新人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四十多歲上班族幾年前被診斷出感染C型肝炎病毒,積極的接受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未料藥物對他「幾乎沒有反應」,患者不死心地再接受一次治療,但是效果與前次相同,治療結果令患者相當氣餒。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楊子緯表示,C肝傳統療法雖然效果不錯,但仍有對藥物完全無反應的患者,而新一代全口服C肝新藥上市後,較高的治癒率與無令人難受的副作用,大大提升患者的信心,比較能正面積極接受治療,減少尋求民俗偏方的機會。第二波健保給付條件放寬 造福上千位C肝患者健保署日前開放第二波給付放寬條件,和第一波給付不同之處為重度肝纖維化(F3)以上者不需接受過傳統療法,即符合用藥給付條件。楊子緯醫師認為,這波開放訊息對患者有重大的鼓舞作用,因為過去傳統療法帶來的類感冒症狀、疲憊等副作用,都讓正值中壯年時期需同時兼顧工作與對抗病魔的人來說,相當身心俱疲,不少人為之打退堂鼓,延誤就醫而尋求民俗療法。楊子緯醫師也提到前述傳統治療失敗兩次的男性上班族,在第一波給付開放時該名男子便登錄領藥開始接受治療,4週後血液中已測不到病毒,目前工作和生活作息都已回復正常,雖然目前仍定期回診追蹤治療效果,但他非常高興自己終於一掃過去治療不順的陰霾,重新擁有彩色人生。透過全口服C肝新藥治療,治癒率高達9成5,最快12週治療即可治癒,且全口服藥物特別針對病毒基因第一型,很多門診案例是捐血檢查才意外驗出感染C肝病毒,既然現在藥物治療目標明確,楊醫師再度提醒有肝臟損傷的患者,為降低肝毒性誘發風險,於治療前須遵守三大注意原則:告訴醫師病史與用藥史、肝功能監測與血液檢驗、注意肝功能異常症狀,才能安心用藥,及早治療。

避免過敏 別讓身體胡亂發炎!

避免過敏 別讓身體胡亂發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學上最快的方法就是利用藥物去「壓制」身體反應,讓症狀消失。這多半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與其「壓制」反應,不如「平衡」共處。你可能會問:「要如何避免過敏?」「為什麼過敏老是反覆發生?」我要說避免過敏症狀的最好方法,就是別讓身體胡亂發炎。過敏不一定是同一原因 要記得保養預防發炎或過敏之所以會再次復發,就好比一個人感冒症狀痊癒了,下次還是可能再罹患感冒;刀傷復原之後,更不代表往後就不用擔心再被劃傷。治好的過敏症狀,雖然不代表永遠不再復發,但也不代表得到什麼不治之症,先前的過敏原因與當下的過敏原因,不見得是同一件事,真正的重點應該放在接下來的保養及預防。很多具有過敏體質的人,通常在長大成人後,因免疫能力增強,或是改變居住環境後,就不再有過敏症狀,這種例子可說屢見不鮮。因此,想要解決過敏問題並非不可能,但確實不容易,這需要長時間的身體力行。然而為了讓患者擺脫過敏時的痛苦與不便,醫學上最快的方法,就是利用藥物暫時「壓制」身體反應,讓症狀迅速消失。任何病症都沒有一顆神奇藥丸,只要一吞,疾病全消!藥物多半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與其「壓制」,不如找到根源「平衡」它。藥物不是解決過敏的唯一方法臨床上,醫師使用藥物治療過敏症狀的動機,並非出於惡意,絕大多數的醫師為了使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品質,所以優先採取較速效的手段,以解決患者當下的困擾。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絕大多數的醫師並沒有告訴患者用藥的真正意義,以及用藥後,接下去應該要做的保養工作。這讓多數患者誤以為藥物才是解決過敏的唯一方法,等到症狀再次復發,自然又會想到找醫師拿藥換取控制,如此周而復始,過敏問題卻始終未被真正解決。其實過敏一再復發的原因,就是因為把藥物對症狀的短暫壓制,誤以為是一勞永逸的治癒。事實上,身體被過敏原誘發的發炎反應,並沒有因為藥物被真正地完全平息,所以當再度受到刺激時,未完全熄滅的火苗,便很快地又被燃起,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於是身體再度肆無忌憚地發炎起來。想一想,這要怪就怪自己從上次過敏發生以後,除了吃藥以外,其他什麼(保養和飲食調整)功課都沒做,身體當然不可能就這麼輕易痊癒。或許你會認為醫師並沒有善盡告知責任,所以自己並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吃些什麼,然而,不應該過度期待醫師必須對此完全負責,健康終究是你自己的責任!(本文摘自/自體免疫排毒有方/博思智庫)

吃飯速度快 發胖機會比普通人高3倍

吃飯速度快 發胖機會比普通人高3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吃早餐容易胖,至於「怎麼吃」,則跟我們進食的時間和頻率有關。西方有句諺語:「早餐要吃得像國王,午餐要吃得像王子,晚餐要吃得像乞丐。」說的正是早餐的重要性。吃早餐不但有益健康,也能幫助減肥。經常不吃早餐的人肥胖風險高4.5倍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edical School)曾經就飲食習慣和肥胖之間的關係,找來499名參與者進行為期1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早上跳過早餐的人,跟肥胖有著顯著的相關。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75%都沒有吃早餐),比起固定會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95%都有吃早餐),肥胖風險高出4.5倍。為什麼不吃早餐容易導致肥胖?人體在早上開始啟動新陳代謝,這時候吃進的熱量,比較容易消耗掉。不吃早餐的人,為了維持所需基本熱量,晚上會比較容易飢餓,甚至還會吃宵夜;然而,人體在晚上是處於休息狀態,很多有助消耗熱量的內分泌都會減少,這時候吃進的熱量,或是不容易消耗,或是不為細胞所吸收,更容易積存在體內,形成肥胖。少量多餐可以降低肥胖機率不過,除了要吃早餐,吃對早餐也很重要,最好選擇低GI的食物,含糖量低、纖維含量高、消化速度較緩慢,攝取後的血糖濃度波動小,不容易產生飢餓感,下一餐就不會想吃更多。這項研究同時也發現,少量多餐(每天吃超過4次或以上)的人比一天只吃3餐或以下者,少了45%的肥胖機率。原因是,一天內用餐次數如果很少,通常一次會吃很多,引起胰島素快速增加,導致血糖以脂肪形式儲存。吃太快容易發胖另外,進食速度太快,也是促成肥胖的隱憂。那是因為當我們在進食時,大腦是需要時間來接受「吃飽了」的訊息;吃太快時,當大腦還來不及反應,我們就已經吃過量了,當然就可能發胖。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教授凱瑟琳.曼蓮森(Kathleen Melanson),曾比較吃飯速度不同的人吃東西的量,結果發現,吃飯速度快的人每分鐘會吃下約88克的食物,中等速度的人每分鐘可吃下約71克,而吃飯速度慢的人每分鐘只能吃下約57克。吃東西越快的人發胖機率比正常人高出3倍《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曾經刊登一篇日本的研究,指出吃東西愈快或是一定要吃到飽才停止的人,發胖的機率要比正常人高出3倍之多。要放慢進食的速度,最好的方式,就是細嚼慢嚥。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研究也印證了,如果將每次咀嚼的次數提高為平時習慣的兩倍,隨著吃東西的時間延長,大腦真的有充分時間可以感應到「吃飽了」,食量就會比平常減少15%。細嚼慢嚥可以讓人不會吃進過量的熱量另一個日本的研究,則是針對一群平均用餐時間為17分又12秒的人,在使用節拍器計算的方式下,咀嚼次數每分鐘增加到88次,用餐時間比平常增加將近1倍,而他們所攝取的平均食量,從693克降到528克。進食時,不但要慢慢的吃,還要細細的咀嚼,這樣不但能夠充分感受食物的風味,還能增加飽足感,讓人不會吃進過量的食物與熱量,降低肥胖的機率。(本文摘自/肥胖和你想的不一樣/天下文化) 

動過白內障手術 眼睛更要注重防曬!

動過白內障手術 眼睛更要注重防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長時間接受陽光、紫外線,白內障容易提早報到。不過就算動過白內障手術,眼睛還是要記得防曬。怡仁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何元輝表示,年齡老化是白內障最大風險因子,而長時間接觸紫外線,也會誘發白內障,不只白內障,紫外線也會傷害眼睛黃斑部,因此即使動過白內障手術,平常還是要戴太陽眼鏡,為眼睛防曬。 白內障年輕化 保護眼睛很重要何元輝醫師分析,紫外線會引起氧化作用,導致水晶體蛋白質變性,長時間下來,水晶體就會變黃、變白,光線傳遞減弱,自然就影響視力、看東西。白內障種類中,以老年性白內障最常見,其他像高度近視、糖尿病、抽菸、酗酒、虹彩炎、不當使用類固醇等藥物,都可能讓白內障提早出現。 由於現代人常使用3C產品,高度近視患者越來越多,連帶白內障也有年輕化趨勢。何元輝醫師指出,接受白內障手術患者過去多為50、60歲以上年長者,現在也會看到一些30、40歲病例,有的人是外傷造成,因此眼鏡保護很重要。 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達95% 傷口不超過0.3公分有關白內障治療方面,何元輝醫師說,目前白內障手術多採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併人工水晶體植入術」,成功率達95%,且傷口不超過0.3公分,只要局部麻醉即可,恢復期也縮短許多。 人工水晶體選擇多樣化此外,現在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也很多樣化,健保所給付的是球面人工水晶體,這類人工水晶體可以有效改善一般視力,不過會因為球面偏差造成視覺品質下降,尤其影響晚上開車。另外,也有各式自費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可供選擇,有些人工水晶體可以過濾藍光,避免藍光傷害視網膜,也有人工水晶體可以同時改善散光問題,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則可減少對老花眼鏡的依賴,民眾可以視個人不同需求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人工水晶體。 白內障手術後 眼睛還是要做好防曬何元輝醫師也提醒,民眾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要盡量避免感染,平常也要用太陽眼鏡保護眼睛,接受手術後,暫時不要憋氣、用力抬重物,也要避免風沙進入眼睛。遵照醫囑用藥,更能有效減少相關併發症風險。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