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常用鋁箔紙料理 小心金屬轉移危機

常用鋁箔紙料理 小心金屬轉移危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鋁是廣義的西方飲食中,最常見的礦物質之一;土耕的蔬果外皮就含有極少量的鋁。此外,因為水廠在處理自來水中的有機雜質時,會用鋁鹽讓水質不致混濁,所以自來水中會有濃度不一的鋁;以添加物成分來看,除了在飲用水中看得到外,也可在食品及廚具中發現鋁的存在。接觸鋁製鍋具有金屬轉移的危險性近十幾年來,學界發現人體對於鋁的大量接觸有越來越顯著的趨勢,但人的生理還未能適應這種礦物質,過量的吸收也可能導致各種疾病或健康問題的產生,像是影響胃壁造成腸胃炎、改變腸胃道菌種的組成。如何減少鋁的接觸?我們當然可以少攝取剛剛提到的食材,雖說不要大量食用,但是人體多少還是會吸收到。而經過鋁處理的飲用水,才是我們首要關注的對象,例如:多察看居住地區水質的鋁含量等等。接著,我們要避免食物裡加入以鋁為基礎的添加劑,並且減少使用鋁製廚具的機會,儘管政府當局認為沒有問題,然而接觸鋁製廚具仍涉有金屬轉移的危險性。可用料理紙替代根據歐洲衛生當局的說詞,烹煮時用鋁箔紙,只會有極少量的鋁轉移到食物上,但是使用鋁製廚具又是另一回事:「在料理有番茄泥、醃鯡魚等食材時,使用鋁製或鋁箔紙鋪的鍋具、沙拉碗,並且調味料中含有酸味及鹽的,就可能增加食物含鋁的濃度。而我們烹煮菜餚及處理加工速食時,使用到鋁製容器,或多或少都可能讓鋁滲入食物中,尤其食材中含有番茄、各式酸漬食物,或加了醋時。所以我們非常不推薦使用鋁箔紙來處理酸性料理。」對於其他料理,似乎還沒有發現重大的鋁轉移效果,可是一般建議,保險的方法是使用其他替換品,例如料理紙來烹飪,或只偶而使用鋁箔紙做料理。常喝胃乳恐會減弱對磷酸鹽的吸收非食物性的鋁接觸還有其他管道。我們服用的部分藥品可能含鋁,例如在胃酸過多,胃部疼痛時,大家會喝小包裝的制酸劑(胃乳)。這類制酸劑長期服用,可能會產生一些後遺症,例如減弱對磷酸鹽的吸收,尤其是孩童。如果你有服用這類制酸劑,請和醫生討論,可用其他藥品替代。我們也可能因為化妝品,特別是止汗劑(氯化鋁)而接觸到鋁。正確避免方法就是選擇沒有這項成分的化妝品,你只要讀一下包裝上的標籤即可。(本文摘自/後毒物時代/高寶書版出版)

透過語音互動 可改善慢性背痛?

透過語音互動 可改善慢性背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美國,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品質、身體活動,常受到限制,有時情況更比糖尿病、心臟病或其他癌症患者來得嚴重。目前治療慢性背痛,除了藥物治療,也有認知行為、適當放鬆、疼痛按摩等非藥物介入方式,可幫助緩解慢性疼痛、增加活動靈活度。慢性疼痛患者接受認知行為治療,雖然有效,但卻有些限制,像認知行為治療師數量不多,且大多集中在都市醫院,花費成本較高。病患也必須到醫療院所接受治療,耗費許多時間。因此患者配合度往往很低,普及性也不大。語音互動模式 節省人力、時間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治療人員開始發展語音互動模式,舉例來說,患者使用語音互動模式時,可以點選深呼吸療法,語音會播放相關音樂、動作指導。或者患者想點選按摩療法,語音也會播放按摩哪些部位、動作提醒等。雖然許多疼痛治療中心都有提供這類服務,但是卻沒有臨床試驗證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專人互動效果,也無法證明這樣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可近性、普及性。語音模式、專人對談 都有助減輕疼痛近期《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刊登一篇隨機研究,主要對象為125名慢性背痛患者。參與患者分為兩組,一組使用語音互動模式,在操作手冊、語音的指引下,患者按表操作,並記錄每週情況,治療師也會回饋,而接受傳統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則每週與醫師會面,並由醫師紀錄整體改善情況。研究團隊以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評估患者疼痛強度,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強烈。研究顯示,經過3個月後,兩組疼痛程度都有減緩,語音互動組疼痛指數平均減少0.77,傳統組則減少0.84。而在身體功能、睡眠品質、心理方面等,兩組患者也都明顯改善,而語音互動組的退出率較低,這代表語音互動模式或可做為非藥物治療選項。人工智慧語音 有機會量身打造對話回應目前語音互動設計都是預設對話,比較無法量身打造對話內容。近幾年來,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成熟,語音回覆內容說不定可以根據患者過去經驗、對話紀錄做調整。像軟體會記憶病患幾月幾日曾經打電話,因此就可以詢問這次疼痛是否比上次嚴重,也可以詢問患者,上次使用呼吸療法是否有效,並提出理想建議。甚至還可以與病歷紀錄結合,詢問病患上次處方藥物是否有效,有沒有什麼副作用等。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臨床試驗成果陸續出爐。(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注意!避免魚中毒這2特徵魚少吃

注意!避免魚中毒這2特徵魚少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深海魚肉質細嫩、口感佳,愛吃的人要注意了,這些特質的魚可能讓你中毒!近日媒體報導香港出現民眾吃了魚出現雪卡毒中毒的案例,引發國人關切。雖然今年至目前尚無民眾誤食有毒魚類引發中毒之案例,食安問題仍不容小覷,民眾盡量別購買、食用來路不明的食材。食藥署也建議,民眾選擇魚種的時候,最好選擇食物鏈較底層以及族群量較多的魚,以避免不小心將含有毒素的魚吃下肚。魚體越大毒素越高南投醫院內科主任莊宗芳表示,海洋中有種叫做「雙鞭毛藻」的海洋微生物會依附著在死去的珊瑚礁和海藻上生長,雙鞭毛藻含有的雪卡毒素(Ciguatoxins)會被草食性小於吃入體內,大魚再吃草食性小魚而積聚於魚體內,因此魚體越大的海魚所含的毒素就越高。雪卡毒非常耐熱 中毒後有嘔吐、腹瀉症狀莊宗芳主任表示,雪卡毒素多積聚於魚的頭部、魚皮、內臟及生殖器官,對魚體本身無害,但人吃了含雪卡毒的魚有可能會中毒。雪卡毒素非常耐熱,不易經高溫烹煮而消除。雪卡毒素是神經毒,中毒的症狀有嘔吐、腹瀉、四肢及口角麻痹、冷熱感覺顛倒、關節及肌肉疼痛等;病徵可維持數天至數星期不等。常居於珊瑚礁、體型越大的魚恐有此毒素民眾若擔心不小心吃到中毒,其實從魚的外觀、氣味或者肉質上無法分辨,醫師提醒,若要避免中毒,應慎選食材別食用來路不明的魚類。出國旅遊時,常聚居於珊瑚礁一帶覓食、體型越大的海魚較可能含有此毒素,避免一次過大量進食、且避免食用這類魚的頭部或內臟。進食後如有任何身體不適,也應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夏日旅遊5要訣 東南亞記得防蚊

夏日旅遊5要訣 東南亞記得防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旅遊旺季將至,要如何確保自身旅遊安全,掌握各地流行病為出發前必接收資訊之一。全球各地仍有各式傳染病流行疫情,建議民眾出國可先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詢當地疫情狀況及健康旅遊資訊,另外也可以前往國內27家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諮詢,除了可預先領取當地常備藥品,也能詢問醫師採取適當預防措施。東南亞菲律賓、泰國為登革熱流行區大部分民眾旅遊首選的東南亞及南亞,目前為登革熱流行區域,其中包含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馬爾地夫、新加坡等國皆為茲卡病毒警示區域;印尼、泰國及印度亦有麻疹疫情;巴基斯坦及阿富汗為小兒麻痺症發生國家。另外,中東地區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約旦、科威特、阿曼、卡達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為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疫情警示區域。中南美洲的巴西、秘魯及玻利維亞則為茲卡病毒、黃熱病、登革熱及屈公病流行區域。保障健康 快遵守旅遊5大要訣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15年迄今國人境外移入急性法定傳染病個案共861例,以印尼、越南、菲律賓居前三位。依感染疾病別來看,以登革熱(526例,61.1%)、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137例,15.9%)、桿菌性痢疾(37例,4.3%)居多。欲出國民眾可依循下列「健康旅遊5大要訣」確保旅遊健康,保障旅途健康:1) 出發前於疾管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處方箋」網頁,檢視最新傳染病疫情及預防方式。2) 於出發前4至8週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預防性藥物及接種疫苗。3) 旅途中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妥善防蚊、避免接觸及逗弄動物、或飲用動物奶。4) 旅途或返國途中出現發燒、咳嗽、腹瀉、出疹等症狀,應於入境時主動向機場、港口的檢疫櫃臺報到,由檢疫人員協助及衛教。5) 返國後21日內,如出現疑似傳染病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流感疫情微增 再添3死亡案例

流感疫情微增 再添3死亡案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內流感疫情持續,上週就診人次微增,新增39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另新增39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及3例死亡病例,建議有呼吸道不適民眾,為避免疾病加重傳染他人,盡快就醫為上策。上呼吸道案例以A型H3N2為主上周上呼吸道/類流感群聚案例亦上升,主要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H3N2為主。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達72,153人次,較前一週增加2.3%。另上呼吸道/類流感群聚通報案件通報24起,以醫院及人口密集機構各9起為多,其次為學校,近期呈持續上升趨勢。此外,新增39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1例為3歲以下幼童。另外增3例重症死亡病例,死亡個案中從32至95歲,一開始都是普通感冒症狀,後來發生發燒、呼吸困難,症狀加重都在一周內死亡。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疾管署提醒,若有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打噴嚏以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目前疾管署即日起至6月30日止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對象,增列「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民眾如有流感症狀可至全國3千多家公費藥劑合約醫療機構就醫,凡經醫師臨床判斷判定符合公費用藥劑使用條件者,均可依規定使用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此外,疾管署也呼籲安養護、托嬰中心或醫院、學校等人口密集機構、若出現疑似上呼吸道/類流感群聚疫情,請儘速通報縣市衛生局,以及早啟動相關防治措施。民眾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等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以降低重症風險。 

又喘又累 心衰竭找上青壯男

又喘又累 心衰竭找上青壯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心肌梗塞急救後倖存,沒想到心衰竭卻來報到!一名36歲男性去年過年前夕返鄉過節,發病當天自覺呼吸喘,胸部不適,就診後發現冠狀動脈中段完全阻塞,予放置支架後轉入加護病房。病人治療半年後,發現心臟變大、心臟衰竭症狀明顯。個案師進一步安排居家心臟復健指導、安排運動心肺功能測驗評估治療效果及藥物調整、並進一步用上新的心衰竭藥物治療,加上個管師遠距健康照護服務下,病情明顯改善、恢復良好。心衰竭症狀常與氣喘、肺栓塞等疾病混淆亞東醫院心衰竭中心主任曾炳憲指出,心臟衰竭主要症狀為呼吸喘、呼吸困難、咳嗽、下肢水腫、疲倦、尿量減少,常與氣喘、肺栓塞、焦慮、換氣過度等疾病症狀混淆,確診5年內近半數的人因此死亡。曾炳憲主任表示,心臟衰竭不是老年人專利,很多年輕人也會碰到此問題。年輕人心臟衰竭的成因多為擴張性心肌病變,極少數像本案例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新心臟衰竭治療採用整合照護提升療效傳統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都是醫師與病人一對一治療,最新心臟衰竭治療指引強調跨領域團隊照護使用運動心肺功能測驗(CPX)做為評估工具,整合醫師、專科護理師、藥師、復健師、營養師與個案管理師以提升心衰竭照護品質及療效;同時利用運動心肺功能測驗,客觀評估不明原因的喘區分其是由心臟、肺或其他問題造成,並量化心衰嚴重程度,且同時以非侵襲性方法直接測量心力輸出以評估心臟儲備功能。曾炳憲主任呼籲,要留意心臟衰竭症狀及早治療,若能接受跨領域團隊照護給予足夠衛教、適時藥物調整、復健運動、做好飲食水份及體重的控制,並由專人指導學會辨識處理,惡化徵兆及自我疾病照顧,心臟衰竭症狀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提升。

「慢腸」困擾 15年來患者數增26倍

「慢腸」困擾 15年來患者數增26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0多歲小櫻喜歡與朋友造訪各式美食,時常與朋友相約聚餐,然而因為「慢腸炎」的困擾讓她每次出門身上都須帶上一片成人紙尿褲與換洗衣褲。隨著「慢腸炎」的病程進展,小櫻的腹瀉頻率大增,常常一餐飯的時間就得跑3、4次廁所。某次與朋友的飯局中,她的症狀嚴重發作到連備用的換洗衣褲也染髒,只好倉皇離席。1998年到2013年間患者人數上升26倍「欲放放嘸,毋放緊緊」是「慢腸炎」患者最常發生的困擾。不同於其他慢性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10~40歲青壯族群,病患除了必須忍受生理上的不適,症狀更可能造成求職、社交甚至家庭經濟的危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翁昭旼教授指出,自體免疫異常引發的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近年患病人數急速增加,依照全民健保資料重大傷病檔分析,患者人數從1998年到2013年間總計上升了26倍。第二代腸道治療藥物可降低感染風險「慢腸炎」有較不易根治特性,患者需常與馬桶為伍,但早期發現有助於控制腸道發炎。「慢腸炎」治療藥物均對於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以第二代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而言,可僅針對腸道發炎部分進行作用,相對的降低嚴重感染的可能風險。高雄巿立大同醫院副院長吳登強表示,新一代的腸道選擇性生物製劑可用於對於傳統療法效果不佳時的中度至重度的慢腸炎患者。依據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或者是克隆氏症,均可對於發炎有所控制,病情有所緩解。

個性變化記憶力差 6公分腦瘤作祟

個性變化記憶力差 6公分腦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2歲的李先生近半年與家人對話時會來逐漸出現個性改變、重覆問話等現象,因症狀類似失智症,由家人陪同至神經內科失智症門診就醫。李先生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原來近日個性改變的症狀竟是腦中一顆6公分的腫瘤作祟。開刀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短暫記憶不佳、日常事務記錯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嚴介聰表示,李先生近日出現短暫記憶不佳問題,和他人對話時,個性也變得比以往更活躍熱情,一開始家人認為他是在和人開玩笑,但後來發現他日常事務都會記錯,家人察覺不對才趕緊帶他到醫院就醫。 李先生來到門診時,為其安排失智症評估,除臨床失智評估顯示輕度知能障礙外,其餘結果均正常,但在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以排除血管型失智症時,卻發現腦中有一顆6公分大的腫瘤,取出腫瘤後狀況已逐漸獲得改善。 記憶力惡化可能導致半側偏癱、個性改變嚴介聰醫師表示,李先生腫瘤生長的位置會影響他的個性、記憶,也可能造成手腳麻痺及無力感,隨著腫瘤變大,記憶力惡化還可能會造成半側偏癱、語言功能受損、癲癇,甚至呼吸抑制造成死亡。嚴介聰醫師提醒,若是突然言語、個性改變,大部分的民眾都會連想到失智症,但也可能有其它原因,建議還是及早就醫,以便早期發現問題,對症下藥。若早期失智,及早就醫對於藥物的反應較佳,而若是腦瘤等其它原因所致,早期發現更能利於早治療,恢復健康。  

試試5種練習 打破用餐陳規

試試5種練習 打破用餐陳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腹部及身體飽足感覺知增加後,你還是會有認為已經足夠但還是想要再吃的時候。發生這種情況時,嘗試察覺想要持續進食衝動背後的原因。是否有人強迫你吃更多?或許你是因為不想要讓廚師失望?是否落入「反正已經爆掉了,就繼續吃吧」的心智陷阱,或是對於浪費食物感到不安?練習:如何自在地把食物留在餐盤裡1) 取比自己認為想吃的分量還要再多一些。2) 用餐的同時將之前所學進行練習。察覺飢餓感、腹部飽足感及味覺滿足感。3) 一旦覺得足夠,就停止進食。將餐具放下,若接下來的五到十分鐘內身體還有需要,仍可以允許自己多吃一些。4) 留意你的想法及情緒。腦海浮現哪些想法? 如果發現有所抗拒,察覺這些感覺來自哪裡。5) 將剩下的食物打包起來,晚點再享受。或者也可以選擇當廚餘進行回收,這是你的選擇。打破用餐陳規 你會跟我的工作坊大部分學員一樣地發現,想要繼續進食的衝動往往不是因為身體滿足感,而是因為盲目陳舊的規範。你覺得這些想法從哪裡來?很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總是規定你一定要把餐盤清空,這些信念如何影響你的覺知、滿足感、體型?其實:這些信念一點都不管用,對吧?你可以考慮用以下方式來改變想法:用餐感覺已足夠時,就算只多吃了3口主食、小菜、甜點,還是會為你帶來額外的100多大卡。如果日復一日每一餐都這麼做,加起來等同於你想要減掉的那5公斤體重。你可以選擇扔掉或打包起來。這小分量的食物也許不足以構成一餐,但是好幾天下來的剩菜,卻可以成為令人滿足的午餐。與其現在就塞進肚子,不如之後享受它們。點多的食物別浪費在餐廳用餐時如果發現餐點分量比自己需要的還要多,可以提醒自己打包回家隔天再吃。比起現在就把餐盤清空,會帶來更多價值。1、2天後,還可能從這個食物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就算無法帶走食物,可以考慮看看哪個比較浪費:把多餘的食物當成廚餘肥沃土壤,還是吃下數百大卡不需要且不享受的熱量?吃下比自己所需還要多的食物讓你獲得什麼?如果因為擔心廚師看到未清空的餐盤,而認為你沒有充分享受他的餐點,請記得廚師端出的分量是為一般客人所設計的。有些人胃口比較大,有些人較小,然後很多人在兩者之間。廚師無法知道你的身體需要多少食物,也不知道你有多餓。只需拜託服務員代替你稱讚廚師,就不必擔心把這些食物留下。到吃到飽餐廳可適量品嚐多種食物如果還是擔心傷害其他人的感受,可以多運用創意。很多個案在親戚鼓吹他們多吃一些時倍感挑戰。有些人會編造善良的謊言:「很抱歉,我剛很晚才吃午餐,現在不太餓。」有些則只吃一小份,然後把剩下的帶回家,餓的時候再吃,充分享受它。清楚知道你婉拒的行為和食物或對方完全沒關係。當你有機會來到吃到飽自助餐時,可以放下「吃夠本」的心態,允許自己「玩食物」(這可能是父母禁止你做的事)。與其盡可能多吃些,不妨把它視為少量品嚐多種食物的機會。你會在第十二章探索如何辦到。你也許會發現,某些情境比較有挑戰性。隨著覺知的增長,你可以更輕易地檢查自己,然後創造出轉變自己想法的方式。(本文摘自/正念飲食/橡實文化)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講座/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頭頸癌病人於手術或治療期最直接面臨的的就是飲食的改變,病人在這段期間可能因治療副作用食慾減低,進食量變少,而忽略了營養的充足;或是病人喝營養品喝膩了,家屬與病人陷入苦惱不曉得能有哪些替換方法?此次講座將由孫文蕙營養師於課程中與病人及家屬雙向互動,協助大家如何提供充足的營養並打破一些營養迷思,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02)89667000轉分機2176。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頭頸癌病友營養迷思時間:106年6月8日 星期(四) 上午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三樓第四會議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7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