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寶寶看牙時機 醫:1歲前最佳

寶寶看牙時機 醫:1歲前最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何時該帶嬰幼兒去檢查牙齒,是許多新手爸媽的共同疑問,根據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提倡的「兒童家庭牙醫」觀念,嬰兒長出第1顆乳牙後,最慢在1歲前,家長就應該帶嬰幼兒接受口腔檢查,切勿等到孩子口腔問題浮現時才治療,如此容易讓牙痛與牙醫聯結,形成不良的看牙經驗。正確潔牙、飲食習慣、合宜補充氟化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醫師鄧伊婷指出,透過兒童家庭牙醫讓嬰幼兒從小開始熟悉牙科環境,與兒童牙科醫師建立互信基礎,3歲以下嬰幼兒看牙前應注意,就診前至少1小時不要喝奶或進食,避免看牙時發生嘔吐反射時異物嗆入。兒童預防齲齒可由3大方向著手,包括確實清潔牙齒、建立正確飲食習慣、以及合宜使用補充氟化物。幼兒塗氟時程已與疫苗接種時程一起列入兒童健康手冊當中,目前國健局補助6歲以下兒童每半年補助1次塗氟,未滿12歲之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設籍原住民族地區、偏遠及離島地區兒童,每3個月補助1次塗氟,提醒新手家長應留意。塗氟不能取代日常刷牙及牙線氟化物可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抑制齲齒細菌生長和新陳代謝,能有效降低齲齒發生率。鄧伊婷醫師提醒,塗氟不能取代日常刷牙及牙線。健康的乳齒能提供有效率的咀嚼,讓小朋友均衡攝取營養,並可幫助建立正確發音,誘導恆齒正確萌出,減低日後可能的矯正需求。鄧伊婷醫師建議,家長應定期帶小朋友檢查牙齒並接受塗氟預防齲齒,一旦發現初期齲齒也能夠及時地進行治療,如此可避免兒童遭受牙齒腫痛之苦,保障健康口腔。

除了「3多1少」 它也是糖尿病警訊

除了「3多1少」 它也是糖尿病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除了典型的「3少1多」症狀外,還有哪些原因也可能是糖尿病警訊?51歲的楊先生有高血壓病史、家族中有糖尿病及高血脂問題,近日右腳傷口潰瘍一個多月毫無好轉,求診後醫師初步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因楊先生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家族內亦有糖尿病及高血脂問題,且病人自述平日喜歡吃麵包及糕點、且無運動習慣,右腳的傷口也好一陣子都沒有癒合。服用正確藥物 治療效果良好無併發症經檢驗發現,病人糖化血色素竟已高達11%,空腹血糖值快接近300,經過3個月持續的糖尿病藥物治療加上正確飲食生活習慣,楊先生的血糖值也漸漸好轉至正常值,右腳傷口也因服用正確藥物以及即時治療,治療效果良好且未產生任何嚴重併發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陳芳雯表示,一般民眾較為熟悉的糖尿病症狀為三多一少:喝多、尿多、吃多及體重減少,其實傷口不易癒合也是糖尿病的症狀之一。糖尿病患者傷口不易癒合可能與傷口富含糖分,細菌比較容易滋生、高血糖造成血管增厚甚至狹窄,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導致白血球以及氧氣難以到達傷口處,傷口自然難癒合有關。高血糖影響免疫功能 傷口也比較會受感染另外,神經感覺缺失也是高血糖會造成的併發症之一,如果病人神經感覺遲鈍,傷口部分的感染就有可能會比較晚或比較嚴重時才會被發現,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高血糖影響到免疫細胞的功能,傷口也會比較容易被感染。而除了藥物控制之外,飲食控制及運動控制對於糖尿病病人也非常重要。應避免進食含糖的飲料、加工食品及糕點;不食用過多的精緻糖分如白飯、麵及白麵包,以高纖維的澱粉如糙米來代替;也可多以清蒸水煮或烤的降低油脂。運動及飲食照顧好,患者間就沒煩惱。運動原則如下:1) 採取『3-3-3原則』一個禮拜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會微喘及流汗的程度)。2) 避免空腹或餐前運動。3) 記得多補充水分。4)  穿著適當的鞋和襪子,勿赤腳運動,以免受傷。5)  曾有中風、心臟病或肝腎功能不良者,先由醫師評估後再決定運動種類。小傷口恐致全身性疾病除了典型症狀外,傷口難癒合也是較少患者會察覺到的地方,小心免疫力的影響恐導致全身性的病症。陳芳雯醫師強調,糖尿病是一個慢性疾病,若開始出現某些症狀如長期傷口不好,一定要盡快就醫。

活潑開朗變憂鬱邋遢 恐為失智症!

活潑開朗變憂鬱邋遢 恐為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英是一位48歲女性,原本個性活潑開朗的她,大約在3年前變得比較孤僻,她的家人慢慢發現,小英對於原本擅長的家務變得漫不經心,家裡變得雜亂不整潔。另外,原本愛漂亮的她,對於打扮外表變得不在乎。與人的言語互動有時會出現不得體的批評。相對於小英的行為及個性改變,她的記憶並無顯著退步,也不曾有迷路現象。這3年來,小英的症狀逐漸明顯惡化。出現不適切的微笑 檢查發現她有額葉退化病徵醫師注意到患者時而出現不適切的微笑,神經學檢查發現她有額葉退化病徵。經由轉介臨床心理師評估,完整的神經心理學檢查也顯露出小英在額葉執行功能缺損以及衝動控制的困難。腦部核磁共振影像顯示有前額葉明顯的萎縮。初步臆斷額顳葉型失智症中的行為亞型。早發型失智症可以早到3、40歲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記憶整合門診主治醫師范齡勻表示,早發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前發病,甚至可以早到3、40歲發生。這些人發病的時候通常還活躍在職場當中。初始症狀常常非大家所熟悉的記憶障礙,例如小英即是以個性改變及言語不適切為主。這類病人因症狀不典型,常常被誤會為心理壓力或情緒挫折所致的表現,而因為年紀輕也不會聯想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而失去早期診斷機會,甚至常常導致職場同事或家人朋友間的衝突和誤解。因此,范齡勻醫師呼籲,當身邊的同事或家人行為舉止與原有個性大相逕庭時,提高警覺、尋求醫療協助才是早期治療的不二法門。 

改善駝背 用「髖關節」走路就對了

改善駝背 用「髖關節」走路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管是走路、跑步還是其他動作,髖關節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基盤。雖然日本人的骨架與許多歐美的模特兒或一流運動員不同,但總歸來說,身型好的人,或是走路姿勢漂亮的人,都是採用「髖關節步行法」走路。藉助下半身肌肉 就不會駝背或頭部往前伸這種步行方式是在走路時腳後跟先著地,打直膝蓋往前走。由於是打直膝蓋踏在地上,所以不會像「膝蓋步行法」那樣要浪費力氣伸直膝蓋,膝蓋就不會無端上下移動。膝蓋打直了,要往前走就必須藉助下半身後部的肌肉,也就是大腿後側與臀部的肌肉。因此,力道會確實往前,自然就不會出現駝背或頭部往前伸這類不自然的姿勢。以下雖是閒話,但據說許多日本人的髖骨都微微往後傾,因此與歐美人士相比,多無法靈活運用臀部的肌肉。假設歐美人士與日本人因為同樣的傷住院,一樣臥病在床數週,歐美人士通常是臀部肌肉會失去彈性而變得鬆軟,但日本人則是大腿前側的肌肉失去彈力而變得軟趴趴。髖關節是「人類動作的基礎」光是這樣就能造成平常走路姿勢的差異。換言之,若採用髖關節步行法,就能鍛練臀部的肌肉,進而得到提臀的效果,也有助於「抗老」。據說,髖關節是「人類動作的基礎」,一旦這部分失去原有的功能,身體各處就會變得歪斜扭曲。一旦身體失去平衡,姿勢當然會變糟,身體各部分承受的負擔也會各不相同。像是腰痛、膝蓋痛、跌倒等這些問題,也是因為身體失去平衡而連帶引起的。想必大家已經了解我推薦髖關節步行法的理由了吧。不過,只憑一句「用正確的姿勢走路」,大家應該很難時時刻刻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保持正確的姿勢,所以才需要本書介紹的「肌耐力訓練」。只要實踐這項訓練,就能讓全身肌肉保持平衡,姿勢也會變得更加完美。換言之,只有均衡鍛練全身的肌肉,才能輕鬆地以「正確的步行方法」走路,姿勢也才會愈來愈正確。開始肌耐力訓練之前 先讓身體變柔軟在開始肌耐力訓練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課,那就是在運動之前,要先讓整個身體變柔軟。先做做伸展操,讓身體鬆開來是非常重要的功課。不管是肌耐力訓練、健走、慢跑、游泳還是高爾夫,只要從事運動,就不能忽視伸展的重要性。運動之前先讓身體變柔軟,身體的可動範圍會跟著拓寬。肌耐力訓練也可透過伸展操加大部分動作的可動範圍,例如伸展大腿或是雙臂、伸直膝蓋或是彎彎手臂與膝蓋這些動作。可動範圍加大就能提昇肌耐力訓練的效果。運動前做伸展操的好處做伸展操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將肌耐力訓練的效果放大至極限以及避免受傷。這2點常被列為做伸展操的好處。基本上,肌耐力訓練是一種收縮身體肌肉的運動。「用力」等於「讓肌肉收縮」,肌耐力訓練可說是讓肌肉一直收縮的運動,所以才需要先做伸展操,盡可能擴大身體的可動範圍。其中原理非常簡單,即便是做相同的動作,可動範圍愈大,效果當然愈好。剛洗完澡的時候是進行伸展操最有效的時刻。我建議大家可以在泡完39度的溫水澡之後做伸展操。此時,原本緊繃的肌肉會因水壓而放鬆,血液循環也會變好。泡完澡肌肉變鬆弛時做伸展操,能夠收到非常明顯的效果。伸展「大腿肌肉」的方式有2種即便不在泡完澡之後做,伸展操也是一種隨時隨地都能輕鬆完成的運動,不管是想稍事歇息一下,還是趁著工作空檔都能做,請大家有機會就做做伸展操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下述經驗?長時間坐在桌子前工作而感到有點疲勞時,稍微伸展手臂,拉直背部,腦袋就會變得稍微清醒些。曾有實驗結果顯示,人體若是連續維持相同姿勢20分鐘,作業效率就會下滑。此時即便是做做簡單的伸展操,對身體也很有幫助。為什麼伸展「大腿肌肉」的方式有2種,伸展「膝蓋附近肌肉」的方式也有2種呢?以大腿的伸展為例,不同伸展操對大腿後側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大腿內側產生的影響,效果會各有不同。因此,即便是要伸展相同部位的肌肉,也要以不同的方式伸展。(本文摘自/打造不老體質,從肌耐力訓練做起/世茂出版)

愛公益/小腦萎縮症病友營養補助計畫

愛公益/小腦萎縮症病友營養補助計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腦萎縮症多數於青壯年時期發病,病程從五年乃至長達二十年以上,由於疾病無法有效的積極治療,只能持續細心的照護陪伴。由於已插管或臥床的病友無法自主進食,每日所需投入的照護人力及費用不低,針對此類型病友提供每日營養補助,期待能減輕弱勢病友家庭經濟壓力。協會目前有約500位會員,其中有400多位為病友會員,需使用管灌者約有50位,若以其實際用量來估計,每位病友每天約須4罐管灌食品,故一年總計需73,000罐,以每瓶市價約58元計,每年需經費4,234,000元,然因目前協會財力有限,僅能於三節(農曆年、端午、中秋)購買管灌食品提供低收或家境困難者,每人兩箱計48罐,或透過募集及民眾主動捐贈物資,來發送急需的家庭,但這遠遠無法完全滿足病友飲食需求。本計劃將籌募新台幣壹佰壹拾伍萬元整,做為『小腦萎縮症已插管或臥床病友管灌及營養補助計畫』(衛部救字第1061361331號)經費使用,服務對象為具中低、低收入戶或經濟弱勢家庭的已插管或臥床的小腦萎縮症病友,預估可幫助156人次弱勢病友家庭。詳細勸募內容與詳情,可至協會官網查看:http://www.tscaa.org.tw名稱:小腦萎縮症已插管或臥床病友管灌及營養補助計畫勸募字號:衛部救字第1061361331號相關資訊:http://www.tscaa.org.tw

簡單防腸癌 大完便記得看一下

簡單防腸癌 大完便記得看一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8歲的王先生為外商公司高階主管。1年前接受全身健康檢查後未仔細詳讀,今年初妻子打掃時意外翻出健檢報告,發現報告內提醒其大腸瘜肉尚未切除,檢查後發現1年前0.8公分的瘜肉已長至1.2公分,同時發現數顆0.5公分左右小型腺瘤,於術中亦同時完成切除。術後2週回診時無惡性變化 。糞便潛血陽性患者 50%發現有大腸瘜肉 大腸直腸癌為台灣發生率連年高居第一的癌症,國健署自2004年開始推行50-75歲成人2年一次免疫糞便潛血篩檢,除達到早期偵測治療癌症之目的,也喚起了國人對腸道疾病及腸道保健之重視。事實上,糞便潛血陽性患者中,約3%最後確診為大腸直腸癌,卻有近50%發現有大腸瘜肉。大腸瘜肉,特別是大腸腺瘤為大腸直腸癌之癌前病變,若能適切予以偵測、切除,便能阻止其癌變進展。因此,高品質的大腸鏡服務,應包含術前準備、完整檢測、適切切除瘜肉及術後追蹤,才能達到防癌的目的 。此外,也要記得每天觀察自己的糞便,若出現血便、上完廁所後肛門仍有黏膩感,記得盡早到醫院檢查,不要認為是因為食物顏色導致糞便有血色就不予理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保腸之道。 

活動/「我本善良,保護我健康」反毒園遊會

活動/「我本善良,保護我健康」反毒園遊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暑期將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訂於106年5月20日(星期六)於臺北市信義區新光三越香堤大道廣場舉行「我本善良,保護我健康」反毒園遊會,以「毒品危害暨藥物濫用防制教育」及「正確用藥」為主題的多樣化活動內容,給青少年朋友們及一般民眾一個正向、有活力的假日活動。此次活動特別邀請中國信託反毒教育基金會帶來「你所不知道的毒品真相」展出各級毒品模型、變裝毒品,以及K他命、大麻的氣味模擬器,讓大家瞭解毒品的外觀形貌,希望藉由視覺、嗅覺等實際感官體驗,建立正確毒品觀念。此外,為加強民眾對藥物濫用、毒品危害及反毒常識的認知,將透過一系列的展出及攤位活動,包含毒品模型展出、活力熱舞表演、反毒宣示、趣味有獎徵答及闖關活動(闖關成功即可兌換棉花糖)、反毒拍貼攝影留念,讓民眾在遊戲中能有效的了解毒品相關知識,學習如何辨識毒品、認識毒物、濫用毒品的後果及觸犯之刑責,配合正確用藥常識宣導,增進民眾對身心保健知識及自我照顧能力。名稱:「我本善良,保護我健康」反毒園遊會時間:106年5月20日(星期六) 下午14:00~18:00地點:臺北市信義區新光三越香堤大道廣場(臺北市信義區松壽路9號)

喝酒等於喝油!當心體重無限上升

喝酒等於喝油!當心體重無限上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有人說喝酒如喝油,這是為什麼呢? 林煜幃營養師表示,酒精每1公克含有7大卡的熱量,僅次於油質1公克9大卡,而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則是1公克4大卡,所以酒精熱量很高。酒精在體內代謝後會轉換成三酸甘油,這和飲食過油造成三酸甘油上升是一樣的結果。這也是我們常發現酗酒的人血中三酸甘油爆表的原因,且過量也會增加胰臟負擔而發炎。酒精有”液體麵包”的稱號?林煜幃營養師表示,酒精其實就只有空熱量,沒有其他營養價值,以酒精濃度45%的威士忌來算,45c.c. 威士忌約有140大卡,相當於半碗飯的熱量,喝個兩杯就多吃1碗飯。如果酒精已滿足你需要的熱量時,那麼此時多攝取的食物就會轉換成脂肪儲存體內。代謝酒精導致假性低血糖 吃下更多食物林煜幃營養師表示,英國有一份研究報告,針對老鼠進行實驗,餵食老鼠豐富劑量的酒精,大約等於人類喝下一瓶半的紅酒。研究發現,酒精會刺激鼠腦的「AgRP」神經元,這種神經元在飢餓時特別活躍,讓這些老鼠在攝取酒精後,食量比平常更大。且在代謝酒精的過程中,會干擾荷爾蒙代謝,抑制糖質新生作用(gluconeogenesis)造成血糖延遲上升,簡單說就是假性的低血糖,這時你會覺得肚子空空的,但其實你已經飽了,不知不覺中就多吃更多食物。加冰塊稀釋酒精濃度 控制每日酒精上限量根據以上幾點,喝酒不僅熱量高,且越喝越餓,讓你吃下更多食物,輕則變胖,重則傷身,能不喝就別喝。但有時真的無法避免需要喝酒,建議加冰塊稀釋酒精濃度,並控制好每日酒精上限量,例如:啤酒(330c.c./罐) 建議每日男性2罐鋁罐台啤,女性1罐鋁罐台啤;紅酒(120c.c./杯) 建議每日男性2杯紅酒杯,女性1杯紅酒杯;烈酒(45c.c./杯) 建議每日男性2杯烈酒杯,女性1杯烈酒杯,飲酒千萬別超量,以免有害健康。 

卵巢癌治療沒效?亂槍打鳥害的

卵巢癌治療沒效?亂槍打鳥害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卵巢癌治療以手術、化療為主,當患者接受化療時,不是所有人都對化學藥物有反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部長劉偉民指出,卵巢癌患者當中,每5人就有1人對化療藥物沒反應、所以預後較差,主要原因可能在於,選擇用的化療藥物「亂槍打鳥」導致。卵巢癌治療 以手術、化療佔大宗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103年癌症統計資料,女性癌症發生率排行榜當中,卵巢癌佔第7名,且排名逐年上升,每年約1447人罹患卵巢癌,其中近9成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接受化療比率約7成5,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則佔少數。「基因缺陷」患者 容易對藥物沒反應劉偉民醫師表示,卵巢癌患者手術後,多需要接受化療,化療用藥以鉑金類、紫杉醇類藥物佔大宗,但約有20%的患者因特殊「基因缺陷」,對藥物沒反應,不只如此,這些患者還必須承受神經痛、疼痛、掉頭髮等副作用,抗癌之路非常辛苦。精準治療 有助提升治療功效目前醫界治療卵巢癌,走向「精準治療」趨勢。劉偉民醫師分析,患者接受治療前,若先採集唾液、抽血、或以切下來的腫瘤組織檢體進行基因檢測,便能了解哪些藥物對患者較有效果,並可根據不同基因型選擇適合藥物、擬定治療策略。BRCA1、BRCA2基因 惡名昭彰舉例來說,國外研究早發現,BRCA1、BRCA2基因突變族群,特別容易產生乳癌、卵巢癌。,一旦BRCA1基因陽性,就有80%的機率出現乳癌,50~60%出現卵巢癌。國外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就因為帶有BRCA1基因缺陷,選擇預防性割除乳癌、卵巢。另外,美國2014年通過一種標靶藥物,可針對BRCA1突變患者進行治療。劉偉民醫師認為,若在治療前先做基因檢測,並選擇適合藥物,或許就能增加患者標靶藥物、化療藥物反應成效,減少亂槍打鳥的副作用。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 更要提高警覺不過腫瘤基因會隨病程、療程變化而有變動,因此患者接受一個療程後,可能還需要重覆做一次基因檢測,這樣才能視情況調整治療策略。劉偉民醫師也提醒,有乳癌、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一定要提高警覺,定期做婦科檢查,以及早發現病灶、盡早展開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癌」注意!維持體重這樣吃好放心

「癌」注意!維持體重這樣吃好放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體重維持「癌」注意!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針對全台320位癌友進行最新癌症治療營養認知現況進行調查發現,近9成(86.9%)罹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體重下降,78.1%的患者體重下降超過5公斤。治療過程中,近8成76.9(%)罹癌患者會擔心「體重下降」,且每5人就有一位病患擔心因為體重下降而「無法持續治療」,但僅19.4%罹癌患者會「每天」紀錄體重。加強營養補充 維持體重 「癌」注意國人前5大癌症發生率的大腸癌、肺癌、頭頸癌的癌友,在治療期間體重下降情況最為顯著。大腸癌近年為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罹癌率升高,令人擔憂,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暨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表示,大腸癌第三期後的病人體重下降狀況明顯,手術後若病患營養狀況差,則無法持續化療或其他治療,因此加強營養補充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依據最新調查結果觀察,超過8成的頭頸癌病人體重下降超過5公斤以上,下降10公斤以上的佔31.6%。台灣大學醫學院耳鼻喉科暨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婁培人表示,頭頸癌癌友因腫瘤的位置通常無法正常進食,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腫瘤越大影響程度就越大,若以下咽癌為例,高達8成以上的病人就診時都已是第3-4期,所以都會有慢性的體重下降程度。及早採取「3吃1記」 協助癌症治療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暨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即使癌症治療照顧進步,仍有約3成的第二至四期肺癌惡化或正在接受化療及放療的病人,體重下降狀況明顯,如這次調查發現的,有42.2%的肺癌病人體重下降超過10公斤,營養不良對於治療及身體的恢復會有很大的影響。透過問卷調查的結果,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建議可與癌症患者透過營養攝取口訣「3吃1記」來協助溝通癌症治療期間營養的重要性,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治療期間飲食份量及營養素比例相對重要。1) 吃夠量-加強早餐份量、以少量多餐或點心方式搭配。已有體重減輕情況時,建議調高蛋白質、熱量的比例,避免過於油膩或高脂肪的食物,容易降低飢餓並減少食慾而不利於營養素攝取。2)  吃正確-搭配正確的營養補給品可協助癌友支撐體力。根據臨床實證,癌友每天食用含有2克魚油EPA營養補給品,可減少體內發炎反應。因此,可選用配方中有足量蛋白質、熱量及魚油EPA的營養補給品,幫助避免體重下降狀況並維持體重。3) 吃新鮮-攝取新鮮的肉類、魚類及當令蔬果和天然食材。4) 記錄體重-體重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指標,建議癌友養成每天量體重並記錄的習慣,如果體重一個月內下降5%就有要所警覺,營養素需立即介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