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降低死亡威脅 理想血壓標準大公開

降低死亡威脅 理想血壓標準大公開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血壓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定期量測血壓、減少鹽分攝取雖然可以及早預防、控制血壓,但過高或過低的血壓都會增加老年人死亡風險,老年人的理想血壓隨著不同族群而有所差異,建立正確的血壓標準才能預防未知的死亡風險。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會增加25%死亡風險依據歷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高血壓性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8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與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任唐德成研究團隊,針對台北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研究分析,追蹤128,765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人理想血壓為收縮壓介於110至139毫米汞柱,舒張壓介於40至79毫米汞柱。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會增加7-25%的死亡風險及10-33%的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風險。收縮壓如果低於110毫米汞柱亦會增加12%的死亡風險。高血壓患者會因不同病症有差異陳永泰醫師指出,高血壓在臨床上是老年人常見疾病,血壓控制不良會導致腎功能受損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目前國際研究顯示理想的血壓標準在不同族群病患上有所差異。該研究是第一個針對台灣老年人理想血壓標準的大規模觀察性研究,過高或過低的血壓均會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風險。陳永泰醫師提醒,高血壓的控制標準會因為不同族群、不同共病症而有所差異。高血壓病患應諮詢醫師,定時服用藥物,每日定期量血壓、飲食減鹽、減重、戒菸、規律運動及節制飲酒,以減少高血壓的威脅。

長期腹痛、疲勞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長期腹痛、疲勞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85歲的王阿公,長期出現全身性疲倦以及左側腹部疼痛的症狀,飲食上少量即有飽足感,原本家人只是以為是老人家衰老症狀,但症狀每況愈下,已嚴重影響生活作息,在家人的陪同下,阿公先至肝膽腸胃科就醫,然而就診時竟發現脾臟腫大已壓迫至其他器官,且醫師發現抽血報告數值,有明顯貧血但也一直找不出原因,便轉診至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醫師發現除嚴重貧血外,患者白血球也有稍微升高、合併稍低血小板,進行骨髓穿刺檢查後,才發現一切症狀為罹患骨髓纖維化疾病所致。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醫師劉耀中表示,骨髓纖維化是一種相對罕見疾病,台灣目前並沒有官方統計之發生率數據,根據國外研究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患者約為100~200人,好發年齡中位數約為65歲銀髮族,由於症狀容易與身體老化現象混淆,因此患者常延誤確診與治療時機。輕忽骨髓纖維化 恐演變為急性血癌「呼籲國人別把身體發出的警訊症狀視作正常,如有出現骨髓纖維化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您吃東西時很快就飽了(易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相較於接受診斷之前)、夜間盜汗、搔癢、骨頭疼痛(廣泛性的,非指單純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7.8度)以及過去6個月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等十大症狀,應盡速至血液科就診檢查」劉耀中醫師指出,要是因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而錯過治療時機,是相當遺憾的事。骨髓纖維化是指骨髓失去正常造血環境且形成纖維化狀況而無法正常地進行造血功能,此時身體會有代償的機制,以致須透過脾臟來負責進行造血。脾臟會製造新的血液細胞,並儲存這些細胞,脾臟腫大也會造成門脈高壓狀況,進而導致肝脾臟腫大,壓迫其他內臟及內臟神經,疾病嚴重且無良好控制病況者甚至會轉為急性白血病危及生命。口服標靶藥物有效縮減脾臟腫大、改善貧血劉耀中醫師說明,骨髓纖維化的年輕患者可以透過異體血液幹細胞移植而痊癒,但是往往因為患者年紀大,無法進行移植且病患常合併其他相關慢性病及併發症,因此過去常採用的為支持性治療,如輸血、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口服化療藥物及相關藥物控制脾臟腫大所引起的疼痛及疾病引起倦怠狀況,但是這些治療方式並無法有效持續改善患者的症狀及脾臟腫大狀況。在醫療科技的進步下,目前若為中度風險或高風險之骨髓纖維化,包括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或血小板增多症後骨髓纖維化之患者,已可透過口服標靶藥物治療 (JAK2 Inhibitor, Ruxolitinib)。根據為期5年的大型臨床試驗中,證實口服標靶藥物能降低死亡風險達65%,超過6成的受試者有效縮減脾臟體積達35%以上,並大幅改善骨髓纖維化相關症狀,對無法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是一大福音!劉耀中醫師提醒,骨髓纖維化患者需要定期追蹤,才能有效控制。目前已有「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讓患者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透過量化患者症狀,利於醫師評估治療方式。患者切勿尋求坊間的偏方治療,接受正規治療與規則服藥及定期追蹤才是正確治療方式,倘若治療後症狀未改善,建議直接與主治醫師諮詢討論且安排進一步檢查,才是最正確且有效治療骨髓纖維化的做法。

消脂去水腫 讓你輕鬆一夏

消脂去水腫 讓你輕鬆一夏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正是展現身材的好時機,但是天氣悶熱讓很多想減肥的人忍不住想吃一些冰涼解渴的食物,然而大部分冰涼解渴的食物都少不了糖,何信緯醫師表示,常喝冷飲、吃冰,會讓人體新陳代謝下降,通常1000cc的冰,會降低體內代謝約500大卡,所以吃冰、喝冷飲容易造成不易代謝的脂肪囤積在小腹周圍,讓腰圍逐日增加,變成易胖體質。 久坐少動 易出現水腫現象現代人生活忙碌,運動時間極少,久坐少動,再加上維持相同姿勢過久,肌肉運動減少,全身的淋巴液回流受阻,體內的代謝能力變差,導致體內廢物、水份滯留身體,就容易出現水腫現象。 攝取過多的鈉 為四肢腫脹與小腹微凸的主因何信緯醫師表示,另外食物太辣、太鹹,零食餅乾吃太多或口味太重的人,飲食中攝取的鈉太多,造成水份無法排出,也是四肢腫脹,小腹微凸的原因,不知不覺又讓你的肚子看起來又大了一圈。掌握以下4大招,擺脫贅肉並改善虛胖體質:1)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運動能提高身體新陳代謝,幫助燃燒熱量,促進脂肪分解,緊實肌膚,讓腹部尺寸和腰圍逐漸縮小,清除水分堆積,每週3-5次幫助燃燒脂肪的有氧運動是最好的選擇,比如:快走、慢跑、室內健身車等等。但必須注意的是運動後不要馬上喝冷飲,吹冷氣消暑,這樣反而會讓活絡的身體機能再度下降,反而達不到促進循環的效果。 2)遠離冰冷的食物 /熱到發昏,食慾不振,只想來一碗透心的冰解熱消暑,剉冰、雪花冰還有冰淇淋和冷飲。冰冷的食物進入人體後,會使代謝下降,降低燃燒熱量的機制,長期下來會讓溼氣聚集,停留在身體裡,讓氣血淤積,導致小腹突出,傷害脾、胃等消化器官,對健康的危害很大,所以平時飲食可以多吃溫熱性食材,如洋蔥、薑、韭菜、等有助於活絡氣血,促進代謝或多攝取有排水利尿的天然食物,如冬瓜、黃瓜、白菜、蘋果、綠豆、無糖豆漿等食物。 3)避開加工食物/ 吃進過多的鈉會導致水腫,但並非只有重鹹的食物含鈉量才高,調味料是高鈉的溫床,勾芡、醬料多的食物也都在危險範圍內,醃製過的肉類,如臘肉、培根、香腸、火腿、或者是貢丸這類加工過的肉品,不僅是高脂肪,鈉含量也比一般食物高,都應儘量避免食用。 4)促進淋巴循環/ 淋巴和血管一樣遍佈全身,淋巴的循環不好,不僅免疫系統容易下降,身體也容易出現水腫,洗澡時以冷熱水交替沖澡的方式,利用水溫的變化,刺激血管運動,或洗澡後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都可以提高身體代謝,促進淋巴循環,改善易胖體質。 

眼前突然霧茫茫 竟是視網膜剝離

眼前突然霧茫茫 竟是視網膜剝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高度近視民眾要當心,視網膜剝離恐隨時找上門!一名年約50歲的男子上班前突然感到右眼出現煙霧籠罩,霧濛濛的影像讓視線模糊,沒想到就診後醫師指出該名男子的右眼視力極差,僅能於30公分左右距離辨識手動。經散瞳檢查,發現患者除了明顯玻璃體出血外,視網膜上方有一裂孔並於裂孔周圍有視網膜局部剝離的狀況,趕緊安排手術治療。視網膜變薄範圍擴大有可能失明視網膜剝離患者有可能出現飛蚊症、視野缺損、視線有閃光等症狀,衛福部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表示,視網膜剝離指的是視網膜神經層與下方的色素層分離的現象,若不處理任其範圍擴大有可能會導致失明。由於視網膜本身有變薄之處,再加上玻璃體變質液化,形成牽扯的力量,可能進一步引發視網膜剝離。何建賢主任提醒,視網膜剝離屬眼科重症,需要即時、積極的治療,否則可能會造成視力永久的損傷。高度近視、有視網膜剝離家族史、曾經動過白內障手術摘除水晶體、眼球或頭部受過劇烈撞擊、曾眼內發炎、周邊視網膜退化變薄、另一眼有裂孔或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等皆是產生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子。術後2至4週要避免劇烈運動何建賢主任提到當裂孔產生時,可利用雷射或冷凍治療。2種治療目的都是在視網膜裂孔周圍形成瘢痕組織,使裂孔周圍之視網膜與其下組織焊合在一起,防止視網膜剝離的發生。但何建賢主任也提醒術後2至4週要避免劇烈運動,尤其是身體的碰撞及頭部快速擺動更應避免,直到瘢痕足夠強固。院方提醒高危險病患須定期安排視網膜檢查,每半年或一年至眼科進行散瞳檢查眼底,若發現有可疑病變應即刻處置,避免後續衍生視網膜剝離,視力受損的憾事。

流感疫情潛伏 老年族群當心肺炎

流感疫情潛伏 老年族群當心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還在鼻水直流咳不停?根據疾管署統計,流感疫情從5月底起開始拉警報,流感疫情不減反增。上周截至27日全國類流感門、急就診人次破7萬人,創下本季疫情單周看診人數新高。醫師表示,流感疫情潛伏,為老年族群的隱形殺手,老年人除了要預防流感,更要小心引發肺炎。今天流感案例去年大幅下降去年10月起,衛福部擴大流感疫苗接種對象到全民施打,結果顯示去年底至今年初的流感疫情明顯減少,2017年423例流感重症中,有59例死亡;較前一年2018例重症、425例死亡的數字,重症和死亡案例都呈現大幅下降。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蔡忠紘表示,目前社區流行的病毒,以A型流感(H3N2)為主。流感與一般感冒不同,會引起高燒、全身痠痛外。目前更容易產生許多併發症,「肺炎」就是其中之一。肺炎是老人的第三大死因流感病毒會破壞呼吸道上皮、降低黏膜免疫力、也讓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更容易入侵人體造成感染。蔡忠紘醫師說明,肺炎是國人第四大死因,更是老年人的第三大死因,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老人因免疫力差,感染肺炎恐引起身體劇變,不可不慎!蔡忠紘醫師提及,根據2016年一項跨香港、南韓與台灣三地對肺炎和疫苗的認知調查顯示,63%的香港民眾和68%的南韓民眾知道肺炎可預防,反觀台灣僅有46%,比例明顯偏低。防流感同時要小心肺炎蔡忠紘醫師提醒,老年族群除了預防流感,同時更應小心肺炎。根據台灣家庭醫學會所公告的成人預防接種時程表,無論是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或是終身僅須施打一劑的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都可增加老年族群的抵抗力。包含老人、慢性病患等流感與肺炎高危險族群,若未曾施打肺炎疫苗者,仍應儘快就醫施打自費肺炎疫苗,增加抵抗力。

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

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的飲食需配合患者病情及營養需求,以達到預防或矯正營養缺乏問題、修補身體肌肉組織、減輕治療所引起之飲食相關副作用並提昇生活品質。然而,在面對各親朋好友或自己不正確的飲食觀念下,可能會引發營養不良的問題。本次講座將由欒家菁營養師針對各個飲食迷思,包括:吃得太營養會使腫瘤長得太快?體重一定會減輕?如果吃不下打營養針就好?要改吃生機飲食或素食較好等問題給予建議,期望病患在飲食上有更正確的觀念。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時間:106年6月12日 星期(一)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年輕人關節退化 「肌」極運動就對了

年輕人關節退化 「肌」極運動就對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罹患,仍然有些年輕人因為膝蓋曾經受過傷,以致容易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而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得要好好保養關節,平常應該要積極運動,維持肌力,也能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傷害。勞力工作者恐在30幾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浩儒表示,通常退化性關節炎都在60多歲時才出現,但也有人是因為小兒麻痺症,腿部肌肉會萎縮,膝關節會因為不當的使用而較早退化,也有人是因為車禍,致使膝關節受傷,進而導致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若是又從事勞力工作,就可能會在30幾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止痛藥吃太久會對正常生理功能造成負擔退化性關節炎仍以老年人居多,而且主要是以膝蓋最常見,羅浩儒醫師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只是其中一項方法,但由於服用藥物太久,仍會對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負擔;所以,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吃止痛藥之外,必須要依據退化的程度,進行復健運動治療,復健運動就是要做核心肌群運動以及訓練大腿與小腿肌力的運動。增強下肢肌力可減少軟骨關節壓力羅浩儒醫師進一步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可以到復健科有儀器進行復健運動,或是去健身房有健身器材專門訓練下肢的肌肉,可以協助走路或是跑步時所需要的能量,因為膝關節承受了身體的重量,增強下肢的肌力,可以使軟骨與關節減少壓力。所以,退化性關節炎會造成的膝蓋疼痛,急性期可藉由藥物來控制疼痛,但是長久來說,仍應該要運動增加肌力,加強下肢肌肉力量,以及加強核心肌群力量,否則疼痛會沒法得到很好的緩解,屆時就得接受侵入性治療。羅浩儒醫師強調,退化性關節炎最嚴重的是要置換人工關節,或是自體血清注射以及玻尿酸注射,也可獲得緩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首例德國麻疹現蹤 北部34歲男中標

首例德國麻疹現蹤 北部34歲男中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首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現蹤!今年首位麻疹案例為北部34歲男性,上月底出現不適症狀,本月4日自菲律賓返台後出現頭痛、出疹情形,前往醫院就醫於昨確診尋麻疹。患者搭乘長榮航空BR272班機返國,自搭機返台後約有60名接觸者。患者可傳染期間以菲為主要活動地疾管署表示,患者可傳染期間活動史以菲律賓為主,雖個案自搭機返台至就醫全程皆佩戴口罩,為防範疫情擴散,60名接觸者中目前尚未發現有懷孕中接觸者,也尚未有人出現疑似症狀。孕婦期感染恐致死產一般人感染麻疹後症狀輕微,但孕婦於懷孕前期感染可能造成死產、自然流產;胎兒可能發生耳聾、青光眼、白內障、小腦症、智能不足及心臟病等先天性缺陷,甚至死亡。國內育齡婦女如經檢驗不具德國麻疹抗體,可至各縣市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免費接種1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發燒、疲倦、耳後腫大應儘速就醫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前可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MMR疫苗接種需求;於流行地區應隨時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不觸摸口鼻,出入人潮密集地區可戴口罩加強自我防護。如有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及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等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及暴露史。

大雨成災 腸炎患者竟增1成!

大雨成災 腸炎患者竟增1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日大雨成災,腸炎患者竟增1成!熱濕的梅雨季來臨,不少人喜歡在飯後吃碗清涼刨冰,有對情侶檔在晚餐後到路邊攤吃了四果冰,半夜出現腹部絞痛且多次腹瀉,醫師診斷是急性腸胃炎。醫師表示,患者吃冰時感到水果有異味,可能是因為近日部分地區大雨成災,食物被污水污染,或因斷電食物不新鮮。近日門診腸炎患者增加近1成,醫師提醒民眾應小心留意食物狀態,慎防腸胃炎發生。梅雨季節適合細菌生長 食物易腐敗內科醫師巫慶仁指出,端午到夏至間,梅雨季節又濕又熱,喝冷飲及吃冰機會大增,但濕熱的氣候卻也最適合細菌生長,造成食物不易保存或容易腐敗酸壞,導致腸胃炎人數微升。一般造成急性腸胃炎的菌種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志賀氏菌等。患者主要症狀為噁心、腹瀉及腹痛。較嚴重的急性腸胃炎,還會出現發燒或血便。幼童與老人家可能因腹瀉不止或嚴重的噁心嘔吐,引起脫水及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而有生命的危險。在治療上,通常是補充水分跟電解質,服用症狀治療的藥物,多半就會痊癒。3妙招預防腸胃炎若是不慎得到急性腸胃炎,巫慶仁醫師表示,雖並不一定要禁食,但需要盡量要吃清淡飲食,讓腸胃休息。使用電解質水或清淡的果汁來補充水分、糖分、與電解質,除了避免腹瀉虛脫之外,亦可改善發燒。腸胃症狀開始改善數小時之後,就可以開始補充營養,盡量選擇清淡、無刺激性食物,例如,白稀飯、白吐司、陽春麵條及米粉等。若症狀更為改善,才嘗試蒸魚、蒸蛋、水果、青菜不油膩的食物。預防急性腸胃炎,巫慶仁醫師也提供3項妙招,包括:1) 吃東西之前要洗手。2) 製作食物前要洗手或戴手套、口罩,尤其手上有傷口時及上完廁所後都要特別注意。3) 控制食物的保存溫度,以防止細菌滋生。

抗憂鬱好入眠 運動正能量可持續4小時

抗憂鬱好入眠 運動正能量可持續4小時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為忙碌的女人,我們都知道女性無法開始或堅守運動的種種障礙,太忙了、太累了、要照顧小孩、陪小孩寫功課、及做不完的家事等。許多女性都曾計劃運動,卻未能付諸實行,或只運動個幾週就半途而廢。適度運動能預防慢性病、減少壓力因為運動對人的精神和情緒影響很大,女性憂鬱是男性的2倍,罹患焦慮症及身心症的比例也很高,女性更要注意,人生各階段體能訓練對於靈活性及未來老年獨立性的重要性。規律運動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妙方,也是成功減肥計畫的基礎。運動能減少壓力、改善心情、使妳更喜歡妳的身體,還可以給妳新的人生觀。適度的運動能達到以上種種的效果。我們要再次強調,運動對身心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運動曾經被視為對戒菸、戒酒的良方,體能訓練也漸漸被用為治療憂鬱、焦慮等心理情緒問題的輔助療法。1996年美國公共衛生局提出體育活動與健康的報告指出,規律的運動有下列的好處:• 改善妳的心情。• 減少焦慮。• 減少沮喪。• 增加自尊及自我控制感。• 藉幫助減重、增加肌肉張力,改善妳的身體形象(body image)。運動能做為抗憂鬱劑體育活動與精神健康的關係,可以回溯至數千年前。中國古代就認為體能活動是與天地調和、陰陽和諧不可或缺的環節;印度早在西元前3000年,就慢慢發展出瑜伽這種以身心哲學為基礎的活動;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及蓋倫,也常常描述體育活動和精神健康的關係。而現代科學家和醫師也做了數百項大大小小的研究,描述體育活動對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這些研究顯示運動能做為抗憂鬱劑,治療輕度憂鬱症狀,而且運動愈多、憂鬱愈少。運動能使焦慮的人變得比較不焦慮,如果妳即將為開不完的會議、截稿日期、與醫師約診感到焦慮,運動可以協助妳驅散這些壓力。運動產生的鎮靜能量可持續2-4小時運動能大幅增進自尊、改善心情。開始從事運動後,許多人指出身心及人際關係都跟著改善。運動也能改善睡眠,增加我們深度睡眠期和整體睡眠時間、減少等待入眠的時間,晨間運動對失眠的人,更有幫助。運動能減輕壓力,是和增加體內2種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有關,分別是血清素及多巴胺,這2種傳導物質都和情緒有關。另外,運動也會增加我們身體本有的內生嗎啡及腦啡等天然鎮靜劑的量。這些化學變化,可以持續到運動後2到4小時。(本文摘自/一生的健康與自在/天下雜誌出版)

Menu